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小车钥匙多少钱:中国人的小聪明是怎么炼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02:24
st1\:*{behavior:url(#ieooui) }

来源: 《耍聪明的中国人》 石之轩

一、聪明的源头

  聪明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好像有点奇怪,不过将这个问题分解开来,变成好几个问题,就不奇怪了。中国人的聪明为何大多体现在人际关系领域?这种聪明是因什么原因萌芽、生根并疯长的?持续几千年的聪明,是否有某种内在的动力?

  先哲庄子曾经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说:“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脖颈交摩,生气时相互踢撞,马的智巧就是这些了。可等到后来把车衡和颈轭套在它身上,把辔头戴在它头上,马就会侧目怒视,僵着脖子抗拒轭木,暴戾不驯,或诡谲地吐出嘴里的勒口,或偷偷地脱掉头上的马辔。所以,马的智巧竟 能做出与人对抗的态度,这完全是伯乐的罪过。上古赫胥氏的时代,黎民百姓居处不知道做些什么,走动也不知道去哪里,口里含着食物嬉戏,鼓着吃饱的肚子玩耍,人们能做的就只是这些了。等到圣人出现,矫造礼乐来匡正天下,标榜高不可及的仁义来慰藉天下百姓的心,于是百姓便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求智巧,争先恐后地 追逐私利,聪明一经启动,就难以终止了。这也是圣人的罪过啊!”

  按庄子的说法,是圣人造了规则,用规则来约束老百姓,因为圣人的规则是超高标准的,百姓们达不到那个标准,于是就想办法避开规则、变通规则或者 对规则阳奉阴违,这样一动脑子,各种办法都有了,人自然也就变聪明了。庄子的意思很明白:人的聪明是在与圣人的较量、斗争中产生的。

  在庄子之前,中国的圣人就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人了,那时孔子还仅仅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没有人承认他是圣人,因此庄子口中所称 的“圣人”,应该就是尧、舜、禹、汤等人,这几个圣人的言论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们圣在何处知之不详,但他们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全是首领人物,相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是高高在上的。

  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订了规则,而下面的人用自己的聪明来对抗规则,这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一个可能:这些规则不公平,很可能它只限制下面的人,而不限制首领,下面的人以这种限制为苦,这才不得不开动脑筋,想尽办法破坏、变通规则,对规则阳奉阴违。

  如果联想到在中国的古代,“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直是一种理想,一直没能变成现实,那么,上面所说的可能就很接近真相了。庄子先生特意用马的 勒口、辔头来比喻规则,想来也是有深意的,暗示着那些规则将圣人以外的人当马看待,于是用规则做辔头,让大家听指挥,用勒口做规则,让大家不许乱说话。 “圣人”当初做规则,其原意想来只是为了方便驱使众人,并钳制众人的耳目口舌,以便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可他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限制众人的规则,竟开了中国人聪明的先河。

  遥想远古时代,在规则还诞生不久的时候,那时民风还相当淳朴,老百姓的智力还不是特别发达,大部分百姓还是规规矩矩遵守规则的,不然的话,“画 地为牢”这个词就不会流传下来。按照传说,那时候人犯了罪,当官的在地上画个圆圈,说那是牢房,推犯人进去,不许他私自出来,犯人就真的以为那圆圈是牢房,乖乖地待到里面,不敢出来了。那时候,这个圆圈很神圣,虽然它只是一个虚拟的牢房,但百姓心甘情愿受其束缚,这圆圈就和铜墙铁壁的作用一样了。

 但至少到了庄子生活的时代,百姓就已经非常的聪明,画地为牢显然已经不可能了,其他规则也应该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坏、变通。旧的规则不行了,圣人只好再立新规,新规在严谨性、执行时的督察、犯规后的处罚等方面,肯定要吸取旧规的经验教训,让众人难以破坏、变通。

  可惜的是,世上没有破坏不了的规则。只要有足够的聪明和胆量,越严谨的规则,对想破坏它的人来说,越是智力上的挑战,或许大家短时间没想到用什么办法来破坏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总有一天会找到的。就这样,圣人订规则,众人破坏规则,在不断的循环中,圣人与众人的智力都在不断地提高,于是,中国人便越来越聪明了。

   二、是什么人首先破坏规则?

  说有了规则,众人都破坏规则,这个说法虽然是事实,但明显不准确。破坏规则,不可能众人一开始就万众一心,都去破坏。对于制定规则的圣人,众人还是有相当的畏惧情绪的,另外,对芸芸众生的老百姓来讲,即便规则不很公平,如果大部分人都遵守这个规则,那老百姓还是会忘掉或者忽略规则的不公平,一心一意遵守规则的。中国的百姓是最能忍受的,不公平的规则、规则之外的特权阶层,在古代,绝对在百姓的容忍范围之内。

  所以首先起来破坏规则的,不会是普通的百姓,而应该是介于圣人和百姓之间,比圣人的地位低,而比百姓的地位高的人物,比如诸侯阶层、类似于诸侯的封疆大吏,以及其他握有实权的人物。

  在规则还没被破坏之前,普通百姓如果首先犯规,立刻便会遭到惩治,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而诸侯、大吏犯规,则不会这样,这是因为:

  1. 诸侯大吏比老百姓的力量大得多,惩治他们比较难。

  2. 诸侯大吏本身就肩负着惩治犯规的任务,自己当然不惩治自己了。

  3. 诸侯大吏由于身居高位,对形势的了解比百姓要清楚得多,他们会在犯规的时间上有所选择,选择在朝廷暗弱或其他难以惩治他们的时间里。

  当然,诸侯大吏也不会一窝蜂地去犯规,首先犯的,必是诸侯大吏中的牛人、强人,当然也是聪明人,他们先犯,然后其他诸侯大吏跟进,接着小官小吏学样子,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轮到老百姓来犯规。等到老百姓也敢犯规的时候,那规则就早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声名狼藉了。

  以现在的某些现象为例,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当交警站在岗位上,满街的车辆都循规蹈矩行驶,此时,敢于不守规则闯红灯、越双黄线的,是那些强势人物的车,是那些强势单位的车,交警对这些车无能为力,只好听之任之。

  某些地方规定开会时,与会者必须关掉手机,或者将手机调至振动状态,以免手机铃声影响会议,不过,往往是台上就座的领导的手机最先响起来,接着,下面的铃声就此起彼伏了。

  一个像样的公司,总有许多规章制度,比如考勤制度、上班纪律、请销假制度等等,一般来说,公司的领导层都在这些制度之外,这些制度纪律只是给普通员工制定的。

        一个家庭,孩子在上学之后,父母往往给他讲好多道理,比如好好学习、尊敬老师、不能恃强打别人等等,不过,能恃强打别的小朋友的孩子究竟是少数,而动手打子女的父母却屡见不鲜。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首先破坏规则的,一定是强势人物。强势人物破坏规则的事情已不再是秘密之后,规则的神圣性、权威性就消失了,此时的普通人对规则不再敬畏,破坏、不遵守规则的现象也就遍地都是了。

   三、平等欲望--破坏规则的多米诺效应

  普通百姓犯规,在最开始,也不是一拥而上都犯,相对来说,老百姓比较胆小,就是明知上层的人不把规则当回事,他们也会想:“人家是有权有势的呀,人家犯了不要紧,可我们犯了,那就有麻烦了,先等等看吧。”

  等待的结果是,百姓中间的强人、牛人首先犯规,因为犯了规则,就在与同类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就像百米赛跑,规则是必须站在起跑线后,否则 就是犯规,强人、牛人却使劲朝起跑线前边站,这样在竞赛中当然会处于优势,把那些守规则的人甩在后边。不过他们一犯规,其他人会抢着犯规的,不然就不公平。

  中国人很爱讲公平,其实人生来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在豪门大宅,一生下来就锦衣玉食,有的人生在荒村野店,一生下来就啼饥号寒,他们之间哪有公平可言,所以人们要求的公平,只是在规则面前的平等地位。

  公平不是平均,不是消灭差别,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本来就是无法消灭的,有强壮与瘦弱的区别,有英俊和丑陋的区别,有富裕和贫穷的区别,还有智商高 低上的区别、家庭环境的区别,如此等等。这些差别无法平均,更无法消灭,因此人能够要求的,只能是在规则面前的公平地位。但是这种公平似乎从来也没有真正实现过。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想,反映了国人对公平的强烈渴望,不过强悍如商鞅,在变法时遭遇到秦国太子犯法的情况,也不敢给太子治罪,只能把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拿来折辱一番,即使如此,太子掌权之后商鞅也免不了五马分尸的下场。曹操行军,下令军中不许践踏庄稼,否则一律斩首,可惜他自己首 先犯了,最后他以发代首,割了头发就完事了。这本来是不遵守规则,可曹操割发,表达了遵守的意向,便感动得三军儿郎一体凛遵军令。

  曹操以发代首的故事作为佳话,一直流传到如今,这个故事能流传久远,说明大部分的特权阶层连“以发代首”这类象征性遵守规则的事也不愿做,如此这般,规则没有权威性,更谈不上神圣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于是,在圣人订出规则之后,就引发了破坏规则的多米诺效应:估计是圣人的子女亲眷先破坏,没人敢管,或者是诸侯与封疆大吏先破坏,没人敢管,接 着诸侯与封疆大吏的子女亲眷破坏,还是没人敢管,或者有人敢管,但是管来管去没有结果、不了了之,于是次一级的官员也就大着胆子破坏规矩了,一层一层地下移,最后的结果是,最底层的老百姓群起破坏,视规则如无物。就像俗话说的“墙倒众人推”,大众蜂拥而起推墙的时候,再怎么坚固的墙也要倒塌。

从一个规则出台到完全被破坏掉、无人遵守,可能很快,几年时间就弄得这个规则体无完肤,也可能很慢,得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规则不断地被制定出来, 又不断地遭到破坏,几千年来这样反反复复,就形成了一个恶果:人对破坏规则已经形成了习惯,变成了一种惯性,人的聪明已经根深蒂固,如有规则出台,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能避过它、如何能变通它、怎样能破坏它。就是说,作为规则应该有的威严、神圣,已经没有人相信了,整个规则体系的信誉已经丧失。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人们对规则强调的那些内容已经嗤之以鼻,知道那是假的,装装样子而已,甚至连制定规则的人也不相信会有人遵守它。现在的某些 单位制定工作制度,连起草制度的人也不相信它会起作用,在起草之初,就知道这制度只不过是摆摆样子,其作用,除了向上级、向外来的人表示本单位管理很正规、有章可依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很多单位的领导在制度起草出来之后,还煞有介事地让大家讨论,可实际情况是,不管制度订得好还是坏,很少有 人提意见,大家知道提了也白提,另外,大家也根本没打算遵守它,也根本不相信这些制度会被严格执行。

  没有人相信规则,可每个人心中又希望平等,那么,只能凭“聪明”来走邪门歪道了,人人都走邪门歪道,所谓的规则,就只能挂在墙上与灰尘做伴了。

   四、不能吃亏--将规则彻底踩踏在脚下

  在规则体系已经倒塌、公平公正难以靠制度保障的情况下,虽然普通百姓心中还存着公平公正的幻想,但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难以达致公平公正的,这时候,普通人能做的,就是首先别让自己吃亏。

  不能吃亏,不愿意吃亏,当然有人性自私的因素在内,但也不全是因为这个。想一想,因为自己遵守规则而吃亏,而别人因为不受规则而得利,这种情况 如果反复出现,那让人多憋气呀,让人多不服气呀,在这种情况下,人不聪明起来破坏规则,简直就觉得自己不可救药,连自己也难以原谅自己。

  如果一个小伙子乘公共汽车,从来不抢不挤,因此也从来坐不上座位,而他的同伴因能抢能挤而每每坐上座位,并且他们拼命地嘲笑小伙子的迂腐不开窍,那么,这个守规则的小伙子能坚持多长时间呢?

  没坐上座位,这事情很小,即便吃亏,也是小亏,如果是关系重大的事情,可能那个守规则的小伙子吃一次亏,就感觉窝囊透顶了。比如这个小伙子在行 政单位工作,与伙伴们一样,他也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能够进步,在某一天职务提升。他很守规则,只是努力工作,既不跑官、要官,也不行贿、拉关系,可其他人不这样做,其他人不但行贿拉关系,而且动用同学、同乡、亲族的力量融通关系。若干年之后,当伙伴们纷纷提升,而守规则的小伙子不但未能提升,反倒要受那些 不守规则的人领导,听他们的指教,这时候,这个小伙子会怎么想?

  如果这个小伙子守了一辈子规则,却吃了一辈子亏,事事都落在人后面,那么当他两鬓斑白之后,他一定会给他儿子说:“你要成功,要出人头地的话,那就切记,绝不能守规则,绝不能相信规则上说的那些话,那些话只是骗老实人的空话假话。”

  不能吃亏很容易就演化成了要占便宜的心理。没有了规则,遇到利益,人是凭争抢去获取利益,争抢的人一拥而上,心中可能想的是:“大家都抢,我不 抢就太吃亏了。”可抢够多少才算不吃亏?每个人的心中并没有底,很可能抢着抢着就抢得多了,超出别人很多,无意中占了便宜,这时的情景极可能是:占了便宜的人有点不好意思,甚至有点尴尬,毕竟他占便宜就意味着其他人吃亏,但别人怎样看待呢?我想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无意占便宜而确实占了便宜的事,此时别人眼 中除了嫉妒外,还有说不尽的羡慕,而仅仅这种羡慕,就足以鼓励人继续占便宜的心理了。

  在心理上,“不能吃亏”与“要占便宜”的心理状态非常近似,前者极容易就演变成了后者。两者虽然在道理上大不一样,前者是要向别人看齐,在利益上不能落后于他人,这含有公平的意思,后者却是在利益上要比别人多分一杯羹。但在心理上,这二者却是承前启后的,有了不能吃亏的想法,很快就会产生尽量多 占便宜的欲望,只有尽可能地多占便宜,才能巩固“不吃亏”的成果。对一个人来说,他不可能保证时时、事事自己都能做到绝不吃亏,那么,如果有可能,多占点便宜,下次即便吃点亏,心理上也能平衡。

  不吃亏与占便宜就这样拉起手来,成为一对孪生姊妹。而要占便宜,就是对规则进行更进一步的破坏,成文的规则已经被破坏了,那么,就破坏不成文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约定俗成的准则、许多行业的行规、许多良善风俗也难以幸免,被要占便宜的人肆意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