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普罗旺世风水:[转载]对联学堂3:对联炼字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8:32:34

对联学堂3:对联炼字技巧

 

    文字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细胞。如果把诗联比作一首乐曲,文字则是音符。作品的立意和构思决定了文字选择方向,语言文字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古人说:“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可见,成一篇易,而稳一字难。也可见炼字的重要性。古人“为吟一字稳,捋断数根须。”,“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身轻一鸟过”等,都是古代炼字的佳话。

    为什么要炼字?所谓炼字,其实就是炼意的一部分。简单地说,是找到最适合的字,准确而形象地来表达诗联的主题和意境。所谓准确,就是所表达的意思要明确清晰;所谓形象,是对一切文学形式的基本要求。诗联的文字光“准确”是不够的,诗联的文字要求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炼字,就是用形象文字说话。字是句的组成部分,句是篇的组成部分。有了准确形象的字,才有富有表现力的句,才有富有感染力的篇。虽说“炼字不如炼意”,然“意”毕竟是由字来表述的,绝不可等闲视之。

    炼字的原则是什么?我一直强调,诗联的最高境界,是用最浅显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感情。那么,炼字的最高境界,就是“炼而无痕”,通俗地说,是炼得跟没炼过似的,所炼的那个字就是为那一句而生的。所谓天然也是炼出来的。就象化妆,最成功的化妆就是没有脂粉气的。所以炼字的第一原则,就是要让字适得其所。连自己都没有把握是否恰当的字,则宁平而勿险。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几乎没有生僻难懂的词语,但后人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点点滴滴”的叠字,“独自怎生得黑”的“黑”字,评价极高。这一词牌来看,几乎没有超过她的。然而,这几个句子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什么这么自然顺畅的句子,却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大家一定会认为李清照是顺手拈来。其实并不是,不然你为什么没这么好的运气“拈”好这么好的句子呢。这是李清照反复“炼”的结果,以“炼”出奇,最后的效果,是达到无斧凿痕、自然妥岾。

    我们写文章,要写平时常见的事,用平时常用的字,写容易读懂的句。古人一直很讲究炼字,但古人知道文章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所以他们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炼字强调意境,不可雕琢过甚。如果用生僻之字,写拗口之句,读者连字句都理解不透,又如何去领会诗联中的深刻含义呢。

    所以,炼字的第二原则,是要以意为胜,而不要为炼字而炼字,避免过于在文字上下死功夫,而忽略句和意的准确表达。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正如孙殿成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渲染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诗联始终是以篇定意的,所谓炼字炼句,也得在通篇的前提之下、为着通篇的效果。有句无篇的诗联,只能挑出句来做局部的欣赏;有字无句的诗联,就不存在了。平时我们说某个句好,某个字炼得好,是站在通篇的角度看的。就比如看一个人的相貌,有了总体印象后,才去评价她的眼睛如何,鼻子如何。却不是专挑出眼睛鼻子看是否漂亮。诗有诗眼,联有联眼,但是在全篇的立意构思布局成立的前提下,作出的局部评价。所以,炼字的第三个原则是:为全局而炼,为整体服务。所谓“一字未稳,全篇皆疵”,说的就是因字废篇。

    炼字的第四个原则,是要注意文法。从文法层面来说,文学话语讲求凝炼性。这里不讲语法,而讲文法,是因为文学语言有别于一般语言。文法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词法要求用词贴切、生动、传神,任凭名家里手也移易不得。如“推敲”、“又绿”等。如果为了达到新奇的目的,而忽略文法的合理性,就会使诗联变的拗涩难读。另外有一点特别要引起注意:随着现代修辞方式在古典诗联中的融合运用,要避免生造词。机械地简化、篡改、照搬固有词汇,都会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比如几年前,联都有人为了平仄需要,把一副联中的“梨园”篡改为“梨院”,我在点评中说:这样改名,恐怕唐玄宗会很生气。

 

上面讲了炼字的重要性和炼字的几个基本原则下面说如何炼字:
     一、   多积累;要掌握丰富的词汇,炼字,说到底就是选字,在浩瀚如海的文字中找一个适合的字是不容易的。只有自己的肚子里有更多的词汇,才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大家都很清楚,胸有成竹,才能画竹。

二、多读多看多练多借鉴。这里的好处就不多说了,大家自会明白。

三、学会触类旁通。平时看过的用过的炼字手法,要在实际创作当中不断地举一反三,逐渐成熟,不断地夸大延伸其手法。

四、多联想。关于联想,我在《对联创作准备》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可以参考着看。因为有联想,文字就显得活泼和灵动。苏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通过形象思维,把几个动词炼得十分精湛。

五、多运用通感。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随着通感的产生,文字自然发生变化,如:韩愈《听颖师弹琴》: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作者用勇士奔赴战场去冲锋陷阵,浮云柳絮在长空飘荡,百鸟争喧忽遇凤凰等具体可见的视觉形象,多方面地表现了琴声抑扬起落、高昂细柔的众多变化,使琴声之妙给人以丰富的感受。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不仅是听觉通视觉,而且还有肌肉运动觉,使人随着声音的高低升降,似乎体内有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自然抗、坠、攀、落”这样的文字就呼之欲出了。

大家试想,如果没有形象思维和通感手法,如何能让声音如此去表达呢?

六、要从善如流,多听别人意见,多找一字师。别人说看不懂,除非他真不懂诗联,否则一定是有原因的,你要立即进行反思,而不要竭力为自己解释。因为你是写给别人看的。

这里是我归结的六种技巧,所谓技巧,是需要在实践中去领会的。

最后,我通过自己的一首《春朝》谈谈炼字的过程。

一宵浓睡半开窗,几滴莺声溅上床。
    杨柳阴中寒未退,藤花满地找阳光。

我这首诗是通过早上醒后的所见,来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选材上,我省略了大气象大景观,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全诗没有一个难以理解的文字。

首先,为什么要用“浓睡”?而不是“浅睡”,很简单,春眠不觉晓,符合人在春天的生物钟特点。
    而用“半开窗”,是因为初春时节,空气变得新鲜,而乍暖还寒,不能象冬天一样不开窗,也不能象夏天那样全开窗。

诗联的每个字都是有固定的用处的,而不是可有可无,能左能右的。

为什么“莺声”用“滴”作为量词?我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即用视觉形象,表现听觉。
    初春的莺声娇嫩清亮,就象一滴晶莹的露珠。所以动词也选用了“溅”字,一是因其少,二是因其脆,三是因其间隔性。

第三句是为结句蓄势的,看似不突出,却是为结句做了很好的铺垫
    之所以用“退”,也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早春时节天气较冷,还没有全部被暖气候“占领”;二是杨柳有阴,势必比有太阳的地方冷,尚未被阳光“占领”,暖气候和阳光都还没有全部“占领”杨柳阴,我倒过来想,就是“寒”未撤退。
   如果用寒未尽,就不是早春由寒变暖的景象了。

结句,为什么用“藤花”,是为后面的“找”字考虑的。如果是平常的花,如梅花,桃花,用“找”字就不形象,这些花最多转个身,侧个脸而已,是不会“找”的。“找”字是口语,平时写诗,我或许会用“觅”、“探”等字。而此处之所以宁“俗”不换,是为了表现藤花的蓬勃生机。

后,有一句话和大家共勉:先把话说明白了,再写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