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是什么:重译献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0:56:25

《越裳操》、越裳国三象重译献白雉
        《尚书》记载“远方重译而至七十六国”。《尚书》大传记载:“周成王时,越裳氏重九译而贡白雉”。《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越裳在交趾之南,与汉地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中原只能“重译”往来。汉武帝时,平南越置交趾郡。但是,“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               后汉书南蛮传:“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氏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公曰:‘德不加焉,则君子不飨其质;政不施焉,则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获此赐也?’其使请曰:‘吾受命吾国之黄□,曰:久矣,天之无烈风雷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有则曷往朝之。’周公乃(援琴而鼓之)归之于王。”          说明:         1、中国最早对于翻译人员的记载出现于周代。《礼记·王制》篇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由此可知,周与四夷交往时,对通东、南、西、北四方民族不同语言的人员有不同称谓。并且当两个相距遥远的民族交往时,往往不能找到通双方语言的人员,此时不得不借助第三种语言,故又有“九译”和“重译”之说。《尚书》记载“远方重译而至七十六国”《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越裳在交趾之南,与汉地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中原只能“重译”往来。《周礼》记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此处的 “象胥”应是“译语人”的前身。                2、《越裳操》者,周公之所作也。周公辅成王,成文王之王道,天下太平,万国和会,江黄纳贡,越裳重九译而来献白雉,执贽曰:“吾君在外国也,顷无迅风暴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故遣臣来。”周公于是仰天而叹之。乃援琴而鼓之,其章曰:“于戏嗟嗟,非旦之力,乃文王之德。”遂受之,献于文王之庙。        【译文】《越裳操》是周公所作的琴曲。周公辅佐成王,实行了文王的仁政,天下太平,各个国家均协和会同,江国黄国进献贡品,越裳经过多次辗转翻译来献白雉,拿着礼品说:“我们的国君身处外国,近来没有疾风暴雨,猜想大概是因为中国有圣人吧,所以派了臣来。”这时,周公抬头望天,发出了感叹。于是拿过琴来弹奏,歌词是这样的:“啊,这不是我姬旦的功劳,这是文王的恩德。”因而接受了他们的礼品,供奉在文王的庙里。
               注释              ①越裳:古南海国名。相传周公辅成王,制礼作乐,越裳氏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见《后汉书•南蛮传》、《梁书•海南诸国传》。操:琴曲名。《越裳操》是周公所作的琴曲。         ②周公:姬旦。周文王子,辅助武王灭纣,建周王朝,封于鲁。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挟殷的后代武庚作乱,周公东征,平武庚、管叔、蔡叔。七年,建成周雒邑。周代的礼氏制度相传都是周公所制定。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        ③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的父亲。殷时诸侯,居于岐山之下,受到诸侯的拥护,曾被纣囚于里。后获释,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迁都于丰。其子武王起兵伐纣,灭殷,建立周王朝。见《史记•周纪》。
        ④江:周代国名。嬴姓。在今河南正阳县。周襄王二十三军灭于楚。黄:周代国名。嬴姓。为楚所灭。在今河南潢川县西。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交趾”一名在南越时代已有之。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