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绿化工程管理处:历史揭秘:蒋介石曾五次抵制美国分裂两岸图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55:54
历史揭秘:蒋介石曾五次抵制美国分裂两岸图谋
齐玲 听说 |评论(1) 2011-06-14 10:01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1943年美、英、中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于1945年10月从日本手中接收了台湾和澎湖列岛,该地区一切事务均归于中国主权之下。这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不久,随着国民党政府对台湾统治的危机、中国国内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及新中国的建立,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势力,为了保持其在台湾及整个亚洲的利益,适应冷战的需要,即阴谋策划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的整整十年里,美国炮制出一个又一个分离台湾的论调。国民党蒋介石虽然依靠美国打内战,并依赖美国的庇护偏安台湾,但是却坚守一个中国的立场和原则,对美国分离台湾的言行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先后五次反对、抵制并粉碎了美国企图分裂中国的图谋。  一、反对“联合国托管论”  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不久,由于1947年爆发“二·二八”事件,美国感到台湾局势不稳,为防止中国共产党控制台湾,美国有关官员遂提出台湾由“联合国托管”的言论。虽然这一问题在当时并未成为美国政府的最高决策,但这却是战后美国分离台湾的开始。  1947年3月,美国驻台北总领事馆的官员就向华盛顿建议,称目前台湾在“法律上”还是日本的一部分,用联合国名义进行直接干涉,待有了一个“负责的中国政府”后再归还中国。这一建议不顾中国已根据有关文件正式接收了台湾的事实,而要联合国再行干涉,是为“联合国托管论”的先声。5月,刚卸任的美驻台副领事乔治·克尔向美国务院递交备忘录,明确提出为阻止台湾可能为共产党控制的情况发生,台湾必须置于联合国的监督之下。与此同时,美国一些人士还极力支持“台独”分子廖文毅抛出主张“台湾由联合国托管,争取公民投票自决”的所谓“台湾问题处理意见书”。同年8月,魏德迈使华时就此问题到台湾进行调查后称,现在“有迹象表明台湾人对美国监护或联合国托管是会接受的”一时间,“托管”论调四起。当时参与策划和鼓噪“托管运动”的美国驻华机构有美国驻台领事馆、台北美国新闻处、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以及美联社、合众社等等。其中主要人物除柯乔治外,还有美国驻台副领事卡尔、情报组长摩根和台北美国新闻处处长卡度等人。
台湾刚刚归还中国,美国就企图进行分离,此举引起国民党蒋介石的高度警觉。当时,上海《新民晚报》刊载文章,抨击“托管”论调,指出,美国“野心分子”正利用目前中国的危机,积极争取台湾上层人士,推动台湾“托管”。文章首次披露了魏德迈访台情况及美国人办的报纸鼓吹“台湾托管”的言论,揭露了美国在台湾建立空军基地的情况以及美国某些人士有关“托管”的言行。1947年12月,台湾省主席魏道明根据蒋介石的旨意发表长篇讲话,以强烈的措词严厉驳斥“托管”谬论。他说,谣传台湾人民希望脱离祖国而愿受外国的统治,这一说法不仅是对台湾人民的侮辱,也是对全体中国人的侮辱。他以事实说明了台湾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以及归还中国的经过后指出,战后可能远东有一些遗留的问题有待对日和会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早已决定,《开罗宣言》已明确指出台湾应归还中国。最后他表示,坚决反对在对日和会上讨论台湾问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600万台湾人民和4亿5千万大陆的中国人民将不惜为之流血斗争。表明了国民党当局的严正立场。  1948年3月,国民党南京当局为了弄清“托管运动”的来龙去脉,特派“行政院长”孙科到台湾进行实地调查。孙科一到台湾就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点名谴责美国领事馆及美国新闻处。美国当局不得不将卡尔、卡度等人撤换。美国某些人策划的“托管运动”暂告失败。但是,美国企图分离台湾的步伐并未停止。  二、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  “台湾地位未定”是继“托管论”破产后,美国制造的分离台湾的又一论调。从1948年底开始,美国一些重要人物就或明或暗地向台湾有关官员散布“台湾在‘法律上’还不是中国领土”言论。1949年3月,由美国务院提出经总统批准的对台基本政策目标是“不让台、澎落入共产党手中”,“为达此目标,最切实际的手段就是把这些岛屿同中国大陆分离开”。当时,美国务院新闻发布人发表谈话称:“台湾地位在战时与库页岛完全一样,其最后地位将由一项和约决定”。公开了其官方观点。  国民党了解到美国这一意图后,立即作出反应,由刚去职的“前外交部长”王世杰在台湾发表公开讲话,严厉批驳这一论点。他说:台湾是“收复失地”,不是“军事占领区”,中国对该岛的内政外交有绝对主权;自1941年中国对日正式宣战以来,《马关条约》已经失效,自那时起,台湾在法律上就已归还中国,到战争结束时再从日军手中实际收回。他要求大家对“帝国主义实现直接或间接控制台湾的企图”提高警惕。这个讲话,表明了国民党在这一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美国正式提出“台湾地位未定”及付诸行动提供了时机。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与此同时,命令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一方面阻止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另一方面也不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美国还向台湾当局转交备忘录,要求蒋介石配合美国的行动,不出动海空军进攻大陆。随后恢复了对台湾军事及经济等方面的全面援助。至此,美国分离台湾的政策固定下来,并付诸以行动。  国民党蒋介石对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自然十分欢迎,这样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阻止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从而得到喘息之机。但是与美国想法不同的是,蒋介石不仅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而且想利用朝鲜战争爆发之机实现其“反攻大陆”的梦想。在这一点上,蒋介石与美国可说是同床异梦。因此,就在美国政府向蒋介石转交备忘录的次日,台“外交部长”叶公超发表声明,表示接受美国的要求,已命令海空军停止对大陆的攻击;同时又声称,“这只是应变措施,对于中国政府统治台湾之地位及维持中国领土之完整均不产生影响”。明确表示了国民党对“台湾地位未定论”及“中立”台湾的方案是持异议的。美国则一再告诫蒋介石不得轻举妄动;而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也一天没有停止。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十分尖锐。
在“台湾地位未定”的前提下,美国又一手导演了“对日和约”问题,提出重新讨论台湾未来地位,并毫无理由地将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全部排斥在和约之外。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冲突再起。  所谓对日和约,即战后由参战国与日本签订一项条约,以解决战后遗留问题。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深感台湾、日本作为其远东战略基地的重要性,因此,既要分离台湾,又急需改变日本的地位,解除其被占领状况,因此加紧了对日和约的步伐。因为中国是日本侵略的主要受害者和重要的抗日力量,理应是参加对日媾和会议必不可少的国家。然而,由于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在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权问题上立场都是坚定不移的,无论哪一方的中国人参加会议,美国制造“台湾地位未定”的目的都不可能达到。因此在会议准备过程中,对日和约顾问杜勒斯借口美国同中共在朝鲜处于交战状态,反对新中国出席。但英国已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台北出席代表。就这样,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均被排斥在旧金山会议之外。1951年6月,美英两国起草的关于对日和约联合声明草案,提议:“日本放弃其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权”,而“该条约的本身将不决定这些岛屿的未来归属”。同时,两国又商定,中国将不被列入对日和约的签字国,而由日本和台湾当局单独签定一个双边“和约”,其有关台湾归属问题的条款要与旧金山对日和约一致。  美、英两国的这一行径激起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一致谴责。1951年6月14日,台“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表示“中国”参加对日和约的地位与盟国平等,不接受含歧视性条款。6月18日,蒋介石发表声明,称台湾当局参加对日和约的权利不容置疑,不接受任何含歧视性条款。7月11日美英公布对日和约第二次方案,中国仍未被列入签字国,台湾当局即向美国提出严重抗议。9月3日,即旧金山对日和会开幕的前一天,叶公超再次发表声明,称旧金山对日和会所签定的条约对台湾当局没有约束力。9月8日,美英等49国在排除中国参加的情况下,通过了对日和约。该条约没有明确台湾的归属问题。
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伊始,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之势的炮击,美国态度比较强硬。它声称美对台有条约义务,并调兵遗将,在台湾海峡集结军事力量,摆出一幅介入“台海危机”的架势。到9月初,美国介入“台海危机”的实际行动只是为国民党向金门运送补给的船队“护航”。但为避免卷入中国内战,其护航仅到金门3海里以外,美国空军并不介入。然而,解放军猛烈的炮火使补给舰队屡遭重创,由美国“护航”的行动连遭失败。在进退维谷之中,美国故技重演,先呼吁停火,然后逼迫蒋介石撤退金马。于是“金马撤军论”又起。
9月17日,美国务卿杜勒斯就台海紧张局势提出:双方停火,找出和平解决的办法。30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美国以前就认为把为数众多的部队部署在金门、马祖是相当愚蠢的,“如果有了停火,我们的判断,甚至是军事上的判断,就是,使这些部队继续驻扎在那里不是明智的,也不是谨慎的”,公开声称国民党当局应该从金马撤军。
然而,国民党的神经最敏感之处也正是这一点。就在杜勒斯记者招待会讲话的第二天,蒋介石在高雄对美联社记者发表了针锋相对的谈话,表示坚决反对减少外岛驻军,反对使沿海岛屿的地位有任何改变的做法,声称台湾没有接受停火的义务。他还强调说:“就假定杜勒斯先生说过据说是他说的话,这也只是单方面的声明,因此我的政府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不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蒋介石是不会指名道姓地将分歧公之于世的。10月2日,美驻台“大使”拜会蒋介石,解释美国的对台政策。次日,台湾当局“外交部”声明,表示坚守金门、马祖,不减少外岛驻军。这一天,蒋经国代表蒋介石赴金门慰问军队,表明国民党坚守金马的决心。可见,在撤退金马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已达白热化。
在美蒋矛盾冲突中,中国政府清楚地意识到美国逼蒋放弃金马的意图,重新考虑了立即解决金马问题的各种利弊。为反对美国分离台湾的阴谋,将金、马留在台湾当局手中,更符合双方“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于是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新决策。10月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布告台澎金马同胞书,向台湾当局表达了这一新的政策立场,并决定,从即日起停止炮击一周,以使台湾方面充分自由地向金马运输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10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对金门停止炮击两周,以使金门军民得到充分补给,以利他们固守。
美国认为,目前停火提供了一个机会,一再敦促蒋介石撤军。杜勒斯与艾森豪威尔分别发表谈话,表示台湾当局在沿海岛屿驻军太多。10月15日,杜勒斯会见叶公超,向台当局转达了从沿海岛屿撤退的意见。但是蒋介石对此态度十分强硬,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对外岛撤兵问题,是“不撤退,不姑息,准备随时以更坚强的反击对付武力的攻击”。这期间,美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访台,与台湾当局商讨重新部署兵力问题,也无果而归。显然,我解放军暂停炮击,既为蒋介石坚守金马提供了条件,又加深了美蒋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杜勒斯不得不亲自到台湾做说服工作。杜与蒋介石进行多次会谈,再三要求国民党停火,减少驻金马的兵力,并要蒋承诺不以武力打回大陆,“反攻大陆”基于民心而非武力,不使外岛成为进攻大陆的踏板等等。蒋介石既不同意保证不以武力“光复大陆”,也不同意在停火前从金、马撤军。最后经过妥协,美国同意“在当前情况下,金门、马祖与台湾、澎湖在防卫上有密切的关连”;台湾当局则被迫承诺恢复对大陆的手段“主要不凭借武力”。双方会谈公报于1958年10月23日发表。其后,美台军方又达成协议,在金门增加装备,减少驻军。显然,美国既不能说服蒋介石立刻从金马全部撤军,只好后退一步,以逐渐减少兵力的缓和方式达到目的。而台湾当局则尽量淡化“不凭借武力”这一点。台驻美“大使”叶公超在27日解释说,“联合公报的意义是强调‘政治基础’在反攻大陆中的重要性,而非强调‘不使用武力’”。其后叶在美又发表谈话,表示使用武力的权力显然并不因此项公报而受限制。而蒋介石在事后则感到公报文本的措词与他在会谈中讲话的原意有出入。显然,这是台湾当局在美方的压力下作出的权宜之计。
蒋介石与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冲突及妥协,中国政府明察秋毫。为了支持蒋介石不撤退金马,在一个中国立场上与美国作斗争,中共又作出重要决策,即延续对金门的炮击,但是,炮击的方式是逢单日打炮,双日停止。10月2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中国的事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从长计”,“美国的目的第一步是孤立台湾,第二步就是托管台湾”;“我们两党间的事情很好办,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使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上的军队,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应……以利你们长期固守”。告同胞书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美国人强迫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允许实现的”。他呼吁海峡两岸“化敌为友”,“一致对外”,并告诫国民党,不要屈服美国人的压力而随人仰俯,丧失主权。自此,中国共产党对沿海岛屿新的决策目标是,将金、马留在国民党手里,作为台湾与大陆连接的纽带,待将来时机成熟,将台澎金马一揽子解决。
蒋介石对此予以积极回应。自此以后,金厦海峡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炮战:每逢单日,双方开炮,但均不打对方的阵地和居民点,只打到海滩上。逢双日,停止炮击。逢年过节,停炮三天,以让双方军民平安休假。这种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马拉松式的炮战方式,实际上只是一种象征,即象征两岸并未停火,中国内战还在继续。国民党军队能借此长期占踞金、马,以此作为对抗美国长期以来迫其撤军的理由。这种炮战方式,也是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抵制和反对美国封锁海峡,分离台湾的联合行动。
台湾,推行和制造“两个中国”,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比任何时候都响亮,而海峡两岸的“炮战”也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美国分离台湾的图谋始终未能得逞。
(提示:以上内容为会员自行转载或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请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