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绿植市场在哪里:中药制剂学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23:52

 


中药制剂学

     1.研究现状

   中药制剂学是研究原料制成适宜剂型供临床应用的科学。科学合理的制剂研究是提供其它项研究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中药制剂学的发展没有西药制剂学发展迅速。我国制药工业长期以来受以“原料为主,制剂为辅”方针的影响,使制剂的研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加上中药传统用药方式的习惯推论,中药大多以原药饮片及粉末入药,其使用剂型为汤剂,或者丸散膏丹等剂型,用量大、起效慢、卫生指标难以控制,含有的有效成分也不能相对稳定,并且携带麻烦,服用不便,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难于适应国际市场要求。

   近年来,将中药方剂制备或改进成口服液的品种也很普遍,并对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等进行了研究。随着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及灭菌技术的应用,某些中药或古方已制成了注射液,不但提高了疗效,而且还发现了一些新作用,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如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的疗效明显高于丹参片、川芎丸等口服制剂。中药复方中,同一方剂不同剂型作用亦有差异,如霍香正气丸和霍香正气颗粒皆有解热镇痛止吐作用,但颗粒剂抗病毒能力优于丸剂。80年代以来,中药外用膜剂的研制异常活跃,但质量标准无统一规定。

   制作过程中的溶剂选择、除杂、浓缩、干燥等步骤无不与化学成分有关。有效成分的溶解性、稳定性是选择溶剂及制备工艺的重要方面,如成类成分在酸性下易水解;活性蛋白质酶类成分则易被热。酸、碱、有机溶剂等破坏失活。水煮酒沉是常用的除杂质方法,尤其是制备口服液或注射剂时,用此法可得到澄明度好的液体。这种方法值得探讨,并非在任何场合下均适用。因为沉除的所谓“杂质”,除树脂、叶绿素等亲脂性成分外,还有大分子亲水性成分和多糖、多肽。蛋白质等。多糖类成分现已知有多种活性,如免疫调节作用,降血糖、抗癌等,如人参、枸杞子、党参、黄芪等以多糖为有效成分的中药时,慎用水醇法。有麦芽、神曲等含酶为有效成分者,不宜用水醇法。更何况在所谓沉出“杂质”中还包含着因失去一些助溶物质而被沉出的成分,如甙元、内酯、萜类及某些生物碱等活性分子。

   近些年来,国际上各种新剂型大多引入中药制剂,但品种少,所占比例不大。目前关于制剂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的重要性已引起重视。

     2.问题

     (1)中药传统剂型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制剂质量有待标准化。

     (2)中药制剂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及新工艺、新辅料的研究工作处于严重滞后状态。

     3.对策与建议

     (1)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以三小(使用剂量、毒性和副作用)、三效(有效、高效、速效)和五方便(生产、贮藏、运输、携带和服用)为原则,研制受国际欢迎的中药新剂型,充分吸收现代药剂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不断推出适合中药的经皮吸收、控释系统、靶向药物等新剂型。

   (2)重视新型辅料及制剂工艺的研究。

   (3)开展中药制剂学理论与方法学的基础研究工作,重点是剂型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创立中药制剂学。

六、中药应用理论研究

     1.研究现状

   (1)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药性理论即是研究药物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狭义的药性指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广义的药性还包括中药的配伍、有毒无毒、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其中四气、五味被认为是中药药性的核心内容。中药传统药性理论可概括为基础药性理论(抽象药性、形性药性、向位药性、功能药性、综合药性、配伍药性、方剂药性)和禁忌(包括药忌、服药禁忌、妊娠禁忌)等。采制应用药性理论包括采收理论、修制理论、

制剂与剂型理论和服用理论等。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近几年有所发展,但尚未形成规模,在学术思想上还无突破性进展。研究内容除前已述及的外,主要还表现在如下方面:

     ·四性的现代研究

   四性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关系通过对热证和寒证患者治疗前后植物神经平衡状态的测量与尿中儿茶酚胺类及17- 羟的系统测定,提出抑制交感神经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是寒凉药的基本作用之一。而温热药可能有直接刺激有关神经和组织的作用,能促使肾上腺素能介质释放增多,且可能有促进其合成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寒证鼠表现心率减慢,尿儿茶酚胺、17-羟排出量减少,氧耗量降低;热证大鼠则相反。有些寒凉药如黄芩、黄连等有降低血压作用。温热药如麻黄、青皮、陈皮有升压、强心作用。温里药附子、吴荣英等强心作用尤为明显。细辛煎剂对猫瞬膜和血压有肾上腺素样作用。上述作用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具有寒、热不同药性的药物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因不少温热药如附子、细辛、吴茱萸、川椒 、高良姜、丁香等均含有去甲乌药碱,此成分为β-受体激动剂,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促进脂肪、糖代谢等一系列活性,这些作用与热性药的药性基本一致。推测去甲乌药碱可能是辛温之品的共同物质基础。温热中药(主要是温里药)中儿茶酚胺类似物质刺激有关神经组织,促进了儿茶酚胺的合成、转化及释放的增加,在分子水平上调节了cAMP/cGMP比值,很可能是温里中药的基本作用之一。

   四性与代谢功能的关系温热药如鹿茸能提高大鼠脑、肝、肾组织的耗氧量,促进糖代谢。附子、干姜、肉桂所组成的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及麻黄、枝枝、干姜、肉桂等均能提高实验动物大鼠、小鼠的耗氧量。而寒凉药如生石膏、龙胆草、知母、黄柏所组成的方剂则明显降低大鼠耗氧量。四逆汤和黄连解毒场使大鼠肛温降低,热药组变化不大。寒性药物知母、石膏、黄柏、龙胆草等可能使催化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的重要酶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的活性降低,减少体内儿茶酚胺生成。反之,热性药物如附子、肉桂、干姜等则使DβH活性增强,从而促进儿茶酚胺合成。助阳药可加速β受体的生物合成。

   四性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关系不少寒凉药如平肝息风药钩藤、羚羊角,芳香开窍药牛黄、冰片等多有镇静、抗惊厥等中枢抑制作用;清热药中的栀子、黄芩、丹皮、赤芍等凉性药也表现有镇静作用。温热药加麻黄,苦温祛风湿药天仙藤、独活、五加皮、伸筋草等大多兴奋中枢。清热药中的黄柏、黄连、连翘、鱼腥草、板蓝根、玄参、金银花、青蒿,辛凉解表药中的菊花、柴胡、牛蒡子等除有程度不同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外,还分别具有抗毒素、抗炎等与抗感染有关的多种药理作用。

   微量元素与药性的关系所有中药内均含有15种稀土元素,且含量极微。利用典型温热药和典型寒凉药,并运用判别分析建立了药性阴阳判别函数方程,方程的外推判别符合率达 75. 2%。发现15种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水平与中药的药性阴阳之间呈密切的相关关系,即中药内稀土元素含量水平的升高和降低,伴随着药性寒凉和温热两种不同属性的消长与转化过程。

   ·五味的现代研究

   辛味药含挥发油成分者最多,其次是甙类和生物碱。许多药理实验研究表明麻黄、桂枝、紫苏、细辛、防风、生姜等解表药均有发汗解热作用。14味行(理)气药中的13味为辛味,其化学成分亦以含挥发油成分者占多数;如枳实、陈皮、佛手、厚朴、木香、香附、乌药、荔枝核等皆含挥发油及其它活性成分。这些药物有的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促进胃肠蠕动,排除胃肠积气,消除痞满;有的抑制胃肠平滑肌,缓解痉挛等。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中,辛味药占一半以上,这些药物的成分除挥发油外有的主含生物碱和咸类,如川芎、红花、毛冬青、益母草等分别能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

   苦味药中苦寒药以生物碱和成类成分为主,苦温药多含挥发油。苦寒药如大黄含蒽甙,可刺激大肠粘膜而致泻,有泻实通便功效。黄连、黄柏的主要成分为小檗碱,有较好的抗菌、抗炎、抗毒作用。苦味药通过味觉分析器的兴奋,提高了食物中枢的兴奋性,于饭前服用少量苦味药可增加胃酸的分泌,提高食欲;但服用过量,反而抑制胃液的分泌,影响食欲。甘味药大部分所含成分都是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类及其它活性物质,说明甘味药可能有补养的作用。据对61味补益药进行统计归纳,发现其中味甘的药物43种。

   咸味药含钠、钾、钙、镁、碘等无机盐及其它活性成分。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故能通便润燥,治疗燥结便秘。海藻、昆布含碘,可防治甲状腺肿,起到软坚之效。

   酸味药中大多含有酸性成分,其次为鞣质。据统计16味纯酸和酸涩味药中,除木瓜、绿萼梅外,其余各药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收敛作用。已知许多酸涩药中的鞣质,能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粘膜或创面形成保护膜,起到收敛止泻、止血功效。

   ·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功效,具有清热、泻下、利水、降逆、平喘、潜阳等作用的药物则为沉降药。升浮药大多为辛、甘味,属温热性;沉降药大多为酸、苦、咸味,属寒凉性。通过炮制也可改变这种特性。如酒制提升、盐制润下、姜制则散、酸炒则敛等。再如补中益气场对子宫脱垂有肯定的疗效,实验中观察到本方对离体或在体子宫及周围组织均呈兴奋作用,方中若去升麻、柴胡则作用弱,且不持久,单味升麻、柴胡却未见有明显作用,但二药并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此外,补中益气汤在机械等刺激引起小肠蠕动亢进时有抑制作用,而在肠蠕动减弱时又有兴奋作用,这种双相调节作用无疑有助于解释本方的升阳止泻之效及对某些便秘的疗效。

   ·归经的现代研究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中药的归经与它的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基本上与中医对脏腑功能的理解相一致。如具有抗惊厥作用的中药钩藤、白花蛇、天麻、全蝎等22味均入肝经,入肝经率 100%,明显高于不具有抗惊厥作用中药的入肝经率(42%)。影响排便过程、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大黄、芒硝、芦荟、火麻仁等18味药人大肠经率100%。具有止咳作用的中药杏仁、百部。贝母等18昧,具有化痰作用的中药桔梗、前胡、远志等23味,具有平喘作用的中药麻黄、地龙、款冬等13味,入肺经率分别为100%。100%和  95%。

   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和升压作用等,伪麻黄碱有明显利尿、抗炎作用。从肺主气、与膀胱相表里等传统理论来看,麻黄的主要药理作用说明其人肺、膀胱二经是有依据的。又如天麻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天麻在临床上运用于高血压所致头痛、头晕、目眩等,这与天麻治疗肝阳上亢的症状完全相同,故天麻入肝经亦可由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得以确认。

   归经与药物有效成分分布的关系业已有人通过观察中药中某种活性成分在体内分布的特点,来说明与归经的关系。如对23味药物作了归经与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的比较,结果:杜鹃花叶(杜鹃素)、鱼腥草(鱼腥草素)、丹参(隐丹参酮)、冰片等14味药的归经所属脏腑与有效成分分布基本一致,占61%;鸦胆子(油酸)、莪术(莪术醇)等6味药的归经所属脏腑与有效成分分布大致相符,占26%;仅3昧药的归经所属脏腑与有效成分分布无直接关系,占13%。认为归经与有效成分在所属脏腑的高度分布有关。已有研究证明,有61%的药物归经所属脏腑与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腑基本一致,可见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选择性分布特点是药物归经的重要依据。

   以动物各脏器组织中cAMP、cGMP水平的变化为指标,对中药五味子、鱼腥草、汉防己的归经进行了尝试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中医传统医药理论对中药归经的认识有较大的相近性。例如用氚标记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的有效成分淫羊藿甙为示踪剂,经小鼠尾静脉注入,测定48小时间期9个不同示踪时相15种器官组织共405份样品的示踪剂含量。观察3H-淫羊藿甙在体内的动态定量分布、排泄状况,并探讨其与中药淫羊藿霍归经理论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器官的不同示踪时相和同一示踪时相的不同器官,其示踪剂含量均呈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3H-淫羊藿甙较集中分布于肝脏。肾上腺、小肠、肾脏和支气管等器官。3H-淫羊藿甙上述选择性分布特点同淫羊藿营归经及脏腑的络属关系基本一致;为该药物的传统归经的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现代科学依据。大黄的的归经记载,以归胃、大肠、脾、肝为最常见,较少见的有心包络、小肠、膀胱、心、三焦、肺经。并认为:在研究某些成分的分布与归经的关系时,存在两个不能或不易澄清的问题:①组织分布的密度与药物作用的强度在不同组织、器官间未必是平行关系;②大黄素是大黄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生物活性成分,其分布不能代表所有大黄成分的分布。

   从有效成分分布及放射自显影示踪技术的角度对归经实质进行探讨,目前看来存在着一些问题:①所得结论混淆了中医脏腑与近代医学脏器在概念和内容上的差异;②古人提出归经学说主要是以临床疗效为依据,已知药物有效成分分布得较多的脏器,不一定就是该药作用最明显的靶器官。故仅从分布难以阐明药物发挥疗效的部位。

   归经与微量元素的关系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微量元素也是中药的有效成分,在分析中药微量元素药理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微量元素旧经假说。认为药物到达归经部位是通过微量元素向病变部位的迁移、富集和亲合运动来进行的,故认为中药的归经是以向量元素的“归经”为基础的。

   有人认为锌、锰是中药归肾经的物质基础,锌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固有成分和功能单位,对性腺的发育必不可少,如缺乏锌、锰则会导致一系列肾主生殖、发育的病理变化;通过对十多种补肾中药如补骨脂、肉苁蓉、熟地、菟丝子等的测定,证实其中含有较高的锌、锰络合物。

   中药中的微量元素也可能以本身络合物形式或在体内形成新络合物形式发挥效用,由于络合物性质各异,对组织器官有不同亲合性,故认为微量元素以其络合物对疾病部位的特异亲合来实现“归经”。从而发挥功效的。如麻柳叶(枫杨叶)用于治疗关节炎有良效,其成分含水杨酸和微量元素铜,已证实其药效基础是微量元素铜的络合物对关节炎症组织的特异性亲合作用。

   受体学说与归经药物进入人体以后,究竟如何选择作用部位,机体的相应部位又是如何识别药物并与之紧密结合而发挥有效作用,迄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受体学说的提出,为解开这个谜找到了一线希望。归经的“经”并非单纯的经络或经脉之意,而是带有药性理论特色的方向、部位的概念,是部位和功能的综合。因此早在80年代就有学者建议在不离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利用受体学说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药物归经问题。最近有人提出应用受体学说指导中药归经理论研究时,木仅要从中药的功能来确定作用部位,也要强调病变部位对中药的选择和适应作用。药物的归经,要看其受体分布于哪些脏腑经络功能有关的位置,它能起的作用就归于哪经。

   (2)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

   中药通过配伍,可以提高与加强疗效,减低毒性与副作用,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或改变与影响药效。配伍理论包括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药对、君臣佐使等配伍理论。

   近些年来,方剂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从已研究的600多个方剂的结果说明,方剂的配伍不是简单的罗列,不是几个药味的随机并列,也不是同类药物的累积相加,而是依据中医药理论,有其组方原则和配伍法度,方剂中各药物相辅相成共同使全方产生有明显治疗作用而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效果。实验研究亦表明,方剂中化学成分与单味药的化学成分相比较,不等于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相加,可能有新的成分产生或在煎煮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动态变化。如茵陈蒿场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分开,单独给药时没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只有把三药合起来煎煮后使用时,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对补中益气汤的实验证明,柴胡和升麻在方中对其它药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并能增加这些药物作用的强度,尤其是在肠蠕动方面,如果去掉这二味药,该方对肠蠕动的作用明显减弱;而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以上的作用。葛根汤有解热作用,但组成葛根汤的七种单味药本身均无解热作用。方剂中各药味间有相须、相使、相恶等协同与拮抗共存,如正柴胡饮系张景岳疏散风寒的要方,以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为指标,全方有效,单味药仅芍药有作用,如在全方中轮流减去一味,即使这一味药单独并无作用,却能明显削弱全方的效应。甘草配伍乌头或附子,煎液中乌头碱含量降低约22%,达到减轻副作用目的。方剂对机体的不同反应状态可产生不同效应,如枝枝汤对体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又如五谷散对正常犬或大鼠无利尿作用,而对水肿病人有明显利尿作用。方剂研究中这些研究结果使传统方制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明。通过拆方比较、正交设计方法,既进一步论证了中药方剂的科学性,为祖国医药组方理论给予科学阐明,也为方剂的衍化发展、创立和论述新方提供了更充实的实验资料。

     2.问题

   (1)文献与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与广度,如归经的“经”究竟何指尚不甚清楚;实验研究缺乏较理想的病或证的药理模型,临床研究病或证诊断、疗效无严格的标准,立法遣方用药极其随意。以上造成研究结果不可靠、重复性差乃至出现矛盾性结论。缺乏综合性研究,如缺少集中药性、味、归经于一身的系统研究。

   (2)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与药效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之间的相关性尚未揭示。

   (3)对中药或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认识不足,研究不深入,以致于补益药在临床、保健等方面运用上过于泛滥。

   (4)在受体与归经关系的研究上,因受体可分布于木同组织与器官的细胞膜上,那么传统的肝、脾、肾、心、肺归经还是否能与之匹配?或是传统的归经理论有待于发展与分化?或是此种研究的本身具有不可通约性?

   (5)中医基础理论与中药理论研究的脱节,因中药的性味、归经等无不与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密切相关,故在进行中药或方剂研究的同时,也应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否则会出现“废医存药”的局面。

   3.对策与建议

   (1)加强文献与理论研究

   继续支持开展单昧药药性理论研究:

   ·药物的四气五味理论;

   ·药物的升降浮沉理论;

   ·药物的归经理论;

   ·药物的功效、主治、毒副作用;

   ·药物的来源、采集、炮制、用法用量等;

   ·建立上述内容的数据信息库、开发中药材图谱的多媒体软件。

   加强方剂配伍的理论研究:

   ·古人对方剂有“七方”、“十剂”之说,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因此,必须对古今汗牛充栋的复方文献进行发掘、整理,明确方剂的主治病证、适用范围、使用禁忌及不良反应等。对主治病证明确且疗效确切的方剂,总结其配伍法则,以汲取其中的宝贵经验,并进一步加以研究。

   ·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古今大量经方验案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以揭示经方中类方与同方之加减方的方证内涵与方剂配伍特征,并对不同医家对同一方剂组方意义的不同理解进行比较,研究方剂君臣佐使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

   ·建立方剂处方、主治病证、方解、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数据信息库。

   ·“法随证立”。遣方用药,须遵循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方法确立治则治法。故有必要加强中医药辨证体系、治则治法的研究。

   ·“方从法出”。在治则治法的指导下,根据药物的性味、功效、归经、升降浮沉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配伍,并充分结合现代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既往方剂的研究成果进行配伍。

   ·“方以药成”。组方配伍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如药材的来源、采集、炮制加工、药量、药味的增减、剂型以及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及气候环境因素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结合具体病证与方药,研究君臣佐使在方剂配伍中的法度与意义。

   ·根据药物主次位置及配伍后的效应,研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配伍的法度与意义。

   (2)重视开展药性理论的实验研究

   中药传统药性理论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必须走科学实验道路。

   ·研制、选择适合研究中药药效的病和/或证的动物模型、遗传性病理动物模型、药理模型。

   ·研究中药对机体整体调节性、双向调节的机制,研究中药各成分间、药物与机体机能状态间、药物与机体内微生物间的相互影响。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多层次、多学科交叉、多因素、多靶点、动态地研究中药药性理论、药效的物质基础。

   ·以药对(同类药物配伍,异类药物如寒热配伍、补泻配伍、升降配伍、散收配伍、滋阴利水配伍、活血止血配伍等)或类方(如桂枝汤类方,包括药味的增减、药量的变化等)为主,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机理。

   (3)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和体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选择若干行之有效的方剂,组织生命科学、化学等多学科协作。开展功能主治、有效物质基础、作用特点、作用机制等综合研究,开辟从方剂中创制有效药物的新途径。

   ·开展对基本方剂的系统研究,以功能主治、组成配伍、有效部位为重点,提高方剂研究水平,将传统的方剂学发展成现代方剂学。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16pm

中西医结合防治乙型肝炎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教授 韦金育

     一、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和危害
   1963年,澳大利亚的一位医生从血清性肝炎病人的血清中发现一种抗原,当时称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随后证明此抗原与血清性肝炎有关(HAA),最后证实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
   (一)肝炎的流行情况
   1.世界流行情况
   乙型肝炎全世界都有,但各地区人群感染率大不相同。西欧、美国等为低度流行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0.25%~0.5% ;抗HBc阳性率为4%~6%;苏联、日本、东欧为中度流行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2%~7%;抗HBc阳性率为20%~50%;东南亚、非洲等为高度流行性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8%~20%,抗HBc阳性率为70%~95%。
   2.我国流行情况
   我国为乙肝高度流行地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10%左右,最高的省区达16.7%,最高的县达27.12%。一般是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农村,发病率呈递增趋势。10岁前为第一个发病高峰期,30~40岁为第二个发病高峰期。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
   3.广西流行情况
   广西乙型肝炎的发病率略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自然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11%~16%,大中专学生中HBsAg阳性率也高达8%左右。
   (二)乙型肝炎的危害及预后
   乙型肝炎易感染,流行面广,根治困难,危害很大。人们对乙型肝炎通常分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多数可以治愈,既不变慢性,也不会长期携带病毒。但是,有一些临床上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的病人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急性乙肝,而是慢性乙肝或慢性表面抗原携带的急性发作,这种病人很难治愈。急性期过后,急性乙肝患者很快又变成慢性乙肝或慢性表面抗原携带者,如何鉴别真正的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的急性发作,可检查抗HBcIgM及抗 HBcIgC。单纯IgM阳性者为真急性乙肝,两者皆阳性者为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曾有文献报告,急性乙肝经2~10年随访,15%变成慢性乙肝或肝硬化,约0.6%演变成肝癌。即使是慢性乙肝大部分也可以稳定或基本痊愈,但治疗时间较长。经恰当治疗后慢性乙肝患者的抗原可以转阴,HBV-DNA转阴,肝或能恢复正常,但稍不注意,常会复发。HBsAg自然转阴率为2%~4%。慢性乙肝中,慢迁肝预后较好,一般不会转变成肝硬化,迁延一二十年后仍可望痊愈。少部分人也可能转变为慢活肝,慢活肝中10%~2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部分人发展到肝硬化后,病情反而稳定,但有大约10%的患者病情继续恶化,甚至恶变为肝癌,即所谓的肝病三步曲: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
   据《中国青年报》1993年7月24日报道:中国有6万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每年有5万多人死于肝病,全国每年用于肝病的费用达220多亿元。由此可见乙肝危害之大!
   
   二、乙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在做出诊断时切忌主观、片面地只依靠某一点或一次异常就肯定地下诊断,需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检查,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鉴别。然后根据特异检查结果做出病原学诊断,才能得以确诊。
   (一)临床分型
   (1)急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又分轻度、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
   (3)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肝硬变。
   (二)各临床型的诊断依据
   1.急性乙型肝炎
   (1)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患。
   ①流行病学资料:密切接触史指确诊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者性接触而未采取防护措施者。注射史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消毒不严格的药物注射、免疫接种、针刺治疗等。
   ②症状:指近期内出现的持续几天以上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
   ③体征: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
   ④化验:主要指血清A、L、T活力增高。
   ⑤HBV病原学检测阳性。
   凡化验及病原学阳性并且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或化验与病原学及体征(或化验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乙型肝炎。
   凡单项血清ALT增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仅有流行病学史b、c、d三项中的一项,均为疑似病例。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他检查(包括肝活体组织检查)做出诊断。
   (2)急性黄疸乙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黄疸乙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1 umo1 /L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
   以前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乙肝炎病程过半年,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影像学、腹腔镜或肝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肝功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
   (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的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溏便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大,另外,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征者。实验室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小于等于 32g/L、胆红素大于85.5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6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指标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按V度分,肝性脑病Ⅱ度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同时患者有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血清胆红素大于171 umol/L),应重视昏迷前驱症状(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便于作出早期诊断。因此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如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缺乏食欲、频繁呕吐、腹胀或呃逆)、极度乏力,同时出现昏迷前驱症状者,应考虑急性重性重型肝炎;如果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又具有上述症状体征者,也应考虑本病。
   (2)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亚急性重型肝炎具备以下体征之一者就可以确诊:
   ①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症状。
   ②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大于171 umol/L),肝功严重损害(血清ALT升高或酶胆分离、丙种还应蛋白升高)。
   ③高度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或腹水,有明显出血现象(对无腹水与明显出血现象者,应注意是否亚负性重型肝炎的早期)。
   (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史,体征及严重肝功能损害,或虽无上述病史,但影像学、腹腔镜检或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表现者。
   为便于断定疗效及预后估计,根据临床表现,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又分为早、中、晚三期。
   ①早期:符合急性肝衰的基本条件,如严重的周身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血清胆红素大于等于171 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等于40%,或经病理证实者。
   ②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淤斑),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等于30%。
   ③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症、消化道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淤斑),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等于20%。
   4.淤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常有明显肝肿大,皮肤搔痒,大便发白。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如碱性磷酶、r-转肽酶、胆固醇均有明显增高。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排除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5.肝炎后肝硬变
   早期肝硬变单凭临床资料很难确诊,必须依靠病理诊断。影像学(B型超声波、CT)诊断及腹腔镜诊断对肝硬变确诊有参考价值。
   凡慢性肝炎病人具有肯定的门脉高压证据,如腹壁、食道静脉曲张、腹水。影像诊断:肝脏缩小,脾脏增大,门静脉脾静脉增宽,且排除其他能引起门脉高压的原因者,均可诊断临床肝硬变。
   (1)活动性肝硬变: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转氨酶升高,黄疸、白蛋白减低,肝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伴有门脉高压症。
   (2)静止性肝硬变:有或无肝病病史,转氨酶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硬,脾大,伴有门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低。
   (三)中医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诊断分型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已、庚七种类型。我国医学把出现黄疸的肝炎都归属“黄疸”的范围。黄疸有阳黄、阴黄之分,通常还可分为热重、湿重、湿热并重三型。
   无黄疸型肝炎通常属于中医学中胁痛、症积虚损等病症范围。目前对无黄疸型肝炎主要是慢性肝炎中医的诊断分型还不统一,少者分为二型 ,多者分为八型,多数人认为分型过细、过繁难以掌握,一般以分为4~5型为宜。
   
   三、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一)急性乙型肝炎
   1.常用治疗方法及药物
   乙型肝炎属疫毒内伏,可隐而不发或发而无黄。发黄者阳黄居多,也有少数属阴黄者。治疗方法应清热利湿、解毒祛邪、芳香化浊、理气活血。
   (1)清热利湿法可选用:茵陈、虎杖、龙胆草、车前草、栀子、大黄、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等。
   (2)解毒祛邪法可选用:山豆根、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野菊花、土伏苓、蚤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3)芳香化浊法可选用:藿香、佩兰、蔻仁、砂仁、苍术、厚朴、薄荷 、菖蒲等。
   (4)理气活血法可选用:郁金、柴胡、香附、元胡、青皮、大腹皮、泽兰、丹参、陈皮、赤芍、佛手等。
   2.常用中药方剂
   (1)热重治疗法: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治疗法:茵陈四苓汤加减。
   (3)湿热并重治疗法:甘露消毒丹加减。
   3.民间中草药单验方
   垂盆草煎剂、马鞭草煎剂、鸡骨草煎剂、虎杖煎剂、崩大碗煎剂、青叶胆煎剂、田基黄煎剂、叶下珠煎剂。
   (二)慢性乙型肝炎
   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常由湿热疫毒蕴结不解、深伏血分、日久导致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和虚损,在其活动期则多见湿热外发。其治疗原则可按如下症候辨证论治:
   1.肝胆湿热症
   临床见症:右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身目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黏腻臭秽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方法:清利湿热、凉血解毒。
   代表方剂:茵陈蒿汤酌加凉血解毒药。
   2.肝郁脾虚症
   临床见症:胁肋胀满、精神抑郁或烦急、面色萎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胃饱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弦。
   治疗方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代表方剂:逍遥散、柴芍六君子汤等。
   3.肝肾阴虚症
   临床见症: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女子经少经闭、舌体红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 。
   治疗方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
   代表方剂:一贯煎、滋水清肝饮等。
   4.脾肾阳虚症
   临床见症:畏寒喜暖、小腹腰膝冷痛、食小便溏、食谷不化、下肢水肿、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或沉迟。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温肾扶阳。
   代表方剂: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等。
   5.淤血阻络症
   临床见症: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斑、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质暗紫或有淤斑,脉沉细涩。
   治疗方法:活血化淤、散结通络。
   代表方剂:血府逐淤汤、鳖甲煎丸等。
   上述治疗方法在临床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各症型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化和相兼,如兼郁、兼痰以及两症或多症候的交叉兼见,形成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的复杂病机。不要忽视慢性肝炎总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
   6.民间单方验方
   垂盆草煎剂、虎杖煎剂、田基黄煎剂、岗念根煎剂、丹参煎剂、绞股兰煎剂、黄根煎剂。
   (三)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用药参考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依据上述病机分析和进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考现代医学对发病机理的认识和各项实验检测的变化进行选方用药,有助于提高疗效。
   1.抗病毒治疗方面
   中药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的各类清热解毒(如板兰根、贯众)、凉血解毒(如紫草、玄参)、通下解毒(如大黄、虎杖)、化湿解毒(如土茯苓、生薏仁)、活血解毒(如半枝莲、半边莲)等均值得深入研究。
   2.调节免疫功能方面
   增强免疫方面以扶正培本为主,药物如仙灵脾、冬虫夏草、巴戟天、黄芪、人参、白术、猪苓、当归、枸杞子、何首乌、女贞子等。方剂如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
   抑制免疫方面以凉血活血为主,药物如丹皮、赤芍、生地、红花、桃仁、大黄、益母草等。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大黄、虫丸、复元活血汤等。
   3.促进肝组织修复、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方面
   (1)对于谷丙转氨酶增高、属湿热偏重者可选用垂盆草、山豆根及其制剂;湿热不显者可选用五味子制剂。当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后,应逐步减量,继续服用2~3个月后停药,不可骤停,以免反跳。
   (2)改善蛋白代谢、降浊、降絮以益气养血滋阴为主,可选 用人参、黄芪、当归、灵芝、冬虫夏草等及当归丸、乌鸡白凤丸、河车大造丸等。
   (3)抗肝纤维化以活血化淤软坚为主,可选用桃仁、红花、丹参、参三七、百合、山慈菰、柴胡等。
   (四)实验研究发现具有抑制乙肝病毒作用的中草药
   1.抑制HBsAg的中草药
   对HBsAg具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有:胡黄连、贯众、黄药子、钩藤、桑寄生、黄柏、昆布、石榴皮、紫丹参、首乌、五味子、虎杖、白花蛇舌草、大黄、蚕砂、板蓝根、茵陈、川黄莲、矾石、鱼腥草、黄芪、荔枝核、酸浆草、过路黄、巴戟天、稀莶草、苦味叶下珠、云实、地耳草、马尾松、木通、知母、柿蒂等。对HBsAg有轻度抑制作用的有:桑叶、陈皮、木瓜、丹皮、丁香、山楂、七叶一枝花、黄芩、淮山、桑椹子、蟛蜞菊等。
   2.抑制HBV-DNAP的中草药
   对HBV-DNAP直接抑制率达50%以上的中草药有:菊苣、木瓜、北野菊、大蓟、仙鹤草、丹参、夏枯草、山栀子、丹皮、赤芍、紫草、青蒿、黄连、陈皮、银花、败酱草、蒲黄、蚤休、虎杖、山豆根、鱼腥草、白头翁、半枝莲、兰花香茶菜、连翘、黄芩、火炭母、板蓝根等。对DNA间接抑制率在25%~50%之间的中草药有:金钱草、龙胆草、马齿苋、蟛蜞菊、龙葵、谷精草、生地、白薇、土茯苓、射干、鸦胆子、黄药子、苍耳子、瓜蒌、土贝母、大果龙葵、鸡蛋茄、白花蛇舌草等。
   3.抑制HBV-DNA的中草药
   对HBV-DNA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有:蚤休、山豆根、虎杖、白英、大黄、丹参、赤芍、何首乌、夏枯草、黄柏、龙胆草、生地、紫草、连翘、黄芩、大青叶、板兰根、青黛、败酱草、土茯苓、苦参、龙葵、半枝莲、野菊花、川芎、红花、桃仁、牛膝、益母草、姜黄、郁金、陈皮、佛手、木香、川楝子、枳实、白术、甘草、枸杞、麦冬、女贞子、仙茅、藿香、金钱草、车前草、半夏、全瓜蒌、茵陈、猪苓、苍术、茯苓、苡仁、滑石、白芍、蚕砂等。对HBV-DNA有中度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有:石膏、鱼腥草、黄连、银花、地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蛇莓、当归、泽兰、柴胡、葛根、厚朴、薄荷 、香附、党参、黄芪、黄精、仙灵脾、熟地、旱莲草、泽泻、砂仁、皂角刺等。
   
   四、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一)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1.注意休息
   急性肝炎应注意住院或就地隔离休息治疗,待食欲和体力基本恢复后每天可轻微活动1~2小时,当症状基本消失、肝功正常后才可恢复正常生活,但仍应避免体力劳动。
   2.合理饮食
   饮食要注意食用易消化、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清淡食物,若食欲明显下降或呕吐,可静滴10%的葡萄糖,禁酒。恢复食欲后也不宜吃得过多,特别是糖、主食、脂肪不宜太多以免过胖,形成脂肪肝。蛋白质、蔬菜可多一些。
   3.对症下药
   也可根据病情适当用肝炎灵、垂盆草冲剂、联苯双酯、当归丸、乌鸡白凤丸及维生素C、B1、K,肝泰乐等。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1、2、3点同上述(一)1、2、3点。
   4.三分药治
   根据病情选用保肝药、抗病毒药、抗肝纤维化药,适可而止,不宜太多。
   5.七分调理
   精神要乐观,生活要有规律,营养要合理,休息要适当。
   ()三常用保肝药物
   1.促进肝细胞再生药物:人体白蛋白、血浆、氨基酸、谷氨酸、水解蛋白等。
   2.趋脂药物:肝泰乐、维丙肝、肝乐等。
   3.维生素类:VitC、VitB、VitBco等。
   4.葡萄糖类:葡萄糖粉,10%的葡萄糖液。
   5.改善组织代谢药物:ATP、辅酶A、肌苷等。
   (四)常用调节免疫功能药物及抗病毒药物
   1.潘生丁合用卡介苗
   潘丁生25毫克,每日3次,口服,同时皮内注射卡介苗0.1毫升,每月1次,疗程6~8个月。在注射卡介苗前,应做好OT试验,注射皮丘直径小于19毫米以下者,肺透视阴性者方可注射。一般在前臂三角肌处皮内注射,切忌注于皮下或肌肉内,否则会发生寒性脓疡,经久不愈。用这种方法治疗结束时e抗原转阴率为56.5%(13/23)、HBV-DNA的转阴率为60.9%(14/23)。一年后两者阴转率分别为70%(14/20)及60%(12/20)。
   2.肝炎灵(广豆根)注射液
   每日2支,肌肉注射,共3个月,e抗原转阴率为37%,且有较好的降低血清转氨酶作用。但停药太快,可能引起反弹,故注射3个月后要逐渐停药。本药注射部位疼痛,故应深部注射。
   3.猪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
   猪苓多糖4毫升(40毫克)肌肉注射,连用20日,停10日,为一疗程,连用3个疗程。同时皮下注射乙肝疫苗30微克/次,每半月一次,共6次。“七五”攻关证明这种方法有效,“八五”攻关又对本疗法进行了验证,e抗原转阴率为43.6%(34/78),HBV-DNA转阴率为44.9%(35/78)。一年后两者转阴率分别为59%(46/78)及57.7%(45/78)。
   4.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合用胸腺肽
   前者10毫克每公斤,肌肉注射,连用5日后改为5毫克每公斤,肌肉注射,再连用23日。后者10毫克每日肌肉注射,共3个月。结果e抗原转阴率为47.6%(20/42),HBV-DNA转阴率为59.5%(25/42),一年后两者的转阴率分别为62.1%(18/29)及72.4%(21/29)。有人认为单磷酸阿糖腺苷亦可改为每次注射1支(200毫克),每日2次,共用28日。应用本剂量一般除注射局部疼痛(稀释多一点,注射深一点可减轻)外,无其他严重反应,但如加大剂量,延长疗程则可引起严重的神经肌肉疼痛,这个题应注意。
   5.a干扰素
   我国这种产品与进口产品疗效基本相似。每次3×106 -5×10 6单位,每周3次,肌注射3~6个月。“八五”攻关应用干扰素a-26,3×10 6单位,肌肉注射注3个月,e抗原转阴率为46.9%(30/64),HBV-DNA转阴率为48.4%(31/64),一年后二者的转阴率分别为54.4%(31/57)及52.6%(30/57),本药的副作用较多,最常见有为类似流感的症状(发热、全身不适等),对血象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6.日达仙(胸腺肽a1)
   每次1.6毫升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6个月,疗效基本与干扰素相似。其优点是无任何副作用,缺点是价格过于昂贵。目前市售价约900元左右。有人发现某些国产胸腺肽中含有1%有胸腺肽a1,如果应用160毫升静滴,也可代替日达仙。故可试用160毫克加入10%葡萄液250毫升静滴,每日1次,连用2个月,第3个月改为每周2次,结果e抗原及HBV-DNA的转阴率分别为50%(25/50)及48%(24/50)。但要注意,目前国产胸腺肽生产的厂家极多,产品质量极不统一,因此使用时必须确知其所含胸腺肽a1的含量。
   7.肝灵素片(口含干扰毒)
   每天早起舌下含化1片,连用3~6个月。用量很小,因此几乎没有副作用,且价格仅为干扰素的1/20,对治疗丙肝较好,对乙肝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北医大报告HbsAg转阴率为47%;肝功能好转率为44%,对HbsAg作用不大。
   8.其他
   如LAK细胞回输,HBsAg特异性核糖核酸、无环乌苷、苦参碱、华蟾素、拉米夫丁、法昔洛韦及中草药对e抗原或HBV-DNA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如上所述,核心抗体临床意义不大,不必用药将其转阴。
   
   五、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尚没有固定的模式,而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很多临床医生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但分型往往不太统一。沈忠源将150例乙肝患者分为气虚湿热型与阴虚淤毒型,前者用乙肝净糠浆(黄芪、淫羊霍、苡仁、土茯苓、虎杖、瓜蒌、北柴胡、半夏、泽兰、丹皮、黄柏等);后者用乙肝清合剂(杞子、丹参、白芍、淮山、女贞子、枳实、泽兰、丹皮、青蒿等)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基本治愈53例,显效35例,有效59例,总有效率为98%。石中顺等用外达伏气法治疗203例乙肝患者,分3种类型 。伏气骤发型用外达伏气1号方:茵陈、车前子、滑石、半枝莲、生麦芽、赤芍、柴胡、苍术、龙胆草、青皮、陈皮;伏气渐发型用2号方:茵陈、白花蛇舌草、女贞子、旱莲草、薏苡仁、夏草、王不留行、白术、巴戟天、柴胡、甘草;伏气未发型 用3号方:茵陈、丹参、女贞子、大枣、赤芍、丹皮、青蒿、柴胡、枳壳、甘草。结果HBsAg转阴者121例,占59.7%,HBeAg转阴者152例,占86.3%;抗HBC转阴者150例,占78.1%。还有的报告分5~8型不等,但总的来说,目前分型有日趋规范化的倾向。
   (二)西医诊断后采用中药复方治疗
   李学文等用三参桑芪汤(丹参、赤芍、桑寄生、菟丝子、党参、参三七、黄芪、白花蛇舌草、白术、陈皮、甘草)等治疗64例乙肝患者,HBeAg转阴者45例,滴度下降16例,总有效率为95.%.董振翔等用75冲剂(制附子、肉桂、桂枝、女贞子、生黄芪、生山药、白芍、丹参、柴胡、甘草)治疗60例乙肝患者,结果HBsAg转阴率为40%,HbeAg转阴率为45%。王灵台等用补肾糖浆(巴戟天、肉苁蓉、杞子、党参、虎杖等15味中药)治疗慢性乙肝104例,结果对改善症状、体征、肝功能有明显效果,HBsAg转阴率为30.77%,HBeAg转阴率为58.53%,优于对照组(P<0.05)。张璧姿等用乙肝宁冲剂(黄芪、党参、茵陈、首乌、丹参、茯苓、白芍等13味中药)治疗慢性乙肝320例,HBsAg、HBeAg、抗HBC转阴率分别为33.1% 、 40.5%、10.5%,与齐墩果酸组对比较优(P<0.05)。而恢复肝功能与齐墩果酸组相近(P<0.05)。刘平等用扶正化淤319方(桃仁、丹参、虫草菌丝、松黄、七叶胆等)治疗慢性乙肝56例,并与大黄虫丸作对照,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8.4%,治疗组HBsAg、HBeAg转阴率为5.6%和47.1%。吕兰凯等用复肝宝(黄芪、青皮、丹参、丹皮、白花蛇舌草、赤芍、鳖甲、桃仁)治疗慢性乙肝60例,对肝功能、症状、体征、PⅢP等均有明显的效果,且HBsAg、HBeAg、抗HBCIgM转阴率分别为26.8%、62.1%、69.8%,优于大黄虫丸对照组。
   (三)西医诊断后采用中药单方治疗
   韩绍修等用香菇多糖片25毫克分早晚连服3个月,结果急性乙肝22例有9例转阴,慢活乙肝26例有17例转阴,乙肝病毒携带者40例有16例转阴,临床症状及肝功能也恢复正常。吴志成等用蚂蚁乙肝宁治疗乙肝480例,结果HBsAg转阴率为37.92%,HBeAg转阴率为63.74%,对其他阳性指标及肝功能也有良好效果,与其他药对比有较大优势(P<0.05)。徐向田等用华蟾素治疗HBV携带者147例,每日肌注4毫升,30天为1个疗程,用1~3疗程。结果治疗组HBsAg、HBeAg、PHSA-R、DNAP转阴率分别为21.09%、38.89%、63.64%、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抗HBs、抗HBe的转阴率前者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四)中西药配合治疗
   陶宝根等应用猪苓多糖配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肝炎60例取得良好效果,用猪苓多糖注射剂40毫克肌注,每天1次,连用20天,停药10天后继续用,同时用乙肝病苗30微克肌注,每半月1次,疗程3个月,总有效率为96.6%,HbeAg、HBV-DNA、抗HbcIgM转阴率分别为45.2%、48.5%、50%,三项复制指标均转阴者占18.4%,其疗效与国际公认的干扰素效果相近。熊丽兰等用丹参联合猪苓多糖治疗90例慢性乙肝,随机分丹参联合猪苓多糖组、单用猪苓多糖组、单用丹参组,疗程3个月,线果ALT复常率分别为80%、40%、53.3%, HBeAg转阴率分别为56.6%、50%、16 .67%,证明丹参与猪苓多糖合用可明显提高疗效。张长清等用活血祛风法(党参、白术、当归、丹参、泰艽、黄柏、地龙、防风、桑寄生、白僵蚕、柴胡、甘草)结合西药维生素C、B1、B2 及必要时用能量合剂治疗乙肝70例,显效54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达95.7%, HBeAg转阴39例,抗HBcIgM转阴48例,HBV-DNA转阴49例。李涤新等用山豆根片结合维生素C、酵母片治疗40例,并设对照组仅服后两味药,结果两组HBsAg转阴者分别为15例、2例,滴度下降分别为12例、2例,总有效率为67.5%与10%,HBsAg转阴者分别为18例、2例,有显著差异(P<0.05)。李甲辉等用聚肌胞注射液加服中药(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虎杖、白术、山豆根、黄芪、茯苓、党参、丹参、郁金、柴胡、山楂)并与单用聚肌胞注射作对照,结果HBsAg转阴率分别为48% 和16%,HBeAg为76% 和40%,抗HBc分别为40% 和24%,两组比较P<0.05。丁民谋等对51例乙肝用红宝2粒,每天2次,干扰素a-2b每次300万单位,每周3次,连用16周,并与肝必复对照,结果治疗组HBV-DNA和HBeAg的转阴率分别为72% 与20%,明显高于对照组11.5% 与15.4%(P<0.01)。
   (五)药物内服与穴位注射等结合治疗
   王福权等用南通蛇药片配合穴位注射法治疗乙肝60例,南通蛇药片每日2次,每次10片,以柴苓茶送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在内关、大椎、肝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注射牛黄醒脑注射液8毫升、华蟾注射液10毫升,结果有42例HBsAg转阴、45例HBeAg转阴、44例抗HBc转阴,肝功能正常。楼考惠等在服中药的基础上用2万单位的a-干扰素针剂足三里穴位注射,两脚交替,每周3次,对照组ALT复常率均为100%,HBeAg转阴率治疗组为81.8%,对照组为80%(P<0.05),故认为是一种高效、安全、节约的办法。陈家福等用抗乙肝免疫核糖酸4毫克肌注,加针刺足三里,结果HbeAg、抗HBC转阴率分别为75% 和47.62%,高于未加针刺单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组(P<0.05)。此外,还有用黄芪注射液、黄连注射液、肝炎灵、猪苓多糖注射液等配合穴位注射,效果不错。
   贴敷疗法、针灸疗法、蜂毒疗法等也有一定效果,不再一一列举。
   
   六、乙型肝炎的预防
   (一)管好传染源头
   1.乙型肝炎患者
   乙型肝炎患者在急性期注意隔离,可不定隔离日期,如需住院治疗,也不宜以HBsAg转阴或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为出院标准,只要病情稳定即可出院。应对恢复期HBsAg携带者定期随防观察。对生产、经营饮食单位的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人员、职工食堂全体工作人员、食品商贩以及保育人员等,每年应作健康检查,发现肝炎病人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上述范围的新增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在参加工作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2.献血员
   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都要进行体格检查,检测谷丙转氨酶及HbeAg(采用RPHA或ELISA法,肝功能异常或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有条件时开展抗HCV测定,抗HCV阳性者不得献血。
   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是指血液HBsAg阳性,但无肝炎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对这类携带不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除不能献血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防。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所用餐具、刮刀修面具、牙刷等日常用品应与健康人分开。HBsAg携带者应进一步检查HBeAg,如属阳性,则不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食具和婴幼儿。HBsAg携带者中HbeAg阳性的婴幼儿不应入托。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创造条件提供流动水供洗手及洗餐具,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要加强水源保护,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各服务行业的公用茶具、面巾和理发、刮脸、修脚用具均应做好消毒处理。
   2.加强防止医源性传播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包括乡村卫生室)均应加强消毒防护措施。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试、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管,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均应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采血针、针炙针、手术器械、划痕针、探针、各种内窥镜以及口腔科钻头等),尤其应严格对带血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对确诊及疑似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医疗或预防注射时,要求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3.加强母婴传播的阻断工作
   妇产科工作者应向HBsAg阳性育龄妇女广泛宣传乙肝的危害性及预防乙型肝炎的注意事项,宣传优生优育。应将HBsAg列为产前常规检查项目,检测方法为RPHA或ELISA。对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也呈阳性者,应设专床分娩,产房所有器械要严格消毒。有乳头病损的HBsAg阳性产妇,应暂停哺乳。对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也呈阳性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或单用乙型有肝炎疫苗加以阻断。
   4.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血站和生物制品单位应做好血制品的HBsAg等检测工作,呈阳性的血制品不得出售和使用。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主要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可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使用;其次可用于意外事故的被动免疫。母亲是大三阳的婴儿出生后立即及生后一个月各注射 1支HBIG,每支200单位;产生抗体后,2个月和5个月后再各注射20微克HBIG。对母亲是HBsAg呈阳性的婴儿出生后立即注射20微克HBIG,1个月后再注射20微克,6个月后注射10微克。对母亲HbsAg呈阳性的婴儿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后各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成人易感者一般用0、1、6月方案,剂量为30微克、10微克、10微克,具体操作方案应在防疫保健医生指导下进行为宜。
   2.乙肝血源疫苗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主要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其他高危人群接种疫苗时,则需经HBsAg、抗HBe和抗HBc检查筛选,证明是易感者后方可使用。
   (四)几种消毒方法
   病毒性肝炎消毒方法
   ①房屋门、窗、地、家具、玩具、运送工具以0.5% 优氯净喷雾(取原药0.5g加水至100毫升)、3% 氯亚明喷雾(原药3克,加水至100毫升)、2% 过氧乙酸喷雾(取原药2毫升,加水100毫升)进行消毒。
   ②呕吐物、排泄物消毒法:较稠呕吐物及排泄物1份加10% ~20%的漂白粉剂2份;较稀呕吐排泄物加漂白粉干粉1/5份搅拌,放置2小时;消毒液与粪便必须充分搅拌。
   ③厕所、垃圾、便具(便具用药液浸泡1小时)以2% 次氯酸钠溶液喷雾(取原药2毫升,加水至100毫升)、3% 漂白粉清液喷雾(取漂白粉3克(加少量水调匀)加水至100毫升,待澄清后取上层清液使用)。
   ④食具、护理用具以0.5% 优氯净,3% 氯用具亚明,2% 次氯酸钠或3%漂白粉浸泡1小时,再煮沸10-20分钟。
   ⑤残余食物煮沸10-20分钟,如为废弃物应煮沸后倒掉。
   ⑥手用2% 过氧乙酸溶液或用0.5% 清洗消毒剂浸泡2分钟。
   ⑦衣服、被褥、书籍、化验单、病历、钱币以环氯乙烷0.4千克每立方米或福尔马林100毫升每立方米熏蒸,密闭12-24小时,应在密闭的专用消毒器内进行。
   ⑧医疗器械用高压蒸气0.4536公斤,15~30分钟消毒,取二醛8毫升(原药含量为25% ),加0.3% 碳酸氢钠和水至100毫升,PH为7.7~8.3。耐热类干热160℃ 1小时,煮沸20分钟;不耐热类以环氧乙烷或福尔马林熏蒸,方法同上,2%戊二醛浸泡1-2小时。
   ⑨饮用水用余氯保持在0.3~1毫升每升消毒,最好煮沸。
   
   七、乙型肝炎防治研究趋势
   1.中医辨证客观化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主要模式,也是乙肝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模式。西医辨病一般来说是比较客观的,但中医辨证有的就不那么客观和规范,让初学者难以掌握,更不利于推广。因此中医辨证客观化、规范化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方面辨证分型要统一,另一方面辨证的依据要逐步客观化,有可以量化的指标。这在目前还不容易做到,但许多学者认为应尽量做到。
   2.筛选既有抗病毒作用又有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新药
   乙型肝炎,特别是慢性乙肝病理机制比较复杂,一方面是乙肝病毒的入侵和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又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的失调,同时还造成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等变化。因此,要抓住主要矛盾,合理用药。当前研制既有抗病毒作用又有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新药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不少,如肝炎灵、叶下珠、大黄虫丸等。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中药也很多,如云芝多糖、银耳多糖、猪苓多糖等。但比较确切的兼有抗病毒及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新中药还很罕见,应加强研究。
   3.中西药合理应用
   上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部分已谈及,中西药合理应用是当今不少医学专家常用的手段之一,但应讲求合理,不能中西药胡乱杂合堆积,否则还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要根据病人病情,因病施消费品,攻补兼施。如果中医偏于攻,用清热解毒类抗病毒治疗,西医则应偏于补,用护肝药保肝;如果西医偏重于攻,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则中医就应偏于补,用健脾疏肝调和气血之类调养身体,兼减轻或消除西药副作用,切勿中西医重复用药,以免损伤身体。
   4.发展生物靶向治疗新药
   目前,国内外已通过临床或动物实验,筛选出不少具有抗病毒、抗肝纤维化等作用的中药。但多数选择性不强,特异性不高。如果能把抗病毒、抗肝纤维化等药物与药物载体合理结合,使药物能集中直达病所,发挥其特异性高、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的优点。
   5.综合应用多种康复疗法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与持续存在HBV、机体免疫功能状况及肝损伤等有密切关系。西医治疗上主要针对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抗肝损伤及肝纤维化这几个环节采取措施。中医治疗也主要着重清热利湿解毒、调理气血阴阳和疏肝健脾益肾这三个方面。
   毋庸置疑,能针对病因进行彻底而有效的根治当为上策。然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这种灵丹妙药。尽管目前中西医抗病毒药已显示出喜人的前景,但仍未能尽如人意。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是采用适应的综合疗法,包括适当的休息,合理的饮食治疗和正确的中西药物治疗。
   尽管目前对乙肝还缺乏理想的特效药,但乙肝毕竟有自限倾向的疾病,经过合理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乙肝患者是可以康复的。病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下决心打持久战,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切勿病急乱求医,病久乱用药。要相信科学,相信自己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康复!
   
   
 
 


-- 作者: 明明白白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18pm

你在干吗?????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19pm

一些别的内容的~~


滋阴软坚法治疗子宫肌瘤的思路与探讨

  子宫肌瘤属中医的“癥瘕”、“崩漏”类疾病。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形成与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有关,因而临床大都采用行气导滞、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方药治疗。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以滋阴软坚法为主对其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探讨和请教于同道。
  一、滋阴软坚法的应用依据
  (一)子宫肌瘤好发于30~50岁的中年妇女。妇女以血为基础,经、孕、产、乳数伤于血,因而易出现阴血亏虚,加之工作生活负担加重,亦易耗伤精血。《内经》早就明确指出:“妇女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因而从年龄与体质因素分析,以滋阴法为主治疗肌瘤,符合中年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
  (二)子宫肌瘤一般无明显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或B超时发现,但笔者长期观察发现,大多数患者都有月经的变化,如周期缩短,经量增多,或月经淋漓不尽,相当于“崩漏”的范畴。中医分析认为患者素体阳盛,或感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或情绪过激,操劳过度,肝火内炽,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均可导致崩漏。崩漏日久,则患者出现头晕眼花、面色无华、舌红脉细等阴血亏虚的现象。张景岳指出:“五脏所伤,穷必及肾;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从临床症状分析,滋阴法为主符合子宫肌瘤阴虚内热的病机。
  (三)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主要是内分泌平衡失调,雌激素水平过高,刺激平滑肌细胞过度生长所致,这与祖国医学的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认识一致。显然,阴阳失调,阴血亏虚是因是本,而痰瘀互结成癥是象是标。特别是许多患者,大都服过“桂枝茯苓丸”等中成药,此类药大都偏于温散,患者较长时间服用后,均有口干咽燥、便秘等反应,因而用滋阴软坚法治疗,不仅对此有补偏救弊的作用,而且符合审证求因、治疗求本的治疗原则。
  二、临证方药与病案举例
  笔者以六味地黄汤补肾养阴为基础,生熟地并用,取之三补三泻之意。加水蛭、鳖甲以活血化瘀;昆布、黄药子、白芥子化痰散结。月经后每周服5剂,连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若遇月经周期,月经量多则“急则治其标”。以六味地黄汤加茜草根、海螵蛸、仙鹤草滋阴凉血。若患者不能坚持喝汤药,则可坚持服六味地黄丸,送服化瘤散:西洋参30g,川三七30g,地鳖虫15g,水蛭15g,黄药子15g,山慈菇15g,山甲15g,三棱10g,莪术10g,鳖甲15g,上药细研成末,每次服3g,1日2次。症状改善后,可停药1个月,必要时再服1个疗程。若治疗无效,B超发现子宫肌瘤继续长大,则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病案举例:患者郭某,女,41岁。1998年12月20日初诊,缘于1个月前妇检及B超发现子宫肌瘤,平时月经规则,量较多,下腹时有疼痛,白带多。最近1年来症状加重,伴头晕腰酸,面色无华,舌红苔白,脉细,左尺脉弱。妇科检查:外阴己产式,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增大如孕三个月大。B超显示子宫前壁有1个7.2×6.5cm的子宫壁间肌瘤。中医辨证为阴虚内热、痰瘀互结,用上法治疗,坚持一个半月,患者因害怕恶变,1999年2月9日住院要求手术治疗,经B超复查:前壁隐见2.3×2.0cm低回声团,经妇科主任医师会诊,建议继续保守治疗。后坚持服六味地黄丸,加服化瘤散三个月,随访至今,月经正常,头晕腰酸均明显改善,B超显示子宫肌瘤未再明显增大。
  三、探讨
  (一)中医将子宫肌瘤按“癥瘕”论治,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笔者以现代医学的发病原理为指导,以滋阴软坚法为主,调节内分泌、减少雌激素的过度分泌,间接抑制子宫平滑肌细胞。同时辅以消痰化瘀药,直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长,使肌瘤缩小或自然消退。经笔者的临床实践,这不仅较单纯的活血化瘀法疗效好,而且符合整体调节、审证求因的治疗原则。
  (二)古之“石瘕”即今之子宫肌瘤。张仲景首创用桂枝茯苓丸治疗,寒凝血瘀为其主要病因。笔者认为,古时气温偏低,而今气候变暖,饮食习惯改变,工作节奏加快,湿热为患的疾病增多,特别是笔者长期在闽南地区行医,古人谓:“西北之气,阳气易降;东南之气,阴火易浮。”因而从阴虚内热立论辨治子宫肌瘤,含有“天人合一”的地理气候因素。
  近年的研究认为,子宫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有内分泌的功能,故绝经期前切除子宫而保留卵巢,也常引起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及骨质疏松症的提早出现,故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子宫肌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认为:对较大的子宫肌瘤,或者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欠效的病人,应采用手术治疗。对肌瘤较小、症状较轻的病人,笔者主张采用中医药保守治疗。滋阴软坚法,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全身症状,而且可以抑制肌瘤的生长,副作用小,多数患者都乐于接受。(陈三才)


--------------------------------------------------------------------------------

清热解毒汤(名医名方)

   吴立诚简历
   吴立诚,1936年生于名医世家,辽宁省辽阳市人。祖父吴月舫、父亲吴金赞为省内名老中医。自幼从父学儒习医,敦谙四大经典,1956年任中医师,1960年到辽宁中医学院师资班深造,1965年调市中心医院、辽阳市中医院,任中医师、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市中医院院技术委员会主任。历任鞍山地区西学中班及中医班讲师,辽宁省中医学会妇科和中医理论研究会委员。
  临床近50年,精研诸家学术思想,博采众方,擅治肾病、肝病、咳喘、心脑血管病及妇儿各科疑难杂症,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研究中医色诊并创制色诊仪,探求中医诊断的客观化。
  组成:白花蛇舌草30g,鱼腥草20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土茯苓15g,当归15g,川芎8g,赤芍10g,虎杖10g,荆芥10g,陈皮10g,干姜3g,甘草7g。
  功能:清热解毒,除湿祛瘀。
  主治: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狼疮性肾病、尿毒症,还可用于带状疱疹、扁桃腺炎等。
  方解: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狼疮性肾病、尿毒症多属中医“水肿”范畴,常因外感六淫、疮毒内侵或七情、饮食、房室、劳倦等损伤脾肾而为病。六淫是急性肾炎的主要病因,也是慢性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病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外邪袭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脾亦受损,失于运化,不能游溢精气,布散水津;肾为水脏,肾虚则气不化水,水液内停。肺、脾、肾气化功能失调,气机阻滞,经脉闭塞,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湿泛滥潴留。水湿内停,日久化热,湿热蕴结不解,气滞血凝,三焦升降失司,湿热邪毒积留脏腑而实多虚少。
  本方经多年临床运用,每每有效。方用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半枝莲、半边莲、土茯苓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当归、川芎、赤芍、虎杖活血化瘀,消肿散结;荆芥疏风解表,令药性活泼,佐诸药使其寒而不滞;陈皮芳香醒脾,导寒散滞;干姜温中逐寒,以防久服凉药“寒凉败胃”;甘草甘平,能行十二经,调和诸药而解百毒。
  临床运用:本方对湿热邪毒内盛的各型肾病均可适用。临床还可随症、随病加减,如浮肿可选加车前子、泽泻、云苓、大腹皮等;蛋白尿加金缨子、芡实等;血尿选加茜草、仙鹤草、白茅根;血压高选加黄芩、钩藤、草决明、夏枯草、白茅根、广地龙等;肾病综合征可选加建瓴汤、镇肝熄风汤等;肾盂肾炎选加蒲公英、地丁、黄柏、薏苡仁等;狼疮性肾病选如水牛角、紫草、芦根、青蒿、女贞子等(贫血、气阴两虚者除外);过敏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加蝉蜕、僵蚕、青黛、炒山栀子等;急性肾衰早期重用大黄通腑攻下,活血化瘀时可用抵当汤、桃仁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化裁。肾病后期多为虚实挟杂,导致湿浊壅盛,五脏受损,脾肾衰败,邪毒伤胃,呕吐频频,势成关格,必急投健脾除湿、芳香化浊、强肾排毒保胃之品。


--------------------------------------------------------------------------------

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的中医药治疗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可以导致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不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疾病。这种病原也能引起广泛的肺外表现如皮疹、脑病、心脏病、溶血性贫血、肾功能衰竭、关节炎、肝炎等。目前,随着对肺炎支原体这一病原的不断认识和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肺外感染也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但遗憾的是抗生素治疗效果多不满意,而中医药在处理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方面却有独特的优势。
  一、皮肤损害
  皮肤的损害发生率为25%,主要表现为红色斑丘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也可有水疱——大疱型皮疹。近年来有一些伴有渗出性多形红斑的的报道。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邪伤卫气,除发热与外感症状相似外,主要表现为口渴喜饮,目赤咽痛,头面、躯体可见皮疹,颈部痰核明显,纳呆,大便干结。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凉血,用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各12g,淡竹叶、蒲公英、芦根、板蓝根、柴胡各9g,野菊花、地丁、丹皮、黄芩、夏枯草、猫爪草、甘草各6g。
  二、神经系统损害
  据报道,住院的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7%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高热惊厥,昏迷,脑膜刺激征,局灶性神经体征(共济失调、斜视、偏瘫、视觉异常),也可有精神行为异常,本病属于中医“惊风”的范畴。此为感受时邪疫疠,痰热积滞,内扰心神,出现抽风、昏迷等症状。治以清热豁痰,镇静熄风,以白虎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1g ,钩藤、知母、生地黄、生石膏各12g,川贝母、菊花、赤芍、甘草各1g ,淡竹叶、郁金各9g。壮热加黄芩、栀子,大便秘结加大黄。
  三、心血管损害
  并发心肌炎和心包炎甚至心功能衰竭,发生率为4%~5%。支原体感染所致的心肌病,病理显示心房、心室内膜单核细胞浸润,超微结构改变与柯萨奇***B3病毒所致的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相仿,心电图显示心动过缓、P-R间期延长等。本证属于中医“心悸”、“心痹”的范畴,为邪毒侵袭心脏,心脉受损,瘀阻不通,进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治以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赤芍、郁金各10g,牡丹皮、柴胡、枳壳、栝楼皮、甘草各9g。心率不齐或早搏加苦参、黄芪。
  四、泌尿系统损害
  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衰竭,本证属于中医“阴水”范畴,中医认为久病既有阳气不足,又有阴血受损,久病入络,血行不利。治宜温阳行气,养阴|活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桂枝6 g,白术10 g,茯苓10 g,桃仁、当归、赤芍各15g,红花、川芎、川楝子各12g。血尿明显者加白茅根、仙鹤草各10g,蛋白尿明显者加白术、山萸肉各9g。
  五、运动系统损害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关节炎,称之为肺炎关节炎综合征。主要表现关节痛、肌痛、行走不便等关节炎改变,本证属于中医“热痹”,为感受风热湿邪所致。患者常有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纳呆便溏,舌苔黄腻症状。治宜利湿宣痹,方用二妙丸加味:苍术、黄柏、海桐皮各15g,防己、滑石、地龙各12g,丝瓜络、晚蚕砂各9g。若患者便溏加木香、黄连;若纳呆加焦三仙、薏苡仁。
  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常见,肺外症状几乎累及各个系统,目前认为自身抗体形成是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的主要原因,但不排除直接侵袭的可能性。特异性IgM、IgG抗体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是目前公认的确诊标准之一。因此,在辨证施治中应结合病情、病程、肺外的不同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灵活用药,方能药到病除。(高秉谔  焦爱兰)


--------------------------------------------------------------------------------

敷脐疗法的应用

  敷脐疗法,是指将药物经加工后贴敷于肚脐中,使病情得到缓解乃至痊愈的方法。这是内病外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外治专家、清代名医吴师机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肚脐是人体胚胎时期从母体吸取营养的惟一通道,虽然出生后已经闭合,但此处仍具有较强的通透性,能够较好地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和其他治疗信息,而起到治疗作用。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认为它内连五脏六腑,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输穴,对人体防病治病、保健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功能。
  脐疗适用范围很广,内、妇、儿、男科中多种疾病均可使用。如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腹痛等消化系统疾病,在脐孔内填入药粉或药膏,包扎固定,1~2天即可见效,有的甚至数小时内即好转,且复发率很低;经常复发的口腔溃疡,用药粉贴脐3 天左右可以治愈, 疗效稳定;妇女痛经或受凉引起的胃痛,用本法可以迅速缓解。再如经常感冒的儿童,用中药装袋敷脐,坚持一段时间后可以使感冒发生的次数减少,起到提高抗病力的作用。敷脐疗法用药量少,见效快,疗效高,费用低廉,且药物既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又不经肝脏解毒而有毒副反应, 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尤其是对婴幼儿和一些打针吃药难的患者更为适用。(李炳杰)


--------------------------------------------------------------------------------

带状疱疹三治法

  带状疱疹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疱疹集簇,腰部多发,伴有烧灼样剧通。中医认为多由湿热蕴结、热毒内盛等所致,治疗应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主,可用下列方法治疗。
  一、外治法
  1.大黄:大黄研成细粉,以适量浓茶水或酒将药调成糊状,涂于病变部位,暴露或用油纸覆盖,每日1~2次,待药干燥后将药与痂皮轻轻刮掉再涂。7日为1疗程。
  2.黄连素等:用黄连素片研成粉末,用蒸馏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天2次。可加用双黄连粉针3.6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液或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二、内服加外洗法
  金银花30g,板蓝根、野菊花、蒲公英各15g,丹皮、赤芍、生甘草各10g,水煎分2次口服。另用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三、注射法
  黄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7日为1疗程。 (陶春祥)


--------------------------------------------------------------------------------

脾肾两虚为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机

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讲习班学术要点

本报记者  白晓芸

  骨质疏松症是指全身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继而引起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最近,在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讲习班上,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薛延教授介绍了该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情况。薛教授通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该病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总发病率约为22.6%,而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为9.6%。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一旦患病,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的主要危害是死亡率高、生活质量下降,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理想的疗法和方药纠正人体的骨质疏松状态。所以,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据2001年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高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我国已步入了老龄社会,如何防治骨质疏松症已成为目前医学界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危剑安教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郭志强教授在讲习班上就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防治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并一致认为脾肾两虚为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机。
  中医药学并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危剑安教授根据骨质疏松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认为其与中医药学关于“骨痿”的论述颇为相似,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危教授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总的说来,以脾肾两虚为基本证候。其次,气滞血瘀也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一个重要病机。在治疗上,临床医家重视辨证论治,但分型论治尚无统一标准,目前临床以补肾健脾为法研制固定方剂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报道较多,并发现了一些较好的抗骨质疏松症的单味药,如淫羊藿、骨碎补、蛇床子、丹参、黄芪、刺五加、大黄、杜仲、续断等。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已经确定的治疗机理有促性激素分泌;促进肠钙吸收;抑制破骨细胞增殖,诱导破骨细胞凋亡;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促进Ⅰ型胶原的合成;降低骨转换率;调节微量元素平衡等。
  郭志强教授认为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主要是因为绝经后妇女的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低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学所谓的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各系统有密切关系,肾虚的实质表现为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等腺体呈现退行性病变,而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的临床表现很多与骨矿含量减少的病理是一致的,常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和骨质生成不足,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骨密度或骨矿含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骨骼的坚韧性,而肾虚患者骨密度普遍低于正常人。所以,肾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另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亦有脾虚的因素存在。临床常可见骨质疏松患者有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等脾虚症状。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还“主四肢”、 “主百骸”,所以,脾气的盛衰也影响骨之强弱。现代研究认为,人至中年,消化吸收代谢功能明显减退,营养缺乏,钙、磷吸收减少,蛋白质合成不足,VitD转化成1,25(OH)2D3的速度减慢,致骨吸收与骨形成失衡,骨质丢失。所以脾胃虚弱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上,现代医学基于对其病理的认识,采用激素替代疗法等进行治疗,而中医药则以补肾壮骨为治疗该病的根本大法,同时注意条理脾胃,加强对水谷精微、药物、钙的吸收利用,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无激素之副作用。研究资料表明:补益脾肾中药对性腺功能有促进作用,可影响垂体、甲状腺等的功能,使各自分泌的激素水平发生相应改变,全面调整骨代谢,恢复骨代谢正平衡。目前,关于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还在进行中。郭教授认为,鉴于对激素替代疗法弊病认识的提高,中药制剂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优势和前景将更为突出。


--------------------------------------------------------------------------------

绍奇谈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患者最痛苦的是难以忍受的疼痛,其疼痛持续的时间,可数月,数年甚至十余年。
  从疱疹分布的部位看,如颞侧、眼、耳前后、胁、少腹,皆属肝经;疱疹色鲜红或暗红,周围皮肤焮红灼热,其脉弦滑数,其痛如针刺刀割,归结起来,则为肝经郁火无疑。
  我治带状疱疹的方法,系从明代孙一奎《医旨绪余》得来。方用大栝楼1、2两,甘草2钱,红花5分。常以此为基础方,酌加大青叶、板蓝根、僵蚕、桑寄生、银花清热解毒,赤、白芍,延胡索,丹参,七厘散(吞)活血止痛,多年以来,经治数十例患者,多能在几服药内止痛,疱疹亦随之消失。病延日久者,则要从久痛入络考虑,酌加桃仁、当归须、全蝎、蜈蚣。
  在带状疱疹两端拔火罐,也有助于止痛。在疱疹上亦可拔罐,如破溃滋水者,涂以龙胆紫即可,有的疼痛不在疱疹部位,则另在痛点(阿是穴)拔罐。
  近案三例:
  黄某  男,87岁,因带状疱疹住院5天,痛一直未止,入夜更甚,通霄无寐,用过多种止痛药、抗病毒药无效,患者曾多次向家人表示不愿活下去了。其女黄以平电话上询问有什么方法,我即口授一方:栝楼30g,赤、白芍各10g,延胡索10g,僵蚕10g,红花6g,板蓝根20g,桑寄生20g,浙、川贝各10g,服1剂即痛减,至第2剂痛即全止。
  朱某  女,70岁,病带状疱疹近两月,曾用过多种抗病毒药、镇痛药(可待因),痛仍不止,或暂止1~2天,又复疼痛,不堪其苦。疱疹在后腰部位,隐伏不现,舌红,脉弦数。我用栝楼,红花,丹参,薏苡仁,川、浙贝,桔梗,僵蚕,赤、白芍,甘草,配吞七厘散,1周而愈。
  郭某  女,52岁。患带状疱疹7天,位置在左眼,痛不可忍,想撞墙,口苦,心烦,舌红,舌边齿痕明显,脉弦滑数。用全栝楼30g,黄芩15g,板蓝根30g,银花15g,僵蚕10g,赤、白芍各15g,延胡索15g,龙胆草6g,红花10g,丹参30g,蒲公英30g。七厘散10支,1日3次,每次1支吞服。2~3剂后疼即减轻,但药后腹泻,左眼视力下降到0.5,医院诊为继发病毒性角膜炎。治拟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予白花蛇舌草、板蓝根、七叶一枝花、黄芩、栀子、野菊花、僵蚕、桂枝、延胡索、赤芍、红花、丹参、白芷、白蒺藜。三诊,停用栝楼后腹泻仍不止,此脾胃气虚故也;眼眶周围夜痛又甚,甚则痛如针扎,眶黑,拟肝脾分治之法,健脾燥湿,疏肝活血,少用苦寒。苍、白术各10g,陈皮6g,炙甘草3克,车前子10g,柴胡6g,赤芍12g,延胡索15g,川芎30g,丹参30g,珍珠母30g,石决明30g,白芷12g,桃仁10g,红花10g,僵蚕10g,白蒺藜10g,蒲公英30g。四诊,痛止,其面始有笑容矣,视力恢复到0.8,易方调理而安。
  按:用孙氏栝楼方加味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有卓效,此例初用亦效,但服后腹泻不止,不得不停用,改用其他清热活血剂痛不止,腹仍泻,察患者有明显齿痕舌,脾胃本虚,于是改用健脾燥湿合活血化瘀法,少用苦寒,果收捷效,不仅痛止,病毒性角膜炎亦在短时间内治愈。此棘手之案说明经验方也不是万能的,还是要辨证论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和处理。


--------------------------------------------------------------------------------

中医要坚持自己的标准——兼与皋永利同志商榷

张德英  杨鹏举

  编者按
  中医学是一门由实践提炼出理论,再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由于她产生的年代和地域的关系,她的基本理论深深根植于东方文化中,因此,在以现代科学为主流文化的今天,她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经常上升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那么,中医药如何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踏出一条新路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探索,孜孜以求的。近来,本周刊编辑部收到许多从文化的角度、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或从中医自身的角度讨论关于中医药在继承和发展中所遇到问题的文章,其论各执所据,有的甚至是针锋相对,将我们讨论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问题再一次引向了争论的高潮。这些争论虽然观点各不相同,但我们从中可以倾听到中医药应如何发展的各种意见,以避免我们工作中的盲目性。
  皋永利同志曾多次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文章,(2001年12月31日、2002年2月4日、2002年10月14日)谈到中医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中医现代化,要求中医“要经得起当代科学的推敲”,认为“只要承认中医学是科学发展的一部分,那么评价的标准就只有一个——被国际认可的标准。只有遵循这个标准,科学的东西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被接受”。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中医是科学大家庭中的一员,但不是某种科学的一部分,更不属于西医的一部分。如果说评价的标准只有一个的话,那只能是实践。中医学之所以能屹立中华数千年,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得到传播和被接受”,之所以引发了“中医热”,就是因为她经受住了实践的反复“评价”和检验,如果不是那样,早就被余云岫们消灭了。只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管她现在是否符合“国际认可的标准”,我们都应当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因为她势必会成为今后“被国际认可的标准”。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她尽早成为“被国际认可的标准”,这叫做“将中医推向世界”,或者叫“为国际创立标准”,而不应将中医削足适履,强拉硬扯地让她去适合那些现有的、别的什么“标准”。
  关于“国际通行的标准”,首先,它因学科不同而有差异。机械工业的标准不能照搬于生物,化学的标准不能照搬于物理,甚至普通物理的标准也不能完全照搬于天体物理。同理,西医的标准也不能照搬于中医,这已经是历史和实践的结论。其次,西医也罢,当代科学也罢,国际通行的标准也罢,都是动态的、变化的。之所以要变,就是因为他们本身有误差、不完整或不完善。过去被淘汰了的标准是如此,当代国际通行的标准亦在所难免。当然,笔者决非要对西医、当代科学或当代国际通行标准求全责备,而是认为中医决不应该抛弃自己屡经实践证实了的而又未被国际认可的标准。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之所以为宝库,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她隐含着当代西医或当代科学未能认识、未能认可或未能理解的东西,如果我们仅仅以当代的科学或当代的西医为标准,去评判中医而定取舍,就是科学上的“近视”行为,难免扔掉连城之宝,造成历史的重大失误。
  至于让中医“在国际得到传播”、“被国际接受”。笔者认为,中医被理解了、被国际标准认可了,这固然有利于她的传播,但当前国际标准尚未认可、不甚被理解的,也未必就不能被接受。我国大量的患者使用着中医疗法,但他们未必都理解了中医,世界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了中医,他们更是未必理解了中医,中医在他们那里也未必被“标准”所认可。其实,只要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疗效,就会逐渐地接受中医,中医就会传播开来。外国人同样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道理的。事实上,中医的国际传播的历史,并不是“标准认可”在前,临床应用在后,而正好反之。当然,被国际标准认可绝对是大好事,我们殷切盼望,翘首以待,并愿为之做出自己的努力,但决不应该为此改变中医的基本特色,阉割中医的精华,强行将她捏合于其他学科。
  皋文认为中医理论本身浓郁的文化、哲学色彩“很难说明客观实在的生理病理现象”,文中希望中医的藏象“由黑箱变白箱”,把藏象理论“变得实在可触”,“使五脏六腑各自的外象与内在变化都能通过现代手段察知”。笔者对此疑问更多:既然中医理论“很难说明客观实在的生理病理现象”,那她怎能称得上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又为什么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疗呢?请皋文作者翻一下《内经》,其中有几篇不涉及“客观实在的生理病理现象”?如果皋文指的是西医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话,那倒部分地说对了。但这正是中医学之所以叫做中医学而不叫西医学,中医之所以没有融化到西医之中的原因之所在。什么是“客观实在”?客观是指认识的一切对象,或指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客观实在并非都是“实在可触”的。现代物理学认为,世界上90%的物质是“暗物质”,但即使那其余的10%,人们也未必都认识清楚了,更不必说“实在可触”了。手能触及、眼能看到以及现代仪器所能察到的,只是客观物质世界中的极小一部分。所以,采用“黑箱”的办法认识客观世界——无论是现在还是相当久远的未来——仍是一种聪明的、不可或缺的科研方法。当我们把“现代手段”和以往手段相比较的时候,总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手段”还远远不足以察知“五脏六腑各自的外象与内在变化”的全部。希望中医都能“实在可触”、“由黑箱变白箱”——如同希望人能控制宇宙一样,雄心虽可佳,毕竟没有现实意义。至于中医理论浓郁的“哲学色彩”,更值得推崇而决非缺陷。哲学之所以称之为哲学,就是因为它对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一门学科、一种学问能与哲学密切联系,正是其成熟的表现。有远见的学者,已经预见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这一科学发展的趋势。埋怨中医的哲学色彩,其实是一种“以长为短”的错觉。
  皋文谈到中药研究,认为“只有从现代药理(西医药理)上阐明中药配伍的原理,才能在本质上掌握中药配伍的规律”。笔者更是不解:照此来说,有些科技发达的国家,对中药的现代药理(西医药理)研究比我们做得多,应该“在本质上”更多更好地“掌握”了“中药配伍的规律”,其中医水平应该比我们高。事实上,“现代药理(西医药理)”是西医体系的一部分,是针对西医的生理病理而言。虽然有的中医在临床时有时参考一下“现代药理(西医药理)”研究,但中医的处方,总体上仍是基于自己的一套理论,而决非只限于“现代药理”。因为“现代药理”尚不足以涵纳中医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况且,中医治病以病人为本,中药的疗效要依赖患者本身的内因发挥作用,离开了具体的患者,中医无法根据“现代药理(西医药理)”去辨证施治。皋文还认为“现代中医”把“CT、核磁共振、超声心动图以及生化检查等作为不可缺少的四诊内容”。不知文中所列的那些检查各属于中医四诊中的哪一诊?也不知对其检查结果怎样分析(譬如属阴、属阳、属寒、属热等)?更不知道占全国绝大部分的、缺少那些检查设备的中医医疗单位是否会因此而无法应诊?说那些检查设备对中医治疗有参考作用,笔者同意,若说 “不可缺少”,则笔者不敢苟同。
  皋文所举的实例也很值得探讨。德国人研究了中国产的银杏叶的化学成分,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的确值得效法。笔者希望我国不仅应多研究自己国家的植物,还希望研究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以取得比银杏叶更大的效益,但这项工作最好由擅长于搞现代药理的人士来做,因为这对他们才是轻车熟路,而不能苛求于中医。


--------------------------------------------------------------------------------

解剖模式和实验模式均是研究中医的重要模式

  目前,有不少人认为中医没有解剖,我觉得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中医不仅有解剖,而且解剖模式还是研究中医的一个重要模式。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古代的解剖学出现较早,从扁鹊就开始了,到王莽时代广泛采用,并持续到稍晚的三国时期,从此以后,也像欧洲一样,解剖学便绝迹了,直到中世纪晚期才再度出现”(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事实确实如此,详阅文献就可以发现,我们的先辈对脏腑和骨度均有较详细的记载。《灵枢·经水篇》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精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难经·四十二难》云:“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然。胃大一尺五寸,经五寸,长二尺六寸……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汉书·王莽传》中记载有大医尚方,利用王孙庆的尸体,“刳剥之,度量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其始终,云可以治病”。宋代杜杞、吴简绘欧希范及其党“五脏图”不仅有脏腑的研究,还有“蒙干多病嗽,则肺且胆黑”,“欧诠少得目疾,肝有白点”的病理观察。其他如新、旧唐志记载的《五藏论》、《五藏决》,杨介的《存真图》,朱肱的《内外二景图》,宋慈的《洗冤集录》,施沛的《脏腑指掌图书》,王圻(思义)《三才图会》中之《身体图会》七卷,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孙一奎的《医旨绪余》卷二,元代王与的《无冤录》,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载有“古人脏腑图”,“亲见改正脏腑图共二十四件”等等。总之,同类文献还有很多,虽说不能和现代医学解剖相比,但是我们得承认中医确确实实有关于解剖的论述与专著。那么,所谓的中医没解剖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我要谈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医到底有没有实验。中医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是个经验学科,重视的是实践而没有实验。其实古代中医对实验研究也是很重视的,从神农氏就开始了人体药物实验研究。淮南王刘安在《淮南鸿列解修务训》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已经有了动物药理实验研究的记载:“赤铜屑主折疡,能焊入骨,及六畜有损者,细研酒服,直入骨伤处,六畜死后取骨视之,犹有焊痕,可验。”另外,《本草衍义》中也有自然铜能接骨的动物实验,《朝野金载》中有用小鼠做红矾的毒性实验;到明代,动物实验就更常见。还有太多的文献我也就不一一尽述了。由此可见,实验模式也是中医的一个研究模式。如果我们要以现代医学实验的水平来要求古人,那么未免有些苛刻。但是,歪曲中医没有实验是没有根据的。 (任继学)


--------------------------------------------------------------------------------

中国针灸享誉俄罗斯

——绵阳市中医院针灸医师援俄纪事

  在莫斯科郊外的森林城市奥布宁斯克,工作着两位家喻户晓的中国医生。她们用精湛的针灸医术治愈了许多西医难以治疗的疾病,赢得了俄罗斯人民的广泛称赞。
  奥布宁斯克市是俄罗斯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基地,有100多位俄国家院士,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城。2001年,四川绵阳市与奥布宁斯克市结为友好城市,同时,绵阳市中医院与奥布宁斯克市康复中心医院成为友好医院。根据友好医院互派专家交流工作的协议,绵阳市中医院选派了针灸专家唐祥燕和古英医生作为友谊使者,今年5月第一次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开始了为期半年的针灸医学教学工作。初来乍到,俄国人对中国针灸还有一些疑虑,加上语言交流困难,收费高,工作开展并不顺利。两位中国医生满怀信心,运用娴熟的中国针灸技术,使每一位来诊治的病人都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很快征服了挑剔的俄罗斯人。
  弗拉诺夫·萨沙是一位英俊少年。两天前开始出现右侧颈部疼痛,颈项完全不能活动。唐祥燕医生仔细望、闻、问、切后,诊断为“落枕”。她熟练地在患者左手背落枕穴上扎针,并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部。站在旁边的俄罗斯医生对唐医生采用的左手背扎针医治右侧颈痛的方法既好奇又怀疑,问:“唐医生,这能行吗?”唐医生肯定地点了点头。经过几次治疗,患者颈部疼痛即减轻,可作小幅度活动。连续治疗一周后,患者完全康复。尼古拉·耶里谢耶夫院长(正骨专家)不无钦佩地说:“该病按我们的方法一般需要治疗1~2个月时间,用中国针灸治疗几天就痊愈了,真是奇迹。”
  59岁的巴赫列夫因爱妻意外死亡不久又遭失业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他整日借酒浇愁,夜不能眠,精神几近崩溃,痛苦不堪。面对这个特殊的病人,古医生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针灸配合心理治疗的治疗方案。每次治疗后,患者病情都有好转。一个疗程下来,病人每晚睡眠时间增加到6~7小时,精神面貌与治疗前判若两人。病人康复后,眼含热泪,手捧鲜花,向古医生深深鞠躬,用刚学来的生硬的中国话反复说:“谢谢!谢谢!”
  古英和唐祥燕医生的诊室每天挤满了慕名而来的病人,诊疗病种涉及颈肩腰腿痛、高血压、失眠、哮喘、鼻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男性病、戒烟酒、减肥等多方面,还为友好医院培训了针灸医生。奥布宁斯克市米罗诺夫市长高兴地用“非常出色”来评价古医生和唐医生的工作,并表示今年将派出同样优秀的俄罗斯按摩和正骨方面的专家来绵阳市中医院交流工作。(沈其霖)


--------------------------------------------------------------------------------

俄罗斯按摩专家到绵阳市中医院工作

  俄罗斯奥布宁斯克市康复中心医院的布克列耶娃(女)、维奇仍(男)近日到绵阳市中医院,开始了在该院为期半年的技术交流与教学工作。他们不仅在该院进行医疗按摩工作,还将举办欧式按摩培训班,为该院培养一批欧式按摩骨干。两所医院的技术交流,促进了双方医院医疗水平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李  茜)


--------------------------------------------------------------------------------

中医药学对韩医学影响深远

——访韩国庆熙大学韩医科大学博士车雄硕

  韩国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几千年来,两国文化交往从未间断。韩国积极吸收中国的儒学、道学以及易学思想,逐步形成了韩国民族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韩国民族医学思想经过许多民族医学家的不懈努力,已成为韩国医学主体思想。20世纪初,虽然韩医学也受到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几乎陷入被消灭的险境,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韩国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传统医学的社会地位正在日益增强。针对中医药学对韩医学的影响,韩国庆熙大学韩医科大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访问学者车雄硕向记者介绍了韩医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中韩医学的差异、韩医学的流派等。
  车雄硕说,传统医学在中国称为中医药学,韩国则称为韩医学。起源于“高丽医学”的韩医学是吸收中国医药学的精华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如韩国著名医学家许浚编著的医书《东医宝鉴》,提出了 “精、气、神”生理论和天赋体质论等,确立了高丽医学理论体系。该书参考了《素问》、《灵枢》、《伤寒论》、《医学入门》等71种中国医书,又吸收高丽医书编纂而成,成为医学观点深刻、临床价值颇高、预防医学思想浓厚的韩医学经典。这不仅对高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而且对整个东方传统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中医药学对韩医学产生深刻影响的是名代医学家李梴所著的《医学入门》。该书自1576年成书以来,以性理学和歌诀体裁两大特点,受到韩国人的青睐。既给韩国初学者提供了医学入门的捷径,又使韩国医学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31年,《医学入门》被韩国规定为国家考试科目之一,曾在韩国出版数次。    
  韩国的医学学者认为,学习要看《医学入门》,临床要看《东医宝鉴》。这是鉴于两书的不同编制。车雄硕分析,《医学入门》有8卷组成,包括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穴图说、经络、脏腑、诊法、针灸、本草及临床各科。其记述症状和处方的部分,按风寒暑湿燥火、气血痰郁等病因分类记述。相比之下,《东医宝鉴》共25卷,分为内景、外形、杂病、针灸、汤药5大篇。其书按人体部位对症状进行分类,故在临床上应用时比较便利。他说,《医学入门》的作者李梴本是学者出身,而《东医宝鉴》的作者许浚一直从事医疗活动,在写书过程中,难免会反映他们的个人倾向。除此之外,《医学入门》中“阴阳”二分法见解突出,《东医宝鉴》中“天地人”三分法见解突出。
  韩医学有不同的学派,体质医学派、东医宝鉴学派是主流学派,另外还有伤寒学派、医学入门学派等。各学派内还可根据研究方向不同而再进行细分。如体质医学学派内有四象体质派、八体质派等。另外,东医宝鉴学派内也有从体质学角度理解《东医宝鉴》的学派,亦有固守传统观点的学派等。
  韩医学与中医药学同样,以阴阳五行为基本理论,视《黄帝内经》、《伤寒论》为医学经典著作。两种医学在构成医学理论的框架及治疗手段方面大致相同。如果将中医药学与韩医学比喻成一棵大树,中医药学与韩医学在树干上是基本相同的,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枝叶上。中医学与韩医学的差异主要在于治疗疾病时的侧重点不同。车雄硕认为,中医药学是先考虑症状,再考虑个体特性;韩医学是先考虑个体特性,再考虑症状。如对感冒的诊断与治疗,中医药学根据症状的不同分为寒、热、湿、火、风,如果是风寒感冒,则用防风、麻黄、桂枝等中药进行治疗;在韩国,体质医学不但是医学的一个学派,也是认识人体与疾病的基本尺度。韩医学将人分为少阳人、太阳人、少阴人、太阴人,如果患感冒的人属于少阳人,则使用荆芥、独活、防风等进行治疗。
  车雄硕还介绍了目前韩医的现状。他说,韩国实行韩医师、西医师的二元制医疗体系。韩国有11所韩医科大学,每年培养800余名毕业生。目前从事医疗活动的韩医师有1万余名。由于韩国鼓励私人开医院,大部分韩医师均自己开业行医,仅一部分韩医师从事教育,或者就职于大学医院等。
  记者问车雄硕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的初衷,他郑重地说,凡是研究韩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必然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医学专家也同样。因为在形成韩医学之际,中国医药学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药学。韩医学乃至韩国的所有文化,均是从中国引进的,并与韩半岛的固有文化融合而形成了韩国的特有文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传统医学的不断进步,学习中国传统医学依然是韩国的目标之一。韩国庆熙大学校韩医科大学派我到中国学习,就是通过学习与交流,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发扬和光大传统医学,使传统医学更好地为中韩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本报记者  周颖)


--------------------------------------------------------------------------------

补充与替代医学在美国

  近年来,补充与替代医学(CAM)被越来越多的美国媒体、大众、医学团体及政府所关注和推崇,并形成了一股CAM热潮。CAM是对那些未广泛在美国医学院校授课或医院提供的治疗方法和医学实践的总称,其中中医为主要组成部分。CAM为目前美国NIH和政府机构的统一官方名称。据调查,美国人中有42%使用过CAM,其每年用于CAM的花费约为270亿美元,其中多数为自费。CAM的就诊数和花费均超过自费看西医。有关统计显示,最常寻求CAM的疾病为背痛、过敏和哮喘、关节炎、胃肠疾病。最常用的CAM疗法有按摩、针灸、草药和脊椎治疗术。
  另外,有关CAM的科学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1992年,NIH成立了CAM办公室,2001年的研究经费为9300万美元。已逐步在著名大学成立了12个CAM研究中心,目前主要集中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临床研究。NIH所资助的CAM研究大约有200个课题正在进行。CAM在美国的教育可分为三部分。①CAM学院:目前大约有90所,学制一般为3~4年,主要为针灸、中药和脊椎治疗术;②医学院的CAM教育:有64%的美国医学院开设CAM课程,哈佛医学院已开设了8年;美国医学院教育委员会成立CAM小组,并纳入每年年会讨论议题;③CAM继续教育:该项教育已成为目前医学院校的热门课程;④CAM博士后:1996年NIH成立了CAM博士后项目,每年吸引大量的医生前来申请。
  目前美国有4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已通过中医立法,其他州也正在讨论中。中国教育部所属中医院校的本科临床专业的毕业生都有资格参加中医的执照考试,美国90所替代医学学院中仅有大约30所被承认,各州的立法和执照不尽相同。 (张群豪)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20pm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阴阳五行学说研究
  (一)阴阳学说的研究
  1、方法论意义的阴阳学说研究:自西医学传入我国,阴阳学说作为方法论在近现代对中医学是否还具有意义,在学术界就有争议。五十年代,在中医科学化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发展成为一场较大规模的争论。“文革”中,有关教材对阴阳学说大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给予定位。“文革”后,随着新的文化“启蒙”运动,国外自然科学界的最新观念被迅速介绍,在中医界这一事件被作为重新认识中医的契机。以多学科(如高能物理、模糊数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等)研究中医为名义,对阴阳学说的意义有趋于积极方向的评价。至九十年代,工作仍在继续。
  2、作为生理、病理、诊疗模式的阴阳学说研究:阴阳的对立统一模式,在中医脏象、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运用。“人生有形,先别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的对立消长,依存互根,相互转化规律在以前易被认为只是一种思辩理论。阴阳模式的现代研究开展较多的是从cAMP/cGAP来研究其物质基础。1973年,国外学者Goldbeig首先提出人体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系统 cAMP/cGAP两种环核苷酸之间存在着类似阴阳的关系,一般以cAMP为阳,cGAP为阴。上海内分泌研究所邝安坤1978年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阳虚病人内分泌,免疫和环核苷酸变化的初步观察”,经20多种疾病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学说,从而引起对阴阳学说关系模式的重新肯定。1979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夏宗勤在《中医杂志》发表“中医‘虚证’理论的初步探讨(阴虚和阳虚病人血浆环核苷酸含量变化的比较)”一文,指出阴虚时,cAMP含量明显增高,cAMP/cGAP比值无明显降低;而阳虚病人,cGAP含量明显增高,cAMP/cGAP比值明显降低。1980年陈奇在江西中医药杂志上发表“cAMP、cGAP与中医阴阳学说”的文章。随后在各类证候如阴阳虚证,气血虚证,寒热证等开展了与cAMP/cGAP变化的相关研究。在对临床辨证为阴虚、阳虚的病人所作大量工作表明,阴虚时主要为cAMP升高;阳虚时主要为cAMP/cGAP的比值降低。
  3、作为有特定生理、病理、诊疗含义的阴阳学说的研究:即一般称为阴气、阳气的研究。这方面又有整体的阴气阳气和具体脏腑的阴气阳气的区别,后者可参见证候研究部分。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从具体的研究内容看,整体的阴气阳气和具体脏腑的阴气阳气之分往往只是见仁见智之别。此外,寒热的研究与阴阳学说研究也有密切关系,可参照。

  (二)五行学说研究
  五行学说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其方法论意义,而作为生理、病理、诊疗模式和有特定生理、病理、诊疗含义的五行学说的研究较少。其发展历程与阴阳学说同步。五、六十年代对五行学说的研究主要也在于阐述其哲学意义,但已有从控制论角度论述五行学说的论文,如当时的《中医——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一文在八十年代有较大影响。在“文革”后的多学科中医研究中,有关控制论原理与五行学说原理的研究是这一热潮的肇基,也是其重点。1978年刘冠军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从控制论看中医五行学说”,这一研究的结果之一是出现了对计算机中医诊疗系统的大量研究。并形成了如宋瑞玉的《控制中医学》等系统性著作。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王庆文90年代运用计算机控制论原理探讨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及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二、脏象经络研究
  脏象,即“藏于内,象于外”之意,脏象学说也即中医的生理学说。中医学的特点是治疗学较病理学完善,病理学又较生理学完善,因此,生理学说虽有其自身内容,而大量的是从病理学说(证候学说)甚至治疗学说逆推的部分,可参见证候学说、治则研究章节。但要注意此二者的研究内容往往名同实异。广义而言,中医生理学研究还包括解剖学,心理学,体质学等的研究。经络是中医生理学的另一重要方面。从学科结构而言,生理学是中医学的前沿。

  (一)脏象学说研究:
  1.脏象学说研究总论:李聪普1955年在《新中医药杂志》上有系列的“中医生理学研究”。七十年代季钟朴形成现代中医生理学的学科框架,认为中医生理学的指导思想有四个方面:即阴平阳秘——对立统一观;五行生克乘侮——联系整体观;天人相应——机体与环境统一观;司外揣内——宏观生理学的方法论。系统地论述了中医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现代医学的应激学说在中医生理和病理研究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八十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1928年提出的稳态学说被引用于说明中医的阴阳稳态学说,而有阴阳稳态、自稳态、自组织稳态等多种学说提出。1991年季钟朴主编出版《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一书,分总论,中医“气血”理论的生理学基础,中医“心脉”理论的生理学基础,中医“脾胃”、“肝胆”理论的生理学基础,中医“肾”的生理学基础,中医整体论的生理学基础六篇论述。山东中医学院张颖清提出生物全息胚学说。
  2.脏象学说的解剖意义研究
  我国古代的人体生理解剖学至奴隶制社会的末期和封建社会的初期就处于滞缓状态。聂青保提出中国在公元前就在解剖上与西方不同,且一直未形成严格科学意义上的人体解剖学。侯宝璋《中国解剖史》认为:“以整个解剖言之,实极幼稚。”因而中医脏象学说中有关解剖部分出于揣摩者居多,甚至有中医脏器是“功能性脏器”之说。较早对中医解剖学及生理学进行现代意义的探讨的是刘广州,在1955年《中医杂志》上有“祖国医学对解剖及生理学的认识”系列文章。黄胜白1955年也在《中医杂志》发表“二千年前中国的人体解剖学”。后,对古籍中中医脏器仅有的解剖学记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多有比较,有用于探讨古代解剖的科学性,更用于探讨二者的真实联系与区别。如对脾与胰腺关系的研究。1977年广州中医学院王建华从脾虚证候实质研究结果认为脾脏与消化、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有关。北京中医研究所危北海1980年分析80例中医肝病,其中急慢性肝炎12例,说明中西医学对肝脏解剖位置、生理功能有一些共同认识等。黄铎香1982年前后在《泰山医学院学报》发表系列文章,论述中医五脏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中医脏腑的解剖定位讨论从时间来看以六十年代为主,尤以三焦的争论更突出,如“三焦有形和无形问题”,“关于三焦之我见”等。

  三、气血研究
  (一)气血虚证的研究
  1964年上海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舌象研小组建立慢性失血气虚证模型。刘亚光1979年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发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气”的本质”,产生了较大影响。湖南中医学院王明辉对“气”的本质也有较多理论研究。北京中医研究所1980年对发现慢支气虚患者红细胞电泳率明显降低。在气虚证与第二信使系统(cAMP/cGMP)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多数作者报导血浆及局部组织的cAMP含量下降。宋崇顺1981年对部分心肺疾病的气虚证病人,以及模拟气虚动物模型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发现其血粘度增高。鲍延熙等1981年对冠心病研究发现气虚患者以血液动力学改变为主,与血瘀病人之全血比粘度改变为主不同。丘洪发等1981年从肝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角度研究其本质。廖家珍等1982年从血浆及心肌细胞cAMP含量角度研究。1982年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气血研究室报导气虚患者存在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对副交感和交感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影响。北京中医学院陈文为1983年等提出从生物能学和血液学角度研究气的本质的思路。李冰星1983年对气虚病人脉图参数作观察。罗陆一等1986年报导了与血清铜、锌、铜锌比值、锰、铬含量的研究。韩明向等1987年报导气虚患者全血比粘度、体外形成血栓的长度和重量均明显增加,说明了气虚可致瘀。吕志平等1987年观察了气虚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变化。在气虚证与微量元素研究方面。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郑俐利1989年报导气虚患者血浆cAMP、cGMP均下降。1990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胡国庆等对气虚证与甲皱微循环关系进行研究。1991年周光耀等探讨了气虚证的能量代谢研究。

  (二)活血化瘀治则和血瘀证实质研究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血瘀证的重要治则。活血化瘀的研究开始于五十年代末,对活血化瘀方“冠心Ⅱ号”复方及芳香温通复方宽胸气雾剂进行了抗心肌缺血及其机理研究。“文革”中,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宫外孕研究的开展,活血化瘀治则的机理研究渐受重视,并进一步发展为对血瘀证实质的研究。这一研究已成为我国治法和证候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研究方法上,在明确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基础上,临床与动物实验同步研究,在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了活血化瘀研究专业委员会,出版了《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等专著。
  1、活血化瘀治则研究:在活血化瘀法对心血管系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对血液流变性、血液系统的作用,对肿瘤的影响,活血化瘀的抑菌抗炎作用,对疼痛的作用,降脂作用,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不少成果。如1982年中医研究院鉴定的成果“中西医结合益气活血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及实验研究”。
  活血化瘀治则研究始于1960年,用固定方剂通脉灵治疗硬皮病系列工作。1960~1964年以通脉灵为主进行辨证加减治疗全身性硬皮病104例、局限性硬皮病84例,绝大多数病人有一定疗效,治疗后皮肤变软,少数病人皮肤形态学显示不同程度的好转,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有明显改善。按异病同治的原则,治疗烧伤瘢痕(23例)、象皮病(10多例)等,均收到一定的效果。1971年,有单位成立了全院性活血化瘀研究协作组,从临床、药物、理论三方面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山西中医研究所内科肾炎组1975年报导运用活血化瘀药物为主的“益肾汤”具有抗变态反应性炎症的作用。
  七十年代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采用活血化瘀治则,选用冠心Ⅱ号、川芎等药物,对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塞,脑卒中,高血压急症及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疗效。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冠心Ⅱ号、川芎、丹参、赤芍、红花、益母草、蒲黄、莪术、当归等活血化瘀药进行了生化、药理、心肌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初步阐明活血化瘀一些作用原理,活血化瘀药物的抗血栓形成、溶血栓、改变血栓结构、降低纤维蛋白血栓稳定性作用及抗心肌缺血和坏死作用等。
  2、血瘀证实质研究:“七五”期间,国家攻关项目“对血瘀证的证候特异性,证候引起的机体内部形态、生理功能的变化及证候发生机理研究”。包括血瘀证诊断研究、血小板功能改变与血瘀证辨证关系的研究、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血郁证实验动物模型的研制,活血化瘀方药的研究五部分内容。北京医院吕秉仁1995年归纳血瘀证的病理包括:①血液循环障碍,特别是静脉血和微循环障碍造成的缺血、瘀血、出血、血栓、水肿等病理变化;②炎症所致的组织渗出、变性、坏死、萎缩、增生病理变化;③代谢障碍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

  四、寒热虚实的研究
  寒热虚实的研究实质上是中医“八纲”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内研究较早见于侯灿1962年在《广东中医杂志》上发表“八纲作为机体典型反应状态学说对现代医学的理论实践意义”,1964年在《中医杂志》发表“‘八纲’病理生理学初步探讨”,1965年在《中医杂志》上发表“关于八纲病理生理学的一些实验研究”等系列文章。徐上林1962年在《广东中医》发表“对‘寒热虚实’实质的初步探讨”文章。以及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研究小组1973年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学研究小组在《新医药学杂志》发表“虚损之病机探讨”,1975年在《新医药学杂志》发表“‘八纲’之病理解剖学基础初探”。其后,寒热研究主要见于北京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谢竹藩、梁月华等的研究。
  寒热是八纲的两个重要方面。寒热含义有二:病因与病证。1962年徐上林报导,寒证患者基础代谢率偏低。寒证患者神经类型多为抑制型,热证患者偏于兴奋型。1963年林果为报导虚寒证患者受冷刺激后血压不升高反而降低,恢复也慢,虚热证患者相反。1963年严守正报导虚热证患者基础代谢率偏高者占30%。侯灿于八纲病理生理学基础初步探讨中已提出“寒”或“热”也许可以看作是以热量不足或热量过剩为其共同发病学原因的一种机体典型反应状态。病理形态上,1975年重庆医学院报导,寒证患者多为慢性炎症病变,血管充血已不十分明显,渗出的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为主,热证患者则多为急性炎症。
  北京中医研究所1975年证明虚寒证患者皮肤电位减弱,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的表现。虚寒证患者基础代谢率偏低。1978年桑木崇秀研究寒凉药和温热药的作用,他选择健康人于分别服热药和寒药后观察冷水刺激皮肤的复温过程。1979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提出脾胃虚寒患者基础代谢率偏低者占56.2%。
  北京医科大学1979年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中医寒热本质的初步研究”,注意到寒证患者与大鼠模型尿17-羟明显减少,热证患者及模型则排出量增多。并证明热证患者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机能活动加强。寒证患者则降低。为了客观地综合反映整体的植物神经平衡状态,北京医学院1979年用因子分析方法制成了回归方程式。
  1979年北京中医研究所用热性中药喂饲动物建立阴虚模型;李树毅、郭永惠1981年报导有虚寒表现的脾阳虚患者尿17-羟排量下降。1982年张万岱提出脾胃虚寒者中枢抑制过程增强。赵伟康等1982年发现虚寒证的甲亢患者尿17-羟也低下。
  1982年起北京医学院梁月华经多次改进,用寒凉药、温热药建立寒证、热证动物模型;并在以后对造型方药作不断简化、改进;在动物模型基础上进行了肾上腺皮质功能、卵巢功能、体温调节、消化系统等的研究。1982年北京医学院也证明了寒证时中枢抑制占优势,热证时中枢兴奋性增强。1984年刘光旦报导有虚寒表现的肾阳虚患者月经周期错后者(大于38天)比虚热证患者多一倍。叶雪青1984年证明月经失调的热证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偏亢,虚寒证者大多交感神经功能减弱或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谢竹藩等1986年发表“从尿中儿茶酚胺及cAMP、cGMP的排出探讨中医寒证、热证本质”;梁月华1988年从动物实验上对此提出进一步根据。
  1989年起上海中医学院匡调元、张伟荣等开始从动物实验角度研究寒热体质。1991年张伟荣报导以体表温度为标准筛选自然寒体和热体动物;1991年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建立补气法实热证动物模型;1994年匡调元建立热体加五三粉法内燥模型;寒体加蜂蜜猪油法内湿模型;1995年江西芜州中医学校何晓晖建立辛温燥热食物法阴虚内热证模型。
  多种研究表明,热证时机体的物质代谢特别是分解代谢亢进,能量代谢升高,产热效应加强。寒证则相反,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内分泌系统、环核苷酸、前列腺素进行的研究。从神经系统方面,早年即有报导寒证患者的神经类型多为抑制型,热证患者偏于兴奋型。早年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研究“证”的本质大多是结合阴虚和阳虚进行的。
  虚实的研究多见于各脏腑虚实证的研究,可参见证候研究一节。虚劳的研究中与血液病相关的“血劳”研究较多,如中日友好医院梁贻俊1995年对血劳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


  五、诊法原理研究
  (一) 舌诊研究
  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就有不少学者着手以现代科学方法从事中医的客观化研究,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对中医的某些诊断方法的客观化研究;一是通过对中医学中的一些脏腑功能的本质、作用机制的探讨进行客观化研究。

  (二)脉诊研究
  中医诊脉全凭经验和手指主观感觉,缺乏客观指标作为判定脉象的标准,所谓“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不仅初学者难以掌握,即使在有经验的中医师之间,有时对同一脉象也会作出不同的判断,所以脉诊的客观化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多年来,国内在脉诊客观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重点是探求、研制能全面反映中医脉象特点的精确度大、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脉象仪。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人应用杠杆式脉搏描记仪,试图通过机械能的作用,直接描记高血压弦脉脉搏波形,但失真性较大。五十年代末,有人研制出以酒石酸钾钠压电晶片为换能器的脉搏描记器,将中医寸、关、尺的脉搏,通过换能器转换为电能加以放大描记,初步确定了中医弦脉、滑脉、平脉等的特征图形,1959年,进行高血压弦脉及其机制的研究。
  六十年代初研制的“20型三线脉象仪”,首先实现了寸、关、尺三部切脉压力的任意调节和客观定量测定,以及与指感基本一致的压力脉象波型的描记。该仪器在临床试用取得大量的实验数据。之后,全国各地陆续研制出各种不同换能器(如半导体硅应变片换能器,电感式压力换能器,电阻抗式换能器)的脉象仪,不断提高换能器的灵敏度,精确度,并改进探头的造型。
  近年来有些单位还将声象图仪、频谱分析应用于中医脉象研究。七十年代初,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利用电子学的新进展,研制出性能较好的脉搏图机(后来改进为BYS-14型),所描记的脉搏图能反映出十余种脉象。为用脉搏图形识别这些脉搏打下了初步基础。七十年代末北京中医学院采用测量脉搏图参数,进行系统分析,来描述弦、滑、细、平等脉象的脉搏图特征,从定性推进到定量。八十年代初魏韧提出多因素脉图识别法,将切脉时医师的应指感觉分解为八种成分,其不同组合构成各种脉象。还研制出MTY-A型脉图仪,在传统的波形图外尚可描记各种取脉压力下的脉搏幅度趋势图及脉管粗细图,认为可综合上述八种指感成分,因而能反映出所有各种脉象。
  近来(1987年)李景唐对这种多因素脉图识脉法作进一步论证,并研制出MX-5型多功能中医脉象仪,在以上三种图之外,增加了脉率趋势图,利用这四种图设计出27种中医脉象图谱。此外,浙江大学研制出一种多维脉象信息检测系统。中医科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制出中突型三探头传感器以及测寸口动脉弯曲振动的传感器,特别是研制出一种能测定表浅动脉运动和截面变化的仪器。并研制了不同类型的中医脉象教具,如脉象模拟装置,电子脉象教学仪等。物理学中的进展,如流体力学的研究,各种传感器的设计和研究,都对研究中医脉象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脉象的形成机理的临床研究上,北京中医学院1975年观察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与孔脉的关系,并描述其脉搏图特征。在脉象形成机理上,成都中医学院附院内科1975年,陈德奎1983年探讨弦脉的形成机理,认为主要涉及总外周阻力、心输出量和动脉顺应性三个因素。1983年兰州军区军医学校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发表对脾胃虚证患者虚脉脉象的研究,湖南中医学院李绍芝1987年报导对心气虚证病人脉图参数的观测。1977年以来,上海中医学院费兆馥等采用脉象仪进行了脉图的定型,辨识以及脉象信息的模拟发生;观察生理状态下的脉图变化,脉象形成机理的探讨,脉图的临床研究等。黄世林1986年从临床实用出发,用阻抗传感器研究了各种脉象的寸口桡动脉血流图。广西中医学院唐农等1992年报导了冠心病心气虚患者寸口脉超声多普勒血流图的初步研究。报导妊娠与脉象关系的实验材料较多,结果也较一致,验证了“妇人脉滑数而经断者有孕”的中医理论。如傅骢远1987年在全国四诊研究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滑脉的实验研究”。有的学者还进行了正常人的脉象及影响因素研究。
  在脉象动物模型研究上,1982年左箴建立戊巴比妥钠应用脉微欲绝模型;1983年陈德奎建立去甲肾上腺素应用弦脉模型,及桑寄生应用滑脉模型;1985年黄世林建立去甲肾上腺素应用鬼祟脉模型;并通过改变心率,改变心脏、血管功能,改变血液粘度,改变血容量等方法建立了浮、迟、数、滑、涩、弦、紧、细、弱、伏、孔、结、代、釜沸、虾游、交替脉等模型;1990年郑小伟建立冷冻法迟脉模型。

  (三)其他诊法研究
  腹诊的研究:萧熙1955年在《新中医药杂志》上发表“腹诊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的文章。较为系统论及腹诊的古籍是《黄帝内经》,对瘀血腹诊进行系统阐发,使之成为独特诊断瘀血而辨证用药的一种方法,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十六世纪以来,日本古方派勃兴之后,对《伤寒论》中的腹诊内容作了系统研究,发展了瘀血腹诊。八十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对瘀血腹诊法进行了研究。
  国内近年研制出根据经络感传规律与特点的经穴电参量自动循回检测系统。可多点同步检测体表的电参量等。

  六、证候实质研究
  1. 证候实质研究的发展。吕维柏认为,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的区别在前者治疗时针对体现整体变化的“证”,后者则针对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认识层次上后者较浅,属于感性认识;前者较深,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深入到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阶段。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的中西医结合科研以临床实验性描述研究为主,西医诊断,中医药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1958年以前,中医临床研究侧重于单验方研究。辨证论治虽被广泛运用,但没有被科学地研究过。辨证论治的科学研究开始于1958年,那时候第一批西学中班学员毕业,并开始了其对中医学的科研工作。
  六十到七十年代开始采用西医诊断,临床上辨证分型治疗的方式,并开展实验研究,这种科研模式至八十年代初一直是中西医结合科研的主体,在骨折研究,针麻和经络研究,血液病研究,慢性支气管炎研究,急腹症研究,肿瘤研究,急症研究等领域中得到体现;并总结出“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科研程序。以血瘀证和脏象生理学研究和证候实质研究为代表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诊法研究起源于七十年代,而在八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从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的性质看,五、六十年代实验研究人员以西学中医务人员为主,七十年代末以后则和中医中药人员并重。
  八十年代中,证候研究列入中医“七五”攻关课题,本领域引起中医界广泛重视。其研究复盖面广,据不全统计,全国除三省一个自治区外,约26个自治区及解放军共计百多个单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其重点地区为:上海、北京、辽宁、吉林、广东、福建、贵州等。
  此期间获得较大数量的成果如:“肾阳虚证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的对比观察”,“性激素在男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变化和中医虚证(肾虚)的联系以及应用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的效果”,“肾虚证β肾上腺素受体M胆碱受体环核苷酸系统的关系及某些滋阴助阳药的调整作用”,“中医‘肾主耳’理论的实验研究”,“补肾法对老年男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脾主运化’的实验研究和健脾益气法则的作用探讨”,“脾虚型重症肌无力临床及实验研究”,“脾虚型萎缩性胃炎临床及实验研究”,“重症肌无力脾虚证型的辨证论治、疗效和治疗机理研究”,“瘀血与衰老的关系——衡法Ⅱ号抗衰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高原低氧环境与气虚、血瘀证关系的研究及高原中药防治气虚、血瘀证疗效分析”,“血瘀证证型研究”,“肝阳上亢证的研究”,“肝瘀气滞血瘀临床和实验研究”,“心气虚的实质及生脉散对左心室功能作用的研究”,“心气虚证的临床辨证规律及党参、黄芪治疗作用研究”,“阴阳计量辨证模型与辨识软件系统”,“劳倦饥饱致脾虚动物模型研究”,“痹证的实验模型与现代病理基础研究”,“中医气血理论指导冠心病治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气血相关理论及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等。

  七、治则治法研究
  (一)扶正培本治则研究
  1.扶正固本治则的提出是随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的研究形成的。七十年代全国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非常活跃,取得可喜的进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天津市、福建省等九省市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标本诊断分型研究协作组的工作,其已有专著出版。    1977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上,根据九省市协作组的研究结果,修订了《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防治方案》。在支气管哮喘上,最重要的进展是发现本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并提出“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观点。30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成绩主要表现在:治疗学的中西医结合既提高近期疗效,也提高远期效果,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而发掘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则具有普遍意义;陕西防治慢支炎协作组七十年代以来对痰饮丸防治慢性气管炎扶正培本作用做了较系统的研究。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肿瘤组1974年后对六味地黄丸抑制食管上皮细胞增生在临床及动物上做了系统实验,肯定了其效果。上海龙华医院1975年报导补阳药能使动物抗体生成时间提前,养阴药能使抗体存在时间延长。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1976年报导了对“扶正培本”治则实验研究的结果。从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抗疲劳等方面作阐明。张文亮1979年报导“在特别注意检测条件的一致”的前提下研表明,党参、白术、茯苓煎汤内服,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黑龙江中医学院1979年报导用扶正一号方(仙灵脾,熟地,胡桃仁,五味子,陈皮)治疗严重肺心病病人,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医科院1978年报导黄芪能使机体产生干扰素,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扶正药物对肿瘤病人免疫状态的影响引起广泛注意。天津人民医院1974年报导用补肾健脾扶正药配合化疗,治疗48例淋巴瘤,对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有明显作用。刘亚光1978年报导不少扶正中药如茯苓、薏苡仁、黄芪、白术、百合、麦冬、白芍、山药、豌豆、蘑菇、甘草、糯稻根等均具有扶正和抗癌的两方面作用。王殿祥1979年综合不少单位报导用温补肾阳或益气养阴药物为主,适当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多种肿瘤,使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提高,临床症状也趋好转。
  2.补肾治疗的研究:通过病理观察,发现肾阳虚者肾上腺、甲状腺、睾丸等内分泌腺体有功能低下的形态学改变。温补肾阳药可调节下丘脑—垂体及其靶腺轴的功能,其中对肾上腺轴的影响较大;鹿茸、仙灵脾、附子、苁蓉、补骨脂及六味地黄丸等补肾方药有调节神经内分泌的功能。沈自尹等1984年至1987年对补肾法和健脾法延缓衰老的效果作比较研究,认为前者效果更为显著。邝安坤发现附子和肉桂两味助阳药之间也有明显的互相制约现象可相互缓和它们过于猛烈的作用。
  温补肾阳药(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黄精等)能使以粗制胎儿甲种蛋白作抗原免疫家兔的抗体提前形成;滋补肾阴药(鳖甲、玄参、天冬、麦冬、北沙参等)能使抗体时间延长。发现补肾药黄精、首乌、杜仲叶、狗脊、锁阳、仙茅、生地、熟地、桑椹、桑寄生有中轻度的免疫激发作用。补肾阳方药动物灌服有增加红细胞、血色素及网状红细胞的作用;滋阴药可防止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川断、杜仲、当归、鹿茸、熟地、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白芍、陈皮等能促进骨折愈合,并可改善动物摘除睾丸后所引起骨质疏松和溶骨现象。温肾方、利水方,温肾利水方能改善家兔实验性肾炎肾脏的病理变化,延长造型动物存活时间。仙灵脾提取液对正常麻醉家兔和肾型高血压大白鼠有降压作用,其降压原理可能由于周围血管扩张;补骨脂对离、在体心脏均有扩张冠状动脉作用,从补骨脂中分得的补骨脂甲素和乙素(两种新黄体酮),后者有刺激Hela细胞的作用,并能显著增加离体豚鼠心脏的冠脉血流量。

  (二)通里攻下治则研究
  通里攻下治则研究是随着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开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从1958年开始起步。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探索阶段。通过临床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方法,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研究规律。大量实践证明,这一探索是成功的。六十年代初期,在《中华外科杂志》等刊物上发表的大量文章,反映了这一阶段的进展。1958年一股发扬祖国医药学的强劲东风吹进天津医学院,随之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工作。1963年把南开医院改为中西医结合基地。
  七十年代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逐步深入的阶段。1971年2月6日,周总理接见了参加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代表,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给予了明确的指示,使中西医结合工作恢复了生机。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在天津及遵义连续举办了几期学习班,交流了各地的诊治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又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起来。1970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卫生部开始筹办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1971年开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证学习班。1975年成立天津急腹证研究所。这一阶段的主要进展是,辨病与辨证的研究不断深入,对手术与非手术疗法的选择渐趋合理,实验研究初步展开,剂型改革取得进展,同国外的学术交流也开始起步。这一阶段的成果在天津市南开医院与遵义医学院合办的刊物《急腹症通讯》与共同主编的《新急腹症学》一书中作了较充分的介绍。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找到了“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科研途径。
  八十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进入了向高层次发展的新阶段。“七五”规划,拟在“证”(急腹证有代表性的实证与虚证)的实质探讨。“法”(主要治则)的深入研究,“理”(新理论学说)的探讨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三)清热解毒法的研究:
  清热解毒法杀菌抑菌作用的研究:鱼腥草、穿心莲、银花、黄芩等在临床上广泛使用。鱼腥草注射液防治外科手术刀口感染52例,其中48例获甲级愈合,且优于抗菌素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量强,在稀释到1∶40000浓度下仍有抑菌作用;急腹症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仅其抑菌谱及抑菌强度各有不同。抗病毒作用研究:白虎汤能明显提高被乙脑病毒感染小白鼠的存活率,螃蜞菊(又称空心苋)注射液对流感病毒(70-5株)、乙脑病毒(P3株)及狂犬病毒(固定毒)等均有明显的抑毒作用,用螃蜞菊治疗880例乙型脑炎(其中极重型97例,重型90例,余为较重型与轻型),治愈率达89.5%。此外,清热解毒药物有减毒、解毒,对无菌性炎症有抗炎、抗渗出及提高吞噬细胞功能以及调整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等方面作用。
  河南医学院等1973年观察山豆根,白花蛇舌草、炒苡仁、喜树果等清热解毒药可使幼鼠胸腺萎缩。上海儿童医院1976年报导以中药三黄汤为主(茵陈、山栀、大黄、黄连、黄柏)治疗新生儿黄疸38例,近半数获显效。黄芩有效成分黄芩甙能抑制肥大细胞的巯基蛋白酶,因此有抗过敏作用。刘亚光、汪承柏1979年综合报导洋金花、麻黄、苍耳子、秦艽、防己、枳壳、枳实、牛膝、黄连、甘草、泽泻、柴胡、龙胆草、荆芥、葛根、猪苓、白芷、桔梗等,均能抗介质释放、抗组织胺、抗乙酰胆碱,以利于治疗多种病理性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

  (四)气功疗法实验研究
  气功实验研究于五十年代就开始了。1959年徐丰彦即发表“气功疗法机制的研究”,观察到气功锻炼对呼吸系统功能最明显的影响是可使呼吸减慢和加深,呼吸运动描记发现练功效果好的,呼吸曲线柔和而均匀。X线下练功时比一般状态膈肌上下活动幅度增大3~4倍。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1959年报导气功对血压的影响与单纯休息和自然睡眠不同。莫浣螈1959年报导练气功对腧穴皮肤电流的影响。上海第一医学院气功专题研究小组1960年发现气功可明显增强和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状态。练气功时吸气、呼气对心输出量有影响。上海第二结核病院1961年发现气功状态下腹式呼吸明显。“卧式内养功”有使胃肠排空加快的作用。武汉医学院卫生系1961年观察到练静功时,可使心率明显减慢。血管通透性加大。广东医科院胸科疾病研究所1961年报导气功对大脑耗氧量的影响。赵连云1962年观察到气功治疗矽肺病人观察中,可增大胸围,增加止息时间、肺最大通气量等。肺结核病人练功达有效阶段时,氧消耗量及二氧化碳排出量均减低。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理教研组1962年报导内养功与血管舒缩关系的研究。练功入静时可使气体代谢率降低。对血糖较高者有降糖作用。项殿芳、肖俊等1962年岱功姿势与氧消耗量改变的关系。气功对血压有明显影响。重庆医学院生理教研组等1963年发现气功状态下血管运动中枢活动状态趋于稳定。诸云清等1963年报导气功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尿17-酮排出量的影响。赵光胜等1979年发现高血压病人练气功者可使脑电图α波明显增强。且有一定后续作用。王伽林1980年报导气功对胆汁分泌也有明显影响。通过脑电图观察认为气功状态下的大脑皮层活动可能是一种特殊的保护性过程。邝安坤等1980年报导练功前后血浆cAMP含量变化很大。梅磊等1981年也探讨了气功的脑电特点。


-- 作者: mmmmmmm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22pm

我去~~~~~~~~你真卖力呀。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22pm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的六大特点
---------李振吉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的记者座谈会上谈话


   7月1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记者座谈会,就目前中医药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原因,入世给中医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挖掘整理传统方剂,现代化如何与传统医药特色相结合等问题接受了首都新闻媒体的集体采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在会上总结了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的六大特点。
  一是中医药在国外进一步普及。据统计,英国50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3000个;荷兰15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1600个;加拿大30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3000个;澳大利亚19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4000个……如此数量的诊所,中药使用量也很可观。
  二是中医药学术交流日益活跃。欧洲、美国、东南亚的中医药学术活动经常举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人参加的每年至少有10个。今年下半年德国、奥地利等3国同时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年底在西班牙召开的学术会议有500人参加。
  三是很多国家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因为有人行医,政府就要参与管理。一些国家的卫生部门与我国卫生部商谈合作时,绝大多数都有中医药项目。前不久,俄罗斯、马耳他两个国家与我国进行卫生合作,2/3的项目是中医药。2000年,我国举行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来参加的政府代表团有30多个。今年下半年,我国将召开传统医药东非论坛,目前报名参加的有26个国家,其中副部长职位以上者有10多位。有的国家不仅政府派代表来,议会也派人来考察。
  四是一些国家对中医药进行立法,中医药开始合法化。国外立法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是泰国、新加坡。为了更好地管理中医药,他们请我国专家协助制定政策,或组织考试等,自己发放执照。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联邦政府立法比较规范。该州上院下院经过1年多的辩论,再投票立法。该州中医药合法后,要求我国帮助培训、考试、注册,以加强管理。
  五是世界卫生组织关注中医药。去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门召开西太区会议,通过地区传统医药发展战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我国派代表团参加,并在大会上作了15分钟的中医药专题讲演。据说这是为明后年通过总部的传统医药发展战略做准备的。
  六是很多国外大的制药企业和公司都对中医药开发感兴趣。他们通过网络追踪中医药项目,如辉瑞公司、强生公司。可以说,国际上的大公司几乎都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系过开发合作事宜。(周颖)(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 何日“天堑变通途”

访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刘张林

 

  中药是我国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2001年,我国中药出口达到5.6亿美元。今年作为入世后的第1 年,我国中药的出口情况及形势又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于近日采访了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的刘张林主任。
今年中药总体出口形势乐观
  谈到今年的中药出口形势,刘张林主任说,从今年1季度中药出口的统计数据和广交会的交易情况看,今年中药总体出口形势良好。1季度中药出口总额实现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其中增长最快的是中成药,出口2406万美元,同比增长12%。这种情况在今年的广交会上也得到了印证。今年广交会中成药成交共4610万美元,在医药保健品类商品的成交额中仅次于西药原料药列第2 位。此外一批国内知名中药生产企业如深圳三九、北京同仁堂、石家庄神威、广药集团等的进驻及天津天士力的首次加盟,更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包括西药经销商在内的各国经销商纷纷提出了注册代理与总经销的要求。应该说,西药经销商介入中成药产品的营销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由于他们的经营范围广,在申报、注册、推广过程中的经验较丰富,因此对中药以合法身份更大规模地进入各国医药系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市场需求量增加。我国中药传统市场亚洲的经济复苏使当地民众的消费信心上升,促使中药的总需求上升。以东盟为例,本次广交会中成药对东盟地区成交1892万美元,占中成药成交总额的45.1%;中药材成交394万美元,占中药材成交总额的21.3%,在各地区中排名第一。
2.中药企业对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推动力度加大。从1996年起,各中成药生产企业逐渐重视对国际市场的开发及培育,尽管目前由中药企业直接出口的产品量尚不大,但由于中药生产企业对市场的开发比外贸企业更具有连续性,这为中成药出口稳定长期的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各国政府将中医药的管理逐渐纳入法制化轨道。由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医药文化不断为更多的国家政府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药纳入了药品管理体系或承认了中医的合法地位,如新加坡、泰国、越南、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这为中药进入这些市场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
  此外,如南美、非洲等新市场的开拓也对今年的中药出口有所促进。不过,日元和韩币贬值使交易金额相对降低及欧盟禁止从我国进口动物源性产品亦对今年中药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鲜王浆为例,尽管我国绝大多数鲜王浆符合欧盟标准,但禁止其出口不仅使国内及日本市场压力加大,同时也导致日本客户经营信心的下降,因此预计今年的出口总值会下降30%。
中药走向世界必须跨越两大“鸿沟”
  尽管今年我国中药的总体出口有所增长,但刘张林主任认为,中药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真正做大、做强,难度依然很大,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及行政管理与技术的壁垒仍是阻隔中药通行世界的“鸿沟”。
  中医文化的玄妙高深及其与现代医学的各成体系、互不相容,使中药在国际上的沟通步履艰难。尽管目前中医药的有效性已为各国人民所接受,但是对各国政府而言,如何对中药实行标准化管理,尚无经验可言,因此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接受期与认可期,通过中医文化的点滴渗透,中药出口的畅通无阻方能水到渠成。且中药要想进入一个国家的市场,就必须通过该国的药品注册,这势必要受到行政管理壁垒与技术标准差异的双重影响。目前中药注册在欧美,甚至是拉美与非洲仍然困难重重,因此若想攻破层层坚冰,仍需政府、企业与行业组织在各个层面上的积极合作。
  首先,中药走向世界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有关政府机构要加强对外的交流谈判,推动中医在国际上的合法化,这为中药在国际市场上枝繁叶茂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也是推动中药国际化的根本。中医药在澳大利亚的经历就是一个典范。
  其次,中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应更多地重视对国际市场的开发与培育,了解其中的“游戏规则”。企业要把进入国际市场当作一个研究课题来完成,将开发国际市场同新药研发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第三,在做国际市场时,生产企业要与外贸企业分而治之,即对于国际主流市场,生产企业要集中精力、花大力气去培育,以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长久稳定的回报,一方面也使企业在今后的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而对于一些相对较小或开发不易的市场,生产企业则要与外贸企业合作,利用外贸企业经验丰富、渠道广泛等优势打开这些市场;而外贸企业也应逐渐摆脱过去短期行为的经营模式,努力与生产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长期双盈的局面。
  第四,我们要对国际市场上相关中药的负面事件尽快做出反应,政府、科研机构及生产企业面对此类事件时不能仅表示“关注”,应该建立起相应的协调机制,以更快、更早地对这类事件做出应答,维护中药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
  第五,中药出口的中介组织要加强与国外中介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更多地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中药走向世界的策略与方法。毕竟我国中药企业与国际知名制药企业相比还较弱小,因此更需要行业的团结与协作。
(汪少颖) (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我国将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 于明德

  根据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国家经贸委发布了我国医药行业“十五”规划。其中把中药和生物技术药品作为“十五”医药发展的两类重点产品之一。
  国家经贸委认真研究了当前中药发展的情况,初步确定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重点:1积极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2继续推进免煎饮片的标准化及规模化生产。3利用先进技术对传统名优中成药进行再开发。4重点新产品的产业化。5利用生物技术生产濒危及稀缺中药材。


多管齐下,协同一致,推进中药现代化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 于明德

  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已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也愈来愈被有关部门所重视。中药现代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涉及方法、标准、工程等技术问题,也涉及对中药现代化的认识问题,有医药工商企业产权多元化转换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问题,也有资源保护、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等。对于中药现代化,许多专家和有关部门发表了很多很精辟的意见和建议,作了大量工作。他们提出了“中药现代化要从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做起;要“建立量化与可控的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现代化要以国际化为目标,国际化程度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国际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新药”等。中药现代化是涉及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科研、生产、内外贸、风险投资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国家经贸委把推动中药现代化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我们将和有关部门配合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推进:
  制定并组织实施“十五”规划。医药行业“十五”规划已经发布,中药专项规划也即将完成。医药行业产业技术政策中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放在突出地位,其中对中药企业的GMP改造、对中药生产关键工程技术的产业化,对采用现代技术进行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等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促进产品质量升级。
  在结构调整方面,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促进众多的中药企业联合、兼并,按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大公司、大集团。增强技术开发实力与市场控制力。积极促进中药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推荐优先上市,让新机制促进传统产业发展。
  为了中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倡导和支持建立规范化的种(养)植基地,为种苗繁育、种植技术推广、病害防治、科学加工利用做出示范。遵照国务院的决定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限制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中药材乱采滥挖,并对濒危的野生资源予以保护。为推动和落实中药现代化,国家经贸委每年拨专款予以支持,我们协调有关部门在“十五”期间努力增加支持力度。
  选好切入点,重点突破。国家经贸委认真研究了当前中药发展的情况,结合自己的工作,初步确定以下五方面为工作重点:积极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继续推进免煎饮片的标准化及规模化生产;利用先进技术对传统名优中成药进行再开发;重点新产品的产业化;利用生物技术生产濒危及稀缺中药材。
  为了实现中药质量稳定与可控,对中药材种植推行质量管理规范是十分必要的。种植规范的实施将有利于中药材质量趋向均一和稳定。而质量相对稳定的中药材是中成药生产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还应考虑到,中药材品种繁多,来源复杂,除了人控因素以外,还有许多天控因素,如特定的种苗、自然环境、温湿度、无霜期、日照、风、土壤等等。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宝贵的中药材资源,特别是质地稍差的药材,我们认为有选择地发展中药提取物,创造条件实现中药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化,进而采用先进的技术促进中药提取物的产业化进程,保证中成药的稳定性和均一性。
  国外开展药材标准提取物的工作已经有近20年,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如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形成了年销售几十亿美元的规模。国内科研机构和一些企业相继进行了银杏种植研究、提取工艺研究、制剂研究、药理及临床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我们认为,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是当前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要逐个品种探索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条件成熟后要大力推行。也就是说中成药制剂生产可以从市场购得中药中间体来加工完成。这里说的中间体可以是单味的,有的也可以是复方的,像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一样。大力发展中药中间体生产,促进中药提取物商品化,这样既有利于保护中药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也有利于中药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统一中成药质量标准,真正做到质量稳定可控、方便医生和患者选择药品;有利于提高中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经济全球化大势当前,这也是最现实的实现中药走向世界的突破口!
  联手创造有利于中药现代化的大环境。首先要宣传、动员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中药现代化上来,特别是对中药新药和新技术的开发,极需具有远见卓识的风险投资的介入。没有一个开放式的持续而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那么将严重影响中药现代化进程。中药抗癌新药参一胶囊和细胞培养及发酵生产紫杉醇、冬虫夏草和高山雪莲的新技术等等都是风险投资的早期介入取得成功的例证。中药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要优先推荐“中药五十强”企业创造条件,实施股份制改造并优先上市。
  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药目前还没有一套特别切实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办法,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当采用专利与技术秘密相结合的复合保护网,符合产品发明的应采用专利方式,如有效成分清晰明确的天然药物和某些中药提取物;对于不符合发明条件的可(沿)用方法专利限定保护范围并延伸到该方法获得的产品,也可辅以技术“秘密” 方式保护自己的每一点创新。
  要制定合理的兼顾保护资源与科学利用的政策。中医、中药有自己特定的历史与国情,我们必须宣传并取得国外的理解。对于列入二类目录的人工种(养)殖品种的科学利用问题, 要统一规划,加强管理,简化规范手续,减少税费。
  创造条件增加与国外传统药和天然药物的各种交流。多角度、多层面扩大影响,扩大宣传,包括努力增加国外对中医药的了解,要积极争取政府间的相互认可,为中药走向世界铺路。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中药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多途径、多方位对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开展研究与探索工作,将会更加有效地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逐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科学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四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四化”,科学技术是关键。作为医学科学的中医药学,就应随着我国的“四化”建设,实现中医现代化,使中医药学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中医现代化首先应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既保持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又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阐明中医学,反映时代科学发展水平。要善于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思路和方法,运用现代新技术创造出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再者,中医现代化不单纯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还应包括中医药人才的现代化,设备条件的现代化以及管理工作现代化。
  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现代化 
  解决学术理论问题是中医现代化的前提。在临床和科研中,学术理论是研究思路和实践的基础、核心以及依据,它直接指导着对问题的理解、对结果的假说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手段,因此学术理论的现代化是首要问题。传统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古代思辨哲学和天人相应观念指导下的取类比象的色彩,由此使得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从属于历史的、文化的以及民族性的内容占据了很大成分。但是,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体会以及顺应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原有的理论体系已经在许多方面暴露出缺陷和不足,甚至严重滞后了中医的发展。中医学术理论的现代化就是要构建现代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对中医固有学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改造,对固有概念的重新界定和阐释,以及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中医学术理论具备现代科技的特征。可以预见,现代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是以传统中医精华为核心的、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新的医学科学体系。
  中医诊断技术的现代化 
  中医诊断的现代化要充分体现出对现代科技手段和成果的利用,一方面可以借助于现代科技完善中医固有的四诊系统,使得四诊信息标准化,比如,计算机数据分析系统、图像分析与模式识别系统在中医四诊的应用。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弥补四诊的不足,全面引入现代医学的检测方法,如CT、MRI等影像学技术,建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双轨式”的诊断体系。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双重诊断,使得对病证的定位、定性以及定量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诊断的结果也更加准确可信。值得重视的是,在“双轨式”的诊断体系下,中医的诊断将不再局限于辨证,还要包括辨病,甚至包括对非疾病之证的亚健康状态的预见性的诊断。近年来,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正在不断改进和涌现,如DNA重组技术、基因自动合成和测序技术、计算机技术、X线晶体学分析技术、核磁共振技术、酶逐步降解技术以及不同高技术的组合。通过这些新技术,可获得高清晰度的结构图像,使了解生物学过程中蛋白质构象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生物大分子结构进行贮存、比较和结构功能预测成为可能。
  中医药人才的现代化 
  人才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因为人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主体。如何实现中医药人才的现代化,主要应解决好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人才观念的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离不开人才,人的因素、人的劳动热情与首创精神、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与基本素质,是现代化最为根本的东西。中医药界一方面要把人才的观念放在现代化的首位,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选拔一批学有专长的中青年作为中医药学科的带头人和科研主力军,打破过去那种论资排辈的传统人才观念。二是优化知识结构。中医药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域外知识的挑战,如何面对这种挑战,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课题。随着世界整体医学观和新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可以肯定地说,世界新技术成就、医学社会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技术和学科会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总之,中医药要现代化,必须时刻注意把相关域外学科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只有这样,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才是从优的、合理的。这也是人才现代化本身的要求。三是要实现由学历教育定终身向继续教育的方向转变。继续教育是当今世界范围的教育潮流,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过去那种中医药人员从学校毕业出来固定学历定终身的局面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了,必须加强继续教育,实现学历教育向继续教育的转化。如果优化中医药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从普遍适应的学科出发的话,那么,加强继续教育就是直接面对新兴科学技术的教育。
  中医药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管理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最重要途径。首先,科研方法的现代化,人才的现代化,必须有管理的现代化作保障,这也可以说管理的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其次,要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这既要把管理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来看待,即它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规律,又要把它作为一门哲学层次上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学科来看待,即它的地位又高于其他的学科。目前的中医药界对此远没有达到第二个层次的认识高度,甚至在许多中医院校,对管理的第一个层次的认识也很肤浅。再次,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医药院校,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现代化的管理。中医药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管理的现代化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管理的现代化可以说是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的最为直接的手段。中医药企业要把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促进技术进步作为重点,要兴建以外向型为主的中医药合资企业,要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保密和产业政策,保持中医药优势,离开工厂现代化的管理,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提高科学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陈如泉) (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思考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经历了近两千年的辉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的发展明显不如西医,中医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主导地位被迅速发展起来的西医所代替。西医为什么能反超中医?中医的发展为什么就不如西医?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现代中医界的深思,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中医的内涵和特点,比较中医相对于西医的优点、长处和不足,寻找中医药发展相对缓慢的真正原因,探索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可行性道路。
  与西医比较,中医有它的优点和长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辨证思维体系。其辨证思维体系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精髓。二是中医学拥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很多疑难杂症,中医都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神奇的治疗效果。即使是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依靠中医往往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后,它还将全面走向世界,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
  中医学也有它致命的不足,那就是中医理论体系陈旧落后的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两千多年前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到现在,其主要的理论基础仍然保持在两千多年前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水平。随着医学基础学科的发展,中医学应该再次革新基础,深化理论。
  中医要生存,就必须发展,就必须提高,以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全面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首先必须是理论现代化。要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就必须充分结合利用现代医学基础学科成就,深化中医基础,发展中医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沟通,才能全面实现中医各项诊疗技术现代化,才能与西医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又身怀优势与长处,从根本上改变中医药发展的被动局面。
  要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必须辨别真伪,寻找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基础学科成就相结合的最佳契合点。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发现,经络实质的探明将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最佳突破口。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融会贯通,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针灸,是世界传统医学的一支奇葩,最具中医特色,而且疗效客观而神奇。经络实质的探索不仅可以揭示针灸神奇疗效的奥秘,同时也必将为揭示中医许多抽象概念及其间“神秘”联系的实质创造条件。随着探索与研究的一步步深入,笔者发现经络实质神经中枢论不仅揭示了针灸神奇疗效的产生机制,在一些新领域发展了传统的针灸推拿疗法,而且逐步揭示了中医许多抽象概念及其间“神秘”联系的实质,并进而证明了中医理论“神秘”联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出了内脏针灸理论、健康体质调控中心理论以及中医实质神经中枢相关论等理论成果。经络实质神经中枢论只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初步成果,我们相信,随着探索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并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胡相伦) (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

中医必须走现代化道路

   任何科学理论和概念的发展都经历着提出、验证、修改、补充,甚至部分自我否定的发展过程,中医学也是如此。时至今日,生命科学已从人体解剖发展到分子生物学,中医学界应该调整思路,大胆吸收现代化知识,使中医基本理论在科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纵观祖国医学、西方医学的发展史,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总是吸取同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发展和完善自己。中医在形成过程中,也是吸取了古代的天文、哲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中医发展必须利用一切现代科学知识,大胆进行诊疗技术的改进和学术理论上的创新,用科学的手段将“四诊”客观化,以利于概括各种中医证型的脉证特点,探讨其生理、病理变化规律;改革和创新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操作,尽快在急救技术方法上有所突破。
  值得强调的是,吸收现代知识不会使中医失去特色,相反更有助于它发挥中医优势。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这是中医理论的优势和精华。我们要有科学的整体观念,现代化的辨证论治,这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违背科学发展的规律,中医就会走向衰亡,更何谈保持特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中医不仅要利用现代科学知识,还要走在科学的前沿,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21世纪是高新技术主宰经济、文化和学术的时代,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被称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三大热点,在生物医学和药物学方面,纳米技术更是潜力巨大,成为21世纪决定性的技术。中药现在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中药标准化的问题;二是中药剂型改革问题;三是中药调剂法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纳米技术的普及应用也许会迎刃而解。现在“纳米热”和“中医热”在全世界兴起,这两门一古一新的学科的结合将为中医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新的契机。还有近年生命科学领域内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基因组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说明中医药或针灸能对某些关键性基因进行调控,从而改善以至纠正病理状态。如果中医在基因控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中医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中医要发展还要走出国门,前提条件依然是中医现代化。中医治疗有“一针二灸三用药”之说。1980年WHO宣布了43种病症为针灸适应症,促进针灸登上了世界医学舞台。而中药现代化,就是要以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使中药更符合当代生活节奏快、生活质量高、卫生标准高的要求,研究开发出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便(贮存、携带、使用方便),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的新中药。
  中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我国自然科学各领域中,走向世界最具优势、最有实力、最有后劲的就是中医。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中医与现代化科学相结合,必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李芳莉)(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

中医现代化研究之我见

  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医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要研究中医,让中医走向世界,就必须根据中医学诞生及延续的特定历史环境及发展规律去研究。故此,本文就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途径问题予以探讨。
  加强中医学现代化研究工作。首先要走出单纯用西医模式的理论研究方法或标准来解释中医学的科研误区,应尊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本身发展规律去研究中医学理论。
  加强中医文献理论的研究。以三大经典名著《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为蓝本,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前提,指导临床的研究。应对经典著作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分类和整理,利用其精髓理论去指导临床。总之,继承和发掘中医学遗产,是关系到中医学发展与提高的关键所在。
  加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研究。因为它们是中医学独到的治则,中医学的证与西医的病是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概念,一个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而一种病同时亦可见到几种证,很难找到一个证的共同指标,所以加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研究,必将对中医学现代化研究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要合理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但必须建立在有中医特色的研究思路、方法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动物模型、实验方法与实验指标,促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研究体系的建立。(董协栋)(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中国传统医药学是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创立的一门医疗技术,具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世界上曾经有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但迄今为止仍在较大范围内继续发挥医疗保健作用的却只有中医药。中医药在国内有着传统的较为稳定的消费市场,截至2000年底,全国约有中医医院2654所、中医院床位27.12万张、中医药院校30所,平均每十万人口中中医师(士)为26人。中医药以其用药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们的欢迎和青睐。
  我国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具有一定水平的中药研究开发队伍和一定规模的中药制药基础。据全国药材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存中药资源种类为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中成药共分为35大类、43种剂型、5000余个品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药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现有中药企业1059家、中药商业法人机构11360个、商业网点35339个、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药材种植面积580万余亩、正式批准的药材专业市场17个、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数百个。据最新的资料统计,中药产品的年产值约为人民币400亿元,中药材全部产量中已有70%用于加工生产中成药,这也显示了中药工业化程度已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GCP、GMP等现代化质量标准体系的实施,一批严格按照国际医药市场标准生产的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将陆续上市,必将使中药产业旧貌换新颜。
  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在进入到二十世纪后期后,各国间不仅在货物、服务、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流动性急剧加大,而且生产和市场的相互依存性也越来越强,从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这种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世贸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诞生了,它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世贸组织属于联合国的一个专门常设性机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共同构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于2001年11月10日加入WTO,成为这个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一员,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贸易领域的一件大事,必将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各个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医药行业的现状,认清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将面临的新形势,努力发挥行业优势,及时制定应对策略,以充分把握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对新世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新机遇
  1.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全世界的影响
  加入WTO后,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间科技、贸易、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广泛地向世界传播中医药知识,展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中药产品,只有让各国人民充分了解和认可了中医药这种独特的诊疗方式,才可能为中医药在全世界的普及推广铺平道路。
  2.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国际市场的拓展
  根据贸易自由化原则,在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包括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后,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因此,中药产品在自由贸易政策的许可范围下,将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有望不断拓展出新的国际市场,从大的形势来看将有更多的中药产品出口到世界上去。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使中医药再也不可能“闭关自守”地局限于区域性发展,必然会被卷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去,这对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有利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即使我国不加入WTO,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也会强有力地冲击中医药,促使其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要进军国际市场,就必须具备符合国际上通用的解释语言、术语、检测标准和质控标准,因此中医药自身对现代化发展的愿望也将更加迫切。通过制定科研、临床、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强迫”中医药现代化,必将深刻地影响到中医药的基础理论、临床诊疗、科研、教育、行政管理、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同时,随着对外交流机会的增多,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会更多地向中医药学科渗透,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4.有利于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WTO通过多种协议来约束成员国的行为,保障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转。《建立世贸组织的协议》就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由前言、16个条款以及4个附件组成。其附件1C《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是目前有关知识产权最全面的一个多边条款,它涉及到版权、商标、地理标志、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协议许可中对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并要求所有成员国必须达到其规定的最低标准。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TRIPs虽然在某些方面比较接近,但在很多具体内容要求上,仍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是空白。我国加入WTO后,将会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在药品管理上也将逐步与国际沟通,中医药的专利、商标、图书及音像制品版权等方面的知识产权,将得到更加有力的保护,这对防止我国中医药知识财富的流失,维护中医药知识创造者和权益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5.有利于加速提高中药工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根据非歧视原则,每一个WTO成员国都有享受最惠国待遇的权力,也就是说可以以不低于其他缔约国的待遇,获得引进先进的高新技术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中药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生产工艺的改进,而且还将有效地降低实施GMP引进所需设备的费用支出。
  6.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竞争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市场竞争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没有竞争压力企业就强大不起来。加入WTO后,将会有更多的国外企业涌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必将增加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的压力,为了生存和发展,将迫使这些企业把压力变动力,转变企业经营观念,树立勇于参与竞争的新观念,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同时还要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品牌塑造、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工作,以应对严峻的市场竞争。
  7.有利于大型中医药企业的构建
  国际巨型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激烈竞争,国内大量中小企业的生存处境将进一步困难和恶化,即使是目前的一些国内大型企业也未必就有多大的实力参与较量。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很多弱势企业将会放弃“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观念,企业间将采取改制、重组、兼并等方式联合构建大型企业,通过优化资源、优势互补、整合研产销体系、引进外资等手段来迅速聚集迎接竞争的实力。
  8.有利于中医药市场营销技术的提高
  加入WTO后,我们不仅在对外政策、管理上要实现与国际接轨,而且在具体的市场营销、对外贸易工作中,也将采用国际化的运作规则和手段,这将大大改观国内不少企业以小农经济思想形成的“买卖方式”。
  9.有利于药材种植业的发展
  由于关税的减让和实行关税配额制,国内的农业可能受到一定的冲击,进口农产品将取代一部分本国产品,从而缩小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将迫使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由于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中药材的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在此背景下农民有可能在其产业结构调整中,优先选择发展中药材种植业。
  二、 中医药面临严峻的现实
  1.文化和科技认识观差异造成的国际市场接受难度
  全球经济虽然正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但东西方文化并未因此而完全融为一体,东西方的文化“隔阂”依然存在。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广义上来讲它属于东方文化范畴,如果要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去打动以现代数理化知识为思维基础的西方民众,确非一件易事,即使是国内年轻的一代也正在逐渐远离这种文化传统。这种“观念壁垒”、“认识壁垒”远比关税壁垒更难以攻破。
  2.各国对传统医药的不同政策造成国际市场准入的阻力
  加入WTO后,我们虽然有望在自由贸易的原则和精神下,开展广泛的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但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它并不能像其他工业、农业、化学、机械、电子产品那样很容易就能展开“自由贸易”。不同的国家对传统医药制定有不同的管理政策,尤其当数美国最为“严厉”,FDA的规则确实十分“苛刻”。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中医药确切的疗效,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态度已有了明显的转变,美国国会在1994年通过了《饮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以更加灵活的态度来对待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类健康产品,也就说它已允许中药产品以营养补充剂或保健食品的形式进入美国市场,这虽然使我们的治疗性中药有些“掉价”,但总比“闭门不出”要好一些,多少也能积累一些国际市场营销的经验。
  3.中药产品技术的落后和标准的非规范化造成国际市场认可的阻力
  由于不少中药企业的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剂型不符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加之很多产品不能提供能让进口国接受的科学数据、质量检测标准,因此很难被国际社会认可,这就加大了市场准入的阻力。
  4.西药同类产品和“洋中药”造成的国内市场竞争压力 
  加入WTO后,我国将对医药产品的关税下调至与其他WTO成员国相当的关税水平,即5.5%~6.5%,国外的西药同类产品将以更大的价格优势吸引国内的医疗消费者,这样将会抵消中药产品价廉的传统优势。近年来“洋中药”的进口量不断增大,一度造成我国中药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在我国加入WTO后,“洋中药”更会借势而大举进入,必将加剧中医药市场激烈竞争的程度。
  5.药品价格升降造成的市场波动
  我们都知道加入WTO后的最大好处就是关税的降低,将会带来进口产品价格的下降,消费者能够用最低的价格购买到最优质的产品。但另外一方面的问题,也许很多人就有所不知,这就是在加入WTO后,由于将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很多企业将失去“仿制”生产专利期药品的“捷径”,随之将会出现大量新的科技创新产品或从国外高价购买药品专利使用权生产的药品,这些产品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科技开发的成本也高,因此这类新药上市后的价格肯定也不会低,这势必给人一种加入WTO后药品价格又上扬了的错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这种市场波动的发生。
  6.国内弱势企业将面临“关闭”
  我国医药企业的现状是数量多、规模小、管理乱、产品档次低,尤其是中药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加入WTO后失去原来的关税保护层的情况下,这些中小企业将面对国内外强大的医药企业的竞争,不说求得发展,就是生存都会很困难,这可不是“耸人听闻”。为了强化国内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国家已在医药行业推行“总量控制,淘汰落后”的政策,这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种调控政策下,国内6300多家医药企业中的600家落后小厂、16000多家商品批发企业中的1500家落后的小企业将被淘汰清理出局。
  7.中医药知识成果轻易被“夺走”
  我们不仅拥有祖先留下的大量宝贵的中医药知识财富,而且还有现代中医药科技人员创造的新成果,但这些成果多数尚未进入知识产权的保护状态,因而现在有不少国外企业在中国“抢注”专利,使本应属于国人所有的智力成果,一下就变成外国人的权利了,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寻找到有效的方法,来“看管”好这些“家当”,以防范和阻止这种“拱手相让”的事情发生。
  三、WTO背景下的中医药发展对策
  当今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而WTO主要在货物、服务、资本、技术等方面协调和监管世界经济贸易活动,因此在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行业要以知识的创新发展为工作的重心,并围绕着中药商品贸易、中医医疗服务、资本运作等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努力制定好中医药发展规划,以政策为引导,以法律为保障,加强组织协调,大力拓展市场,以实现“提高疗效,拓展市场,为全人类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事业奋斗目标。
  以下我们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分析中医药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对策一:学透规则,调整政策
  WTO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协调和规范世界经济贸易活动,在这个国际大舞台上的任何活动,都应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否则不断出现的“犯规”,对自身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国际市场经济“游戏”规则,重视市场调研,搞好科学决策,尽量避免随意性的感情用事。只有建立在客观的市场信息分析基础上的决策,才可能保证经济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必须建立符合国际“游戏”规则和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
  1.充分利用信息
  在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必须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中医药信息工作中的应用。要建立大型的中医医疗技术数据库、中医医疗服务网、中药商务信息数据库和中药商务网站,实现中医药行业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尽快搞好行业技术调研、市场调研、统计数据分析、企业诊断、发展预测等信息基础工作,为中医药行业的管理、中医医疗机构和中药企业的决策服务。
  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世界上各国对传统医药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掌握国外医药市场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医药进入不同的国家应采取的不同的对策。
  2.调整产业政策
  尽快调整中医药政策,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努力寻求与国际规则交流和沟通的途径,可借鉴国外的通行做法制定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在中医药行业管理、医疗服务、科研立项、中药材、中药品产品、新药开发申报审批等方面,要痛下决心砍掉一些不符合国际化运作规则的“土政策”和行政法规。应根据中医药的特殊性,制定一些符合国际规则和规范的政策措施。对难以与国际接轨的环节,要勇于探索,以弥补国际规则的不足。
  对策二:聚集实力,参与竞争
  要参与中医药国际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实力。那么什么是中医药的竞争实力呢?简言之,就是技术、就是“疗效”,因此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应努力打好基础,创新技术,不断增强参与竞争的实力。
  1.科技创新
  搞好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这是提高中医药技术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也是中医药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要努力搞好自主技术的创新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技术贸易,积极推广最新的医疗临床技术,定期淘汰过时的诊疗方法。优化中医药产品结构,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中医药产品。要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医药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以促进传统制药生产工艺的改造。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借鉴国外大型医药企业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要加速我国中药现代化,中药的现代化不仅要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硬件上的现代化,还要在生产工艺的设计、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成品的检验上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还要加大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中药材基地、中药现代化基地的建设。要积极推广《药品临床试验规范》(GC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GAP,待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管理规范。还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改变中药生产的落后局面。
  4.加强中药品牌的培育
  努力塑造一批在国内外极具知名度的中医药商标品牌。
  5.提高中药市场的商务运作能力
  应抛弃目前不少企业所采取的落后的、无序的销售操作方式,采用规范的现代市场营销技术。
  6.提供医疗服务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在交易活动中只要有一方是外国的消费者或外国服务提供者,就构成了服务贸易活动。提供服务的一方所收取的费用为服务贸易出口,接受或消费服务的一方所支付的费用为服务贸易进口。WTO将服务贸易分为健康与社会服务等150多个门类。
  在我国成为WTO成员后,我们应加强与WHO、各国政府和民间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在国内外创办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现代中医医疗机构,尤其应将中医药的一些特色专科带到国外去,解决广大患者对高水平的传统医疗服务的需求。
  7.资本运营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知识知本和资金资本的融合,这是推动产品市场开发的原动力。我们必须学会融资方法,不断提高融资能力,采取一切合法方式,汇聚更多的资金参与中医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加强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
  在发展新型中医药企业的过程中,不能沿用传统的产业模式来运作,有必要引进风险资金来刺激这种新型中医药企业的迅速扩张发展。应积极支持发展潜力大的中医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直接融资,优先安排这些企业的股票在国内外上市。
  8.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
  要根据社会医疗和药品市场的需求,不断培养出知识结构新、创造能力强的现代新型中医药技术专家、中医药企业家、中医药管理家和中医药公务员。要编写多语种中医药教材,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教育机构。
  9.加强中药资源保护
  中国虽然是一个中药资源大国,但再丰富的资源如不科学地有计划地利用,任意滥砍滥伐,迟早也很将资源耗尽。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中药材资源,尤其是地道药材和濒危资源更为重要,否则整个中医药将失去事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对策三:抓住机会,拓展市场
  任何事业发展的机会都是可遇不可求,机会永远只会给那些有准备、有实力的人。二十世纪以来中医药在现代科技的强烈撞击下,正在逐步向现代化方向跨越。几千年的临床经验和历代中医药专家的智慧,为中医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应把握好新世纪新的发展时机。
  要以中医药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内中医药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调整中医药产品品种,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网络,加强与国内外医疗机构、医药商业企业、进出口企业的合作,形成一个适合中医医疗服务、中药产品销售的渠道或连锁机构。有实力的企业还可在国外建立分厂,以降低生产成本参与竞争。
  对策四:保护产权,鼓励创造
  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的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WTO建立后,全球市场进一步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质量等要素,这些要素都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由此可见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要。
  要发展知识经济就必须解决好知识产权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就难以得到保障,这对新知识的创造将产生不利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从法律上为中医药的知识创新、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1.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为自身的发展和长远利益,确定“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a.专利战略。准确预测中医药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技术核心基础研究作为基本专利来进行保护,还可在其基本专利周围设置许多原理相同的小专利组成专利网,以防范他人对基本专利的“变相利用”。要使专利机制成为促进中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最主要的动力机制和保护机制,从而保持该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技术优势,既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又能谋求到最大的经济利益。
  b.商标战略。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这是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形式。因此应根据产品的市场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商标和注册商标,积极宣传和使用商标,以不断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信誉度。
  c.著作权战略。著作权是保护知识创造者智力成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但很多人也许还不知道它对知识权力在未得到或失去其他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后,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可以通过著作权法制止他人擅自使用或抢先注册自己的未注册商标、 保护自己已失效的外观专利等。
  2.知识产权的多种保护途径
  我们还应利用好地理标志权、植物新品种权、基因资源保护等措施,以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3.学会合法仿制
  根据有关规定,可以仿制专利到期的药品,那些不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企业,不妨将目光转向专利期快到的药品上,在到期前就着手完成其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等到一到期就立即开始仿制。当然,仿制的药品会因其市场生命周期处于后期的降价,而使产品的利润比较少一些。
  4.分级管理技术成果
  要加强技术保密工作,对中医药技术和科技成果应进行分类管理,在对外学术交流、外国留学生培训等涉及到技术传授的情况下,必须按保密规定进行,不能轻易就将技术“出卖”了。
  对策五:制定规则,影响国际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被各国普遍认可的中药(植物药)的审评检测标准,一般在很多时候都沿用类似FDA这类管理方式,其实这些国家使用植物药并非是它们的强项,其检测标准也多是按化学药品的要求制定的,这种用一种标准针对两种截然不同体系的目标进行检测的方法,并不具备客观公正性、科学性?即使在中国这个中药的发源国,问题也未能彻底解决,中药与西药的注册审批仍然采用的是同样的办法,尚未充分考虑到有着数千年临床应用历史的中药的特殊性。欧洲一些国家对自己国家早已使用的传统草药及制剂的审批,远比进口产品宽松,特别是已被列入国家药典的草药,只要有足够的文献资料证明其对人体应用安全,就不必再提交药理毒理资料。
  无论现代高科技还是现代国际贸易,都离不开标准化工作。只有实行标准化管理、检测、验证,才能有效地提高科研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贸易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在国际贸易中都是以认证标准为基础,以合格认证的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产品的质量保证和人员的技术水平证明。
  1.制定国际标准
  中医药的故乡在中国,我们应该发挥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的领袖作用,根据传统医药的特殊性和现有的技术条件,制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权威的医疗临床诊断标准、治愈标准和中药生产的注册审批程序、行业规范、准则和标准,努力影响其他国家应用,争取最终使其实现国际化,成为世界各国注册审批和管理中药的参照或执行准则。这将有利于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取得“制空权”,直接影响国内外中医药经济活动的开展,极具深远意义。
  2.开展专业认证
  要有勇气与诸如FDA这类的权威机构抗衡,建立国际中药产品审核和质量认证制度。建立权威的执业中医师(国际执业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国际执业中药师)、外国留学生从业资格认证。应尽快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统医药考试认证制度。
  对策六:合法筑垒,维护利益
  不要以为加入WTO后,就会国门洞开,所有的贸易壁垒都将消失殆尽。根据WTO规则,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国际通用做法对国内市场加以保护,筑起合法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TBT体系主要由技术标准、商品卫生检疫和检验规定、包装和标签要求、绿色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五个部分组成。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对进口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及卫生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关税税率下降和非关税壁垒不断拆除的情况下,TBT已经成为各国保护国内市场的主要手段。
  1.从行业标准入手。
  只有科学、规范、标准的数据,才能证明医疗技术和药品的先进性、有效性、安全性。虽然我们在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与药效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药效、质量控制及作用机理上虽然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局限,但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是能够制定出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质控标准。我们制定的标准不能简单地只从理化等纯技术的角度着手,也应包括进口商检、环保、包装和标签等方面的要求,要从标准的制定上去考虑TBT的保护问题。
  2.“洋中药”与国产中药的审批、监管。
  我国制定的“进口药注册程序”比国内报批中药新药的手续要简单得多。我们不能因为某些洋中药已获得它所在国药品管理机构的批准,就可简化在我国的审批程序,降低审查条件,无论国产中药还是进口的洋中药,都应一律平等对待。美国FDA的审批并未因某些药品食品在其他国家已获准生产,就对其大开绿灯,简化审批程序和降低审批标准。相反,它们对外来的产品审核得更严格。
  我们应利用WTO对等原则,名正言顺合法地保护国内中医药市场,对任何天然药及其制剂至少都应与国内报批中药新药一视同仁,如果要搞另外的程序,必须更加严格,由于那些厂商平常不在中国政府的监管下,必要时还应要求“洋中药”厂商附加有关生产规范的现场验证。我国中药进入外国要“入乡随俗”,洋中药进来为何能例外?如果我们放宽“洋中药”的市场准入要求,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看不起自己。
  对策七:配套体系,整体发展
  人类的智慧和强大的科技力量推动了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代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发展的,因此中医药行业的配套体系也应以中医药知识经济为运作主体。要保证整个行业的转型和正常运转,除应建立知识创新、现代化生产流通等核心体系外,还要为其发展设置配套体系。由于以上核心体系主要由企业、独立研究机构、传统物流渠道自身来建立和运作,已有很多年的发展基础,在此就不再涉及,这里主要研究配套体系的问题。
  国家有关部门应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不能以管理直属单位的形式来监管整个行业的配套体系,也不是简单地新建几个单位或中心就完事,除中医药产品和从业认证体系应由国家来承办外,其他配套体系都必须放到市场中去,由市场经济规律来决定它的生死。国家可按定期发布行业信息的方式,来引导产业的走向和配套体系的发展。以下是为保证中医药主体产业发展必须建立的几个主要的配套体系(详细运作方式见另文):
  1.认证体系
  具体体现形式为中国中医师执业认证中心(国际中医师执业认证中心)、中国中药师执业认证中心(国际中药师执业认证中心)、中国中药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国际中药产品质量认证中心)等机构。
  2.知识产权交易体系
  具体体现形式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或技交所)、商标事务所、版权代理中心等机构,主要从事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版权的交易、中介代理等。
  3.商品贸易信息体系
  具体体现形式为中医药商业信息中心、中医药商务网站等机构,主要发布购销供求信息、招商信息、商务代理信息。
  4.资本体系
  具体体现形式为基金会、投资公司、投资担保公司、企业产权交易中心(所)等机构,主要涉及投资、融资、企业资本营运、资产转让、兼并等业务。
  5.咨询服务体系
  具体体现形式为中医药咨询公司、市场调查公司、广告公司等机构,主要提供市场调研、决策、战略研究、企业诊断、项目分析、代理等服务。
  6.人才信息体系
  具体体现形式为中医药人才中心等机构,提供人才交流、招聘、应聘等信息。
  7.知识更新体系
  具体体现形式为中医药新技术培训中心、网校等机构,开展继续教育、新技术培训、网络教育等。(毛嘉陵)(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中药为何难以被世界理解
———姚新生院士一席谈


  日本只批准了210个汉方药制剂,且这些制剂的原料75%由我国输入,可日本的汉方药制剂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已达80%;我国虽拥有4000种中药制剂,但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仅为3%~5%。这种巨大的反差说明了什么?
  11月11日,在中国药学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药科大学教授姚新生以《21世纪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题作了报告。他指出,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1、中药的生产工艺过程离现代医药工业优质化生产过程要求还有很大差距。2、中药原料来自自
然,又多为人工采收、加工,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加之原料、半成品及最终产品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还不到位,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良好的监控方法,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3、中药产品的疗效由于缺乏采用现代药物临床常用的“
随机分组”、“对照”、“双盲”等科学实验方法获得的科学数据,难以为现代医学工作者及各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所信服。4、对中药产品适应症、功效与用途等中医理论的深奥说明,很少用现代医学理论作出科学的表达,直接阻碍了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谈到我国在中药、天然药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时,他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首先是对活性成分的研究开展不够或方法不当。不少研究者只是单纯进行化学研究,满足于发现一些新化合物并发表文章,对有临床经验积累的中药或民间药兴趣不大,宁可去找寻新的植物资源,而不管是否有活性或临床经验。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当,多半只是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测定结构之后,送至有关部门进行活性筛选,碰着算,碰不着拉倒。较少有人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因此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以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中可能丢失,丢失了也 难以察觉。
  其次是化学家与生物学家相互脱节。生物学家尽管不断宣布在身体机能、细胞或基因调控方面有新的发现,但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灵敏、简便、可靠的活性筛选体系,因此化学家即使想进行活性成分研究,也常常无法进行。
  第三是未能充分重视中医药的传统经验。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而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研究对象。迄今,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做一般的植物药研究,但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的
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不敢或不想 涉足。
  第四是以往多采用西医思想研究中药,故成效不大。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
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用做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
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这种情况更为多见。此外,由于对中医关于中药功能、主治叙述中采用的深奥难懂的哲学用语理解不一,建立的动物模型或活性筛选体系往往不能正确表达中药及复方制剂的临床效果,所以得到的“活性成分”或“有效成
分”不被中医认可,或者认为不能真正体现中医用药的精髓。另外,只用单一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也很难合理说明中药及方剂起作用的物质基础。尽管现在提倡采用多指标活性筛选体系进行方剂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但实行起来存在困难。
  第五是研究成果有部分未能进一步提高或推广应用。如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得到的活性成分,往往没能做更深的结构修饰或结构改造,并就结构—活性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创新药贡献不大。加之研究成果未能更好地用于指导中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对推动中药
现代化的作用也不大。

  姚新生院士指出,日本从1960年起大约用了15年,完成了汉方药制剂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过程,结果大大提高了汉方药制剂的质量。应用汉方药治疗的医生人数从1980年的28%增加到了1993年的76.8%,汉方药制剂也从原来的一般用汉方药制剂发展到医疗用汉方制剂,并
允许在国民健康保险中支付有关费用。欧洲在中药及天然药物中研究开发创新药物的经验是,既尊重传统经验,又不拘泥传统经验;既注意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又不受创新药只限于纯化合物概念的限制,而是提出了植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概念。其植物疗法的代表性产品有
银杏制剂、大蒜制剂等。
  姚新生院士等人认为,中药只有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才能发扬光大。中药制剂要想真正走向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必须为世界所理解、接受,如中药制剂的主治、用途等说明,应能为西方医学工作者理解,试验数据等研究资料应能与国际规范化要求接轨,使国际社会确信我们所提供的中药复方制剂确实做到了“安全、有效、可控、稳定”,并能取得国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如FDA)的审查批准。(邢远翔)(健康报 http://www.healthnet.com.cn)


描绘新世纪发展蓝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谈《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神和国家编制“十五”计划的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过充分调研、多次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历时两年编制制定的《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已经正式颁布实施。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振吉就编制《计划》的意义、过程和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您作为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亲自领导并参与了《计划》的编制和制定工作,请先谈谈编制这个《计划》的重大意义。
  李振吉:“十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制定的《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是我国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也是新世纪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制定并实施好这个《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来讲:一是与国家的“十五”计划相衔接。从国家角度看,中医药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将其纳入了发展规划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在发展高技术产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发展卫生事业等方面,都提出了中医药发展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和体现了中医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在历次规划中还是第一次。二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从行业本身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有阶段目标,要有长期目标,要有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这个《计划》,就是勾画“十五”期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蓝图,保证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服务,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三是我们制定这个《计划》的过程,也是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不断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过程,从而达到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这个总目标。
  记者:听说编制计划历时近两年,其过程怎样?它较以往《计划》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李振吉:正如前边所说,编制计划是一个不断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反复调研论证的工作过程。为了加强对“十五”规划工作的领导和组织,1999年5月,即成立了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以卫生部副部长、当时还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的朱庆生同志为组长,我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和工作小组。工作小组首先从调查研究、总结“九五”工作入手,提出了“十五”计划调研专题及“十五”计划思路框架。通过组织对中医药事业“九五”计划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对中医药现状以及发展所面临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展望,初步形成了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思路。按照要求,此计划思路分别报送国家计委和卫生部,并提交2000年全国中医药工作厅局长会议讨论。根据厅局长会议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又进行了进一步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和组织专家论证,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形成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草案。此草案在征求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意见后,进一步充实完善,最终形成的草案报国家计委。《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的有关要点被吸收纳入了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在国家整体规划中明确了发展中医药的任务。
  这次编制《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的突出特点,一是做到了国家、部门、行业和省市规划的较好衔接。二是考虑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的规划,所以没有提出过多过细的目标,而着重考虑到它的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没有提出资源数量的具体指标,而在质量上、效益上提出了要求。这是与以往《计划》有所不同的地方。
  记者:“十五”期间,我们在执行《计划》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您分管科技,科技工作要注意什么 ?
  李振吉:首先,要加强领导,做好《计划》的组织实施。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在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的同时,也要多渠道、多方面筹集发展资金。要建立分析、预测、监督和评估制度,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其次,要重视对中医药行业在深化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注重对中医药基础性工作的研究以及开展对中医药的社会需求预测、经济政策以及国际中医药发展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深入进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者,《计划》不仅有主要任务,而且有具体项目,在执行中,可能会根据当时情况的变化有所调整。如具体项目的筛选,我们要求达到影响全局、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至使项目更精练,更有利于项目的实施。在分管科技工作中,我认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核心在科技。“十五”期间,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重点要揭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作用规律和疗效机理,如证候、藏象、经络、文献等,为重大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和方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如有效成分、化学成分、基因测序和指纹图谱等。在临床方面,要以提高疗效为中心,提倡“两条腿走路”,开展中医药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研究,不断探索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药物,进一步提高临床水平,培养新一代名中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此外,还要避免重开发、轻基础的现象,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扭转脱离临床搞科研的倾向,坚决纠正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周 颖 )(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加入WTO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影响

  笔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利大于弊,得大于失,有关部门应尽早研究、因势利导、争取主动。
  (一)加入WTO对我国医疗市场及中医的影响
  我国医疗市场对外开放已有10余年,目前约有各种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200余家。规模上以不设病床的诊所或诊疗中心居多,约占50%以上;床位在200张以上的仅占20%;投资额在200万美元以下的约占50%。服务内容集中在眼科、口腔科、皮肤科、妇产科、血液透析、影像诊断等方面,综合医院较少。合作方以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台湾、香港为主,合作期限以10年—20年居多,约占20%。
  “入世”后由于拆除了中国的关税壁垒并享受国民待遇,境外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和设备将进入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会出现一批外资控股的合资或股份制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机构,并推动我国私人医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将对我国国有医院及医疗保险形成很大冲击,因为国有医院目前并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但同时也将促使我国的医疗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优胜劣汰的医疗体系,影响并促进我国形成所有制与经营方式多元化、服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新体系,为应对“入世”和医改,我国已将医院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类型,今后还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为国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医疗服务。
  由于WTO成员国之间享受国民待遇和同等的准入规则,“入世”后医疗市场的壁垒和藩篱被拆除,在外国医生进入中国医疗市场的同时,中国医生亦可公平地走向世界。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西医医生进入其他成员国行医较为困难,而中医到境外办医则有较大优势:一是多数WTO成员国的传统医学尚难与我国中医匹敌;二是中医境外办医的投资比西医少得多,又是一种高技术服务;三是许多国家的许多疾病因西医疗效欠佳而欢迎传统医药,崇尚天然药物。目前,在各国尚未开放中医市场的情况下,我国已在22个国家开办了46个中医医疗服务点,每年派出2000多名中医药人员赴境外工作,年诊治患者数万人次(仅据30所中医院校及附属医院的不完全统计)。当前重要的工作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在医学院校毕业生资格与医师资格及准入医师考试等方面作出规定。
  对中医专业人才队伍的冲击。根据我国承诺,外资可在我国的合资医院中控股到70%,但其医务人员主要为中国公民。由于外方采用“本土化资源”战略,并具有资本、体制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优势,国有医院可能会流失部分高级专业人员,目前广东、江苏、浙江等已经出现了上述情况。
  (二)加入WTO对我国医药市场及中药的影响
  加入WTO后对我国医药市场和医药企业的冲击是极为强烈的。由于我国医药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低水平重复严重,绝大部分未达到国家GMP标准,很难与国外大型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竞争。入世前,保护民族医药工业主要依靠提高药品进口关税以限制国外药品进入我国医药市场。目前的药品进口关税已下调到24%(在国际上仍属于较高水平),在今后5年内还将大幅度下调到5.5%—6.5%;同时,我国西药97.4%依靠仿制国外产品,入世后仿制国外的西药产品必须付出昂贵的费用,而独立研制西药新药的费用太高,周期太长,使我国开发西药新药受到制约。因此,入世初期,国外药品将大举入主中国医药市场,进口药、独资药与合资药将占据绝大部分西药市场份额;日本、韩国等国的中成药亦会随之争夺中国的中药市场。
  加入WTO后中药的发展前景较好,特别是对中药出口十分有利。
  第一,“入世”前,我国不享受WTO成员国之间的无歧视政策和最惠国待遇,中药出口不是受到各国法律上的限制、认证标准上的苛求,就是受到高关税的阻挡,大部分中药不是作为药品而是作为保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出口,难以进入国外主流医院和药店。入世后,WTO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和人为限制被取消,中药可以合法、平等地进入各成员国市场。
  第二,国际天然药物及传统药物市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还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市场开拓空间很大;我国中药具有资源优势、劳动力低廉优势和价格优势,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传统药物及天然药物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第三,针对入世后我国需要大量进口西药的情况,有关部门必将大力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如我国正在实施的中药产业现代化行动)及中药出口贸易,以促进民族制药企业的发展和保持药品进出口贸易相对平衡。
  第四,中药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强中药新药的开发与研制,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速企业的GMP建设,逐步与国际制药行业接轨;同时,相当一部分西药企业也将转产中成药,充实、加强中药制药行业的整体力量。
  加入WTO后,为了生存和参与竞争,我国的中医中药必须与国际接轨。国外资金、人才、技术、医疗保险进入我国医药市场,将对我国中医中药的管理与流通体制、资源配置、法规标准、教育模式和科研方向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并作相应调整,方能主动适应,趋利避患。(陈珞珈 朱佳卿 李宗友 温 丽)
(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中医发展必须突破五个“瓶颈”

  中医如何发展,制约中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我们经过深入调查和分析,认为中医发展必须突破以下5个“瓶颈”。
  一、突破思想观念“瓶颈”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中医来说尤为重要。中医不仅在改革上、在适应市场经济、加快中医事业发展上观念滞后,更主要的是在学术思想、在技术创新、在与现代医学、现代科技接轨与应用上都存在观念滞后问题。任何一门学科,如果不与时代同步,不借鉴新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并有所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因此,首先应该承认,中医与西医的差距,但不能迷信西医,不能把西医等同于现代医学。中医与西医各有优势,可以互为补充。西医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吸收和利用了大量的现代化科学成就,中医由于观念和经济等方面制约,在借用现代科学成就方面与西医相差较大。就诊疗设备而言,西医借用声纳技术而造出了B超,借用了放射技术而造出了CT,成为西医诊断设备;中医则借用了红外技术而造出了红外照射灯,运用频普技术而造出了周林频普仪,成为中医的治疗设备。这就是说,谁有实力、谁能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到本学科就成为自己的成果,就会占领广阔的市场。
  二、突破中药改革“瓶颈”
  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材经过炮制而成饮片,饮片经制剂变为汤剂或中成药。由此可见,最能体现中医辩证论治思想体系,至今仍是不可替代、具有生命力的一种剂型就是汤剂。汤剂也是未突破煎煮难、剂量大、服用携带不便等剂型改革中的难题。而能够控制各种中药制剂质量的是中药饮片。因此,中药改革的重点是中药饮片和中药汤剂的改革。中药饮片改革,必须与中医临床相结合,以中医辩证论治为基础,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实践和改革。首先要科学地控制饮片质量,特别是炮制质量,要使其规范化,且能够量化,能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由炮制作坊式转为现代化的工业化生产,确保其质量稳定可靠。其次是要便于调剂和方便患者携带与服用。汤剂改革虽然目前有自动煎药机,但实质没有变,煎煮时间长、服用剂量大、携带不便等问题仍未解决。中药改革迫在眉睫,实现中药现代化,不断探索适应现代化临床应用需要的新型制剂是传统医药在21世纪发展的永恒主题。
  三、突破继承与创新“瓶颈”
  一个学科要想保持其活力,就离不开继承与创新。新世纪中医学术要发展,就应该以继承为基础,力争创新,要追求时代脉搏求发展,接轨现代科技求突破,跳跃式、高起点选准突破口,睢准科学前沿,创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中医药优势项目上的领先地位。只有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不断创新,中医学术才有实质上的发展和提高,只有中医药理论的全面创新,才能实现中医药学科划时代的超越。
  四、突破中西医结合“瓶颈”
  中医与西医都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两门科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彼此目前尚不能取而代之。自从西医传入我国之后,中西医就彼此共存和结合,应该说,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科学的一大优势,多年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但由于理论体系和学术观点的较大差距,相互间的结合至今仍是未被突破的课题。目前,临床上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多是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混合。任何两种科学的有机融合,必然产生新的学术观点,导致新的学科建立,中西医真正结合的最终结果是高于中医和西医新的医学理论的创新或现代新医学的产生,使中华传统医药文化得以弘扬,世界医学得以丰富。
  五、突破人才与特色“瓶颈”
  目前,中医人才主要缺乏的是高层次人才和高级继承型人才。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一是要培养一批具有较深的传统中医学术造诣的一代名中医;二是要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专家;三是要培养一批继承型专业人才;四是要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管理经验的中医管理人才。中医发展关键是如何把特色形成优势,发挥优势。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特色、优势、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特色并不等于优势,优势只有靠运作、靠专科专病建设,形成专科、专病、专家、专药的特色优势,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河南省焦作市卫生局 何银堂 孔祥群)
(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入世”对中药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

   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中药行业如何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确定发展目标,挖掘市场潜力,制定新形势下的发展战略,成为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从中药面临的形势、科技发展的现状及中药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同其他领域一样,我国入世之后,既有对中药行业不利的一面,也有十分有利的一面。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肖培根分析,在新世纪,人类的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向预防与保健相结合的模式,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也由传染性疾病向着影响身心的慢性疾病方面转化,人口的老龄化使一些老年性疾患的防治问题更加突出。由于生存环境的不断提高,“回归大自然”的思潮会更加强劲;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体系也就有更高和多样化的要求。医疗卫生界人士则通过实践认识到,对防治身心疾病为主的现代疾病,应考虑到作用的多靶点和人体的整体性等等。入世后,中药在绿色健康产品市场将有更大的潜力。据测算,美洲消费120亿美元,欧洲消费120亿美元,亚洲消费120亿美元,其他地区消费 90亿美元。这些因素对中药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随着中国医药市场越来越融入到国际医药大市场之中,我国的中药行业面临强大跨国医药集团的激烈竞争。虽然我国传统中药出口量在不断增长,但由于一些产品尚不符合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销售份额只有百分之几。这些不利因素更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现代中药
  中药行业如何应对入世后的挑战,肖培根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发展中药是惟一出路。要使中药在世界上占有较大份额,我们必须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创制出具有中国特色、代表国际水平的现代中药,即用现代化的理论、方法、手段来提高中药的科技含量,使之达到一个新的时代水平。不仅要让中药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而且要参与国际竞争,并融入到国际医药市场的大循环中去。他解释,现代中药是指来源于传统中药的经验和临床,依靠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严格按照GAP、GLP、GCP、GMP等各种规范所生产的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靠、服用方便的新一代中药。这种中药可以说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产物,符合并达到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标准和要求,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广泛流通。
  三、用科技手段创制现代中药
  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有的放矢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纳米技术等,逐步将其引入至中药现代化的实践中。从生物技术的角度看,可以开展对中药品种的鉴定研究。如最常用的贝母、白芷、大黄等,人们对这些基源植物“种”间的划分有很大差距。选择合适的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方法,对以上中药的形态、孢粉、生化、染色体等进行多方面研究,使中药基源植物“种”及“种内等级”的划分更科学。可以开展对生物个体的扩增及大规模培养。如利用植物培养技术将植物的分生组织进行离体培养,建立无性繁殖系并诱导分化为植株的方法,保存、繁殖和纯化珍稀濒危中药品种。可以通过代谢途径基因研究,找出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关键酶”后,再选择合适的载体和受体的适当部位和发育时期予以表达。象日本科学家将天仙子的“关键酶”基因转移到莨菪中去,使莨菪胺的含量比对照者增加了5倍。
  在基因技术方面,人类基因图的绘制成功和一些致病基因的不断被阐明,医疗将更加针对每个人基因上的缺陷和基因遗传史方面的特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治疗。如将致病基因放置到基因生物芯片中去,便可观察到哪些中药和它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能抑制某种致病基因的表达。以果蝇和线虫为例,人为地使其某一种基因排列产生错误,造成新药筛选一些疾病的基因缺陷生物模型,使中药和天然药物能直接地针对基因缺陷所引起的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新药筛选的速度更快和更有效。针对一些由于多基因的缺陷而罹致的疾病(如肿瘤等),将有一批根据中医配伍理论所组成的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所组成的复方新药诞生,使得中药对人体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将得到充分发挥。
  从信息技术角度看,重点要提高信息和网络化水平。对有关中药的数据库进行整理、完善和提高,加强和充实中药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毒性等方面内容的研究。从中草药资源已经形成的3个新药开发源入手,有效开展各种研究工作。如从12772种中草药中,参考其传统疗效及所含成分的信息资料,开展活性方面的定向筛选;从超过1000种已被批准的中药新药中,进一步研究其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部位,改进剂型,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便于质控的目的;从4000种已注册及上市的中成药中,选择疗效突出,无毒副作用,质量可控的品种,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产品的再次开发。
  肖培根强调,对中药复方和中医药基础性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最好能结合中药的研究与开发来进行,以期收到实效。另外,还要通过中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药更快地走向世界。
  四、注重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防止衰老、免疫调节、抗氧化和防突变等中药将继续受青睐,例如枸杞、沙棘、意苡仁、山药、决明子、茯苓、鱼腥草、葛根、桑椹、百合、芡实、大枣、葱、蒜、姜等一大批药食两用的种类,在搞清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机理后,它们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将掺入到各种食品中,制作出形形色色有益于健康、可口的保健食品来。因此,以天然绿色食品为原料,通过高科技再加工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保健食品将是21世纪黄金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人们可以从中药中开发出新的天然香料、甜味剂、苦味剂、天然化妆品、农药、兽药等,使中药在保健、疾病预防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肖培根对中药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也特别强调了中药资源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他说,要保证现代中药的质量,必须要抓住挽救、研究与合理利用这3个环节。一是建立药用动植物基因库,迁移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和建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二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繁殖珍稀濒危保护物种,研究中药个体更新的速率及规律;三是防止中药资源的过度滥采滥挖,进行科学调整与控制。
  五、启动中药现代化系统工程参与国际竞争
  为了增加产品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的竞争力,保证创制现代中药在科研与开发上的所需资金,组建包括科、工、农、贸一体化的大型国际中药企业集团,启动中药现代化系统工程已是刻不容缓。肖培根向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以中药现代化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包括高质量的中药材原料,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原料与成品的质量标准,深入揭示现代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生产国际认可、药物利用度最佳的现代中药剂型,推广和传播现代中药知识与信息,进行药品的现代化管理,进一步发展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肖培根坚信,中药现代化系统工程的实施,不但能满足国内医疗保障体系药物的需求,而且还能促进中药走向国际,更好地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周 颖)(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抓住入世机遇 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访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姚乃礼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政治以至社会各个方面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国中医药界将如何应对?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我国最大的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姚乃礼。
  姚乃礼教授认为,入世后我国的经济建设能够进一步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之中,经济运行面临一个新的环境,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将感受到加入WTO以后的影响。中医药作为我国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受到入世的影响,对中医药的科研、医疗、教育、产业将产生一个较大的冲击。入世将使我国中医药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这种冲击迫使我们更新观念,调整体制,转换机制,加速发展,促进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大大加快中医药发展的进程。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学模式产生了转变,由于人口的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现代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使用化学药品的顾虑,引发了一般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的潮流,使人们寄希望于传统医药。由于中医药在传统医药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入世后,国外医药巨头一方面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试图占领中国化学药物市场;另一方面,希冀从中医药医学宝库中找到解决重大医学问题的答案。至于医疗服务,因为这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部分,历来是由国家和政府保护的,带有一定的垄断成分。在我国入世谈判时我国政府仅作出有限开放医疗服务市场的承诺,主要是开放医疗和牙医,允许设立一些中外合作的医院和诊断,外资比例不超过70%,这一点在2000年卫生部和经贸部联合下发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暂行管理办法》中已有明确规定。同时在自然人(医务人员)的流动方面,允许外国医生经过核准在中国提供短期医疗服务。在医疗保险领域,国外保险业早已盯上中国的保险市场,而中国的医疗保险作为我们的基本医疗保险刚刚起步,所以面对国外的保险机构的挑战,中国在医疗保险改革方面要加快步伐。
  在医疗卫生方面,由于以往我国政府办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从医疗成本来说比较低,医疗机构条件和设施比较差,医疗服务的水平也不够高,会受到外国的医疗机构的冲击。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不够高,医疗消费的水平还比较低,外国医疗机构的影响在近期内还不会十分明显。特别是对中医医疗机构,因为中医具有我国本土化特色,外国医疗机构并不具有优势,所以对中医医疗机构的影响不会很大,相反可能对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外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可能要发生转化。我国固有的优势,如人才技术优势、本土化优势、成本优势等方面可能会受到削弱,而外国医疗机构由于逐步熟悉中国的医疗环境,采取本土化策略,可以利用他们雄厚的资本、管理机制和优厚的待遇吸引一部分人才,使他们在人才、成本等方面的劣势逐渐消失,并具备占领我国医疗市场的能力。这样对国内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对中医药机构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迅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创造条件留住人才,以此应对国外医疗机构对中国医疗市场可能造成的冲击。
  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我国西药产业,因为我国制药企业生产的西药主要是仿制药,大概要占整个生产品种的97%左右,我国西药产业的发展入世后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中药产业可能一时还感受不到大的冲击,但我国中药产业还很弱小,规模远远比不上西药产业,产品的开发研究步伐缓慢,更为严重的是至今还没有被国际认可的中药质量标准,所以中药材、中成药质量不太稳定,明显缺乏竞争能力。虽然面临中药走向世界的发展机遇,但我们显然还缺乏相应的准备以及相应的实力。而国外医药企业对中医药已经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兴趣,世界几个医药巨头及日、韩等医药企业,近年来通过合作、合资等途径,广泛收集中医药企业的信息和中医药科技的情报。所以,就中远期而言,对中医药产业的猛烈冲击是可以预料的。
  在中医药科研方面,反映医疗和医药竞争力的强弱集中反映在中医药的科研领域里。中医药研究是我国固有优势,但我们同国外科研机构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一个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科研思路比较单一,创新思维不足,同国外科研机构合作交流不够。在科研设施和条件方面同国外科研机构比有较大差距,也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些因素制约了中医药的科研,也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加入WTO以后,对中医药的科研影响将是比较大的。一是发达国家的学术研究机构及医药企业必将或已经加强对中医药的研究,利用他们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研究手段可能取得较大的突破。二是这些科研机构或企业将以优厚的待遇来吸引专门人才,包括现在国内的专家和在国外的留学生,利用他们在中医药研究方面的修养及已经形成的一些思路,取得相应的成就,谁占有人才谁就处于优势。三是由于中医药的知识产权还缺乏有效的、明确的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在包括中医药特色技术、老中医经验和医院内部制剂在内的情报信息方面会产生激烈的竞争。
  在教育和人才方面,由于国外企业会吸引一部分优秀人才到他们的机构中去工作,这对我们的人才市场是一个冲击。我们在教育领域也缺乏走向适应世界和同国外扩大交流合作的相应人才,需要不断的培养和补充,加入WTO以后,中外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我们需要熟悉国际经济、贸易、WTO法规等方面的人才,而我们极度缺乏这些人才。
  虽然中医药领域即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但姚乃礼教授还是乐观地认为,入世对中医药而言,更多的是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有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并形成的医疗保健养生观念,我们具有本土化、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再加上我国政府一贯保护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中医药领域受入世的冲击将不是很直接且强度不会太大,而且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如入世有利于我们引进资金与技术促进我们的发展。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根据享受国待遇的原则,中医药按照对等原则可以进入135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进入中国,中医药医疗、产业等领域更让世界有所了解进而接受,提高中医药整体的现代化水平,从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面对如此良好的机遇,我们应当加紧采取下列应对措施:
  首先要进行WTO及其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了解其“游戏规则”,明确入世后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机遇和带来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如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有关行业组织、学会和有关机构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并开始这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明确方向,采取必要的、正确的措施。
  第二是深化科学体制改革。首先要把我们自己组织好,对我们的机制、体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转变,形成良好的机制和合理的机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很难适应入世后的变化,很难发挥我们的优势和潜力,很难在国际上占具有利的地位。中国中医研究院正在按照国家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按照科教兴国的方针,进行科技体制的改革,目的就是建立一个现代化、能够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够代表我国一流水平的中医药研究中心。
  第三是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特别是在医疗机构的体制改革和产业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快进程,进一步深入进行全面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改革,提高我国医疗机构和医疗产业的管理水平,为入世后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基础。
  第四是亟待加强入世后有关中医药政策的研究。充分利用保护期这段时间实行保护性政策,使我们在这段时间里求得最大的发展,为进入下一阶段激烈的竞争做准备,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最后是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因为这一点是我们非常薄弱的环节故显得非常重要且急迫。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我们过去往往从中医药的宣传、扩散、传播等角度考虑得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应该认真研究中医药知识、技术产权保护,不要再发生我们的发明被其他人抢先注册的事情了。
(秦 秋)(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现代中药产业将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

——杨振宁教授谈中国明天的科技发展

  本报综合消息 世界著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的科学成就与中国古文化有一定关系,近年来他还就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问题发表了谈话,其中有一些与中医药有关。
  一、儒文化与新经济
  在中国科协2000年年会开幕式上,杨振宁教授应邀做学术报告《中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他在对美国哲学和亚洲哲学进行了一番对比之后,委婉地批评了亚洲哲学。
  在美国生活了50多年的杨振宁教授在演讲时谈得更多的是美国文化如何推动今天美国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他认为儒家文化阻碍新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厚的亚洲为什么在新经济时代举步艰难的原因。他说,美国的中学生在考试中是比不过亚洲学生的,他们常常只能考倒数的名次。但也有人开玩笑说,恰恰是美国学生考倒数的名次,才成就了美国创新的氛围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杨振宁教授问,如何改变我们的教育体制才能适应新机制的要求,才能推动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他说,看看亚洲哲学和美国哲学教育出来的学生有什么区别,我们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他说,美国哲学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亚洲哲学把学生引入狭窄的专业;美国哲学允许学生东跑西跑,亚洲哲学让学生按部就班;美国哲学喜欢学生活力充沛,亚洲哲学喜欢学生安安静静;美国哲学训练的学生勇敢,亚洲哲学训练的学生胆怯;受美国哲学浸染的学生有自信心,受亚洲哲学浸染的学生没自信心;美国哲学下的学生傲慢,亚洲哲学下的学生谦逊……杨振宁说,新经济要求我们改变,未来科技、工业和经济三者将结合得更加紧密,人类的生产力将更发达,新事物将层出不穷,只要勇于改变,就会取得成功。
  二、国际科技名流与《易经》
  物理学家牛顿以力学三大定律闻名于世。他的名字,以及他发明的物理力学公式,在中国只要念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无人不晓,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科学的化身,而恰恰就是这位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对于自己发明的力学规律,始终解释不了行星绕日运动的第一推动力问题。于是,他晚年的时候,只能违心地把行星绕日运动的第一推动力说成是上帝给的力。从现代物理学时空观念的发展来看,牛顿的绝对时空是想象的非真实的惯性时空,所以无法解释行星绕日运动的第一推动力。
  1972年10月23日,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中说,牛顿力学已被量子力学代替了,在量子力学中有条很基本很重要的定律“测不准定律”。这条定律说明我们永远测不准一切,任何物体假如我们能完全测定它在任何一刻时间的位置,那在同一时间,它的动量(即质量乘速度)就无法能固定。对普通一般物体来说,动量不固定,就是速度不固定;既然速度不能固定, 那也就无法完全预定这物体将来的路线了。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些吻合,所以近代物理学有些看法,与中国太极和阴阳二元学说有相似的地方。他认为很遗憾的是,假如当时牛顿在研究物理力学时,同时研究东方《易经》,也许这位天才的物理学家带给人类的贡献将更加辉煌更加伟大。
  法国著名科学家拉普拉斯曾幻想:“如果有一种智慧能了解在一定时刻支配自然界的所有的力,了解组成它的实体各自的位置,如果它还伟大到足以分析所有这些事物,它就能用一个单独的公式概括出宇宙万物的运动,从最大的天体到最小的原子,都毫无例外,而且对于未来,就象对于过去那样,能一目了然。”这就是著名的统一场论的课题,爱因斯坦在他的后半生曾经耗尽心血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
  当今,有人研究发现中国几千年以前的太极八卦图,竟是人们苦苦追寻的宇宙统一模式图、宇宙统一方程式。有尚未最后证实的报道说,中国科学家以《易经》为基础,在破识了伏羲古太极图后,完成了“宇宙物质成因学”和拉普拉斯—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提出崭新的系列科学理论。这一突破,将建立起一整套新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影响和改变当今世界的科学观念。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过《易经》,对于世界万事万物互相联系变化的观点、阴阳互变的原理、阴阳互根等问题,在他的脑海中比较透彻分明,64卦的变化(如否极泰来)启发他后来与李政道一起打破了宇宙守恒定律,而发明了弱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宇宙不守恒定律。他们从《易经》的阴阳消长的原理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原子能态二组的奇偶性虽是不灭的,但不是不变的,而且存在着盛衰消长的变化,这一重大发现使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选择太极图作为他的爵士徽章也决不是偶然的。
  三、21世纪与中国科技人才
  2000年底杨振宁教授在洛杉矶接受媒体专访时指出,中国以科教兴国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将使中国在21世纪出现更多的一流科学家和人才。他并以岳飞《满江红》词韵,当场改作为:千秋耻,即已雪,振中业,需人杰。
  在回答记者有关海外的华裔学者有不少获得诺贝尔奖,而中国本土至今却无一人获此奖问题时,杨振宁教授表示,中国要出现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做出一流的科学研究,需要有四个条件:一是人才,二是好的传统,三是决心,四是经济。目前中国已具备前三个条件,缺的是经济条件。中国目前大学教授的年薪为2000美元,如果能达到年薪20000美元,将会使学者和教授排除后顾之忧,也将会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出现。
  杨振宁教授谈到,中国人才济济,中国政府的科教兴国战略也表明中国注重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国政府对十所大学进行了重点发展,投资也在成倍增加,但他发现许多中国同事要为家务、住房、子女操心,不象美国的科学家可以无牵挂地搞研究。他认为,如果中国一流大学教授的薪水能增加十倍,他们将会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科学研究,那时中国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机率就相当大。
  四、未来科技与中药产业
  年逾八十的杨振宁教授近日在上海发表了他对中国未来科技和中医药发展的预言:在三四十年后我国的科技水准将会达到世界的最前线,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将继续向“技”方面倾斜。他认为目前应用研究这种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将在今后三、四十年继续下去,其中发展最快的有三个领域:1芯片。将被更加广泛地应用;2医药。医学与药物将高速发展;3生物工程。这些领域的发展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发展有赖于其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中药的开发将给世界带来福音和经济发展。
  “科”与“技”发展的相对比重将更加协调,“科”如数理逻辑、量子力学等,只有与“技”的结合,才会发展能够制造最好产品的应用研究。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将继续在基础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向应用研究方面倾斜,贸易全球化将持续发展,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将大幅提高。许多人认为中国的科技不行,这是完全错误的看法。上个世纪100年里,中国就从真正的零发展到了今天“神舟号”飞船可以升天与回收的地步,这是从来没有的高速发展。凭借中国人的自力更生精神,到21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科技水准必定会达到世界的最前线,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也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简单地说也就是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过的“旧邦新命”。这些变化都将为中医药的发展和走向国际市场提供良好的条件。(孙升森) (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


中医药向国际化发展优势与思考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改变,社会已进入老龄化,单纯的西药治疗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传统医学,特别是投向对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免疫性疾病等有独到疗效的中医药。
  A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变化给医学带来新挑战
  20世纪之初,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主要是传染病,我国古代称之为瘟疫,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有效治疗和预防传染病的技术陆续发明,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对麻疹的完全控制也已指日可待,针对传染病的斗争被誉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次革命。然而在20世纪末诸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的慢性疑难性疾病的增长,取代了传染病而成为“流行病”,并成为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使人类不得不面临医学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人类基因的奥秘在21世纪将会被进一步揭开,遗传性疾病和各种主要疾病的发病机制将在基因水平上得到阐明,从而寻找到有效预防这些疾病发生的方法。基因研究以人的细胞为基础,使人类老化的速度受到控制,平均寿命将大大延长,这样就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疾病问题将更加突出。
  B21世纪中医药前景展望
  21世纪是高新科技主宰经济、文化和学术的时代,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被称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三大热点,在生物医学和药物学方面,纳米科技更是潜力巨大,成为21世纪决定性的技术。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仍不可取代传统医药的科学和临床应用价值,这给中医药带来了新的挑战,迫使中医药加速创新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药用植物有数万种,而中医临床上常用药材只有几百种,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显示了致病因素的变化,正是发挥中医整体辨证论治优势的契机,但客观上中医药以不变应万变的用药格局,在现代临床上还亟需创新发展,现代中医药应是个什么概念和定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随着中西医两种思维体系的靠近,一个融有多元思维的医学体系正在形成,这就是未来医学。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正在日益充实与提高未来世界医学的内容,世界医学领域已经逐渐认同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传统医学,WHO调查分析了全球医疗卫生预防现状后,提出:“大力发展传统医药学”的战略口号,为世界认识和接受中医药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发展传统医药学是世界性的大趋势。
  中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有其独特的优势,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丰富的实践,浩瀚的文献,精妙的制剂,是历经数千年实践检验的科学,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传统医药学,也是世界上其他三大传统医学体系所不及的。当今,西医药仍然对许多疑难病,病因病机认识不清,缺乏有效疗法,而中医药发挥辨证论治优势,对不少疑难杂病迎刃而解尤具优势。中医药的简便廉验,在预防及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方面尤有所长,为西医药所不及。中医药追求的是“以防为主”,西医药今天也开始研究“亚健康状态”,正向中医药的临床思维靠拢。
  C中医药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这也是中医药理论的优势和精华,然而,就如何适应新世纪的人文与疾病特点,发挥中医药优势,使中医药尽快向国际化发展,也同样面临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的问题。
  医与药从广义上讲是从属关系,药属于医,从狭义讲是派生关系,药派生于医,医与药密不可分,但中医就不尽然,中医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在治疗上并非仅仅依靠药,俗话说:一针二灸三用药。1980年WHO宣布了43种病症为针灸适应症,促进针灸登上了世界医学舞台。中医与中药是不可有所偏倚的,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已达6500多家,符合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要求的有300多家企业(车间),药品生产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生产的中成药有不少是仿制的,创新药品并不多。因此,我们面临的不仅是现代医学科技迅速发展的挑战,更重要的是为了跟上世界医药发展的步伐,如何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创新发展的问题,中国医药业跻身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因此,调整策略,科学合理的扩大规模,优化重组,代之传统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以提高新药研究开发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国际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势在必行。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对一些中药品质的严格限制,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美国就特别难于接受含有毒性和重金属铅、铜、汞、砷等成分的中药进入,从而限制了中医对某些疾病治疗的实施,某些中药有明显毒性但又常用,中医讲药味的相互配伍兼制其毒副作用以毒攻毒,但基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差异这就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对峙。任何科学都是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问题上,要采取适应时代发展的态度推动,应因国情人情而施治,古时扁鹊尚能入乡随俗,发挥优势,今日中医药走向世界更要适应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坚持自我更新与完善这一科学前进的永恒主题。中西药优势不同,制定规则自然不同,中药系列标准不可能等同于西药标准,其规范标准如GAP、GLP、GCP、GMP、GOP乃至包装及说明书标准,只能由中国自己依据几千年的实践制定,并力争得到国际认可。
  目前中医药走向世界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老字号的国货精品中成药能否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以不变应万变的问题,中医若不能身临其境感悟国际间各异的文化和生活起居习惯,不清楚特殊生活环境所致今病的病理状况何从辨证,施治亦很难把握各区域的不同疾病谱变化,不要说古方今用,就是名方挪用都不一定相适宜,因此,先辨证再施方,再考虑剂型改造才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捷径。我们数千年来的中医药文化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一样,之所以巍然屹立在世界医学之林,并作为当今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医学手段之一,就在于中医药自身不断地完善发展并走向现代化。
  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就要开发新中药,且希望赋予具有宏观优势的中药以微观优势,提高其科技含量,绝不是要把中药西化为西药。这是实践经验医学(中医)与实验医学(西医)的本质区别。中西医药分属两个哲学体系,理论和思维方法不同。因此,必须建立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创新机制亟须健全,创新之路有待拓展,在竞争中快速成长,这是中药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要加快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中药,使之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由此涉及到加强中药基础研究,制定和完善中药质量标准,建设中药现代评价体系,建立中药信息网络系统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也正是我国中医界学者独具的优势。中药现代化,就是要以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使中药更符合当代生活节奏快、生活质量高、卫生标准高的需求,研究开发出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贮存、携带、使用方便)的新中药,以拓展医药市场为健康所用。
  据了解,目前在发达国家已有四十多家植物药研究机构,有五百多个研究项目,其中日本是除中国之外研究应用中药历史最久、范围最广、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日本人出于自己特殊的考虑,不叫中医药,而叫汉方汉药、和药。他们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文献、临床、中药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开发的中药品已在世界中药市场上占到了较大份额。有些经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但一些研究成果仍不足以称其为新中药。所谓中药,是能依据中医理论和应用的药品,尽管经济发达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科研设施也很先进,但从思维模式和中医理论理解上却与我国中医药学有些大相径庭。在西方“回归自然”、“采用天然药物”的思潮中有一个误区就是“拼命”研究植物的成分,希望从中找到一个有效的单体成分,这样所得到的新药就不是新中药而是新西药。这其一是西药研究筛选法今天遇到重重困难后而开辟的一个新药研究途径,其二恰是西方人用西方文化探讨中医,很难懂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尚不认识中医药辨证用药复方所形成的巨大潜在内涵和优势,复方中药中各种成分的协同作用以及复方的微妙思路,恐怕不是仅靠实验研究每味药的化学成分所能解决的。因此中西药的开发从思维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西药具有微观精确性而无宏观双向调控性,用于群体治疗,有其病用其药,而中药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同病异治,独具针对个体用药的特点。西药研究开发采用筛选法,是从无数化合物中筛选可能有效的成分,再在动物身上做试验,从中选出几种有效成分试验,确定最佳剂型。然而,应用单体成分很难增效和避免毒副作用,因而易见药品不良反应; 一些西药历经数年甚或数十年无数使用者的切身验证,才会发现因其毒副作用大而被淘汰出临床常用药的范畴,但已经给患者造成了明显的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以及肝、肾等不可逆的毒副作用,因此,西药与中药是大相径庭的不同医学科学体系。中医药的开发与研究,是在历经几千年无数人身上进行实践后,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进一步的药理实验只是为了提高疗效,改善剂型,得到更符合当代社会认可的新中药。中医中药的优势就在于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辨证,多以复方入药,药物作用相互协同减少制约毒副作用,最大限度发挥药物正效应。
  在我国自然科学各领域中,走向世界最具优势、最具实力、最有后劲的就是中医药。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必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现代化的中医药必将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成为国际化的竞争型产业和长期发展的朝阳产业倍受世人瞩目。


-- 作者: 蓝蓝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23pm

呵呵~~~~幸福行呀,可这是中药方剂的原理,可偶要写的是鱼腥草针剂在临床的表现
每个病人的临床表现都是不同的,是需要每个病例的观察和实际表现,还有病后
踪。这是偶科室的研究课题,需要一步一步的去做的,就算同一个课题都有不同
结果,而且需要时间去观察做点结论的,不是说写就写的。

不过,你真的很行,说找来就找到。谢谢你,谢谢幸福哟。。。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24pm

够了吗~
也许对你帮助不大~


-- 作者: 刺猬大仙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24pm

强,立马转到医疗战线来了,下次关于怎么造导弹的论文也让你帮忙,哈哈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25pm

那是理工科呀~
我有一个同事就是学习导弹的~
他是个博士~


-- 作者: mmmmmmm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26pm

哈哈~~~~~~~~~白费劲了。不过精神可嘉。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27pm

http://www.chinagp.net/index-c.asp
着个网址给你,蓝蓝,对你也许有帮助~
不客气~


-- 作者: 明明白白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27pm

热心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28pm

能帮当然帮~~
我义不容辞~


-- 作者: mmmmmmm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29pm

哈哈~~~~~~~~幸福是好人哪~


-- 作者: 刺猬大仙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30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蓝蓝[/u]在 [i]2003/06/06 01:23pm[/i] 发表的内容:[/b]
呵呵~~~~幸福行呀,可这是中药方剂的原理,可偶要写的是鱼腥草针剂在临床的表现
每个病人的临床表现都是不同的,是需要每个病例的观察和实际表现,还有病后
踪。这是偶科室的研究课题,需要一步一步的去做的,就算同一个课题都有不同
结果,而且需要时间去观察做点结论的,不是说写就写的。
...
[/quote]
唉,学医的女人就是坏啊,,,,所以一般我见到都闪!


-- 作者: 蓝蓝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31pm

谢谢幸福哟~~~~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31pm

别客气啦~~
应该做的~~~


-- 作者: 伊若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35pm

幸福哥哥人真好!!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36pm

伊若妹妹开心啦~


-- 作者: 蓝蓝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37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刺猬大仙[/u]在 [i]2003/06/06 01:30pm[/i] 发表的内容:[/b]
唉,学医的女人就是坏啊,,,,所以一般我见到都闪!
[/quote]

你这~~~~~这~~~~什么话呀!偶坏吗???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38pm

呵呵~~
刺猬开玩笑啦~


-- 作者: mmmmmmm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40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蓝蓝[/u]在 [i]2003/06/06 01:37pm[/i] 发表的内容:[/b]
你这~~~~~这~~~~什么话呀!偶坏吗???
[/quote]
坏到不坏。就是凶了点。


-- 作者: 伊若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42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幸福使者[/u]在 [i]2003/06/06 01:36pm[/i] 发表的内容:[/b]
伊若妹妹开心啦~
[/quote]
当然呀只要不提病毒我就没事!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49pm

不提不提~


-- 作者: 伊若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49pm

疯了~~~~~~


-- 作者: mmmmmmm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50pm

别~~~~~~~~别~~~~~~~~~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51pm

没提呀~


-- 作者: 伊若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1:52pm

MMMMMMMMMM提了~~~


-- 作者: 幸福使者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2:47pm

MMMM以后别提啦~


-- 作者: mmmmmmm
-- 发布时间: 2003/06/06 02:49pm

俺知错了。对不起,伊若。再不提了。

 


© 中文版权所有: 天涯独旅  版本: LeoBBS X Build0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