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士兵幻化:千古傳誦的智慧化身——諸葛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3:42
千古傳誦的智慧化身——諸葛亮2010-05-11 07:33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大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因其早年外號,也稱「臥龍」或「伏龍」。

諸葛亮少時已有超出眾人的才能,英傑霸者的器度,身高八尺,容貌甚為俊偉,當時的人都十分奇異。諸葛亮為人不貪財,他曾上表說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田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給的,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也是如此,甚至死後,也吩咐下葬時挖一個洞,只要棺木能放進去便夠,自己則只須穿平常的服裝,不須其他配葬物。

諸葛亮,父親諸葛窪,當過秦山郡郡丞。郡丞是協助郡太守掌管行政司法的官員,地位並不高,所以諸葛亮的出身並非名門望族。諸葛亮有三個兄弟、兩個姐姐,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他小的時候生母就病故了,大約在八歲的時候,父親諸葛窪又去世了。從此諸葛亮一家子就依靠叔父諸葛玄生活了。

諸葛亮四歲的時候,爆發了驚天動地的黃巾大起義,各地軍閥在鎮壓黃巾起義中,紛紛割據自立,互相攻戰不休。諸葛亮的家鄉徐州一帶,變成了軍閥間互相廝殺爭奪的要地,威脅著這一家人的生活和安全。諸葛玄與割據揚州一帶的軍閥袁術認識,這時袁術從淮南派人送來了一個任命他為豫章太守的信,諸葛玄認為這正是一個躲避家鄉戰亂的機會,他決定把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留在家鄉看管家產,於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帶著諸葛亮姐弟離開山東老家,去就任豫章太守。從此一家人就分散了。

諸葛玄就任豫章太守不久,袁術就在與另一個軍閥曹操的鬥爭中,失敗後病死了。袁術一死,諸葛玄就失去了靠山,這時後漢朝廷又派來個叫朱皓的當豫章太守,諸葛玄在豫章沒有法子呆下去了,於是就又帶著諸葛亮姐弟去襄陽投靠他的朋友荊州牧劉表。但是諸葛玄到了荊州不久還沒有得到劉表的任用,就於公元197年病死了。這時諸葛亮已經十七歲,他的兩個姐姐已在荊州出嫁,就剩下他和小弟弟諸葛均在一起生活了。他本想帶著弟弟回老家尋找哥哥,但家鄉當時更亂了,一點也不知道哥哥的信息,所以在姐姐和朋友們的勸說下,決定暫時在荊州住下來。於是,諸葛亮帶著弟弟搬到離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村住下來。這裡山明水秀,風景幽雅,諸葛亮蓋了幾間草房,與弟弟在這裡一邊讀書,探討學問;另一方面又親自參加勞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諸葛亮在這裡一共住了十年(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度過了他一生中非常有意義的時期。

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隆中務農。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人稱「臥龍」。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在隆中隱居的諸葛亮,讀了很多的書,瞭解到很多我國歷史上興衰成敗的事情,他常常聯繫當時的實際,與周圍的朋友們探討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由於他的見解深刻而又實際,常常得到朋友們的讚賞。他在這時不但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政治見解,而且在當地社會上的聲譽也越來越高,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志同道合的集團,這都為他以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準備了條件。

諸葛亮在與荊州名士的交往中,其才識很快得到了他們的器重,所以在襄陽一帶的士人中頗有了點名氣。沔陽名士黃承彥,家道富有,夫人去世較早,留下一個女兒阿丑,父女相依為命。阿丑從小就很聰明,跟著他父親整日讀書寫字,文化修養很高;但她長得又黑又小,再加上一頭的黃發,模樣兒實在不好看。諸葛亮幾次到黃承彥後讚不絕口,聽說他有一個女兒長得很醜,但一直沒有見到過。有一次他在黃承彥的書房中見到一些詩文,諸葛亮讀後讚不絕口,一打聽才知道是他女兒做的,所以他很佩服這一才女。這時諸葛亮已經到了該成親的年齡,他的姐姐和朋友們給他介紹了不少的大家閨秀,都不中意。黃承彥聽說諸葛亮在物色對象,覺得自己的女兒和他倒是才學相當,但論外貌諸葛亮年輕英俊,而自己的女兒長得太醜,實在配不上他。但是他從平時與諸葛亮的接觸中,知道他是一個重才不重貌的人,所以就決定試探一下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諸葛亮時,開門見山地向他說:你也到該成親的時候了,我有個女兒長得雖不好看,但才學倒可以與你相配,不知你願意不願意?諸葛亮因為對他女兒的才學早有所瞭解,一聽喜出望外,馬上答應了這門親事。

這件事傳開後,人們議論紛紛,認為諸葛亮這樣儀表非凡的才子,找了那麼一個有名的醜女,太不可理解了。有人還編了兩句歌謠諷刺說:「莫學孔明擇婦,止得阿承(指黃承彥)醜女。」豈知阿丑不但有才學,而且很賢惠,對以後諸葛亮一生的事業,她都起了好作用。龐德公的侄兒龐統這時曾游江東。他在割據江東的孫權的助手魯肅處,見到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回荊州的時候諸葛瑾托他給諸葛亮捎回一封家書。諸葛亮見信後,才知道哥哥早已離開山東老家,到江東避亂。現在一家人又都聯繫上了,知道了各自的下落,諸葛亮心裡也就踏實了。

諸葛亮隱居隆中的十年期間,國內的政治形勢也在急劇地變化著。黃巾起義已經逐漸被各地的軍閥鎮壓下去,但東漢王朝也已名存實亡,它對各地的軍閥已經沒有能力加以控制。中原地區經過長期的混戰,曹操打敗了主要對手袁紹,逐步統一了北方。孫權佔據的江東地區,經過整頓內政和發展生產,統治也日趨穩定。而割據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雖然也都控制了不小的地區,但都沒有什麼政治抱負,內部統治也不夠穩定。而且由於劉備的投靠劉表,更促進了劉表內部的不穩定。  

          官渡大戰以后,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劉備在荊州住了几年,劉表一直把他當上等賓客來招待。但是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里總是悶悶不樂。有一次,他摸摸自己的大腿,心里有了感觸,流下了眼淚。劉表發現了,就問他遇到什么不快活的事。劉備說:“沒什么!以前我經常打仗,每天不離開馬鞍,大腿上的肉很結實。現在在這兒過著清閑生活,大腿的肉又長肥了。看看日子像流水般地過去,人都快老了,還干不了什么大事業,想起來就感到難過。”劉表安慰了他一陣。但是劉備心里總在考慮著長遠的打算。為了這個,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司馬徽很客氣地接待他,問他的來意。

劉備說:“不瞞先生說,我是專誠來向您請教天下大勢的。”司馬徽聽了,呵呵大笑起來,說:“像我這樣平凡的人,懂得什么天下大勢。要談天下大勢,得靠有才能的俊杰。” 劉備央求他指點說:“往哪里去找這樣的俊杰呢?”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還有鳳雛,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劉備急著問臥龍、鳳雛是誰,司馬徽告訴他: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劉備向同馬徽道了謝,回到新野。正好有一個讀書人來見他。劉備一看他舉止大方,以為他不是臥龍,就是鳳雛,經過一番談話,才知道這個人名叫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愿意見見他呢?”劉備從徐庶那里知道了諸葛亮的情況。原來諸葛亮不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沂水縣南)。他少年的時候,父親死了。他叔父諸葛玄跟劉表是朋友,就帶著他到荊州來。不久,他叔父也死了,他就在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定居下來,搭個茅屋,一面耕地種庄稼,一面讀書。那時,他年紀只有二十七歲,但是學問淵博,見識丰富,朋友們都很欽佩他,他也常常把自己比做古時候的管仲、樂毅。但是他看到天下亂紛紛,當地的劉表也不是能用人才的人,所以他寧愿隱居在隆中,過著他恬淡的生活。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劉備先后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

        諸葛亮得知劉備要來拜訪他,故意躲開。劉備到了那里,扑了個空。  跟劉備一起去的關羽、張飛都感到不耐煩。但是劉備卻記住徐庶的話,耐著性子去請,一次見不到,第二次再去﹔兩次不見,第三次又去請他。諸葛亮終于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

         劉備把關羽、張飛留在外面,自己跟著諸葛亮進了屋子。趁屋里沒有人的時候,劉備坦率地說:“如今漢室衰落,大權落在奸臣手里。我自己知道能力差,卻很想挽回這個局面,只是想不出好辦法。所以特地來請先生指點。”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里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最后,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后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著聽著,不禁打心眼里欽佩眼前這個青年人,說:“先生的話真是開了我的竅。我一定照您的意見干。現在就請您一起下山吧。”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熱情誠懇,也就高高興興跟著劉備到新野去了。后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打那以后,劉備把諸葛亮當老師對待,諸葛亮也把劉備當作自己的主人。兩人越來越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