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紫荆山公园好玩吗:小城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8:31:29
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小城,简单、淳朴、安静。如今的小城早已被日益发展的现代化所取代,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经济繁荣,但我心中的小城依然存在,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风土人情……

  小城是一个县城,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小城分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小城不大,但也具备城的特征,机关、学校、码头、商店······新潮的女人们也会烫发、穿花裙子、穿皮鞋。我们女孩子则是谁的两条辫子长得最长谁最美,特别是辫梢再上扎上两条彩绸,走起路来摆来摆去,像两只蝴蝶翩翩起舞,那就更美了。

  当时我父母都在城里工作,父亲在在县政府机关,母亲在一家工厂。工厂在东关,东关离城里大约有一公里路。为便于母亲上班,我们一家住在离工厂不远的一家民房中,两间南屋,门前还有一个4、5个台阶的月台,房东是一对老年夫妇,他们住在北屋。两间房子每月的租金只有三元钱。冬天屋子里很冷,生一个烧渣滓的炉子,渣滓就是用土和煤加水和在一起的一种泥巴状的燃料。我们和房东家的关系处的很好,他们的几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老两口闲不住,托我父亲在城里办了个营业执照,卖起了“油粉”,当地的一种小吃,用油炝锅,再放上粉条等原料做成的一种咸粥。他们每天起的很早,天不亮就推着小车进城,8、9点钟一大桶粥就卖完了。记得我每天都有一碗粥喝。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能喝到一碗油粉,吃到一根油条也算是很奢侈了。

  我们虽然住在东关,但是家里为了让我上全县最好的学校,送我到城里上学,城里的学校叫城关小学,是全县的宝塔学校,县直机关的孩子一般都在这所小学。上学每天来回要跑十几里路,不管刮风下雨家长从不接送,不止是我,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上学自己去,放学自己回。不过那时的城里很少看到汽车,骑自行车的人也不多,孩子们走在路上家长是放心的。后来我们同住在东关的同学自发地组织了一个东关队,高年级的照顾低年级的,大家互相帮助。每当学校放假组织活动,老师就让我们以东关队为单位选出队长。队长很负责任,带领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到各单位扫院子,还带领我们勤工俭学,到处捡玻璃瓶子和碎玻璃片然后卖到收购站,所得钱交给班级统一管理使用。当然我们也调皮捣蛋,记得有一次队长带领我们到池塘里挖泥鳅,我们挽起裤腿,卷起袖子,脱下鞋子到泥里用两只手挖起来。泥鳅还没挖到,被蚂蝗叮上了。这种虫子不但咬人而且吸血,它一旦叮上人就会使劲的往皮肤里钻。一次我发现自己的腿上叮着一只蚂蝗,吓得哇哇大叫,还是男生有办法,拿起鞋底冲蚂蝗叮咬的周围使劲地拍,拍了几下,蚂蝗自动脱落了。后来大人们告诉我们抹烟油和清凉油会防止蚂蝗叮咬。以后再挖泥鳅,我们就在腿上抹上清凉油,蚂蝗闻到清凉油的味就不敢靠近了。那年的暑假我们去挖了很多次泥鳅,也挖了很多条泥鳅。

  每天上学,我都要路过小城一条街。记得这条街上有一家“国营红旗饭店”,一家“国营百货公司”,一家“国营新华书店”。当时也有个体经营,有镶牙诊所、自行车修理铺、理发店、照相馆。我的一个同学的父母就是开照相馆的,当时他们家的经济条件比在机关和工厂上班的家庭好得多。那时候学校有活动,老师要求我们统一着装,白色上衣和蓝色裤子,有的同学没有,而她总是有多余的借给同学。我们好不羡慕。

  城里的居民一般家里都有门脸房,门前摆摊做小生意,有卖瓜子的、卖麻花的、卖西瓜的。那时候卖西瓜的可不像现在一车一车的卖,都是把一个西瓜切成多块,摆在桌子上,5分钱一块,卖主拿着一把芭蕉叶扇子不停地扇着,买主一般一次买一块。

  城里有一个露天的剧场,晚上有时候放电影,有时候演戏,电影票5分钱一张,戏票一毛钱一张。只要有5分钱肯定会去看电影,《鸡毛信》这场电影至少看了十遍。有时候5分钱也没有,就和小伙伴们在剧场门前玩耍,等电影快结尾时大门提前几分钟打开,大门一开我们立刻蜂拥而进,结果是你挤进去了,电影也快结束了。每当剧场演戏,一般是我父亲带我去,演什么戏,当时我还看不懂,但知道是京剧。看京剧我最喜欢看花旦,喜欢花旦头上戴满花的样子,每次看完戏,回家我也找一些花啊绸啊什么的戴在自己头上模仿着比划着。我最不爱看花脸,花脸一出场,就吓的捂上眼睛,害怕他从台上跳下来。至今我很喜欢京剧,经常到KTV去唱几段,想想可能是受小时候的影响。

  整个小城就一盏路灯,晚上街上几乎看不到人,只有卖烧鸡的敲打的梆子声和吆喝声把寂静的小城夜晚渲染的既生动又神秘。时光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着,小城的人们就这样恬静的生活着。

  突然有一天,小城的街上贴满了大字报,到处是游行的队伍,到处是喊口号的人们,大家都戴起了红袖标,袖标上有的写着“红卫兵”,有的写着“先锋队”。我们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学校也停课了,高年级的同学开始串联,后来批斗校长,还以班级为单位批斗班主任。一天我们班里的一个女同学,一边哭着,一边写着什么,她是县委书记的女儿,原来她爸爸被划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批斗,她在写与她爸爸划清界限的决心书。县长的孩子,县委书记的孩子一夜之间变成了“狗崽子”。那段岁月简直不堪回首。我的小学从一年级一直读到8年级(应该是6年级毕业,但中学不招生)。

  60年代末,母亲带领我和弟弟们离开了那个小城回了老家,因为我母亲不再在工厂上班了,我们也就不能在城里吃闲饭了。文化革命后给母亲落实政策,办理了退休,我也有机会再次进城学习和工作。

  光阴荏苒,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小城的昨天已经很遥远,小城的今天早已变了模样。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曾经的小城,心中的小城,就让她在月色中随风荡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