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少女漫画校长违法:走出象牙塔的设计师生存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39:41

[导读]“中国的独立设计师需要走出象牙塔,转化为更具商业运作理念的美国模式。”

  从2007年开始,可以说是独立设计师发展的黄金阶段,大量独立设计师涌现,有人将其比做1970年代日本设计发展的盛世再现。而现如今,每个独立设计师都在摸索对抗困境的办法。这其中,坚持在每一季发新系列,等待投资的欧洲模式已经让许多独立设计师尝到了苦头。《纽约时报》的评论曾指出,“中国的独立设计师需要走出象牙塔,转化为更具商业运作理念的美国模式。”

accumulate

  邱昊:蓄力反扑

  在上海威海路一栋大楼里,设计师邱昊的工作室便坐落于此。目前他正潜心忙碌着他的个人品牌QuiHao的新系列。他通常一早来到工作室,然后连轴转地忙碌至夜里才匆匆回家休息。邱昊将工作与采访应酬区分得分明,白天里他只在工作室忙工作,采访只好晚上进行。当天邱昊一直在工作室忙碌,到晚上9点才抽空吃了这一天的唯一一顿饭,然后接受采访,算是一天之中的放松。

  大型服装公司只想利用邱昊挣快钱

  这位近年来常被置于风口浪尖的媒体宠儿,似乎并不是想象中那番八面玲珑,也没有印象里才子普遍拥有的轻狂恣意,邱昊有着外人意想不到的脚踏实地。说起对于目前独立设计师们普遍遇到的窘困之处,他直接地说道:“问题更在于设计师自身,其实只要给自己的消费者交出好产品,那市场不成问题,技术也不成问题,只是这是一个周期缓慢的过程,没有长远的眼光与平心静气的安然心态,是完全不可能做下来的。”去年的冬天,邱昊来到北京与某市值21亿人民币的大型服装企业洽询合作,这个大公司想雇佣邱昊作为自己品牌的全职设计师,企图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国的爱马仕。而邱昊希望能利用该公司的生产资源,自己出钱出力同时发展自己的个人品牌。最后,这个21亿的庞大公司以“更应考虑温饱与收益”为由,拒绝了邱昊这个“过于学术性”的提议。邱昊独自在寒风萧条的北京街头怅然,感慨良多。

  现在的中国时装企业跟欧美大牌相比缺钱、缺技术吗?一点不缺。“他们知道要做成爱马仕或是香奈儿那样的品牌,需要几十上百年的文化积淀,他们没那个耐心,所以,他们只需要做得像爱马仕一样高级,像香奈儿一样优雅。”邱昊说道。有钱的时装企业,通过当前已熟悉的生产制造路数便已经能在自家这片大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又有几个老板是愿意耐着性子先少赚点钱,为企业乃至整个中国时装行业未来的20年做努力、做铺垫呢?

 

一流的加工厂 需要设计师有一流的耐心

  中国自家的时装企业丝毫不逊色于欧美,这方面设计师Ellde更有发言权。曾先后为Giorgio Armani、Lancaster、ZARA做过设计的Ellde回国后在南方拥有自己的小型时装工厂,后来成立自己的品牌No Season,而她家的工厂曾主要是为欧美各家大牌做代工。工艺、面料,有时甚至连设计都是自己一手做好了,直接供予欧美大牌贴上各家标签。“中国的这些基础都具备,只是多数人太急功近利。”Ellde有些遗憾地说道,这才长年累月积成了现在这番混乱的局面。

  “我并没有身处窘境。”邱昊笃定地说。不少人觉得邱昊似乎有点逐渐销声匿迹的倾向。这种判断大概来自于他现在有意无意地减少曝光,主要精力与时间专注于设计。实际上邱昊与他的品牌QuiHao都处于稳定发展的成长阶段。QuiHao时装已经为他带来了相当丰厚的收入,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忠实客户。但QuiHao并不急于现在就将其商品化地铺陈壮大。他认为QiuHao尚如婴儿般未成熟定型,现在并不是让更多人了解的时机。他所做的是专注与控制产品的设计品质,交出让顾客满意的商品,也让QuiHao在不断学习中丰满羽翼。

  QuiHao新一季的面料,全部是由工厂专门定制织染,这使得面料成本非常高昂。“我现在不指望能赚钱,能收回成本,赚够可支持下一季设计的资金便足够。”邱昊没有自己的工厂,而中国的服装工厂又往往不屑于完成像邱昊这种要求精细、做工考究、批量又小的生产单子,于是他只能亲自一家一家地上门与厂家谈自己的想法,一家家地试出最合适的合作对象,然后才是不断磨合建立默契。“许多独立设计师都抱怨没有合适的工厂可以合作,而他们一家工厂都没去试过。”邱昊说。

 

是公关社会还是攻关危机?

  很多设计师都想通过各种方式来打开市场,打通公关人脉。“他们认为那就能解决问题,却总是回避最本质的问题。我觉得做好设计师的本分工作最重要。许多设计师连自己的设计究竟是什么都还没搞清楚,就在想着如何做大。”邱昊这样说道。虽然国内的顾客水平尚未成熟,但绝对已有足够数量的顾客能买得起独立设计,并有这个眼光与能力欣赏独立设计,他们也尊重设计师。邱昊有许多忠实的顾客,一直跟随着他数年。有些南京的顾客,时不时开几小时的车到上海,就专程来买几件他的衣服又回去。“当设计师在要求别人的时候,应该先要求自己。”邱昊这样强调。而Ellde也同样感同身受,不擅长公关推广的她坚信,自己用心的产品就是最好的推广。这样才能让品牌细水长流地生存,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稳固忠诚的顾客。今晚混这个Party,明天去那场狂欢,系列做到一半便跑去逍遥度假,“那如何有时间完善自己的产品?”Ellde这样说,“通过媒体或是公关拉来的顾客都是过眼云烟,今天媒体捧你,有人跟风买你的设计,明天媒体很快会有新欢,那些顾客都会消失。重要的是你的产品有没有真地让顾客受用。”

  这是个秩序混乱、急功近利的时期,独立设计师遇到的问题其实更多地来自自己。大环境过于浮躁,资金不够充裕,制造资源不好寻求,消费水平还有待提高,销售模式尚未成熟……这一切都不是让设计师走投无路的致命原因。“认识自己才可度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邱昊在微博上这样写道。无论是Ellde还是邱昊,他们都没期望迅速得到利益,而是有一个至少5年以上的发展计划。这期间看似窘迫地蛰伏破茧过程无不是韬光养晦。而那些还在名利圈里埋头混迹的人,在昙花一现的光鲜后,才会遇到真正的“徘徊”。

 surmount

  陆民:走出残局

  现如今的大环境是,独立设计师如果想要靠设计来盈利,就得不断开发新款,来对抗商业化的服装品牌。而如此竞争,就意味着不断加大设计开发成本,同时设计师还要面对“平均每个月都得开发新款”的创意压力。这对于设计师来说,的确是一个难以走出的怪圈。

  严酷现状逼着设计师加速消耗创意

  发展到现在,独立设计师陆民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这让她感觉非常不爽,就像孙悟空跳进了如来佛的手掌,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

  “现如今的大环境是,独立设计师如果想要靠设计来盈利,就不得不不断开发新款,来对抗商业化的服装品牌。”陆民对记者说道,“迫使你不得不这么做的原因,是市场上有这么多相似的或不同的款在上面呢,设计师如果不这么做就没法和他们竞争。”而如此竞争,就意味着不断加大设计开发成本,同时设计师还要面对“平均每个月都得开发新款”的创意压力。但即便是这样,往往也是收效甚微,“这种模式让我们现在已经山穷水尽了。”陆民说。而今年仅仅是她的品牌商业化的第三年,她的心态却有些像经历了半个世纪般沧桑。

  其实,设计师陆民有着非常辉煌,甚至可以称为有些耀眼的背景。她曾辗转留学于意大利、法国、美国,10大设计名校读过3个。此后参与制作过Givenchy高级定制系列、Donna Karan等品牌,回国后又曾在Hugo Boss任职。“当年我从国外回来,第一个想法,我就想做一个中国的、自己的、比较成熟的设计师品牌,最后品牌经过5年、7年的演变,能被国际集团收购,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品牌。”然而,个人在设计上的成功并没有成为她变成独立设计师后创业的砝码,这就像一个人在对抗一个产业,陆民最后总结道:“现状逼着我靠这种馊主意维生。”

在销售环节中设计师总是身处弱势

  事实上,身处上海的设计师在今年都会感同身受,江南一带的人工费急速飙升。独立设计师们在习惯了远远低于欧洲价格的服装加工费后,第一次感受到了这项产业所带来的威胁。寻找更多销售渠道,加大订单,是解决加工费问题的最好办法。然而这恰恰成为了阻碍设计师发展的桎梏。

  现在独立设计师的销售方式主要是寄卖,但是这种模式却存在着足以令一个独立设计师致命的问题,抛开令人头疼的分成纠纷与催讨回款,让陆民吃到苦头最多的则是与投入直接挂钩的退货问题。“我们第一年搞不清市场,找到一家寄卖,发现卖得还不错,就开始铺点,可是铺了十几家店以后发现退回来的货是海量的,自己根本无法消化。”然而现在的形势更严峻,“新一轮集团式寄卖,都是进商场,跟商业品牌竞争,你需要促销、打折,这样还有利润可言吗?”

  陆民的品牌上市3年,也积攒了数量不少的VIP客户,然而从VIP身上获得的利润,却远不足以令其维持生计。为了拓展渠道,她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但大多数都以上当或者失败而告终,比如新兴的设计师品牌网络销售。

  设计师网络销售,顾名思义是把一堆有些名气的设计师弄到网上去,成立网络买手店。但现状大多是因为设计师的东西都不好卖,还是200~300价位的服装卖得好,于是网站往往会弄一个牌子,让这些设计师红花衬绿叶。但这个还算好的,在陆民参加的网络销售中,网站的品牌把陆民的设计全部抄袭了过去。“我们的衣服是立体剪裁的卖980元,他们是抄袭过来的,平面打版卖348元。后来更神奇的是,淘宝网上的一家店铺又把这个网站的东西抄袭下来,只卖89元。”

  面对这种恶性抄袭,陆民却认为,“其实我对于抄袭反倒挺高兴的,以前抄名牌现在都抄我们的东西,这不就说明我们的东西和名牌一个价值了吗?这也就间接说明我们的东西能被承认,只不过我们没有钱把这个东西变成量化来盈利。”而国内的大多数独立设计师都抱有同样的心态,设计师邱昊也曾表示,“只有你优秀,别人才会来抄袭你,而如果你真的很优秀,别人不管怎样也会追随你的。”

 

商业化是严酷现状的唯一出路

  前一阵,上海的天气一下子突然升温,而陆民和她的合作伙伴需要每天早上6点就起来,骑着自行车满世界找合适的新工作室。这让她有些崩溃。陆民曾经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室,符合她心目中的一切标准。这是用一个破旧的工厂改造的,极具设计感,同时具备“地方宽敞,房租便宜”等硬性指标,然而随着上海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她们最后还是被房东扫地出门。

  眼下,最令她感到棘手的还有工人的劳资纠纷问题。为了使自己设计的服装拥有不输于欧洲品牌的品质感,陆民曾培养了一堆工人专门为其加工服装。在去年经济危机的时候,陆民这里成为了江浙一带服装加工工人的避风港。现如今,陆民陷入了资金周转不灵的窘境,工人们不但全都走了,有些人甚至在因以前的待遇问题要跟她打官司。

  “你是独立设计师,受过海外教育,又能怎样?一个只受过小学教育的工人也可以把你告上法庭。”笔者问她是不是身份转换的问题,陆民回应说:“那么独立设计师就需要转化为营销人员、人事经理、律师、商业谈判人员等等身份,这已经不是一个独立设计师可以控制的局面了,而设计师往往只有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才能进行创作。”

  说到最后,陆民说自己打算最后放手一搏,将现有的资源重新整合走商业化的道路。“回头一看,手里居然积累了300多个款式,但现金却一点也拿不出来了。”陆民对记者说道:“现如今,中国的独立设计师更像一个赌徒,总想着没准下一个合作就能翻本了,但现状是,没有任何人会先下水。你没利润没有人会给你投资,即便不断开发新系列抢占一些市场,但是你永远无法积累起第一桶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难以打破的残局。

 

prudent

  梅园:最混乱的时代 最谨慎的心态

  “现在是一个乱世”,几乎所有独立设计师都不约而同地这样认为,因此,设计师梅园选择了一条看似最为稳妥的发展道路。在当今的环境中,能够承担多少次的失败,往往决定了一个独立设计师所能获得的成就的高低。

  承受失败的次数决定设计师的成就

  约见设计师梅园的那天,她正与位于北京东三环某著名小区的一家小店谈完合作,穿着10cm的高跟鞋,提着大包小包奔走过来。“那家店客流量太少了,我不太满意。”梅园上来就这样说道。她所有的代卖渠道,几乎全都是由这样的方式寻找到的,而这也是大部分独立设计师面临的现状,一个人需要完成从设计到购买面料、寻找加工企业、寻找销售渠道等多个环节。“获得这种经验更需要时间的积累,走弯路是每个独立设计师成长的最好途径。”梅园说。而走弯路对一个独立设计师来说,就意味着浪费人力、物力以及他们最为紧缺的财力,“即便再规避风险,有些东西还是不可预知的。”在当今的环境中,能够承担多少次的失败,往往决定了一个独立设计师所能获得的成就的高低。

  “现在是一个乱世”,几乎所有独立设计师都不约而同地这样认为。因此,设计师梅园选择了一条看似最为稳妥的发展道路,在法国Esmod学习服装设计回国之后,她选择手工配饰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做首饰的成本更节省,价格却可以与服装持平甚至超过,我加入更多的手工的元素。在我没有钱的前提下,用这个办法可以说是扬长避短吧。”梅园向记者介绍,由于首饰设计的特殊性,她的工作室就是自己的客厅,面料也常常一整包一整包地堆在家里。梅园透露,她的第一笔启动资金是5万元,然而最后也没有花掉这笔钱。“现在这种模式对我的生活没有带来压力,我也是量入为出。自己慢慢养,我的压力在于我能不能设计出好看的作品,而不是我靠这个赚多少钱。”

 

设计师创业 辛酸在光亮背后

  前两天,为了赶上服饰换季,梅园设计了一批丝巾,准备放在最新的系列中。经朋友介绍,她费劲地找到了京郊的一家服装加工厂,这家工厂做出来的样子让她很满意,价格也实在,于是她决定在这个工厂定制100条。3天之后,她去工厂看进度,这时候已经做了七八十条了,挑挑拣拣,只有6条可以用,其他的全部都需要返工。梅园向记者抱怨道:“这种季节性的产品少上市一星期也许丧失的不仅仅是销量,甚至会造成这批货全军覆没。”对于中国的加工厂来说,它们并没有意识到独立设计师将会是他们未来的“潜在金主”。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梅园的反应并不激烈,只是用“诸如此类”这样的词语一带而过。梅园说,完成这一切的工作,完全是以一种交作业的心态,“我去市场上采购面料,然后再自己设计制作,将这种东西放到店铺里面去,看它的反馈销售,就像我在留学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主题的作业,也一样去找面料设计,等做出来以后等着老师打分。”

  与一些设计师不同的是,梅园完全把独立设计师看做是一种劳动密集的工作,“只不过它的呈现形式又会在一个特别绚烂的舞台上。”

  “我记得我以前住在巴黎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好的街区,我经常走过地铁边上一个破烂的小门,后来我朋友告诉我,这个小门的背后就是Jean Paul gaultier的工作室。也许是我看辛酸的故事太多了,因此不想给自己什么压力。很多奢侈品牌的工艺师,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在时装周期间赶制工作的时候都打着封闭,而我自己也在赶制产品的时候打过。”

 

走出象牙塔 面对布满陷阱的投资

  从2007年开始,可以说是独立设计师发展的黄金阶段,大量独立设计师涌现,有人将其比做1970年代日本设计发展的盛世再现。而现如今,每个独立设计师都在摸索对抗困境的办法。在这其中,坚持在每一季发新系列,等待投资的欧洲模式已经让许多独立设计师尝到了苦头。《纽约时报》的评论曾指出,“中国的独立设计师需要走出象牙塔,转化为更具商业运作理念的美国模式。”而这种模式在中国,恰恰被证明是唯一可行的。

  梅园在法国Esmod的同学雷思茵便是这种商业模式的先行者。设计师雷思茵在广州经营一个婚纱品牌,走的是纯商业路线,与一个制版工作室合作,把中国批量制作的婚纱拿到国外销售。海外华人婚纱的需求量很大,雷思茵也因此从独立品牌中获得了利润。“她也经常让我去广州,让我看一些商业的盈利模式,但我认为这并不适合我。”

  曾经有投资商找到梅园,愿意为其投资,但是梅园认为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是否能够组建出一个良好的团队,才是决定独立设计师成败的关键,因此面对投资,她并不着急。“现在的情况比以前还混乱,以前独立设计师只需要应付面料和市场,而现如今,投资商纷纷想借助设计师赚钱,到处都充满各种陷阱。”梅园说道,“如今中国这样的环境,投入越少做得越精致,反而会有自己的市场。”很显然,梅园并不急于加大投资,而是选择了一条最稳妥的发展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