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路中学鼓子秧歌队:苏州的城市气质雏论_阮仪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4:25:31

苏州的城市气质雏论

——当代苏州的城市气质论坛 阮仪三发言稿 2010.9.25

 

一.苏州城承载着传统

城市气质,实际上是关于城市文化传统的问题,一群人在共同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形成了一种共同认同的文化。中国的城市、建筑有自己的传统特色,与欧洲、美国完全不同,即是同在亚洲,中国和日本、东南亚也不尽相同,其最主要是人生活在地球上,人们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在自然中生存,这里最直接、最普遍的就是人的居住。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宅”为人居之器,“居”则承生活之理。建屋造宅,安居生息,求安避患,遮风雨避寒暑,筑墙盖顶,自穴巢而“室”、而“家”、而“广”、而“厦”、而“宫”,合院为宅,但中置天井,上通天,下接地。偌大中国,东西南北,汉唐以降,上下千年,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屋,徽州四水归堂,云贵一颗印,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等等,无不合院成宅,围而不隔,厅堂、楼榭、廊庑、院落,隔而不断。内外相通,秉天接地,熙熙家园,融融天地,此成为中国宅居之精粹。纵观今日建筑,纳西方风潮,现代建筑大师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分解成居室、卧室、客房、厨、厕,是纯功能之说,而非中国传统民居特点。中国气质以人为本,长幼有序,亲疏有分,住屋分主间、次间、堂屋、两厢、倒座、别院,阖家团聚,和睦相亲,成家立业,互敬互爱。人和之外还要与天地通达,关起门来隔而不断,通天地之途,点柱香上达天穹,洒杯酒下通地府。上受金乌甘霖之惠,下承大地母体之恩。堂屋里立块牌位:天地君亲师,人在世上要敬天畏地,爱国爱家尊重师长,也就是尊重文化。这是中国人讲究的“天人合一”的居住文化。具体在苏州又别开生面,广而化之:则天井而庭院,乃至叠山理水,造景构园,情因景生,触景生情,“君到姑苏见,家家尽枕河”的居住环境,“四面荷花三面柳”、“一池清水半房山”的园林环境,集山川河脉地理形势,人居生息于一隅,地域、民风、习俗,经千年流传,聚“精神”,凝“情结”,文脉与人情共存,而得地方气质。

苏州古城从其建城之日起,街道、水巷、宅园都表现了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生的理念,我们今天还享受着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苏州建城时伍子胥就“象天法地,相土尝水,立水陆门八”,说明了苏州城市建造尊重自然,择地而居,依水建城,城里利用原有河流,开挖了许多人工河道,形成了前街后河的格局,河路相交建桥梁,临河建房造屋,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人家临河傍水,于是出现了水房、水阁、水榭、水亭、水廊、水楼……,还有各种各样的桥,拱桥、折桥、平桥、石桥、木桥、桥楼、桥庙……,因水成街,因水成市,这是人与水的和谐相处,是对水的最大利用和尊重。对于这种水居环境形成的宜人的古城风光,苏州古城的小河、老街、老巷、老宅、老园子所凝成的苏州风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苏州的城市气质。

二.苏州古城和新城是双面绣般的精彩

苏州是我家乡,其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热爱苏州、热爱家乡,我们和其他城市一样在进行发展建设,却没有拆毁古城。常常有人讲,保护和发展是一对矛盾,要保护就会阻碍发展,要发展就不能保护,而苏州古城保住了,并及时地开发了新区,新城、旧城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古城保护了原有的格局、原有的古城肌理、原有的文物古迹、原有的小桥流水人家、原有的私家古典园林。在古城范围内没有建一幢高层建筑、没有建大型公共设施、迁走了与古城生活无关的工厂仓库、控制住了古城的人口和交通,新旧分开、古城在保护的前提下逐步更新,新城放开手脚与国际接轨。中国拥有近两万座城市,其中有千座历史古城,但是到今天能完整地保住的古城有几座?我们苏州不仅保护了古城,而新城又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经济总量与发展速度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苏州人驾驭了现代城市发展的科学,新旧分治,各得其所,从而引领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事业,我们一座东方的历史古城延续了2500年,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区,用20年时间磨砺了走向现代化的利剑,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创造出现代经济发展的辉煌。苏州的老城、新城就像苏州著名的双面绣,两面各不相同,老的、新的同样绝顶精彩,这就是苏州的气质。

三.     古韵新曲,保护与更新

古城保下来了,但城市不能像博物馆式的仅仅是为了展示,居民的生活原有的陈旧的设施要改善,破旧的房屋要修缮,“三桶一炉”要消灭,保护古城不能简单地拆掉旧屋盖新房,旧城要更新。苏州的城市领导们、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以及苏州的老百姓多年来努力探索着如何在保护古城前提下,进行城市的新陈代谢,如何在建设中坚持延续和创造苏州的传统风格,既要满足现代的功能,又要适应现代时代的需求,这是新的课题,苏州古城经历了这三十年来的艰辛、努力,古城的传统的古味仍在,城市的硬件更新了,这在全国城市建设中是具有开创性的。

我曾在《姑苏新续》这本书里论述了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除了指导思想以外,重要的我们苏州形成了一整套的卓有成效的保护理念:用小步求索,连点成线,到成片推进,而使街坊的更新中留古韵;对街巷的历史风貌要驻颜有术,并使古巷有新貌,新宅存古味,而创造出许多优秀作品,苏州的平江路、山塘街成为国家级历史街区;对历史地段的新建筑,尽量撷取传统建筑手法:化整为零,体态虚实,因借妙用,遗韵传承,充分展示苏州在造园上的匠心与手法,由诗情画意显示出苏派建筑的精致圆润之妙;在建筑细部上,屋顶、瓦檐、窗棂、构件、门户等重点运用传统装饰手法,突出苏州味、水乡味,精雕细刻,精心处理,反映了苏州人的心灵手巧,别具匠心。苏州古城里没有突兀的大楼群,没有生硬的玻璃幕墙,适度的体量依然是白墙灰瓦,依然是小河小巷,但是河水清了、花园多了、街头绿地多了、建筑小品多了,苏州古城谱了新曲,这就是苏州的气质。

四.尊重人才,尊重文化

我们保护苏州古城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旅游以及进行各种文化活动,而是留存这些承载文化的物质载体,尊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为建设新城市、建造新建筑留下范例,积蓄源泉和土壤,从而滋长出新的由中国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新城市。

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会的博物馆,就是贝聿铭大师的杰作,他造在苏州古城里,在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有这个历史环境,贝大师是中国人,是苏州人,他正是从苏州文化里提取了创作元素,这个博物馆为苏州古城添光增彩。贝聿铭说他的建筑是中而新、苏而新,中国和苏州的文化是核心,有了老苏州才有贝聿铭的新博物馆,苏州人尊重专家、尊重人才,花大代价请来了大师,放手让大师展开身手,留下了精彩。

苏州古城保护也很尊重专家,从90年代初就成立了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认真听取意见,直到现在古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请我把关,所有的新建、拆建项目要请我看过,我这个顾问有责有权,我要认真地把住古城保护的关,苏州人尊重人才,就能出人才、出作品、出成果,这也是苏州的气质,要发扬苏州气质,创造有中国传统的、有苏州特色的、新旧结合的苏州城,来引导中国城市健康地发展,使中国的城市走向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