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冲突女武神流视频:小人书的那些记忆不曾远去(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21:28

小人书的那些记忆不曾远去(图)

   ——来源:2011.6.15  沈轶伦   解放牛网         核心提示: 小人书年纪“不小”,它们昌盛于上个世纪中叶,承载过厚重的历史记忆,也见证了几代画家和几代读者的共有经历。

连环画《革命的一家》封面

 

 


连环画《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封面

 

 


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封面

 

 


连环画《红岩》封面

 

 


连环画《永不消逝的电波》封面

 

 


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封面

 

 


连环画《霓虹灯下的哨兵》封面

 

 


连环画《上海的早晨》封面

 

 


    《渡江侦察记》

 

 

      《渡江侦察记》是顾炳鑫的连环画代表作之一。这套作品创作出版于1955年,原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8周年而作。作品是根据1949年渡江战役之前解放军某部侦察兵的一次渡江侦察敌情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在绘画风格上,画家采用与真实故事相对应的写实风格,运用铅笔素描完成。画家除了严格根据故事的结构、起伏和发展组织画面,讲述故事情节之外,还细致谨严地描绘出当时解放军的服装、军需设施、徽章及国民党军队的穿着打扮等,枪械、地形都非常真实可信,反映出画家踏实严谨的创作态度。在180余幅图中,构图的多样变化正符合于表现各种惊险的斗争场面。在人物的刻画上,画家运用细节,使人物活起来。在人物动态与相互间的关系上,画家也处理得既生动又自然。

 


    《山乡巨变》

 

 

       用贺友直自己的话来说,《山乡巨变》是他连环画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飞跃。在这套作品中,十余年江南乡村生活的经验,帮助贺友直更好地领会乡村人的精神变化,而数度深入湖南农村收集素材,与农民同吃同住,也使画家对湖南农村的各类人物、家庭生活,农田耕种,房屋建筑,衣着打扮等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验,积累起了极为丰厚的生活底蕴,为他以后的连环画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在《山乡巨变》里,农民的劳动姿态,姑娘的嘻戏打闹,耕牛的犁田驾式,农村的家具摆设,都表现得栩栩如生、细腻传神。在画面的处理上,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如《清明上河图》、明刊《名山图》、《水浒叶子》等作品的细心揣摩,贺友直最终确定了用自己擅长的白描形式来进行创作。

 


《红日》

 

 

       《红日》是画家汪观清从1962到1965年历时4年完成的一套四册的长篇作品,描绘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歼灭国民党王牌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画家在创作时,借鉴了木刻的表现手法,通过强烈的黑白对比,时而用俯瞰的视角来表现宏大的场面,时而用局部的刻画来反映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对战争的场面描写尤为成功。作品完成后,电影《红日》在拍摄时,其场景设计参考了不少连环画中的画面,是连环画图像对电影画面产生影响的又一个例证。

 

        1961年的夏季,刚满30岁的汪观清第一次来到孟良崮。
       曾被陈毅描述为“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的场景,此刻就在眼前。站在当年拉锯战的制高点上环视,只见周围大石块上的弹痕犹新鲜可辨,草丛石缝里的锈弹头弹壳和马骨还俯拾皆是。亲历战争的老乡们,争先恐后向这位来自上海的连环画家描述当年的炮火如何密集轰击,数万解放军如何英勇攻占山崮。那一刻,山风迎面吹来,年轻的画家激动得难以自抑,半年采风时间,他在孟良崮创作了270幅画稿。

       这些画稿中的部分,将于今天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的 《珍藏的记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连环画展》上与观众见面。和这幅画一起,本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展出珍藏的五十余部连环画原作。其中不乏顾炳鑫、贺友直、程十发等名家之作。

        小人书年纪“不小”,它们昌盛于上个世纪中叶,承载过厚重的历史记忆,也见证了几代画家和几代读者的共有经历。

        汪观清记得,1961年去孟良崮时,虽然战争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可是战时痕迹,还处处鲜明地留在这片土地上。村庄里几乎家家都曾帮解放军输送过粮食,户户都有烈属遗孤。此地生活艰苦,居民当时每天只有四只粗粮窝窝头果腹,但一说到解放军,连八十岁的老奶奶都会双眼发亮:解放军为穷人打仗,我们舍命也要支持。 “这就是民心的力量啊。 ”

        昔日震撼山河的壮观情景鲜明地跃入画家的脑海,也经由画家的笔端,最终鲜明地跃然纸上。在历时三年创作之后,根据同名小说绘制的长篇连环画《红日》诞生了。从此,孟良崮上波澜壮阔的激战场面和解放军将士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变成了一幅幅生动易懂的画面。

        1965年,就在一个弄堂口,十几岁的李新将节省下的两分钱递给小人书摊主,如获至宝地将刚出版的 《红日》一页一页翻开,如饥似渴地阅读。画家用粗犷有力的黑白笔触和细致精到的线条勾勒,营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逼真的战斗场景,少年多少次为情节进展的激烈而偷偷捏紧了拳头,在英雄最终获胜时拍案叫好,又曾多少次省下父母给的早饭钱,直到存足五分,小人书摊主才允许孩子把小人书带回家过夜。

        李新说,那是怎样的一夜啊,自己连夜按着画面的样子描图,再刻成一张张剪影留存。 “这些小人书,就是我的卢浮宫、我的博物馆、我的美术老师啊。 ”

        “小人书”作用“不小”,周恩来曾将之提到“为解决下一代的精神食粮问题”的高度。随着“小人书”的流转,英雄的故事和画面被无数孩子抚摸、熟读、铭记于心。

         2007年的夏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重新出版长篇连环画《红日》。已经成为这家出版社社长的李新说:“那些感动了汪老的壮烈故事,也会感动如今的年轻人,那些感动过我们这一代读者的经典,也必将随着时间而流传。 ”

        现在,这段记忆将被再次唤醒。为了保证视觉效果,对精选连环画原作进行制作,画幅与脚本文字并存,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并增加作品的封面、标题、作者、初版时间、获奖情况等最基本信息。有的展品直接展示原作,甚至还保留了当年初版时编辑的修改笔迹、留样字迹等。而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小书摊”情境也将再次被还原,同时配以高科技展示手段。

        李新说,我要去旧时的小板凳上坐坐,阅读经典的小人书。

        汪观清说,我要去看看当年的绘画,重温在孟良崮的日子。

        当画家们在上海的画室里创作时,那些隆隆炮声,敌人猖狂进攻的嘶喊声,英雄奋战时激烈的心跳声,还分明在耳畔。当我们再次翻开这些小人书的时候,曾经的记忆、阅读时候的感触,原来未曾远去。 
         资料提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