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第三中学校照:普鲁士统一德国为什么不包括奥地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08:39
      19世纪的欧洲国家关系,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强大到能够不需要联盟,完全凭自己的力量消灭掉一个那怕是二流的强国。每当一个国家显得过分强大的时候,其他几个强国及小国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组成一个抵抗的联盟(“拿破仑一世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势力均衡政策,是1815至1914年之间欧洲各国政府的绝对基石(欧洲各小国也是根据均势原则在各大强国之间顽强的生存下来的),而不仅仅是英国政府一家的政策基础。

      19世纪上半叶,特别是拿破仑一世时期,欧洲公认的第一流强国是法国、俄国、英国、奥匈四强,普鲁士只能算是个次一等的二流强国。在1870年以前,法国始终被认为是最为强大、对别国最具威胁的国家(19世纪60年代,法国就已经完全丧失了这种地位,只是不为当时人所认识),拿破仑一世的梦魇一直萦绕于各国政府的脑中。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就是当时的各大强国联合起来商讨制定遏制法国再度崛起的会议,这种遏制法国的体制直到1848年才开始瓦解崩溃。

      英国的经济实力虽然最为强大,但是在建设和长期保持了一支可以同时和仨个强国进行优势海上战争的海军后,他不愿意也无力在一个漫长的和平时间里再建设维持一支足够强大的陆军,那是当时即使像英国这样的第一经济强国的财力也无法长期支撑的。所以,每当他与欧洲某个大陆强国发生冲突的时候,总是会联合另一个或几个大陆强国进行战争,这种政策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4年英国派往法国的陆军只有少的可怜的十万之众,法国人也没有指望这只英国远征军会在战争中起任何决定性的作用。1941年,英国在法国的部队也不过几十万之众。只是到了两次大战的中后期,他才投入数百万军队,并在战后立刻大幅度削减陆军。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问题,自拿破仑一世开始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德意志各邦为此召开了许多次德意志大会。当时甚嚣尘上的有两个统一方案。

      一个是广义的德意志统一,即包括奥匈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所有德意志邦国组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奥匈居主导地位,普鲁士次之(奥匈直至灭亡也不愿意以居于普鲁士地位之下的状态并入统一的德意志国家),所有德意志邦的军事和外交统一,内政自治。

      另一个方案为狭义的德意志统一,即除奥匈帝国以外的各德意志邦国组成一个联邦国家,由普鲁士主导,各德意志邦保留一部分内政权力(彻底取消各邦的内政自治权是到了希特勒执政时期才做到的),其余的全部由中央政府管理。狭义德意志国家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奥匈帝国当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德意志人口不占全国比例的一半以上。而各德意志邦国基本都是德意志人民组成的单一邦国,只有普鲁士占领有一部分的波兰,但波兰人口比例不大。

      当时,英国、俄国的态度是支持狭义的德意志统一,即在普鲁士领导下的联邦国家,这样第一是可以制约法国的强大,俄国还认为可以在他的俄占波兰领土和法国边界之间有一个更安全的缓冲国(法国一直支持波兰的复国运动,包括拿破仑第三,不管如何摇摆善变,他的内心还是支持波兰独立的)。第二是可以不使整个中欧全部成为当时看起来还是欧洲第一流强国的奥匈的版图。

      法国人也在扶持普鲁士在德意志内的崛起,以平衡奥匈帝国的力量。另外拿破仑第三因为意大利的原因(他本人从小在意大利长大,年轻时曾参与了意大利的独立运动),一直跟奥匈作对。当他帮助意大利完成统一的时候,就是在幕后积极支持普鲁士和意大利同时向奥匈开战,法兰西第二帝国则保持对普、意善意的中立。

      到了19世纪4、5十年代,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德意志诸邦之间的关税联盟也起了很大作用),普鲁士的实力日渐强大,而奥匈帝国因为国内多民族等一系列的问题日渐衰落,当时人们都认为如果发生战争,奥匈很难战胜普鲁士,如果奥匈崩溃,他领土内的巴尔干、匈牙利、波兰之一部将立刻成为法国、俄国、普鲁士、英国激烈争夺势力范围和领土的目标,这将产生巨大的动荡,尤其是奥属波兰如果发生独立运动(英、法会像过去一样或明或暗的支持这种运动),对俄、普来说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因此,保持势力均衡,使普鲁士无法消灭奥匈,又不能让奥匈恢复往日的强大便是各国政府对中欧政策的出发点。这就是为什么俾斯麦在第二次德意志独立战争中打败奥匈后立刻提出非常优厚的停战条件的原因(南部德意志诸邦当时也站在同情奥匈一边),如果他进一步采取灭亡奥匈的政策,各大强国就会立刻联合起来对普鲁士进行干涉并积极扶持德意志诸邦特别是南部各小邦,另外奥匈治下的匈牙利、波兰一部(波兰问题是普鲁士、俄国、奥匈亘一个世纪的噩梦)和巴尔干的麻烦也要全盘接手过来。1870年普法战争,德国人连想都没想过要灭亡法国也是出于对势力均衡政策的理解。这是德国人的无奈,也是俾斯麦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外交大师的原因。

     二战前,由于奥地利不再是欧洲的强国,所以希特勒吞并他非常容易,但还是引起了欧洲各国对德国实力增长的普遍不安。但是,因为当时人普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势力均衡政策而引起的,所以20世纪2、3十年代各国的政治主流思想是摒弃势力均衡政策(认为这是一种邪恶的、过时的政治观念),而代之以民族自决原则。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相当多的英国人甚至认为希特勒并吞奥地利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原因。


      泰勒有句话(大意):人们总是从上一次的失败中学习到错误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