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招聘网:杨家太极拳传授的“内、外”之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9:57:40

杨家授拳分三步,为拳法、用法、心法。

杨家教授拳法内外有别。一般学生,集体练拳,一位师兄示范带教,澄甫公端坐观拳。练完略作讲评,当天算完毕。

行过叩头拜师大礼入室的弟子,澄甫公个别传授,每次一个动作,讲清要领,反复纠正。

 

第一步是教拳法。有养生与技击两路。

养生架有大、中、小三种,即地、人、天三盘。

基础功夫应由大架着手。健候公以大、中、小三套架子授徒,北京汪永泉、上海田兆麟等均学过中架,叶大密师承田兆麟,云手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三开三合之分。少侯公以小架授徒,田兆麟、吴图南(拉布)曾学杨式小架。澄甫以大架授徒,但其早、中、晚期拳架略有不同。

以揽雀尾为例,澄甫公最早之拳架,左向西南,右向西北,这两个斜角方向动作均称为揽雀尾,然后才是挤、按。健侯公所传之大架如此。武汇川、田兆麟为澄甫公早期弟子,他们的拳架在起势之后均有两个斜角式,田师伯门徒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之插图以及武师伯门徒张玉之拳架可资佐证。澄甫公中年之拳架,左转腰面向正南,可参阅陈微明师伯《太极拳术》一书之图照。澄甫公晚年之拳架,左面向正西,可参阅《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二节图像。景华师曾教导我仔细区别澄甫公早、中、晚期拳架,并且说:"是哪个时期杨门弟子传授之拳艺,一看拳架便知!"雅轩师伯乃澄甫公时期弟子,看到《体用全书》之拳架与其本人所学者略有不同,遂误判为曼青师伯擅自修改。路迪民教授则认为雅轩师伯擅自更改澄甫公拳架。其实澄甫公本身拳架在不断演进,因此而产生种种误会。

第二路技击架,变化更大。杨式技击架称为"太极长拳",吴式则称为"太极快拳"。杨式太极长拳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刚柔相济,步法要走滑步,发劲吐气出声。澄甫公在上海,将整套长拳拆开,作为散手教授入室弟子。景华师在澄甫公门下学拳,慢拳、长拳都是拆开架子一招一式反复苦练。澄甫公亲自将拳架连贯示范,仅有3次而已。一次打慢拳上半套,一次打慢拳下半套,一次将全套长拳放慢速度打。澄甫公指出,长拳各招式熟练之后,可以自由衔接,可长可短。因此,澄甫公所授太极长拳共60势,董英杰师伯所传为23式,陈微明师伯所传为108式。微明师伯在他所著《太极剑》一书后半部,附有《杨澄甫先生所授太极长拳目录》和他自编的《增加太极长拳目录》。目前大陆书铺中有两种"杨式太极长拳"著作出售,均自称嫡传。我翻开一看,各有百余式,都是在微明师伯所编套路上稍加变化,决非澄甫公所传长拳原本。作者在序言中无论使用多少花言巧语,都掩盖不了事实真相!澄甫公晚年,不但拳式变化,刀、剑有改动。据景华师分析,改动之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澄甫公功夫越练越深,内劲增长,则外形收敛含蓄,沪火纯青,绝无剑拔弩张之态。第二,澄甫公晚年体重达到280余斤,练太极拳速度自然需要放慢,拳、剑、刀中的跳跃动作必然要删除。第三,早期弟子习武者多,晚期弟子养生者多,动作自然要求简化。

 

第二步是教用法。

杨式太极拳用法有两个特点。

其一是变化多端,一式多用。例如:搬拦锤有左搬右击锤、左拦右击锤、绞化锤、筋斗锤、连珠锤等各种用法,必须顺应对方来势,随机应变,不可拘泥。

其二是因材施教。例如,提手用法有二,提上打、沉下打皆可。身材高大者,用"上提手"之后,即以松沉劲劈肩,武汇川师伯善用此法。50年代我在上海外滩公园观看推手,常见田兆麟师伯运用提上打法。但身材矮小者却难用此法。澄甫公教用法,往往要一对师兄弟同练,相互在对方身上试手,务必使身法、步法、手法熟练,随时可以应用。景华师曾与守中师伯结对同练用法,澄甫公详细讲解各式变化。身为杨门弟子,万万不可见到某种用法与自己早年作学者不同,就妄下结论。雅轩师伯在某些用法上说曼青师伯"自己造想",或许就是没有充分注意到"一式多用"和"因材施教"两大原则。《体用全书》之用法,确系澄甫公口授。雅轩师伯所学之用法,是澄甫公所授。澄甫公曰:初学需讲用法,否则不知足往何处踏,手往可处放。懂劲之后,内劲通灵,万法归一,运化无迹,一触即发,即无所谓用法矣。

 

第三步传授内功心法,最为严格。

弟子叩头师正式入门之后,须经多年考察。拳法基础扎实,用法熟练,人品高尚,方可传授内功心法。按杨门规矩,"心法不传六耳",必须闭门单独传授,学得心法之后,不可随便泄漏。所谓心法,是内气内劲运行之路线。心法未能贯通,则所用之劲仍为腰腿劲,尚非纯正内劲。杨家素有心法不得妄传妄议之规定,故雅轩师伯《眉批》引起之种种争论,仅局限于拳法、用法,尚未涉及心法。《体用全书》亦只讲拳法、用法,不授心法。澄甫公早、中、晚期拳法有异,用法一式多变,是客观事实。然而异中有同,澄甫公"太极拳十要",乃共同规则也。海峡两岸与世界各地之杨式太极拳,只有一家,均为澄甫公传授。恳请各地同门师兄弟,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友好切磋,加强团结,不必再打笔墨官司。此外,各地师兄均标榜本人乃杨门正宗第几代传人,亦令人困惑。太极拳乃内家拳法,是一门卓越的武术,杨家素有"出手见红"之说。澄甫公"出手一丈八",因此折服武林群雄。如今不论哪位师兄,在推手之时能够从容不迫,轻灵柔化,松沉弹放,"出手一丈五",甚至"出手一丈二"者,即是杨家正宗传人也! 

作者简介:陈耀庭,1937年1月生于杭州,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我国知名材料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太极拳业余爱好者,五十年代初跟牛春明学习杨式老架,六十年代到北京,跟随吴式太极拳名家刘晚仓,学习吴式太极拳及推手十多年,七八十年代跟高占奎、朱怀元学习汪永泉传杨式老架。曾受到老一代大师吴图南、杨禹廷、汪培生、孙剑云、郝少如等的指教,现任北京汪永泉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练好太极拳腰胯是关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综观现在许多人的练法,似乎与太极名家大师的要求练法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我把过去近六十年来跟先师们学拳时听到的、见到的关于腰胯练法的要求,写出供太极拳爱好者作一参考。

  一、牛春明对松腰胯的要求

  牛春明是太极拳界著名的老前辈,拳艺精湛,上世纪二十年代随杨澄甫南下,后留在杭州,解放后周总理安排他给毛主席教拳。平时在西湖边六公园给大家教拳,牛老师教拳十分认真,要求严格,是钉是铆,一丝不苟。记得有一位中年男子,一打起势就下蹲,老师教他不要蹲,他不改,老师急了,手指着公园边的厕所说:“要蹲上那儿去!”他膝盖往前一跪,老师转过身来,对大家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要跪,回家拿块搓板,到老婆床前去跪,我这里不用跪”。这件事,使我终身难忘,使我知道了蹲跪和松腰胯完全是两码事,对我一生练拳,收益匪浅。

  二、杨禹廷要求打拳体会“毛驴拉磨”

  记得六十年代我与拳友陈惠良去拜访杨老,请教他如何打好太极拳时,他说“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为什么要像毛驴拉磨那样,当时并不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深感这是练太极拳的原则,是基础,是方向,越来越感到这一点拨的金贵。

  “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打太极拳与拳击、摔跤不同,腰不能用力。如果腰用力,腰带手,腰就僵了,错了。拳谱上说腰要“活似车轮”,要知道,那时候都是手推车,牲口拉的车,轮子都是被动转的,不是现在的汽车,摩托车是主动轮。“毛驴拉磨”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具体练法,这里的“毛驴”就是“意”。

  三、吴图南要求“外带内”,“梢带根”

   有一次拳友陈惠良跟我说,吴老跟杨家仓发大脾气了,起因是杨家仓问吴老,练太极拳是“外带内”还是“内带外”?“以梢带根”还是“根带梢”?结果吴老很生气说:“这个问题你问两次了,明明告诉你是外带内,梢带根,你不相信我,走人啊!干吗还跟着我!”。那时杨家仓跟吴老已多年,而且学得很好,还在北大教拳,吴老生那么大的气!当时我立即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定很重要。后来就清楚明白了,这跟杨禹廷说的“毛驴拉磨”是一个问题,如果不“外带内”、“梢带根”的话,腰是死的,永远也练不出太极劲,借不了力,不可能“四两拨千斤”,所以吴老急了。

  四、汪永泉、朱怀元要求“不得蹲桩”,“不要塌腰”,“盘架子要用腕子”

  七八十年代,我和于桐和先后向高占奎、朱怀元学拳,高老师和朱老师是汪永泉最早的四大弟子中的两位,于桐和他父亲和汪永泉、朱怀元是协和医院里工作多年的老同事,关系好。一天于桐和拿来了一本手抄小本子——“揉手须知”,是朱老师向汪永泉学拳的手记小本本,我把它视为珍宝,在第二页一开始就强调“不得蹲桩”,“双手只负责给腰劲开门”。汪老说:“腰不能塌”,“脚不要踩死”,“盘架子要用(手)腕子”,还特别强调意气的作用:“要明确,内气是领导者,主动力,外形姿势是被领导者,被动者,两者都是要受意的支配”(见刘金印《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与拳照》一书)。上面这段话正是对拳谱“意气君来骨肉臣”很好的诠释。

  结语

  我认为,要学好太极拳,首先要明确学什么,如果要学“借力”,“四两拨千斤”,你就要练“用意不用力”,就好好体悟上述大师们的教导,他们的苦口婆心;不要蹲桩,要用意领,用梢带,腰要活,不可用力……。如果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不好理解的话,我想上述大师们的比喻是很容易懂的,问题是去不去那样练。朱怀元老师说:“不准用力,不得在对方身上乱找乱问,更不可用手推人拿人”。他教出了许多太极拳高手,如李和生、石明、朱春煊等,说明他的教学是足有成效的。

  如果有人要问我,如何才能练好拳的话,我曾在《中国太极拳网》成立座谈会上,题写了下面几四句话:

  两手春风拂杨柳,

  双脚犹如踩浮舟,

  南屏晚钟悬百会,

  静听宏音扬全球。

  意思是说:两手不但要像杨柳那样随风飘柔,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被春风吹动的,是被动的,春风是“意”。双脚不要踩死,要有腾挪之势,好像在船上,即拳谱所说“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第三句讲的是身形,要正,像口悬挂在寺庙里的铜钟,发散着声波。而自己心要静,意要随,不要想打人,不执着追求什么,随宏伟的音波散向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