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芳85式杨氏太极拳:福建高考语文卷被质疑“标准答案不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03:41
福建高考语文卷被质疑“标准答案不标准”
2011年06月11日08:24台海网-海峡导报易福进 沈晓丽我要评论(72)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2011年的福建高考顺利结束,但语文卷却再次引发“标准答案不标准”的争议
“今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用了我几年前的一篇稿子。好奇心起,找来试做了一下,对照标准答案,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出题老师果然名不虚传,把作者本人都打败了,幸好我当年没落在你手上。”———林天宏。
“其他就不说了,最后一题问作者为什么提了两次大雨,标准答案呼呼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出卷前问问我好吗?”——— 林天宏。

·2011高考的那些事 ·巴士情缘第2季开启
 
昨日,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公布后,第13—15题《被抹掉的奠基人》的原文作者林天宏,一番“质疑”标准答案不标准的言论,在全国一石激起千层浪。
考生所追求的,到底是原著的“本意”,还是被定制的公式化答案?
事件 高考题考倒原文作者
语言学家王力、作家王蒙都曾公开表示过,自己做高考语文试题成绩并不好,甚至不及格。今年的福建高考语文题,知名媒体人林天宏,也被自己的文章考倒了。
6月7日中午,2011年高考的语文考试顺利结束,远在北京的林天宏(福州人)接到一个来自家乡的电话。
“你的文章都成为试题了!”昨晚8时许,这位原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记者、现《中国周刊》总编助理林天宏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之前就有同事的文章成为福建高考考题,但自己的文章被选中,最初还是很惊喜。
在网上找来题目认真做了一遍后,林天宏“吓了一跳”——— 他被自己的文章给考倒了。
在150分的语文试卷中,与林天宏《被抹掉的奠基人》这一作品有关的试题,占了15分,但对照标准答案,林天宏自己只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也就是说,基本不及格。
林天宏说,自己的考试结果是:第一题是选择题(5分),在五个选项中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两项,他只选对了一项;第二题4分,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基本一致。
 
争论点 最符合本意的答案可能“0分”
引起广泛关注的是第三题,也是分数最高的一题,也是让林天宏觉得最郁闷的一题。
这一题在语文卷排序为第15题,原题为: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导报记者注意到,试卷给出的参考答案是: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寂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寂、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对于这一复杂的答案,我自己只答对了一点。”林天宏向导报记者透露,其实,当初写这篇文章时,北京正在下雨,这在北京是并不常见的,作为南方人,看到好不容易下了雨,提笔就写了。
“写作时并没考虑那么多,写到最后,自然又回到了这场雨。这是很随性、水到渠成的,没有那么多刻意的原因。”
在非要回答这道题目的时候,林天宏想了想,就写了“首尾呼应”这个原因。而在标准答案中,这只是原因之一。
“比较可怕的是,万一有学生给出‘原文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恰逢下雨’这样的答案,如何处理?”林天宏分析,这个最符合他写作本意的答案,若对照参考答案,可能会得“0分”。
对话林天宏
要重视争议背后的呼声
在林天宏看来,最符合本意的答案,可能得分最低,这恰好折射的是高考的尴尬。
“如果朋友的子女拿着文章问我为什么会写那场大雨,再跟答案相比照,估计会尴尬。”林天宏假设说,更难想象自己的小孩答这份试卷时的感受。
他说,至于这次的事情,“当个笑话吧”!
导报记者:你本人,如何看待参考答案和文本原意的差距?
林天宏:我们的考生,多数是要求用机械式的套路、巧妙的答题技巧,才能获得高分。但由近乎唯一的参考答案,来决定考生分数,恰恰是高考待解的难题。对那些参考答案,我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但在我看来,母语交流、阅读,更重要的是要去体会原著本意。
导报记者:你答题“不及格”的留言发表后,在微博上引起了广泛的转发,大家讨论激烈。
林天宏:虽然类似的考题是目前所能想到的、比较好的大学选拔方式,但在某种程度上,高考束缚了一些自由发挥,是不得不重
 
观点碰撞
试题对艺术本身“有损害”
朱盈蓓(厦大嘉庚学院中文系美学博士、汉语言文学专业主任)
到底是符合出卷人的本意,还是尊重原著精神?朱盈蓓认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应尊重文学史、尊重作者、尊重原著精神,但在应试教育中,应尊重出卷人。因为,在应试教育中,对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意思是有目的地进行审视。
在朱盈蓓看来,文学作品本身是无目的性的,考试是有目的性的,这种有目的性对文学、对艺术本身意味着有所损害。
考题是让学生在“钻洞”
陈强(中国青年报福建记者站站长)
格式化的试题、格式化的答案,一些不必要的无病呻吟,某种程度上,可能埋没人才。
我们注意到,一些在各行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才,反而是一些高考成绩很普通的学生;而被机械化培养出来的一些高考状元,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不可否认,高考依旧是比较公平的选拔方式。每个参加高考的学生,就像在钻洞一样,一些人可能要伸缩着才能通过,但一旦通过,这些学生是否还有自己恢复的本领,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允许阅读者“见仁见智”
陈岩立(厦门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兼高三备课组组长)
“我认为这很正常。”厦门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兼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陈岩立说,这种原作者本意与参考答案不符的现象并不新鲜,这并不是第一次,高考多少年来,经常都有这样的题目官司。
在陈岩立看来,原作者写作是一种创作,但命题者、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是一种再创作。原作者可能本身没有这个意图,但命题者、阅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两场雨”赋予更特殊、更符合语境的意思。
对作品来讲,原作者有发言权,要尊重原作者的意见,但从文学鉴赏、文艺评论等角度,阅读者也有权利创造。此外,陈岩立认为,作品一经问世,作品的价值已不仅仅属于原作者,作品应该具有全员性、普遍性的价值,应允许阅读者“见仁见智”。
 
新审视的议题。
 
网友热议
林天宏6月9日晚9点的一篇微博,截至昨晚10点,短短24小时内,在微博上,已引来网友78242次转发、12648条评论。
针对林天宏的“郁闷”,多数网友深表同情。节选如下:
蓝白无常:“砖家”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你会被自己给伤害。
牧已盛粥:阅读理解只能出已经去世的人写的好吗!这是原则!
追云栖月:这起码还说出来了,那群古人连说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学的语文!
阳光沐场:哈哈,这就是所说的考试学。语文老师教的是考试的话,对不起语言。语文老师教的是语言的话,又对不起考试。哪个都伤不起啊……
为往世继绝学:高考阅读是个技术活,跟作者心意相通没啥用,关键是和出卷老师有共鸣。
指尖逆光:假装升华主题实际曲解原意有木有。一切都是为了分数服务有木有!
新闻链接
自己的文章成考题 15分我只得了1分
巧合的是,2009年的福建语文试卷中,曾引用了原中青报记者周 人的一篇题为 《寂静钱钟书》的文章。
在当年高考结束后,周 人在自己博客里发表了一篇题为《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的日志。在15分考题中,原文作者只得1分,同样引起全国广泛关注。
“然而做完题之后,对了参考答案,发现自己竟只能拿到1分。”周人说。
她还在博文中戏称:“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将我的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了。我的文章在出题老师这种高超的二次加工艺术中,就变成这样了,很好很强大。”
面对1分的结果,周 人在博文的最后表现得很无奈。她发出如此感慨:“如果说韩寒不会做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题,那是因为‘他没上过大学,文化不够’的话,那我只能说我要回清华一头撞死,愧对母校对我四年的培养了。”“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