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县邮编:被改造的缪斯:徐坚白的艺术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4:44:58

旧居前的留影 徐坚白
60年广东美术反思系列壹
□李公明
广州美术学院徐坚白教授(1925- )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女油画家,她年轻时代的人生转折很像一部红色电影的开头:1949年6月,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油画的女研究生徐坚白不听在上海当银行家的父亲的劝告,在恋人的召唤下离开美国。当时,她还不知道她的恋人其实是共产党香港地下组织的成员,任务是争取海外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回国。当徐坚白和一批留学生乘坐“总统号”抵达上海吴淞口,上海市长陈毅派火轮转运他们登岸。但因船长的阻挠,“总统号”只能转赴香港。8月,徐坚白离开香港到惠州,加入了东江纵队独立教导营。今天我们还可以从照片上看到她身穿军装的英姿。
随后她进入了广州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工作组,接着就是任教于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美术部、赴云浮参加土改运动、绘制宣传画、连环画等。几年的光阴,那位在美国校园里穿着学士袍的富家小姐成了革命文艺战士。她与这个时期的中国大陆所有知识分子一样,所经历的巨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被纳入以单位为其人身依附、以户口为其生活依附的体制网络之中;二是经历了以思想改造为名的意识形态清洗过程;三是力求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争取进步”。
1950年至1953年,徐坚白参与绘制了欢迎解放的巨幅街头宣传画和领袖像;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作革命史画《东江纵队成立》 ;参加云浮土改创作组,与关山月、杨秋人等合作连环画、宣传画;油画《钢城之晨》、《女兵》、《红领巾》、《革命母亲徐大妈》分别参加了省和全国的美展。
以政治与艺术的关系看徐坚白的艺术生涯,最重要的创作应该就是《旧居前的留影》(180cm×170cm,油画,1964年,中国美术馆藏)。画中的“旧居”是一只搁在沙滩上的小船,围栏和说明牌表明它已成为阶级斗争教育的展品。在这里“留影”的是一个渔民家庭,原“旧居”的主人。《旧居》突出的是新(远处的新房子)与旧(作为旧居的破漏小船)的对立,源自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前”与“后”对立观,以解决制度认同的问题。值得思考的是“留影”:一般来说,生活中的“留影”是一种怀念;但在这里,“留影”却成了一种控诉,一种对“新社会”与“旧社会”的对比和强化。
应该通过对历史情境的理解来弄清这幅作品所表现的意义。1962年9月,毛泽东号召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阶级斗争,这被认为是“文化革命”的思想肇始。文艺方面,通过批判“中间人物论”来强调表现阶级斗争是文艺工作的主要使命;对处于知识界、文艺界以外的社会基层,则是以大规模开展的阶级斗争展览为强化“阶级斗争教育”的主要形式。“阶级斗争”成为了一种最全面、最彻底地笼罩社会生活的语境,所谓“忆苦思甜”就是这种语境的典型表述。
但是,徐坚白毕竟是从银行家的家庭、从美国的艺术校园中走出来的,她虽然顺从了被改造的命运,但她无法真正使自己“在斗争中茁壮成长”。当我们今天翻阅那个时代的无数阶级斗争题材作品时,在一片充满怨恨、批斗、镇压的火光中,徐坚白选择了“留影”这一在所有“革命行为”中无疑是最温和的行为,创造了一种仍然流露出人性的家庭氛围,这显然不是那些“长在红旗下”的“革命文艺战士”所能做出的选择和创造。
今天看来,我认为《旧居》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尽管在意识形态语境、艺术家思想改造的努力、讴歌新政权的主题动机等因素的制约下,它仍然曲折地反映出一种人性的希望:生活应该变得美好。被改造的缪斯仍然以其善良的本性守护着一点美好的事物,这是在政治与人性之间发生的冲突和结局。在徐坚白,这未必是有意识的抗争;我觉得应该归因于她与其他很多人的本质上的区别:无论她如何真诚努力地改造自己,她仍然有种“貌合神离”的异质性。
由于与西方艺术教育有着直接的学习渊源,因而在反右运动中徐坚白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走“白专”道路的一面“白旗”。事实上,徐坚白之所以未能在主流美术叙事的中心舞台上占据一席应有的位置,她在主题创作中表现出的努力与某种程度的尴尬,她在进入老年以后焕发出来的创作激情和新的探索动机,都与她所受教育的背景中的异质性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
在徐坚白艺术生涯中呈现出一种高贵而质朴的精神品格:近乎是本能地守护着人性的底线,在任何情况下没有滑进曲意讴歌专制、向权力与资本献媚的泥淖中,这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艺术界是很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