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外埠普通包裹单号:“毁人不倦”的学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1:46:59
“毁人不倦”的学校



去年时,我被教务处定为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参加有关活动,了解教学状况,跟着徐校长听了一轮课。讲课的是文学、历史、哲学三个学院的年轻教师,大多是博士。

每听完一次课,都要填表汇报,我对课程的总体评价大多是“正常”,然后才提点具体的改进意见。所谓“正常”,是按当下的标准,比较而言的,如果是按照真正正常的标准,我就只能发一句感慨了:呜乎哀哉!

当初孔夫子教学,自诩为“诲人不倦”,现在的学校,人们则戏称为“毁人不倦”,这是事实,必须正视。从小学到大学,人是怎么被“毁”掉的?尤其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个人的观察,认为问题出在一个“考”字。

“考”是一切学校的主旋律。从小学到中学,“考”是指挥棒,学校的教学活动都是盯着“考”在运行。对于学校而言,学生考得好,它就是好学校,因此而得利;对于教师而言,学生考得好,他就是好教师,因此而得利;对于学生而言,自己考得好,就是好学生,也因此而得利。一场关键性的考试往往决定着学生一生的命运,也关系到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于是一切就都只能围着“考”字转了。人们把今天中国的教育叫做“应试教育”,可谓恰如其分。

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具备了好的素质,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自主学习,就会终身走在高效率地学习进步的轨道上。正常的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

人要自然地生活,吃杂食,历百事,身体才能健康,心理才能健康。学生要轻松地学习,读杂书,历百事,素质才能提高,本领才能增长。目前的学校都是应试教育,学生在校上课,回家做作业,不能读杂书,不能历百事,其生活面对的就是考试一件事。如此一来,考得好的学生未必素质高,未必能力强,其真正成熟的年龄被大幅度地延后了。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除了其教材和课业参考书,其它图书没空读;除了会做考试模拟题,其它的事啥也做不了;综合素质极低,从小学到中学都在学语文,一直读到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最终连文章的书写格式都不懂,标点符号不会用,连几句文通字顺的话都写不出来。好端端的学生,就是这样被毁掉的。

这样的学生进入了大学,从小形成的认知习惯已经不可逆转,“自主学习”的模式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陌生,往往是机械地随堂听课,课外没有个性的学术兴趣,没有独立而深入的学习钻研活动,稀里糊涂地就把四年混过去了。

按理说,大学的管理比较粗放,比起中小学来,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可以自主发展了,其实不然,有诸多因素使学生不能合理地安排学习生活,例如:

1.由于中国的国情,政治思想类的公共课要占去一个时间板块;

2.外语课是紧箍咒,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外语都是主业,学外语要占去其很大的一个时间板块;

3.学院因人设课,课表被排得很满,废课充斥,“水课”充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4.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被笼养笼教,其心理成熟滞后,与生理年龄差距很大,没有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和经验积累。

5.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压榨式管理,不但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积累了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情绪,进入大学后不再有人硬管,于是成了好逸恶劳的自由人,玩游戏,搞恋爱,浑浑噩噩地消耗了时间。

以升学为目标,盯着“考”字,促成了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格局。在大学,“考”字依然有巨大的威慑力。大学每学期都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依据考试成绩给学生打分排队。学生得奖学金、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被推荐给就业单位,无不以“综合测评”成绩为据。这样一来,就实际上引发了“好学生”之间的分数竞争。

自主学习者,其正常的成绩状态是大部分科目“六十分万岁”,在有兴趣的主攻科目上表现突出,但也不一定会考得最高分,检测他们的尺度是能否写出有深度的专业论文。由于功利目标的驱使,“好学生”们在拼“综合测评”的排名,不能接受大部分科目的“六十分万岁”,自然就得围着“考”字转,平均分配时间精力,一城一地都不放弃。这样的学生门门考得好,却门门都涉猎不深,往往会成为高分低能的“鼫鼠生”,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五技而穷。这些“好学生”是被“综合测评”毁掉的。

大学用“综合测评”毁了“好学生”,又用“考评”在毁教师。大学教师都盯着提升职称,获得实利,其拼抢的条件是科研项目、论文、著作。

由于对教师工作成果的“质”无法评定,于是只能简单地比较其“级”和“量”。一只蛤蟆爬进了“国家级”,它就被评定为千里马,一只千里马出现在“省级”,它就被评定为蛤蟆,这是在按“级”衡量。你拿来一斤黄金,我给你记一分,他拿来十斤黄铜,我给他记十分,这是在按“量”衡量。公道不公道,人人都知道,但这种规则不能变。

科研项目、论文、著作有“级”和“量”的评定标准,这些标准很硬,关卡很严。教学成果的评定标准则很软,几乎无所谓有什么关卡。这种考评制度将教师引入了恶性竞争的旋涡,滋生了无穷无尽的不公和腐败,可谓烂得一塌糊涂。方舟子靠其“新语丝”在打假,无异于夏天在农村的粪坑边拍苍蝇,哪能拍得过来!

科研项目、论文、著作的“级”和“量”涉及到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排名,尽管在操作上十分荒谬,其现状也不能改变。大家都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黄钟毁弃,瓦缶雷鸣”,但每天还得不遗余力地砸烂黄钟,敲响瓦缶,从而争得集体和个体的利益。

大学的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科研项目、论文、著作等“科研”上的硬标准,其恶劣手段往往无所不用其极,大家早就对“教学”这一已经不成其为标准的软标准弃之如弊屣了。如此一来,教学活动的精力投入就成了良心账了。教师一敷衍,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不用提了。

从小学到大学,既“考”学生也“考”教师,从而把中国教育给“考”垮了。人,就是这样被毁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