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李楼:古代汉族民间的春事活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45:34
古代汉族民间的春事活动

2008-02-22 10:55:48|  分类: 古代民俗 阅读134 评论5   字号: 订阅- 文化大观园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为乘阳气行春令,不是闲游玩物华”。自冬至节后,阳气回升。随着春天的来临,万物开始复苏,而且气温逐渐转暖,有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为了强化这一节令,民间自古来有不少风俗习惯,春事活动较为频繁。除现在仍保留的春节、元宵节这些传统习俗外,还有一些别有情趣的习俗。

 

春天是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开始的。俗谚云,春打六九头。古时曾经以“立春”为“春节”,立春一般在传统农历正月间,也有在正月之前的。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农业的国度,所以“迎春”活动的主题总与鼓励耕作、祈求丰收有关。据有关记载,周代时,立春日这一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举行迎春活动,并有祭祀太嗥、芒神的仪式。唐宋时,围绕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了“鞭春牛”、“打春官”等俗。春牛一般在冬至节后辰日制作,以桑木为骨架,取土塑成。牛身高四尺,长三尺六寸。在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农坛奉祀,然后众人以彩鞭笞之,再赶归县府大堂。设酒果供奉之,表示劝农耕种和祈丰收之义。鞭春官则是由管农事的官吏扮演“春官”,人们争向春官掷米,以掷中者为吉利,此外有舞春牛、送春牛图等俗。明清后,民间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古代的立春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郊外踏青、并采集冬青树或竹枝、松柏,谓之“采春”。早期民间流行贴“宜春帖”之俗,后演化为贴“福、禄、寿、喜”等字,以示吉祥。

 

农历二月初二,又叫“花朝节”、“春龙节”、“踏青节”。相传此日为百花生日、群芳争艳、景色宜人。届时民间有赏花、种花、踏青、赏红等活动。俗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在北方某些地方,还流行“穿龙尾”之俗,是日、闺中要停止针线活,以免伤龙目。唐宋时,二月初二亦为“迎富日”,人们相互赠送“富贵果”,地方官吏卒士民出郊宴游。二月二十四日为“驱鼠日”、流行浙江部分地区。是日,各家将荠菜杂于糯米中烧成饭,家人共食,谓“老鼠洞被堵,认为这样能减少鼠害。农历二月中,民间还有古老的春社活动,以此向社神祈求五谷丰登。此日一般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除了祭祀外,还要举行会饮活动,所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就是其真实写照。

 

农历三月初三,又叫“上巳节、”三巳节”等。比较流行的习俗是玩一种趣味性较强的“曲水流觞”游戏。人们坐在水旁,当上游放置的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文人墨客此时还会赋诗作对,相互酬和,颇有现在的野炊的做法。上巳节,民间相传此日到水边去沐浴,可以祓除不祥,到明清以后,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祓禊之俗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春游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植树节”。时间在公历四月五日左右,农历三月间。清明时节,正是阳春三月,草木开始显青,处处呈现出清洁明净的景象。主要传统习俗有插柳、植树、扫墓、踏青等活动,相沿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在清明节前一二天还有一个寒食节,民间有禁火寒食的风俗,由于时间相隔太近,以后逐渐融合成一个节日了。

 

作者  渔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