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冲突2级地震:愿生命静好如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1:40

2011年5月22日。星期日。

茶半日,书半日,不知不觉,黄昏静至。北京的春天常常“绿涛波澜”,轻轻举目,窗外随时都是一派风动树摇,绿树枝条“劈头盖脸”,酣畅犹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甩头发舞。“舞”了大半天了,一般的惯例,天黑风下班,遥遥而去不知何方.静夜漫长潜入,所有的生命都将在夜色铺盖之下逐渐安静。生命或长或短,或远或近,静好如斯。

很久没有写博文了。在天黑之前聚足信心重新踏上这片文字聚集之地,忐忑之心难以描述。不仅仅忐忑在手指与文字的相会,也忐忑在不同的朋友对于生活与自身的怀疑,更忐忑在自己边读书,边迷茫,与现实生硬摩擦之间的创伤与破碎。惊叹之间方知道红尘也如明镜,可以这般映照出生命的困顿。所谓“业障之重”,无人能够幸免。

生命的成功以何为标志?

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过修行的生活究竟对与不对?为何越修行问题越多?

当有朋友一遍一遍问我,我亦苍茫犹如春风之中大摇大摆的绿树枝条:种种思绪劈头盖脸。

麻醉的生活是最容易过的。红尘之中的种种快意享受并非只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修行”,“读书”,有时亦是麻醉的一种。

而章老师对于“为何越修行问题越多”有着非常形象直白的解释:修行就像是“突围”,你想提升生命层次了,就像想负债逃逸了,那哪行?你若不动,反正你在那儿,你欠的债还没人着急催逼你;你想“跑”,想借修行“突围”了,那所有的债主都急了,可不就都堵上门来了?

也许章老师是对的。也许修行蛮像是逃逸,带来的直观结果就是类似“债主追逼”。也许读书有时也是麻醉,但是我的内心依旧被“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贵者因书而明达”所深深影响,我希望能够读着书,以“修行”的心态清醒地在热闹闹、乱纷纷、忙碌碌、无头无序的红尘中淡定自若,而不是借在书本的麻醉之下以“修行”之名麻木逃逸。

所以再写博文,不是应邀诸多朋友“你应该写”的盛情,我没有资格夸夸其谈,而是再次对于自己内心与生活的重新检点。借由此,审度为何我们无比坚强、又无比脆弱的心,在与现实、现状的交错之间,与现实难以避免的厮守之中,会凝聚那么多的冲突,苦恼,烦闷与无奈?我们的心,在坚守与随顺之间应该如何把度?

障碍了我们生命的通顺与美好的,大多是我们希望通顺与美好的愿望。亦即是:我们大多数时间在不为己知地做着事与愿违的事情:在为了让我们感到“满足”,感受“人生快乐”,“成功”的时候,我们被种种欲求,以及为达到种种欲求的“欲望过程”控制住了。在我们的心看似坚强、坚守着什么的时候,实则是我们的心没有力量与智慧去看透、看破。

人生啊,就似我在微博(娓娓一趵http://t.sina.com.cn/fanxinman)之中的“丹”所说:我们的灵一定是在不知何方闯了什么大祸,犯了什么重错了,被罚到这个三位的世界,被塞在一个有限的“身体”里面。身体障碍了我们,身体的欲求障碍了我们。

而我,亦在种种的困与惑中,再一次寻找出来2009年闭关其间道长每日“讲话”的录音。闭关是集中(时间)地修行,修行是在发觉了自己人生的问题之后,开始尝试修正的行为。集中几天闭关修行,有可能凝聚能量,穿越人生的困惑。

随便摘取一段,是道长在第一天说的几句话:

“我见过各式各样的病人,太多的病人了,病到了离世。很多是文艺界和商界的所谓成功人士。他们都有很坚强的内心,他们有很成功的事业,他们也创造了不小的社会价值,但是,他们病了,垮了。失败没有打垮他们,他们所谓的对手也没有击败他们,他们是常规常理之中的成功者,赢的人,那他们是怎么病了?怎么失败在生命上的呢?他们实际上垮就垮在他们的价值观上,糟糕就糟糕在他们的价值观上。生命有很多时间,但是他们很少把时间拿来对待自己的身体。所以他们再成功,他们的生命失败了。这是太惋惜,太可惜的事情。他们的生命过早的逝去了,他们是输在价值观上。很多时候他们都会说“因为很忙啊”,是,很忙,但是他们在忙一万个事情当中,他总在选择一些事情去做,一些事情不做,而在这么多事情选择的过程中,他就是没有选择到他要爱他自己身体的一次。在人生这么大一个长河中,他就没有想到每天拿出一个小时来认真面对自己的身体,用一个小时来彻底的和自己相处。这就是再所谓的成功,生命的耗损与消逝,都是被自己的价值观打败了……”

这一番两年前的话,也许可以算是委婉地暗示了“生命的成功以何为标志”的跨世纪、跨千年的疑问。

我们要“拿出”一生之中的一定的时间,真切地面对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内心。当我们被自己的内心困顿住了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思考: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成功是什么?

红尘之中,最热闹的地方最困惑,最繁荣之处最苍凉。

让那些“债主”们来追逼吧,修行与读书,将“贵重”与“通透”我们生命的知觉。

我希望以我自身的感受,反省,重拾文字,试图穿越山洞一般的“通达”到另一端的光明,也许缓慢,而最终期望逐渐到达。心的障碍,人生的迷雾与不快乐感,将会比重重的大山更难以穿越。如此的艰难,将要相匹配有与“如此艰难”一般浩荡的信心与恒心。

人生总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岁月照来照往,春天依旧斑斓,夏日依旧茂盛,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随即秋的萧条,冬的寒凉,是一次又一次对于下一个春天的收藏。

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够成就有意义的一生?

茶半日,书半日。在时光漫漫长岁中的今天,在春风大力招展了所有枝条的此刻黄昏,涤荡红尘是非非是,我终于缓慢领悟到了“中庸”之中“咸而不碱,淡而不赜,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变化无方,已达为节”的中和之贵(其实即是一个人阴阳二气的和顺协调,不偏不激),以中和之质的平淡无味,调和人生百态,变化应节。这是我“读书的日子”在书本中寻找到的与我自己的“谈和”,我以此为协约,试图“穿迷破雾”。如何能够真正悟到做到,看修行,也看造化了。

前人说的妙:饮酒不可认真,认真则大醉,大醉则神魂昏乱……

这是为人一生的警戒,更是境界。但又怎能够“但取半醉、与风月为侣”?

真水无香。生命因“生”而珍贵,我们一定要知道。


“愿生命静好如斯”,写下题目,愣在那里,久久不知道该如何下文。

迷茫与困顿已经不仅仅是存在我们内心的忧虑,它们早已由人心良心的脱落,人性为利欲所主导的蜕变,演变成为种种现实的不祥与灾难。习以为常地作恶,无道德底线,没有良心的知觉,这已经不是某一类人的行径,这些罪恶,在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诱导与装扮之下,已经成为日常,隐藏在每一个不设防之处,连一个最没有资格作恶,最是体现“弱势群体”的人,都可以力所能及地为所欲为,而不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自行泯灭人性的光亮。

http://t.cn/hDfFVC 。我刚刚从这一组令人心寒的图片处出来。当一个国家的基本成员,一个普通民众,都可以为利所驱,连入口的米饭,馒头,鱼、肉,家禽,海带,蔬菜,水……哺养我们后代的奶粉,这些维持生命的食物都能够这般明目张胆地有毒制造,就像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被癌细胞吞噬侵略一样,未来是什么?

同样,良心,道德,有善恶的分别,与人为善,有畏惧心,也都不是与现实以及人生脱钩的夸夸其谈。在每一个“细胞”被癌化,被侵蚀,在整体趋向“恶化”的同时,也许能够挽救我们。有意识地犯罪尚有法律的制裁,而毫无知觉的犯罪,毫无意识地作恶,形成为普通和平常,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更为遥远了,面临的是现实的恐惧与悲哀。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曾说过,“天之大经,一阴一阳。人之大经,一情一性……”人心,人情,人性都坠坠堕败了,天地的阴阳,怎么会和顺安详呢?

我们再也难拾“静中阁楼春雨深,远处帘栊半夜灯”的诗情与心境;“细草微风、两岸晚山迎短棹;垂杨残月、一江春水送行舟”的山与水,也会随人心的无情而枯败。而敛华就实,守朴还淳的清晨与黄昏,也将顺应民风淳朴的消亡,在我们有生之年的视线里面,渐行渐远。

面对现实的担忧与困惑,已经不是个体的心理症结。这些担忧与困惑被弥漫全球、成为全球商业、政治、文化的利、欲驱导成为更大的生命障碍,阻挠生命的良性提升,阻碍具有灵性的人类生命的价值呈现,围困人类最后的一点良知。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般巨大而干枯的现状面前,对于人心与人性的醒悟与挽救,犹如涓涓远水。虽远,也终会因势利导,缓缓润及四处吧。

佛文化让人醒悟,劝告世人放弃恶念与贪欲,生命是行行不止,因果相循的;儒文化以入世的行为举止,规范、告诫生而为人的“知止”, “知耻”。道文化,经历几千年的修炼证悟,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教给世人修行、修性、修心,以身体的健康,通达身、心、灵的健康,达到一个生命的完整与灵性。

佛文化,儒文化,道文化的书籍,已经随“涓涓远水”而伸手可及,问题在于即便放到了我们手上的书,我们会不会翻开那至关重要的第一页?

而相关修行的方式,虽然伴随道家文化穿越了千年,却是依旧为我们错认为与世间不相容的远山野脉的孤生。

先选录一段当初闭关,道长在“入关”当晚的一段讲话:

“翻开我们的道藏,道经,道家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讲,它涵盖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道文化所启迪的,是一种非常好的人生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把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境界。到达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被称为有‘境界’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我们称为‘圣智’,这样的人是超越了世间所谓‘聪明’层面的人。我们常人说的聪明,是世间智,而智慧,是出世间智,我们称它为圣智,圣人的智慧。圣人不为世间的利欲所局限,他们游乎天地之间,他们对于生命的品味,享受,理解,看待,与我们世间人的价值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我们也有生活的享受,幸福的感觉,成功的澎湃,但是最终我们会发现,我们在这个世间所感受到的这些过程,以及我们去追求幸福的过程,实质上是在把我们拖下了无边的地狱。我们为此身心交困……”

回想几日前,一位朋友在电话里面的怅然:日子过的好像就是开会,谈生意了,乏味无比。但是说实话,虽然挣钱很多,我们连花钱的时间都没有,每天就像是做了谁的长工,早出晚归,我不知道整天忙成这样,烦恼成这样,是为了什么……

而我的另一位朋友,在某日喝茶间随手翻开一本企业家杂志,指点着里面的成功人士给我:你看看他们的脸,他们成功的是什么?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脸都不是人样了,他们付出、失去的东西,比他们的成功多多了……

我俯身细看:是啊,这些成功人士的面容,这些“世间智”的代表人物,真的不再拥有一张可亲可爱的人脸。他们被冠以“成功者”的表情,掩藏不住的简直是“狰狞”一般的沧桑。那没有多少平方厘米的一掌面容上面,驻守、残留了多少往来世事?利欲争夺?多少的摧毁?勾心?破灭?简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了,成的是文字构成的那“一点”所谓的“功成”,焦枯的是“万骨”!而这一张张的脸,曾经都是天真的,烂漫的,诚实可爱的,相信未来的,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学校老师的好孩子……时光以让人不可思议、又仿佛是理所当然地神功妙手,镌刻着人们由心而发的面容蜕变,呈现岁月如此这般地流逝……

道长:

“……我们去追求幸福的过程,实质上是在把我们拖下了无边的地狱。我们为此身心交困。人生的过程明明可以享受幸福,但是幸福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某种意义上来讲,成功本身就是个牢笼,而保持成功则更是一个牢笼。人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悄悄的,远远的,背离了我们的真相,我们无法做到真正去享受和品味生命。品味,在生命的感悟上,它是一个境界。我们有限的,宝贵的人生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非常短视地追逐。当我们终于发现了,在我们行进生命的最宝贵之际,我遗漏了我们享受幸福的心境,一切已经都接近结束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是人生的修炼,是生命自行管理的最高原则,源于老子,东方哲学的开山父,《道德经》的写作者,一位治国安邦的圣智。而一切,都从我们对于自己身体的一个彻底修复,达到身体自健,心、灵自健的一个最好的法门开始。”

从道家的修行引入,从修炼的方式入手,我希望能够唤醒更多人出于对自己生命的关怀,而能够推己及人,形成更广泛的生命关怀,唤醒良知与生命的觉悟,从而改变现状,改变我们人深深依赖的生存环境。珍惜一生。

在此,推荐两本书:

1,中国致公出版社的《左手三字经,右手弟子规》。当当网就有。饮水止渴,从我们的孩子开始。“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本书非常好,浅显易懂地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大学中庸》。成年人寻找入世做人规范,设立人心的道德底线。

 

读书,喝茶,我们终会寻找到生命过程之中的意义,我们不会再哀叹“连花钱的时间都没有”,我们可以渐远“每天就像是做了谁的长工”一般的日子,而奢侈地拥有读书的时间,感受花开叶落岁月四季,看见天空的颜色,闪电的炫丽,阳光的轻柔,水流的幽远……

感悟到“为人”的起,居,饮,食,而终于能够知道,为人一世,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是有意义的。

    “我们经常说生命是不死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彻底的说,生命是不会死亡的。生命有不同层次、很多层次的存在方式,而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正是因为生命有多层次存在,所以,生病,或者说大凡被医院判定的什么死亡通知书,在我们自身对于生命的了解和修行过程中,都是可以有机会重新修正的。我们有多少人想过,‘危机’也是一个‘机’?要想‘不为所拘’,必定要首先感受到有一个‘大拘’的过程。这就是水越高涨,堤坝的障碍也必将越高的道理。这是宇宙法的一个规律。所以,彻底的认识生命,彻底的来修行,可以达到用我们的心,改变我们的身体。因为生命存在着多种层面。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去体会过。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去体验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一起去体会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自我。在更深的层面上,我们可能会感觉到,原来生命的淡定,人生的沉静,根本的幸福,原来是如此的容易……”

在探索生命的“不同层次”,在感悟“危机之机”、与修行之中去“体会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之先,先延续上文的结尾探讨一下:

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吗?

为什么要讨论人生有没有意义呢?

因为有不少朋友非常认真地疑问我:写这些东西有意义吗?将时间花在讨论这些问题上,有意义吗?

“人生更应该务实”。

“人生务实”很重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是怎么“务实”?“务实”什么?“务实”之后呢?

所谓“吃饭是为了活着,还是活着是为了吃饭”。这就是“人生是有意义的吗”的谈论。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过一句流芳百世的话: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更不用说探索、体验生命不同层次的存在了。)

苏格拉底的另一句名言,是在他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比谁更好,唯有神知道。

非常奇妙,历观古往今来,大多是入世者思考如何死——人生成功与否的价值停留在“死亡”的呈现上;而出世者思考如何生,老子,庄子,释迦牟尼,儒家学派,修炼生命超然红尘之上了,却是以毕生的年华,思考生命真正的成功、存在的意义。

如何超越世俗的荣华富贵,生老病死,如何看透生命的悲凉,与世俗人生之中的所谓成功和富有,失败和颠簸,生命的痛苦与不公,寻找到生命的灵性即便经历了世间万物亦不被世尘所淹没,驾驭生命随遇而安,心灵穿越世俗无论途遇场景如何,依旧能够体验到爱,传递出美好,享受生命赋予的途中风景,感悟生命的安详、宁静与高贵,这些都是探讨“生命有无意义”的不同场景。

亦是我们肉体之中的灵魂自省,转向的过程。

我们“去做”的,是一个并不要求“华丽”、却寄望于“优美”的灵魂转向。

人生的意义以个体生命而言,是生命灵性舒展的通畅、优美与否。

一个拥有通畅而美好心灵的人,必定有助、有利于他自身之外的更多生命。

庄子在2300多年前,写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圣人之余事可以达成帝王之功,我们平凡之人的修行,亦是借由此,在自身修行感受到的生命通畅与人生的沉静、生命根本的幸福之时,“波澜”与“涟漪”红尘之中他人生命的意义。

活着有意思,“意味隽永”,对于生命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行为把握,有力量洞穿烦恼与困惑,透彻荣华与富丽,能够与生命的实质紧紧相符、不被外在的种种现象所分离打扰,这样的感悟与经历过程,就是人生的意义。

如何达成人生对于自身的彻底认识?达成人生对于自身,也对于他人的“成就”,中国传统文化重彩浓墨的是这些,恢弘灿烂的是这些,跨越千年娓娓而谈的是这些。

重复一下:佛文化破迷开悟、解除烦恼的是“看破,放下”,道文化致虚守静、返情归性的是“阴阳,平衡”, 儒文化耳提面令的是“诚意,正心”。

在跟随道家的修行,认识生命不同层面的过程之前,上文我首推《大学》。

《大学》是孔子时代的曾子所著。原属《礼记》,在宋代被历代学术颇有争议的朱熹,抽取重列为“四书”。

《大学》位居中国儒家“四书”之首。另外三本是《中庸》,《论语》,《孟子》。《大学》(儒教)以出世的心态真诚“入世”,从“自明”到“外顺”,以儒家倡导“明明德”的内明之光,在红尘俗世之中内修自身,利益社会与国家。这是修正自身,认识自身的一门途径。

首先推介《大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儒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历来承担着不容置疑的“责任”。“儒学自孔子时代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文化发育、成长的根……”【汤一介先生“儒学的现代意义”】。“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文化发育、成长的根”,放归到时间概念上,在那个伟大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指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在北纬30度左右的地区,诞生了耶稣、苏格拉底、柏拉图、佛陀、孔子、老子等先哲,人类文明精神获得了重大突破,至今都无法超越】,当曾子在《大学》中写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大学之道,彼端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世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才是一介幼儿;而彼时,以觉悟人生为教,以“放弃执着、破除烦恼”为世间宗旨的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据后代学者的考证,大约在六十几年之后,佛教才迢迢而来。而庄子,也远未出生。儒教超然领先指出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为“不久之后”佛教进入,大乘佛教 “止、定、静、慧”的止观方法(禅宗流传至今有“默照禅”),为中国道文化脉络之中 “知、止、定、静、安、虑” 的道家修炼神仙之道所引用的“七证说法”,做出了非常重要而辉煌的文化铺垫。

什么是“大学”?

简单说,是相对于“小学”的大人之学。资料:古时儿童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的知识与礼节;十五岁入大学,诚意正心,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与学问。

而“大人之学”的“大人”,不仅仅单是年龄的区分。查看《易经》“乾卦·文言”的写作: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因此我理解的这个“大人之学”,是具有人生意义的目的与方向的:“大学”倡导和合“内养之功,外之所学”,寄望内德光明,行事有依有序,与天地、日月、鬼神、四时相和,“天人合一”,清明自身,利益他人以及社会。

《大学》开篇在明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后,几乎振聋发聩地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后文反复阐述如何“意诚心正,格物知至”,从而“家齐、国治、天下平”。

《大学》认为,“此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自天子以致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经由修行自身,而达到的“天下安泰”,和顺协调。因为“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中另有一句话对于我们当今的为人处世,也是非常重要的提醒: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以及“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当光阴辗转到了2011年,我们纷纷登场、走位了的今天,在传统文化隐约缺席,人心浮躁动荡,怅然若失“找不到生命之北”的当下,省察我们在世的生命过程,检点世间事事物物,一切都与我们的心关联。许多的麻烦,苦恼,小则个人,大至整体环境,皆由“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既是本与末的位置错了,德与财的关系乱了,我们应该坚守的,与我们本该看淡,放弃的,本末倒置了。  

在外界那么纷杂的世界之中,我们大多数的人生像是一杯浑浊的水,身不由此逛逛荡荡,浑浑浊浊。糊糊涂涂就“杯去水枯”。我们生命的过程不清楚,不清醒,浑浊。犹如夏日午后汗水粘稠地醒来:无力而彷徨。佛家有形容这样的人生:散乱与昏沉。这种“散乱与昏沉”,障碍人生,使我们生死流浪,不透彻,不舒服。这亦是谈论“人生意义”的驻守:将我们人生的这“一杯水”,静静地清澄下来,透彻下来。

读经典,了解传统文化,养护我们的心灵,是清澄我们的生命过程,挽救我们自己,推己及人挽救天下生灵,挽救民族与世界安宁的必经。我希望,我们能够在物质极度“繁盛”(噪杂),内心极度苍凉(昏乱、混乱)的今天,我们的心,我们生命的灵动,能够借助经典,畅然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指点,在历身修行的过程中,及早归返“帘卷八窗,面面云峰送碧;塘开半亩,潇潇烟水涵清”的简单与朴素。

生命可贵。

   佛教(佛的教育)的修行其实很简单:善心,善言,善行。

但是,这六字,却难住了多少人的一生、又一生?

如同《道德经》里面的描述: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经例举的是水的例子,“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天下物质之中最为柔软,“无形”的,但是,它“往前流淌、直到汇聚海洋”的意愿,从来没有被真正的阻挠过,再刚强再坚硬的物质,都不能够阻挡住水的前行。你把它盛起来,它就安逸在你的手边,你怎么待它,处理它,都行,但是,有哪一种容器可以永远的盛住它?如果堤坝拦住了它,它就温和地停住,慢慢地蓄养,温柔涟漪的水面,也映照出天空云彩的或聚或散,光阴的流逝变幻,风景的或此或彼,走过、停过的行人,生灵。然而,一等到水的渐渐蓄满,它们就细悄悄地,欢快地,翻越堤坝的阻拦继续向前流去。如果无力蓄满,它们会在阳光的照耀下蒸发,凝为云,飘扬而去,再化作雨,飘洒而下……

水“以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刚”的道理,谁都能够知道,谁都以为能够学习模仿,但是,“莫能行”,能够做到的人太少了。

所以大部分人的一生,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一个积尘昏暗的房间,总在不断地晃动,搅动之中,难以澄清、安宁地不为自知。

修行便是逐渐地“自知”,在“自知”的过程中,让自己的人生,慢慢清澄,透亮,安宁美好起来。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其美妙之意,难以言辞。参看《易经》之语: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这是为“上”的“知不知”。成全了天地,养育了万物,运行了所有,却是“一切自然进行”,“知不知”。

而天地之中的人呢?唯恐“不知知”。所以道德经跟言:病。

世人皆在病中。而我们自己尚不清楚,因为我们浑浊。唯一能够知道我们不清楚的,模模糊糊、却依旧不明缘由/原由的,是因为我们的人生有着没完没了的苦恼,障碍,我们的快乐微不足道,我们的不快乐,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就影子般尾尾相随,从不曾离开。

修行像什么呢?

像在黑暗的空间擦亮了一根小小的火苗。因为了这一丁点的亮,让我们恍然到了原来我们身处如此的“黑”。

但是,以此叫嚷“我看见亮了”虽然也是可喜可贺的天真掬态,却落在了道德经描述的“不知知,病。”

拓落到更为具体的现实,这个“不知知”就不是像比喻在黑暗之中看见光亮时的天真掬态了,是自负、轻薄,以小知自是、自见,自以为知、自以为是的“人生的障碍”。

也是轻淡生命,残害生灵,伤自己、也毁他人,不知因果,不懂得所作所为将积业轮回的道理。

什么也不知“道”的人生,是世间法;通过修行觉悟,逐渐清醒知“道”的人生,是佛法,或者道法。世间还是出世间,世间法还是佛法,“道法”,差别不在于“法”,而在于我们的心念。我们浑然不知地再这个世界上争争夺夺,损人害己地妄想,贪执,获得了名利或损败,得意或者失意,我们在行使的,难以超然自知的,都是“世间法”。反之,在这一切世相的前面加一个“离”字,由轻微而开始了的觉悟,都是心灵突围、渐向出世间的佛法,或者“道法自然”。

当然,更为开阔地说,世间法也是佛法,“道法”。

修行首先要突破困扰,证得“身心安泰”。

佛法讲“圆融”;道家是“无,名天地之始”的“一”统天下,由“一”,蕴涵生养阴阳二气的交互运行。阴阳二气,一正一负,互为吸引互为补充,形成天地万物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一”,与“圆融”,即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一切理论,概念,现象的“整体观”。

这个整体观,使得我们的中华民族经历上下五千年,历尽战争,艰难,至今仍是一个完整的大民族整体。

“大中国”的相对完整,在西方国家、全球各民族为了各自“小众利益”,纷然分崩离析的当今,非常不容易,非常值得珍惜。这与我们中华大民族所公认的,无形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中国传统文化”潜沉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整体感”,密不可分。

所以中国历代都是以“大家庭”为社会基本单元,而西方是分成小小两人家庭。

中国人讲人人互为的“道之德”,西方人追求个体的“利与益”。

我们中国人是一个“圆”桌,围坐共餐;

西方人是左手钢叉、右手钢刀“分切食物”,一人一人各自为坐,分而食之。

某日与天舒老师闲话,他说出让我豁然开朗的语言。也许我有断章取义的模糊,请大家不要望文生义。天舒老师说:

“所谓民主,就是西方‘分’的概念在体制上面的体现,将一个共同的利益,分拆为无数无数细小个体的利益;而所谓‘集权’——是中央集权,而不是集于一人之身,也不是集于一己之私的集权——它是‘整体利益’的概念,它重视的是更为广大的,整体的利益体现……”

我们血液深处,缓缓流及的文化“整体观”,促就了中华民族至今世界少有的、不离不散的大国版图概念。

我是“整体观”的拥戴者。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相处了好几千年的大国。我们讲究“圆融”,“圆桌”,“天圆地方”的“整体感”,无论是治国,治病,人生的观念,我们都在依此修炼。

 “分”是极小利益的“分而受之”。整体观是大国观,不过分地说,也是宇宙观。西方国家、政权或好意,或不怀好意的鼓舞“独立”,“民主”的间离,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似乎有着背道而驰的倾向。背了什么“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之前就有着系统而“宇宙观念”的叙述。待日后慢说。

宇宙就是整体呈现的。即是一切都是相互“利益”的,相互影响的,圆融的。

当我们的人生感受到或巨大,或微妙的“烦恼”,困顿,苦恼,实质是我们内心的圆融破坏瓦解了,我们的心处于对立与矛盾之中了。所有的障碍,烦恼,困顿,都是我们心的外相。而这个“外相”,将延续成为一种疾病的状态,将人身、与人生的持续,完全破坏,打乱。

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今日先“到此”。

结尾记录一段当初闭关的讲话录音,它浅显地告诉了我们闭关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修行涉及:

从修行的角度讲,通过修行,我们能够获得一个人生、人身的改变,这个改变,我们也可以叫做超越。超越分三个层面,修身可以改变我们的身体的疾病状态,叫修身改病;修心可以改变我们的心,从而改变我们的运势,叫修心改运;第三个方面,修灵。修我们的身能够改变我们的身体状况,疾病状况,修我们的心能够把我们的运势修改,我们的相也会随之而变,相随心变,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命”很难变。所以第三个方面是修灵,灵修改变的是我们的命。

今日的博文,会显得“零散”。心里拥堵的东西太多了,既想马上说到在闭关过程中经历的修行方式,遇到的疑惑,得到的感悟,又觉得不能够直驱目的,为时过急。道长的担忧(道长一直认为我以文字的方式传递闭关修行不是太妥当。道长认为,(简单解释)道家修行是性、命双修的过程,性功侧重于“理”,而命功侧重于“功法”,文字有可能偏向于某一方的传递或接受,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另一方)有相当重要的根据与道理。因此借用道家修行“调心、调身、调息”过程,将调心,开始为端口。

而我认为的调心,不仅仅是各种心像的“调频”,亦是某种生命意识的觉悟,觉醒。

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相关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我们传统文化之中儒、释、道三种教义(三种教导人生的方式),早已经留下了影射人生的看法与概括。

 春秋,意指孔子所编《春秋》,儒家经典之一。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241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中国古人认为,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我们至今已经经历了4600个春播秋收。历史亦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每个事件都有它的原因和结果,事件的起因就像春播,事件的结果类似秋收;

老庄,道家的老子,庄子;

禅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很多时候,生命过程的苦恼,彷徨,起心动念的莫名其妙,无所依托,甚至生命的中断,夭折,归纳到核心,是我们缺乏了某种不应该缺乏的生命的知觉。

生命在很多时候,苍白而麻木地来来,去去了。

正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所涵指,在“不知”和“不能”中,我们觉味涉世的艰难而无奈,我们不能够洒脱忘世,排遣内心的痴迷执着,我们难以获得出世的洞达与透彻,不能以一种“醒悟”的心态,释然面向世事。

所以修行是什么呢?为什么要修行呢?

修行的第一步是要“醒悟”,知道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和自问自己所思、所言、所行的“为什么”。

在逐渐“清醒”自我生命意识的过程中,佛家说,“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其中的转凡为圣,高度觉醒我自我生命意识,是佛家修行的最高坐标。

而道家的生命觉醒,是“须将世事一一看破,人情一一觑透,虚怀入世,无为而治”。

儒家,则是“克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者,生心;必者,待心;固者,执心;我者,我心。毋者,禁绝之辞。”(明代高僧憨山所言)

这几日经朋友的提醒,我去网上搜索了“我就是孙俪邓超婚礼上打架的娱记”一文,看了非常很难过。是很不光彩的事情,很……不足挂齿的经过。但是集体无意识。

也很为这位年轻记者肆无忌惮的文字所表露的内心世界所羞愧和遗憾。

生命过程是展露与追求这样细节的?追求这样的“真实”?

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怎么呈现生命的意识与价值?

从更广阔的视界,“记者”是传播社会形态,个体意识的桥梁,因为“个体生命意识的欠缺”,从而放纵了他位于社会位置的职业意识的欠缺。这些文字传播的是一种什么心态?什么欲求?

如果我们作为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的个体意识都处于“无知觉”,不知真伪,耻辱,我们的修行首先就是“唤醒”。

我们似乎先应该知道,“不知荣辱,不能涉世,不清廉耻,不能入世”。

“我们若是无法察觉内在的情境,它们就会投射出来变成外在的命运,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无法觉知到内在的冲突,那么外在世界就会逼不得以将那份冲突演示出来,而且会撕裂成为两极对立的情况……”

这是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医师荣格对于人的内心与“命运”相关联的心理分析。一切“外部”的状况,都是内在之心的外化。

如果我们连生命意识都麻木,可以为区区“外财”之数口出狂言(脏语),肢体为之“行动”,没有内在心灵意识的知觉与把控,我们又怎能够修行与涵养,在我们的生命真正遇到困惑与急难的时候,将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解脱烦恼”, 行之有效为心灵的力量呢?

千言万语,思绪与语言再次“阻塞”。

抄写三段文字吧,希望在心灵回归平静,安然澄明之间,共学,共勉。

首先是憨山老先生的《澄心铭》:【道家】

真性湛渊,如澄止水,憎爱击之,烦恼浪起。起之不休,自性浑浊,烦恼无明,愈增不觉。以我取彼,如泥入水,以彼动我,如膏益火。彼乱我真,乱实我生,我若不生,劫烧成冰。是故至人,先空我相,我相若空,彼从何障?忘我之功,在乎坚忍,习气才发,忽然猛省。省处即觉,一念回光,扫踪绝迹,当下清凉。清凉寂静,挺然独立:恬澹怡神,物无与敌。

虽是明代的文字,简洁精湛,通畅明了。不解释了。

再是唐朝宰相裴休在《圆觉经》序中的一段文字:【佛家】

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閟。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

此是唐代汉文。除了标点用法与我们今日不大相同之外(不知道是不是后人加的?),句意清晰流畅,基本都可以读懂。而其强大的文字内涵信息,一时也难以用现代汉语简单解释与补充。以此也不翻译了,白话文的弱点是“罗嗦”,一字一词的涵盖面太小,难以超越古汉语的精湛而强大的信息量。

最后是儒家教诲。除了通读《大学》,《中庸》外,摘抄几句《礼记》“曲礼”的内容,也算是送给那一位直率“娱记”的小小之礼: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毋有。

这是相隔两千多年的古汉语了。尽我的理解,浅显地解释如下:临财毋苟得,“临财”,与钱财,财物相临对,相逢了,毋,不要,不要“苟得”,苟,在此意为勉强,姑且,贪求,卑下。“君子爱财有道”,先是“君子”,才知如何与财相处;临难毋苟免,免,在此为逃避,躲开之意,面对困难,危险,危难,不应该简单地躲避(这是儒家一贯的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很毋求胜,很,通“狠”,在“狠”时,与人有纷争之时,不要一味求胜(此地谈论人生的修养,国事另论);分毋求多,“物分”,“财分”之时,不要一己求多;疑事毋质,相遇疑惑之事,不要太过自己的偏执,妄加断论;直而毋有,即便自己的感知,判断全然正确,也不要——不应该固傲自是。

很多博友或留言、或短信,希望我能够继续写《拯救灵魂计划》。呵呵,这个“期待”(是‘期待’,不是本质啊)有点像我们幼年时候对于听“鬼故事”,听“聊斋故事”的“痴痴地等”。

《拯救灵魂计划》不是故事,也不是聊斋,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没有被更多人群、被历史主流意识注意到,领悟到的事实。而这些事实渗透出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命(一世、三世、或多世轮回现象的因果依据论)的认知与验证,提警容易为现象所迷失的人:世界很“大”,宇宙很“整”,天地之间的人很“微小”,不要胆大妄为、为所欲为,我们人,还有很多的“不知道”,要珍惜和谨慎“现在”,因为我们的“现在”,既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未来。

而目前继而的“修行”话题,就是让我们如何来“知道”。“故事”当然很好听,而追随并非是“故事”的那个“本质线索”,“事”后之因,是我们更加应该接近的“理”与“性”。是我们的觉悟与醒悟。

因为人生不是一个增加胆汁分泌的“刺激与惧怕”故事。我们当扮不起。我们循求“本质”,我们不应只停留在“因果巡回”的现象与事实表面,我们应该找到一条“修因改果”的路途,寻求与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命本质的认知。这是修行的目的。我们应该从幼儿园迈向小学了,《拯救灵魂计划》的案例叙事告一段落了,它“拯救”的完整性,已经悄然迈向我们自身的醒悟与修行,摆正我们心的迷失与错乱,看见世界的“发展”正愈演愈烈地失衡。

所有的“修行者”都不是发烧友。两者的差别是发烧友的“沉溺”,与修行者逐渐摆脱痛苦地“醒来”。修行也不是“个人”的事情。人类在物质追求影响之下极力的物质追逐与发展,人生享乐主义的误导与自私自利的膨胀,丧失了人性底线,已经导致整体的失衡以及“毁灭性倾向”,其“繁荣”的“狰狞之象”,日益吞噬着“世界”/人心 原有的宁静与和谐。自然环境失调,人心更是失调。

“人类对于整个生态体系(宇宙)缺乏智慧认识与了解的结果,导致了人类当今所面临的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明显的生态危机。”(大意。史蒂芬·阿若尤)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两千多年之前的祖先,观天察地,扪心自问自察,以不可思议的智慧,在某一个认知点上,从对于人心、人性内在了解与把握的认知,辐射(找不到更加合适的词汇)向整个宇宙的整体性的认知与了解,从生命不同层面的“模式”探索,引而对于宇宙法则整体性的理解与把握。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应该释手“松掉”已有的极其浅显与片面的偏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它的“理性”,“感性”,“应用性”(请原谅我没有更加适当的词汇来表达),理应对人类未来的方向产生不可推却、不可置疑的调整与影响。因为它“合乎天意”,与“天地相随应”,它是自然宇宙法则(规律)的流露。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智慧,绝不是我们能够单单从“‘文’化”,“政治”,“经济形态”,“国体利益”表面化来简单判断与甄别其超越人类目前发展状况的宏伟价值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的远古经典智慧,将为人类因“发展”、一直以来难以摆脱的混乱与急功近利,个体心灵的混沌麻木、对于生命过程的盲目与对生命真情认知的困惑,带来也许依旧微弱,却是干净透亮的光明。

因为,生命本有灵性之光。生命需要“灵性的光明”。

人类一直以来的物质追求与发展、尤其几百年以来不惜以生命代价对于物理资源的霸占、奔向物质极端化追求,已经远远超越生命本身的需求。物质(物欲)庞大的阴影,遮蔽了生命原有的透彻与光彩。我们的心,人类的心,被“物蛀”了。在整个人类被牵向于物质欲求与享受物质化“方便”的同时,心灵的迟钝,像一场疾病,蔓延与导致了人类整体心灵的休克。我们的灵魂迷失了。生命可悲地沦落为一场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物质争夺战。仿佛我们失却了音乐,早晨,鸟鸣,爱情,微风,与闲暇。如此以往也终将会失却。

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二章惋惜坦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在此借用,也许不能够为将“古典”与“当下”联系为一体理解的朋友所认同,但是,古典的智慧,难道没有从人性根本认知的出发点,“推此及广”地涵射到当今物质“美之为美”的极端利欲追求吗?

而“不迷”,“不欲”,是佛教贯穿始终,认清“人心本来清净”的修行坐标。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儒教,佛教,道教,皆是清朗,飘逸,而明确地指向:“虚” 怀入世,以“定”观动,安心于“无”。生命的过程是透彻与安详的,是风抚万物的音,鸟鸣光阴的乐。是安详,静好的生命喜乐。

是要认清世界本相的“虚无之道体,全成了有名之万物”【道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道德经》第一章】。意译为当下所需,是和谐,是平安相处的基准。

中国文化在若干千年之前对于“未来人类”的提醒与涵指,早已经超越个体生命修行的利益与需求。中国古代的智慧,要求人“忘心、忘迹”,而我们的现在,连一只手机,若干货币都难以忘。“物质”的阴影也已经超越物质本身的庞大,遮蔽了我们灵性的透亮与飘逸,窒息了生命灵动的“联合纵队”—— 人类整体未来的方向。生命的过程为此已经南辕北辙,本末倒置了。

所以,修行不是休闲,拯救灵魂不是“业余爱好”。因为生命终将是高级的呈现与过程,个体既是整体。

像水之东流与汇集。

我前文所说的“醒悟”, “知道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以及“自问自己所思、所言、所行的为什么”,大致依附这个意思。

再“曲径通幽”到当年的闭关,从莽莽天野千里光阴之外回到区区一室,回眸两年前的那一次“面向自己”,“自问自己”的闭关修行。我有心愿望,我们能够一起经历,而不是……其他所有任何。是我们的心灵坦诚面向光明、永远为时不晚地微微开启,到终究会清澈充满,生命通畅光明。却不要在任何人的眼里,我的文字形成为一个一个阻碍的墙砖。是我来“说”,我们同时一起来经历,来修行验证。感谢道长,感谢我总能够适时而遇的经历。

道长将“闭关修行”,以世间的语言解释为“身心灵的提升课程”。在闭关的过程中,所有参加了闭关的人,在彻底与“外界”隔绝的若干天里面,“通过修行,见证自己的智慧”, 以兹实证《阴符经》玄机深藏,至关重要的一句话: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瞽gu,三声,指瞎子】

记录当初道长关于闭关的一段话(大意),收尾为我们淡出眼前现实的利益纷争,苦恼纠结,缓步回心的“人间漫步”:

 

“……我们每个人接触道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端口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缘分是不一样的。譬今天我们在这里,有的是为身体的健康而来,有的是为了自己智慧的提升而来,有的是为了更好地探究自生命的源头而来。就中国的道家文化来讲,它的包含,远远超越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道,它是生命身体康复的一套学问,道是一个超乎哲学和科学的智慧,道也是我们生活幸福美满和幸福人生的一个生活的艺术。从这三个角度上讲,虽然我们每个人进入到道、与道结缘的因缘各自不同,它的会合却是完整合一的。这是一个实证的体系。在这个轩辕黄帝开创了中华的仙道文化、在此炼丹修行的地方,我们一起共享与修证道家的丹道,就是希望更好地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原汁原味的承传。在我们为时不长的几天课程中,我们将会经验一次心灵之旅。

“这次的闭关课程设计,首先是从改变自身身体状况开始,从而延伸到我们生命习性的改变。道家的修行,在这闭关9天时间里面所造就的,是整个生命的重组,再造,是我们只用9天,就可以将我们生命体的或显现、或隐藏的‘疾病状态’,改变为我们生命本然的健康状态。这是身体方面的,关键是如何进入的问题。

“第二个,是我们生命习性的改变。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只用9天的时间,我们这个难易的禀性会发生变化吗?所有的人都接受过学校的教育,在这里的人更有接受过像长江商学院、中欧、北大、清华的高等,高级教育,你们的智商,都认同、服从于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定律,但是知道归知道,比如像发脾气,到了一定的时候照发,人生还是那个样子。所有的培训和所有的教育,都只是让我们明白一个事情的道理,是怎么回事,再就无措了。难道大家不知道发脾气不好?不懂得吵架对身体的危害?都知道,吵架,发脾气除了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之外,没有任何好处。在吵架,发脾气的过程中,我们绝不可能改变了别人,但是我们改变了自己的身体,比如肝火上升了,从而有可能导致肝硬化了,总之是没有任何好处。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用,听了就忘了,听了记得到也没有用,因为到时候我们人生的脚本不是我们的理智提供给我们的,我们90%的决策都是我们的潜意识提供的,我们到时候了就还得吵,那一瞬间的火气是改变不过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禀性难移’。 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除非有一把‘手术刀’深入到他潜意识里面去。

“这‘手术刀’,就是我们非常具体的修行方式。它深入到我们的潜意识里面,把里面的禀性改变掉,从而来改变自己。这就是我们的修行。因为修行,改变我们的心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