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不利影响:不急作先验的价值判断,是《红楼梦》可贵之处(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0:31:03

 

 

 

 

  《红楼梦》并不着重进行道德价值的判定和道德上的歌颂与谴责。虽然里边也有一些比较激烈的话。比如说,通过柳湘莲之口,说贾府里头非常肮脏,荣国府只有门口的两个石头狮子是干净的。但是这种谴责非常笼统。在写到具体人物时,作家的心情却是非常复杂的。

  读《红楼梦》的时候,你会感到对人生命运的沧桑体验超过了实际生活的提示。

  《红楼梦》里有一种宿命论和报应论,这是中国人最普通的对命运的两种感受。这两种感受是并存的,又是对立的。宿命论认为盛极则衰,荣尽则辱,水满则溢,一切都是命,没有道理。

  贾家被册封、元妃省亲等等,所谓鲜花著锦,烈火烹油。忽然又出事了,被抄家了,这是命运,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所谓气数已尽。与此同时又有报应论。就是说每一件坏事都有它的因果,所以贾家的衰败也并不是无技可求,不是无计可施。锦衣卫查抄荣国府的时候,说的那些问题,大部分都和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有关。另外,管理混乱、道德败坏、仗势欺人、逼出人命……什么石呆子的扇子,多浑虫等等,各种低级下流的事情贾府里都有。

  所以《红楼梦》里既有宿命论,又有报应论;既有宿命感,又有罪恶感。说《红楼梦》有本体性,就是说它充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它写到了人性的各个方面。

  从情感上来说,甚至于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酸甜苦辣的过程,就是一个感受的过程。在《红楼梦》里,大荤大素、大文大白、大粗大细都有。

  那么,为什么说《红楼梦》好像人生的本体一样,好像是宇宙的本体一样呢?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本体先于方法,本体产生方法,本体先于价值,本体产生价值。中国文学,一直强调教化传统,所谓不关风化题,纵好也枉然。在道德上,文学作品体现的是一种二元对立的观念: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一种是忠臣,一种是奸臣……分得是非常清楚的。

  《红楼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急于作先验的价值判断,比较少二元对立的色彩。而更多的,是让你知道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种地位,这样一批人,他们是怎么样生活的;他们的可爱之处在什么地方;他们的令人叹惜之处在什么地方;他们的窝囊无用之处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卑劣下作之处在什么地方。

  《红楼梦》是本体在前,在方法之前;在价值之前,本体先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