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部首的字:半路出家见闻录——听几十年,就算苯,也应该有收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6:13:03

                  半路出家见闻录 

                            北京龙泉寺行者著

 

    寺院里的僧俗大众分成各个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每一个人都有功课。新来的人先干什么,再干什么都有很好的秩序。

 

    谁上什么课也都有不同。

 

    我想应该是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根器和脾气秉性而制定的。绝大多数的工作和学修都是在寺院里。偶尔也有对外交流。

 

    我有幸外出参加旁听了一次讲经会。

 

    这是北京市佛教协会组织的一次旨在锻炼和选拔青年僧才的讲经活动。主办者是统战部,在社会主义研究院举办。

 

    这是个很奇妙的体验,是另一个高度理解和谐社会的方法,唯物主义者修建的用于唯物主义者研究理论的场所用来举办一场佛教的讲经交流会。

 

    历史是多么有意思啊,由此可以确凿地证明个人乃至历史的荣辱得失、高低起伏都不太值得随之欢喜和悲伤,我想了想,我目睹这场佛教讲经会距离唯物主义者断言宗教是鸦片的时间也就几十年。

 

    我想,一个能观察到几十年因缘的圣者肯定不会因为一个断言而喜怒哀乐,就好比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因为五岁的儿子在幼儿园的一次糟糕的考试成绩而耿耿于怀乃至痛苦绝望。

 

    讲经会一共两天,第一天有开幕式,先奏国歌,然后由高僧传印大师带领大家唱“炉香赞”,并带领与会的僧俗大众诵了一遍《心经》。

 

    传印大师领的唱腔和我以往听过的不太一样,因为知道他是高僧,所以跟着唱的时候格外地用心。

 

    我相信,不仅仅是佛教信仰者,一个唯物主义者,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普通劳动者,公正地讲,稍微静下心来,都能感受到高僧大德确实有特殊的心灵力量,能够感染到你,如果你心不带偏见,一定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慈悲、柔和、喜悦。

 

    讲经间歇休息的时候,传印大师从讲台上下来,从我身边走过。

 

    我仔细观察,客观地回忆,确实感受到大师有来自心灵的力量,他的谦恭,微笑,柔和的举止,圆融自在都让旁观者肃然起敬并随之内心柔和起来。

大师曾做过虚云大师的侍者,是公认的有修为的当代高僧大德。

 

    讲经会上大师讲过话,话普通到极点,没有高深的开示,更没有谈悬说妙,其中另一名高僧转述大师的一句话,听的我心里一动。

 

    因为讲经会在形式上是有比较的,就是众多年轻学僧每人讲二十分钟,然后再回答听经者的一些提问,最后会评比出一、二、三名。

 

    另一名高僧提到去年的的讲经会,有的学僧没有获得名次,将抱怨的情绪及话语递到组织者处,有人请示传印大师。

 

    大师回话:不要起心动念。

 

    是啊,名利心哪里那么容易就去除的啊,虽然一些学僧为了获得名次也是为了更好的为信众讲经,增加信众信心。但是,名利心毕竟就是名利心。

人要做的不起心动念,那得是多高的境界啊。

 

    只能仰望。不敢奢求。

 

    评判者估计都是高僧大德,令上台讲经的学僧都很紧张,第一天的上午讲的是出自《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这是一部在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经典,正是这部经典形成了中国的观音崇拜和观音文化,经中描述的内容对佛教本身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文化乃至民风民俗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青年学僧们大多是初次登台讲经,这样的场合更是第一次,事先准备了两周,但上台后还是紧张,讲法和内容各有区别,有的侧重经义,有的侧重经的传承和考证,有的侧重经义在生活上的发挥。

 

    不过,客观上看,应该是年轻的缘故,讲经的外在形象,感染力和社会上的一些精彩演讲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和我们常见的一些西方政治家的演讲相比,更显得不是一个级别的,感染力,气质,口才,影响力都不及他们。

 

    我曾通过互联网和光盘大量看过高僧的讲经,净空法师、慧律法师、海涛法师、学诚法师等等,因愚笨,虽不解经义,更体会不到大师们的境界,但光看大师们的讲经风采,领会他们的心灵风光就绝对是一种享受。

 

    讲了四十多年经的净空老法师曾提到过,他从年轻的时候讲经,一点一点地讲到现在。每一次感受都不一样。

 

    大师鼓励青年学僧多讲经。

 

    对我们这样的听经的人也有鼓励,鼓励我们多听经,多听高僧大德讲经,更要多听青年学僧讲经,增加青年学僧的信心,自己也能从中获得收益。

 

    在龙泉寺,几乎每天都听青年学僧讲经,在寺院里,学僧们讲的就自然轻松,容光焕发,比在外边讲经要从容自在的多,所听的每一会都会让听者有所心得。我是个苯人,于是就想,要是没有特殊情况,就这么听一辈子,听到他们从年轻讲到老。从青年学僧一直成为几十年后的高僧大德。分享他们的心得,学习他们的修为。

 

    听几十年,就算苯,也应该有收获。

 

    在社会主义研究院的讲经会上,讲经的青年学僧有比丘也有比丘尼,讲经气氛肃穆紧张,主持人反复要求大家提问,没人提。

 

    也是啊,那场合,一屋子高僧大德外加学识俱优的青年学僧,谁敢乱说话啊。

 

    气氛就一直这样紧张和严肃着。

 

    直到一个比丘尼上台演讲,她说,两周来,她一直在写演讲稿,从几部经典里互相地佐证,来讲要讲的这一部经,发现,佐证来佐证去,越佐证越佐证不清楚。稿子越写字数越多,越多就越讲不清楚,最后发现这是很难讲清楚的事情。

 

    因为组织者要求事先要提交演讲稿。

 

    这名比丘尼最后决定放弃演讲稿,只列个提纲,然后根据提纲讲,组织者也同意她只提供一个提纲,她将提纲用电子邮件发给了组织者。临到上台前一刻,她觉得根据提纲讲,还是讲不清楚,于是,决定,上台后放弃提纲,祈祷了一下观世音菩萨,然后上台。想讲什么就讲什么。

 

    上台后,她先把上面的那些心理过程讲了一遍。

 

    本来不少已经有困意的听经者耳朵一竖,目不转睛地看她接着往下讲。

 

    她讲不下去了,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什么人敢提问题。

 

    她就随心所欲地讲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和心得,特别提到她认为学修就是为了解脱自在。看起来发挥的很好,但讲到断句处,卡壳了,忍不住回头问组织者,二十分钟到了吗?

 

    听经者无不含笑。

 

    组织者允许她将剩下的时间用来接受大家的提问。

 

    她在高僧大德面前以及名利面前的自在以及真诚感染了现场所有的人,一名居士站起来提问,问题没提,先说自己是第一次鼓起勇气在这样的场合提问。比丘尼温和而肯定地说,这也是一种解脱。

 

    一名刚从台上下来的法师提问,说,你让我想起了观世音菩萨还有个名字叫观自在。

 

    忽然我也有想法,我觉得这么多高僧大德存在在世界上,肯定不是为了让众生有压力,不是让我们噤若寒蝉,他们住世,就是为了让我们解脱,为了让我们自在,为了让我们离苦得乐。

 

    我们有压力,噤若寒蝉,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没有打开。

 

    当天的讲经结束,一名高僧为所有讲经的学僧都做了点评,特别提到这名脱稿演讲的比丘尼,点评其讲经讲的有风格、真诚自在,但又提到了讲经还是要靠文字和语言。没有组织严密圆融的语言这个工具,还是讲不清楚。

 

    我理解他的点评是,工具不是目的,但工具是必须的。扔不扔的掉这个工具,不光要靠讲经者的能力,还要看听经者的根器。

 

    高僧们确实是有这个能力,证悟和大修为咱们看不到更体会不到,但是,他们的语言之精彩,思维逻辑之严密直接让听众叹为观止,无不折服。龙泉寺的方丈学诚大师讲经的光盘全都是坐下来就讲,用磁带录下来就是讲座,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文章和书。

 

    讲经中没有普通人讲话时常用的“哼啊哈啊这个那个”的语气词,语气平静,一气呵成,语言和段落组织结构严密,前后逻辑结构工整。

 

    绝对不是凡人能做的到的。

 

    我们讲话要思考,思考速度没有语言的速度快,所以就需要语气词拖延时间,大师们的演讲似乎不需要经过思维,直接讲,所以没有语气词。句子和文章浑然天成。

 

    我们也能不经思维地说话,但不经思维就成了胡说八道。

 

    大师们却能够出口成章,前后严谨,这个境界就不是我们能揣摩的了的了。

 

    绝非一个真诚和自在就能够比喻的出来的。

 

    讲经结束。回寺里,晚饭时洗碗,一名也去讲经会现场的小师妹忽然问我,师兄,你今天听经有什么感受啊。

 

    我想了想,实在不知道如何跟她讲。

 

    以前我注意过她,岁数不大,每天很勤奋地在寺院里干活,朴素到极致,有几次我就想观察她有什么心得和过人之处。

 

    我就跟她讲,组委会提供的中午饭很好吃。

 

    她说,不会吧,听了一天经,你就这感受啊。

 

    我说,你问的太笼统了。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你。如何跟你讲清楚我的感受。

 

    她说,也是。

 

    我想了又想,也想不出该怎么讲,嘴就笨了。

 

    她提到了那个讲经的比丘尼。

 

    我忽然就想起来,白天一起去讲经现场的路上,这个小师妹让我曾让我一通感慨,于是就很真诚地把当时的感受说给她听。

 

    我说,今天听经有点感受,但是没有你带给我的感受深。

 

    她说,为什么呀,不可能。

 

    我说,我平时看你穿着一件旧棉袄干活,今天外出到这种场合听经,你依然穿着这件旧棉袄。尤其是你这个年龄,一个女孩子。换我是你这个年龄我是做不到,换我现在,我也做不到。因为我出门上车的时候,还照照镜子,拽拽自己的衣服,想自己的衣着和打扮是不是合适啊,别人会怎么想我,怎么看我啊。

 

    换我女儿,我想她也做不到。

 

    她也很在意自己的穿着。

 

    但你不,所以,你是自在的。

 

    我告诉这个小师妹,别看我口若悬河,又能说又能写,但要说感受,真的是不如你。你听经的感受比我要深的多。也明白的多。比较一下,我就感受到了组织者提供的那顿免费的自助餐,听了一些文字和语言,而你不用听,就已经有感受了。

 

    她高兴地说,真的啊。

 

    我说,当然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