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铁9号线沿线房价:大王讲《孟子》告子上 (十一)养性本自修心 明德先要知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01:06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1)。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2)。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3)。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4)。”

 

解:

 

孟子讲:“智慧互爱,应该是社会中人生存生活的意识主流形态,智慧互利,应该是社会在人生存生活的行为主流形态。

在社会中生存生活而不能内于智慧认识而互爱互利,趋利智得之法先人指明而今人不养,趋爱智利之法先人指明而今人不修,那么结果会怎么样?这样的社会运动的未来,我眼见着只会更混乱,更让人痛苦。

知道了家里的鸡狗跑出了院子,一般人都会赶紧去把它们找回:知道了自己非常愚昧,很多的人却不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避免愚昧之行愚昧之灾。

最真的最善的最大的学问其实也就是最简明学问,这种学问在我看来就是知人之道学(修心方法论),成人之德学(养性方法论):成人之道、终在恒积善养人之德性;养性之道、始于诚意正心格物致知。”

 

注:

(1)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互爱互助,是人内在意识形态之正,是人自然情感社会实现的智慧化形态;互利互惠,是人的外在行为形态之正,是人自然利欲社会实现的智慧化实践方式方法。换句话讲,就是德学的仁义之道,仁是修心成善的知道、是人心的德性,智慧自爱,智慧爱人,是智慧和情感对立统一的和谐方式;义是养性积德的行道和人行的德性,智慧自利,智慧利人,是利人与利已对立统一的和谐方式。二者都是人的社会性,都基础于人的自然性,都是人的自然性在社会条件下获得相对圆满实现的智慧之修智慧之养的方式方法。人因社会文明性和智慧能而与其它生命产生了质别,而不是因自然性和感知能而与其它生命产生的质别,就自然人而言,其与别的高级动物的区别只是形态的区别,而这种形态的区别,在每个种类中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实际也存在。所以讲人性,应该知道人性的主体,是人的社会文明性和智慧性,而不是人的自爱自利及能够感知事物的本能性。所以要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来理解孟子的本句话,仁,是人心性之智善,义,是人行性之道善。要注意在前篇的基础上来进而理解本篇,要知道前篇所谓,所以有的人的行为会连本心的权衡能都失去,贪恋富贵而祸国殃民为害民族子孙,是因为没有获得理性权衡能,所以他们能做小的权衡,但面对民族国家未来的更大利益和更长远的利益与眼前的富贵,就不能正确地完成内在权衡,就必然外在地表现为昏聩而恋权恋富,并不知道自己这样的行为,只是一时之利,会招致亡国灭族遗害子孙甚至祸及数千年。而孟子在本篇就是接下来讲,不论是一般人还是官吏或者是王侯,想要建设一个‘人生’,进步为一个善人德者,都要积德性,德性积的多,人生和德者自然就立了起来(每做一件利国利民而又利已的事,人就多一德性,所以性才是能养的,这个人性之养可以很具体的理解,就象常人育子,成人成材的果前,是一天一天、一顿一顿,一课一课的连续养、育的过程。成德和成人,也都要养,德性积的够了,你就是个德者,人性积的够了,你才是个人,而不是身后为人骂为‘畜生’,死后为史定为‘遗臭)。所以要把文章一而贯之地理解起来,要就道而知,要知道今天这一讲孟子开篇的这句话,本身就是指道明序的:要做人,要做好人,就要常行义路多做好事,积养自己的人性和德性;什么是人,什么才是好人,什么是义路之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事而不是‘感觉是好事’,就要“格物致知,要诚意正心”,修心成正而知善智志于善,才能舍生取义去‘养善性’,终身而不失为人,进而大人,人生、事迹、精神为后人效继,以成不朽之‘大人生’。

(2)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修仁养义而成道德,并不是仅仅是老孔孟庄传下来的‘理论’,而是中华民族文明实践的经验的教训的历史总结,它是个真理。但是孟子眼见着其时社会,心不修仁行不由义,放着祖宗找到指明的人道不行,而去行那邪门外路,所以不由得为这样的愚昧黑暗的时代而哀伤而痛苦,你们走的这路很多的前人是走过的,那是一条社会离乱,战争不断,谁也不能在其中得到好下场的愚昧之路和必然痛苦之路呀,因为你们走的这求利路,已经不是人当行的义道,你们想获得和不计手段想维持眼前的利心,不是人当有的仁心,不行人之义道,没有人之仁心,满世界都是人形的自然趋利者,虎心狼心,鼠行雀钻,结果会怎么样?历史对孟子之哀,给出了证明:饿死的,战死的,伤残的等等无法计算,但就是活埋的人,就秦一统一亡的短短数十年中,就有多少?自然与人法天法地之特殊能力,指人类有人道而不行,偏要归行自然之道,那么人类就要接受自然加重的特殊惩罚!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认识,这惩罚其实是人类自己惩罚自己,不论道德成功还是不道德成损,简单地看都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必然规律现象。最痛苦的当然是这样时代的真正智者,因为他们能够透过眼前的繁华看到过后的凋零残败,他们明见而无力阻止一个时代向着必然的失败和痛苦狂趋。他们只能把这些思想传下去,希望后人,能够因此文明经验,而避免一而再地重蹈覆辙。

(3)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如果知道了家里的鸡狗跑失了,都知道要去寻回;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怪象,大家都明知道这个时代是个人性缺失道德沦丧的时代,却少有人来寻求人性复得的方法和大道,或者麻醉、或者怪天怨人地放肆自己的自然情感、或者同流于污自认堕落-----很少有人知道这样的大众行为对于未来的自己、自己的子孙、自己的民族国家意味着什么,不知道今天大众的愚昧放任过程,就是推动社会趋向灾难过程。

(4)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那么本讲的最后,我要讲讲人生的真学问、大学问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此问题我的观点、也就是德道学的传统观点其实非常简明:最真最正最大的学问,就是关于什么是人性的学问,建设人性的最宜方法的学问,综合言之,也就是德道人性学。

 

 

讲:

 

成德先成人,成人在养性;养性先修心,修心在至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