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2016音乐会北京:春季上火该怎么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17:17

春天自然界万物复苏,阳气上升,易扰动人体肝、胆、胃肠蓄积的内热,出现春燥;加之北方地区春季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多风,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丢失,而且天气变化反复无常,较难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易使生理机能失调而致上火症状,如咽喉干燥疼痛、牙龈肿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口舌生疮、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和小便发黄等。

  所谓“上火”,实际是中医所谈的一种致病因素,有外感、内生之分。中医认为邪火大部分还是由内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总的说来还是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没有火邪,只有热邪,火热同性,只是轻重程度不同,热为火之微,火为热之极,热邪多为外感,火邪多属内生。

    一、春季上火有五种类型

    中医上说的上火,多是指内火。“上火”,是种致病因素,有外感、内生之分。中医认为邪火大部分还是由内而生的,外界原因是种诱因。总体说是身体阴阳失调引起的。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没有火邪,只有热邪,火热同性,只是轻重程度不同,热为火之微,火为热之极,热邪多为外感,火邪多属内生。

  根据各个不同脏腑的症状来分,又可大致将上火的类型分为以下五种:

  一、心火:有虚火、实火之分,可见心悸、失眠多梦、舌尖痛、口舌糜烂、尿黄灼热等。实火多由邪热内蕴、痰火内郁或情志所伤而致。若劳累过度,耗伤心之阴血,形成阴阳失衡,阳气偏亢则会出现虚火。

  二、胃火: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易饥、便秘等,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等。

  三、肝火:可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舌边尖红,脉数,甚则昏厥、发狂、呕血等,有时还会感到心烦易怒、睡眠欠佳。常因肝气郁结日久,或过食辛温之品,或热内蕴化火上逆所致。

  四、肺火: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五、肾火:肾火偏亢又称命门火旺。一般多因为肾阴不足导致阳火偏亢,出现火迫精泄的病机。一般会出现阳强易举、遗精、早泄等症。

   二、降火药并非人人适合

    不少人一听说上火,就想到“牛黄解毒丸”。其实,中成药也不能乱吃,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药物。

    根据中医三焦划分,火可以分为三种:将头晕、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将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将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

    春季下焦多见湿热,一般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尿频尿急、尿涩痛、尿短淋沥、小便赤黄、腰痛等。降火要对症治疗,切不可乱降。

    很多火气旺的人说,自己动不动就东痛西病的,但为何吃了降火药却不见效?

    用于降火的药物,真的所有人都能吃吗?

  其实,用于降火的药物,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火分为虚火和实火,还要看病人是肝火旺,还是肺火旺,或者别的类型。

    有些人“上火”,吃一些泻火药,并无明显效果。这主要是由于盲目服药,而没有根据疾病的原因,正确地进行治疗有关。

    当“上火”的人,不清楚自己是哪一脏腑有“火”的时候,最好到医院请医生进行诊治,切不可继续盲目服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或加重病情。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治疗“上火”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用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所以药物不要随便吃,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解决上火的药物中,常用的滋阴中药有天冬、麦冬、玄参等,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大黄、黄连、黄柏等,常用的解毒消肿药有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

    另外,中医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对于治疗上火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预防上火在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上要注意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喝酸甜饮料,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少抽烟喝酒。

    上火和心理状态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实是人们最好的灭火剂。

    三、春季上火有否养生秘方?

  春季人体内热较旺,如不注意饮食清淡和规律生活,极易“引火上身”。鼻子易出血,嗓子变哑了,嘴里长口疮,便秘难如厕……眼下正值春季,多风干燥,导致上火者比比皆是。

  春季为何火气大?

  其一,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春天自然界万物复苏,阳气上升,易扰动人体肝、胆、胃肠蓄积的内热,出现春燥。特别是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就是干燥多风,往往使人们普遍感觉到不适。

  其二,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丢失,而且天气变化反复无常,较难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易致生理机能失调而致“上火”症状,如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口舌生疮,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发黄等。

  咽痛

    咽痛发干,疼痛不适,恐怕是春季人们最常出现的“上火”症状之一。

    治疗可试下面办法:

    春季清咽汤:菊花、金银花各10克,生甘草、胖大海各6克。上药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1剂。

    具有疏散风热、利咽清音之效。主要用于春季常见的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所致咽痛音哑、口燥干咳的治疗。

  便秘

    春季老年人常出现大便干燥的情况。

    治疗春燥引起的便秘,易“润”不宜“泻”,可试用下列润肠食疗验方。

    芝麻核桃汤:黑芝麻、核桃仁(研碎)各适量,炒熟后共拌蜂蜜,温开水冲调,每日适量服用。 蜂蜜决明饮:炒决明子15克,加清水适量,入沙锅中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30分钟,滤取药液并调入蜂蜜少许,每日空腹代茶饮用。

  流鼻血

    鼻腔内毛细血管丰富而脆嫩,春季干燥的气候会首先危及鼻咽部,令鼻黏膜干燥、毛细血管破裂,导致流鼻血。

    在治疗上,出血时可用冷敷额头、鼻梁的方法暂止血;缓解后可取白茅根30克或藕节15克煎水,代茶常饮。具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

  口疮

    在春季,无论男女老少,很多人都有过长口疮的经历。它常常莫名其妙地在口腔中出现,症状3-4天后达到高潮,除明显的疼痛外,严重时还伴有全身的症状,如低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4-5天后,红晕逐渐消退,疼痛缓解;8-14天后溃疡可自行愈合,且不留瘢痕。在治疗上,可遵医嘱酌情选用黄连上清片、三黄片等药物,或外用西瓜霜。

   四、春季防内火要春捂有度

  春捂秋冻,是老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养生经验。眼下正是初春时节,很多人还穿着厚厚的冬衣,尤其是一些孩子家长,总怕孩子被冻病了,不愿给孩子减衣。提醒,春捂应该有度,过度春捂会适得其反,引发“春火”。

  春天人体阳气生发,皮肤疏松,汗毛孔容易开解,而这个时候天气又忽冷忽热,如果突降春寒可能导致汗毛孔迅速密闭。忽开忽闭,体内的调节功能一时难以转变,就会导致呼吸道感染或者触及宿病发作。所以,适度春捂是保养人体阳气的科学方法,尤其是清晨与夜晚,穿衣盖被宁愿偏多,重点是捂身体下部,保养阳气,增强抵抗力,可以避免寒邪入侵,有效预防多种疾病。

    春捂是季节转换时期必要的,但一定要适度。过度的春捂,就会引发“春火”,对健康效果适得其反。

    为什么呢?因为春季人体肝气当令,整整一冬蓄积在体内的阳气,随着春暖转为向外生发,如果体内蓄积的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如果是平常就肝阳过盛的人,不仅会感冒、咳嗽、哮喘,还会引发头痛晕眩、目赤眼花、甚至中风等疾患,所以春天既要防寒,也要抑春火,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饮食上,大家要吃得清淡,主食上可以多吃杂粮,少食细粮,蔬菜上多吃芹菜、油菜、胡萝卜等,水果多吃菠萝、红枣,而且不要挑食偏食。除此之外,要调养精神,制怒养肝,以防春火萌动。

    五、春天不妨踏青去内热

    春天外出踏青,从中医角度讲非常有益身心:万物复苏、春光明媚的景致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还能帮助人们去除体内热火。

    博主提醒,由于冬季室内外温差大,人们经历了一整个“外寒内热”的冬天,体内积攒了不少内热需要及时排出。而在春天到户外走走,就能很好地去内热。

    冬天,特别是北方屋里有暖气,温度高,空气干燥,很多人又喜欢盖大棉被睡觉,人体内就会有内热。春天是阳气升发的季节,人体的气血因此产生往外透发的趋势,此时应顺应自然生机,走到户外去踏踏青。尤其是冬天久居室内、气血积郁、内热较大的人,这时候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

    春天踏青,可以提高人体心肺功能,使脑组织得到较多的血液和氧气,从而使脑组织适应季节性血液循环的变化。重要是常到户外踏青,可以提升体内废弃物代谢速率,增加体表散热,人也会觉得比较清爽、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