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dk神器:谈易经的学习=温馨港湾 快乐家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6:43
1
残旧的萨克斯

身份:圈友
发帖:4
谈易经的学习
一、批判
一直以来,《易经》都被看成是一本占卜的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说是算命的书。占卜与算命这两个概念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占卜主要是对事,算命主要是对人。占卜也包括算命,算命也包括占卜。这怎么理解呢?占卜的事情中包含了对人的命运的预测,而算命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看手相、面相,秤骨、算八字等,也包括占卜。
《易经》被看成是占卜的书,这既是它一直以来充满神秘感、象幽灵般在中国历史上时隐时现、经久未弃的原因,也是它一直以来没有什么发展的原因。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由于人们经常感到世事无常、对事情难以决断、对自己的命运难以把握,于是总是希望能够有一种方法来预知未来、帮助自己更好地作出决断、把握命运,而《易经》正好就顺应了人们的这样一种需求,于是总是会有人青睐于它。
但是,《易经》自伏羲创立、经西周时期(约公元前840年前)的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以及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00年)的孔子修缮后,到现在二十一世纪,两千五百多年来都再没有过发展创新,最多只是被照本宣科地搬弄一番。是它已经很完善了吗?不可能,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不可能有止境的,何况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类文明还远远不够发达,更何况一本区区四千字的书也绝不可能道尽世间一切真谛。
在占卜的实际应用上,搞《易经》研究的人一直都举不出哪怕是一个令人信服的占卜灵验的典型案例。所谓典型案例当然是指社会性重大事件。至于说在对个人的算命上,我相信总会有一些算准了的,但那些案例肯定摆不到桌面上,也无法予以考证。事实上,即使是再蹩脚的算命先生,也总会有瞎猫碰到死老鼠的时候。可惜《易经》在对重大社会事件的应用上,居然连死老鼠都没能碰上一个,比章鱼哥差远了。
在算命这一行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不妨就称之为“算命现象”,那就是:没有算准的,求算命者往往不会去追究,更不会去宣扬说他算得不准,一来没那个心情、心思,二来一般人都认可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情,即使再神奇的医生也不可能治好每一个病人的病,因而往往都是自认倒霉罢了。况且谁也不会去跟那个算命的先生统计究竟他有多少个是算准了、多少个没算准,所以,算命算不准是不会败坏算命先生的声誉的。而那些被算准了的人,往往就会惊叹算得很准,于是饶有兴致地到处宣扬,加上这种事人们也都感兴趣,说起来能吸引人,因而别人也往往乐于传扬。一个算命先生只要有那么一两次瞎猫碰到死老鼠算准了,生意就会很红火。如果一次都碰不上,那就只能自认倒霉,红火是不可能的了,但勉强混口饭吃倒也不成问题。当然,就算没一个算准的,也可以找托儿帮他宣传,谁也没法去验证。所以这一行当能经久不衰。不过这也只是局限于个人算命,对大事件的预测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因为大事件人们都感兴趣,都睁大眼盯着。而连续准确预测很多大事件的人,几乎没有,所以章鱼哥也知趣地退休了。
如果说《易经》是科学,那么科学是讲究实践验证的。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类奖项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评奖原则就是必须要有实验证明,正因为此,就连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只能望奖兴叹——因为不能被实验证明。而且科学讲究的实践验证必须是可以重复验证,并且每一次结果都必须一致。《易经》肯定不符合这个规则。连《易经》学家也都说《易经》占的卜不一定是准的。
如果有《易经》的权威人士敢说《易经》不是科学,那么《易经》可能马上就会失宠——尽管宠它的人本来就不太多。现在连街头算命的都会摆台电脑打着“科学算命”的幌子,你《易经》既然不是科学,谁还信你呀?
占卜、算命都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测。从预测上来说,科学的预测是有的。象科学家对天体运行的预测,那是绝对准确的,现在的天气预报,也有很高的准确率。事实上,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探索预测未来事情的方法。
预测是有条件的,其一是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其二是了解事物本身及相关事物的当前状态。
《易经》的内容就是阐述事物运动的规律的,我们姑且当做它阐述的是正确的,但是用它来占卜的时候采用抛硬币之类的方法来了解所占事物本身及相关事物的当前状态,这就是牵强附会的。所占事物本身及相关事物的当前状态能与硬币的正反面有必然联系吗?能通过它体现出来吗?两者简直是风牛马不相及。所以,占卜绝对是个大忽悠。
看手相、面相的算命法,即使能够通过人的手相、面相了解该人的当前状况,但由于忽略了相关事物、其他人的影响,所以对未来的预测也往往是不准确的。至于秤骨、算八字这些以人出生时的状况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那就更不准确了。八字相同的人很多,但命运却各不相同。
二、学习和继承
《易经》到底是什么?到底该不该学?到底该怎样学?到底学它的什么?不搞清这几个问题,就不可能学好《易经》,学了也没有用,《易经》也就不可能再有发展。那样对易经、是不负责任的。
尽管《易经》最初可能是以占卜为目的而创立的,但是它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一些分析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此外,它也揭示了一些真理。抛开了这些东西,《易经》就可以说是一钱不值了。
那么,《易经》采用的哪些分析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它又揭示了哪些真理呢?
我们从阴阳来说起。整个《易经》都是以阴阳说为基础的,它认为事物都是由阴阳这两个东西构成的。
阴阳说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它既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可以是两个相对的事物。其实这两种情况是相通的,只是事物概念范围的大小不同,如果我们把这两个事物合并起来看成一个大的事物,那么也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了。
一般来说,被看成是阴的那一方面,是静态的、被动的、制约的、弱小的,等等;被看成阳的那一方面则是动态的、主动的、发展的、强大的,等等。
易经为什么会抛出个阴阳说呢?易经之“易”即变化的意思,易经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而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有一种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有一种是起制约作用的因素,它们两者的相互作用左右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果只有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没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那么世界就不会有任何变化;如果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没有起制约作用的因素,那么所有事物的发展就都是完全一样的了,很快就完成、达到了终点,也就不会再有发展变化,这与客观事实、与易经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观点是相悖的。正因为既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又有起制约作用的因素,且各个事物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的态势不同,从而导致各个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是不同的,使得这个世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因此,易经中把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称之为阳,把起制约作用的因素称之为阴,阴阳合称为两仪。阳是事物发展的因素,阴是遏制发展的因素。这体现了易经朴素的辩证思想。近代的所谓辩证法,根本就没有阐明事物的运动与制约的关系,反而是片面的,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才会实行专制。
既然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阴阳这两个方面构成的,那为什么又会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最终发展成六十四卦呢?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有些运动、变化不只是两个事物之间的事,而是有很多事物参与的,它们都对整个体系的运动、变化起着影响作用。这些诸多事物各有各的不同,其不同之处主要就是体现在所含阴的成份和所含阳的成份的不同,由此而对整个体系的运动变化所起的作用不同。那一个个卦就代表着参与运动、变化的各个事物,每个卦的内容,就是对每个事物的特征的描述。当然,具体的事物到底是哪个卦,这不是靠抛铜币等方法能确定的,铜币的的正反情况虽然也算是一种卦象,但与所求的事物并没有必然联系,不可简单地等同起来。要了解具体的事物到底是哪个卦,是必须在充分了解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比对才能确定的。
了解了各个事物的特征性状,我们就可以针对各个事物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其所起的作用对于我们想要达到的结果是有利的。当然,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否则这个目的就无法达到,即使达到也不能长久,只是昙花一现而已。这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很多人都经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但并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往往是错误地诠释,甚至是表现出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如果一切都是完全注定的、不可改变,那还谋什么事?坐着等不就行了?
《易经》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这里的“天”到底是指什么?我认为,这里的“天”它一方面是指客观规律,一方面也指一些客观条件。注意,是一些客观条件,而不是所有的客观条件。客观规律是不可改变的,有些客观条件凭人的能力也是没法改变的,那么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顺应客观规律和适应那些客观条件,这就是“天人合一”。而要做到顺应客观规律和适应那些客观条件,就必须充分了解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易经》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但是,也有一些客观条件是可以凭人的能力去改变的,人把这些客观条件改变后,能够更有利于人的生存,使人生活得更好。不过,人对这些客观条件的改变,也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因此,人对客观条件的改变也要与“天”相合,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其最高境界也就体现在这里。
所以,易经之卦、象,并不只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世界、事物是怎样的,用来打卦算命,而是为了指导我们积极地去采取措施、改变世界。
有人会说,我们只要了解了事物的具体情况,就可以直接对它制定措施进行处理了,管它是属于哪个卦干什么?难道咱们不懂易经就不能办事了?没错,不懂易经、不用易经也一样的可以办事,甚至可能比用易经的人办得更好,因为那个用易经的人可能是个假学究,也可能是因为易经本身就有些错误。易经排卦、解卦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便于人们更好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人们把各种元素排成元素周期表,标注其各种特征,就更利于研究各种元素的性状。至于易经对各个卦揭示得是否正确、恰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至少我们的祖先在做这方面的努力,至少这种思路还不能说它是错误的。即便其中存在一些错误,我们也不能对其全盘否定,把孩子和脏水一起都倒掉。
具体的事物集合中的个体数量及各层组合不一定都是象易经中的卦、象那样规整,呈2的级数,也就是说,各个运动体系中参与运动的事物的数量是不同的,不一定与易经中的卦的数量相对应。有些是有定数的,有些则没有定数。例如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总共有109种,分为9个族,其性状呈7个周期而变化。因此易经的卦、象并不能简单、机械地拿来分析所有的事物,它只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分析看待事物的方法。所以,我们学习易经不能那样简单、机械地理解、运用,否则就又成了迷信了。迷信就是简单、机械地看待事物。
我们在运用易经的卦来分析事物的时候,要善于合并和拆解。易经最早时就只有八个卦,后来演变成六十四个卦,这就是通过拆解而得来的。
卦为什么能拆解呢?
阴阳其实是事物性状的两个极端,各个事物按照某种性状的程度进行排列,就是各个卦、象,这就像我们按照考试分数给学生的学习能力排名次一样。当然,那种简单地根据考试分数来判定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做法并不是很恰当。
考试的分数可以设定5分为满分,也可以设定100分为满分,甚至可以设定160分为满分,这其实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说是随意的。易经中的卦、象也是一样,其数量并不是天定的,而是人定的,定多少个都可以,数量越多,分析得越详细。所以,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变六十四卦,这其实是分析看待事物更加细化而已。
虽然卦的数量可以随意定,但对卦的拆解却不能随意乱拆解,有时候是将某些卦拆解成若干个,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的镧系、锕系元素;有时候是要将某些卦合并后再拆解,这主要是根据具体事物的性状分部情况而定。
具体参与运动的事物的排列分布往往不是呈等差数列状态,就象一个班上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其考试成绩不可能是从1分到100分这样均匀分布,而往往是分数集中在某一些区域,甚至有些人的分数相同。分数相同的,其做对做错的题也不一定一样,除非是作弊完全照抄的。
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说卦、象的数量越多越好,在分析事物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注重事物的特殊性(即个性),一方面也要注重事物的普遍性(即共性)。注重个性用于解决个别问题,注重共性用于解决普遍问题。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可以分为很多层次的。某一类事物的共性,相对于其他类来说,就是这一类事物的个性。具有某种个性的事物,再把它细分下去,产生若干个下一层事物,那么这种个性就是这一类事物的共性。
有时候我们分析事物时需要尽量抽象化,以便找到解决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方法;有时候则要尽量具体化,要把各种情况都穷举出来,分别采取措施,以便做到周密、稳妥,万无一失,又或者是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
易经的卦、象往往具有相对性。
事物所具有的特性往往是多方面的。当我们讨论其阴阳的时候只是就其某一种特性而言。当按照事物的这种特性排列的时候,其顺序是这样的,当按照那种特性排列的时候,其顺序是那样的,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的表现。例如男女是一对阴阳,女为阴男为阳,但一个成年女人和一个小男孩在智力上比较,则应该是成年女人为阳,小男孩为阴。以学生的能力来说,其能力有考试能力、动手能力、思辨能力等,按考试分数来排列其排列顺序是这样的,按动手能力或思辨能力来排列,其顺序可能就又不同了。
只有具有相似特性的事物才谈得上阴阳之分,如果没有相似特性,那就风牛马不相及,不能相提并论。
所以,阴阳说其实是方法论,而不是世界观。说阴阳说是方法论也就是说它是分析看待事物的方法。说它不是世界观,是因为它不是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因为有些阴阳是相对的,当你这样看的时候它是阴,那样看的时候它是阳。
《易经》的《系辞》中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其大致意思是说:易经作为一本书,不可能扯得太远、说尽天下事,况且道理也是经常变换的,不是固定的,刚柔(阴阳)相互变化,不能死搬硬套把它当神书,只有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选择适当的卦、象。这里就反映了易经本身是相对的。
为什么说道理是变换的呢?实际上,道理本身的内容是不变的,但是具体物质条件变了,就遵循了另外的道理,因此我们就得按照另外的道理去解释、和采取措施。
易经本来就是研究事物的变化的,所以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去理解、运用易经本身就是不符合易经的精神的。有人把易经的“形而上学”说成是静止地、片面地看待事物,这纯属瞎说。
《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形状、外形,而应该理解为结构形式,任何事物的特性都是由其结构形式决定的,也就是说,事物的结构形式与其特性存在一种关系,此外,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相互影响关系,也是由其结构形式决定的,这些关系就是其中蕴含的客观规律,亦即道理。例如,一些元素结构形式相近,可以通过轰击原子核的方法使这种元素变成那种元素。所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应该是指“通过了解事物的结构形式来总结其中存在的客观规律”
把“形而上者谓之道”概括成“形而上学”倒是不错,但若把“形而上学”说成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如此深奥的哲学思想竟然被歪曲、批判了上百年,这不能不说是近代易经学者们的耻辱。
当然,事物的“形”往往有很多层,如果只看到表面,或者了解不够深入、全面,掌握的信息量不足,那么就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不是“形而上学”的方法的问题,而是做的功课不足。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此外,事物的每一层“形”,是与这一层次的特性相关的,例如,化学分子的结构与其分子的特性相关,原子的结构与其原子的特性相关。总之,事物表现出来的任何“形”,都与其性状有关,我们都不能忽视。如果单一地从某个“形”来研究事物的所有性状,那显然是片面的,会导致偏差、错误。
阴阳是事物性状的两个极端。古人认为,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中点往往是最佳状态,它是平衡点,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佳境界,这就是最初的中庸之道的由来。但我却认为,黄金分割点才是最佳境界。中庸过于消极,没有主见、主动性,一味折中;黄金分割点的处世观则是在中庸之道的基础上略微有所偏向,有主见和主动性,是世界发展的主导力量,但又不过于偏激,它更符合易经之“易”(即变化)的精神。我把这种黄金分割点的处世观简称为倚天之道。地位阴,天为阳,中庸之道是不偏不倚,黄金分割点的处世观则是略倚向于天,故称倚天之道。
《易经》只是搭起了一个基本框架,很多东西还有待人们去挖掘、开发乃至纠正,如果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没有抓住其中有用的东西,而是在占卜、算命上去耍把戏,那就浪费了这份祖先留下来的瑰宝。
对于一份几千年前的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们既不能要求它十全十美,不能因为它有一些错误就全盘否定、抛弃它,也不能把它的所有字句都视为经典、奉为神明。我们如果能够从中吸收一点养分,那就很不错了。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人类不可能不要书,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对待它。
《易经》权威们对《易经》往往是采取一种讳莫如深的态度,对于自己搞不懂的内容,从来不肯承认是自己不懂,而是说这个东西很玄妙,不是一下能说清楚的。别人的说法往往不肯轻易接受,生怕动摇了自己的权威地位。
不仅《易经》权威们是这样,其他方面的权威也都是这样,这是权威们混饭吃的法宝,这就是中国特色。不摒弃这种陋习,中国文化就永远得不到发展。
2011-6-09 22:12编辑回复此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