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威士忌价格表:75%大限将至 外资银行仅3家达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32:31

75%大限将至 外资银行仅3家达标

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李真 2011年06月20日04:03

  在很多人心目中,外资行“神龙见首不见尾”,人们只知道外资行驻扎在城市商务中心的高档写字楼里,服务高端客户,但他们究竟在华经营状况怎样、服务质量几何,却很难有透明的信息。

  不过现在却多了条渠道了解外资行,“根据CBRC(中国银行(601988)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我们要发布年报。”花旗银行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根据中国监管要求,具备法人资格的外资行要发布年报,此规定从去年起已经开始执行。外资的法人银行与外资行分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法人银行作为境内独立法人,是本地注册,由本国监管机构承担主要的监管责任;而外资银行分行是境外注册银行的分支机构,由母国监管机构承担主要的监管责任。

  根据WTO协议,2006年以后,中我国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

  不过在年报发布的监管要求上,外资行要比上市中资行松得多,包括发布时间等都没有严格要求。直至6月15日,仍有多家外资行未发布年报。

  根据中国银监会网站提供的外资行网址,《投资者报》记者目前查到11份外资行中国地区业务年报,分别是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法国兴业银行(601166)(后简称“法兴银行”)、大华银行、企业银行、外换银行、韩亚银行、华一银行和新韩银行。

  大幅揽存冲刺监管要求

  一改往日资产门槛百万元的高端形象,如今,外资行纷纷开始修正目标客户群,将高资产净值人士延伸至其他新富阶层。

  以理财账户来说,多家外资行纷纷下调资产门槛,如汇丰的“运筹理财”、渣打的“创智理财”,门槛都调低至10万,花旗银行推出 “睿智理财”,开户门槛仅为8万元人民币。而渣打4月份在上海推出针对追求高科技、时尚达人的“逸账户”,更是零门槛。

  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中国新富阶层的变化原因外,还有另外一个外资行不便明说的原因:为了揽存,降低存贷比,冲刺监管要求。

  所谓存贷比,即贷款总额/存款总额,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因为存款是要付息的,如果一家银行贷款很少、存款很多,则意味着盈利能力差;但从银行抗风险的角度讲,存贷比不宜过高。

  按照监管要求,至2011年年底,外资行法人银行存贷比不得超过75%。

  正是基于此要求,才造成外资行拼命加大吸收存款力度。据11家外资行中国区2010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度,各行存款同比增幅巨大,远远超过同期贷款增幅。

  企业银行(中国)2010年度吸收存款3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幅高达227.27%,在11家外资行中增幅最高。而与此同时,该行贷款增幅则下滑4.34%。但即便如此,该行存贷比指标为94%,仍高于监管标准。

  吸收存款增幅排在第二的是法兴银行,2010年吸收存款93亿元,同比增幅132.5%,同期贷款总额为126亿元,增幅远低于存款增幅,为75%,但存贷比也远高于监管标准,也是11家外资行中最高的,达135.48%。

  11家外资行中,仅汇丰中国存款增幅小于贷款增幅。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存贷比达标。汇丰中国2010年年报显示,汇丰中国2010年存款增幅为21.7%,而贷款增幅则为44.8%,但是该行的存贷比指标却是最低的,为65.9%。

  另外还有两家外资行存贷比达标,即渣打银行和大华银行,分别为72.1%和71.7%。其中大华银行明显属于去年冲刺比较凶猛的银行。该行2010年存款增幅为106.2%,贷款增幅仅1.2%,吸存压贷换来的结果是存贷比指标下降74.3个百分点。

  “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了吸收存款中来。”韩亚银行年报中如此表示。这或许是外资行揽存的一个缩影。

  盈利不及中资行

  从门面上看,外资行装饰豪华、精致,一副“富户人家”的样子。但目前外资行在华盈利状况,却很难与中资行相匹敌。上市中资行净利润均以数十亿元计,而11家外资行中,只有4家净利润过亿。这4家分别是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华一银行。

  2010年在中国盈利最高的外资行是东亚银行,达10亿元,增幅为11.78%。而上市中资行中,盈利最低的南京银行(601009)也有23亿元,增幅高达49.7%。汇丰、渣打和华一,2010年净利润分别为9.2亿元、3.8亿元和3.07亿元。

  从净利润增幅来看,中资行比较一致,全部都是呈上涨态势,平均增幅为41.4%。而外资行净利润增幅状况则参差不齐,有的暴涨、有的暴降。

  韩亚银行净利润增幅最高,2010年净利润7259万元,同比暴增608.88%,但是该行净利润暴增并非正常业务收入,而是因为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减少。

  另一家净利润增幅过百的外资行是企业银行,2010年净利润为9343万元,增幅为169.87%。与韩亚银行不同,该行的净利润增长主要是来自营业收入的增长,其中利息净收入增长77.66%,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也大幅提升77.78%。

  企业银行和韩亚银行均“出生”于韩国,企业银行的母行是韩国中小企业银行,是韩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1997年在天津设立第一家分行,2009年6月22日正式转为法人银行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2010年,2家净利润出现下降的分别是渣打银行和新韩银行。新韩银行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72.39%,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营业支出的增加。

  韩国外换银行2010年盈利1250万元,但该行没有可比较的基础。该行是去年5月17日正式在中国作为法人银行开业的,报表统计时间仅半年。

  “外资行在中国远没有发展壮大起来。目前盈利状况好的外资行,多是在华时间较久,有一定根基,网点有一定数量的银行。”中国理财协会会长刘彦斌认为,外资行目前在中国占比几乎微不足道。

  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95.3万亿元,而外资行在其中占比最低,仅占1.8%。

  依然靠息差

  “若干年前提起外资行,总认为他们很先进,几乎都是膜拜的心理。”一位国有行人士说,但现在他发现外资行的盈利模式并没有比中资行新颖多少。

  随着外资行在中国业务年度报告的披露,其神秘面纱也随之揭开:外资行在中国的主要利润来源依然是利息净收入。

  “外资行也是靠吃息差生存的,与中资行盈利模式没有特别之处。最初大家仰视他们,是因为以为他们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新模式,而现在发现并非如此。”刘彦斌说。

  外资行给外界印象最深刻的业务莫过于理财了,但实际上,其理财业务收入在营收占比中所占的比例,也并不比中资行高。占比高的依然是中资行的传统收入来源净息差。

  据《投资者报》记者统计,11家外资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即中间业务收入)的营收平均占比为11.87%,这个水平要低于中资行。中资行的该项平均占比为13%。

  11家外资行中,中间业务收入营收占比前3家的银行为渣打、法兴和汇丰,分别为21.3%、18.76%和17.27%。

  此前,恒生曾表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恒生将借助自己在香港的业务优势,在内地推出更多创新产品及服务。尽管2010年恒生中国中间业务收入的营收占比并不高,为7.84%,但2010年恒生中国非利息收入实现了106.3%的强劲增长,而净利息收入增速则为8.3%,显示了恒生中国改变盈利结构的意图。

  资产质量尚好

  在资产质量方面,在华外资行相对好于中资行。

  外资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为22.67%,而中资商业银行则为12.2%。

  银监会年初发布的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2010年年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保持“双降”。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为4293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14%。

  其中,主要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646.1亿元,比上一年年末减少618.4亿元;不良贷款率1.15%,比上一年年末下降0.44个百分点。

  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8.6亿元,比上一年年末减少13.2亿元;不良贷款率0.53%,比上一年年末下降0.32个百分点。在11家公布了不良贷款率的外资行中,大华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达2.9%。

  “外资行成为法人的时间短,因此资产质量要比中资行好。中资行不良率高于外资行是贷款规模和历史包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刘彦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