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密送是什么意思:中信银行“奉命”收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19:57
2009年10月11日 19:25 PM

中信银行“奉命”收购?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评论[3条] 打印 电邮 收藏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你为什么想去美国?!”这是永远最让美国签证官起疑,也永远最令中国留学生发怵的一个问题。

“我根本不想去,是我妈妈要我去的。”据说,在听到一个大学刚毕业的男孩这样回答之后,签证官马上手起章落,顺利放行。理由,也许是这样毫无主见的人,在美国独立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去当非法移民了。

然而,如果将这样的逻辑,应用在希望去美国收购金融资产的中国国有银行身上,能不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呢?假如怀疑精神同样强烈的美国银行监管机构认为,中国的银行们并不是出于拓展海外市场,而是“奉命”前去收购,中信银行们拿到美国签证的机会,只会更加渺茫。

可巧就在10月16日,类似的一幕发生了。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透露说,中信银行有意入股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贝尔斯登。蒋定之表示,中资银行正在加快国际化步伐,其海外并购进入了新阶段。两天后,10月18日,在香港和上海挂牌交易的中信银行发出公告,声称目前对于收购贝尔斯登,既无谈判,也无计划。

被过滤广告

这看起来多么象一个“我不想去,是我妈妈要我去”的翻版故事!讽刺的是,作为中信银行的监管者,而非大股东,中国银监会自己却先行“违规”——越厨代庖,代上市公司发布重大信息。这不禁令人疑惑,所谓的“中资银行正在加快国际化步伐”,到底是银行们的个体选择,还是更多出于政府部门一厢情愿。

一方面,在中国股市大好和外汇储备过剩的大背景下,现在买入国际金融资产,对中国的确比较“划算”。一般认为,与国际银行股相比,中国银行股普遍高估。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的银行利用自己的高股价去收购一些国外的金融资产,“是一种保值”。

另一方面,“该买不该买”与“怎样买”完全是两个问题。一旦“走出去”成为政府意志和对政府意志的迎合,结果几乎难有例外,都会以灾难告终。

首先,如果是银监会,而不是市场,成为中资银行国际化的第一推动力,那么国有银行就会更多地从政绩,而不是业绩,考虑海外扩张问题。耶鲁大学金融教授陈志武表示,从国内经营来看,制造财务上的损失历来是中国国有银行经理人们的专长,“他们对于政治诉求的追求胜于对盈利的追求”。

更现实的是,大多数中国国有银行并不具备展开海外并购的能力,盲从政府意志,只能令其愈加漠视成本和风险。对于中国国家开发行入股英国巴克莱后遭遇到的对方股价不断下滑的问题,一位国有银行国际业务高管争辩说,我们怎么知道美国次贷问题那么严重?我们怎么知道北岩(另注:一家受次贷间接影响,陷入挤兑危机的英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会出问题?这两个反问恰好表明,对于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中国国有银行们多么地缺乏判断和规避能力。

一种听起来不无道理的观点是,只有中国银监会的强势介入和支持,才能促使美方严肃考虑中资银行的“入境”吁求,改变中国对美国单向开放金融市场的局面。但这个论点成立的前提,在于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是真正的市场行为,既有对风险收益的评估考核,也有严格的问责机制。在这个意义上,不断推动中资银行的革新,是中国银监会帮助其顺利飘洋过海的最佳途径。

美国也许不介意给一个懵懂的学生发放签证,但让一家懵懂的外国银行入境,却意味着难以估料的不确定性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