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妙峰山2016:大陆为何不宜撤走沿海导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04:27
        马英九先生多次提到大陆沿海导弹问题,如2009年9月提到,“希望大陆面对台湾的导弹也能够考虑撤除或者移开,共创双方的和平环境”;2010年1月5日又提到,“台海情势趋于缓和,并重申希望大陆方面撤除对台导弹的立场”,因为“这是台湾人民感觉不好的项目”。

  乍看起来,这种说法很有道理:美国在台湾没有一兵一卒,照样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大陆把大量的短程导弹部署在沿海地带(尤其是福建)的必要性并不大,完全可以撤除或者转移到内地其他地方;这样可以展示和平统一的诚意,并争取台湾民意,尤其是在两岸关系相对缓和的时期。笔者一度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但是,仔细深究后却发现:大陆没有必要、也不能这么做。

只要有台独就要保持威慑力

  距离的远近与威慑的效果不构成正比,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俄两国彼此间威慑最大的武器是远离对方的洲际弹道导弹。就中国大陆而言,只要增加导弹的射程,部署在内陆乃至中西部的导弹一样可以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远距离部署导弹给台湾方面增加的预警时间是有限的,并不能实质性减少威慑效果。

  在台湾从法理上排除独立的可能性之前,大陆不可能放弃对台湾的军事威慑手段,导弹是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人认为大陆不妨在两岸关系缓和时期,把导弹部署在远离台湾的地方;等到两岸关系紧张时调整到沿海地带不迟。问题在于,这种通过距离的调节来发出信号的做法,效果是双重的。1996年的经验也提示,大陆如果在两岸关系紧张的时候把导弹移到福建沿海,很可能进一步强化台湾方面的独立情绪。

  把沿海地区的导弹搬到别处不但需要建新的导弹基地,也需要增加导弹的射程,这一方面需要巨额的军费开支,从而给“中国威胁论”制造新的、现成的口实,并引发周边国家的疑虑,甚至可能引发地区内的“军备竞赛”;另一方面,中国的军事战略是防御性的,而中远程导弹的增加会被解读为“中国转向了进攻性战略”,这除了引起周边国家的疑虑外,还会引起全球主要大国的怀疑。这些显然是奉行和平发展战略、推行“睦邻安邻富邻”区域政策的中国所不愿意看到且需要加以避免的。

  沿海导弹的转移,意味着现有的短程导弹(至少有相当部分)丧失了对台威慑效用,而新的中远程导弹又难以很快替代部署,这种“自废武功”的做法将极大打击大陆军方上下的士气。“气可鼓不可泄”,中国领导人显然不愿意影响部队的士气,尤其是在台湾问题解决之前;而且,在蓝绿双方日益往永久分离方向“合流”、民进党依然有可能上台的情况下,中国大陆的文官领导人很难让军方同意把主要威慑手段“往后撤”,哪怕这种做法仅仅是象征性的、其对威慑效果的影响也仅仅是暂时性的。

采购美国武器增加大陆疑虑

  更为重要的是,台湾如果不搞独立,根本不必担心会遭到大陆沿海导弹的袭击。而台湾如果执意推行台独,或者出现新的台独动作,则大陆的军事威慑又是绝对必要的。毕竟,部署沿海导弹有助于扼制台独的势头与行为。军事力量在“维持稳定局面”方面的功能由此得以展示。

  由上可知,马英九先生反复以大陆沿海导弹基地说事儿,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在迎合一种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民主政治固然需要展示亲民,但亲民不等于迎合浅见。高明的领导人,应该以自己的洞见,融“引导”于“亲民”之中,谋划有利于两岸人民长远利益的双边政治经济关系框架(而不仅仅是ECFA)。蒋经国先生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因而赢得两岸长久而普遍的尊敬。“帅帅的小马哥”似乎有必要在这方面是更多地向“不帅的蒋先生”取经。

  大陆在马英九就职后已经释放了足够的善意,却没见到对方在政治与军事上的足够回应。在台海局势相对缓和的情况下,马英九反而谋划实施民进党时期被国民党在“立法院”全力封杀的军购,还有他对两岸未来的一些言论。这些很难让大陆相信他领导下的国民党与民进党在“拒统”上有根本差别。双方军事设施的调整不是不可为,但必须在政治互信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马先生现在值得操心的,似乎不是如何让大陆撤除或者移开福建沿海导弹,而是谋划建立两岸稳定的政治框架。一旦建立了某种政治框架(如以某种双方可接受的方式承认一个中国),大陆自然会考虑沿海导弹基地的调整。

作者任职于中国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