酒窝 直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读讲练17-20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25:43

17 安塞腰鼓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字义及词义

忘情  文中指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狂舞  纵情地、无拘束地舞蹈。

搏击  奋力斗争和冲击。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辐(fú)射  文中指各种情感随着舞姿和鼓点而传播。

烧灼( zhuó)  烧、烫,使受伤。

恬静  安静。

蓦然  出乎预料地、突然。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严峻  严厉,严肃。

淋漓  形容畅快。

    二、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背景材料

    作者刘成章写得最多、最好的一类散文是所谓的“风情——神韵散文”。起初他的这类散文写得常落入窠,特别是结尾处让人读出典型的“杨朔味”。在被文艺界称作“观念年”的1985年,他大开悟性,艺术感觉陡然开窍。写于1986年的《安塞腰鼓》使他的这类散文跃上了一个新高度。该文写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魄。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的诗性礼赞。

【第二部分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理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写表演前宁静的氛围,为下边写安塞腰鼓非凡的气氛蓄势。

第二部分(5—27段)写表演中,安塞腰鼓富于生命美,力量美,给人以积极的鼓舞作用。

第三部分(28—30段)写表演后,万物归于寂静,反衬安塞腰鼓的力量美,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三、写作方法

1.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

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2.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3.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四、重难点导析

1.为什么说本文抒写了“生命的激昂和宣泄“?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在“黄土高原上,爆发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芒四射,“茂腾腾”地沸腾着生命的激情;年轻的生命“朴实”,不做作不招摇不浮耀,像“高梁”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这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要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于“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承载着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给予他们宣泄的形式。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羁止不住的力量”?

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果然,他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涌。来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人已经不是要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单纯的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只有宣泄宣泄再宣泄,喷射喷射再喷射,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些旋转的生命喷涌出的火热的力量灼热了周围的一切。生命如雷霆万钧、如山崩地裂般压顶而来,使一切变得渺小,天地间只有生命的能量呼啸不已,“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又有谁想束缚,又有谁能羁绊呢?生命化成“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伟大、雄浑、激昂、粗犷,也许有点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力量更可贵、更激动人心、更让人叹为观止呢?——“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们的动作不会像舞台上的舞蹈那么精致整齐富有韵律,但是他们的力量却扑面而来,“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不能相信人“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面对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人们会怎样呢?——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生命太赤裸裸、太霸道、太蛮横,但是它会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翠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3.为什么说黄土高原蕴藏着原始的能量和生命?

作者把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赋予“黄土高原”“安塞腰鼓”,是有其深刻含 义的。“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相比黄土高原,作者却觉得“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找不得这样的腰鼓”,然后再次感慨“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作者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许多多,改变了许许多多。

4.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围绕这一话题,可以作相应的问题探讨。

五、语言欣赏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作者首先采用短句的形式,表现生命沸腾、力量不可抑制的情景。又用一个比喻句,以物喻人,形象而具体,使人感受更深。接着用“……样,是……”的排比句式,表达昂扬的气势;同时,结构整齐,音节对称,读来琅琅上口。接着用句子内成分的排比,层层推进,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第三部分  练习解答】

一、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短句,来营造激越的气氛。反复朗读全文,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出文章的气势。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特点。朗读时要注意文章中排比(句与句、段与段),要感情激昂。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1.“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三、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一些语言知识,并能运用。可以先给学生讲一讲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再让学

生自己在课文中找例句。

【第四部分  类文品析】

看秦腔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古庙里去。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兄与弟媳无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师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

戏排成了,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积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芹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就去占位了,未等戏开,台上锣鼓震天,台下万头攒动。

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哪个演员唱得好,台下就跟着唱,哪个演员唱走了调,台下就有纠正,说穿了,看秦腔就图过过瘾,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秦腔迷,他们没力气挤到台下,也没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慢慢将秦腔品尝……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秦川人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客人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逢年过节,就合家唱一会乱弹。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而谁要侮辱秦腔,必会得到终生的教训。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要是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美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的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1、文章标题用“看”而不用“听”的原因是什么?

 

2、秦腔演员间的关系用文中的语句来表示是:                                   

3、第四段写秦腔在秦川“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基础”。这基础是                    

                                                    

4、秦川农民嗜好秦腔的原因是什么?

 

 

【第五部分: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骤雨(    )    蓦然(    )    磅礴(    )(    )    羁绊(    )  烧灼(    ) 

    2.结合上下文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2)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3)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3.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2)好一个安塞腰鼓!

 

    (3)耳畔是声渺远的鸡啼。

    4.下列句子不是排比的一项是(    )

    A.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B.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C.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

D.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5.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这个“她”指的是“世界”。

B、“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句中的“它”指的后生们有力搏击的动作,“你”指的是腰鼓。

C、“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这是句之间的排比。

D、“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这句话中的“遗落了一切冗杂”,是指观众完全为腰鼓所陶醉,已忘却了世间种种的杂事,全身心沉浸在腰鼓所创造的境界中。

6.文章首尾的“静”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7.本文多以短句为主,请将下列的长句改为一组意思不变的短句。

    著名学者专家通过论证证明了很多人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关于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后得出的不同意见是不科学的。

改短句:   

 

    8.下列文字是关于“爱心”的议论,根据已有的句式、意蕴,仿写上句或下句。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                     。爱心是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道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爱心是                         ,使心灵枯萎的人特别感到情感的滋润。

 

二、同步解读

    (1)但是:

    (2)!——

    (3)一捶起来就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是急促的鼓点;(         ),是飞扬的流苏;(        ),是蹦跳的脚步;(        ),是闪射的瞳仁;(         ),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5)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6)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7)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8)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客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动!   

    (9)好一个安塞腰鼓!

    (10)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11)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现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1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给选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层:(      段至      )                                   

    第二层:(      段至      )                                   

    2.将“忘情了”、“没命了”、“发狠了”三个短语填人文中横线上,依次是           

                  ,为什么这样排列?  

    3.文中括号中依次填的短语是                                       

    4.品味下列语句的意义。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5.第三段从                                方面写安塞腰鼓,突出其情景和场面的                               

    6.第四段主要用了        的修辞,突出了安塞腰鼓的                       

7.(57)段的三个“使人想起”写的是人的联想。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8.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9.“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结合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10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主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

  

 

三、美文赏读

海中听海

    海能听吗?

许多文艺作品都是从视觉上展示大海的形象的。

而法国现代派电子音乐作曲演奏家亚尔,在艺术长廊中别出心裁,他将万顷波涛,浓缩于一盘小小磁带之中,只要你按一下音响的键盘,咆哮的大海就在你的头脑中手舞足蹈了。它时而疯狂,时而娴静;时而        ,时而温柔,时而        ,时而絮语……从中,我听到了大海深沉的呼吸,我觉得我认识了海,并从大海中汲取了无穷力量。

那次,我远行南海西沙群岛,便把亚尔的海带上,一则解除漫漫航程上的寂苦,二则想和真实的海作个比较;眼睛眺望着真实的生活费,耳中听着音乐旋律中的海,不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吗?

那天船艇行驶在琛航岛和珊瑚岛之间,23号强台风在太平洋生成,旋即横扫菲律宾,又向南沙至西沙。入夜,船艇只好在大海中抛锚,涌浪卷起锚链撞击甲板的哐啷哐啷的巨响声,首先把亚尔的海撕裂成碎片!

海咆哮了。

海疯狂了。

耳机中的海迅速褪色,变成缕缕游丝,而我身下的海,则排天而来。狂浪飞上甲板,又折然飞去,眼前一片浑浊,一条两千多吨重的船,竟像一片树叶一样,上下飘飞,似已被风浪夹携到浪的漩涡、海的深渊中去了一般。

耳机滑落,我像醉汉一样在舱内踉跄。活生生的海,用它的全部蛮劲,一会儿把我抛向高空,一会儿又把我掷向谷底。海似乎正在翻身,它痉挛着、震颤着、呐喊着、厮杀着,把积蓄在体内的原始势能迸发出来,把浪甩向夜空去和星月接吻,把船埋进海底去造访死亡之谷。在这一霎间,我突然感到世界上一切描绘和吟唱海的艺术,都已宣告死亡;亚尔电子音乐中的海,在真正的海面前,似成了干涸的无水之塘,他写在五线谱上那些音符,一律变成了僵死的小小的蝌蚪!对比我身下发了疯的大海,虽更有诗情画意,但却少了海的神韵和海的性格。

……于是,我往日对海的孟浪,被撕破了,它变成大海喷吐出的一个个泡沫,旋即被卷入呼啸着的海的深渊。

海中听海——不虚此行。

1、从下边选择恰当的词语用到横线上(在横线上写出序号即可)

A、放肆   B、暴虐  C、喊叫  D、怒吼

2、文中写亚尔的海和它给自己的感受,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3、从这篇文章看,海的“神韵和性格”是怎样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在下边,不得用文中词语。

 

4、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不虚此行”?

 

5、试说明题目中两个“海”的含义。

第一个“海”:

第二个“海”:

 

 

参考答案

类文品析

1、秦腔是一种舞台艺术,而且从者是要从演员,更主要是从观众的表现上表现秦川人

民对秦腔的深爱。 2、秦腔面前,人人平等。 3、秦川人民对秦腔深挚而淳朴真诚的热爱。  4、在秦腔的舞台上,人各显了真性,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是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同步演练

    一、1.略  2(1)本义茂盛,此处为“生气勃勃”之意。(2)鼓声的力量震撼着阳光,间接写出了声响的强大。(3)将声响写出形状,更有力地表现了鼓声的顽强生命力。  3(1)通过议论江南,与黄土高原形成对照,突出了黄土高原的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是生命和力量之本。(2)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3)呼应文章开头,声归寂静,预示鸡啼天明,充满生命的希望,同时还从侧面烘托了腰鼓的余音魅力。  4A  

5C  6.这种猛然爆发前的等待和戛然而止后意味深远的静,显然是别具匠心的安排,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

7.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许多人对这个报告进行了论证后得出了不可行意见,著名学者专家通过论证证明这个不可行意见是不科学的。  8.略。

    二、1.第一层:(1-9)宏伟的场面。第二层:(10—12)雄壮的声响。  2.次序略  渲染击鼓后生疯狂程度逐步加深。  3.略。  4(1)突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2)突出了腰鼓场面的宏伟,捶击的有力。(3)突出了腰鼓声的雄壮振奋人心。  5.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壮阔、豪放、热烈。  6.排比;壮阔、豪放、热烈,富有生命激情。  7.所联想到的事物都豪迈、壮烈、深沉,与浑厚的鼓声、深厚的高原相应,同时也给人以历史感,从更广阔的时空写出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族力量及作  者对它的无限神往。  8.这句话从人的感受的角度写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磅礴能量对观众产生的奇特效应。它震撼人心,使观众受到感染,产生了心灵共鸣。  9.“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赞美的深情。  10.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

三、1BD  2、衬托真实(或活生生)的海;衬托真实的海给自己的感受,或表明自己尚未认识海。  3、强有力或骜不驯。  4、认识了真实的海。  5、真实的海;亚尔的海。

 

 

 

18 竹影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字义及词义

弥漫(mí màn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徘徊(paí huái)  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疑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文中指(1)。

口头禅(chán)  原指有的禅宗和尚只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指借用禅宗常用语作谈话的点缀。今指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依样画葫芦  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方法简单,单纯模仿,不加改变。

包罗  包括(指大范围)。

(zhàn)  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qiè )   满意、称心、舒服。

意味  含蓄的意思或情趣、情调、趣味。

二、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第二部分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篇随笔,写几个小伙伴和“爸爸”借着月光赏画、议“竹影”,表现了孩子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在童稚的活动中,在大人的循循善诱中,领悟了艺术的美,提高了鉴赏艺术的能力。

    二、文章脉络

      以“我”和小伙伴夏日夜晚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为叙事线索,后来又有爸爸的加入,一道从“竹影”的话题讨论起艺术、国画的美学问题来。全文共8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我”和弟弟晚饭后到后院乘凉中看天空、看月出,忽然一个“黑影”出现,原来是弟弟同学“华明”来到。

    第二部分(3—7):写三个小伙伴(我、弟弟、华明)和爸爸四人由画“竹影”——议画竹——议中西绘画之不同等。   

    第三部分(8):经过前面月下的赏竹、画竹、议竹,“我”觉得堂屋中挂的名画家吴昌硕的“墨竹”画“更有意味”。

    三、写作方法

率真、朴素,富有美学意味。丰子恺的随笔散文向以思想感情的诚恳真挚、文字语言的朴素自然成一格。这篇《竹影》,作者以“我”一个儿童的眼光来叙写,文中的“爸爸”即是有了几个孩子,早作了父亲并成为画家的作者的化身。他不以爸爸的身份写,而是从孩子们的活动谈话、感受写,使人觉得率真,自然,充满童趣。但这又并不显得浅薄,因为文中又含有许多美学的原理,如画“竹叶的方向、疏密、肥瘦、浓淡”的处理,中西绘画的“神似”与“形似”,以及色彩的运用与调配等,这些都是艺术美的问题,在文中都被作者通俗地表达出来。

    四、重难点导析

    1.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像,中国画像符号”,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2.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一种学说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之中,当然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的精神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可以说和这种精神的游戏很相似。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3.课文是怎样表现孩子们的童心童趣的?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心是发自天性的。“我”和弟弟以及小伙伴华明在月夜中相聚,“今晚干些什么呢?”孩子们的兴趣是成年人意料不到的,弟弟发现了一个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问题。“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顶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这样的事性,谁又有这样的细心这样的时间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样的问题大概成年人听了,也许不以为然一笑了之,而孩子们却会追根问底的。“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如果成年人争论一个问题,一定会水落石出的,“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非得挨批评,做事三分钟热情。但是孩子们的天性并非如此,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专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孩子好玩好动的本性,接着就引入了正题:水门汀的竹影,好像中国画一样潇洒斑驳,引发了孩子们新一轮的热情。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时见到的国画。孩子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将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引导到对知识的追求。   

    五、语言欣赏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不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又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赏析:这两节文字,首先交待时间环境(吃过晚饭,天气闷热),从而引出“乘凉”。因为“乘凉”才有下文观察天空的描绘。“乘凉”实有承上启下之作用。

第二节重点写月光。先写晚霞光暗下去,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即“乏了油的灯”。接着月光亮起来,用的是“后交待”的方法,先写一种“微光”“强起来”,再指出那是“月亮”的“清光”;这是直接写,然后用“门口一个黑影出现”来侧面写月光。交待黑影的来源仍然是“后交待”的方式,即先说“黑影出现”,再交待“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结构上既承上又启下。

这两段文字语言自然优美,结构环环相扣,值得品味。

【第三部分  练习解答】

一、通读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此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练习概括能力。

二、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主要根据学生自己的体会来完成练习,答案不能强求一致。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三、△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第四部分  类文品析】

天涯思情

林园

今天是国内除夕,大家都在忙过年,为了与家人通上电话,早在一星期前我就准备好足够的硬币。

来到自动电话间门口时,我的眼中立时抛开了夜色的黝暗和行人蔬落的寂静。觉得这里似乎不是澳洲的土地,而自己的故乡。

按着桔红色键钮,我的心伴随着扑扑急跳……国际冠首、国家代号、城市区号和电话号码如在英文打字机上那般熟练。几秒钟后,清晰的铃声响了——一声、二声、三声……我立刻将几枚硬币推进投币口,就在这一瞬间,我瞥见了玻璃门外站着一个和自己年龄相近的小姐,我不知道对方的身分,但我确信今晚往国内挂电话的中国留学生一定不少。

熟悉的声音从话筒里飘来了——我握紧了话筒,嘴唇微微地颤抖:“妈我是玲儿啊,我向全家拜年……”话筒里传来妈妈关切的询问,接着是爸爸的声音……这时,我已激动得答话有些嗫嚅,尽管这里正弥漫着初秋夜晚的凉意,弥漫着异常的乡愁,我却感到了周身的温暖。

放下话筒,转过身时,门外又增加了两个人,我快步走出电话间,向那位小姐微笑着点头,心里在说:“让您久等了”。可她却有意将身子闪到一旁。她身后的一个小伙子便急忙跨了进去……我不禁一怔,开始注视起这位与我同肤色的小姐……月光从她浓密乌黑的秀发上泻下来,不知是月色缘故,还是原来的气色就不好,清秀的脸庞显得很苍白,单薄的身上穿着一件十分得体的乳白色连衣裙……我忽然注视到她肩挎着一个牛津包上镶着一行金色的汉语拼音“Shang hai”,哦,她一定也是中国留学生吧?我再次向她投去微笑,希望和她搭几句话,她却紧张地埋下了头,任凭晚风撩起她的缕缕秀发……

回住处的路上,我的心情畅快多了,挂电话前,我和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到“China Town”(中国城)的一家餐馆吃年饭,可当时怎么也吃不下。而此时,我却几乎嗅到了家乡庭院中的茉莉花香,看到了年迈母亲脸上的笑容。

我悠闲地将两只手插进衣袋……这时,右手指触到了硬币。我突然意识到踌躇在电话间外的那位一定是忘了带硬币。我刚才怎么没有想到呢?我停步,掏出所有的硬币,数了数,还有五澳元。虽只够通两分钟,也多少能和亲人说几句话的。我转身往回跑,心里真希望她看到这些硬币时,眼里不再有忧愁……

电话间里已经没有人了,她却依然默默地伫立、默默地凄然……乳白色连衣裙上印着淡淡的花的图案,仔细看,原来也是我好喜欢的“康乃馨”,淡雅而充满慈爱。

“你好”。我喘着气说。

“呀……你好”。她的眼里流露出惊讶。

“我叫阿玲,你呢?”

“我叫兰兰”。她低声地说道。

我注意到她说话时,微笑中略带忧郁的神态显得更加纯情,这是一张人见人爱的脸。

“你是不是没有硬币啊,我这儿有。”我手里托着硬币,递到她的面前。

她没有接,只有睁大了眼愣愣地望着我,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怎么,你不想给家里亲人拜年吗?”

“不——我非常想……我父母……已经离开人世了……国内只有一个妹妹,可家里没有电话……”她说着说着眼中噙着泪水。

“那你……准备和谁通电话呢?”

“不,哦,我……只是想从你们的喜悦中分享一点幸福……”她忍不住用双手掩住了脸……

我的心被强烈震撼了。片刻之后,她从指缝中进出了哭 喊:“妈妈——我好孤独啊……”泪水顿时顺着我的脸颊籁籁而下……我未曾想到,在自己天涯孤旅同胞中却还有人思情难诉,我不知该用什么来温暖她的心。

倏地,我想起什么,拉起她的手,奔进了身旁的电话间……我迅速地拔号、投币,然后焦争地等待……兰兰只是惊疑地瞧着我,直到听见我兴奋地喊:“妈——我是阿玲,妈,我这边有一位好朋友,她非常思念国内的亲人,但是……您和她说几句话吧,您明白了吗?……”

我把带着温馨的话筒递给她时,她激动得说不出话。但她听到话筒里传来热情的问候声时,突然哽咽着说道:“亲爱的阿姨——我叫兰兰,我给您老人家拜年啊……”

而我却陷入沉默之中……这里,还有澳洲的许多自动电话间里扬洒的斑斑泪迹,留下了一代中国留学生强烈思念故土的见证,也留下了祖国亲人带给他们的无限关切……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黝暗(         2)瞬间(        3)镶着(       4)踌躇(  

2、从全文的角度看,文题《天涯思情》应如何解释?文中自称“阿玲”“兰兰”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3、作者“天涯思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围绕这件事作者要表现什么?表达什么?

 

4、今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日子——“除夕”,我为什么一星期前就开始准备?其目的是什么?

 

5、什么力量使我不觉初秋夜晚的凉意,解决了乡愁之苦呢?我到底感到什么呢?

 

6、当我打完电话,门外又增加了两个人,按顺序应该是那位小姐,而她却有意将身子闪到一旁,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当我弄清楚这位叫兰兰的小姐情况后,为什么还要打电话,其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8、除夕之夜,身在异乡,思家之切,思人之苦,此时此刻你会想到古代诗人的什么著名诗句?你知道作者吗?

 

 

【第四部分: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惬(    )意      口头禅(    )      参差(        )不齐

用笔蘸(    )了朱砂(     )来撇(    )的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1)月亮已升得很高,     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        把她        许多不规则的小块,        地映入我的眼中。

(2)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的墨竹,似觉更有        ,那些竹叶的                        ,以及集合的        ,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                ,一种活的               

3.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4.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5.课文第二段中的“红光”“清光”分别指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文中的光线变化。

 

 

6.在“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中作者为什么要用“弥漫”而不用“照射”“投射”?试简要说明。

 

 

7.在文中,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二、同步解读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不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又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1、给加点字注音。

弥漫(      乘凉(       藤椅(        梢头(    

2、“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怎样理解此句?

 

3、“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此句作用?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段按什么描写顺序?

 

5、请你描写一段早晨或傍晚的景物,要求语言要生动。

 

 

三、美文赏读

与女儿沟通音乐

任海杰

像大多数女孩一样,我女儿喜欢听流行音乐,对当红的港台歌星如数家珍,书桌周围的墙面上贴满了偶像的彩照。对她的热劲,我虽然理解,但总有些不以为然,我对她说,对流行音乐这么热衷没什么大意思,应该听一些古典的,那才是受用一世的。谁知她反击道:你只知道听贝多芬、莫扎特,都是些老古董。

有一次,她要我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CD,她说音乐课上教师刚教过,觉得蛮好听的,要我再放给她听。这天她翻来覆去听了好几遍。

又一天,女儿在放Beyond的歌,当听到那熟悉的《光辉岁月》时,我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一时间竟唱得热血沸腾,豪情激荡,女儿在一旁很惊讶:爸爸,你也懂啊?我说:爸爸年轻时也是喜欢流行音乐的,特别喜欢这首《光辉岁月》,还有达明一派、草蜢、温拿、优客李林,还有刘文正、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徐小凤、奚秀兰,还有邓丽君!

当我说出这一串串乐队组合和歌星名字时,女儿先是直瞪眼,继而是拍手欢呼,激动过后,她问我:既然你这么喜爱过流行音乐,现在为什么不听了?我说:听了古典再听流行,觉得味道不够了,这可能和一个人的年龄、性情、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有关。流行音乐是属于青春期的,所以年轻时一般都喜欢追星,但慢慢地要听一些古典的,古典不是老古董,古典是经典,是几百年来的艺术结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喜欢上,那种幸福迷恋的感觉肯定会超过你迷流行音乐的感觉。当然,流行音乐中也有好的,有精品,比如刚才听的《光辉岁月》,一听到,我仍会激动,仍会要听,要唱。

从那天起,我和女儿在听音乐时的对立情绪缓和了许多。一天,她在听韩国当红组合H·O·T的歌,我听到有一首歌的旋律优美跌宕,很有感染力,就问这歌叫什么,女儿说是《孩子啊》。晚上回家后,女儿一见我就如发现新大陆似的对我说:“你知道吗?你上午听到的《孩子啊》这首歌的曲子是根据莫扎特《第二十五交响曲》改编的,我看过说明的。还有首《希望》,中间用了贝多芬的《欢乐颂》!”

又过了几天,女儿对我说,她最近听张学友的歌,发现在乐队伴奏中有羽键琴,“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中不也有羽键琴吗?”我说是啊,羽键琴曾是一件流行的古乐器,看来现在的流行乐坛也注意吸取古典音乐的养料,你听,用了古典曲调和古乐器,味道和品位就不一样了。女儿频频点头。我又说:其实,古典音乐也吸取了其他音乐的养料,如巴托克、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等,在他们的音乐中,就采用融合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曲调,民间音乐也可说是一种流行音乐,流传的时间长了,再经过大师们的妙笔生花,于是就化成了古典音乐的一部分。所以古典和流行并不是绝缘的,好的音乐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女儿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2、“从那天起,我和女儿在听音乐时的对立情绪缓和了许多”,“我”和女儿之间为什么会“对立”?“对立情绪缓和”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两三句话加以概括。

 

3、父亲认为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更胜一筹的依据是什么?

 

4、女儿与父北在欣赏音乐方面获得了怎样的共鸣点,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达。

 

 

 

参考答案

类文品析

    1、略  2、远离祖国,有如在天涯,思念祖国亲人之情,中国留学生。  3、海外留学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事  表现了中国留学生思念亲人  表达了海外游子思念故乡之情。  4、怕耽误除夕之夜打电话;表现我早有准备,表现思念祖国,思念亲人的迫切心情。  5、听到亲人声音,亲人惦念和安慰;周身温暖。  6、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7、因为祖国的亲人是一家人,可以让兰兰听一听亲人的声音,解决思乡念祖国之苦。  8、示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同步演练

一、1.略  2.略  3.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4.示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5.“红光”指日光,“清光”指月光。日光渐弱,月光渐强。  6.“弥漫”用动态的形式来表现光的朦胧,富于变化,充满美感。“照射”“投射”则多用于形容较强的光线。  7.略

二、1、略  2、说明天气的闷热  3、为后文作铺垫;  4、比喻 按时间顺序  5、略

三、1、“对当红的港台歌星如数家珍,书桌周围的墙面上贴满了偶像的彩照”表现出来;  2、父女俩的对立表现在:女儿偏爱流行音乐,认为古典音乐是“老古董”;父亲认为热衷于流行音乐没意思,应该听古典音乐,才能受用一世。对立缓和的原因是女儿听了古典音乐后,觉得很好听;父亲听到熟悉的流行音乐深感亲切。父女俩由此得到沟通;  3、父亲认为:古典是经典,是几百年来的艺术结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胜出一筹。  4、古典和流行并不是绝缘的,好的音乐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9  观舞记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字义及词义

变幻多姿  不规则地变换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点染  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装饰文字。文中指前者。

绚丽(xuàn lì)  灿烂美丽。

轻捷(jié)  轻快敏捷。

模拟(mó nǐ模仿。

(jì)  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

(zhě)  有褶子的裙子。

盛意  盛情。

高视阔步  文中形容气概不凡。

(yì)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形容坚定不动摇。

(rú)  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贫乏  缺少,不丰富。

惆怅  伤感、失意。

滋润  水分多,不干燥。

二、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冰心,现代女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女士,生于福建省福州,原籍福建长乐。1923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26年出版小说集《卷施》,1925年后在大学任教,与陆侃如合写《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书。三十年代又出版《春》《劫灰》等小说集,1932年去巴黎大学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一直在大学任教,解放后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职,著作还有《古剧说汇》等数种。冰心早年就写过暴露当时社会黑暗的作品,表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彷徨苦闷的心情,作品里也有一些不甘压抑的控诉,要求冲破沉闷的束缚;寻求光明前景的渴望。1926年出版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和1932年出版的《往事》,以她那种细腻、柔和、委婉、清丽的文笔,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伤的艺术风格,迅速地获得了众多的读者。

    2.背景材料

    本文是作者在1957年底观看了印度民间舞蹈艺术团演出后写的。

【第二部分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篇抒情散文,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精美无比的舞蹈艺术,让人想象出那生命的跃动和狂欢,抒写了作者“观舞”的惊喜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印度艺术,文明的赞叹和对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谊。

    二、文章脉络

全文22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写观“印度卡拉玛姐妹之舞”的总感受,为印度惊人的舞蹈艺术叹为观止。

第二部分(11—18):叙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过程,描写卡拉玛姐妹精湛的舞蹈技巧和优美的舞蹈语汇。

第三部分(19—20)抒写观舞后的感想。

第四部分(21—22):对卡拉玛姐妹的友谊和热情表示感谢,抒发对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谊。

三、写作方法

    炉火纯青的美文,处处显出一种和谐美。这篇散文充满涛情画意,美不胜收。以设问开头,用诗一般的语言结尾,构思精巧,针线缜密。层次清晰,玲珑剔透。简略处,要言不烦;铺陈时,泼墨如注。孰前孰后,孰详熟略,处处皆宜,浑然一体。这种和谐美同样也表现在语言上。安排句式,骈散相宜,错落有致。间有联珠排比,更使气势飞动。遣词用语,文白相宜,妙语连珠。洗炼而又活泼,典雅而又清新。色彩斑驳,文采飞扬。细读全文,可用苏东坡的一句诗来概括它的艺术特色:“浓抹淡妆总相宜”。

    四、重难点导析

1、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这句话是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背景,既体现了印度舞蹈的强烈的宗教色彩,又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请作具体说明。

文章从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

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

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指、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

神韵:印度舞蹈大多表现宗教故事,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让人不必拘泥于故事情节,而为之喜为之悲,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舞蹈达到这种神韵,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4课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欣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是离不开她们的文化背景的。

    五、语言欣赏

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第三部分  练习解答】

一、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题。

1试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从内容方面了解课文。

1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二、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

根据学生自己的体会完成练习。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三△你阅读、观看或聆听过外国的文艺作品(舞蹈、文学、绘画、雕刻、影视、音乐等)吗?如果有,请举例说说你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一下。

此题是扩展题,意在鼓励学生多接触优秀的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四部分  类文品析】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鸸 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争,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雅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早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连接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1、把以上文字分为两层,并概括每层大意。

第一层:(第     节),层意

第二层:(第     节),层意

2、在第1节中画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并简述理由。

3、这几节文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A、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本体:

喻体:

B、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本体:

喻体:

4、写王小玉演唱,为什么要写“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这节中还有一句类似作用的句子,请用横线画出来。

 

 

【第五部分: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咿(    )哑      颦(    )蹙(    )    嗔(    )视

叱(    )咤(    )风云    尽态极妍(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变幻多姿:

浑身解数:

息息相通:

尽态极妍:

3.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至少三处)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5.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6.课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7.《观舞记》的《安塞腰鼓》同是写舞的,这两种舞蹈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8.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请你各找出两例,并体会其作用。

 

 

二、同步解读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地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她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去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pín    )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càn    )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美的诗歌故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嗔视(            铮铮的弦响(    )(   

解数(   

2、按拼音给文中括号填汉字

pin    )蹙         (can      )

3、作者冰心原名                              ,代表作有通讯集            

4、卡拉玛·拉克希曼一出场给人总的印像是?

 

 

5、卡拉玛·拉克希曼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有什么特点?

 

 

6、“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忽而挺身而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此部分的排比句用了会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7、如何理解“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8、请你描写一段同学的舞蹈表演。

 

 

 

  

三、美文赏读

我曾在一位女作家的书中,读到这样的字句:“在感到大自然的伟大时,我总想跪下来皈依。”

我多么喜欢在夜里独坐,又多么热爱那份静寂,其实,当时在内心所交织的虔诚感情,岂止于“想跪焉为皈依”?

这时候,没有喧杂的谈笑声,没有车辆喇叭声争鸣,只有一颗和黝暗相对的心。

想想往事,想想远方的朋友,想想将来。夜最容易使寂寞蔓延。在寂寂的夜里,我也建立起一份“寂寞”,努力使自己融于那层寂寞里,一种无言的乐趣油然而生。

美丽的夜,必须是无声的。美丽的夜在灯光闪烁的夜总会里找不到,在五颜六色的电影院里找不着。

诗人形容美丽的夜,是“蹑足的小猫”,多么令人寻思呀!

静中的美是端庄而充满幻想的。所以有人喜欢热闹的夜总会,有人偏爱在静悄悄的家,和寂寂夜相对坐。

这样静寂的夜,我该做些什么事好呢?我实在不忍心打破它的沉静,我想,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想想心事好了!

1、写出“皈依”一词的含义

 

2、最能写出夜的特征的句子是

 

3、“我”在静夜里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4、“夜是蹑足的小猫”写出了夜时什么特点?

 

5、在寂寂的夜里“我”感受怎样?

 

6、写夜总会的热闹衬托静夜的什么?

  

 

 

参考答案

类文品析

    1、第一层(第1节)写白妞的外貌;第二层(第2—3节)写白妞的演唱;  2、略  3A、本体:声音越唱越高。喻体: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B、本体:演唱声音与弦子声相和相合。喻体: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4、以听众“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的被陶醉情态,侧面表现白钮的精湛技世。“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同步演练

一、1.略  2.略  3.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4.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5.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6.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7.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8.略

二、1chēn  zhēng  xián  xiè   2、颦      3、谢婉莹    现代作家《寄小读者》   4、光艳    5、能说出万千种话  6、描写  表达卡拉玛·拉克希曼表演的生动    形象    传神   艺术高超。  7、说明她完全陶醉在舞蹈艺术中。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8、只要描写生动即可。

    三、1 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来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  2、静中的美是端庄而充满幻想的。  3、想  4、静悄、美丽和温柔  5、虔诚、乐趣  6、衬托了静夜的端庄和美丽,且为夜是远离凡俗的。)

 

20  口技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字义及词义

大宴:大摆宴席。

当是时:在这时候。

无不伸颈: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

以为妙绝:认为妙极了

微闻:隐隐听到。

稍稍正坐:渐渐坐正了一些。

俄而:刹时,一会儿。

变色离席:变了脸色,离开座位。

群响毕绝:各种声响全部消失。

撤屏视之:撤掉围布一看里面。

而已:语气词,“罢了”的意思。

无敢哗者: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二、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林嗣环(生卒年不详),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中进士。因事被充军到边疆,后遇赦放还,客死武林。著有《铁崖文集》等书。

    2.背景材料

    本文《口技》原是他的《秋声诗》的序言,原意是借口技人的“善画声”(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口技是明清时代人的一种职业,他们或在街头张幔表演,或在厅堂设障献技,当时的名称很多,有的叫“口戏”,有的叫“隔壁戏”。这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最早见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明清时期很盛行,不少文人为之作记,本文即是其一。

【第二部分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节:写表演前的准备及表演即将开始的情况。这部分交待了口技的表演者及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2)第二至四节: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3)第五节:写表演结束时的情形。再次交待表演者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三、写作方法

    1)善于剪材,层次清楚,作者把重点放在二、三、四段的具体口技表演上,而对首尾两段以突出道具简单的处理又干脆利落,并充分利用了它们的陪衬作用。在二、三、四段中又以第四段为高潮,极尽描摹失火救火之能事,把口技表演写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

2)善于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虚实相融,围幕内外,演者、宾客浑然连成一体。文中共有三处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1)在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些动作神情说明口技人的表演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能征服听众。(2)在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是承上文“伸颈”“侧目”而来,写听众神情动作的变化,说明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和节奏的放慢,听众也从兴奋状态中松驰下来。(3)在摹拟特大火灾时,“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一心理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以为大火即将烧身,意欲竞相奔命的幻觉,正是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所引起的反应。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提到口技表演的简单道具,也具有从侧面烘托高超演技的作用。

四、课文注译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①,施八尺屏障②,口技人坐屏障中③,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④。众宾团坐⑤。少顷⑥,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⑦,满坐寂然⑧,无敢哗者。

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注释

①厅事:大厅,客厅。②施:设置,安放。③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④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⑤团坐:围绕而坐。⑥少顷:一会儿。⑦但闻:只听见。但,只。⑧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

原文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道欠伸①,其夫呓语②。既而③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④,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⑤。又一大儿醒,絮絮⑥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几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⑦齐发,众妙毕备⑧。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⑨微笑,默叹⑩,以为妙绝。

译文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注释

    ①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②呓语:说梦话。  ③既而:不久,紧接着。  ④抚:抚摸,安慰。乳:喂奶。  ⑤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⑥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⑦时:同时。  ⑧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  ⑨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⑩默叹:默默的赞叹。  

    原文

未几①,夫鼾②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③,盆器倾侧④,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⑤,稍稍正坐。

译文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注释

    ①未几:不久。  ②鼾:打鼾。  ③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  ④倾侧:翻倒倾斜。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⑤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原文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①山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②,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③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④;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注释

    ①中间:其中夹杂着。力拉:拟声词。  ②曳:拉。许许:拟声词。  ③虽:即使。④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⑤名:说出。  ⑥有:扬起;举起。  ⑦股:大腿。  ⑧几:几乎

    原文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擞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五、重难点导析

    1.课文中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1)“遥闻深巷犬吠”。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趣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所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特定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以老鼠跑动偷食声、妇人梦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蓄势。

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山中春夜的静谧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动写静,用不时的鸟鸣来衬手春山中的夜静,使人在鸟鸣中更显其静,因而更为人称道。文中的两处描写,与此同理,也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2.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观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待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简练,贴切是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全文所记之事奇妙纷杂,却只用了三百多字。其中对口技表演的描摹尤为精妙,写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大动,写声响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到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不仅层次井然、严谨有序,而且错综复杂,高潮迭起,变化多姿,把口技表演之“善”,淋淳尽致地表现出来。用“欠伸”“呓语”写声音之近;用“大啼”“大呼”写声音之大,用“渐拍渐止”“微闻”写声音之小;用“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写声音之多,用“但闻”写声音之少;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是在罗列各种声响之后,用“齐发”“毕备”“齐作”等词语加以概括,还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来说明多种声音同时发生的情况。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声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正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和“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4.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写得精彩?试找出几例,略作说明。

文中写得精彩的语句很多,如:(1)“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贴切地表现了深夜远方回响的隐约可闻之声,把人引入夜阑人静的境界之中,也是一家人由睡而醒的原因。(2)“夫鼾声起”,“拍儿渐拍渐止”,两个“渐”字,表现了动作从有到无的过程,衬托出静的境界。就在此时,鼠类放肆活动,撞倒盆器,发出“作作素素”的细微声响,合情合理,是静中见动,又出现妇人“梦中咳嗽”声,则又是动中显静。(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听众由“伸颈、侧目”而“正坐”,前后对照,说明听众的情绪都随表演的起伏而变化,表明口技的艺术感染力,一张一弛,既是前段喧闹的余波,又是下节高潮的前奏。 

【第三部分  练习解答】

一、本题意在让大家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文中的音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巧。要细心揣摩描摹音响语句所表现的情景,最好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发挥想象力,培养感受力。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之中。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遥闻深巷中有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寂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而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这声……不有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蔓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第四部分  类文品析】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曲调名)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吸血的一种昆虫,这里指牛虻)之声,孤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迈小步来回走动)而听。

1、结合文段,解释下面的字。

1)故:                         2)闻:

3)犊:                         4)奋:

2、对加点的虚词解说不正确的是(   

A、首句的“为”作“替”“给”讲。

B、三个“之”字的用法相当,都作助词“的”讲。

C、“其”字作代词,代“牛”。

D、尾句的“而”字,作连词,当“与”“和”讲。

3、补写下列文字省略了的成分。

1)(        )转为蚊虻之声。

2)(        )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4、选出对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项

1)不合其耳矣(    

A、(这种曲调)不适合牛的耳朵啊    B、(这种曲调)不能和牛的听觉合拍啊

C、(这种曲调)它根本听不进去啊    D、(这种曲调)牛的耳朵听不进去啊

2)伏食如故(    

A、牛叭着吃草跟往常一样           B、牛隐藏着吃草像往常一样

C、牛埋着头吃草和平常一样         D、牛照旧叭着吃它的草

5、用一个成语概括这段文字的意思。

 

【第五部分: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口技》选自                   ,作者是          

2.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2) 会宾客大宴(    )

    (3)施八尺屏障(    )                (4)满坐寂然(    )

    (5)众妙毕备(    )                  (6)宾客意少舒(    )

    (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8) 虽人有百手(    )

    (9)无不变色离席(    )              (10)奋袖出臂(    )

    4.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的不同含义。 

    指:人有百指(    )                 不能指其一端(    )

    乳: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

    妙:众妙毕备(    )                 以为妙绝(    )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一:一时齐发(    )                 又一大儿醒(    )

    坐:口技人坐屏障中(    )           满坐寂然(    )

    5.翻译下列句子。

    (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文章前后两次交代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7.根据要求,原文填写。

写救火的响声由少而多的句子:

 

写救火情况,声响百千齐作,应有尽有的句子:

 

8.课文中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9.将相应的意思连线。

    (1)开阔的样子                   a.欣然

    (2)整齐的样子                   b.怡然

    (3)安闲快乐的样子               c.俨然

    (4)兴奋愉快的样子               d.豁然

    (5)不整齐,混乱的样子           e.杂然

10.如果把本文看作记叙文,那么本文记叙了什么?如果把本文看作说明文,本文说明了什么?

 

 

 

二、同步解读

     阅读下面文段并答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写上文中所缺的句子。

2、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B、奋袖出臂(张开,展开)

C、几欲先走(差不多)

D、不能指其一端(一头,一种)

3、下面各句“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A、君之病在肌肤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撤屏视之          D、儿含乳啼,妇拍而鸣之

4、请用波浪线画出以上情景中听众的反应,并将文中另两个场景中表现听众反应的句子写下面。

第一个场景时:

 

第二个场景时:

 

    5.这段文字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

    A.声音由小到大    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    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6、请写出以上文段中作者对口技表演者表演技艺的评价的句子,并对该句进行翻译。

评价句:                                                           

翻译句:                                                           

7、请根据上面的文段内容填写对联

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

下联:                 

 

三、美文赏读

教子有方

方其在任时,生二子。谓其妻曰:“予年将半百,有子已足,况再索乎?予意送汝归故里,以教予子。是方成章尚不知习俗假令长在署中其安分者不过无能其不安分者则竟败类矣盖衙门之所尚者骄惰奢侈娼酒赌博无所不为此则知识未定之人之所大忆。天下之不为习俗所移,出类拔萃者,能有几人乎?予以何等起家?祖功宗德,尽于此矣?安敢望后亦有豪杰之士耶?汝以二子归,先训之读,二三年可知其志。倘能读书则善,否则,农、工、商贾,各予一业,决不至饿殍者。若曰‘少君’而已矣。此不但饿殍,皆俳优之流亚也。”其母、妻皆性喜俭朴,亦恶坐享,欣然同归。

详注:(1)《教子有方》选自《客窗闲话》

     2)饿殍:饿死的人。

     3)俳优:古代指演滑稽戏的艺人。

1、请用“/”给画线语句断句。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况再索乎(          2)是方成章(       

3)归故里(               4)不知习俗(       

5)安敢望后(              6)倘能读书则善(      

7)亦恶坐享(               8)欣然同归(       

9)若曰(      

3、本文记叙沈太守教子有方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4、请从文中概括出沈太守给儿子未来指出的两条出路?

 

5、沈太守教子之法和你的父母对你教育的方法是否相同?请说说相同及不同之处。

 

6、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母、妻皆性喜俭朴,亦恶坐享,欣然同归。

 

 

参考答案

类文品析

    1、(1)原来的样子  2)听 3)小牛  4)竖起  2D  3、(1)公明仪   2)牛  4、(12A  5、对牛弹琴

同步演练

    一、1略。2.忽  忽然  —  既面  是时  俄而  少顷  未几  3.擅长  恰逢  安放  非常安静  全,都  心情  夹杂  即使  脸色  捋起,卷起  4.指:手指 指出  乳:吃奶、喂奶  乳头、奶头  妙:妙处  美妙、奇妙  绝:极了  停止  一:同一  一个  坐:坐着  通“座”  5(1)在同时间一齐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有。(2)满座的宾客没有不伸着脖子,侧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妙极了。  3)在这种情况下,宾客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的,他们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跑  6、首尾呼应;从侧面烘托口技艺人的技艺不凡。7.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无所不有  8突出表演效果,烘托口技艺人技艺高超。9(1)d  (2)c  (3)b  (4)a  (5)e  10.记叙了一次众宾客欣赏口技表演的场景。   说明了口技的特点以及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二、1、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无所不有。  2B  3A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第一场景: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第二场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D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译:凡是当时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具体地指出其中的一种;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有上是条舌头,也无法具体地说出其中的一处。   7、一张巧嘴乱真假。

    三、1、……章/……俗/……中/……能/……者/……矣/……者/……侈/……娼/……酒/……博/……为/……定/……忌。  2、(1)求  2)正是  3)故乡  4)风俗,习惯上代指社会上的事。  5)怎么 6)如果  7)厌恶  8)高高兴兴的样子  9)如果  3、我们年青人要有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自己,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4、(1)读书有所成就  2)做农、工、商贾某一职业均可。  5、提示:只要说清楚即可。  6、他的母亲、妻子都性情喜欢勤俭朴素,也厌恶坐享其福,高高兴兴一同回故乡去了。

                                

 

第四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行(    )辈    亢(    )奋    蓦(    )然

冗(    )杂    戛(    )然而止     叱(    )咤(    )风云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①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3.写出下面课文的作者。

《社戏》——                       《观舞记》——

《竹影》——                       《口技》——

4.不能表达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园”的一项是(    )

A.在平桥村可以免念“秩秩期干幽幽南山”。

B.平桥村有丰富的生活情趣。   

    C.陪“我”玩耍的小朋友年龄相仿,彼此平等。

D.出嫁但未当家的女儿夏间大抵到母亲家去消夏。  

    5.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是(    )

    A.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B.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

    C.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D.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6.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减轻课业负担,增加教学质量是当今教育界的重要任务务。

 

②我国发明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水平,正在飞跃前进。

 

    7.下面这段文字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洁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蟊贼。

 

 

8.下面的句子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①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②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③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二、阅读理解

(一)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地。

咝溜溜地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锤起来就没命了,忘情了,发狠了!百十个斜背响声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激流;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舞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有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包办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 的闪。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山枣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博击着疾速地博击着,大起大落地博击着。它震憾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淋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

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有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 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锤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絮!

愈锤愈烈!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

愈锤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对它感到十分陌生。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找出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顺序不当的一项,并改正。

A.一锤起来就没命了,忘情了,发恨了

B.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博击着,疾速地博击着,大起大落地博击着。

C.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强盛

D.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答:顺序不恰当的一项是(    );应改为                          

2.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文中宏大的安塞腰鼓舞蹈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画线的“使人想起”一组排比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文中说:“一锤起来就……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发挥你的创造力,再造一个“……一样,是……”这样的句子,来描写安塞腰鼓。

 

 

 

 

(二)军歌(节选)

    音乐化了的军旅诗,熔铸进浑厚、清脆和刚猛,它能打碎板结的灵魂,倾注进风的呼啸、雨的磅礴。它壮丽、威武,使一切缠绵都黯然失色。看吧,全体军人整齐划一地站在大操场上进行歌咏比赛。歌声响起了,浩浩荡荡地弥漫。二部、四部轮唱,这边歌声刚落那边又响起,一浪接一浪,形成歌的潮水,歌的海洋。听吧,男兵是低音鼓、中音贝司、浑厚的圆号;女兵是尖厉的长笛、拔高的小号,泼辣辣剥离而出;这些声音从胸腔喷涌而出,如狂啸的浪涛拍岸,如撼地的雪山轰鸣,唱得彩霞飞舞红旗扬,唱得风吹树叶哗哗响,唱得开花的年岁情思向蓝天向大海畅游……谁也不会忘记那样的时刻,歌声唤起了激情,它使人思绪叠起、奔驰、心旌飘摇,简直要冲破躯壳的樊篱。站在队伍中,看着指挥员的手臂上下左右舞动,划着歌声的潮水。歌潮一浪接一浪向他涌去,他在奋力地划,拼力地摇,蓦然停止了又骤然而起,溅起浪花勺冲腾起潮沫。抛举、跌落、驰骤……啊,心的愉悦在挤撞中膨胀、压缩、发酵、升腾、流淌,心灵每一个孔窍都被它灌满了。那真是情感的极致、境界的极致、生命的极致!犹如书家的狂草、画家的喷彩、诗人的长啸!

    1.写出文中评价军歌性质的句子。

   

    2.写出文中评价军歌作用的句子。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如何描绘军人的歌声?请找出相关的比喻句,说说它们描绘了军歌的一种怎样的美?

 

 

    5.为什么说指挥员的手臂“划着歌声的潮水”?这种说法与前文有何联系?

 

 

6.啊几句话写出了合唱军歌时的感觉?

 

 

7.你知道哪些军歌?请写出三首军歌名。

 

 

 

(三)听 

韩静霆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跌扑回还,绕在身边。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很。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他用一把二胡,教会了我们听泉,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剔透的灵长目,我们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流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二泉”从前只是伴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生,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我在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杨荫浏和阿炳(华彦钧)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换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因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寻访阿炳的。背着笨重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心,谈艺,谈琴。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音机带,录下了阿炳的的曲子。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做《二泉映月》吧。

    可以想象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那深陷的眼窝红了,几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这位先生不仅听懂了他,把他的琴声录下采,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而且,一语点睛,触动了他的心泉之门。是呵是呵,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绿竹林青草地。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卵石溪床上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乐在胡琴的三个把位回还,如曲水流觞。装饰音和滑音机智乖巧,似鱼嬉水草。抖弓细碎流畅,清流里有诉不尽的柔情。《二泉映月》是回旋曲式,让人把醉人醒泉回味品咂个够。更要紧的是,杨先生听着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深深感觉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阿炳和杨荫浏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映月的二泉还奔涌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记得,这首美妙绝伦的乐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是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许,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我们感激创造美的阿炳和发现美的杨荫浏。阿炳开掘出了他心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泉,杨萌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幽咽(    )    ②恩忖(    )    ③罅隙(    )    ④流筋(    )

    2.阅读全文,你认为题目中的“泉”仅仅是指乐曲《二泉映月》中的泉、惠泉的泉水吗?此外还有什么含意?

 

    3.第一自然段中“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这个角度”是指什么角度?

 

    4.第三自然段开头说“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和惊奇?

   

    5.第三自然段中“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扑”字有什么作用?   

   

    6.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二泉映月》的乐曲时,对“泉”与“月” 这两个事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7.作者认为阿炳能够创造出《二泉映月》这样不朽名曲的原因是什么?

   

    8.小泽征尔为什么说“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呢?

   

    9.阿炳与杨荫浏两位先生在名曲《二泉映月》上分别有什么样的贡献?

   

    10.你喜欢音乐吗?你最喜欢的歌曲是哪一首?为什么喜欢它?

   

    11.你有过欣赏音乐时如醉如痴的感受吗?请简要述写一下。

   

三、写作

    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有不少。除春节外,还有端午、中秋、元宵、清明、重阳等。这些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方式,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请你回忆(或或向家人询问)自己见到过的某个传统节日的活动方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叙事完整;②记叙描写要具体;③字迹清楚工整,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略  2.①贴帖 ②婉宛  3.4.D  5.B  6.①“增加”改为“提高” ②“发明”改为“发现” 7.浪费青春的教训  8.①热情好客,纯朴,我私  ②善良,纯朴,豪爽,风趣  ③追求自由,渴望友谊,厌恶封建教育 

二、(一)1.A  发恨了,忘情了,没命了。  2.好一个安塞腰鼓。  3.歌颂强大的生命升华和力量美,渲染了热爱生命奔腾的氛围。  4.联想丰富,画面悲壮、亢奋,更委婉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5.例句:巨龙一样,是腾飞的心灵。 

(二)1.它壮丽、威武,使一切……失色  2.它能打碎……磅礴;歌声唤起了激情……樊蓠  3.写合唱军歌及唱歌时的感受  4.运用比喻将无形的歌声写得有形,展开联想,把歌声写得雄浑壮阔,有一种雄壮美  比喻句略  5.他的手臂舞动着,指挥着合唱,而合唱发出的歌声正如“潮水”一般,所以说他“划着歌声的潮水”,这与前文的“歌的潮水、歌的海洋”的比喻有照应关系  6.那真是……长啸!  7.略 

(三)1.略  2.也指“美”  3.感觉美的事物,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而我们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长出触须抚摸自然。  4.他遇到了真正的知音。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的全部内涵与真谛,都被杨荫浏先生感悟到了。  5.用拟人的写法,把月光写得活了起采。  6.不是把“泉”与“月”分开来写的,而是写月光与泉水合而为一,它们成一个整体,一起跌宕起伏,一起奔流渲泻。  7.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8.因为小泽征尔认为这首乐曲太高妙了,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  9.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杨荫浏发现了这首乐曲、抢救了它、保目了它。从美的意义上说,阿炳创作了美,杨荫浏发现了美,把它送给了我们。  10.略  11.略

三、作文例文

   

新凤霞

一年四季都有节日,中国人最重视的是旧历春节,腊月刚临近就有忙年的气氛。小时家住天津南市贫民区,大杂院里几十户都是究苦人,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当伙计的,做小工的,拉排子车的,码头上找大包的,妓院当杂工的,人老珠黄沦落为下等娼妓的可怜人……大人为了过年发悉,孩子们懂事,知道大人脸色,想着如何替父母分忧解难。

我父亲是卖糖葫芦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我们姐弟七人。我是家里顶事的大女儿,看到父亲为这一家九张嘴,累得日夜咳嗽吐血得了痨病,就立志要替父母担起这副重担子。记得一年腊月初八,家家都发愁:哪有钱用来煮腊八粥哇。

我们胡同有几家八大祥的有钱善人。八大祥是兼祥备、瑞福祥、祥庆龙、祥德有……每年腊月初八搭起大席棚用大柴锅煮粥,施舍给穷人。腊八粥是红豆、绿豆、白红米、黄年米、薏仁米、小米、红枣、莲子混杂在一起煮的。大棚里,一口袋一口袋的各种米和春丝玫瑰、腊八豆,都摆得整整齐齐,人们随便来参观负责人介绍施粥善人的名字,宣传这粥用的是真正好米绝对无假。来看的大都是这一带的劳苦人,准备腊月初八一早来领粥。临近年根,我们大杂院很少烟筒里昌青烟,都是挣钱困难揭不开锅。我在腊八这天早上一两点钟就挨家找领粥的小朋友。我们早就准备好了领粥的家伙,我是用父亲洗山楂的铁桶。

舍粥棚顶上有很多竹竿,挑着红黄绿的布,上边写着王善人粥棚、李善人粥棚……“开门了!粥厂门开了……”几个人叫着。一个粥棚有四个大灶,灶上搁着大铁锅。掌灶师傅头戴破皮帽子,手戴大棉布手套,一手拿着大铁勺,一手扶着锅沿,大声吆喝:“来呀!别挤,人人有份!吃不完喝不尽啊!”大伙拼命往前挤,一会来了戴白条的管理人,轰赶着领粥人;一会来了两个警察,眼看着拥挤的群两手揣着不管。眼看着要挤死人了,出来一个穿长袍马褂的递给警察一个包,警察拿着包掂量了一下,立即积极起来,挥着指挥棍,大声喊叫:“排队排队,都拿好家伙,一个个地挨着领粥!”我个子小一个好心人让我在前边,后边排的人很多,不时听见互相吵骂声,“你抢孝帽子啊?”“你饿疯了!”“你拼命也吃不饱,饱不了一辈子不定期得受罪!”“单纯蛋!”“哎呀,鞋掉了!”……都是穷苦人还吵,我心里不明白。看见那些扶拐、双目失明的老弱病残,我就让他们过来先领。想不到这让盛粥的师傅感动了,他说:“小闺女真仁义,会疼人,多给她盛点……”我双手把桶递上去,师傅本来是一人给两勺,却咚咚咚连舀了几勺给了我满满一桶粥,还给了一大包腊八豆。回到家里父亲母亲弟弟妹妹都兴奋,父亲说:“小凤这孩子真是会办事。”我从怀里掏出腊八豆交给弟弟妹妹。母亲给一家人盛粥,听见呼噜呼噜的喝粥声,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看着大伙都添了一次,我才去添,我怕父亲吃不饱。

    评点  本文记叙了小时候经过的一次腊八节,歌颂了人间的关爱,流露出热爱生命的善良之情。叙事简洁明了,感情细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