酋长mk6多少钱:建国以来三次通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08:01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三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
1980年出现通货膨胀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济建设百废俱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由于当时基建投资规模膨胀,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国家不得不对职工进行价格补贴,1979-1980两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都达到170亿以上。因此,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上涨率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这一次通货膨胀过后,政府压缩了基本建设投资,开始收缩银根,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物价的措施,通货膨胀逐渐得到控制。
1986年,中国开始推行工资改革,并放开了部分商品的价格管制,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又使潜在的经济危机以通货膨胀的形式再度爆发。1988年3月,上海率先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需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石油等化工产品。
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的涨幅创造了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达到18.5%,当年财政价格补贴高达319.6亿元,商品供求差额为2731. 3亿元。为了这次通货膨胀,中国将第二年的工作重心放到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和治理后,物价上涨的势头逐渐得到控制,通货膨胀阴云消散。但随着市场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供需矛盾再次显现出来。1992年-1993年,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的限制,允许其以溢价形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同时,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定价和指导价格的几乎所有商品,都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形势重新高定了价格。这次价格改革在国内又引发一次抢购风潮,许多地方都出现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大搞开发区建设,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业。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中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到35%以上,直接导致当时或稍后时期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引发通货膨胀。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通胀率达到21.7%。
这一轮物价上涨一直持续到1996年底,但是,到了1997年中国经济却出现了一个以前从没遇到过的问题:通货紧缩,许多商品的价格不涨反跌。出现这一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推出了三项比较的重大的政策:住房商品化和房产私有化;高中和高等教育开始普遍收费;医疗系统推进以市场化为方向的改革。这三大政策变化大大增加了中国居民的支出负担,导致消费水平持续下降。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降低利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末。

在主要工业国家连续多年实行超低利率政策的背景下,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开始出现,并最终影响到中国。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10年来的第一次加息。这次加息的主要目的就是抑制物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