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伯和:评黄玉顺教授《孟子正义论》其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4:03:04

评黄玉顺教授《孟子正义论》其一。

说明:

黄玉顺教授在这里帖出的几篇文章都是比较有质量的,作为圈子里人,当然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文章,而参与文章的评论――更多的是从反诘的角度探讨某一观点――只是为了思辩。笔者是一个自然主义者,在我的面前没有任何永恒的规定,一切从“我”的角度分析――从人性的角度批判。

关于《孟子正义论》“整体结构”之一:

黄先生认为:

“正义论不仅是孟子思想的一个方面而已,它事实上涉及孟子思想的整个体系;换句话说,从制度伦理的角度看,孟子的全部思想其实就是一套正义理论。这个理论的总体结构,孟子明确提出的就是“仁→义→礼→智”的观念架构”

关于“从制度伦理的角度看,孟子的全部思想其实就是一套正义理论。”是否可以理解为,孟子所主张的制度和伦理就是正义的体现?

如果是,人类社会的生命也就终止于某一点,如同冷战之后的一些美国理论家认为人类的社会理论已经终结了,“民主”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基础。

我们当然能够知道,先秦百家中的绝大多数学说都是以“正义”为导向的,如同我们现在的追求。但是,应该说“正义”是唯一的,“正义”的随社会发展态势而改变的,可以归纳为“正义”是人群的需要,反应的是“人性”。

我们可以看一看与孟子同时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其它二类观点:

其一、荀子学说。

荀子学说最典型的特点,即承认“善”的终极性,而否认“善”之体现的固化,也就是认为善与恶是互动的,以实现人性的索取――需求,以达于大善。正因此荀子能够提出最为符合现实的关于社会建构的主张。

作为孟子学说主张的对立面的荀子学说是否说明了正义?这个问题并不局限于先秦,更重要的是体现于现实――或者说改革开放的最为本源的理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人首先是要生存的。

其二,庄子学说。

壶公评论在“《沧浪之歌》――论人生清浊。”对屈原、孟子和庄子的人生观做了比较,认为,实质上是贵族的荣誉感,仕子的责任感和平民的国家观之间的比较。在庄子看来,所谓的屈原的楚国,只是大地主的庄园,与我何涉?庄子是自然主义者,对于人间的规定种种都有清醒的透彻,而人类的进步,就其本质言,就是向这种透彻的回归。在这里,应该问的是,庄子学说是否是正义理论?

在这里,笔者把三个鼎足而立的理论相比较,只是在说明追求正义并不等于正义,正义体现于现实的、人性的需要;但是它并不是琐碎的,而是有一个终极理念的导向;这个终极理念的存在就在自然本身――对于社会而言,就是在人性,也就是人本身。

我们可以看一看现代社会的演变,实际上也完全说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是一个大善者,但是俄罗斯的民粹文化――村社制度显然不适合于中国;

邓小平注意到这一点,因为他在西欧留学的时候,正是民粹社会主义理论大讨论的时期,于是在毛泽东之后对于中国农业的“村社”体制有一个比较彻底的否定,于是有了一个比较适合于中国的方式的产生;

正是有了邓小平对于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才有了后来数以亿计的打工族的发生。打工族的发生是现代中国发生的最为重大的事件,从经济层面言,它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从社会层面言,它与英国的18世纪的社会大变革是相似的,具有翻天覆地的意义。

当然,这种变革并只是在农民解放本身,而同时需要大量的“剥削者”――资本提供者和管理者,英国是以圈地运动形式出现的,中国则是以血汗工厂和惨无人道的欠薪行为出现的。在这里,没有必要谴责谁,因为社会只有经过这样的经历。只要能够达于成功,就是正义,邓小平所言“不管黑猫白猫,能够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这种观点并不庸俗,不庸俗的原因在于它有一个明确的关于“善”的终极追求。这种追求,当它作为一种理论存在的时候,我们或者将信将疑,但是当世界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中国领导层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个社会真实的信念。

这个体现可以以三个例子证明:

其一、薄熙来在重庆的整治;

其二、中国三大历史歌剧之一《复兴之路》对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最主要的描述是《打工谣》;

其三、国庆游行的押阵之曲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上面的议论并不是不着边际,而是在说明一点,“正义”是一个形而上的观念,只有当正义原则存在于形而上的层面,它才能够统率所有,贯穿历史的始终,达于理学家程熙的“冲膜无朕,万象森然”的境界。

荀子曾经大战齐稷下宫,秦皇曾经怒行焚书坑儒,明仕子曾经灭亡中国及其文化。对于正义的理解是在“形而上”或是在“形而下”的层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