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国术无双 无错:凡人与神仙之恋的故事(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59:19

凡人与神仙之恋的故事(1)

2007-11-29 20:41:18|  分类: 神话传说与故事 阅读153 评论5   字号: 订阅

 

 1、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又名织女(当与牛郎织女中的织女有别)。是天帝派到凡间帮助董永偿债的天仙。干宝《搜神记》卷一:“我,天之织女也。缘君重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董永卖身傅员外为奴以葬父,在前往主人家的路上与之相见,并请槐荫树为媒,二人始结为夫妻。后同至主家,七仙女以三十日织绢百匹为条件,将董永的三年长工改为百日。事成,则凌空而去。宋元话本中有《董永遇仙传》(《清平山堂话本·雨窗集》),宋元南戏有《董秀才遇仙记》(《九宫正始》),均将原故事改为“玉帝”所差织女,日可织锦十匹,主人傅员外不信,与丝三百匹试之,织女一月织成。所织之锦,光彩夺目,精工重饰。由于期限已到,天庭催回,织女即与董永重返旧日盟誓的大槐荫树下,并告之实情。董永苦苦相求,不忍分离。后织女生一子,送回董永。唐代敦煌变文有《董永行孝》,明代传奇有心一子的《遇仙记》,顾觉宇的《织锦记》,故事情节虽有发展,但人物性格基本与话本、戏文相同。清代花部地方戏曲剧种中也有同名剧目。解放后,安徽省编演的黄梅戏《天仙配》将原故事中的织女改为七仙女,是为玉帝的第七个(即最小的)女儿。其他情节与原故事大同小异:一次七姐妹同玩,窥见凡间男耕女织度光阴,七仙女顿生凡念,众姐妹劝阻,七仙女不听,姐姐们临行嘱托,若遇难事,她们当尽力帮助。七仙女下凡后与董永结合,同去主家为奴。主人百般刁难,要她一夜间织锦百匹。所给的丝,又是无头乱丝。在此种情况下,七仙女烧香祈求众姐姐帮助。六位姐姐一同下凡帮七仙女一夜织锦百匹。此后,许多地方戏均以七仙女为名。

 

2、《述异记》卷上云:“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视,柯尽烂。既而归去,已无复时人。”《云笈七签》卷110引《洞仙传》云:“王质者,东阳人也。入山伐木,遇见石室中有数童子围棋歌笑。质聊置斧柯观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令含咽其汁便不觉饥渴。童子云:‘汝来已久,可还。’质取斧柯,烂已尽。质便归家,计已数百年。”王质观棋片刻,人世间已数百年。此后,便隐于衢州信安县烂柯山。烂柯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之第三十福地。

 

3、据《搜神记》、《搜神后记》、《述异记、《夷坚志》等书记载:有个叫谢端的小孩,父母都去世了,一个人早起晚睡,耕田锄草,十分辛苦。一天,他得到(一说钓得)一个大螺,带回家中,放在瓮里。从此以后,每天从地里回到家中,饭菜都做好了。他很奇怪,问邻居,邻居说是他新娶的媳妇做的。这天,他提前回家,爬在墙外偷看,果然见一少女从瓮中出来,到厨房生火做饭。他赶快进去问:“新娘子从何而来?”少女惊慌失措,想回瓮中已不可能,便回答说:“我是银河中的白水素女。天帝哀怜你小小年纪便成了孤儿,让我来暂且为你做饭。你既已看见我的原形,我就不宜再留下了。以后你要多加保重,我将螺壳留下装米谷,可以保证你常年够吃。”   又据《原化记》、《情史》记载:孤儿吴堪得到一只白螺,带回家中,白螺变成美女,帮助他烧火做饭,并且做了他的妻子。县宰想娶美女为妻,先向吴堪要虾蟆毛和鬼臂,后又要祸斗。美女送给他一只象犬的怪兽。怪兽吃火拉火,把县宰一家都烧成了灰烬。吴堪和美女也不知去向。

 

4、  蛇仙,原是一个由嗜血成性的蛇妖,逐渐演化为心地善良、羡慕人间,又热切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并敢于同儒、释、道作斗争的光辉女仙形象。白蛇原是四川峨眉山修炼千年的白蛇仙,思凡下山,与青蛇仙青儿同赴杭州,西湖畔遇一青年,借伞相识,后彼此相爱,遂成眷属。后迁居镇江。金山寺僧法海知白蛇青蛇俱为妖孽,从中破坏,先使其还真身,吓死许宣。但她不畏艰险,不怕强暴,亲赴高山盗仙草解救,使之复活。后法海又骗囚许宣于金山寺,她动员水族,水漫金山,救出许宣。当她最后被收入钵盂,仍宁死不愿自行现出本相,表现出坚持不渝的反抗精神。在爱情婚姻上,她敢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在夫妻生活中,她细致温柔、机智聪明,既多情又敏慧。当法海不择手段地企图拆散他们的婚姻时,她也敢于挺身而出,同以法海为代表的一切恶势力斗争到底,绝不屈服、退让。在围绕着与法海争夺许仙的几次斗争中,表现出她既富有顽强的反抗斗争精神,又具有斗争的胆识和艺术。白蛇这一人物形象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两千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完成的。唐人谷神子(郑还古)的《李黄》,又名《白蛇记》(《博异志》)当为最早把这一故事写成传奇的著作。主人公白蛇,是一个嗜血成性,经常幻化作美女吃人的蛇妖。宋代所传,分为两路。一是承《白蛇记》而下,言其本性未改,话本《西湖三塔记》称白蛇能化作“白衣妇人”,到处残害青少年男子。后有法师降妖,“钵贮白蛇,覆于雷峰塔下。”(《清波小志》卷下引《小窗日记》)故陈芝光《咏雷峰》诗:“闻道雷坛覆蛇怪。”一是民间将其衍变为“无伤人意”的蛇仙。“其颜色艳绝,性好梅妆,不以寒暑,著素衣衫,红直系,容仪意态,全如图画中人”(《夷坚志·孙知县妻》),对丈夫也十分体贴、心疼。元人有邹经《西湖三塔记》杂剧,民间说唱有《双鱼扇坠》,情节更为丰富,有断桥相遇,赠双鱼扇坠等细节,白蛇的人性日趋丰满,兽性大大消弱,(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又见《小说丛考》)晚明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拟话本(《警世通言》卷28),始称白娘子为东溟蛇仙。她与许宣自由恋爱到结合,具有更鲜明的近代性爱的特点。游湖借伞、订盟赠银、庭讯发配、远访成亲、赠符逐道、佛会改配、重圆惊奸、化香谒禅、遇救捉蛇、传钵合钵等情节,使这一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突出。白娘子已不再是一个“迷人后便结果了他,再换新人”的蛇妖,而是一个大胆追求以互爱为基础的爱情幸福,并忠于爱情,矢志不改初衷的蛇仙,只是还未完全脱掉妖气。至此,白娘子形象基本定型。在明末陈六龙传奇《雷峰记》、看山阁刻本《雷峰塔》、清初梨园旧抄本、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等剧作中,白娘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更为突出。黄本不惜笔墨地多方面描写了白素贞的温柔多情和她作为女性特有的复杂细致心理。陈嘉言父女的演出本,又增补《端阳》、《盗草》、《水斗》、《断桥》、《指腹》、《祭塔》等重要场次,再次洗涤了她身上妖气,使之更具有战斗性、反抗性和人情味。到了方培成的《雷峰塔》,白娘子已完全解脱了妖气,成为一个多情、勇敢,又坚贞不屈的悲剧妇女形象,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又具有不妥协反抗精神的女仙典型。此后,各种不同本子的白蛇故事,基本一仍此例。

 

5、湖南民间传说刘海原为武陵樵夫,有半仙之体。每日砍樵为生,山中有金蟾、石罗汉和九尾狐狸三怪,也各有半仙之体,都想设法吞食刘海,凑成自己千年道行而登仙位。先是狐狸化作美女胡秀英,迷惑刘海并与之成婚。石罗汉妒之,指点刘海吞食狐仙宝丹。狐又指点刘海刀劈石罗汉,获得七枚金钱,并用金钱钓到金蟾。最后三妖俱败,刘海成了正果。湖南花鼓戏有《二仙传道》,又名《刘海戏金蟾》。解放后的改编本,将刘海发展成为一个朴实、勤劳的劳动者。

 

6、汉永平中与阮肇入天台采药,路迷不得返。经十三日,饥渴甚,望山上有桃实,共取食之。下山取涧水饮,见一杯流出,中有胡麻饭。二人喜曰:“此近人家矣!”遂度山出,至一大溪,溪边有二女,色甚美,顾笑曰:“刘阮二郎提杯来耶?”刘、阮异之。二女欢然如旧曰:“来何晚耶?”即邀还家。南壁东壁各有罗帷绛帐。命侍女具馔,有胡麻饭、山羊脯,甚甘美。食毕行酒,俄有群女献桃,笑曰:“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夜半各就一帐宿,婉态殊绝。至十日,求还,苦留半年。气候草木常似春,百鸟啼句,归思更匆。二女曰:“罪根未灭,使若等归。”遂指示还路。及归,乡邑零落,已七世矣。再往女家,寻觅不获。晋太康八年,失二人所在。见《正统道藏·消摇虚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