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冬霞太极单剑教学:科技发展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10:42
科技发展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杨英杰 2011年06月13日13:16   来源:《学习时报》 科技发展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他更进一步指出,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制度既定的条件下,科技水平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迄今为止,伴随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及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型,发生了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即蒸汽革命、电气化革命和信息化革命。

  蒸汽革命起始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蒸汽时代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军事实力称雄全球,金融势力独霸世界。但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和德国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气化革命。随着科技革命主导国的转移,美国压倒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中心的发达国家进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化革命。作为两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美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持续发展。西欧和日本二战以后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美国的金融支持和科技转移。

  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科技发明还是经济总量,中国都曾遥遥领先。问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所谓“李约瑟之谜”。随着经济理论特别是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这一谜题目前来看似乎比较容易得到解释。长期以来中国人口众多,从概率上看,科技发明也会相应较多,但将这种科技发明的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就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如专利制度,培养科技人才的先进的教育体系,包容、激励创新思想和理念的体制机制等等。而彼时的中国,恰恰是相应的制度付诸阙如。

  不管历史上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有多高,作为一个农业国,加上马尔萨斯陷阱的长期存在,在既定的科技水平上无论如何精耕细作,注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不可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有效的资本积累,更何况还根本不存在一个鼓励科技发明和思想创新的体制机制。18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已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或器物层面,更致命的是制度的差距。而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迄今仅仅 30余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核心就在于实现了体制的变迁。

  时至今日,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关节点,即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环节在于能否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谓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在以资源为代表的土地要素、以科技水平为代表的人力资本以及金融资本三要素中,三者的比重如何。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把经济建设从过多地依赖物质、资金投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实现科技创新,有两条相互交叉的途径,一是国家大规模的投入,二是依靠市场需求驱动。实现科技创新,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无法提供的特别是重大的原始性创新技术,必须依靠国家的投入。但应用层面的科技创新,就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来保障,要更多地依靠市场规则比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的激励机制。

  科技创新非一日之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也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处于滞涨之中(通胀率平均7.09%,50年代和60年代数据则分别是2.07%、2.33%),实际利率常处于负值。保罗罗沃尔克于1979年执掌美联储,将通胀列为国家公敌,随即大幅提升利率,美国经济也经历了一个阶段的轻度衰退。沃尔克和美联储的同事被当时的美国制造商和农场主控诉,“预谋并冷血残杀数百万小企业”、“劫持房产主的美国梦”等。事实却是,正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经济结构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由此成就了后来美国经济20年的平稳快速发展,成就了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持续的领先优势。

  以史为鉴,当前的中国经济极有可能面临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困境。为防患于未然,货币当局及时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这有可能使经济增速放缓。当此之时,决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积极有效的市场调控手段,稳定物价、稳定通胀预期。只有稳定的价格才能传达正确的市场信号,才能给予企业稳定合理的预期,激励企业做长期的投资而非短线的投机;淘汰落后的生产力,激励成千上万的企业自觉地投入科技创新;也才能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郑光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