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海兰珠2:由“富二代”的危险,议议中国“二代病”普遍危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10:50

记得我幼年时,随外公在逃兵荒中,外公总是“逼”我读书,背书,其中有蒋介石的家书,曾国藩的家书,至今留在脑海里还有“经儿知之”;“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之类的残留记忆。那种死背硬记,食而不化读书,实在是味如嚼腊,然而从中也多少吸收了一些做人的知识,那多数是由外公解说中得来的,如当时读“先有百乐,而后有千里马…”时,我的感觉似乎都在儿戏中寻找,百乐者,是马的一种而已吧!。后来我买到了曾国藩家书,如获至宝,一是因为知道了曾国藩是清庭名臣,其人品、官品,似乎成了许多大人物独信的榜样;二是自幼读曾国藩家书仅仅是选的一封,而对曾国藩家书的全部就充满了好奇,所以一见到就买,买到就看,确实费了不少时间,也获益不少,至少,我对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多了几分珍重,懂得了读书的重要与传统美德的宝贵。

近来电视上总有涉及“垮掉的富二代”的报道与解析的新闻,如富二代赌博冲家,富有的父亲把女儿赶出家门,还有眼望儿子前程无望,拼命拿钱铺路,为儿子混个文凭,成个家,把希望转寄到孙子辈上去……这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青年人成长的危险仅仅是在“富二代”中么?

繁衍与养育下一代直至能独立生存,这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天赋本能,除了人类,这种天斌本能似乎是亘古不变的。而人是万物之灵,繁衍与养育下一代的天斌本能总是在追求着进步与提升。西方世界据说很尊重孩子的个性,且普遍采取促使孩子独立生活…这让许多厌恶了中国教育的学者仁人羡慕不已,其实依中国的传统,这是对孩子的放纵,不负责任的做法,从进化的角度,我以为西方这种教育孩子的理念,似乎还没有离开生物的自然性,对人性的塑造与提升功效不大,但是,比之於自然界,也属是进步了,因为好歹总算有了一种超越自然的信仰与追求了。

中国有大一统的国家、大一统文化延绵几千年的历史,如果从人类追求人性塑造与提升考虑,中国文化、道德的衍进,确实垒积的精华是世界之最了。中国有很长的以耕读为本的历史,这是中国人进步的最早根本。读,是读书明理,求个教知道,性乃迁、乃升、乃进步,这里本质的追求就是塑造高尚的人性、人品;耕,是确保生存的本领与资源,这里本质的追求就是要承认为人要有生存的能力与责任。现在社会进步了,农耕已经不是生存的唯一资源了,但是,人人应该具备生存的能力与责任却永远不变,人人应该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性、人品更是永远不变。因此,千古形成的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宗旨与追求,至今仍然有鲜活的价值。这不是因为盲从,而让西洋文化所能取代的的进步。

人类教育下一代是世界性的大难题。因为这里有艰难的塑造人性、人品的伟大工程,有培养生存技能与责任的伟大工程,做父母的往往因为关爱下一代的天性,而让自己奇缺这种教育下一代的功能与耐心。所以,中国有句名言:英雄难保三代富,日本人偷梁换柱说成:祖父砌房子、父辈住房子,孙儿卖房子,其实都是说教育下一代的艰难,中国人羡慕四世同堂,五世齐昌之家,就是因为这种家庭成就来之不易。天然的人性,要有人为的塑造与提升,才能保持进步与成果,没有历代家人的坚持是做不到的。阿斗也许人性、人品还可以,然而他无能,更无治国安邦的本领,所以终局是失掉了刘姓天下,还拖累了精明的诸葛亮,受人之托,却不能终人之事,留下了历史的罪责,他只能无奈地发出“鞠躬尽粹,死而后己”的感叹。

中国有句话:清寒出奇才,这是很准确的认定,因为出身清寒,发奋图强,终有德能兼优的可能,而绝非清寒皆出奇才,清寒不奋力进取的,能成才、成功什么呢?同样的道理,官无常贵,富不过三代,也是指其中不努力奋进,不求德能兼优的一类。世代为官的中国有之,世代富裕的中国也有之,只是现在最惹人注意的“富二代”、“官二代”不争气,不成器的比例似乎陡增得出奇罢了,其实贫寒阶层也不是找不到同类。这里不难看出,无分贫富、官民,子女不成才、不成器的都有,病根都在教育上,在中国如果分析青年成长的危险,绝非仅仅存在於官二代、富二代中,而是普遍存在於青年成长之中,。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注重育人,讲求德才兼有的古典文明的科学性与超前性的伟大之所在了,中国育人是崇尚有教无类的。

近百年来,中国经历了也许是历史上最贫困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内,中国同时存在精神与物质的极度贫困,历史上,尤其是近代,这种现实似乎不多见。首先,五四之后,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似乎被视为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把它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脚,还加上开棺戮尽式的折腾。因此,后来又有人说中国人无信仰、有信仰危机了。其实中国人是有信仰的,只是信仰乱套了,崇洋媚外的有、崇尚传统的有,取现实主义、实用主办的有,随波逐流的有,相信邪道的也有,这些不都是信仰么?缺就缺正确的的信仰主流,没主意,尤其在上世代末期最显。现在弘扬国学渐甚,显然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认知,然而社会上、人的价值追求的大势,似乎是除了“权”,就是钱,还没有把握根本、归入正途。中国经历了长期战乱与杀戮,又有过均贫富的革命尝试,中国的经济几次陷入了全面崩溃,就物质而言,中国人长期以来已经没有掌管财富的经历,也没有保持富裕的压力,多数人只能在维持不死中挣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私人的财富日渐增长,在富裕面前怎么过子,似乎多数人都乱了手脚,奢侈似乎成了时尚,中国奢侈消费让外国人都瞠目结舌,至于教育孩子,除了强化奢侈,更强化了姣惯、甚至是放纵。

虽然我们长期以来都在推行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只顾做表面文章,却罔顾了精神文明核心是道德的培养与纯正化。我以为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滞后於经济发展的,精神文明似乎失去了对物质文明应有的主导作用,而被迅猛的经济发展与人们在物质富裕中的盲动支配着,产生了一种值得警戒的精神变异。这实在是相当危险的,因为这已经是普遍的社会现实了。

就下一代的教育培养而言,中国的条件是空前的好,然而,结果呢?我以为是空前的差。首先,看看我们的孩子,胖墩儿,偏食的,讲究吃喝西洋化的,是那么多,再看看学生的追求吧!几乎有一种力量在驱使他们攀比穿着,吃喝,派头与靠背,在钱与德,能与德的选择上,几乎是把德甩在一边了。这些学生怎么能熟知社会的人情世故呢?成为人性善良,品性端方的正才呢?药家鑫杀人,不就是怕农民难缠么?更奇怪的还有大学教授为他上书要刀下留情,还冠以是为了大兴宽容的美名,难道连大学教授都分不清这里的简架,对杀人宽容不是对被杀者残忍么?判药家鑫死罪,倒底是以血还血的低劣、还是镇慑邪恶,以儆效尤的必须呢?

家庭与学校都应该是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场”,我们能从以上这些社会现象里看到道德培养的收成么?家长的姣惯,放任,只知道物欲满足孩子所需的一功,而忽略了道德的培养与生活能力的历炼。而学校呢?学校普遍犯了钱昏病,学校重钱,教师何能重德?莫说教师学艺人“走穴”,就是在本职岗位上,收礼,收贿,要挟学生送钱都不奇怪,不是有人说;现在从孩子上幼稚园开始就一路应酬教师到大学么?

无论是“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在这种家庭与学校的道德培养,生存技能锻炼都存在残缺的条件下,有多少青年能自觉成人、成才的呢?这就是中国存在“二代病”的根本原因。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我们的青年、后代能抱有希望么?我以为这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危险。

中国有句名言:“棒打出孝子,惯养迕逆儿”,我的理解这是形象化的夸张,其实质就是要我们的家庭与学校用教育这根“大棒”去严肃地鞭策青年后生向品学兼优方向努力,向忠孝方向去努力,向自食其力,创造发展,贡献社会方向去努力,要一代胜似一代,一个人有光宗耀祖的人生价值取向,我看并不反动,该怕的应该是坐吃山空,怕丧身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