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电影萧十一郎1971:2008北京青年榜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21:39
杨佳:优秀的盲人女教授
2006年8月2日

杨佳情况
姓名:杨 佳
出生年月:1963年 4月
毕业学校:哈佛大学MPA
学 位: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
目前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
现任职务/职称:教 授
获得的主要荣誉:
1999年 获第四届“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00年 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0年 获“全国先进女职工” 称号
2000年 当选第四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最崇拜的一个人:我的导师 李佩先生
最喜欢的一句格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老子的《道德经》
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当念到杨佳名字时,全场起立,长时间鼓掌。
杨佳:没有离开讲台的盲人女教授
采访杨佳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一米七二的高挑儿身材,大方得体的穿着,头发整齐地盘在脑后,纹丝不乱,戴一副精致的眼镜,化着淡妆,这就是杨佳。她亲切、平和、文雅,当我说话的时候,她侧着头听得很认真,眼睛“看”着你,时而点点头,时而微笑。有时我甚至有些疑惑,她的眼睛当真看不见吗?后来我才得知,中途失明的杨佳完全是根据你说话的声音来判断你的位置,然后礼貌地把“目光”投向你。
杨佳的命运可谓是经历了大起大伏。但无论是得意时还是失意时,她都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失明没有迫使她离开自己热爱的讲台,相反她还奇迹般地创造了一次又一次新的成功。
15岁考取大学;19岁留校任教;22岁考上中科院研究生;24岁成为该院最年轻的讲师…… 当杨佳的事业蒸蒸日上时,“黄斑变性”的眼疾诊断如一纸残酷的宣判书。双目失明时,杨佳还不满30岁。
1978年高考重新恢复之际,15岁的杨佳正在湖南师范大学附中上高一。她所在的班级是一个尖子班,而她的学习成绩一贯优异,还拿过长沙市数学竞赛第三名。有一天老师说起高考时无意间对她提了一句“你也去试试吧”。杨佳去了,结果考上了郑州大学英语系,成为班上最年轻的学生。
四年后,19岁的杨佳以优异的成绩提前半年从郑州大学毕业。她是以一篇获得满分的评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普克纳的论文提前半年毕业的,并直接进了学校办的青年英语教师进修班,培训结束,就被留在了英语系,教大二学生的英语精读课。
1985年,杨佳又一举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留在研究生院英语培训中心当教师。24岁的她是该院最年轻的讲师。该中心是由中科院和美国洛杉矶加州州立大学合办的,主要是对中科院系统准备出国的博士、教授进行英语听说读写和社交能力方面的培训。由于写作课涉及到的内容专业性极强,一般由美方老师授课。而杨佳是惟一能够胜任写作课的中方教员。
1992年,杨佳的眼睛开始不舒服,视力也每况愈下。一开始,她以为是眼睛变得更加近视或远视了,先后去了北京和外地的很多眼科医院,接受西医和中医治疗,但都没有效果。最后,经过确诊,杨佳才得知自己患的是一种罕见的黄斑变性导致的视神经萎缩,29岁的她将会逐渐失明。而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个残酷的打击也接踵而至,丈夫提出离婚,并带着孩子离开了她。
战胜自己是最困难的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一边治病,一边坚持教书。她总是把看病的时间安排在假期或者休息日,几乎没有耽误过一节课。她最不愿意请假,怕误了学生的课。她的视力越来越模糊,但她却拼命地使眼睛,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录音和写作。
原本五彩斑斓的世界在她的眼前,由雾蒙蒙到白花花,直到完全黑暗。失明以后,杨佳让父母买来了各种各样的录音机,看不见了就听,就录。她随身装上了袖珍的小录音机。比如记个电话号码,她不能用笔记了,就用录音机录下来。从此,她开始一箱一箱地购买录音带,她用原声带听各种有声读物,用空白带收录电台的英语广播。她的小屋里磁带很多,一箱一箱的,从门口到过道,再从过道至卧室至阳台,小长城似地摆放着的许多纸箱子,里面满满地装着录音带。这些带子平时任何人都不能碰,因为杨佳知道每一盒带子的位置,碰乱了她就找不到了。
杨佳通过查阅资料和朋友的介绍,找到了一套香港出的当时最先进的电脑软件,使她从此可以靠听书来了解内容。一开始,这套软件只能听60%~80%的内容,后来她又不断地跟踪电脑的最新信息,选用了一套美国出的最先进的软件。她特别高兴:“找到新的办法了。”通过扫描仪,把书、学生作业扫描进电脑,她还可以通过键盘输入东西,计算机里的内容都可以通过那个语音系统转换,读给她听。
除了听书之外,杨佳还必须学盲文。学汉语的盲文难,学英语的盲文就更难了,但是杨佳进步神速。学了盲文后她开始动笔写书。她要写一本《研究生英语阅读》,帮助研究生渡过英语阅读的难关,那是她失明前就想写的一本书。开始的时候很艰难,母亲用厚纸板给她做了书写框,她在上边打盲文,结果字母打得叠在了一起,于是重打。她就这样咬着牙练下去。为了写书,她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晚上12点以前没睡过觉。
杨佳以前近视,一直戴眼镜。失明后她曾经不止一次在走路的时候被树枝扎伤眼睛,为了眼睛不受外伤,她又戴上了眼镜。家里的陈设都改为一律靠墙,怕绊着她。学会生活自理对中途失明的杨佳来说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她还想教书、教好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30岁时,杨佳评上副教授,并出版了《研究生英语阅读》等书,开设了20多门英语课程……让杨佳感到欣慰的是,她用汗水和泪水凝结成的书稿,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她的导师,被喻为“中国应用语言学界第一夫人”李佩教授亲自为她的新书写序。
除了写书,杨佳还坚持教书。杨佳说:“我从没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站到讲台上我就是个老师,这时和其他老师一样,学生要学东西,我把自己所知道的交给他们。”
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三个教学点,一个在中关村,另外两个分别在北郊和玉泉路。教室不一样,电教仪器的规格型号也不同。有课的早上她在父亲的陪伴下六点半就从家里出发,提前一个半小时赶到教室,熟悉环境和教学仪器,摸摸电钮,摸摸黑板,还要确认一下放粉笔的位置,做好各种方便自己讲课的记号。而父亲则会一直等到她下班。
杨佳一站到讲台上就如鱼得水,她不想让学生看出她是个盲人。杨佳从不照本宣科,总能在课堂上注入许许多多与时政和前沿科技相关的鲜活内容。她在教学中很注重保持住学生的好奇心,努力让学生觉得学起来有趣。她对学生很严格,不仅要求他们能在国际会议上流利地宣读论文,还要能与国外同行熟练地即兴交谈。她创意的“三V”教学法使学生在Verbal(词汇)、Voice(声音)和Vision(形象)三方面获益匪浅。
杨佳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却鲜为人知。除了上课,她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在备课。她要选择适合的材料,再翻录成音带或像带,还要把重点文章打印成讲义……。这一切都是她在一点一滴摸索中进行的,要花数倍于常人的时间才行。
她依然写漂亮的板书,有谁知道她贴在黑板上的左手是在悄悄地丈量着尺寸,好配合写字的右手?而为了这几行板书,她不知在家里练了多少遍:在房门上,在硬纸板上,细细体会着左右手的配合。语音教室里本来是平面的操作台上的各种按钮也被她悄悄地贴上了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胶布,这是她为自己做下的记号。她在第一节课时必定要提问每一个学生,在心里默默记住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声音。下一次,她就能亲切地叫出问问题的学生的名字了。她还始终保持在与人交流时专注地注视对方,事实上她也是全凭听说话人的声音来判断对方的位置的。
杨佳的学生都是博士生,他们喜欢上她的课,因为“杨老师发音很准,声音很好听,上课形式多样”,杨佳老师从不照本宣科,喜欢提问,准备了大量课外资料。她喜欢在每堂课开始的时候给学生播放当天或者昨天的英语新闻,并经常在课间播放新的英文歌曲。学生们暗暗佩服她为每一节课所做的精心准备。课间的时候,学生们都喜欢围在讲台边和她聊天。她的知识面非常广,知道很多最新的信息,无论是英美文学、音乐,还是国际时事。博士生们喜欢和她聊天,每每这时,杨佳感到非常开心。
杨佳说:“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么去应用知识。中科院里的博士生都非常优秀,他们是未来的科学家,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我所学的东西传达给他们,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告诉他们知识、文化和做人的道理。”
而她教的那些博士生们也坦言,他们从杨老师那儿得到的了许多在原来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有些同学在与杨佳相处了一个学期后,竟然不知他们的老师什么都看不见。课堂上的杨老师熟练地使用教具、写漂亮的板书、操一口纯熟的美音英语,还有她那关切耐心的眼神,这一切怎么可能是盲人所为?!
杨佳说自己能始终站在讲台上靠的是一种自信,以及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她也从没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杨佳强调,赢得别人的认可,必须靠创新。她说:“创新并不是盲目地创新,是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再做出自己的特色。”她编教材也很注重创新。她认为,书不在乎薄厚,关键是要有独到的见解。
2000年7月,作为中国科学院派遣的高级访问学者,杨佳来到了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学习,攻读MPA学位。她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惟一的来自国外的盲人学生。毕业时,杨佳的论文得了A+,在毕业典礼上,全场的师生都为她鼓掌。
在哈佛攻读学位,对于正常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一位失明者呢!初到美国,杨佳不仅要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且,她学的是跟以前完全不同的新课程,作业也格外繁重。
杨佳首先制备了新的学习设施,购买了笔记本电脑、扫描仪,特别是装入了最新开发的第五代扫描软件。在扫描的同时,计算机语音系统就能自动将书上的内容读出来。这样,她就可以一页一页地快速“阅读”新书了。
面对那么多新的信息,杨佳非常兴奋,想学的东西太多了。杨佳经常睡眠不足,但她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白天,她要在课堂里听课,用计算机记笔记;课后,又要把老师指定的一二百页资料扫描,靠计算机读、听;晚上,她依然在宿舍里学习、上网,几乎每天都要到深夜两点以后才能休息。
杨佳说没想到自己在失明8年之后能走进哈佛大学,她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杨佳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教育、管理方面。她希望能在一年的时间里尽可能涉猎更多的领域。
在哈佛大学,大多数同学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班上有个盲学生,两个月后,杨佳的事迹却通过网络传遍了哈佛。原来,是有一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了一篇文章《黑暗走向光明》,介绍杨佳的事迹,没想到一下子在同学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同学们还自发地在校园网上专门做了一个“杨佳你是我们的骄傲,你是我们的榜样”的网页。给杨佳上课的戈登教授是在美国四届总统班子中任职的高级官员,著有权威的《领导艺术》一书,他在送给杨佳的书上写道:“杨佳,你教给了我们更多的东西。”在他的最后一课,还特意安排杨佳上讲台发言,以示对这名优秀学生的厚爱。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考试分数一般从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等级,最高不得超过A,可是毕业时,杨佳的论文却得到A+,在毕业典礼上,全场的师生都为她鼓掌。就这样,杨佳以惊人的毅力和优异的成绩,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2002年6月初,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到中国访问,杨佳应邀前往聆听这位前美国财政部长关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讲座。讲座结束后,哈佛中国校友会的朋友把杨佳介绍给了萨默斯先生,当校长得知这是一位从自己学校毕业的盲人学生时,连连称赞杨佳是哈佛的骄傲。
杨佳很喜欢孔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她说:“这里的‘知’我认为不仅仅指简单的学习知识和做学问,还含有一种概念,即利用短暂的生命去把握永恒的真理。”
杨佳以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工作上的出色成绩,先后被评为中科院“十佳”和2000年度的第四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关于“杰出”,杨佳有自己的理解:“杰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认为英文里的‘年轻人’(YOUTH)也可以这样解读一下:‘Y’ 就像一个树杈,一个小树芽,‘O’ 看起来就像一个圆,是追求完美之意,再看这个‘U’,就像化学实验室里的一个烧杯,象征着开放、宽容,‘T’就是一个站起来的人,‘H’就像两个拉起手来的人,即人们应该团结互助。杰出和年轻一样,都是一种综合素养。”
杨佳的人生信条是:踏踏实实生活,踏踏实实做人。她说:“每个人的路是不一样的,但都应该有一种强烈的生存欲望,不管遇到多大的坎坷都应该坚强地走下去。人生虽然会碰到很多困难,甚至陷入绝望的境地,但是,最困惑时最能领悟人生的真谛。而当你走出某一段经历后再回头看,也许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随之而来了。”
说到每一个人的成功,杨佳说:“成功不是绝对的。在我看来,一个人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放弃,并且在追求的过程克服一个个困难,这就是成功。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踏踏实实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杨佳用自己的行动注解着她对杰出的理解。杨佳就是这样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