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瑞老婆个人资料:《养生堂》癌症只是慢性病---系列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5:18:30
2011年2月23日播出《癌症只是慢性病》(1)
',1)">
今日起播出系列节目《癌症只是慢性病》,主讲专家:何裕民,中华医学会心身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综合中西医各家学说,多年研究、总结、创新出了一套癌症防治体系,观点新颖、视角独特、便于理解、实用性强,让人们真正认识癌症、面对癌症、远离癌症。

全世界每天有两万人因为癌症失去生命,发病率是全球排名第一的,2007年统计的数据是每年是760万,最近达到800多万,那么预测到2020年是1500万。美国人我们统计一下,它每年现在癌症人数是151万,他现在活着的是一千六百七十几万,我们平均算一算,所以生来每年递加,他平均可以活11年,可是冠心病能活11年吗?三期糖尿病,晚期糖尿病你能活这么长吗?再加上肿瘤癌症,绝大多数都生在六七十岁老人身上,能平均活11年不是慢性病是什么呢,所以首先从这个事实角度让人们得出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最近一个名字进入我们的视野——黑素瘤。黑痣与黑素瘤是什么关系呢?很多痣,黑痣会发生发展成黑色素瘤,就是会癌变。那么黑色素瘤应该说是恶性程度比较高的,除了手术对它有点好办法以外,目前的化疗、放疗对它没辙。那如何辨别黑痣与黑素瘤呢?
第一个看看它是不是凹凸不平,第二个看看它边缘,它边缘有一种像螃蟹爬一样,它其实在长。它就是在在侵袭,边界不清晰、不规则,那么第三你摸上去它周边还有一些就是小粒粒都在长,然后你再仔细推推的话不一定推的动。
癌症到底应该怎么早发现呢,我们给大家总结了一下:
比如说有些乳房有很小肿块,你不要大意,经常可以定期的做做检查,比如说甲状腺有些肿块,你要定期做个检查,不能大意。第二个就是黑痣,有些黑痣建议做个手术,不管怎么样做个手术做掉是个好事情,因为防范它发展,第三有好多溃疡,那么反复溃疡不愈,不管是哪个部位都要引起高度重视。第四个就是血痰,这个就有几种可能,胃也有可能,咽喉也可能,鼻炎也可能,然后肺也有可能。进食不畅,在北方很多农村,性子比较急的,进食不畅很可能是食道癌的早期症状,要引起高度重视,中医叫食道癌叫噎嗝,就是我吃下去噎住了,堵住了,那么那是食道癌的症状。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就是吃了以后容易胀,如果持续的伴有消瘦的,那你要引起重视,特别是和你饮食习惯不好,那要引起适当重视了。大便带血,大便带血很可能是肠癌,特别是直肠癌的早期症状,那么有些便秘的女同志,如果大便带血,如果鲜血,有些痔疮也会有,但是如果持续带血,大便形状改变了,那么你要引起充分重视。血尿也要重视,无痛性血尿很可能是,可能是结石,也可能是膀胱癌,也可能是肾癌的早期症状。排尿不畅,高龄的老人,男性的有可能是前列腺癌的症状。那么鼻塞,鼻腔分泌物带血,是鼻咽癌的症状。白带增多,异常出血,那可能是阴道癌,宫颈癌的早期症状。长期低烧要引起重视,莫名其妙解释不了,而且一般我们国内用低烧都用抗生素,抗生素退不了的,那你要考虑考虑是不是有可能肿瘤的因素,一般来说你半个为以上的就算长期,你就要引起重视。消瘦是非常典型,一般来说我们持续性消瘦,一两个月里面消瘦个五斤十斤,每个月五斤,那么两个月十斤,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当然你这段时间特别操劳,寝食不安,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没有这些可以解释的原因,莫名其妙的消瘦,连续性消瘦,那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症状。
癌症只是慢性病(2)乳腺癌
',2)">
有三分之一的癌症长在心上。也就是说癌症的发生过程中,三分之一左右和心理有关系。
胃癌患者大多处世较谨慎、小心、喜欢沉思、偏于内向。且表面上十分谦和、恭让,内心却常有较大抱负;一般很少流露真实情感;信奉完美主义,做事每每追求至善至美,以至于常常表面平静,内心冲突剧烈。这是胃癌患者典型的性格特点。
以前,人们把肝癌当作“癌中之王”,而如今,胰腺癌的高发病率、高治疗难度、高死亡率已让其升级为“癌王”。
我这里有个数据,卫生部公布的上海2000年的时候一年看胰腺癌的人不到100个。到了现在一年有500个,甚至600个癌症病人是因为得了胰腺癌。
在女性患癌人群中,有四类职业是高发者,包括财会、中小学老师、文秘、办公室管理人员。“从事这些职业的女性,通常比较较真,工作压力较大;无法及时自我释放或转化压力;大多从事低控制力的工作,必须服从安排;同时性格比较内向,在社会生活中容易感到孤独。
癌症只是慢性病(3)胃癌
',3)">
今天城市里的癌症50%都是吃出来的,而且这50%包括了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高发的六种癌症。30%--40%的癌症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预防。
中国人好补的老观念与生活中常见的饮食误区、不当的饮食习惯是癌症形成的根本原因。
【关于人参】:此类补品虽然能提高人体免疫,但是也会刺激或激活癌细胞。
【关于甲鱼】:吃甲鱼不仅根本不会补充白细胞,反而会加大身体内雌激素合成量,对胰腺、乳腺等腺体分泌有不正当影响。
【关于维生素】:补充含β-胡萝卜、维生素A或维生素E等维生素不仅无法帮助人们延长寿命,反而加大了健康人早死的几率。2008年4月的《循证医学数据库》告诉人们:健康人长期服用β-胡萝卜素、维生素A或维生素E,早死的几率会分别提高7%、16%、4%。
六种癌症与饮食的关系
【肝癌】:
明确的危险因素:甜食和贝壳类
明确的保护因素:洋葱、胡萝卜、黄鳝、豆浆和菌菇类。
【肺癌】:
明确的危险因素:甜食、牛肉
明确的保护因素:水果、大蒜和洋葱
【胃癌】:
明确的危险因素:甜食
明确的保护因素:洋葱、胡萝卜、酸奶和水果。
【乳腺癌】:
明确的危险因素:肥猪肉、牛奶
明确的保护因素:胡萝卜、鸽子
【肠癌】:
明确的危险因素:肥肉、甜食和贝壳类
保护因素:洋葱、鸭肉、酸奶和水果。
【胰腺癌】:
明确的危险因素:甜食、甲鱼。
保护因素:洋葱、山药、红薯和水果。
【饮食防癌与康复原则】
1、少吃一口,多活一天
2、常饮淡淡的当年绿茶
3、油的用量越少越好
4、要粗的不要细的,要杂的不要精的
癌症只是慢性病(4)
',4)">
十个癌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这句话在中国大概流传了40年,这个观念要命,要了很多中国人的命。对于治疗癌症来说,手术贡献率是22%,放疗可以解决18%,化疗是解决5%,所以我们做最多的化疗其实贡献率是的最低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肿瘤是可以治疗的。加上中医中药,癌症患者治愈率应该是60%——70%。
其中,手术是治疗癌症的首选,2002年世界抗癌联盟出了一本书,叫《肿瘤临床指南》,组织很多专家回顾胸腔和肺的肿瘤,它里面有一章就是讨论的肺和胸腔的肿瘤回顾性研究,回过头来再评估一下60%的人不应该开,开不干净。因为手术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局部治疗,局部能拿掉最好,拿不掉那你打开,中医说泄气了,元气走了,现代医学说你至少引起血行播散,可能还会出现其他问题,因此第一个是这个病该不该开,就是有没有手术指征,第二个你能不能开干净,这和第一个是相关的问题,但不完全一样,同样肺癌,比如肺腺癌你应该开,但是你已经开不干净了,你就没法开了,所以你说60%的人回过头来看看你不应该开,你如果这个前面好好评估评估,也许你可以选择其他方法,因为人肉做的,你创伤多了肯定折寿,第二个能不能开干净,第三个是你承受得了吗。
而放疗对于淋巴癌、鼻咽癌、口腔癌、脑癌等癌症效果明显,但是放射线难以杀死全部癌细胞,放射线敌我不分。
化疗会杀死体内最活跃的细胞,因此会出现脱发、呕吐、白细胞急剧下降。它对癌症治疗的贡献率为5%,可用,但必须非常谨慎。
最近有一个明确的资料:中国人如果采取一个合理的生活方式,至少每年可以少死62万人。原来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观点,就三分之一癌症是可预防的,三分之一癌是可以治愈的,三分之一癌甚至可以带癌生存的,今天人们进步了,人们觉得应该说一半左右的癌症是可以预防或者减缓发生,对我们来说这是比什么药物都更重要。预防癌症应该抓住临界点,因为你免疫也好,代谢也好,都在基本稳定状态,你的政府控制能力很强,你的黑帮就成不了气候,但是人难免会有波澜,那么这个波澜很可能导致坏分子能兴风作浪,所以看似一个偶然事件,就会激发你体内的癌细胞。临界点有一些表现。
今天理论上说癌症都是因为紧张、压力,其实还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会腹式呼吸,深呼吸。腹式呼吸可以让神经功能得到反馈,调整内分泌和肠道功能。人类能够自我控制生理功能的只有一个呼吸,通过呼吸可以反馈的作用心跳,可以反馈的作用于血压,缓解紧张情绪。
癌症只是慢性病(5)
',5)">
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2月4日定为世界抗癌日,以联合全球共同攻克癌症。2011年2月4日,是第11个“世界抗癌日”,今年的主题是“癌症是可以预防的疾病”。
何裕民教授曾接受国家教育部的任务,主编一本“十五”规划的大学教材,叫《现代中医肿瘤学》,在书中归纳出用中医药肿瘤治疗的五大意义。总结出了12个字:“调整为先,零毒为佳,护胃为要”。
得癌症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但是因为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非常多。中医药对于70-75岁年龄段的人群是非常有效,合适的。
因为发生在老人身上的癌肿,一般生物活性不强,也就是说,来势不很凶;其次,老人生癌很少是局部性的,仅凭手术就能解决的,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浸润或转移,只不过不易被发现而已;其三,老人大多有多脏器损伤,或整体较虚弱,不能施以手术,西医学治疗肿瘤的“战争模式”,对老年肿瘤患者来说“弊大于利”。
面对复发很多人都很害怕,何裕民教授教给大家简单的早期判断方法。如果舌从淡白、淡红发展到红绛或瘀斑,说明病情恶化;相反,则表示病情好转。
癌症只是慢性病
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裕民
2012年5月15日播出《别让癌症盯上你》
',6)">
在过去50年中,世界耗费了巨额的资金,结果肿瘤患者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死于癌症的人数是760万。760万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天有2万多人死于癌症。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人将达到1500万。在国内癌症现在已经是65岁以下中国人的第一死因。
这一切增加了人类对肿瘤的恐惧心理。其实,癌症的发生,是一种与生命延续相伴随的生理现象。多数情况下,它与衰老形影不离,是人类衰老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结果,所以说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提出“癌症只是慢性病”的依据:

在众多的致癌因素中,性格因素不得不提,也就是说癌症是有“性格”的。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A、B、C、D四种主要类型:

A型性格者较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C、D型则被认为与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较密切地相关。研究表明性格压抑、内向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因素;C型性格的人群中宫颈癌、胃癌、食管癌和黑色素瘤等的发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并可促进恶性肿瘤的转移;促使癌前病变恶化。D型性格常是抑郁、忧伤情绪占主导,而抑郁、忧伤情绪又被称为癌症的“催化剂”。
对于预防和治疗癌症,何裕民教授强调要安顿好心,中医有很多穴位可以达到安心养神的效果,在这里给大家推荐神门穴,按压神门穴对改善焦虑,安顿好心有一定好处。

《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视点之一
癌症只是慢性病
说明:本人用一周时间,在网上收集整理了何裕民教授关于抗癌的一些新观点,希望癌症患者朋友们能够看到它并有所受益。祝您战胜病魔,早日恢复健康!
内容简介:
癌症只是慢性病,可防也可治!《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视点(第2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作了修订和增补,全面汇集了作者30余年来从事抗癌工作的宝贵经验与深刻反思,分新观点、新治疗及新康复三部分,从国内外两个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抗癌新主张、新观念,书中还配有大量的病例加以佐证,说服力强。2008年《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视点(第2版)》第一版正式出版后,作者受邀先后在国内各地做了近20场“癌症只是慢性病”主题抗癌讲座,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癌症认识革命”。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可谓是功德无量!
作者简介:
何裕民,生于1952年,浙江义乌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肿瘤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医学辨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全国医学辨证法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医学与哲学》、《中医研究》、《全科医学》、《上海中医药杂志》、《医古文》、《实用护理》、《健康世界》等近十份专业刊物及多份高级科普杂志的副主编或常务编委及编委。现为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撑项目“亚健康”课题组第一负责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中医基础学科系列分化教材总主编。先后出版《中医学导论》、《差异·困惑与选择》、《心身医学概论》、《中医情志病理学》、《新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心身医学》等专业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科普文章300多篇,涉及多个领域,为多个学术领域的开创者或领航者,如心身医学、中医肿瘤学、医学文化学、比较医学、医学哲学、医学方法论、医学人才学(教育学)、营养学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医学、各家学说、亚健康等。
第一部分    前言
“癌症是不治之症!”这是时下绝大多数人对癌症的认识。这种认识影响很广、很深。
可是,如果有人告诉您:癌症不可怕,癌症其实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是一种慢性病;癌症并非不治之症,很多癌症可以治愈,很多癌症可以与您“和平共处”;而预防癌症的钥匙,其实就在您自己手上——您会相信吗?
要消除人们对癌症的恐惧和误解——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癌症二字基本与死亡画上了等号,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因为在确诊癌症之后,每一寸光阴都像是生命的倒计时,这段日子充满了恐惧和绝望,放疗、化疗、手术,各种治疗的高昂费用,又令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财两空。
长期以来,由于治疗办法和治疗效果有限,加上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不足,使得这种身体病患,演变成了精神疾患:恐惧、孤独、绝望。加之中国几千年来对疾病“讳莫如深”的社会心理,更加剧了这种身体病患的精神性伤害。一想到癌症,几乎所有人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一幅凄凉的图景。以至于很多癌症患者并不是因病而死,而是被这巨大的恐惧感压垮的。恐癌心理已成为社会公共心理的一种。
可是,您可曾知道,这些对癌症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其实并不正确!中国人对癌症的恐惧和误解太深、太久,是时候消除人们的误会了,是时候将人们从对癌症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了。中国,需要来一场癌症认识革命,就让以下4个对癌症的颠覆性的新认识为您一扫阴霾吧!
一、癌症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疾病,是一种伴随着衰老而出现的常见疾病,甚至可以说——癌症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怎么这么倒霉?命运对我怎么这样的不公平!”一旦身患癌症,人们首先会觉得自己是个特别不幸的人,生活中千千万万的人都与癌症无缘,为什么偏偏自己受到癌魔的“垂青”?
其实,肿瘤的发生,远比人们想象的普遍、常见。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就有医学专家报告说:在80岁上下老年人的尸解中,有1/4左右的人身体内患有肿瘤,但这些老人生前都无与癌症有关的任何症状。他们的死亡,也是因于其它疾病或原因。换句话说,在老年人体内,出现肿瘤是十分自然的事。
最近,又有在欧洲从事免疫学研究的海归学者黄又彭教授,自诉曾每年解剖近200例尸体,其中80岁左右老人无一例外地身体内都患有隐匿性的、无任何症状的肿瘤。他还预计,如果人的平均寿命达到100-120岁,每个人体内的肿瘤将达到3-4个!
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预测:假定美国公民期望寿命达到90岁,那么,将有47%的男性和32%的女性罹患癌症。
肿瘤发生率如此之高,但多数情况下,这些肿瘤并不威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甚或一定条件下不影响他们的生存期限。上海地区和美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比例都约占总人口的3‰左右,如人的平均期望寿命以80岁计,在他80年的生涯中,患上肿瘤的机会是:80×3/1000=240/1000,即24/100。换句话说,约1/4左右的人在一生中会因癌症而求治。这再清晰不过地表明,癌症其实是一种常见病,是一种伴随着衰老而出现的常见疾病。
从本质上说,多数上了年龄的老人所发生的肿瘤,是一种伴随着机体的衰老过程而难以避免的生理偏差,就像老人会骨质疏松、脑组织会变性(早老性痴呆)一样。越到老年,细胞复制的次数越多,出偏差的概率就越高。加上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监视、识别、清理系统等的功能,也随着衰老日渐弱化,偏差增多。故异常分化的癌细胞难以及时被识别和及时清除,也促成了这一后果。
既然癌症如此普遍,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癌症也是自然界调控人类生命,使之趋于平衡,不至于严重失衡的一种重要机制。癌症和其它疾病一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其实这和美国人对待疾病的态度很相似,很多美国人认为,得病,不管是平常的感冒,还是癌症,都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都要以正常的心态对待。
二、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对于怎样看待癌症这一问题,何裕民教授回忆起与台湾同行的一段难忘的谈话。
2000年前后,何教授在中医药研究所任所长时,一位台湾肿瘤学界同行来访,双方相谈甚欢。谈到兴致高时,这位来自台湾的医生说:“癌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病。”这样的论断,让何教授当时一愣。他继续说:“不是吗?我手头有许多活过了5年,活得很好的患者!”何教授很快也反应过来:对啊,我的门诊中至少有7成患者已过了5年,且总人数上千啊!这不是慢性病又是什么呢?况且,这些患者当时都是被宣判为寿限不过几月到一年的“死缓”患者,但现在都好好的活着!
随后,两人来劲了,一起交流了许多实例。并一致认为,对多数肿瘤患者来说,他们患的只不过是一种与冠心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比较棘手,治疗有一定难度,但绝非不治之症。这位同行甚至认定:恶性肿瘤有时还比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好得多。不少肿瘤患者5年以后可完全稳定,甚或治愈,不再需要定期用药。而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只能终身服药。
由于有过这么一次令人愉快的交流,再加上一些重要的医学人士或组织也不断表达对癌症的新认识,何裕民教授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这么一种颠覆性的新观点:“对于老年人来说,癌症只不过是种慢性病。”何教授指出,癌症是衰老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生理异常,或者说生理过程,就像衰老一样。因为当时有海外尸检报告提示,80岁以上老年人中,出现恶性肿瘤的机率很大,有1/4老年人身患癌症,却无任何不适,且死于癌症以外的其他因素。并且,由于人的年龄越大,肿瘤的自然发展就越慢,威胁和危害就越小,因此对老年肿瘤患者来说,它不但只是一种慢性病,而且越老风险就越低了。
三、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慢性过程。
现代研究证实:癌症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经历多个阶段。从正常细胞到演变成癌细胞,再到形成肿瘤,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长。只有当危险因素对机体的防御体系损害严重,修复能力降低,细胞内基因变异累积至一定程度,癌症才会发生。因此,尽管绝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病情会呈进行性发展,但也跟大多数慢性病一样,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在短时间内不会发作,从发作到死亡还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而且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癌症患者也并不会迅速走向死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把癌症当作一种慢性病看待,理论上是有依据的,临床上是可行的。而且,人们所熟知的“癌症”这一名词,并非代表一种单一的疾病,它实际上是200多种疾病的统称。并不是所有癌症都会危及生命,它们当中有些很严重,但有些(或者说大多数)并不构成生命威胁。以前列腺癌为例,根据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医学中心教授彼得·阿尔伯森的研究,即使不对其进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也能存活20年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的新定义:“癌症是一种慢性病”的看法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自2006年起,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权威机构纷纷改弦易辙,把原来作为“不治之症”的癌症重新定义为可以治疗、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中国医学科学院资深肿瘤内科权威孙燕院士曾明确指出,“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癌症,也许就像糖尿病一样,仅仅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慢性病而已。只要加强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再加上越'瞄’越准的新药,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这对“癌症是不治之症”、“癌症等于死亡”等陈旧认识而言,是一种彻底的颠覆。过去,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于错误观点的误导而精神崩溃,或由此而追求过度治疗而殒命。今天,我们更应该理直气壮地接受、传播这一正确观念,彻底甩掉恐癌的心理包袱!
四、 抗癌之战需要全新思维。
癌症的治疗并非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决战,与癌症长期共存也是一种战略。
喜欢战争影片的人都知道,将军与战斗在第一线的战士的思维是不尽相同的。前沿阵地里的战士只能保持一种勇往直前的姿态,他们要以钢铁的意志、以血肉之躯去厮杀,容不得任何恻隐、慈悲的杂念,只有你死我活的拼搏。而将军的境界却大不一样,他们“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纵横捭阖,敌友无常,一会儿如猛虎雄狮,强令部属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某个战略要津;一会儿又是“菩萨面目”,谈而不战、围而不歼,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把人类与癌症之间的较量看成是一场战争,那么,我们需要的正是将军的大局观念,而不是士兵的匹夫之勇。
鲁莽的代价:
现今对癌症的治疗,很多时候是只要患者还有一口气,就不惜高昂的医疗费,动用手术、放疗、化疗等一切手段,要将所有癌细胞“斩尽杀绝”。
人们也正在为轻率、鲁莽的过度干预付出沉重的代价。譬如抗生素的滥用,过度化疗与放疗,譬如被各种医疗器械和药物折腾得毫无尊严的死亡过程。很多中晚期癌症患者在过度治疗之后,不仅没能延长生命,剩下的日子反而过得十分痛苦。更为沉重的是,为了挽救生命,有的患者家庭甚至整个家族倾家荡产,最终患者带着负罪感离去,给亲人留下沉重的经济负担。治病是为了救人,如果患者的生活质量非但没有因治病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而恶化;生存期也没因治病得到延长,那么,患者又何苦为治病最后落得人财两空呢?
我们在驱赶、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往往在制造出新的更沉重的痛苦,我们在驱赶着死神,却也同时驱走了生命终结时的那一份安详和宁静,让通往天堂与地狱的归途充满着恐惧。这样的治疗理念,与战争中前线战士勇往直前、你死我活的拼搏何其相似,但却不是最佳战法,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抗癌战略的颠覆:
在与癌症进行抗争的战斗中,我们需要舍弃一些“战士思维”,吸取更多的“将军思维”。即从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中走出,追求你受到有效控制,我仍活得很好!只要体内的癌细胞不进一步发展,就与它“和平共处”、“带癌生存”。不一定非要弄得斩尽杀绝,你死我活。试想,一位癌症晚期的80岁老人,治愈希望已经很小了,却还要进行大剂量的化疗,结果往往是钱花了,罪受了,人也没了。与其这样,还不如进行保守治疗,以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临床中有数以千例的癌症患者,不能说体内已无癌肿,也许检查提示体内仍有癌症存在,只不过多年来十分稳定,并无发展。与此同时,他们的生活及生存质量都很不错,有滋有味地活着!这能说不是很大的成功吗?至少这些患者自己认为自己在对抗癌症过程中算是幸运者,成功者。
近年来,人们研制肿瘤药的出发点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以往热衷于减灭癌细胞转为抑制癌细胞生长,其中肿瘤内科的靶向药物更是异军突起,通过精准靶向治疗,准确地作用于癌细胞,阻断肿瘤生长通道,抑制癌细胞增殖,减小对机体的破坏,让患者在总体生活质量无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将病情稳定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生活如许多慢性病患者一样幸福。
总之,中晚期老年癌症患者的治疗重点应该放在调动患者本身的积极因素、抑制肿瘤发展、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上。让癌症患者饮食起居同于常人,病情稳定,5年、10年长期生存,人与癌“和平共处”,甚至逐渐康复,未尝不是患者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我命由我不由天”,预防癌症的钥匙,就在您自己手上——防癌,关键在自己。
近日,国际抗癌联盟(UICC)在日内瓦举办的国际肿瘤大会上,公布了一项世界性调查结果。该结果显示,人们对癌症存有很多误解。
误区一:低估酒精的致癌作用。
该项包括29个国家、29925名成年参与者的国际性调查显示,人们往往低估酒精的致癌作用,有42%的人认为饮酒不增加癌症危险。在高收入国家,59%的人认为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比过量饮酒更危险。而事实上,研究结果显示,蔬菜水果的保护作用不及酒精的危害作用。
误区二:精神压力和空气污染的危害作用被夸大。
调查还显示,57%的人认为精神压力的致癌作用比酒精强,78%的人认为空气污染是比酒精更强的致癌危险因素。而实际上,并没有证据显示精神压力是癌症的危险因素;空气污染与过量饮酒相比,也只是一个较弱的危险因素。这两条看似普通的调查结果,却反映出人们对癌症认识的巨大误区。国际抗癌联盟候任主席希尔认为,人们普遍把癌症的病因归咎于自己无法掌控的因素,夸大了环境因素(生活压力、空气污染等)的致癌作用,低估了行为因素(过量饮酒、肥胖)引发癌症的危险。
通过这几年的健康宣教,人们已普遍认识到酒精、烟草的危害。但是依然有相当比例的人把喝酒当作一种洒脱,把吸烟当作一种气派,甚至提出了喝酒、吸烟照样长寿的谬论。
大多数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癌症并非不可预防。您每天的行为习惯,就是是否患癌的重要决定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预防癌症的金钥匙!少抽一支烟,少喝一杯酒,均衡饮食,适当锻炼——预防癌症就这么简单。
癌症是慢性病 可治疗可控制
“1/3的癌症可预防,1/3癌症可早发现,另外1/3癌症可以通过有效治疗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昨日举行的《癌症只是慢性病》讲座中,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裕民称,癌症已经成为一种可治愈的,或者可控制的慢性疾病。
他认为,癌症的发病是一个漫长过程,发生缓慢、痊愈也慢,可以想办法将临床已经发展形成的癌症变成慢性病,让癌症的进展速度慢下来,给治疗留下余地。
如肺癌,是因为污染、吸烟引起,完全可以预防。”何教授说,通过预防,可以让癌症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得到抑制,甚至让患者与癌症和平共处多年。
何教授说,癌症也“爱贫嫌富”,生活水平低下、卫生条件偏差,可导致食道癌、宫颈癌等;富营养化,可导致肺癌、直肠癌、胰腺癌以及乳腺癌等。饮食不当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超过35%的患者因此患癌症,原因是过多摄入蛋白、脂肪,导致胃肠无法承受。
何教授认为,精神因素可影响神经、内分泌与免疫机制,心情不好、紊乱的神经会促进癌细胞发生、发展与恶化;相反,则有助于抑制癌细胞发展。“1/3的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他说,患者如果非常悲观,即使天天吃药治疗,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出现这些信号快去医院检查:
1、很多癌症在早期是可以识别的,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
2、有持续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或视物障碍,或鼻出血、头晕、耳鸣耳聋等;
3、身体出现肿块,哪怕只有黄豆大的肿块,特别是在颈部、乳房、心窝部、右肋下、锁骨上等处出现,且肿块不断增大;
4、乳房左右不对称,大小有变化,乳头流出血性或乳样分泌物,或者发生糜烂;
5、经久不愈的干咳,无痰或少量痰液,伴有声音嘶哑,痰中夹血丝或小血块;
6、吞咽时有哽噎感,胸骨后有异物附着感或烧灼感或有隐痛;
7、长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上腹部饱胀,没有吐酸水,或大便黑色如柏油;
8、中年以后,性交时阴道出血,或阴道不规则流血,或白带多且有恶臭;
9、大便习惯改变,或不明原因的大便次数增多,或便血不止;
10、身体任何部位长出的疣或色素痣迅速增大,颜色变深,局部毛发脱落或发生破溃;
11、身上较长的骨骼(如四肢骨)某处不明原因疼痛。
自己对照检查是否易患癌症
1、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能患癌症,但医学调查证实,有些人患癌症的可能性更大,应及早防范:
2、高血压虽不能直接导致癌症,但嗜酒、吸烟、食盐过多等,患癌可能性更大;
3、凡是有哮喘和对某些药物或化学试剂过敏的人,比无过敏者更易患上癌症,有过敏史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比正常人高30%;
4、癌细胞夜间分裂最旺盛,夜晚睡眠不足、经常熬夜,人体的免疫力就会降低;
5、每天以猪、牛、羊等畜肉为主食的人,患肠癌的比例比每月只吃几次肉者高2.5倍;
6、血清胆固醇过低的,结肠癌发生率较高;
7、经常饮用高温(70℃以上)的浓茶水,茶中的鞣质可沉积在损伤部位,刺激受伤的食道上皮细胞,导致癌变;
8、癌症病人的后代,患癌的风险显著高出一般人群;
9、夫妻双方同时或先后患癌的现象,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10、体内保护性维生素少的人易受癌症侵犯;
11、长期喜欢憋大小便的人。
1/3癌症“长”在心上
专家:多数患者死于恐惧   人民网--2009年03月16日13:30
出镜人物:何裕民(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真话节选:
医学和健康是最容易产生巫术,也是巫术最容易泛滥的领域。
我国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
1、信心有危机无药可救
记:您的书名叫《癌症只是慢性病》,对所有癌症病人都是个安慰。这是出自您的善意还是确有医学证据?
何:癌症有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癌症是可以治愈的;三分之一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癌症经过合理治疗可以延长寿命。美国的数据表明,生癌后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75%,像乳腺癌甚至能达到90%以上。我在这本书上有过一个计算,美国人生了癌以后平均可以活11年。一般的慢性病像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确诊以后平均可以活11年,或许还到不了。根据这些情况,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得出明确的结论:“癌症是一种慢性病”。这个观点不是我提出的,而是公认的、官方的观点。只不过我强调了一下,加了“只是”两个字。
所谓癌症只是慢性病,基于两点:一、它发生、发展的过程很缓慢,有一个长期渐进而累积的过程,一般需要5到20年;二、即使发生了,很多情况下可以长期“休眠”,或基本康复,这就是“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医学科学根据。当然,我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动机,就是给病人和病人家属一个明确而正确的提示:我国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就像当下的金融危机一样,经济是有困难、有点问题的,但更重要的是信念与信心。如果信心有严重危机了,走出经济危机就非常困难了,这很恰当地比喻了我们现在对癌症的治疗情况。
2、对付癌症手段不能太极端
记:李嘉诚曾经在国内办了癌症病人的“宁养园”,初衷是让没有药物治疗的病人安乐地、顺其自然地走完最后一程,这是世界的惯例。但国内的“宁养园”好像没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仍旧争先恐后地找偏方,甚至乱吃药。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何:最大的误区就是对癌症的本质认识不清。癌症是这30-50年来发病率增加起来的,以前危害生命的是炎症,人们用抗生素成功地杀死了致病微生物。那套模式就想当然地移植到了对癌症的治疗中,结果效果不好!杀癌细胞最早用的是化学战的毒药,现在化疗药有改进,但也差不多,七死三生;且病人非常痛苦,这又反过来加剧了恐惧。所以,我觉得国内最大的误区,就是对癌症的本质认识的不清,认为它是种非常凶险的、必死无疑的、非常痛苦的,只能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极端手段去对付它。
我书上有一个病人,单纯的肠癌,他是个企业家,很有钱,为了第一时间彻底治好它,八个月时间用掉了200多万。各种偏方、药方都试,早上起来睁开眼,妻子就帮他拿药,结果药吃出了肝肾损伤,八个月时间就走了。如果合理治疗,活上个10年应该是没问题的。
记:您在书中讲到,很多癌症患者有偏执狂或精神分裂症的,结果癌症不治而愈。我觉得人类的癌症好像不是长在身上,而是长在心上。等人失去正常意识了,“自我”也消失了,“心”也没了,癌症也就没地方生长了。您同意我的说法吗?
何:90年代末,我组织中华心身医学分会专家编写《心身医学》时就明确强调:“癌症是心身相关性疾病”,癌症发生、康复过程中,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研究就表明:有偏执倾向、个性非常执著的,这类患者常康复得很好,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也康复得很好。从这个角度讲“癌症不是长在身上,是长在心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临床上,我们发现两个极端,农村老大爷、老大妈,不太了解情况,能给予合理的治疗,就能活得很好,有10年、20年的生存期;那些特别执著的,特别理性的,从容应对的,追求某种事业的,或者有点偏执倾向的也活得很好。
3、误导健康后果很严重
记:您这次来北京是为了给国家图书馆做讲座,现在社会上搞医学讲座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并不是医生背景,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但却很受公众欢迎。您觉得在这个方面,医学界欠缺什么?社会监督欠缺什么?
何:我们医学界有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大家都认为治病搞科研才是正宗的医学,可大家忽略了医学的科学普及。第二,即使进行科学普及我们也是教条式的灌输:你应该怎么样治疗。而忘了人不光有生理、躯体还有精神心理和认识态度,有着多种需求。包括精神认识层面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的专家很少有结合疾病谈精神。而社会上那些非专业人士,注意到了人们的这种需求,所以病人容易接受他们。
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过:“医学和健康是最容易产生巫术,也是巫术最容易泛滥的领域”,打着“特效”旗号的巫术就容易泛滥,政府主管出版的部门和医学专业学会应该加强监督。某些书出来以后,应进行评判,特别是畅销书,究竟合理性在哪?是否只是商家的无良炒作。这个不是一般的误导问题,这是误导了珍贵的健康与生命,故应该像股市误导要受的惩罚一样,健康误导也一样要受到严重惩罚。
记:当年的“取消中医”之说引起争论,您是重要的经历人,现在回想起那件事情,有什么想说的?
何:我要感谢这次争论,让人们重新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中医。中医发展到今天有她的坎坷、有她的历史积淀,也是她的机会,因为不得不承认现代生物学发展得很快,在目前这个氛围中,中医生存比较艰辛。但这次中西医之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包括中医学界内本身的麻木不仁或盲目乐观,我相信通过这次争论,中医在10到15年一定会拿出过硬材料证明它的价值。而且,中医不仅仅是种医疗体系,更是个文化理念体系。奥运会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和谐”的信念,而和谐就充分体现在中医当中,中医的信念及操作体系是非常有价值的。
4、“和谐”与“调整”中医胜一筹
记:在癌症治疗方面乃至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上,您觉得中医的价值是药物还是理念?
何:中医提出了很好的理念。像肿瘤治疗,短时间内杀灭癌细胞中医不如西医显效,但长期疗效和综合疗效,中医又远远优于单纯西医,因为它追求的是人的生存质量提高和长期的稳定,就像我们说的“和谐”。从理念角度来看,西方医学强调的“征服”和“替代”,像炎症就是用抗生素“征服”致病菌,肝、肾功能丧失用脏器移植来“替代”一样;而中医讲究的则是“和谐”与“调整”。西医是种理想模式——把病杀灭得“干干净净”,但太理想化了,绝大多数时间做不到,只能“让人明明白白的死”。而中医认为有可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却让人糊里糊涂的活。我认为理念和中医药都有贡献,而且这些贡献在现代科学情况下与西方认识可以有所互补,很多情况下还可独立发挥优势,但是必须在合理的理念指导下。
第二部分   新知篇
一、癌症的本质是慢性病
癌症的本质是什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很少听到癌症,那时最多的是炎症,就是细菌病毒感染人体,那时用化学药物杀死细菌,用抗生素就可控制。后来人们就用对付炎症的办法来对付癌症,希望借助化学药物来彻底杀死癌细胞,只注重“三光”对策,手术、化疗、放疗等“杀光”癌细胞。
其实癌症与炎症是不一样的,炎症是“外敌入侵”人体(致病菌侵袭机体),而癌症是“内乱”,是一类有众多因素参与的,主要涉及自身内在细胞代谢“紊乱”的,常有着缓慢发展过程的“内乱”,是自身的细胞出问题了。而且从正常细胞到癌细胞到癌症,最快5年,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长。所以说,癌症的本质只是一类慢性病。可以说,每个老年人身上都有癌细胞,在老年人的尸解中,四分之一左右身体内患有恶性肿瘤,人在慢慢享尽天年的时候,身体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生理异常,就像机器老了要出问题一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投入650亿美元进行癌症的研究治疗,与癌症宣战,加大治癌的力度,但结果是癌症的死亡率节节攀升。八十年代后期癌症是治不治一个样,过度治疗引起人们的思考,如肺癌化疗过度带来了高复发率。九十年代中期,人们注意到过度化放疗的危害,反对过度治疗,重视适度治疗,认为仅仅治疗躯体症状是不对的。到了21世纪,靶向治疗、自然疗法等受重视,提倡通过饮食、中医中药等等来治疗癌症。人们发现很多情况下对待癌细胞不一定要“赶尽杀绝”,有时也可以促使其 “改邪归正”,经过改变生活环境来诱导细胞进一步分化,就像“问题孩子”在一定方法的“调教”下可以“改邪归正”,使癌症的坏细胞转化成接近正常细胞了。而诱导分化的同时,也促使了癌症细胞进入正常的自我死亡程序而自然死亡,这叫“诱导凋亡”,因为通常情况下癌细胞是很难自我死亡的。这也就成为治疗癌症的一条新思路。
自2008年上市以来,给无数的肿瘤患者带去了生命的希望,此书通过科普而睿智的语言,真实而感人的案例,向您剖析肿瘤并不可怕的原因。
无数的抗癌实例向您展示了人类面对癌魔时,人性中那坚强的动力。饮食方法,心理调整,生活方式改变,护理常识,科研前沿等实用知识通过科普的语言表达,让您更快地学习到最佳的抗癌途径。
如果您想科学地面对肿瘤,如果您想预防肿瘤,如果您想更好地护理肿瘤患者,如果您想学习防范肿瘤转移复发的方法,请您开始阅读此书吧!让她陪着您一起,坦然面对癌魔的挑战,走向健康的明天!
二、尴尬的局面:贫癌、富癌皆高发
癌症与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据此,习惯上,可把癌症分为“贫癌”和“富癌”两大类。所谓“贫癌”,即与生活水平低下,卫生条件偏差有关的癌种:如食管癌、阴道癌、宫颈癌等;“富癌”则多为富营养化所致的癌症,如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及乳腺癌等。前者多见于发展中国家;后者则多见于发达国家。在我国却存在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发癌谱并存的尴尬局面。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发展中国家常见癌症仍死亡居高不下;而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发达国家高发癌症又呈显著上升趋势。
我国的高发癌谱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显示了30年来主要癌症死亡率排位的变化(按死亡人数多少排序):
70年代的排位是--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宫颈癌…。
90年代的排位是——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直肠癌…。
2000年的排位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
其中,死亡率下降最明显的是宫颈癌,上升最明显的是肺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方面的情况得到了改善,但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未得以相应控制。我国农村癌症死亡率的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城市,癌症高发地区亦多在农村和西部地区,成为当地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癌症不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健康,而且成为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因素。据有关部门估算,每年用于癌症病人的医疗费用达数千亿元。就家庭来说,癌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而且疾病负担十分沉重。特别是在一些癌症高发区或聚集性地区,可能引起居民恐慌,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
三、有害无益的过度化放疗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医学界崛起了“循证医学”思潮。所谓循证医学,说得通俗点,所有的结论和疗法都要占据充足的临床证据。以往,人们对化疗药物的疗效及其短、中、长期治疗意义的评估,很大程度是依赖于经验。循证医学的出现,让人们评价这类疗法有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标准,并可兼顾中、长期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广泛借助循证医学方法来评估化、放疗的中长期效果,但结论几乎完全一致:在常见的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的治疗中,大剂量、长疗程的化疗不仅不能提高患者远期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时恰恰相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都受到消极影响;而适度的化疗却有较好的效果;有时对于比较单纯的癌症,甚至不化疗的远期效果相对最佳。
适度治疗不仅仅涉及化疗,同样也涉及创伤性的手术与放疗等,现在这在发达国家的肿瘤治疗中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如2003年12月在美国圣安东尼奥召开的第26届国际乳腺癌会议上,人们就明确提出:对乳腺癌的手术应从过去的以扩大根治术为代表的“最大耐受性治疗”,转而改变为“改良的”或“保乳”的“最小有效性治疗”;化疗要从过去大剂量、长疗程转向最适剂量和程序;放疗也要从传统的包括区域淋巴结的“大野照射”,转向强调目标性的“小野”照射。
一句话:必须强调适度的“最小有效性治疗”。而这一切又与WHO在“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所倡导的告诫医师“不用不必要的药物”之呼声高度吻合。
作为例证,从20世纪末开始,笔者就陆续接收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的乳腺癌、肠癌、肺癌、胃癌患者求助于中医治疗,总人数不下20~30例。其中既有华裔,也有地地道道的外国人。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们就感受到了一个鲜明的差异:他们所接受的化疗剂量和疗程上都大大低于国内同类患者,许多乳腺癌患者一次化疗也不做。不像国内,一定要6次,且振振有词:为了患者好!这不知是进步呢,还是一种滞后?对患者来说,是福多呢,还是祸多?
WHO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一半的药物在被不合理使用,这有可能使患者产生耐药性甚至死亡;全球的死亡患者中有1/3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这在肿瘤领域也许最为突出。故世界卫生组织近十多年来特别强调合理用药,反对过度治疗。
正是在“人本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受WHO呼吁的影响,注意到化放疗等过度的临床惨景,且尊重了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许多国家的癌症防治学者反思了过去习以成俗的“对抗性”治疗模式之利弊,开始了有益的新探索。
四、不良精神心理:癌症的"催化剂"
癌症的发生发展及其复发恶化,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这是古今一致的认识。早在宋代朱丹溪在论述“乳岩(乳腺癌)”发生机制时,断定多年来人际关系紧张,女子“不得于姑嫂”、“不得于公婆”,心情抑郁是主因之一。笔者主编的《心身医学》(2000年)专著中,则明确地把癌症称作为“心身相关性疾病”。国外近期出现了“心理肿瘤学”的新兴分支,欧洲还成立了癌症心理研究中心。米勒(1981年)曾对200余篇相关论文作了归纳后断定,所有论文都肯定了癌症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关。例如:无法排解的悲哀与乳腺癌关系密切;情绪应激可增强患者的癌症易患倾向,并可改变病程;癌症的治疗效果因患者的情绪与个性而异;确信已患癌症的患者,尽管进行早期治疗,病情往往会迅速恶化致死;而对癌症持怀疑态度者,却常常疗效较好。复发也与心理因素有关,很多人在复发前6~18个月内有过严重的情绪应激;癌症患者发生强烈的偏执症状时,肿块的生长就缓慢;有许多自发痊愈的癌症患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等。精神心理因素何以致癌? 相关的假说有多种,以下这些比较值得重视。(1)负性情感积累说:这有两种类型。进一步分析发现:“负性情感积累”只能说是促进癌症发生的高度危险因素之一。第一种类型是童年期严重的挫折,Lesen及Gassman 在不同类型的癌症患者中发现他们都有童年期严重的挫折,特别是亲情的丧失,并伴有极度的无望。此后,LeSen描述归纳了一种癌症患者的典型发展形式——开始是早期的父母一方死亡或离去,有受惩罚和孤独等的负性情感积累的情感,感到受社会排斥,情感不稳定,以后随着生活的积累,儿童保持和深化了这种断裂感。第二种类型是老年人无望情感,成年累月的负性情感积累,最终出现癌的体征。如Graham等的研究表明,在477名宫颈癌患者中,她们在确诊前5年的确曾有过创伤事件。(2)丧亲说:此说与负性情感积累说有类似之处。不少研究表明:亲人的死亡是导致患癌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人提出“丧亲”一说。但也有学者认为,不是负性情感积累或丧亲本身,而是个体对这种丧失事件的心理反应(即悲痛过程的强度及性质)在起作用。换句话说,丧失只是个心理应激源,而不良情绪反应才是关键。这得到了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例如,用声光刺激动物,使之产生紧张、焦虑,结果动物体内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大大减弱,并诱发了以前潜伏在胸内的癌瘤。因此,可以说不良情绪是癌细胞的活化剂。(3)抑郁说:在不良情绪反应中,与癌症关系最密切的是抑郁、强烈的挫折感、无望和无助等。有人认为是“抑郁催化了肿瘤”。Shekelle等的研究表明,有严重的抑郁倾向者,死于癌症的危险比对照组大3倍。最近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历经13年的研究也揭示:在2 017名妇女中,重症抑郁症患者更容易生乳腺癌,而且生癌后预后更差。(4)个性说:个性与肿瘤的关系一直很受重视。Temoshok对150个恶性黑素瘤患者进行了调查,归纳出这些患者有一种人格特点,称为“C型性格”。表现为过分耐心,回避冲突,过分合作,屈从让步,控制负性情绪,追求完美,努力压抑自我,不善于显现情感等。C型性格造成的心身反应特点很多。其中,引人注重的是分子水平上引起DNA自我修复功能的减退,促进原癌基因转化。同时,C型性格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改变,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失去了彻底清除癌变细胞的能力,最终导致癌症病变的发生。有研究发现,C型性格者的肿瘤发生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然而,这还有争论。如Schwarz(1994年)指出,上述观点还不能确立,因为这其间的因果关系还难以确认。我们的临床观察中也支持Schwarz的判断,认为迄今还不能证实C型性格是癌症高发的危险因素。但我们也注意到了个别特例。例如中年胃癌患者有比较典型的个性倾向,往往表现为过分谨慎,回避冲突,小心处事,强烈控制负性情绪,向内压抑,委曲求全,却又内心冲突剧烈。此外,在青少年脑瘤患者中,又表现为明显的内倾、谨慎、胆小、多疑、敏感,不喜欢或不善于交往,甚至于有自闭倾向等。这在男孩中尤其突出。精神心理因素何以致癌? 一般认为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引起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的失调,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机体的内环境被打破,使细胞易于变异,产生癌细胞;另一方面,减少体内抗体的产生,阻碍了淋巴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使癌细胞“逃逸”免疫系统的“监管”,过度地增殖,无限制地生长,最终形成癌肿。总之, 精神心理因素可激化“内乱”,促使癌细胞的形成和癌症的发生发展。
五、记住教诲:"人"比"病"重要
西方公认的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一句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可做出多重诠释,但有一点是明白无异议的,医生更应该关心生了病的“人”,而不仅仅是他的“病”,这体现着一种医学上的“人本主义”,可以说它是合理医学的核心要素之一。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在要求医生宣誓时,人们还会常常提及希波克拉底,但对他的告诫,却大多已经淡忘或压根未曾听说。在充斥着“生物至上”、“技术至上”,而忽略“人本”精神的现代医学,情况尤其如此。人们眼中看到的只有病,比如说某些癌胚指标或者说瘤体的变化,而把更为重要的“人”的生命延续及其生存质量抛在了脑后。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会有“另类的”医学家大声疾呼:“呼唤人性的医学。”
这一现象在肿瘤治疗领域尤其发展到了极致。因为某些指标或生物学征兆不太正常,无休止的化疗、介入、放疗,直至生命终止的低级错误,人们一犯再犯,而且还美其名曰:为了治病救人……其实,我们是真的到了好好想一想医学究竟是为什么的时候了,对此,希氏的上述教诲无疑具有醒世之功。
我愿意把毕生投入到肿瘤研究与治疗中,缘于几件刻骨铭心之事。3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一个19岁的壮实男孩发烧不退,骑单车90公里来求治,判断为白血病,由我收治入院。第二天起用大剂量化疗,第五天晚上死于化疗……那时,作为一个初级医师的我,也许根本无能力救他,但他的生命也不致于这么快终止。对此,我总感到疚悔,是我的收治,加快了这一悲剧的过程。两年后,我阴差阳错地让一个判为晚期肺癌,无法手术且有冠心病的退休农村干部,仅以草皮树根之类中药整整多活了十年……为此,我深刻品味了圣贤希氏上述格言的真谛所在……
2002年春节,我接待了江苏盐城的一位姓黄的38岁妇女,丈夫跪着求我救救他妻子,救救他一家,她3年前患乳腺癌进行手术,做了常规化疗,一年后双肺转移,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化疗放疗。来找我看时,已无化疗药可用,只能口服希罗达,但又出现了严重的毒副反应,严重肝损,重度黄疸,整个手掌龟裂,皮肤一层层剥落,露出揪心的嫩红肉芽,惨不忍睹。显然,再用下去,死期不远,但肺内病灶并未控制。我关上门,与其丈夫商量,与其如此“找死”,不如换个思路,谋取一线生机。毕竟医师首先关心的是“人”及其他的生命和生存质量,其次才是肿块或指标。也许,是希氏之圣贤在冥冥之中荫护吧!黄氏用了中药“零毒化疗”和辨证汤剂,生存质量很快改善。6个月后,双肺瘤体也逐步缩小,一年后消失。虽一年半后减用“零毒化疗”后,局部又见增长态势,加强治疗后又趋消失。过几天就是整整四年了,现黄女士已恢复工作,红光满面,体重比找我时整整增加了40多斤,比病前还要重10斤。这难道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爱德华·利文期通·特鲁多(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1848年-1915年)
这是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美国著名医生爱德华·利文期通·特鲁多(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1848年-1915年)墓志铭上的一段话。这段话时时在笔者脑海中浮起,把她视为自己行医的“座右铭”。课堂上,笔者也很愿意和医学生们共同来品味!
是啊!尽管肿瘤是种慢性病,但很多情况下并不好治,甚至十分棘手,医师常常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肿瘤科医师更是经常遇到。
其实,其他各科医师也会不时碰到。因为作为人类应对健康问题和疾病痛苦所发展起来的一类技术手段,无论如何,在现实的应对疾病、痛苦等生命难题时,总是有这样那样缺憾和不足的。对于这种尴尬境地,作为医生,既可以摊摊手,无可奈何地说:抱歉,实在无计可施了! 而暗中嘀咕:不是有“大病求死”一说吗?
但也可换种应对方法:这就是积极给予帮助,想方设法给予安慰。因为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同样是医学职业赋予每个医护人员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与治疗(征服)疾病、祛除痛苦的有机融合。
1995年笔者接手了一位近60岁的乳腺癌患者,伴多发性骨转移。当时骨转移较厉害,经放射性核素配合中西医内科治疗后,骨转移十分稳定。骨扫描除局部仍有阴影外,总体情况可以,仅到了阴雨天周身关节会作痛。一直坚持中医零毒抑瘤治疗,到1999年夏季仍十分稳定。其丈夫是公安系统官员,膝下四女,人称四朵金花,因长期诊疗,与笔者都已十分熟识,关系甚洽。
1999年10月,笔者因公出国月余,无奈停诊。其夫听友介绍,有医师有妙方,专治骨转移,3个月包有效。逐一试,哪知吃了2日后又吐又泻,1周后人急剧消瘦(恐攻伐太过),出现周身骨痛。那医生坚持说,这是起效之反应,必须坚持服用。
1个月后笔者回国时,其大女儿第一时间来机场,直接载笔者去看她母亲。此时,虽别1个月,却面貌大变,赶快嘱其停用大毒攻伐之剂,仍以零毒调养之法。
不久,患者气色、体力等都逐步改善了,可就是出现了越来越剧烈的骨节疼痛。家属们弄来一些有“止痛”佳效的“白粉”之类,初起还很有效。
到来年开春,疼痛日剧,连吗啡亦已无效。但患者及家属又十分信任笔者,请求帮助。对于这种疼痛,笔者也真的无计可施。怎么办!安慰是必须的!笔者每周抽两晚去看看她,和她聊聊。同时嘱其四位千金,每人轮流陪夜;白昼尽可能少用止痛剂;教她们一些简单的止痛穴位,常常配合按摩、指压等法。入夜前后,则加大止痛剂用量,配合运用镇静及安眠剂等,同时嘱咐女儿们一直用手轻轻抚摸患母肌肤,借情感和肌肤之亲密接触,疏解患者不适,减轻其骨痛,因为通常骨转移患者临睡前后疼痛最为剧烈。
没想到,这一招还很管用。患者从此以后,每日能安睡几个小时,直到临终,走时还无多大痛苦,家属也总算心安了些。
另一案例也令本人很有感触。几年前,笔者供职的中医药大学另一部门的一位不很熟识的老师来找笔者,求笔者无论如何,尽快安排时间去看一位晚期胃癌患者。
此患者是她已去世的老师——笔者未曾晤面过的同校一位中医先辈的儿子。笔者应允了,看完门诊后,那天很晚,赶去看望此患者。走进病房,只见此患者已处于浅昏迷状态,已属弥留之际。
师母站在病床旁,轻轻地呼唤40多岁的病儿:“何医生来看你了!”只见患者动了动眼皮,动了动嘴唇。很显然,本人无计可施。笔者只能在他床边,轻轻地慰抚他的上肢和下肢;同时,既是自言自语,也算是和他说:“我来看你了,你好好休息,会好的!别心急。你的母亲和亲人都在旁边。”前后约近20分钟,家属劝笔者离去。
临走前,笔者对他说还会来看他的,患者有所反应。第三日早上,患者走了。一周后,师母来学校专程致谢,笔者问何谢之由,再说笔者什么措施也没有采取过。
师母说:“不!非常感谢,您那日来看他,和他说话,抚摸了他,他那晚安安稳稳睡了一觉,这是他生病从外地回上海后从未有过的。以前他每晚打镇静剂、安眠药都不行。他走得很安详。我一定要来面谢您!”。
这使我突然想起了本文开头的那句格言,感悟到能给予安慰与帮助,同样是医生的天职。
七、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
一对中年夫妻前来求诊,丈夫是晚期肝癌患者,神情沮丧,一言不发;妻子则啼哭不止,哽咽着说,他们挂了个名专家号,专家说最多2个月。也许这位专家并没有说错什么,从统计概率来说,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90%是在3个月以内。而通过中医药的零毒调治,她丈夫存活了整整2年,后因意外刺激,盛怒引起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昏迷致死。2个月与2年,正凸显出只讲科学性与同时兼顾人性的医学之本质的差异所在:是默认事实、消极应对还是有所作为,正折射出医务工作者对人性的根本态度。如果因其必定要死就放弃治疗,那医学的任务就简单多了!
患者是行医之本,人文是医生的灵魂。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患者,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医生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感情投入;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更需要提供艺术服务。医生应该去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与患者交朋友。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配合程度、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并且能积极配合,使治疗事半功倍。正如古罗马哲人曾经说过的:“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草。”
八、治癌不是修车 化疗药不是巧克力
《人是机器》原来是历史上法国医学家拉美特利的代表作。该书中受当时盛行的机械观影响,认为人就是一架机器。生病就是这架机器坏了;治病就是修理机器。
这一观点19世纪曾红极一时,但后遭批判,遭唾弃。然而,它的阴魂依旧不散。受生物医学模式支配的医师仍不时会循此思路治疗。特别在复杂的癌症治疗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类踪迹。
试举临床所见一案:
樊先生是上海市南汇区人。他的堂弟,2002年确诊为原发性肿瘤,未手术,做了几次介入治疗。2002年底开始在笔者所在的医院治疗,一直带癌生存,生存质量不错,已经五年多了。他本人于2005年底突然发现右乳头痛,一摸有肿块,确诊为罕见的男性乳腺癌。不得已做了手术,但因术前自行挤压厉害,淋巴结及腋下有转移。因为他的堂弟带癌生存良好,于是他也来到我们医院就治。
樊先生胆小、谨慎,老是怨天尤人,深怕不治而死。然后,到处求治。前来医院求治时,在桌子上哗啦啦地倒出不同医师给他开的十几种药。
口服化疗药(化疗后肝损、指标升高)、保肝药、两种升白剂、消炎药(伤口未痊愈)、抗抑郁药、安眠药、止痛药、开胃药、退热药(可能是药物反应,有低热),再加一些维生素和增强免疫的针等等。其中,保肝药有多种。然后再问:有医师还有两个建议,一是局部做放疗;同时必须口服雌激素拮抗剂——“三苯氨胺”要不要用?(因为女性乳腺癌患者常表现出对雌激素的某种依赖,故常用此药)我无言以对?他是个男性?何需如此?当时,笔者和所有聚在圆桌旁候诊的病人都看呆了。
怎么吃法?这么多药!他的夫人,指着这些药,数落着他,说他一睁开眼,就排着队吃这些药。不吃又怕死;吃了又胃难受。
笔者笑着说,您是一辆车,车坏了,故就像修车匠给你修车了一样,轮胎坏了换轮胎,车闸坏了修车闸,车铃坏了修车铃。唯独没有考虑你是人,不是车。这样下去,再好的肝肾,都会受损、衰竭。在座各位都笑了。
笔者当即建议,停用所有这些药物方法,以中医药治疗为主,严密观察。
从那时起,两年半过去了,通过中医药的内服外治(伤口原本愈合不好)患者一直很好地生存着,人也乐观豁达多了。
其实,肿瘤是个全身性疾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导致药源性的新伤害。笔者亲遇一案,76岁的退休中学教师,肠癌化疗,先导致肝损,保肝同时,造成肾功能衰竭,全身浮肿,输液过多,又诱发心衰。家属问医师怎么办?医师说先上激素再说,“下一步呢?”“腹水控制再化疗。”家属一听没完没了,肯定死于治疗,赶快出院。
樊先生的问题,若脑子里有完整的人的观念,注重以人为先、以生命为重,敬畏生命、敬畏自然规律的话,其实不难解决。从整体、综合角度来看,他的口服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完全没有必要;放疗适应症不明确,升白、保肝、消炎可有可无;开胃药、维生素等均可暂缓,估计少服这些药物后,肝损和发低烧等均可缓解。且所有这些,我们用中医药零毒抑瘤加辨证调治,均可解决。伤口亦可借外敷促使愈合。唯独其睡眠不好,有时中药顾及不周,失眠时可暂服,以解燃眉之急。抗抑郁,他还未严重至此!心理因素疏解了,自然缓解了。两年多的调治结果,证明了治人的正确性。
九、生存期的预测:最不人道的"科学"
2006年年终,由上海科学保健康复协会组织的一次迎新春肿瘤患者联欢会上,有52名活过五年的患者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笔者与其他4~5位医生也应邀出席,共同联欢,气氛融洽。这时,有一个女患友说起了一个话题,说当时医生都说她只能再活6个月,不到200日,现在她已活了整整2 000日,她还想再活2 000日、5 000日。她的一段话,激起了在座各位的回忆与感慨!结果,大家一统计, 50多名患者中,有34名患者当时被医生确定为寿限为6个月到1年。其中,又有14人被明确判定只有3~4个月,不会超过6个月。只有不到20人不清楚当时医生是否有过这类判断。而这些被判为几个月到1年的人,现个个活过了5年,最长的一个已经活了11年。他们回忆起最初得知(大多是事后从家属中获悉的或不经意透露出的)医生依据“科学”所作出的、预测自己寿限时,大多感慨良多!至今仍充满苦涩、无奈,怨恨中又多少夹杂着一丝庆幸。
诚如一位患了肠癌已经6年的解放战争老军人(在我处借助中医治疗康复很好,现在海军上海干休所安享晚年)所说:“这么多年,我感觉我康复得很顺利,在与疾病对抗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现在这个医疗和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医生无所不知’的模式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知情的患者和医生一起共同作决定,共同选择治疗方案。”
“美国医学研究数据表明,90%的癌症患者完全把自己交给医生,他们的命运就像医生预期的那样:如果医生预期患者还能存活1年,那么大概1年之后死亡就会来临,因为患者相信这一点。而10%~15%的癌症患者为'异常的’患者,他们把康复的希望和他们的身体掌握在自己手里,积极地与疾病作斗争,他们虽然一直在用药,但他们与医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康复。这10%~15%的患者中,6年以后活着的还有90%!”
“我感觉我们患者需要的方向是迈向健康。而迈向健康,需要的是医疗、饮食、运动、心情、睡眠等各方面条件。而现在的医生很少有精力去为患者创造这些条件。医生可以有很好的技术,但是综合调整还得由患者来做选择的,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其实,笔者坚信:医学首先是人学、仁学、人道之学,所谓依据以往数据所作的“科学预测”,既不科学,又不人道,且完全没有必要。很多情况下,在医患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奇迹是可以创造的,至少可以延长其寿限的。如轻易地根据冷冰冰的数据下个判断,即便是背着患者,仅对家属下个“判断”,也是需要谨慎和深思的!毕竟,心理学有经典的“皮克马利翁效应”——执着与过度的心理期盼,不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都会影响到结果。
“皮克马利翁效应”是心理学中的著名心理效应原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源自古希腊神话:皮克马利翁是神话中善雕刻者,深爱着自己所雕刻的美少女,结果上帝便赋雕刻之女以生命,两人结为恩爱夫妻。意即当人们有执着与过度的心理期盼时,往往就会有助于相应结果的出现。
第三部分  治疗篇
一、"战争模式"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
医学不是孤立的,医学是文化的产物。在我们看来,任何医学(医疗)行为都是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实践操作。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应对模式和对策!只不过大多数人“身在庐山中”无所知觉而已。中西医学的医疗行为就明显地体现出了这种思想观念的差异。
很明显,西医学诞生于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大陆。严格意义上可以说,现代西方主流医学是建立在“新教”思想观念上的医疗行为。这种教义的核心是以“征服”(战争)的方式对待自然(外界),试图改造自然,包括改造所有异己的东西。
结合到具体医疗中,西方主流医学的治疗模式只有两种:“战争模式”为主,“替代模式”为辅。前者比如在炎症的治疗中,想方设法找出杀菌、灭病毒的药物,“彻底”解决问题,老的武器(抗生素)不行了,出现了反抗(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再制造新武器(新的抗生素),以致今天武器泛滥(滥用抗生素成灾)。后者诸如在维生素A缺乏的治疗及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纠正中,或用合成的维生素A替代,或选用雌激素补充。再典型的,就是体现在器官移植、输血等操作中:心脏不行,先修一修,通一通,或换一根管子(冠脉介入治疗或搭桥);再不行,换心、换肾、换肝,以新的替代之。
无可否认,战争模式也好,替代模式也好,都有它的价值,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功绩。其中,战争模式在解决各类外源性感染和传染性疾病等问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肺结核之所以不再像20世纪20~30年代那样肆虐,链霉素等可以直接杀死结核杆菌的“武器”的批量生产与运用,功不可没。由于医疗领域“战争模式”曾“横扫千军”,所向披靡,所以主流医学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希望借此模式来解决绝大多数疾病问题,这难免导致许多问题上的黔驴技穷!
很显然,“战争模式”也无法彻底解决除外源性感染以外的大多数疾病问题(仰仗抗生素,也只是解决了部分感染性疾病问题)。然而在肿瘤治疗中,我们却鲜明地看到了彻头彻尾的“战争模式”:无论是手术、化疗、放疗,还是微创治疗,无一例外都烙上了“战争模式”。仅在免疫调节剂的运用上,作为补充,祭起了“替代疗法”的大旗(干扰素、胸腺肽、白介素的使用等皆然)。我们不否认“战争”加“替代”模式对肿瘤的一定有效性。然而,须指出的是:这两种模式并不足以真正解决肿瘤治疗的难题。
我们知道,肿瘤不等于炎症。炎症大多是外源的,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入侵是问题的核心,消灭、杀死、驱逐等战争手段每可奏效,无非是要不断设法更新武器(抗生素),使其杀伤(抗菌)更有效。而绝大多数肿瘤是内源性的,其病变的核心是(干)细胞的分化及发育障碍。用我们通俗的比喻来说,就是孩子(社会或心理)发育不良,变成了“坏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因此,有人认定在老年人身上出现癌细胞样变化是一种正常的衰老现象。就像成千上万个社会新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有部分会变“坏”一样。而一旦这些“坏孩子”(癌细胞)的生长失控,形成了诸如社会学上的黑社会帮派,那就开始危害社会安全了,这也就是癌细胞发展成了肿瘤组织。对此,主流医学推行的是“战争模式”来解决问题,或割除、或毒杀、或烧死(放疗),这的确有一定的效果,但他们毕竟本身也是机体(社会)的一员,杀了“他们”,不仅可能殃及无辜(就像化、放疗造成严重损伤一样);而且,如不解决滋生“坏孩子”并促使其成为“黑帮”土壤(就癌症发生而言,如内分泌失调、精神压力、免疫系统崩毁、虚弱等的内在“小环境”),即便能彻底杀了“他们”,仍会不断冒出新的“坏孩子”和“黑帮”,犹如肿瘤的转移与复发一样。因此,在肿瘤治疗中,应该改变思路与对策了。国际新兴的强调靶向治疗,主张适度综合治疗,热衷于诱导癌细胞分化与凋亡等,都体现了这种重要的新趋势。而且,这种新趋势是人们在努力了数十年,付出了血的代价以后换来的重新思考与觉悟。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也足以表明,结合适度的西医学对抗性治疗,如手术、化放疗等,更注重综合的中医药调整模式(我们称之为“王道”调整、“零毒抑瘤”)是解决肿瘤问题的较为理性,且常常更为有效的模式。因此,是到了审慎地重新评估旧有的肿瘤治疗模式之利弊的时候了。
二、慢性病对策:不求速效,但求长期稳定
把癌症定义为慢性病,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治疗价值。因为既然大多数癌症是慢性病,那么就应该主要运用对付慢性病的对策来治疗癌症。
慢性病怎么治,首先无法求速效;操之过急的短期“佳效”意义并不太大!其次,要研究综合调整,要讲究长期治疗,只有求长期稳定,才是最佳对策。笔者常以此思路来应对一些复杂癌症的治疗。
王先生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中年男子。大学毕业后不久,患慢性肾炎,1980年代后期作了双肾移植,不久一肾坏死,还有一肾明显萎缩。也许是长期用抗排异药之故,免疫严重失调,极易感冒,且很容易过敏。2000年底出现消瘦,一查原发性肝癌,主治医生不敢开刀,也不敢不治疗。用了常人剂量1/3的药物作了一次介入,旋即发热不退,热无定形,或寒战,或低热绵绵。西医对症治疗近50日无效,许多药物医师也不敢用。
2001年春节前后,他找到了笔者。针对他这一特点,只能求其稳定,一步步控制或改善症状。故仍以笔者擅长的零毒抑瘤方法为主,控制有可能“要命”的肝癌之发展。然后,发热辨为热在少阳,汤药兼治。2周后,寒战高热、寒热往来基本消除。但每日日晡潮热依旧,却温度不很高,一般不超过37.8℃。笔者认为少阳邪热已除,阴虚本质未变,乃阴虚有热,又辨证加以调整。约3月余,低热退尽,但不可出门,一出门回家后必发热。经酷暑后,体质大为改善,已能周边走走。该年10月,祸不单行,又发现口腔内有异常肿块。活检提示恶性淋巴瘤,恐亦排异药所致。嘱只能局部手术,全身仍以中医药零毒抑瘤加综合调整为主。2年后,王先生生活基本能自理,且让人兴奋的是肝内原发性肿块2年内没有变化,2003年中叶开始起,不断见有缩小、钙化之势,口腔淋巴瘤手术后未见有异常。
王先生现除偶尔肝功能指标略有异常外,一切均很好。他从发现肝癌至今,已整整过了7年多。从发现口腔淋巴癌至今,也已整整6年多了。患了2种恶性肿瘤,除用过手术和一次不成功的介入外,都只是借助中医药慢慢调整,不求速效,只求长期稳定,生活质量提高。现他不仅活着,而且活得较生癌之前明显要好。春秋季还能骑上自行车,近处走走;已基本不感冒,不过敏了。可见,以对付慢性病的策略对付许多难治性肿瘤,不失为明智之举。
三、"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并重
癌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长期相互作用的渐变过程。导致这种病理过程的根源是细胞生存环境从正常有序状态演变成不正常的无序状态,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描述恰如其分。而细胞的癌变,不管是因为基因的结构改变还是表达上失控,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基因在代谢过程中受内外环境中理化或生物等致癌因素的长期反复干扰和损伤的结果。
手术被认为是治疗肿瘤的最有效方法。手术过程中,医生除尽可能将肉眼见到的不健康组织切除干净、对不管有无转移的周围淋巴结作预防性清扫外,还要对周围组织进行快速冰冻病检以证实没有残留癌细胞后才结束。如此仍不放心,术后又常进行多次放化疗。可以说能做的都做了,应该是万无一失了!但过后不久,常常又在原部位附近形成新的肿瘤,所以那种认为是“术中漏网的癌细胞'东山再起’”而造成术后复发的说法似乎不能说明问题。有趣的是一些患乳腺癌的医务人员,意识到此病与雌激素代谢紊乱有关。因此,手术切除乳房的同时,将子宫、卵巢等一并切除,术后并不再放、化疗,却获得有效治疗。这类现象给人一个很好的警示:治疗肿瘤并不是把癌细胞杀完就了事!而是要清除导致肿瘤滋生成长的环境因素。如此,即使还有残存癌细胞,也会因为失去了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内环境而自行走向凋亡。
基于此,人们悟出一个道理:正常的内外环境(也含微环境)是基因维持正常结构与表达的基本条件。细胞癌变是机体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是细胞内外环境“逼上梁山”的结果。也可以说,癌变过程是受害细胞不得已的被动行为。
既然细胞癌变过程是被动的,那么如果想方设法消除致癌因素,修复有助于机体正常代谢的内/微环境,恢复各种酶的结构与活力,促使基因调控功能回归正常,这样细胞的癌变过程多数应该是可以逆转的。反之,如果致癌因素不解除,机体的内/微环境不改善,即使用尽各种方法来“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全部癌细胞,都将因为患者机体内的内/微环境仍处于“宜癌”或“逼癌”生长状态而使恶性细胞“前仆后继”地恶变,最终难以逃脱癌症复发的厄运。
然而,要调整紊乱了的机体内/微环境,不分“青红皂白”地切除相应器官或组织的做法并非最佳选择。这是因为:①不是所有的癌症都能够通过切除相应器官或组织来改变它的内/微环境的。②生命体内的所有器官或组织都有各自功能和用途,没有多余的,一刀切掉势必对患者造成新的身心伤害。
因此,要有效控制癌症,就必须开辟新的途径,倡导“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所谓“扬汤止沸”,就是用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来有效降低或减少癌细胞负荷;“釜底抽薪”,就是用中医药等多种方法,努力调整机体内/微环境,从而有效改善细胞的生存基础,从根本上阻断正常细胞的恶变途径和成长环境。只有这样,医学家们关于“为肿瘤开辟一条全新的治疗途径”的设想才能成为现实。
四、早、中、晚有别,短线长期结合
临床上,癌症异常错综复杂,即便是同一种类型的癌症,也常常千差万别。对此,应对方略我们强调应早期、中期、晚期有别!治疗的短线效果与长期利益兼顾!
对于早期,一般比较好应对。这些患者大多是体检中偶而发现的,若整体身体状态许可,常应强调先以手术、放疗、化疗等有治疗适应征的措施为主。先求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杀灭癌细胞,消除可能的隐患。与此同时,中医药零毒抑瘤可积极配合,既能对这些创伤性治疗措施起到“减毒增效”之功,又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调整其免疫,同时积极防范复发与转移。前者着重于短线效果;调整免疫和防范复发转移则是着重于长期利益。
对于中晚期患者,情况就比较复杂了,需区别对待。首先,中晚期,特别是晚期患者,若仅仅追求短线的杀死所有癌细胞,完全清除癌症,既不现实,又无可能;且代价巨大,每每得不偿失。因此,短线治疗的目标应定位为首先消解症状,改善或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尽可能控制癌症的进一步发展。能稳定下来就算上策;能稳定的同时癌症明显缩小或有所消失,更是上上策。即便暂时不能稳定,但发展趋势明显减缓,也是值得庆幸的。再加一把力,很可能就稳定住了。而长线所追求的,当然是进一步控制或减缓癌症的发展,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我们的经验,用中医药零毒抑瘤为主,如3~4月内发展变缓,5~6个月内癌症发展有所控制,后续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因为中医药治疗肿瘤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长期控制肿瘤的疗效大大优于短期疗效。这可能是中医药对内环境、微环境的调整,以及诱导癌细胞分化,并诱导其凋亡大都是一个需要慢火细熬、假之时日的“细活”,3个月内发展变缓,就有可能6个月内稳定,1-2年后甚至逐步缩小、消失。当然,前提是坚持治疗,坚持医、药、知、心、食、体等的“组合拳”。
癌症治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越到中晚期,患者的求生欲望越强烈,越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尝试各种治疗方法。我们接触过大量这样的病人,我们尊重患者对生的渴求,但决不轻易“纵容”他们的治疗要求。因为,很多中晚期癌症患者在过度治疗之后,不仅没能延长生命,剩下的日子反而过得十分痛苦。更为沉重的是,为了挽救生命,有的患者家庭甚至整个家族倾家荡产,最终患者带着负罪感离去,给亲人留下生的负担。治病是为了救人,如果患者的生活质量非但没有因“治病”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而恶化;生存期也没因“治病”得到延长,那么,病人又何苦为“治病”最后落得人财两空呢?
其实,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从发现起,治疗可能要花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对疗效不好、可吃可不吃的药绝对不开。医生一动笔,患者就要花钱,癌症患者的钱要细水长流。我们对每一个病例都要从多角度全面评估病情,然后制定个体化、人性化综合治疗方案。用最少的钱治最大的病,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小的治疗痛苦代价获得最佳的整体治疗效果。即“求最大善果,求最小恶果”,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总之,中晚期老年癌症患者的治疗重点应该放在调动患者本身的积极因素,抑制肿瘤发展,改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上。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争取其良好康复。“带癌生存”的目标追求也属很有价值的聪明选择。饮食起居同于常人,病情稳定,5年10年长期生存,人瘤 “和平共处”,甚至逐渐康复,未尚不是病人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五、平民之生与帕瓦罗蒂之死
中央电视台10套《科技之光》曾报道过笔者的一个案例。
徐某是上海环境学校的职工,以前是仓库保管员,现在在门房管收发。2000年底,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健康体检,B超发现胰腺有占位性病变,立即去医院进一步做了CT、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是胰腺癌。最初,家人不敢告诉他,怕她受不了。丈夫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背地里唉声叹气,当面还要强装笑颜。徐某当初也没太当回事,她不属于那种敏感的人,另外当时的症状不算明显,她有多年的胆结石和胃窦炎,吃完饭后中脘和后背的隐隐作痛,她根本不会联想到胰腺有问题,拿她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是生了这个病,可能连胰腺是什么东西一辈子也不会明白。
医生告诉她丈夫,生这种病是非常凶险的,可能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了。听到这个消息,这个坚强的七尺男儿立马懵了,不知所措,家族的关系网迅速启动。正好徐某的姐姐认识中山医院的一位教授,经过她的牵线搭桥,院方迅速接受徐某入院治疗。在和家属谈话的时候,主任医师问他们愿意不愿意手术,话说得很明白,手术是“搏一记”,胜算难料。丈夫这时早已六神无主,没有太多医学常识的他们完全把决定权交给了医生。医生告诉他,这是一个很大的手术,根据影像资料判断,手术可能要切除肝的一部分、胃的一部分,胆囊要完全拿掉。听到这里,他的心几乎都要碎了,如坠深渊。
第二天早晨8点,手术准时开始,徐某的爱人蹲守在手术室外,心中七上八下,默默祈祷妻子能安然渡过难关。因为知道是大手术,他也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带了水和点心。可还不到10点,主刀医生出来了,他心下一沉,意识到手术可能出麻烦了。果不其然,主刀医生告诉他,手术无法进行,因为他们打开腹腔后发现肿块直径有6厘米,被大大小小的动脉血管包裹得严严实实,无法分离,稍不留意,就会造成大出血,命丧手术台。这台手术最终无功而返,打开的腹部又被原封不动缝合了。
丈夫想起了胆结石的事情,因为按事先的计划,这次手术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把结石拿掉。主刀医生不耐烦了:现在是还能活几个月的问题,还有空去管她的胆结石?一句话让他哑口无言。主刀医生挥挥手,继续说到:还是去找找中医看看吧,医院继续住下去也没有多大意思了。这句话无疑是宣判了徐某的死刑!
丈夫心有不甘,不愿意让自己的爱人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平常的一个习惯帮了他的忙。他是一个报迷,不管去那儿,总喜欢翻翻报纸。他把家里积存的报纸翻了个遍,正好看到了关于笔者的介绍。徐某还住在中山医院,住院小结没拿到,他把片子借出来并请医生写了一个病情说明,义无反顾地直奔上海中医药大学,并通过该学校的一位朋友的关系,找到了笔者,开始了中医药的抗胰腺癌治疗。
出院2个月后,徐耀珠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可以想象做丈夫的该是多么辛苦,把这样一个重大的秘密隐藏在心中该需要付出多大的毅力,朝夕与共的妻子如果不是还挂念她的的胆结石问题,这个秘密也许还会保留得更久。
服用笔者的中药和“零毒抑瘤”制剂2~3个月后,做了一次CT,病灶有所缩小,这让徐某及家人十分开心。按他们的想法就是能稳定不再发展已经是不错的了,这也让他们对治疗真正开始有了信心,丈夫也终于舒了口气。又过了3~4个月,徐耀珠做了出院后的第二次CT,肿块进一步缩小,这下他们觉得情况在向好的方向转变,笼罩在他们头上的乌云正在慢慢散去。因为听说经常做CT对身体不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做过检查,只是每2周定时到笔者处改方,这一晃又到了学校每2年组织的体检。
在体检现场,他们专门叮嘱B超医生,注意一下胰腺部位的肿块,B超医生看来看去,看不出有何异常。在场的人都非常惊讶,觉得简直就是匪夷所思!对徐某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但不敢掉以轻心,拉上先生又去医院复查了一次CT,报告同样没有发现肿块,这标志着她已经痊愈了。
生病以后,家里的活都交给了先生,千斤重担并没有压垮这位有情有义的男子汉,他四处奔波,每次配的中药都要去医保医院转方,再一丝不苟的煎熬,妻子的完全康复兴许正是这份感情感动了上苍。慢慢康复以后,妻子又自觉地把家务活揽到自己身上,她觉得丈夫这些年为了她付出了很多很多,夫妻之间虽不讲什么回报,但人心都是肉长的,她想只有更多的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才对得起这份感情。
2003年7月,胆结石发展到难以忍受的地步,笔者鼓励她手术切除。同年10月,徐某又去中山医院找以前给她开刀的医生,这一回非常顺利,胆囊拿掉了,手术过程中医生又触摸了一下以前的病灶部位,十分惊讶,给出的评语是“非常光洁”。
徐某完全康复了,每3周改1次方、2个月改1次方、半年改1次方,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徐某几乎没有吃过什么西药,唯一做过2次手术。现在除因其他疾病来找笔者来看病外,笔者还建议她连中药都无须服用了。
这让笔者想起了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帕瓦罗蒂于2007年9月因胰腺癌病情恶化而去世,享年71岁。帕瓦罗蒂的经纪人罗伯逊在声明中说:“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于6日凌晨5时在他的出生地,意大利的摩德纳家中去世。这位艺术大师与胰腺癌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奋战,但是最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按照他的一贯作风,他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态度,直到病情发展的最后阶段,他不得不屈服。”
但在1年前即2006年7月罗伯逊在声明中是这样说的:“幸运的是,肿瘤在手术中被全部切除,医生对帕瓦罗蒂的身心恢复状况感到振奋。”
2006年帕瓦罗蒂的全球告别演出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在7月的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了胰腺的肿块,当时没有症状,按医生的话来说,是发现得比较早的。当时英国《泰晤士报》援引医学顾问托马斯?斯图塔福德的话表示:“考虑到帕瓦罗蒂能接受手术,他的病情应比大多数患者好。”
手术后,帕瓦罗蒂自我感觉不错。他自称“在不幸中还算相当幸运”,发誓将重返舞台。意大利《新闻报》24日的访谈中说:“我绝对想继续唱,我打算继续巡演,但无法明确具体日期,我得和医生商量,但我想明年可以重新开始。”他在美国纽约出院回到居所,被问及感觉如何时,他说:“好,好,好些了。我终于回家了,自己的家,终于出院了。怎么说呢?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美联社也援引医生的话说,他逃过劫难的可能性因此而增加。
但没想到的是,仅仅14个月后这位大师就陨落了。而此期间,所有的演出全部取消,根本无法登台演出。就这样,他告别了心爱的舞台和无数的观众。
同样都是早期发现,而结果却相去甚远:一个是世界级的名人,有最好的医疗条件;而另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工人,能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当有限,然而仅仅是因为一个采用了对抗性的西医疗法,一个采用了综合的中医疗法,导致了平常人生存期远远超过名人生存期的奇迹,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据我们所知,徐某的案例决非个案。仅在上海,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已有20多个与徐某一样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较好地活过了5年!其中,有几位与徐某一样,CT或B超检查肿块已完全消失,而所有这些患者原先都被明确诊断为胰腺癌!其中有一位同时在中国和美国肿瘤治疗中心确诊,半年后复查结果令美国专家目瞪口呆,认为绝无可能,并愿意提供全额费用进行追踪!
作为后话,帕瓦罗蒂之死,震动了意大利。意大利政府启动了专项肿瘤传统医学治疗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额度约400万欧元。而远在意大利米兰行医的笔者当年的一个学生,第一时间就找到了笔者,并专程来国内联系落实,希能让中国传统医学对肿瘤治疗的优势,同样可以泽惠欧洲。
六、肝癌治疗的"两手抓"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比较凶险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多发且凶险,故许多人谈肝癌色变。不久前,台大医学院的一名30多岁的肝胆外科博士、副教授,偶被确诊为肝癌,结果抢救无效,半月后死去。经了解,这位患者其实不是死于“癌”,而是死于心理的恐惧和绝望。
在我们看来,肝癌并不像坊间流传的那么可怕,笔者所在的诊疗中心诊疗的肝癌患者约2 400多名,半数以上活得很好。几百人已活过了5年,且一直健康地生活着。有些尽管有过这样那样的病情变化,最终经过科学、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使其中很大一部分走出了肝癌的魔影,走向了健康。
在长期的临床摸索中,笔者尤其感到肝癌的治疗需要讲究辩证法,需要讲究中西医有机结合,需要讲究一些基本原则和不断改变应对策略。总之,一句话,需智慧和技术的有机融合。
肝癌的病机非常复杂。一方面,肝内不断增大的肿块对生命构成了威胁,必须有效地加以清除或抑制;而西医学的手术、乙醇、碘酒、化疗药、射频、γ刀等治疗方法尽管对局部肿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不同程度减轻癌肿负荷。但这些疗法本身难以避免的创伤性或副作用,又重创了肝脏,常使肝进一步受损;肝内转移复发频繁,不断复发;从而不断用创伤性疗法抑杀,又不断加重肝的损伤,导致恶性循环。而这正是今天肝癌治疗棘手,后期常无计可施,终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原发性肝癌患者又大多伴有肝硬化或严重肝损的病理基础。这些,又是肝癌反复复发的“温床”。因此,肝癌治疗必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肝癌治疗需要用药,包括需要用各种治疗方法,但又不能多用药(特别是有可能伤肝的药)、乱用药,各种疗法一起上。可见,中医与西医的治疗思路都须调整,应更加强调两者扬长避短,有效整合。
笔者的经验是:西医抗癌治标,中医保肝防复发治本。充分利用中西医学的不同优势,有效整合,扬长避短。早中期患者,先借助西医疗法,重在抑杀癌肿,减轻肝内癌负荷,同时佐以中药保肝护肝,减毒增效。一旦西医创伤性治疗告一段落,即以中医零毒抑瘤为主,配合辨证施治,既温和地清扫残余癌细胞,又有效地保肝、抗病毒,阻断肝损坏进程,防止新的癌灶出现。一旦出现新病灶,仍以西医疗法作局部性肿瘤治疗;而重点还在于零毒抑瘤,保肝护肝,逆转肝硬化或纤维化进程,减少新病灶出现的可能性。经2~3年调治后,常能获得既有效消除肝内病灶,又从根本上改善肝的质地与功能,从根本上避免肝癌复发转移之恶果。
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中医零毒抑瘤主要体现在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的全过程。术前运用零毒抑瘤可控制肝肿瘤的进一步发展,为手术提供机会和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对个别失去手术可能的患者,可起到姑息性治疗,甚至为手术切除创造条件。术后能增加体质,加速创伤的愈合,以利于术后综合治疗的进行。在化疗期间以及化疗间歇期的治疗真空时,减少肝癌的转移与复发。同时,它具有明确的保肝功效,常可使肝硬化发生一定程度的逆转,大幅度减少肝内复发可能性。与介入及各种微创疗法的配合,也能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此外,对晚期肝癌患者,运用此法可使其生活质量改善,延长带癌生存期。
这些,不仅是经验之谈,也已为几百例成功康复的患者诊疗经历所证实。
七、转移癌:远未到"绝境"
笔者诊治的肿瘤患者中,约1/3是转移了的晚期患者。这些患者通常经过了西医手术、化、放疗等的常规治疗,又见转移,故常特别心灰意冷,每有放弃之“情结”。但事实上远未糟糕到这一步。笔者诊治的大量转移癌患者依然健在,甚或康复、痊愈的事实,足以说明并非已是绝境。也许再努力一步就会“柳暗花明”,关键常常是需要全新的治疗对策和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积极合理配合。
郑某是入菲律宾籍的华裔,在菲也算是显赫之族,祖上与菲律宾原总统马克斯一家交往甚密,并在香港有较大产业;素特嗜好酒,杯中之物爱不释手,后半生定居香港发展。1995年其72岁时,被查出患肠癌,行手术后,不久转移到肝,在香港、美国用尽了“电烤(放疗)”、“化疗”等,肿瘤未见缩小,人已被折腾得大肉尽脱,骨瘦如柴,老头子已绝望了。其子女求治心切,于1996年末来中医学院找我,先行探询。由于长期海外生活,他们对中医也不了解,只因已走投无路。我也很感棘手,一不见人,二听此描述,绝对是恶病质,且又对中医有点怀疑,好在求生心切,又是老人,据自己经验,这些老年患者换个治疗思路,不用化、放疗之攻伐手法,至少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或许还能创造奇迹。鉴于病患虚弱之极,已无法(也不愿)服汤药,因此,我建议其子女令其父先服用以真菌萃取的零毒抑癌制剂,先从中剂量试起,适应后逐渐加大剂量,直到每日16克(32粒);同时,以水泛丸的方式,给其父专制了一料补益肠胃,扶助正气之“丸药”,配合零毒抑瘤制剂,希2—3全月后能稍有起色。果真,过年后不久,子女便携老人专程来此,此时,服药不过2月余,患者体重增加了7斤,肝区不适也已消失。经过一番劝说,我又加了辨证汤方。又3个月后,复查,肝区肿块基本无变化,但人之元气已复,生活已趋正常,老人也信心大增。9个月后复查,原本6个转移灶中,有4个明显缩小。一年半后(98年夏天)除一个大的病灶从原先的5公分大小缩至2.2公分外,其余5个病灶已模糊难辨,老人已活动自如,并特地陪同我去了趟菲律宾。经中医零毒抑癌治疗近5年半后,经不住老人的软磨硬缠,家属又同意他可以饮酒,最终老人2004年4月死于饮酒后诱发的心血管意外,肝区病灶却一直稳定,享年81岁,被当地医院视作为一个奇迹。
在我们看来,肿瘤转移,特别是转移到肝脏等重要脏器,的确属于十分棘手的晚期之症,但并非“绝症”。好生调整,特别是在治疗思路上作出大胆调整,更多地依赖中医药方法,尤其是零毒化疗方法,再加上注重生活方式调整等,常能创造出奇迹。类似郑老先生的情况我们追踪的病人中不下近百例。至于郑老先生的死,我还是认为有点冤。这老头倔,身体基本康复后,特感苦闷,原先可能从事经营,每天都很充实,且又嗜酒,故子女后来也十分后悔,当初没能坚持戒酒。不管怎么说,他借助中医药零毒抑瘤之法,“绝地逢生”,又快乐地度过了七年多,耄耋而逝,也算是种圆满吧!
八、生癌不是丑闻
几年前,一不足40岁的商家巨子,因患肠癌几年后,不治而亡。当时,引起了社会的一片惋惜和感慨。他并非笔者的患者,我们也并无交往,但他的失治而亡,却也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和感想。
他生活在浙南某地,该地有笔者的许多患者朋友,长的已有10多年之交。在接触中笔者感受到该地有一种有欠健康的习俗文化:总认为生了癌,不是件光彩的事,不愿主动与人谈及,更不愿积极与他人交流;求治时,常会有个附带要求,别告诉他人。比如说,癌友协会表彰生存5年以上的抗癌明星,并有些奖励。换到其他地方,评上者一定十分踊跃登台,接受别人给他祝贺的掌声。但该地却近半数人不愿上台,更不愿暴露在镁光灯下。一时间,笔者也很感纳闷。由于时间长了,关系融洽了,笔者就问了几位。方知当地观念中,生癌似乎是见不得人的事,肮脏之事,特别是做生意、有企业的。很多人可能会因此而避你远去。其实,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错误的、有害的。因为这不仅会在患者及家属心中留下挥不去的阴影,极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而且,也会无形之中阻碍患者主动求治。以及在治疗康复中和他人的积极沟通、交流。所有这些,在我们看来,都对作为慢性病的肿瘤之康复,至关重要。
据说,那位商界巨子之死,与此类错误观念也不无联系。至少,这种错误认识无助于他积极寻求各方面有益的相助。
2008年初美国总统初选中,竞选人爱德华兹公开公布自己的癌症病情,而他的夫人则是一个仍在治疗中的乳腺癌转移者,顶着化疗秃光了的头,助夫竞选。笔者看到这则消息,不由感想良多,中国人何时也能这样坦荡地面对生癌这一再普通不过,普通得就象老人生了骨刺、冠心病一样的疾病呢?这也许将大大改写中国人防治癌症的被动局面!
保守病情秘密是每个人的隐私和权利,笔者无意多说什么!但考虑社会难以接受,会丢了朋友、生意、甚至职位?!那却是我们的习俗和文化出了问题。因此,笔者要大声疾呼:生癌就是个体生了像糖尿病、冠心病一样的慢性病,并非丑闻!社会应宽容对待。而作为患者自身,也应积极面对,没有必要产生恐惧感、丑陋感,甚或犯罪感。这才是积极的,正确的态度!
第三部分  康复篇
一、不可忽略的第二治疗:康复治疗(待查)
二、癌症康复中的倒"U"字型现象
我们注意到,癌症治疗与康复中,存在着一个非常有趣,须深思才能揭开其谜底的倒“U”字现象。
所谓倒“U”字型现象,是指肿瘤康复的效果,与患者的经济水平及社会地位等常呈现出倒“U”字型的结构: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大部分治疗效果很差,花尽巨额代价,遍寻名医,亦撒手人寰;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的,一般无钱也没有特别的求治欲望,这一阶层中除部分中老年人可较长期带癌生存外,其生存期也大多短于一般人群。
没有地位和经济水平的人群,治疗和康复效果很差,这很好理解,因为他们没接受必要的治疗。而这类人群中的老年人,一则因为年事已高,癌症本身发展不快,二则这类人大多对患癌不太在乎,本即生活贫贱,没有强烈的苟安意愿,无特别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反倒慢性病长期拖着,活得长久。
活得相对最长,康复相对最好的是中间一段。经济条件一般可以,文化层次与社会地位均属中等的,他们既能接受一般须花费偏高的治疗,又不可能无休止地到处寻觅良医和“好药”。不能说心理没有波动,但也不像达官贵人、商界巨贾那样失落感巨大。总之,他们是中间一段,总体康复情况良好。
难以理解的是第一类人群,我们曾遇到过一位结肠癌患者,其实并不复杂,确诊时并无转移,却因身份特殊,身价过亿,8个多月时间内前后用去200多万元,最后多脏器受损,前来求救,为时已晚,只拖了1个多月,最后去世。他的死,让笔者扼腕!此人遍请良医,光请名医来回用的飞机票钱就花了十多万,用尽世上好药、最贵的新药,每日需2 500元,照用不误;中药也吃,起初是吃每日近400元一剂的“好药”,用时配合用一种奇贵无比的所谓抗癌之物,又是每日几百元,最后却“治出”、“吃出”了个多脏器受损衰竭、死于肝肾衰竭之恶果!
这也许是典型的,然而类似的1年半载用掉50万~60万,最后保不住命的经常可见,失败的原因很值得深思。
三、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了(待查)
四、调补需文火慢熬(
与患者及家属接触的时间久了,他们的想法和习惯也常常了如胸中。有很多家属唯恐患者营养不良,消化功能刚有所恢复,胃口刚一开,即填鸭式地灌个饱。但常常事与愿违,补没“速成”,反倒加害于患者。鉴于这类好心办坏事的悲剧,肿瘤临床太常见了。故特提出一议,以示警觉。
先举一典型案例。不久前,一对上了年纪的父女俩来找笔者求救,为的是其70多岁的妻子(母亲),患者患晚期肠癌,不完全梗阻,体质太差,无法做姑息性手术,做了2次化疗,滴水不进、腹痛、便秘,十分消瘦和虚弱,舌质红,苔却黄腻而厚,腑气(大便)不通已多日。医院除对症措施及输液外,无多少治疗建议了,只是在拖时间。全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打听到笔者用中医药一法救人不少,特来求助。
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十分常见,常规的中医治疗很难切入,笔者以3种方法试行,灌肠先通其腑气(调整肠胃),排其污秽,令其上下腑气得通;外敷理气之剂,鼓动其胃肠蠕动,消其食积,帮助中焦运化;大便一通,则嘱其口服少许清利胃肠湿热和健胃益脾之汤剂,并佐以少剂量的零毒抑瘤之剂,扶正抑瘤。1周后,父女俩兴奋地来复诊,说服药3日后大便始通,精神转佳,已能食粥糜;继续以上法为主,但稍微加重内服之剂。
又1周,老头愁眉苦脸,女儿则一直在旁埋怨他。原来,这1周,初起患者情势更好,病大有起色,已能下地,舌质仍稍红,苔已化尽(笔者要求家属每隔几日用数码相机拍摄舌象,以利于追踪观察),胃口大开,时常想索取食物。但就2日前又腹痛、呕呃、厌食,昨起又有呕吐,精神又明显见差。一听说病情演变过程,笔者心中已明白大半。直奔主题,问到:“你们肯定2~3日前给她进食太多、太好了?”父女相视,女儿坦诚,她和父母分居,前几日她住在母亲家,严格遵循医嘱,每日熬粥让其母啜服少许。3日前回家,由父亲独自照顾。父亲见母亲食欲好,人消瘦,遂好不容易寻来一只老母鸭,加红枣、桂圆等一起熬,熬透了,嘱患者吃。吃不下,还逼着她多吃一些,旋见如此结果。老头则在旁边一直告白“我看她太虚了”、“只给她补了一点”、“只补了一点点”、“我看着她吃,还很开心”。真的,好心办了坏事。
其实,中医学有“虚不受补”之告诫。特别是消化功能偏弱,刚刚有所恢复者,稍微吃得好一点、饱一点,胃肠道即受不了,“消极怠工”,可常见腹胀、呕呃、便秘、腹痛,甚或呕吐、肠梗阻等。因此,必须明确一点,虚人调补,只能细火慢熬!一点一点来,以粥糜等最为养人,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往往结果会适得其反!
在这里,还要强调两个观点。
第一,在城市里,肿瘤患者真正因营养不良而走的,绝非多数;即便后期常见恶病质,也是消耗过多,抑制消耗才是关键!
其二,吃进去的远非就是补进去的,吃进去,仅仅进入肠道,能否吸收才是关键!吃得太多、太好,吸收不了,反倒增加肠胃负担而为害!
总之,调补需细火慢熬,切忌快速填鸭!
五、让食物成为抗癌药物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而不要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
其实,人们早已明确:饮食不当在癌症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大概占到了35%——45%左右。今天临床的常见癌症,其发生往往有食物因素参与其间。另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医学就主张药食同源,很多药品就是从食品中衍生出来的。而作为食品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合机体需求,无毒无害,可长期重复食用。我们近二十年的肿瘤治疗经验表明,从菌类等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配合中药辨证论治,可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强调:“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至少,我们近二十年的肿瘤治疗经验表明,从菌类等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配合中药辨证论治,可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这一方面的经验,已详尽地整理体现于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之中了。而这一切,均有力地印证了古今贤哲有关“借食物以治病”的睿智论断。
饮食失常,本即是中医学强调的内伤病因之一。在饮食与肿瘤的关系上,中医学尤其重视,且形成了相应的丰富认识与经验。了解这些,并帮助人们自觉遵循,自有其积极的防癌抗肿瘤意义。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包括饮食行为及习惯不健康和饮食物(即膳食结构)不合理两大类。饮食没有规律、饥饱无度以及经常生闷气吃饭,易导致胃病,久之可发展成胃癌;多食腌制物、烧烤物、油炸物,易致多种肿瘤,包括鼻咽癌、肺癌、胃癌等等。故必须养成有规律、有节制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不同的肿瘤患者的饮食忌宜,既有总的原则,也有不同的特点,故饮食须应癌肿不同而异。例如,乳腺、结(直)肠、胰腺癌等的发生与脂肪摄入过多直接相关,故控制动物脂肪摄入量十分重要;乳腺,卵巢等妇科肿瘤常属于雌激素依赖性的,有可能升高雌激素水平的食物宜少食,诸如牛奶、蜂乳(皇浆)、蛤蟆油等都不可多食;肝、胆、胰、胃肿瘤患者消化功能差,许多不易消化的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如甲鱼、蟹等宜慎之又慎,临床中有多例胰腺癌患者因食甲鱼后诱发胆道梗阻,黄疸骤然上升,后果严重。
肿瘤患者一定要重视饮食健康,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得了癌症不可忽视饮食疗法,食疗对治疗与康复是非常有益的。例如猪血有止血、补血、抗癌作用,香菇中的香菇多糖有抗癌作用,百合有止咳润肺作用。吃肉、鱼、虾等须加点醋,要多吃点豆制品、红枣、红小豆、大蒜等食物。要注意的是吃药时不喝凉水,不吃辣椒,防止刺激胃和影响药物的吸收。
康复期肿瘤病人在饮食上还要强调要注意以下几点:
● 饮食要平衡:不偏食、不忌食、荤素搭配、精细混食,每天食物品种愈多愈能获得各种营养素。
● 要排除毒素,不吃盐腌、霉变、烟熏、色素、香精、烈性酒。
● 多用天然与野生食物,少用人工复制与精加工的食品。
● 合理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某些滋补品如白木耳、薏苡仁、菌菇等有直接或间接的抑癌与强身的功效。
● 在烹调时,用油量应与正常人相比,有所减少, 不宜增加。同时要注意菜肴色、香、味的调配,多采用蒸、煮、炖等以水为介质的烹饪方法,而不提倡各种以油为介质的烹饪方法,应尽量少吃油炸、煎、烤的食物。
六、少吃一口,多活一日
●观点一
“深圳30岁现象”明显
何裕民表示,在多年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中,自己观察到深圳有一个非常明显的“30岁现象”。
何谓“30岁现象”?何裕民解释说,经过多年的观察,他发现上海、北京包括广州等大城市的乳腺癌患者,年龄段集中在38—48岁,农村还会晚3到5年。而在深圳,乳腺癌的高发人群竟集中在27-33岁之间。而这些女性无一例外都是来自内地的大学毕业生,职业也相当优秀,而到深圳打拼也大都在5-6年时间。
“这个现象上海、北京等城市都没有,但是在深圳就特别明显”,何裕民解释说,因为深圳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移民城市,大家到了这个城市谁都抱着一股创业激情,城市节奏快、生存压力大,这种极度紧张的身心状态以及相伴随的肌体内环境、微环境紊乱会成为癌症诱发的“催化剂”和“温床”。
何裕民在现场提醒深圳符合这些特征的市民,尤其要注意缓解压力,宣泄情绪。
●观点二
癌症可以是种慢性病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癌症已经成为当今危害健康的头号杀手。但是究竟癌症的本质是什么?在何裕民的书中,他解释道:“其实癌症与炎症是不一样的,炎症是'外敌入侵’人体(致病菌侵袭机体),而癌症是'内乱’,是一类有众多因素参与的,主要涉及自身内在细胞代谢'紊乱’的,常有着缓慢发展过程的'内乱’,是自身的细胞出问题了。而且从正常细胞到癌细胞到癌症,最快5年,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长。所以说,癌症的本质只是一类慢性病。可以说,每个老年人身上都有癌细胞,在老年人的尸解中,四分之一左右身体内患有恶性肿瘤,人在慢慢颐享天年的时候,身体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生理异常,就像机器旧了要出问题一样”。
“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投入650亿美元进行癌症的研究治疗,向癌症宣战,加大治癌的力度,但结果是癌症的死亡率节节攀升。上世纪80年代后期癌症是治不治一个样,过度治疗引起人们的思考,如肺癌化疗过度带来了高复发率。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注意到过度化疗的危害,反对过度治疗,重视适度治疗,认为仅仅治疗躯体症状是不对的。到了21世纪,靶向治疗、自然疗法等受重视,提倡通过饮食、中医中药等来治疗癌症。人们发现很多情况下对待癌细胞不一定要“赶尽杀绝”,有时也可以促使其“改邪归正”,经过改变生活环境来诱导细胞进一步分化,就像“问题孩子”在一定方法的“调教”下可以“改邪归正”,使癌症的坏细胞转化成接近正常细胞了。而诱导分化的同时,也促使了癌症细胞进入正常的自我死亡程序而自然死亡,这叫“诱导凋亡”,因为通常情况下癌细胞是很难自我死亡的。这也就成为治疗癌症的一条新思路”,何裕民表示。
●观点三
分四步预防癌症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诱发癌症的原因,生活方式占了50%-60%,精神心理、个性因素20%-30%,环境因素10%-15%,遗传和生物学因素10%-15%,而医疗因素只占了6%-8%。因此何裕民认为,要预防癌症要分四步:一是改变认知;二是改变思维方式和惯性的联想方式;三是寻找宣泄途径;四是多找朋友交流。
“少吃一口,多活一日”,何裕民说,“大家都知道肥胖、烟酒与癌症有最直接的关系,不仅如此,现代人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容易患上三高病症,如果我们在吃上讲究一下,就会远离病患。比如大家应该多食粗粮,少食精制粮,少食甜食;控制脂肪摄入,讲究适度的优质蛋白摄入;常饮清淡的当年绿茶;上了年纪的人,晚餐尤其要控制;少应酬,不喝酒,饮食讲究按时、常量、有规律。
此外,学会释放压力是防病很重要的步骤。“很多人生癌的内在因素是个性,叫“癌症性格”,这种人特别抑郁,心情低落,容易慢性疲劳,有较高文化修养,感情细腻,遇事认真,内心追求完美,却不太善于交往和表达情感。人要学会改变,要认识到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都非常重要,有些事难得糊涂反而更好。不做无谓的联想,有许多事情的后果绝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严重,船到桥头自然直,多结交朋友,及时宣泄郁闷”。
七、十剂之功,败于病家一怒
有一个案例,虽已过去10多年,却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海里,久久难忘。黄老伯是位胃癌患者,也一度是笔者的近邻,时常在小区打照面。手术后,因体质很虚,未作化疗,一直用中药加零毒抑瘤方法调整,恢复得不错。原本酗酒吸烟,都已戒了。人也白白胖胖,体重增加。逢年过节,子女们还常来串门,表示谢意。一晃过了8年,大家都认为平安无事了,查体时也无任何不适与异常,已经进入巩固康复阶段。那知一日傍晚,因琐屑之事,他儿子与楼下邻居发生剧烈口角,一时争得不可开交。老人也被惹火了,冲出门外,与邻居嚷叫对骂了片刻。不久,即感胃脘剧烈疼痛。家人给予胃药和止痛剂未见缓解,急送医院治疗后,稍有改善。自那以后,虽重新恢复中医药的治疗,但隐痛始终存在,人也日见消瘦。当时,怀疑术后粘连,因暴怒而扯裂、受损,故作痛。但3~4个月后,进食日见梗阻,中脘部已能触及小硬块。很显然,已局部复发。最终,在大怒后200日去世。笔者不敢断定就是大怒导致了复发致死,但勃然大怒是重要诱因,却是再明白不过了。
类似的案例太多了:如一肺癌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已十分稳定地度过了3年余,一次剧烈争吵后,下午即发现左锁骨上原已缩小的淋巴变成了鸡蛋大小;一脑胶质瘤女患者,自我感受和各种检查都已正常,唯颅内有残留瘢痕与少量积液,安全生活了2年多,因情感生活问题,与先生大吵一通后,又连续争吵数日,即头痛发作,用脱水剂没能改善症状,3个月后复查,又见复发;一患食管癌的老人,用过放疗,自我感觉可,眠安纳佳,2年多后与人发生争吵,当即胸闷痛,且疼痛彻背,止痛剂无效,影响进食,施以中药也未见有明显改善。总之,大怒、情绪骤然剧烈波动,对处于癌症治疗期和康复期的患者来说,都不是好事情,极有可能诱发出现难以收拾之败局。因此,须慎之又慎。
唐宗海是清代著名的医师,写有代表作《血证论》一书,流传甚广,他所治吐血、出血等,便包括癌症等的血症在内。他有一句名言:“医家十剂之功,败于病家一怒。”医生再作认真调理,如患者本身不善作调整,学会随时调节或控制情绪,避免剧烈波动或大怒,亦无益于事。而对肝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胆囊(管)癌、肺癌、鼻咽癌以及脑瘤等的患者,无论原发还是转移,尤其要学会自我调控,切忌大怒或动则易怒,也应力戒长时期的郁闷、过分内向压抑情感。
然而,人之“本性难移”,要调整或适度控制情绪,谈何容易。道理谁都明白,没有相关措施,空洞说教,是苍白无力的。笔者记录一案,可供参考。某男,50出头,原为一公司副总,2000年生肝癌后做手术,做完以后即找本人诊治,笔者印象很深。第一日求治,即在诊疗室当众人面与夫人大吵。夫人很关心他,却很唠叨,规定他要这样要那样,先生当即不悦,与之“干”了起来。笔者和颜却正色地告诉两位,如此争吵于康复大为不利,并引“医家十剂之功,败于病家一怒”之名言加以开导。尔后,笔者留下其夫人,与其细谈:“你先生要康复,必须要帮助他调控情绪。他肝病日久,肝病本即易激动,好发怒;现加上术后身体不适,又因此病,时时恐惧不良恶果,故他之易怒,你应理解。你为他好,必须学会宽容、忍让,有些非原则问题,能顺他便顺顺他。”笔者并嘱其夫人做好整个家庭的工作。而在给该先生的中药调整中,也加强了柔肝、疏肝、养肝之品。每一次他来复诊,都侧面劝他“健康第一位的”,“家人都是为了您好”,“难得糊涂,是人生的一个境界,”大约3~5个月后,随着身体状况的恢复,自身舒适感的增强,肝及肿瘤指标的改善和控制,素来急躁易怒的他也变得随和起来。现在到门诊部,他每次都会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劝说他人。而7年多的康复,包括肝质地、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的全部正常,又进一步优化了他的个性和信心,他已是一个不再会发怒的随和之人了。总之,怒,不利于肿瘤患者的康复。而节怒又不是简单的问题,须认识上加强,周遭环境作些调整,自我也要学会调控,再加上适当的中药调理。而且,随着个性的优化,又将有助于癌症的更好康复。
八、难得糊涂,别太认真
换种活法,远离肿瘤
——何裕民教授中国国家图书馆演讲
3月8日,正值两会期间,中国国家图书馆特邀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做《换种活法,远离癌症》的讲座。何裕民教授在讲座上携新书《癌症只是慢性病》(第二版)进行了签售。以下为讲座内容选摘——
癌症究竟是什么?
何裕民教授说,癌症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类和冠心病、糖尿病类似的慢性病,发展比较缓慢。当然必须要控制它,不能让它进入到进展期,进展期就比较麻烦。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的说癌症只是慢性病,并认为癌症只是慢性病有两个涵义:一个是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冠心病,就是缓慢的过程,发展缓慢就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可以防范;第二,在有效的免疫监管下,癌症可以长期休眠。
早在80年代,美国人做尸体解剖就发现,80岁以上的老上,四分之一左右体内有明确的肿瘤但是没有任何症状,死于其他疾病。何教授认为:其实,体内带癌生存的多的是,特别高龄的,没查出来好得很,一查出来了心理恐惧,然后再三、五个化疗疗程下去,死得快。所以,癌症在有效的免疫监管下可以休眠,正因为这两点,所以人们把癌症断定为是个慢性病。
癌症离我们并不遥远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每个人都会生癌。我曾经说过,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预测,美国人平均不到90岁,男性有47%,女性有32%,死于癌症。请大家注意是死于癌症,那么如果说患癌率的话,应该说是百分之一百。
80年代,人们一直在探讨,因为50、60年以前,威胁生命的主要是炎症,70年代开始起,发达国家炎症消退了,中国大概80年代炎症消退了,2007年卫生部公布了统计数据,中国现在死于炎症的全国一年不到2.8%,但死于癌症的达到了27%。炎症为什么消退?因为发明了抗生素,中国到了90年代,突然觉得生癌是种很常见的事情,但是人们刚刚从战胜炎症的方法里走出来,很习惯的用对抗炎症的方法来对付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癌症,对会炎症是什么?就是发明抗生素,杀死细菌,所以到我们治疗癌症时,很简单,想尽办法去找那些细胞毒药物。所谓细胞毒药物就是化疗药,然后去杀死癌细胞。当时人们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对付癌症,因为对会炎症很成功,杀死细菌,所以把它移植到了癌症当中来。
人们在90年代,一直到20世纪末,人们大量的精力放在去发明化疗药,结果非常遗憾,用化疗治疗癌症的生存率始终徘徊在30%左右,五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30~40%。所以人们就开始反思了,从80年代开始反思,一直到2005年出现了转折,美国第一次癌症的死亡人数下降,以后死亡人数逐年下降,请大家注意癌症的发病率在上升,死亡率在2005年出现转折,那说明出现了转机。那么,这个转机的出现,不是说发明了新药,也不是发明了新的手术方法,而是人们改变了一种思路,从生物医学方法改变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方法。从2006年起,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的说“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何教授介绍说,自2002年起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不断宣传癌症是种慢性病,《癌症只是慢性病》这本书里有不少案例就可以佐证。
癌症还是种生活方式病
所谓生活方式,癌症50~60%和吃和生活行为有关系,不良生活习惯,特别是我们城市里吃不注意,然后酗酒、抽烟,还有20~30%左右与心理个性有关。我们告别癌症,包括我们走向康复,就要从改变生活方式、调整心理,采取有效、积极、正确的医疗措施,从这些方面着手。癌症还是心身相关性疾病,所谓心身相关,抑郁、焦虑、自我压抑、过度的精神压力都可心诱化或加速癌的生成。特别是在康复过程当中,优化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一但生了癌,有的人心里非常坦荡、从容面对,活得好好的;有的人尽管有去治疗,今天提心吊胆,明天疑神疑鬼,那么就走得很快。
癌症究竟应该如何治疗?
关于癌症治疗,首先治疗观念要有变革,以前是“寻找和破坏”,现在我们强调“靶向与控制”。癌症是慢性病,慢性病不求短期有效,更求长期稳定。过去的“三光”政策:手术越开越大;化疗量越大越好,因为大量药剂能更多的杀死癌细胞,但杀敌一万自伤八千;放疗越大越好。
现在人们强调综合调整模式,美国人五年生存率现在达到70%以上,乳腺癌达到80%以上,不是因为用了化疗新药,而是少用化疗。美国从2002年起成立了补充医学办公室,把中医中药放进去了。所以,美国的五年生存率大幅度上升,死亡率则下降,这就是换一种活法,综合调整。我们不是说不需要化疗,不需要放疗,而是要讲究适度,讲究适到好处,该化疗的做几次可以,但不是说化疗药就是救命稻草,所以现在第二个强调靶向治疗。新的三大手段还包括自然疗法,什么叫自然疗法?自然疗法就是练练郭林功、调整心理、改变饮食、改变生活方式,都是心理疗法,因为它是内乱。
治疗目标,第一个观念要改变,第二个目标要调整,既然是慢性病,不求短期有效,更求长期稳定,医学首先应该让人活着。我们有个错误,认为医学是治病的,医生把病治好了,工作就做完了。这是错的,医生的职责应该是呵护生命,哪怕不用药物,但是帮你维持生命,这个医生就是做得最好的。我们叫医学为“卫生”,这在古书上说的很清楚,“卫生”就是呵护生命、保卫生命。日本把卫生叫作“厚生省”,什么叫“厚生”?就是厚待生命。
2007年,美国一本最权威的医学杂志,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当时很轰动,里面内容:65种病症,不治疗比治疗好。当然,这里的不治疗是指西医的某些治疗。所以,我们强调的是让人活着,不求短期有效,更求长期稳定。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像晚期肿瘤、中老年肿瘤,活着就是成功。这个时候说彻底控制,把癌细胞通通杀死,首先它杀死的是人,并不是癌细胞,所以这时候就要悠着点,活着才是成功。
第三,就是“防范,重于治疗”,今天的研究告诉我们,至少有50%的癌症可以减缓或避免它的发生,本来应该60岁发生的,可以让它推迟到80岁。
第四点,癌症治疗中中医的突出意义,既然癌症是慢性病,那么中医的调整与治疗就应该突显出来。我认为中医和西医都各有优势,一个是强攻,一个是打援、清扫、固本,而面对70%以上,本身发展并不是很快的癌症,后一个方法意义更突出。
医学的第一点原则应该是无伤害,中医强调这一点,西医的老祖宗希波克拉底也强调这一点,希波克拉底说过:医学的第一原则就是不伤害,只不过我们现在背离了老祖宗的教诲,只知道杀杀杀。 
优化个性,防止抑郁,走出癌症的转移和复发
研究表明,个性因素与癌的发生率关系密切。第一,C型行为与部症的发生关系密切。那么C型行为是什么行为?特别认真、拘谨、一丝不苟,特别在公共场合不愿意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善于压抑自我,委曲求全。这类个性者,外国认为易患恶性黑色素瘤等。在我的经验看来,很多胃癌患者都有这类性格,认真到了极点,不容易释放,压抑自我,不轻易表达,表面上很谦逊,表面上很内向,看上去绝对是个好党员好干部,这类个性与癌症的发生关系非常典型。
那么第二个类型就是敏感、多疑、情感善波动,这往往是女性,像乳腺癌、卵巢癌就有这个特点。像财会、文秘、中小学老师,很聪明很敏感,敏感到有点多疑,情绪功能不稳定。神经功能不稳定就情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就内分泌不稳定,内分泌不稳定当然免疫力也就紊乱,后两者的不稳定导致相关癌症的发病。
抑郁是癌症的“催化剂”。现在抑郁在城市里爆发,抑郁就是情绪低落,遇事皆无兴趣,长期慢性疲劳。抑郁者往往有比较高的文化素养,感情细腻,遇事认真,追求完美,却不太善于交往和表达情感。抑郁必须防患,因为抑郁是癌症的催化剂。现在抑郁的发病率很高,大城市中发病率有4%-5%,有抑郁倾向的占25%。而且冬天很容易产生抑郁,癌症患者中抑郁有时能达到50%,所以请大家注意。
心理防癌防复发的四步曲
第一,要学会换一种方法思考,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要认识到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都非常重要,都必须认真对待,非达到完美不可的。实际上,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根据国外的研究,每个人所面对的事情中只有5%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必须认真对待的。15~25%是比较紧迫的,大多数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重要。也就是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左右的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事事认真,势必长期有重压感而心身疲惫,肯定导致身体功能紊乱。
第二个,不做无谓的联想。所谓无谓的联想:如果这样,结果就这样,必然就这样。比如,癌标升高了,就一定是复发了,复发了就要化疗,我已经化疗过了,化疗效果不一定很好,不好我就要死了,我死了我家人怎么办?这就叫无谓的联想。其实很多事实的后果不想人们想像的那么严重,有些事情的恶果是人们错误联想的结果。如果你天天这样无谓联想,那么你一定吃不好、睡不好,天天神经不稳定,那么就很容易造成联想的结果。所以,从容面对倒常能柳暗花明,船到桥头自然直。
第三,有时难得糊涂反而更好。有些人不接受事实,一说就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为什么要生癌?”这不利于康复,所以有时糊里糊涂反而更好。阿Q是不会生癌的,所以希望大家有的时候面对某些问题不要太认真,不要事事追求一个为什么,不要事事弄出个你死我活来。请大家学学郑板桥的那句话:“难得糊涂”,每个人都会有坎坷,每个人都会有挫折,不要太较真,有些事情,无伤大雅的,没有大害的,就算了。
第四点,要学会及时释放压力,释放压力的方式很多,该讲就讲,该哭就哭,女性比男性长寿,为什么?因为女性会释放压力。女性走在一起唠唠叨叨,这就是一种压力释放。所以说要善于及时表达情感,这样有助于抗抑郁。
第五就是多交朋友,当然我们说的不是酒肉朋友,我们说的朋友是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帮帮忙,郁闷的时候可以打个电话倾诉一下,有疑难的时候可以咨询一下,总的来说,就是要及时宣泄,取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第六,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无所谓高雅低俗,实际上它只是人排泄郁闷的一种路,人需要有多种路。其实我们说是陶冶情趣,实际上就是让你释放压力,帮助你抗抑郁。
第七就是要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哪怕打麻将也未尝不可,聊天、打麻将都可以,你只要有兴趣爱好。千万不要老两口你看着,我看着你,两个人从早上看到晚上,那就不好办,肯定出问题,要走出去。
第八,任何人的情绪、体力、心理都有一个变化周期,有一段时间好一点,有一段时间坏一点,所有人都有的。所以这个生理周期你要怎么度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走出来,要自己安慰自己:是我情绪周期的低潮期,我很快会到高潮期,低潮期我要好好休息休息、调整调整,我要好好享受享受。千万不要就此消极,暗示自己“我不行了”,如果长期处于低潮其,可以做些简单的事情。
第九,建议大家冬季多晒太阳,即使是健康人到了冬季也容易抑郁,防止抑郁的最好办法不是吃药物。晒太阳可心改变内分泌,可以增强内分泌。我们现在亚健康问题最严重的,就是那些在写字间里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闷在里面,所以要多晒晒太阳。我有很多病人,到了冬天就会到海南、三亚去,有阳光、沙滩,享受享受,也利于康复。
癌症只是慢性病,生了癌很多情况下不要急着开刀,不是说不要开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要好好思考思考,我们急吼吼的不见得有好效果。
《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视点之二
<癌症只是慢性病>
第一部分1.新观点
事实:让人触目惊心
全世界:每日2万人死于癌症
中国:癌症发病率与病死率明显上升
尴尬的局面:贫癌、富癌皆高发
癌症:擅长自我变异的杀手
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
向癌症宣战
需从应对战略失败中走出
癌症:只是慢性病
寻求共识与3个"1/3"
人本主义与肿瘤的新防治观
有害无益的过度化放疗
诱导分化与凋亡:通过华山天险的新路
第一部分2.远方的呼应
美国与上海的数字比较
欲杀尽癌细胞,谈何容易
小鼠癌症模型的陷阱
美国FDA官员的反思
癌症只是慢性病
癌症只是慢性病的两个涵义
对付癌症应像对待慢性病一样
本质:生物体的"内乱"
"1/4"的提示――难以避免的生物现象
第一部分3.癌基因是正常基因
"好孩子、坏孩子"理论
癌症非炎症,乃机体"内乱"也
"生物场"理论:"内乱"自有根源
不良精神心理:癌症的"催化剂"
不良生活方式:加剧了"内乱"
让博士却步的"30岁"现象
癌症发展:一个渐进的慢性过程
免疫"监管"下,癌可以长期休眠
权衡:呵护生命优先于征服癌症
记住教诲:"人"比"病"重要
首先,以不伤害为原则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
"交心"需掏心、倾听、支持与保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实施那些愿意用在自己身上的手术
第一部分4.治癌不是修车
我有选择的权利吗
200万为何仍救不了他
化疗药不是巧克力
生存期的预测:最不人道的"科学"
知情同意:一个两难的抉择
关键:在于生存质量
不可企及的治愈理想
目标需要适作调整
活得更好、更长久才是目标
指标,只是一组数字
"乐龄癌"的积极意义
"带癌生存"不是梦
和平共处十要决
活着就是成功
第一部分5.新治疗
世纪性反思:从"寻找与破坏"到"靶向与控制"
刻骨铭心的2个案例
"战争模式"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
"内乱"要靠一步一步调整
慢性病对策:不求速效,但求长期稳定
应从"零和"博弈中走出
"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并重
早、中、晚有别,短线长期结合
肿瘤治疗要打"组合拳"
以食平疴者,可为良工
中医药:并未充分发挥优势
中医能否治好癌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确诊后就应及时考虑中医
放化疗减毒增效有中医
无伤害原则:中医治癌的主旋律
12字的中医治癌新方针
第一部分6.治病,求本为上
中医治癌之反思
中西医协同及"大中医与小化疗"
"追穷寇"与"踩点刹车"
老年人用药应"以一当十"
治癌应男女有别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适度治疗:聪明人的最佳选择
可推崇的模式:零毒抑瘤加辨证治疗
平民之生与帕瓦罗蒂之死
事实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医
古医案的启示
章院长笑了,AFP正常了
我的目标实现了
肝者,罢极之本
肝癌治疗的"两手抓"
第一部分7.外治:中医学的一大奇招
只有持久,才能佳效
转移复发:别轻言放弃
托尼?莫的绝境逢生
转移癌:远未到"绝境"
转移癌:需要新的思路
不抛弃、不放弃的典型
切勿轻言"完了"
创造奇迹的"帅哥"
缺乏针对性措施,所以难治
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抗性治疗无效时不妨后退一步
能否给我指条路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迟到的后悔
无知的代价
生癌不是丑闻
第一部分8.新康复
绝对误区:重治疗轻康复
不可忽略的第二治疗:康复治疗
癌症康复中的倒"U"字型现象
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了
调补需文火慢熬
细水长流话关爱
享受工作,享受健康
中医药是实现康复的重要保障
三驾马车:最佳的康复模式
社会支持:康复的重要环节
心身修炼功:不仅仅促进身体康复
饮食习惯:不可忽视的小节
抗癌膳食建议
"粗、素、淡、杂、少、烂"可防癌
不同癌症的不同饮食建议
让食物成为抗癌药物
"过"与"不及"均为害
胃以喜为补
少吃一口,多活一日
别吃得太好,别吃得太饱
第一部分9.康复期管好嘴,比什么都重要
滥补无益
少应酬,更健康
康复促进:心理、情感和意志很重要
别忽视心理治疗
心态好坏是能否康复的分水岭
圆桌诊疗――消解心理障碍的"佳径"
"增悦"对癌症患者尤其重要
走出阴影,就有阳光
十剂之功,败于病家一怒
难得糊涂,别太认真
我再也没痛过
活得简单些
今天最精彩
善于及时宣泄情感
病的磨砺,何尝不是一种洗礼与升华
"哭"的奇迹
毅力有时比药物更重要
一个让成年人泪流满襟的女孩
夫妻恩爱的力量
我能结婚吗
第二部分1.事实:让人触目惊心
在过去的30年间,人们一听到"癌症",往往会不寒而栗。实际上,致死性疾病非常多,可为何偏偏是"癌症"让人特别恐惧?
癌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的增大,患病的机会也随之上升。各地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抗生素的发明等,让烈性传染病等几近绝迹,年纪轻轻就夭折的情况越来越少,七八十岁还活蹦乱跳的情况司空见惯!但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走向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总是要选择终结自己的方式的,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结局。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生肿瘤的方式迈向"永恒",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身不由己。数据显示,从1973年至1999年癌症总发病率增加24%,全球每年有超过700万的人死于癌症。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所必经历的四种痛苦,而各种疾病的痛苦程度和死亡时的痛苦程度都是不同的。相比与其他疾病,生癌症的过程以及走向终结的过程比较特别,除去需经历昂贵、躯体极其痛苦而又几无休止的手术、化放疗外,还有疼痛、腹水、消瘦、呕恶、残疾等常与癌症相伴,且患者时时笼罩在死亡阴影之中。因此,这也就成为人们谈癌色变的理由。
第二部分2.全世界:每日2万人死于癌症(1)
癌症是"杀手",真的一点不假。据美国某媒体2007年12月18日报道,美国癌症协会最新公布的一份全球癌症调查报告显示,在2007年估计有760万人死于癌症,平均每日超过2万人!
死亡数字如此之高,据分析除了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相关外,发展中国家癌症患者生存率一直较低也是重要原因。在美国,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为81%,但在非洲国家却可能只有20%~30%!
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日前在日内瓦警告说,到2020年全球每年的癌症死亡人数可能增加一倍,未来10年中会有更多的人死于癌症!
国际原子能机构癌症治疗行动计划的负责人萨米伊在一次研讨会上特别指出,发展中国家未来面临的癌症防治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据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约有70%的新增癌症病例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WHO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癌症死亡人数高于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死亡人数的总和。
人类往往自视过高,然而事实在不断教训着人们,癌症领域也同样:1971年美国尼克松总统签署了"向癌症宣战"的国家计划,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获得了651亿美元的巨额研究经费……
结果是2002年国际癌症预防联盟(CPC)无奈地指出:"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
30余年来,说实话,我们只是提高了早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对晚期癌症我们仍然是良策无多。癌症令医学难堪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治疗过程带来的非人道的额外痛苦。手术是其次的,最主要是放化疗对整个人体的摧残,有过化疗经历的人无不对化疗深恶痛绝,间接的还对医院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恐惧。用这么多伤害性的治疗方法,在其他疾病上是很难见到的。
第二部分3.全世界:每日2万人死于癌症(2)
更让人忧虑的是,人们明知这些方法并不能根本解决癌症的问题,但只能无休无止的滥用,这是癌症治疗的又一个"黑洞"。今天我们也许会对100年前治疗癌症所用的放血疗法、烧灼疗法感觉到多么可笑,可谁又知道,100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会不会嘲笑我们今天在癌症治疗上的鲁莽?
尴尬的局面:贫癌、富癌皆高发
癌症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密切相关。据此,习惯上把癌症分为"贫癌"和"富癌"两大类。所谓"贫癌",即与生活水平低下、卫生条件偏差等因素有关的癌种,如食管癌、阴道癌、宫颈癌等;"富癌"则多为富营养化所致的癌症,如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及乳腺癌等。前者多见于发展中国家,后者则多见于发达国家。在国内,却存在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发癌谱并存的尴尬局面: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发展中国家常见癌症的病死率居高不下,而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发达国家高发癌症又呈显著上升趋势。
我国的高发癌谱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显示了30年来主要癌症死亡率排位的变化(按死亡人数多少排序):
1970年代的排位是--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宫颈癌……
1990年代的排位是――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直肠癌……
2000年代的排位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
其中,死亡率下降最明显的是宫颈癌,上升最明显的是肺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方面的情况得到了改善,但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未得以相应控制。我国农村癌症病死率的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城市,癌症高发地区亦多在农村和西部地区,成为当地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癌症不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健康,而且成为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因素。据有关部门估算,每年用于癌症患者的医疗费用达数千亿元。就家庭来说,癌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而且疾病负担十分沉重。特别是在一些癌症高发或聚集性地区,可能引起居民恐慌,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
第二部分4.癌症只是慢性病(1)
常识告诉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应对,首先要求对该事物本质特点有个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认识,人们方可找到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也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除此以外,一切应对只能说是盲目的,甚至是有害而无益的。
近20~30年来,以WHO为代表,人们不断呼吁要揭示癌症的真面目,以利于形成对癌症的正确认知,并逐步成为世人的共识。欣喜的是,在各国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关于癌症的奥秘正一点点被揭示出来,正确的认识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只不过这种认识要替代过去错误的认识并被广为接受尚有待时日。
人本主义与肿瘤的新防治观
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范围内"人本主义"思潮回暖。促成这股回暖大潮的因素众多,发达国家进入了战后相对稳定和富庶的社会现状,人自身的价值大幅度提升,也许是主要因素之一。在这股大潮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呵护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在医药学领域,至少有两股思潮与之多少有点瓜葛:一是药学界和饮食营养界的"回归自然"风尚;二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出现。
就第一类风尚而言,前文所提及的加利?纽尔就极力推荐在癌症治疗中充分运用饮食营养等自然疗法。他列举了北美许多成功运用这类方法治疗癌症的医师或机构的事例,加以宣传、推广。而笔者曾接待过的美国肿瘤医师教授,更是极力主张用无伤害的自然疗法帮助肿瘤患者生存下去。总之,注重人本主义,强调回归自然,从理念上来说是正确的;在医学领域,它也是对过度伤害性治疗(特别在肿瘤领域)的一种反叛。尽管该股思潮远未整合成一股得以完全独立应对肿瘤问题的科学势力,所运用的具体方法上也常支离破碎,存在着许多可商榷之处,但这一理念已深刻地影响到了肿瘤治疗之中。例如,在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第38届年会(2002年)上,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学者就再一次强调了他们对肿瘤治疗的学术观点,叙述了他们从过去的以治疗患者癌病灶为中心,转向以患者的疾病、心理、生存质量和其社会适应能力为中心的重要转变,而后者正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一种体现。
对于这股思潮,我们也作出了明确的呼应。在笔者所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中,我们把"'以人为本'新防治观的确立"定义为近20余年来国际肿瘤治疗的重大新趋势。并进一步阐述为:"治疗中应摈弃只杀癌不顾'人'的弊端,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强调医疗的'增悦'原则,强调应以较小代价(包含以机体较少伤损)取得最佳的长期疗效。""因此,应强调科学、合理、综合原则,应借助循证医学提供的证据,科学地组合多种治疗方案和方法,对于各种创伤性治疗,应强调适度原则,努力避免治疗过度,伤损太大而得不偿失。"
第二部分5.癌症只是慢性病(2)
2000年前后,笔者在上海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任上时,一位台湾的肿瘤同行来访,双方相谈甚欢。谈到兴致高时,他提出了"癌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病"的说法。他继续说:"不是吗?我手头有许多活过了5年,活得很好的患者?!"对啊,笔者突然反省自已,我们的肿瘤患者中至少有七成患者已过了5年,且总人数上千啊!这不是慢性病又是什么呢?况且,这些患者当时不都是被宣判为寿限不过几月到1年的患者吗?现不都好好地活着吗!?听了他的一番话,我们来劲了,一起交流了许多实例。后来一致认为,对多数癌症患者来说,他们患的只不过是一种与冠心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比较棘手,治疗有一定难度,但绝非不治之症。这位同行甚至认定:癌症有时还比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好得多。不少癌症患者5年以后病情可完全稳定,甚或治愈,不再需要定期用药,而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只能终身服药。"不是吗?"他笑着反问陪同他一起来访问我的一些在座者。因为这些人听他这席话后颇为吃惊或不以为然。而笔者完全认同他的观点,因为自己亲诊的近千例完全康复患者中,多数已不再每日胆战心惊地吃药了。其中还各包括几十例诸如胰腺癌、肝癌、脑瘤之类患者。
由于有过这么一次令人愉快的交流,再加上一些重要的医学人士或组织也不断表达对癌症的新认识,笔者也底气越来越足地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这么一种颠覆性的新观点:"对于老年人来说,癌症只不过是种慢性病。"特别是从2003年起的近2年时间内,受上海电台990之邀所做的《名医坐堂》"专家访谈"节目中,笔者就多次阐述及重申了这一新的正确观点"老年人的癌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它是衰老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生理异常,或者说生理过程,就像衰老一样。
当时有海外尸检报告提示,80岁以上老年人中,出现恶性肿瘤的概率很大,有1/4的老年人身患癌症,却无任何不适,后却死于其他因素。近日,更有海归教授黄又彭博士以其自身曾长期从事尸检的经历,认定80岁左右病故的老人都做一遍尸解,会发现100%的人体内都会有肿瘤。作为一个资深的"海归"免疫学家,他也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生物进化中的一个正常的过程,和DNA复制过程中的突变有关。这种突变是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物种的进化就是建立在这类突变基础上的。因此,黄教授认为:对老年肿瘤患者来说,它只是一种慢性病,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他特别强调:越老风险就越低了(即年龄越大,肿瘤的自然发展就越慢,威胁和危害就越小)。这与我们原先所主张的老年肿瘤患者是"乐龄癌"可谓"异曲同工"。"乐龄癌"无须过于紧张,它本身发展十分缓慢。甚至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促使患者更加注意生活方式的合理与否,以改进不良行为,从而有利于健康。
第二部分6.癌症只是慢性病(3)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它对传统的错误认识――"癌症不治"、"癌症=死亡"是一种彻底颠覆。今天,我们更应该理直气壮地传播这一正确观念。因为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就是受错误观点的误导或因精神崩溃,或由此而追求过度治疗而殒命的。试举一案例以作注脚。
童老伯是笔者的忘年交,1996年开始相识,当时77~78岁,因吃东西有噎阻感而确诊为中段食管癌,做过内放疗,老人感到火辣辣的受不了,中途放弃了。一心只想吃中药,找笔者诊疗,初起每次2~3个子女扶他来,仍挺不起胸。大约1年多时间后,一切正常,老人逐渐的1年只来2~3次,说来看看笔者,平时每日日程按排得满满的,还上网、炒股。据他自己说,因心态好,炒股还没失过手。约1年半前,已是87岁高龄的他,又由子女陪来找笔者,原来近期发现心窝下痛,吃东西不像原先那么香了。一查,胃贲门有癌变。不过这次老人可不当回事了,他说这只不过是种慢性病,自己食管癌10年都过来了,这次又有点小问题,无非是继续吃中药、零毒抑瘤罢了。一段时间治疗下来,现在他吃饭已改善,没有什么不适了。由于心态健康,认识正确,所以童老伯直至现在每日仍是乐呵呵的。
这类案例太多,它们都可以佐证:对于老人来说,癌症只不过是种慢性病而已。
癌症机制:生物体的"内乱"
研究表明,总体上说:癌细胞是分化异常的细胞,癌症则是人体自生的内源性疾病,而不是像"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炎症那样,属于外源侵入性疾病。因此,癌症不同于炎症。引起炎症病因大多是外源的,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入侵是问题的核心(就象是敌人入侵来犯一样),故将它们消灭、杀死、驱逐等的战争手段每可奏效。无非是要不断设法更新武器(抗生素),使其杀伤(抗菌)更有效。而绝大多数肿瘤是内源性的。所谓的癌细胞,其病变的核心是细胞的分化及发育障碍。用我们通俗的比喻来说,就是孩子的(社会或心理)发育不良,变成了"坏孩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伴随着衰老,部分细胞癌变是种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因此,可以认定在老年人身上出现癌细胞样变化是一种正常的衰老现象。就像成千上万个社会新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有部分会变"坏"一样。而一旦这些坏孩子(癌细胞)的生长失控,形成了诸如社会上的黑社会帮派,那就开始危害社会安全了,这也就是从单个癌细胞发展成了癌组织。问题是它为什么会失控?正常社会会有坏孩子,却不会培育和容忍黑社会的发展与存在;人体也一样,个别人生了癌症,多数人不生,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因素存在。
第二部分7."好孩子、坏孩子"理论
关于癌变机制的研究,在细胞水平目前人们认为主要是干细胞的分化障碍。
人的生命起源于受精卵,从受精卵到完整个体的发育过程,也就是在基因调控下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过程。其中,干细胞(stemcell)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能够自我更新,并始终保持很强的分化潜能,可以产生一种、多种、甚至全部的机体细胞类型。
干细胞又称为"万用细胞",它有多种类型。其中,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stemcell)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分化形成人体各种组织类型和器官的细胞。其次是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stemcell),常由全能干细胞分化而来,可以再分化出多种类型的细胞,但不能分化出足以构成完整个体的所有细胞。再次,是单能干细胞,又称为定向干细胞(committedstemcell),来源于多能干细胞,只具有向特定细胞系分化的能力,也称为祖细胞。
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内在机制中基因常是决定性的。
简单地说:癌细胞的产生,就是本应进一步分化成熟的干细胞分化受阻,停留在某一不够成熟的阶段。这时候,细胞越靠近原始状态,其分化程度就越差,恶性程度也就越高。众所周知的评估肝癌的"甲胎蛋白(AFP)",就是表示细胞原始(胎)程度的标志。自然,"未分化"的恶性程度最高。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成熟,其恶性程度就越低,临床通常称作为"高分化"。
干细胞之所以分化受阻或分化障碍,除基因等因素外,其重要影响还包括组织微环境结构的被破坏或遭干扰,内外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使诱导信号受到干扰,干细胞的分化过程容易出现障碍,分化不成熟便成可能。肿瘤细胞所具有的大多数恶性特点,也都是干细胞在未成熟分化时所具有的特点。
研究还表明: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细胞系,通常比原先细胞系的恶性程度更强。新细胞系可能获得一个使它优先生长的更为广泛的条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化疗产生耐药性后许多癌细胞的毒性大大增强。
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受到致癌因素等的影响,正常分化过程受到干扰,产生分化紊乱不成熟的细胞,完全或部分失去了正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这就像婴幼儿在向成人的漫长发育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内外周遭诸多因素等的影响,在长大过程中会学坏一样,有了"好孩子"与"坏孩子"之分。显然这里的"好孩子"是指高度分化的正常细胞,而"坏孩子"则是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障碍未分化成熟的癌细胞,这就是我们在谈到癌症发病机制时常说的"好孩子、坏孩子"理论。
第二部分8.呵护生命优先于征服癌症
20世纪前3/4的年代里,生物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时间,科学成就促使人类忘乎所以,认为自身无所不能,一个个疾病最终都将被"征服"!于是乎,忘记了医学的本质首先是敬畏生命,呵护生命,而不是其他,更不只是征服疾病。这种极端思潮至今在肿瘤界仍势力庞大。
面对肿瘤患者,不少大夫只认为他只是治癌的。治疗癌症高于一切!治疗了癌症,也就维护了患者的利益。殊不知,征服癌症与呵护生命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癌未治好人已走了和并未治癌人却依然活着的情况,均很常见。因此,在今天的肿瘤治疗领域,我们反对只重手段、忽略目标的、短视的征服癌症行为。需知,征服疾病只是呵护生命的手段和方法之一,远非目标!而医学的终极目标是呵护生命,增进健康。我们强调在呵护生命和征服癌症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张力",在两者有治癌抵触时,应以呵护生命为先,因为它毕竟是医学真正的和终极的目标!
第二部分9.记住教诲:"人"比"病&qu…
西方公认的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一句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可作出多重诠释,但有一点是明白无异议的:医生更应该关心生了病的"人",而不仅仅是他的"病"!这体现着一种医学上的"人本主义",可以说它永远是医学的核心要素之一。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在要求医生宣誓时,人们还会常常提及希波克拉底,但对他的告诫,却大多已经淡忘或压根未曾听说。在充斥着"生物至上"、"技术至上",而忽略"人本"精神的生物医学领域,情况尤其如此。人们眼中看到的只有病,比如说只是注意某些癌胚指标或者说瘤体的变化,而把更为重要的"人"的生命延续及其生存质量抛在了脑后。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会有"另类"的医学家大声疾呼:"呼唤人性的医学。"(笔者于2002年曾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呼唤人性的医学"一文,有人称笔者的观点为"另类")
这一现象在肿瘤治疗领域尤其发展到了极致。因为某些指标或生物学征兆不太正常,无休止的化疗、介入、放疗,直至生命终止的低级错误,人们一犯再犯,而且还美其名曰:为了治病救人?!其实,我们是真的到了该好好想一想医学究竟是干什么的时候了?!对此,希氏的上述教诲无疑具有醒世之功。
张老伯,77岁,已患肠癌5年多。2年后转移到肝,做过2次介入后,2005年底找到笔者。当时肝内大小有3个病灶,大的2厘米,2~3个月后小到1厘米;身体已无法再承受介入伤害,故一心一意中医药零毒抑瘤治疗。一切皆恢复得很好,老伯每次门诊也总是有说有笑的。到了2007年6月份,Ca-199(一种提示癌的指标)有所上升,CT显示肝内3个病灶中大的稍有增大,小病灶一个已消失,一个无变化。其夫人和女儿都是特别认真、谨慎之人,每次门诊完毕,总要问一声:他的指标有上升,肿块有些增大怎么办?笔者明确回答:目前不值得做创伤性治疗,因为患者一切感觉都好!你们要现实些,追求生存质量与自我感觉最重要。老伯也十分赞同我的意见,毕竟他已遭过罪,现好好的享受生活,多好!
然而,其妻女每次盯着追问,笔者只能说,必要时可考虑再介入1次,但目前不值得!半年过去了,连续2次检查,指标仍稍偏高,肿块长到了3厘米,但长势的确很慢。妻女俩不顾老伯反对,也不听我的劝阻,执意给老伯再做一次介入。而介入科医师在操作前请家属签字时也明言,这次操作危害性很大,可能得不偿失。但她们满脑子的"征服癌症"、控制指标的思想,以为介入一做,癌症就可征服,就万事大吉了。谁知2008年元旦前做了介入后,初起只是肝区疼痛、胃脘不适,中药亦只能暂停;10日后出现黄疸、低热、严重消瘦、肝功能指标异常,肝功能衰竭之象日趋明显。一查,Ca-199不但没降,反从原先的70多,跳到了300多。过了春节,患者已奄奄一息,好端端的一个带癌生存者,家属只知征服癌症,没想到"催其命期"。春节前后,妻女俩一次又一次来造访我,悔恨万千的同时,希望我能有回天妙术,但可惜的是老人已滴水难进,无计可施了!?
就在2008年元宵节前后,笔者写下这段文字时,不由得掩卷而沉思:是啊,行医者和家属们都应该永远记住:"人"比"病"重要;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应优先于征服疾病,控制指标!
第二部分10.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
笔者亲遇这么一个病例:一对中年夫妻前来求诊,丈夫是晚期肝癌患者,神情沮丧,一言不发;妻子则啼哭不止,哽咽着说,他们刚刚挂了个名专家号,专家说最多2个月,任何治疗都没有意义了,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说完就拂拂手示意他们退下。私下里想,也许这位专家并没有说错什么,从统计概率来说,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90%是在3个月以内。而在我们通过中医药的零毒调治下,她丈夫有一定生存质量地生活了整整2年,后因意外刺激,盛怒引起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昏迷致死。2个月与2年,正凸显出只讲科学性与同时兼顾人性的医学之本质的差异所在:是默认事实、消极应对还是有所作为,正折射出医务工作者对人性的根本态度。如果因其必定要死就放弃治疗,那医学的任务就简单多了!因为谁都难免一死。但是,人之本性,莫不喜生而惧死,莫不喜吉而恶凶!
提倡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对医学提出的要求。遗憾的是,当前医务界人文精神的缺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某些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已经变成了无人性的索取。在市场导向的商业社会,过分技术化、过分商业化,忽视"人"的存在,不能不说是现代医学的尴尬,是医学发展的畸型态体。
有哲人戏说:"19世纪,上帝死了(指科学战胜了宗教);20世纪,人死了(指'人'被剥夺了精神、情感,只剩下了躯壳)。"其实"医"字的结构内有一个"人"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由于科技的发展,人文医学的这条腿在逐渐短缩,医学出现了不和谐。据调查:综合医院患者医治过程中所遭遇的难题,有27%属于伦理问题;8%与法律有关;患者的医疗选择,受其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审美偏爱、道德传统、宗教信仰以及心理特殊癖好影响者则高达%。动物和人都会患病,动物只有依靠身体的自然恢复;人患病,不管能否治疗,都需要情感关怀。可见,我们不能以"科学的满足"来取代"人性的满足"。医生必须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必须对医学作为"人"学的合理性和目的进行关注。人类对疾病征服的实践活动综合了科学性、艺术性和宗教性,没有人文性的医学只能是失败的医学、非人的医学。
患者是行医之本,人文是医生的灵魂。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患者,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工程师可以不带任何感情地说:这架机器不行了,报废吧!而患者却永远无法接受医生这么说。医生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感情投入;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更需要提供艺术服务。医生应该把患者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与患者交朋友。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配合程度、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癌症患者更是如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断地与癌症患者谈心和沟通后,患者与我们成了朋友。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并且能积极配合治疗,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治疗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正如古罗马哲人曾经说过的:"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草。"
第二部分11.关键:在于生存质量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慢性过程,它通常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累积的结果。而且,致癌因素中不仅有已明确的诸如基因缺陷或内外致癌物诱发等生物学及理化等因素,同时,社会的、心理的、行为的、人文的因素也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或多或少不可忽略的作用,特别是精神心理状态。
尽管癌症依然是一类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却是容易预防并可以治疗的疾病;尽管没人敢狂称能治好所有的癌症,但许多癌症的治疗效果不错,也是事实;许多患者即使癌症没有完全被控制,人却好好地活着,活得很长,生活质量不错。
所有这些,是否应该促使我们好好思考一下:人类应对癌症的主要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是杀死癌细胞,消灭癌症吗?还是其他?
至少我们认为:帮助患者活得更好更长久才是有"人性"的医学的主要目标。所谓"活得更好更长久",专业说法就是"有生存质量的生存时间越长越好"。
其中,生存质量自然是关键。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尽量生活得更好和更长久些。
在2l世纪,人们可以自信地说,也许我们可能无法治愈所有的癌症,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与它们很好地"和平共处",让生了癌的患者能有生存质量地长期生存。
第二部分12.活得更好、更长久才是目标
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患者家属得知自己的亲人患癌后,第一反应是一下子懵了!然后,开始盲目寻找各种治疗方法,现代的和传统的、高科技的和土办法一起上。宗旨和目标只有一个,无论多大代价,也要在第一时间把癌细胞给统统杀死,从而才有可能真正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经常看到许多家属,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也不管精神、体力、经济、身心等的代价多大,都愿意孤注一掷,拼命一试。结果是许多患者就在这种盲目的求医过程中离开了热爱他的家人,留下了遗憾。
为什么会这样?是患者和家属的认识误区?还是在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中有着诸多不足?抑或是人们对肿瘤治疗所追求的目标设定上存在严重偏差?我们认为几种因素都有。其中,患者和家属对肿瘤常识的缺乏,导致他们过于迷信某些方法,以致误用、错治或失去合理治法的最佳运用时机等,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为错误地以为癌症就是癌细胞所为,杀死杀光癌细胞,癌症就好了!而天底下总有好药、好方法可以彻底杀死癌细胞,故不顾一切、一意孤行地杀瘤、杀癌,终致不救。
几十年的临床,笔者看到太多的失败案例,往往就在于最后再试一次杀癌方法(或化疗或放疗等)!而这最后一次往往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一目标追求过程中,有的人,甚至在短短8~9个月,用尽了200多万元人民币,最后还是难逃厄运!?至于花费50~60万,乃至上百万元的比比皆是!这与钱多钱少、药贵药贱没有必然联系!有联系的就是治疗目标设定上!
癌症只是慢性病,治疗慢性病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是治愈吗?在这里可明确说明:慢性病中的大部分均无治愈可能――无论是心血管、胃肠,还是代谢失常的病症!?
慢性病治疗目标就应该是,而且只能是尽可能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与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或减缓该病的发展或恶化态势,帮助患者活得更好,活得更长。而且,应该首先强调"活得更好",而后再强调"活得更长!"专业的、规范的表达就是:"帮助肿瘤患者,达到'有生存质量的生存时间',越长越好。"
换句话说,若活得不好,痛苦万分,生不如死!只强求其生存时间,同样违背了伦理学原则。因为人难免一死,因为活着在受折磨,且又没有好办法解除折磨,对患者来说既是痛苦,且不人道,故有"大病求死"一说!
我们清晰地把让患者活得好一些,活得长一些确定为肿瘤治疗的真正目标,几十年的实践也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特别在中老年肿瘤患者身上。
许多陪着老爸、老妈来看癌的中年同志,笔者常第一句话就问他们:你们的希望是什么?想尽办法弄清楚父母生了什么癌?严重到何种程度?然后不择手段,加重痛苦地去治好它?还是让老人活得舒服点?活得长久些?晚年快乐些呢?
绝大多数中年朋友都会意地笑了,接受我们的建议和策略:中西医结合,合理运用些西医方法,更多地借助中医药调整零毒抑瘤,带瘤生存,和平共处,常会活得更好、更长。因为这的确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患者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第三部分1.世纪性反思:从"寻找与破坏&qu…
国外有肿瘤专家总结认为:过去在整个20世纪,人类应对肿瘤的对策就是"寻找与破坏"。所谓"寻找"就是拼命地从生物学角度寻找可能患癌的"蛛丝马迹",强调越早发现越好;所谓"破坏",就是一旦发现癌症"敌情",有了一些蛛丝马迹,包括某些特异性指标稍高,或影像学检查有点异常,马上祭起对抗性治疗的大旗,手术、化疗、放疗等杀伤性措施轮着上,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杀灭癌细胞。这一模式的效果及其利弊,人们已经领教够了!
进入21世纪后,肿瘤防治新的趋势是"靶向与控制"。所谓"靶向",就是讲究针对性,讲究以最小创伤获得最大效果;既包含着种种从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大创伤性治疗方法中"异化"而来的各种微创治疗手段;也包括诱导分化、诱导凋亡等新兴措施。所谓"控制",即不以原先的彻底杀灭癌细胞,追求"无癌生存"为唯一目标;而是退而求其次,在对治疗利弊的综合评估下,讲究对癌症发展的有效控制,讲究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总之,不是漫无目的地滥杀,而是针对性的有效控制。其核心则是以患者整体、长期的最大利益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真正的医学宗旨。
在我们看来,"寻找与破坏"和"靶向与控制"同样是5个字,却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医学观、人文观、价值观,其之优劣显而易见。
有鉴于此,人们应对癌症的方略也应作适当调整,应从单纯的与癌症对抗性的"零和"博弈中走出,应主张和倡导多种方法和思路治疗癌症。
就中医肿瘤治疗而言,并无"靶向"一词。但20多年来,我们孜孜以求的是以零毒方法、调整为主的手段,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消解其症状,控制其发展,延长其有生活质量的生存期间,真可谓异曲同工,宗旨同一。而笔者之所以会这样做,则是缘于早年的一些刻骨铭心的临床经历。
第三部分2."别急着开刀"--日本癌症专…
日前,人民大学的程教授送了我一本日本畅销书:《癌症,别急着开刀》,程教授送我此书并非无故!因为他本人一年前被确诊为患了非小细胞肺癌,但他坚信癌症只是慢性病,故肺部未作化放疗及手术等,一直以中医药为主,已一年有余,活得有滋有味,会照开、研究照搞、博士照带,烟照抽(只不过在我及子女的一再要求下,量已大减)。显然受益于此,他把台湾学界朋友送他此书,第一时间便转送给了我。可谓其意尽在不言之中!
据朋友介绍说:《癌症,别急着开刀》在日本卖得不错。该书的作者近藤诚是位70年代初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毕业,留学美国,后回日本该大学医学部长期从事癌症放射科工作,为日本国资深的专业癌症放疗专家。台湾的小张?严将其译成繁体中文,由相映文化社在台湾出版。而中文繁体译者小张?严医师资历更老。他1940年出生,日本国立长崎大学医学部毕业,是位妇产科的医学博士。
在该书的封页上,小张?严医师提炼了该书的核心观念:"得了癌症怎么办?""别慌张,别急着开刀,别急着吃抗癌剂(化疗药),不妨倾听近藤医师与癌共存的说法,或许你能活得更久,更舒服一点"。很显然,作为一个从医亦已30多年,与数万癌症患者打过交道,有过太多正反经验教训的医师,我对此观点是完全持赞同态度的。因为这不仅是科学之谈,更是经验之谈,其中还充满了医学本身即不可须臾或缺的人性关爱,人文关爱与生命关爱。
该书的尾页一段话分析得更为清晰,兹摄于下,与大家共享:
"近藤医大胆告诉你,急着开刀你可能会死得更快!""近藤医师于书中,揭露日本医界极力隐瞒种种关于癌症的事实,破解一般大众对癌症的错误认知。例如:'若不积极采取对策,肿瘤就会很快增大,因而一命呜呼';'若不趁早治疗,癌症就会马上转移';'癌症的死亡都极为痛苦';'癌细胞分裂得很快,病情会急速扩大';'动手术必须彻底,才能斩草除根'。"他并强调说:"事实上癌细胞是自已身体的一部分,用抗癌剂消灭癌细胞的效果有限,能用抗癌剂治好的癌症也不到十种。"
我们不仅要回应说,近藤医师说得很好!癌症许多情况下只是一类慢性病!与其"三光"对策(手术,化、放疗)"零和"博弈,拼得你死我活,且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遭受了巨大身心痛苦,花费巨大还以人短期内便匆匆悲惨死亡为结局,不妨走走第三条路,借综合措施,悠着点,常能活得更长,而且活得更有滋有味,有生活质量。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改变对癌症的看法及采取合理、适度和综合的治疗措施至为重要。
第三部分3.中医能否治好癌症(1)
近几年来,由于东西方交流的剧增,海归学者的大量"回流",观念争执和冲突难以避免;再加上中国文化复兴大潮中可能会夹杂着不少泥沙,也因为中医药振兴不力,社会上有一股否定中医药之思潮。中医药能否治疗肿瘤则成了争论的焦点之一。特别是著名艺人陈晓旭生了肿瘤只看中医、没看西医而去世一事,更是被一些人拿来说事,直呼是中医杀了她?其实,这是个不证自明的无聊命题!许多受益于中医药的肿瘤患者最有发言权,本无须理会。然而,考虑的争论者的社会影响,也因为肿瘤作为慢性病,中医药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作一分析!
笔者认为:中西医之争,本质上是观念之争、文化之争。中西医自有不同的观念体系、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各自都能解决很多现实的健康和医疗难题。然而,到目前为止,双方一时还无法"通约",无法很好的对话和交流。这很像是和尚佛经念得对不对,要由牧师根据《圣经》来评价一样!不抱有世界文化科学可以"多元"的宽容而正确的心态和观点,这种争论将永无休止且毫无意义。而且,不站在一定的高度,未对双方都有比较透彻的了解,也永远无法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估。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中医治疗癌症的效果如何?还是要由癌症专家来评判。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群里面,医学专家占的比例不高,搞肿瘤的院士就更少,他们的认识具有权威性。而且,下面选择的都是西医出身的肿瘤界院士,他们对中医学的态度非常有说服力。
(1)孙燕院士将中医药列为肿瘤的第四大疗法:中国肿瘤内科(即以化疗为主治疗肿瘤)的开创者孙燕院士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虽然学的是西医,但我对中西医结合情有独钟。中西医是两种卫生保健体系,在历史上各自作出过卓越贡献。中医中药是一伟大宝藏,经受过历史的洗礼。和西医相比,中医更重视整体,认识疾病发生的条件,强调防病、'治未病',阴阳、正邪论是唯物辩证的;中医认识到正气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要比西医早1000年,正气虚学说业经现代医学认识和承认;而调控是21世纪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明确地把中医药列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大疗法。他认为中医药辅助治疗肿瘤的地位不容忽视,他的研究证明:运用中医药疗法,可以大大延长患者寿命,改善症状,特别是消除放化疗的副作用。他强调综合疗法的优势:"近50年,恶性肿瘤的防治已进入综合治疗时代,其内容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中医中药治疗,还有冷冻、热疗、激光等物理疗法,针对患者免疫功能的生物反应调节剂,改善营养和控制患者疼痛的姑息治疗,等等。"并提出了"祛邪-扶正-强化治疗-扶正"的中国模式,研制出一系列中药制剂,将中医扶正与西医祛邪治疗结合起来。
第三部分4.中医能否治好癌症(2)
我国台湾省的媒体曾经这样评述孙燕院士:"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是一名西医,但他能在临床实践中融入中医的思想。"在2007年召开的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上,孙燕院士总结了50年以来中国在肿瘤临床方面的重大贡献,共有12项。其中有6项和中医药有关,所占比重高达50%。
(2)卫生部部长的中医情节: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也是搞肿瘤研究的。他认为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
他强调: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
陈竺部长最重大的发现就和中医药有关,也和癌症有关。他们从老中医用砒霜治疗肿瘤和白血病有一定疗效中出发,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砒霜不仅能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而且还有剂量依赖的双重效果:较大剂量时诱导细胞凋亡,较低剂量时则诱导细胞分化。
他说:"对白血病的研究,让我深深感到非常有必要将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结合起来,不仅用现代的分离和分析技术鉴定中药中发挥作用的成分,也要学习传统中医重视人体综合平衡的可贵思想,并不断加以提高。"并承认"我现在是个中药迷"!最近陈竺部长等又公布了他们在对中药冬凌草抗肿瘤机制研究方面的一些新发现,引起广泛关注。
(3)吴孟超院士认为肝癌术后长期保命主要靠中医:吴孟超院士是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创办者,国际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是2005年国家科技大奖的获得者,在肝癌治疗领域成果丰硕,享誉国际。
中医治肿瘤,他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曾动情地说:"既有西医,又有中医,这就是中国医学的特色。肿瘤的确是当前医学面临的大难题,我是搞肝胆肿瘤的,搞了几十年了,虽然疗效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得还是不快,而且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就目前的治疗观点来看,西医主要是看肿瘤的大小、有没有转移、有没有癌栓,但是没有看到这种疾病实际上是全身的。西医治疗肿瘤由于忽略了全身,所以重视局部的治疗;而中医的治疗是重视全身。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治病救人。结合得好,肿瘤治疗效果一定会提高。"
第三部分5.中医能否治好癌症(3)
他指出:"外科医生重视'一把刀','一把刀'可以割掉肿瘤,问题是患者能不能保住或怎么长期保住。这就需要靠中西医结合治疗。""我看过很多肝癌患者,从1960年代开始我就主张手术以后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增加营养,增强他的体质,增强他内在的抵抗力,这样,患者就可以健康地生活了。所有这一切主要靠中医来实现。1960年代初期,我治疗过一个肝癌患者,他就是手术以后靠吃中药恢复,所以到现在已经40年了,一直健康地生活着。""肿瘤术后恢复除了其他办法,最好是再加上中医药治疗效果最好。把中医几千年的经验用于肿瘤的治疗,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才能够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疗效。"
吴孟超院士并归纳出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三大优势:①中医药是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中医药应参与肝癌防治的全过程。③中医药是提高肝癌综合疗效的重要途径。他并强调:只要坚持从中医和西医两个不同体系的基础理论出发,根据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临床分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应用现有的中医、西医治疗手段,针对每一位患者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将会大幅度地提高我国肝癌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3)汤钊猷院士说"患者最喜欢我用中医药给他术后调理":汤钊猷院士是肿瘤外科专家,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曾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长期从事肝癌研究,特别在肝癌临床诊治和相关基础方面成就显著。最早对小肝癌进行了系统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一次,电视台采访了再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汤钊猷教授,当主持人问到他对"告别中医"事件的看法时,他举了自身2个实例作出回应:第一个例子是他曾用针灸治好了他的儿子、妻子和母亲的阑尾炎,而母亲阑尾炎已并发腹膜炎,他是用针灸加穴位注射抗生素治疗好的。第二个例子是他现在每周门诊,复诊的许多老患者不是冲着他"刀开得好",而是肝癌术后中药调理方开得好而来的。他亲自用中药方给患者调理,这就是医学大师的胸襟。
第三部分6.中医能否治好癌症(4)
(4)程书钧院士说"晚期肿瘤要好好发挥中医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教授主要从事肺癌变分子机制和肿瘤分子标志谱研究。他认为:"无论中医、西医,现在对肿瘤谁都没有一个最好的办法,从这个含义来讲,西医也不要翘尾巴,西医诊断肿瘤当然独到,中医早期发现难度大一点,从治疗的角度来讲,尤其是晚期的,我倒觉得,真要发挥中医的作用!早期我不敢说,人家手术就切掉了,你干嘛非要中医?晚期我非常主张用中医药,有些晚期高龄的人,真应该发挥中医的作用,提高他全身的抵抗力,少用点射线烤他了。从这点来讲,中医很有它的发展前途。中医是全身的观念。从观念上来讲,这点是值得西医参考的。西医反正是癌,大家都用一样的,中医优势可以从这方面发挥。"
他认为:"30多年来肿瘤治疗的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比较有限。以美国为例,早期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增加了13个百分点,而晚期肿瘤的治疗效果仍然与20世纪70年代相同,这说明人类对肿瘤的认识并不充分。当今医学对于肿瘤的防治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肿瘤可能不是任何单一方法、单一基因、单一药物能够治好的,应该采取综合研究的战略。"他提出中医有两个特点是西医应该吸取的:其一是个体化治疗,其二是综合治疗。他说:"肿瘤治疗要有稳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化治疗的进展,而中医辨证施治已经进行了几千年。西医犹如单兵作战,强调的是杀灭癌细胞;但中医的组方却像联合作战,有主攻、有保护、有清障、有后援,而这是较为合理的。"他建议有关部门要重视中医药治疗晚期肿瘤的研究,他说:"中药有几千年人体毒性实验的基础,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上,适当放宽一点尺度,也许中药会在抗肿瘤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5)陈可冀院士认为中医药治疗肿瘤康复效果很好:出身西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现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华老年医学学会名誉会长,他曾说:"中医药学是比较更强调宏观和整体的,西医则是强调局部的和微观的,两个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全面。我想举一些例子,例如肿瘤治疗,我们常常是用化疗药或者放射疗法,但是用这些疗法常常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产生毒害作用,常常使患者不能完成疗程很彻底地得到治疗,毒副作用也很大。这时可以用我们中药。例如使用扶正固本的药,在这方面我们有几十年的经验,可以使患者完成疗程,得到了治疗。尤其在癌症晚期,西医常常觉得没有什么药可以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康复效果是很好的。这种治疗被外国人称为肿瘤中国模式的治疗,很好。"
第三部分7.无伤害原则:中医治癌的主旋律
中医治疗癌症的原则是什么?这与中医治疗其他疾病有没有不同之处?
长期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中医治疗癌症,既要遵循一般的治疗原则:如治病求本,注重正治、反治,注重扶正祛邪,讲究调整阴阳、调理气血等;也还有自己的独特的原则:这一原则是癌症这一特殊疾病所赋予的,是中西医学治疗癌症的现状所决定的。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最重要原则,就是无伤害原则,亦即"零毒"原则,这是中医药治癌的主旋律。
何也?因为癌症治疗中要充分运用中西医各种方法。我们曾把中西医治疗癌症比喻为协同作战的两支"友军"。西医学惯长于使用创伤性方法,有一定疗效,但欠缺很多,然而目前人们一时仍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也无法完全避开这些方法。那中医呢?以毒攻毒之类、手术之类,本非中医所长,在与这支"支军"的协同作战中,双方可以有效配合,中医药应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综合调整,而这综合调整完全可以以无创伤的方法获得。这就像人们常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样。
至少,在笔者的临床实践中,"无伤害原则"已明确贯彻10多年,效果显著。因此,我们坚信,这应成为中医治癌的主旋律,我们反复强调"零毒抑瘤"、"零毒化疗"也正是出自这么一种认识与情结。
由于本书不是专业书籍,故不准备系统讨论中医肿瘤的治则问题,只围绕"无伤害原则",并就一些相关话题作一探讨。
第三部分8.治病,求本为上
治病求本,乃是始自《黄帝内经》的中医学的一大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古代贤医又强调"急则可先治其标,缓则必当求其本";有时又可"标本兼顾"。这些,虽只是充满哲学韵味的归纳,却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尤其在癌症的治疗中,若能很好地贯彻这些原则,常能以最低的代价(包括最少的身体创伤),获得最佳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延续有生存质量的生命)。
针对极其错综的癌症治疗而言,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也许中医学所指的"本"与"标"不尽相同,但最为关键的"本",当然是保全患者的生命。相对于生命,癌瘤等只能看做是"标"了。然而,当暂时已无生存之忧时,可能存在的癌魔或某些异常的癌胚指标就上升为治疗的主要矛盾,成为病本了。这些充满辩证思想的原则,自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蒋某年近八旬,是笔者熟悉的某医学同仁之高堂,1997年因乙状结肠梗阻而做手术,病理为交界性肿瘤,术后曾一度用中医"零毒抑瘤"治疗。笔者曾劝其坚持,因其儿子也是医生,自认为问题不大,故未再继续。然而于2004年3月,又见左下腹痛、大便困难、黏冻样伴血性粪便,肠镜确诊为吻合口处癌肿,呈菜花样变,已阻塞肠腔达2/3。这时全家上下乱成一团糟,儿子所在的医院意见是化、放疗都不行,只能作姑息性改道,造人工肛门。蒋某素有洁癖,嫌秽浊而死活不肯。儿子又通医,知道一旦堵塞,有生命之忧。对中医似信非信的他,再次恳求笔者相助。
笔者则帮他权衡利弊,并借助治病求本原则进行分析:其母之肠癌肿块,肯定无法手术彻底切除,而外科意见的正确性在于防范可能的完全性肠梗阻,到那时再施手术,恐十分被动。但从另一角度分析:对八旬老人施以手术会导致创伤巨大暂且不说,患者术后时时须与粪便打交道,恐不会有良好的生存质量及术后康复。而目前的关键就怕肠梗阻,不妨以外用灌肠为主,"急则治其标";内服以"零毒抑瘤"制剂为辅,不可妄行汤剂(恐因加速肠蠕动而诱发肠阻);再佐以外用粉剂,敷于左下腹以温通疏利;既无伤害,又可配合灌肠,加快菜花样病灶的坏死、脱落与排出。可先行观察1~2月,如届时大便趋于正常,即可免除手术之伤与粪便之忧,否则再行手术也为时不晚。
他们接受此建议,1个月内,灌肠后时时脓血便排出;2个月后,血便见少,大便始成形,且变成条状。以后,笔者逐步加大内服用量,其母初不解,说大便已好了,怎么药却越吃越多、越喝越苦?笔者只能婉言告知,肠梗阻的顾虑减消后,已允许加量内服,而此时抑杀肿瘤,进一步确保生存质量与生命安全,已是治病求本之举了。知书达理的母亲和通晓医理的儿子坦然接受。
一晃又是半年多,这时,老母亲又提出,全都好了,不想再吃中药了。笔者则再一次以治病求本之理晓之,并指出她这次又罹患此病,就在于上次手术后未坚持治疗。因为在老年人身上肿瘤的发生是个缓慢的过程,但它的消解,更是个需要以治病求本之法徐徐图之的过程。以中医的"零毒抑瘤"之法治之,总比时时有手术之忧为好。
其母欣然接受,现已近2年了,老人一切均佳。特别是血色素,也从2004年3月的不到4克、不得不多次输血,提升到目前的克,差强人意。毕竟已八旬高龄,且中医零毒抑瘤以来,未再输过血。应该说这些都体现出治病求本原则的指导价值所在。
第三部分9.治癌应男女有别
1997年,笔者指导山西来的小杜做研究生课题。她做的是一项与肿癌有关的调查,调查结果表面上看肿癌患者中女性生存质量、生存情况要比男性差。笔者曾问小杜如何解释这一结果?她说这表明女性患癌症要比男性要来得严重些,笔者说:"错了!这里面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绝非像你解释得这么简单!"
长期的临床观察,使我们注意到同是患了肿瘤,就总体而言,男女的应对方法不尽相同。就以临床陈述而言,女性患者往往会滔滔不绝地诉说很多症状和体征,很多主诉有明显的过分渲染色彩,为是的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以期能给予特别关注;男性患者却大都不然,他们的陈述少得多了。笔者常见这种情况:医生问一个男性肺癌患者,有咳嗽吗?病家答"没有",旁边妻子推推他,"还说没有,昨天吃饭时咳得那么厉害!""噢,有时有点。""有胸痛、胸闷吗?""没有。""还没有哇,昨天临睡前还说胸闷得很。""噢,有点"。关于男女肿瘤患者临床陈述的这一鲜明差异,笔者在1995年撰写的《中医性别差异病理学》(上海科普出版社,1995)专著中,已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和我们的主流文化对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同期盼有关。
所以指出这此差异,为的是强调作为慢性病的癌症,在治疗时,还应参考男女的性别差异,以及针对这种差异,在治疗上作某些必要的微调。这些微调涉及很多方面,在此只做一简单枚举。
对女性患者,特别是初诊者,常须多加调整情绪、疏肝解郁之药,或可佐用些抗抑郁之剂。
对女性患者的主拆,应客观分析,其潜意识中常带有渲染成分,故应学会甄别;问诊时也应注意不可漫无目的,否则,根本无法下手治疗。
对女性患者,特别是疑虑倾向明显者,判断病情或告知病情时,务必谨慎,最好有三分说一分,多用正面的肯定口吻,而少用模棱两可的疑似性语言;千万别根据医学逻辑分析,"你的骨痛,很可能就是骨转移。"就这么一句话,即可加重病情,后果严重。
……
对于男性,症状一定要问细,男性易忽略自己的身体感受,并习惯于轻描淡写地陈述,潜意识里体现出自己的大男子主义的"无所谓"和"英雄气概",故要根据医学逻辑,寻根刨底,千万别轻信男性对自己症状的轻描淡写。
男性生了癌,许多人生活上还是不很注意,喜欢随心所欲,故临床务必常常叮嘱,促使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男人比较自主、独立、散漫,症状稍一缓解,很多人吃药治疗就不认真,不像女性那样依从性强,故此时必须认真叮嘱,且可要求家属配合。
男性生了病以后,妻子一般比男人更急,常会管这管那。这时,医生要适作指导,既要告诉男性患者妻子唠叨是为了你好;也要劝导妻子,少作无谓唠叨,要多学会有效沟通与管理。
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秘密,约束男性治疗与生活方式的最好角色是女儿。我们常会通过女儿来指导男性肿瘤患者认真接受治疗,改变其生活方式。因为肿瘤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的过程。
第三部分10.可推崇的模式:零毒抑瘤加辨证治…
在20多年中医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零毒抑瘤加汤方辨证治疗的模式,就我们数万余例的经验来说,这一模式可算是中医治疗肿瘤的最佳模式。
其中,所谓"零毒抑瘤",是针对癌症这个"病"的治疗,用的是我们成功研制出的制剂,其主要有三大功效:抑制肿瘤发展,调整免疫,抑制化学性肝损伤。大量的临床事实表明,用到一定剂量(通常是12克/日以上)且持续超过3个月,其疗效常能比较鲜明地体现出来。而其抑制肿瘤的主要机制是诱导癌细胞分化和诱导癌细胞凋亡。
汤方的辨证治疗,则是针对症状、体质、证型的改善而言的。它的重点是尽快缓解患者不适,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尽可能协助改善机体内环境、微环境,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状态……
此外,根据需要,我们还常常佐用多种非内服治疗方法,我们统称为"外治"法。主要在于改善某些症状(如疼痛),消解某些病理结果(如胸腹水、粘连等),防范某些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如肠梗阻、阻黄、小便癃闭等)。
上述模式可归纳为辨病(零毒抑瘤)、辨证与对症的"三位一体"治疗,且兼顾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原则,所以是我们一致认定的中医治疗肿瘤的"最佳模式"。
中央电视台10套《科技之光》曾报道过笔者的一个案例。
徐某是上海环境学校的职工,以前是仓库保管员,现在在门房管收发。2000年底,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健康体检,B超发现胰腺有占位性病变,立即去医院进一步做了CT、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是胰腺癌。最初,家人不敢告诉他,怕她受不了。丈夫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背地里唉声叹气,当面还要强装笑颜。徐某当初也没太当回事,她不属于那种敏感的人,另外当时的症状不算明显,她有多年的胆结石和胃窦炎,吃完饭后中脘和后背的隐隐作痛,她根本不会联想到胰腺有问题,拿她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是生了这个病,可能连胰腺是什么东西一辈子也不会明白。
医生告诉她丈夫,生这种病是非常凶险的,可能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了。听到这个消息,这个坚强的七尺男儿立马懵了,不知所措,家族的关系网迅速启动。正好徐某的姐姐认识中山医院的一位教授,经过她的牵线搭桥,院方迅速接受徐某入院治疗。在和家属谈话的时候,主任医师问他们愿意不愿意手术,话说得很明白,手术是"搏一记",胜算难料。丈夫这时早已六神无主,没有太多医学常识的他们完全把决定权交给了医生。医生告诉他,这是一个很大的手术,根据影像资料判断,手术可能要切除肝的一部分、胃的一部分,胆囊要完全拿掉。听到这里,他的心几乎都要碎了,如坠深渊。
第三部分11.可推崇的模式:零毒抑瘤加辨证治…
第二天早晨8点,手术准时开始,徐某的爱人蹲守在手术室外,心中七上八下,默默祈祷妻子能安然渡过难关。因为知道是大手术,他也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带了水和点心。可还不到10点,主刀医生出来了,他心下一沉,意识到手术可能出麻烦了。果不其然,主刀医生告诉他,手术无法进行,因为他们打开腹腔后发现肿块直径有6厘米,被大大小小的动脉血管包裹得严严实实,无法分离,稍不留意,就会造成大出血,命丧手术台。这台手术最终无功而返,打开的腹部又被原封不动缝合了。
丈夫想起了胆结石的事情,因为按事先的计划,这次手术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把结石拿掉。主刀医生不耐烦了:现在是还能活几个月的问题,还有空去管她的胆结石?一句话让他哑口无言。主刀医生挥挥手,继续说到:还是去找找中医看看吧,医院继续住下去也没有多大意思了。这句话无疑是宣判了徐某的死刑!
丈夫心有不甘,不愿意让自己的爱人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平常的一个习惯帮了他的忙。他是一个报迷,不管去那儿,总喜欢翻翻报纸。他把家里积存的报纸翻了个遍,正好看到了关于笔者的介绍。徐某还住在中山医院,住院小结没拿到,他把片子借出来并请医生写了一个病情说明,义无反顾地直奔上海中医药大学,并通过该学校的一位朋友的关系,找到了笔者,开始了中医药的抗胰腺癌治疗。
出院2个月后,徐耀珠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可以想象做丈夫的该是多么辛苦,把这样一个重大的秘密隐藏在心中该需要付出多大的毅力,朝夕与共的妻子如果不是还挂念她的的胆结石问题,这个秘密也许还会保留得更久。
服用笔者的中药和"零毒抑瘤"制剂2~3个月后,做了一次CT,病灶有所缩小,这让徐某及家人十分开心。按他们的想法就是能稳定不再发展已经是不错的了,这也让他们对治疗真正开始有了信心,丈夫也终于舒了口气。又过了3~4个月,徐耀珠做了出院后的第二次CT,肿块进一步缩小,这下他们觉得情况在向好的方向转变,笼罩在他们头上的乌云正在慢慢散去。因为听说经常做CT对身体不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做过检查,只是每2周定时到笔者处改方,这一晃又到了学校每2年组织的体检。
在体检现场,他们专门叮嘱B超医生,注意一下胰腺部位的肿块,B超医生看来看去,看不出有何异常。在场的人都非常惊讶,觉得简直就是匪夷所思!对徐某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但不敢掉以轻心,拉上先生又去医院复查了一次CT,报告同样没有发现肿块,这标志着她已经痊愈了。
第三部分12.可推崇的模式:零毒抑瘤加辨证治…
生病以后,家里的活都交给了先生,千斤重担并没有压垮这位有情有义的男子汉,他四处奔波,每次配的中药都要去医保医院转方,再一丝不苟的煎熬,妻子的完全康复兴许正是这份感情感动了上苍。慢慢康复以后,妻子又自觉地把家务活揽到自己身上,她觉得丈夫这些年为了她付出了很多很多,夫妻之间虽不讲什么回报,但人心都是肉长的,她想只有更多的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才对得起这份感情。
2003年7月,胆结石发展到难以忍受的地步,笔者鼓励她手术切除。同年10月,徐某又去中山医院找以前给她开刀的医生,这一回非常顺利,胆囊拿掉了,手术过程中医生又触摸了一下以前的病灶部位,十分惊讶,给出的评语是"非常光洁"。
徐某完全康复了,每3周改1次方、2个月改1次方、半年改1次方,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徐某几乎没有吃过什么西药,唯一做过2次手术。现在除因其他疾病来找笔者来看病外,笔者还建议她连中药都无须服用了。
这让笔者想起了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帕瓦罗蒂于2007年9月因胰腺癌病情恶化而去世,享年71岁。帕瓦罗蒂的经纪人罗伯逊在声明中说:"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于6日凌晨5时在他的出生地,意大利的摩德纳家中去世。这位艺术大师与胰腺癌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奋战,但是最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按照他的一贯作风,他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态度,直到病情发展的最后阶段,他不得不屈服。"
但在1年前即2006年7月罗伯逊在声明中是这样说的:"幸运的是,肿瘤在手术中被全部切除,医生对帕瓦罗蒂的身心恢复状况感到振奋。"
第三部分13.可推崇的模式:零毒抑瘤加辨证治…
2006年帕瓦罗蒂的全球告别演出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在7月的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了胰腺的肿块,当时没有症状,按医生的话来说,是发现得比较早的。当时英国《泰晤士报》援引医学顾问托马斯?斯图塔福德的话表示:"考虑到帕瓦罗蒂能接受手术,他的病情应比大多数患者好。"
手术后,帕瓦罗蒂自我感觉不错。他自称"在不幸中还算相当幸运",发誓将重返舞台。意大利《新闻报》24日的访谈中说:"我绝对想继续唱,我打算继续巡演,但无法明确具体日期,我得和医生商量,但我想明年可以重新开始。"他在美国纽约出院回到居所,被问及感觉如何时,他说:"好,好,好些了。我终于回家了,自己的家,终于出院了。怎么说呢?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美联社也援引医生的话说,他逃过劫难的可能性因此而增加。
但没想到的是,仅仅14个月后这位大师就陨落了。而此期间,所有的演出全部取消,根本无法登台演出。就这样,他告别了心爱的舞台和无数的观众。
同样都是早期发现,而结果却相去甚远:一个是世界级的名人,有最好的医疗条件;而另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工人,能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当有限,然而仅仅是因为一个采用了对抗性的西医疗法,一个采用了综合的中医疗法,导致了平常人生存期远远超过名人生存期的奇迹,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据我们所知,徐某的案例决非个案。仅在上海,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已有20多个与徐某一样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较好地活过了5年!其中,有几位与徐某一样,CT或B超检查肿块已完全消失,而所有这些患者原先都被明确诊断为胰腺癌!其中有一位同时在中国和美国肿瘤治疗中心确诊,半年后复查结果令美国专家目瞪口呆,认为绝无可能,并愿意提供全额费用进行追踪!
作为后话,帕瓦罗蒂之死,震动了意大利。意大利政府启动了专项肿瘤传统医学治疗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额度约400万欧元。而远在意大利米兰行医的笔者当年的一个学生,第一时间就找到了笔者,并专程来国内联系落实,希能让中国传统医学对肿瘤治疗的优势,同样可以泽惠欧洲。
第三部分14.转移复发,别轻言放弃
美国《癌症与慢性病》杂志归纳出癌症难治与高死亡率的四大原因,其之首,就是恶性肿瘤极易转移复发。在国人中也有同样看法:癌症一旦复发转移,便被认定为死期不远,救治已无多大价值。然而,易转移复发,本身就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基本特点之一,这是回避不了的事实;而另一方面,转移复发的患者中大量仍健康或较健康地存活着,有的甚至活过了20年,这同样也是铁定的事实。笔者所在的肿瘤治疗机构,是一所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医疗机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求助者中单纯的、早期的癌症患者所占比例不高,70%以上初诊时已有转移复发,常被认为是无路可走时,才来找寻中医药这座最后"独木桥";其中,有不少是非常棘手的晚期患者。然而,粗略统计表明:求诊者中,只要能够坚持治疗3个月以上者,有70%左右活过了5年。现仍接受的诊治或康复治疗的几千例5年以上患者中,只有两成多一点是单纯的早期肿瘤、没有转移复发的。因此,事实表明,转移复发需努力防范;但即使转移复发了,也并非离死期不远,积极治疗,大多仍可"柳暗花明"的。
对于已转移复发而又生存下来的肿瘤患者的成功康复经验,我们总结出了三条:
(1)别轻言放弃,办法总会有的。
(2)需科学、合理、适度治疗,切莫把赌注压在最后一次创伤性治疗上,且此时需以中医药调治为主。
(3)坚持综合治疗,综合康复,且必须持之以恒。
其中,尤其以"别轻言放弃"最为关键,别乱压赌注也很更要。
第三部分15.切勿轻言"完了"
晚期癌症在治疗上固然较为困难,但在医疗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晚期癌症并非绝对不治之症。除原有的手术、放疗、化疗外,当前各种生物治疗发展很快,而且我国又特有中医中药,通过扶正祛邪常可使患者"带癌延年",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上,人们把肿瘤专科医师戏称为"法官"。事实上,在疾病治疗前谁也无法精确地判断治疗效果,更无法精确地判断患者还能活几个月。因此,不应轻言放弃治疗。
郑老先生2003年1月因咽喉疼痛到医院检查,拍摄胸片2次,均发现肺部有异常阴影,后经CT检查确诊为右中叶肺癌。即于1月底在某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切片提示:肺腺癌Ⅱ级,肿块2××厘米,淋巴1/2转移。术后休养1个月后开始化疗,第二疗程尚未做完,就出现强烈的副作用:剧烈呕吐,白细胞直线下降到×109/L。老先生饮食难下,夜寐难安,精神极度委靡,医生曾几次给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又因其患有心脏早搏,更增加了后续化疗的难度。许多人都说郑老先生"完了","没治了"!
后经病友介绍,辗转找寻,找到了笔者。在详细了解患者的病程及诊疗经过后,笔者为他制定了一套"个性化"治疗方案。郑老在经治疗半月后,身体素质明显提高,而且他在接下来的化疗中的副作用明显减轻,这使他顺利完成了化疗疗程。此后,他还一直坚持服用中药汤剂。如今,他的白细胞升至×109/L,肝功能正常,生活也一如常人。每日恬淡适乐,摆弄花鸟鱼虫,颐养身心。郑老常快慰地说:"本以为跟癌症碰头时,就是我大去之日了,如今我还要撑着这把老骨头,走上它百里千里!"
这说明即使对放、化疗不敏感的肿瘤,临床医生也不应忽视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患者则更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当然,并非所有的晚期癌症患者都能接受治疗,应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盲目地处理不仅无益,相反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加速患者的死亡。对不能接受特殊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身体状况往往很差,且伴多种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为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需要,营养支持治疗相当重要。对伴有疼痛的,止痛治疗则更为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让所有癌症患者不痛,从国内外医疗实践来看,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总结从事肿瘤临床近30年的经验,笔者想对晚期癌症患者提些建议:生了癌,就好比置身悬崖,后退一步是万丈深渊;如要治疗,前面虽荆棘丛生,道路坎坷,但必须要有生的希望,切不可轻言放弃!
第四部分1.重治疗轻康复,千金难求生机
目前我国肿瘤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达60%,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患者超过80%。而欧美国家这几年来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重要原因是医生除了手术、放疗化疗以外,很注重癌症患者心理、营养、体育等方面康复治疗及自然疗法的应用,这样可明显减少手术、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的危险。
然而,在国内的一份调查问卷上,许多癌症患者被问及出院后还要做些什么时,都很茫然地填上"无"字,他们确实不知到康复阶段还要进行特殊的康复治疗。
专家认为,如果能了解一些癌症的防治常识,并重视康复期的康复治疗,他们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更可以避免患上2次癌及肿瘤复发的可能。故必须强调注重康复治疗,这常常是肿瘤患者彻底康复的关键。
第四部分2.三驾马车:最佳的康复模式
众所周知,针对纯生物医学的缺陷,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提出了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更替旧有模式。其后,又有不少学者纷纷撰文,认为还须兼顾伦理、文化等诸多因素,以改变传统的西方医学只注重生物机制,忽略与人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的社会、心理等要素的影响之弊端。这一呼吁已过去近1/3世纪,尽管它早已成为教科书中公认的正确观念,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强大惯性作用,实际操作中,社会、心理要素等还是被医生们有意无意地抛之脑后,不屑一顾。对此,学者们也一再提出了批判性建议。
我们强调:想弄清并解决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医学,首先应该是关心"人"的学问。除生物学因素外,医学对与人及其心身相关的诸多问题也都必须有所兼顾。因为这些问题或彰或隐、或大或小地同样干扰着人的心与身,影响着他的生与死。特别是对肿瘤这类异常复杂的慢性疾病,这类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十分强大的,忽略不得的。
长期的肿瘤防治与康复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意识到非医学手段,或非生物学手段、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我们所称的"非医学手段",其核心就在于"心理的"、"社会的"、"人文的"、"伦理的"、"生活方式的",一句话,这些也恰恰是新的医学模式强调所应予以关注的。
因此,我们强调中医学、西医学与非医学手段这"三驾马车"在肿瘤康复中的共同或协同作用,这是贯彻实施"新医学模式"精神的最好体现。其中,非医学手段的实施,常可以使肿瘤的防治与康复不再"跛腿"。对此,我们已经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
例如,我们注意到,积极参加诸如肿瘤俱乐部、癌症康复营、民生健康家园之类非正规团体活动的肿瘤患者,其总体的治疗效果、康复情况和转移复发率,均要较未参加这类非正规团体的患者来得好一些,甚至好得多。据上海市癌症俱乐部统计:几千个患者,5年的平均生存率超过了48%;而民生健康家园的近千名患者中5年生存率高达70%,这些都很有说服力。因此,在"非医学手段"的社会因素方面,我们特别强调俱乐部之类"非正规团体"对肿瘤患者康复治疗的积极意义,并积极参与这方面的建设性工作。
人以群分,人都是有归属感的。这种归属感带来的不只是这种自我"身份"的认定,更重要的是与之相伴随的安全感,和随时可以获得的一种无形的、来自团队的相互精神支持。尤其是在这类"非正规团体"中,大家相对比较容易地相互获得"情感渲泄"与"情感支持"。因此,"非正规团体"内成员尽管也矛盾不少,但他们获得的正面支持却很多,这就是其积极意义所在。
而非正规团体本身就是一个充分自由的集合体,团体内在的凝聚力靠的是互相认同或利益关系一致。即使是有所矛盾,也很容易自行解决;若无法自行解决,非正规团体"进出"自由,选择退出即可。因此,非正规团体在社会生活中更多地扮演着人际关系"缓冲器",个体情绪"调节器"和小社会团体凝合剂等的正面作用。在肿瘤患者群体中,这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看到,不仅上规模的"非正规团体",如上百、上千人的癌症俱乐部是发挥上述功能的很好组织形式,而且,其中衍生出的3~5人、10多人的非正规小团体更具有上述功效。在这种小小俱乐"分部"里,或曰"小组"里,人们往往以秉性或脾气相投而组合在一起,经常交往活动,互相间情感交流与相互支持频繁,故常能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当然,一旦出现负性事件,这类小团体的抗击能力也比较弱,往往一人复发了,其消极影响很快在小团体内扩散出来,这时就需要有医生或其他组织予以坚定支持。
总之,肿瘤康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倡导"三驾马车"模式,主张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多个角度,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与协助,争取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享受健康。
第四部分3.饮食习惯:不可忽视的小节(1)
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民族,吃在中国,非虚语也!
然而,讲究吃,不等于会吃、会科学地吃、合理地吃。相反,在我们吃的习俗中,充满着不合理、不卫生之处。中国之所以是肝癌大国,便与吃的不太合理不无瓜葛!
吃对癌症发生的"贡献率"约四成!而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会吃不会吃,同样起着重要的不同作用。
改变习俗是很难的,然而不利于健康,尤其是不利于癌症康复的习俗必须加以改变!这只要人们认识到了,且能坚持住即可!故饮食疗法是最简单,成本最低,没有副作用的有效抗癌方法,可不慎乎!
不同癌症的不同饮食建议
不同癌症与饮食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鉴于此,笔者指导本校营养学讲师孙丽红博士等,并联手扬州大学营养学教授、曾在笔者处做过博士后研究的施鸿飞教授,共同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以下六种常见癌症与饮食的宜忌关系。
六种常见癌症包括肝癌、胃癌、肠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
下文中"可能的危险因素",指有证据表明不利于该病,但证据尚不十分充分的;"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则是指多种统计方法结果都提示有害,证据比较充分。
"可能的保护因素"和"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所指类同。
(一)肝癌
可能的危险因素:甜食、肉类当中的肥猪肉、牛肉、羊肉、牛奶、内脏、鸡肉,水产品中的贝壳类;烹调中的烧、油炸、炒、烘、盐腌和熏制。
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甜食和贝壳类。
可能的保护因素:菌菇藻类、豆浆、水果,蔬菜中的花菜、包心菜、大蒜、洋葱、山药、西红柿、红薯、胡萝卜和萝卜,肉类中的鸭肉,水产品中的黄鳝、河鱼,烹调方式中的爆和微波炉加工。
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洋葱、胡萝卜、黄鳝、豆浆和菌菇类。
第四部分4.饮食习惯:不可忽视的小节(2)
(二)胃癌
可能的危险因素:甜食,肉类中的肥肉和牛肉,水产品中的贝壳类;烹调中的油炸、炒、烘和盐腌。
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甜食。
可能的保护因素:酸奶、水果,蔬菜中的花菜、卷心菜、大蒜、洋葱、山药、西红柿、红薯、胡萝卜和萝卜;肉类中的鸭肉和鸽子;水产品中的河鱼、黄鳝;烹调方式中的微波炉加工。
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洋葱、胡萝卜、酸奶和水果。
(三)胰腺癌
可能的危险因素:甜食、甲鱼、肥猪肉、牛肉、羊肉、牛奶、动物内脏;烹调加工方式中的油炸、炒、爆、煎、烘、盐腌、熏制。
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甜食、甲鱼。
可能的保护因素:菌菇藻类、豆浆,蔬菜中的花菜、卷心菜、大蒜、洋葱、山药、西红柿、红薯、胡萝卜和萝卜;肉类中的鸭肉,水产品中的海鱼、虾和黄鳝;烹调方式中的微波炉加工。
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洋葱、山药、红薯和水果。
(四)肠癌
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甜食,肉类中的肥肉、牛肉、羊肉、牛奶、内脏,水产品中的贝壳类,烹调中的油炸、爆、烘和盐腌。
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肥肉、甜食和贝壳类。
可能的保护因素:菌菇藻类、酸奶、水果,蔬菜中的花菜、卷心菜、大蒜、洋葱、山药、西红柿、红薯、胡萝卜和萝卜,肉类中鸭肉,水产品中的虾,烹调方式中的微波炉加工。
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洋葱、鸭肉、酸奶和水果。
第四部分5.饮食习惯:不可忽视的小节(3)
(五)肺癌
可能的危险因素:甜食,肉类中的羊肉、牛肉和内脏;烹调方式中的烧、油炸、煎和食物加工方式中的盐腌。
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甜食和牛肉。
可能的保护因素:酸奶、水果、豆浆,蔬菜中的花菜、卷心菜、大蒜、洋葱、山药、红薯、胡萝卜和萝卜,水产品类中的河鱼,烹调方式中的蒸和微波炉烹调。
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水果、大蒜和洋葱。
(六)乳腺癌
可能的危险因素:甜食,肉类中的肥肉、牛奶,烹调方式中的油炸、爆、煎和食物加工方式中的熏制和盐腌。
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肥猪肉、牛奶。
可能的保护因素:酸奶,蔬菜中的花菜、卷心菜、大蒜、洋葱、山药、红薯、胡萝卜和萝卜,肉类中的鸭肉、鸽子,水产品中的河鱼、贝壳类等,烹调方式中的微波烹调和生食。
比较明确的保护因素:胡萝卜、鸽子等。
康复促进:心理、情感和意志很重要
格言曰:在大自然中,既无奖励,也无惩罚,只有结果!
格言又曰:心理可以致病,心理也可以治病。
第四部分6.别忽视心理治疗
有关医学调查表明,癌症患者中约有66%患抑郁症,10%患精神衰弱症,8%患强迫症。所以肿瘤患者常出现抑郁、焦虑、精神错乱、厌食症、疼痛、恶心、呕吐等问题。其中,抑郁症和焦虑症发病率最高。据统计,因精神崩溃导致1/4的癌症患者治疗后转移复发。
调查还发现:那些有心理矛盾和不安全感,惯于压抑自己愤怒与不满情绪以及受悲观失望情绪折磨的人,最容易得癌症,其癌症发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与之相反,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睦的家庭生活、必要的社会福利保证、坚定的信念与信仰等,有利于癌症治疗后的康复。因此,社会各界对癌症患者及其家庭这类特殊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爱。有资料表明:凡接受社会心理介入治疗的癌症患者,复发率较低,做到了去者善终、留者善别、生死各相安。
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常规治疗后,患者大都存有怕复发转移的心理隐患,有的甚至不久就发现复发转移。如果不能克服心理障碍,免疫系统就会加快受损,这对康复十分不利。由此导致了多数患者不是死于治疗期,而是死于康复期。
所以在实施诊治时,必须兼顾患者方方面面的特点。包括因心态问题、文化修养、人文背景、职业、社会角色不同造成的差异,以利于患者康复为目的。基于此,作出针对性的指点、关怀、疏导,取其有利者以扬之,舍其不利者而避之纠之,很多情况下不少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看到,很多癌症患者从医院出来或完成医院制定的手术、放化疗措施后,往往感到迷茫无助,不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也有的患者以为手术、放化疗都做了,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可以放松下来休息休息了。也有的整日生活在惶惶不安中,生怕哪一天会再发出来。还有的从此觉得低人一等,瞒着所有的亲戚、同事、朋友,自己也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生活,使本该有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疾病的康复也受到很大影响。
要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除关注癌症患者的生理康复外,还应积极关注癌症患者面临的社会生理问题。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帮助其牢记"五大要素",构建战胜癌症的系统工程。
(1)正确认知疾病治疗及自身的现状,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主动追求康复。
(2)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3)正确的饮食是抗癌防癌的物质基础。饮食是一门学问,吃得营养,吃得科学,吃出健康对肿瘤患者尤显重要。
(4)患癌症后,家庭环境、亲朋关系、工作关系等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何以健康的心态、良好的思维模式去适应并主动引导这种变化,朝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无疑也是一门学问。
(5)出院后康复治疗方式的选择尤为关键。需好好考虑如何运用最为合理的方法,消灭残余的癌细胞,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促祛邪的目的。
在上海,现已有了专门从事公益性的癌症心身康复指导机构――上海(虹口)科学保健康复协会。该协会的主旨就是帮助癌症患者科学养生,进行合理的康复指导,因此取名为"科学保健康复协会"。该协会有许多医学、心理学、营养学、体能锻炼及社会工作者参与,母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校各专业的20多位博士、硕士也就近参与。希望能通过多学科协作,更好地帮助癌症患者康复,故癌症朋友可以多多利用这些公益性的社团组织。
附录:
《民生开讲》——“癌症只是慢性病”视频网址:http://video.sina.com.cn/v/b/25205952-1286123480.html
《不一样的抗癌养生法》(2)——“癌症只是慢性病”视频网址:
http://video.sina.com.cn/v/b/36551766-1505384160.html
音频网址:
http://media.cnr.cn/option,com_content,task,category,sectionid,11,id,552,Itemid,347.html
“中国广播网”从2010年5月5日至2010年6月2日,每周三、四在的“养生大讲堂”节目里,连续播送何裕民教授“癌症只是慢性病”专题讲座,副标题是:
1. 为什么说癌症只是慢性病
2. 带癌生存不是梦
3. 如何与癌和平共处
4. 治疗癌症中西医协同作战
5. 癌症千万不要重治疗、轻康复
6. 老年癌症病人不要轻易开刀
7. 如何让食物成为您的抗癌药
8. 如何让食物成为您的抗癌药
9. 癌症转移复发的综合治疗
10. 癌症患者如何走出心理危机
何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何教授对癌症治疗和预防有独到的见解,并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点播收听。
音频网址:中国广播网--中国之声--养生大讲堂   2010.5.5--6.3每周三、四首播,每周六、日重播
(辽沈晚报)癌症只是慢性病
近日,应本报健康大讲堂之邀,《癌症只是慢性病》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肿瘤专家何裕民来沈进行大型公益讲座,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癌症将像高血压一样得到抑制
慢性病代表什么?意味着发生缓慢、痊愈也慢。 20多年前,人们就讨论过到底要把癌症分到哪一类疾病。经过20多年的研讨,WTO(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正式公布癌症是一类慢性疾病。
何裕民教授说,癌症的发病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形象地说,我们所看到的癌症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既然已经认识到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应该重视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这种意义上讲,确定癌症是慢性病,就要将临床工作重点向前推移。如果不这样,等癌症发展到了晚期,就只能承担最糟糕的痛苦。
此外,想办法将临床已经发展形成的癌症变成慢性病,让癌症的进展速度缓慢下来。让癌症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得到抑制,甚至让患者能与癌症和平共处很多年。目前,我们有很多的癌症患者经过治疗可以很好地带癌生存。最好的例子就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以生存20年以上。
何裕民教授说,将癌症定义为慢性病,可以给大家的防治预留出很多余地。比如城市里的肺癌,是因为污染、吸烟引起的,完全可以预防。为什么这么多人吸烟?甚至我们的医生也有吸烟的。这还需要从社会各方面去大力倡导宣传戒烟,对待吸烟应该同对待毒品一样,不要去追求一时的快感,而不珍惜生命。
癌症有穷癌和富癌之分
癌症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在习惯上,我们把癌症分为“穷癌”和“富癌”两大类别。所谓“穷癌”,就是与生活水平低下、卫生条件偏差等因素有关的癌种,如食道癌、宫颈癌等,“富癌”则多为富营养化所导致的癌症,如肺癌、直肠癌、胰腺癌以及乳腺癌等。前者多见于发展中国家,后者多见于发达国家。在我国,却存在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发病癌谱并存的尴尬局面:肝癌、胃癌以及食道癌的病死率居高不下,而肺癌、直肠癌、胰腺癌等高发癌症又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国内主要癌症病死率排位的变化(按照死亡人数多少排序):20世纪70年代:胃癌、食道癌、肝癌、肺癌、宫颈癌;20世纪90年代,胃癌、肝癌、肺癌、食道癌、直肠癌。
饮食不当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超过35%的患者因此罹患癌症。原因是过多摄入蛋白、脂肪,导致胃肠无法承受。
三分之一患癌者死于心理恐惧
在临床上,少数癌症会自愈,不少癌症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可以长期健康生存,甚至痊愈,也有不少可能发生癌症的高危人群,通过正确的预防性治疗和多环节干预,有效地阻止或减缓癌症的发生发展。
何裕民教授表示,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心理恐惧。他们处于恐惧与焦虑中,因为害怕,或者用各种土方进行治疗,最后是被折腾死的。
根据医学调查表明,癌症患者中大约有66%患抑郁症,10%患精神衰弱症,8%患强迫症。所以,肿瘤患者经常出现抑郁、焦虑、精神错乱、厌食症、疼痛、恶心、呕吐等问题。其中,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几率最高。因精神崩溃导致四分之一的癌症患者在治疗后转移复发。
此外,大约20%的患者是因为心理因素患癌的。很多癌症患者都是优秀、拔尖的成功人士,他们长期承受心理压力,饮食结构也不合理,结果造成癌症。
心态决定康复可能性有多大
俗话说“心态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在癌症领域,则可以说:心态决定着康复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说:心态好坏是能否康复的分水岭。
何裕民教授说,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在癌症领域精神心理的重要作用。精神心理可以明显影响神经、内分泌与免疫机制,而后面这些则是正常组织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中的主要因素。紊乱的神经、内分泌与免疫机制,促进了癌细胞的发生、发展与恶化,而协调有序的神经、内分泌与免疫机制,则有助于抑制癌细胞的发展,促使其康复。
癌症是一类慢性病,需要漫长的治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良好心态的支撑,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每天都皱眉头,非常悲观,即使是天天吃药治疗,疗效也会大打折扣的。正所谓“运药者,神气也。”也就是说,要促使药物在体内很好发挥作用,还要依赖于精神、心理的配合。
【何裕民精彩语录】
对于癌症,我们需要的是常存警惕而又能够坦然面对的良好心态,抛弃恐慌心理,树立生活信心,这样才能拥有充实而自由的人生。
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也许就像糖尿病一样,仅仅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慢性病而已。
记者 康科峰
来源: 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