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萱个人资料:幸福真的是比较出来的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8:32:50

“幸福是个比较级,要有东西垫底才感觉得到。”这句网上的流行语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幸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需要比较。对于幸福的比较,有人这样写道:

 

农村的人觉得城里的人住着高楼大厦很幸福;城里的人觉得住在有田园风光的农村是一种幸福;住在地下室的民工,认为能住上民宅,哪怕只是一间都会感到很满足,觉得那是一种幸福;同人合租的人,觉得能住上一居室的公寓就是一种幸福……住在别墅的人觉得没钱的时候,同朋友合租,聊着天南海北,是一种幸福……没钱的人觉得有钱人比自己幸福;有钱人觉得没钱的人少有烦恼,比自己幸福;平凡的人觉得名人被人们前呼后拥,多人崇拜是幸福;有名的人觉得普通人自由,是幸福……

孩子们觉得成年人可以实现很多理想,希望快快长大,长大了就会幸福;成年人留恋儿童时代无忧无虑,那是一种幸福;老人觉得年轻人整天为事业忙碌,是一种幸福;年轻人觉得老年人不用为生活奔波,是一种幸福;男人觉得做女人幸福;女人觉得做男人幸福……没有爱情的人觉得获得爱情,是一种幸福;失恋的人觉得没有爱情的时候,就没有痛苦,是一种幸福;没结婚的人觉得结了婚的人不用面对寂寞,是一种幸福;结了婚的人觉得单身的时候,可以想去哪就去哪,不用向人汇报,是一种幸福……有些人不奢求爱的回报,全心的爱别人,是一种幸福;有些人觉得被人爱才是一种幸福。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心理学对于幸福的比较也有过研究,并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其他人的收入与个人的幸福感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竞争,绝对的收入水平对幸福几乎不会产生任何效应,重要的是个人相对于其他人的地位:收入较低的人与收入较高者相比其幸福感明显降低,但当与失业者相比,他们的幸福感就要高很多,而失业者生活在一个其他人也没有工作的地区,其幸福感就要高很多。这个理论听上去很有趣,我们一个人活得是否幸福,不是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别人。

 

其次生活中的我们也正是如此。我们总是与身边的同事比,比收入高低,比升职与否;与中学、大学的老同学比,比收入,比地位,比名誉。如果我们活得比他们好,那么我们便对自己当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如果差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失望、郁闷等负面的情绪。然而,这种比较得来的幸福,往往只是暂时的、不持久的。因为比较心理的存在,人们拼命地赚取越来越多的财富,拼命地向社会的上层爬,不计代价地出名,结果失去了追求真正幸福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也同样因为比较心理的存在,人们对幸福期望值也不自觉地随着自己的收入、地位的增加而同等程度地上升,最终导致人们在追求实现之后却并不比以前幸福。如果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享受了经济财富巨大增长的喜悦后,幸福感却没有相应增长;也能够理解那些身居高位、收入大大超过普通人的人士,幸福感也并没有真正比大众高多少了。一切都是因为比较!

 

遗憾的是,比较已经成了一种社会趋势,人们难以用理智阻挡。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缺乏理性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人类先天的积累本性和谋取相对地位的竞争本性,而这种本性在充斥着商业广告的现代社会中又被进一步强化为非理性的物质主义偏好,而这极有可能已经置我们于一种生态环境恶化、长期福祉受损却还津津乐道的经济增长之中。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的情况尤其严重,经济犯罪率的攀升,心理疾病患者的增加,自杀现象持续不断,无一不是明证。

 

比较,能从一定程度上增进人们的幸福感,尤其是我们在与不如自己的人群比较的时候。但绝大多数人的习惯,是与地位比自己高、收入比自己高的人相比,所以,带来的反而是不幸。比较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我们的内心。帝王将相有位尊权重的幸福,乞丐也有乞讨到食物的幸福……我们不要比较,忙碌的现代人,无妨抽出一点微不足道的时间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获得幸福?如何成为幸福的女人、幸福的男人?我们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幸福?

 

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 德西得乌·伊拉斯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