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自传全文在线阅读:雅军:半路出家搞根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9:13:13
雅军:半路出家搞根艺   孙雅军的根艺作品昆龙   孙雅军的根艺作品长寿之龟   孙雅军的根艺作品神犬

  孙雅军在精心创作根艺作品

  作品被国外友人收藏

  2009年6月,孙雅军被中国根艺美术学会评为高级根艺美术师。现在,孙雅军是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市根艺研究会会员。他制作的根艺作品在当地已作为馈送贵宾的珍贵礼品,有的作品还漂洋过海,被国外友人收藏。

  2009年8月6日,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主席马驷骥先生专程从北京来到乌拉特前旗,参观孙雅军的根艺作品,与他交流根艺创作经验。马驷骥先生看了孙雅军的30多件根艺作品后,对他的作品高度认可与赞赏,称他是巴彦淖尔根艺文化的传播者。同时,马驷骥先生为孙雅军的创作室题名:“雅柏堂”。 2011年5月6日, 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副主席孙向东来到乌拉特前旗,参观了孙雅军的根艺作品后,十分赞赏,并为他题词“香柏魂”,表达了中国根艺美术界对孙雅军根艺创作的支持和肯定。

  “2003年从银行离岗后,我开始从事根艺创作研究,根艺能体现我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虽然每年花费上万元,但是我的心里是充实和快乐的。”孙雅军说出了他内心的体会。

  足迹踏遍乌拉山沟沟壑壑

  根艺是一门“天人共创”的造型艺术。这门艺术要求从纯自然的角度出发,经过人为艺术加工而成,所以根艺对树根的要求很严格。一件理想根材的获得就等于一件根艺作品成功了一半,而一件理想根材的获得,要靠艰苦和慧眼去发现。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拉山柏树枯根较为丰富,为了获得树根,孙雅军的足迹可以说是踏遍了乌拉山的沟沟壑壑。多年来,他跋山涉水,跑遍了乌拉山林场和十几家香粉厂,还经常到放牧点上的牧民家里选根料,甚至到牧民的牛羊圈墙、围栏采根料。每年的秋季,当一场山洪过后,孙雅军都会骑着摩托车,带上工具和干粮、水,凌晨四、五点钟出发上山。去几次一、两次有收获,他就很满意了。由于长期在放牧点寻树根,他和一些牧民交上了朋友,牧民们很热心,有时还领着他上山找树根。一些牧民捡回树根垒羊圈、当柴烧,他就用高价买下来,形状小的用摩托车运回家,大的雇农用三轮车往回拉。牧民们还挺纳闷:这枯树残根也值钱?

  枯树根拿回家后,要经过剪截、去皮、打磨、雕刻、上蜡等工序,精心构思,进行创作。在孙雅军的小院内、凉房里,放着不少千年枯柏树根。看着这些少说也有几百斤重的枯树根,很难想像他是如何从山上搬下来的。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孙雅军的心血没有白费。在2007年中国第11届根石艺术优秀作品展上,他的作品《猿》被推选为佳作,获得金奖,这是内蒙古唯一获此大奖的作品。2010年北京第13届根石艺术优秀作品展,孙雅军的作品《独秀》获得金奖。

  完成一件作品费时费力

  10年前,孙雅军在包头市无意间看到一家根艺美术作品商场,看到一些形态各异的根艺作品,很是喜欢,便萌生了自己试试的念头。从那以后,他每天早晨都要上乌拉山晨练,经常会抱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回来。没有老师和教材,就连雕刻工具也都是他用改锥和锯条改造的,“我就是喜欢自己琢磨。”孙雅军说。平日里一有空闲时间,孙雅军就潜心把从乌拉山上淘回来的树根,摆在家里的餐桌上细心观察。“根艺是3分人工,7分天成”,每当把手里其貌不扬的树根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动物时,孙雅军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这只小鹿是我在白彦花镇境内的乌拉山上发现的,当时它一半埋在土里,我用手刨了刨,感觉形状有点意思,就带回了家。”孙雅军和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一段故事。

  “完成一件根艺作品费时又费力”。在孙雅军的凉房兼工作室内,孙雅军指着一件展翅欲飞的大型根艺作品《苍鹰》对记者说:“这个高一米,宽一米六的作品,我用了7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他呀,是个夜猫子。”孙雅军的妻子韩俊芬用脚踢着满地堆放的锯子、锤子、刀子、电钻等工具,又是心疼又是埋怨地说:“他每天都不闲着,不是外出采料,就是一头钻进凉房,敲打上一夜。有时不敲打了,你进去一看,他死死盯着那些个枯树根看,眼睛都不眨一下。”孙雅军说:“对于根艺来说,最重要的是识根。有时我用几个小时端详树根,时间越长越有灵感,越端详越觉得树根在和我说话,它是有生命的!”

  是的,经过孙雅军之手制作成的根艺作品真的有了生命,在《梅花鹿》、《恐龙》、《苍鹰》等作品面前,使人感觉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根艺世界。

  弯曲粗糙的枯树根、奇形怪状的树瘤……在旁人眼里,这些“朽木”看起来毫无用处;但是在孙雅军的眼中,它们可都是宝贝。展翅欲飞的《雄鹰》,行动敏捷的《梅花鹿》,寓意吉庆祥瑞的《麒麟》……近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东升街建行社区的孙雅军家,记者看到了一座根艺博览园。

  在孙雅军的家里,从阳台到厨房,从桌上到门后,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根艺作品。阳台的花架子上放着他刚从山上淘回来的树根和一些根艺半成品。“根艺需要灵感和创意,而且一旦下锯就不能重来,所以这些半成品我一直保存着,有时灵机一动就可能有了创作的想法。”孙雅军说。

  文·摄影/本报记者  白忠义  通讯员  郭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