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破损率:也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03:12
 

也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2010-06-08 09:39)
  • 标签: -  分类: 未分类
  我wo当地有一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大致规律。就是说在7-10岁以前,这个人的基本性格已经定型,难以改变。
          人在幼儿时期,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小孩子的心理,就像一张白纸,他没有思想、没有观念、没有判断力,并且他是善于模仿的。你把他放在狼群里,他就是狼孩,他就用四肢走路,他就吃生肉。而3岁的小孩,他的心理,就像一张即将要画出绚丽多姿的油画的白色画布。此时,这张画布上仅仅用木炭条或铅笔轻轻地、简单地涂抹了几下,连草稿都还未完成。此后,这张画布上要完成草稿,要开始由浅入深,一遍遍地上色、填色、补色。最终,这幅油画基本完成,它或是丰富多彩、或是平淡幽雅、或是奇形怪状、或是现代抽象。但,不管怎样,画作已经完成。此时,可以去修改在重重颜料之下,当初用铅笔画的草稿吗? 不可能了!这个草稿,是整幅画的基础、是根基,是不可改变的。
           由此可见,外部环境对小孩子性格、心理的影响之重要、之深刻。同时,这种影响也是非常容易起作用的,因为孩子的心灵几乎就是一块白色的画布。外部世界,对着这块白色画布,越画,越深;越画,对画作进行修改的可能性越小。对于成人,他们的性格画作已经完成,新涂上的颜料容易洗刷,但底色很难改变。
           曾经听到一个故事:
           一个小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小孩子想了一会,回答说:“弯弯的月亮像香蕉”。老师说:“不对,这不是正确答案,书上的正确答案是: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老师在学生眼中是神圣的、是“正确答案”的化身(由其在小学生眼中)。那么,老师告诉这个小孩“书上的正确答案是......”

            首先,这给小孩子一个概念——只有书上写的是正确的,就像那块画布的草稿里又多了一笔。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因为这是在草稿里画的,画作完成后,想改,容易吗?!第二,老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想像、个性发挥,或者说限制了这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他的独特天性。       
           “弯弯的月亮像香蕉”,多好的比喻、多么可爱和天真。或许,这个孩子的独特天性能让他以后成为艺术家;但在他幼年时期,这种独特天性的发展被外界限制了、遏制了,或许就把一个未来的艺术家扼杀在了摇篮里。
           这又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一个人捡到了一只邹鹰,他把小鹰放在了鸡群里喂养。
当小鹰长大以后,主人要放飞它时,它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了,因它认为自己就是一只鸡。主人很失望,心想:我白养了一只邹鹰,现在却一点用处也没有。于是,他想把这只鹰扔掉,就把它带到了悬崖边,把它像一只鸡崽一样向着悬崖下扔下去。这只鹰垂直地向悬崖底下掉了下去,就在坠地的过程中,这只鹰扑棱扑棱翅膀,突然飞了起来......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只鹰,在坠地的过程中,由于求生的本能,他的天性被恢复了!它发现自己的翅膀是有用的,而在它原来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和鸡群在一起,从来没有用过它的翅膀!这就是由于外部环境、成长经历限制了它独特天性的发展。它本来有这种东西,但却被限制了!

          那个被老师批评的小孩子,多么像故事里的邹鹰!他长大以后还能展开双翅,直上九霄,在天地间自由翱翔吗?他还能展现出雄鹰的本性吗?或许,我们每人个身体里都有某种独特的天性、某种独特的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就是因为我们这种独特的东西在不断地被遏制、不断地被来自人为或社会的因素所限制。我们在不断地按照那些所谓的“标准”,努力奋斗着。希望,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标准的“成功人士”。
            夜静更深,扪心自问:这是真正的自己吗?我们的心真正快乐吗?这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吗?我们独特的天性被激发出来了吗?我们的生命真正地燃烧过吗?!
          也许有,也许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