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牌子纯芝麻油好:“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53:47
  张恩和,“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历经几个发动机型号研制,在自主创新之路上孜孜以求,“太行”发动机研制终获成功,向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无愧于钟爱的航空动力事业。 

    人生与蓝天结下了难舍难分的情缘,荣辱与航空动力事业的兴衰脉脉相连。情感的律动与那颗火热的报国心,激情演绎出永恒深爱的航空报国主旋律。

 

    在“太行”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张恩和总师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超常负重前行的他,总保持着忧患意识,有人说张总就是一台“发动机”,身影忙碌,步履匆匆。年逾七旬,从业几十年来,他用心血和智慧筑就成功通天之路。

 

    张恩和先后荣立航空航天部一等功多次,国防科工委一等功,中国一航航空报国科技尖兵、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航空报国金奖,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殊荣。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张恩和荣获“航空报国特等金奖”。

   
 

    张恩和陪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动力所。

 

    

 

    “太行”发动机

    2009年,张恩和担任总师的“太行”发动机与某飞机工程共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一技术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在人民大会堂光荣地接受了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颁奖。

 

    航空发动机是在高温、高压、高转速恶劣环境条件下长期反复使用的气动热力机械,其特点是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研制风险高、可靠性要求高。它的研制涉及学科多、技术面广、集成度高、产业链长、经济带动效应显著,与基础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基础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中等少数国家具有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的能力。

 

    让中国动力飞上蓝天,60年来航空人一直梦寐以求。2006年“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这一梦想再次变成现实。“太行”总师张恩和深情地说,发展航空,动力要先行。凝聚民族的智慧,以航空发动机各所厂为主力,结合行业内外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共同推进我们的航空发动机事业,给我们的战鹰一颗动力十足、鲜活强劲的中国“心”。“太行”发动机18年的研制,张总与之荣辱与共,为了这个“生命工程”的成长之路,他用生命之灯照亮它的前程。

 

    “太行”发动机是我国首台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的大推力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是我国第三代主力战机的动力装置,是一型打基础、上水平的发动机。它的设计定型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从涡喷向涡扇、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跨越。“太行”发动机采用了32项先进技术、56项新材料、50项先进制造技术,带动了设计、试验、材料和工艺的技术进步。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太行”发动机技术不断成熟,发动机选择配装的飞机还没有落实,整个研制局面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这时,张恩和刚刚出任“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力挽危局的大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太行”发动机如何找到合适的飞行平台进行领先试飞?这无疑成为张恩和担任总设计师后急待解决的最大难题。

 

    全体参研人员焦急地行等待着总师的答案,巨大压力使张恩和的心情格外沉重。他无数次望着变幻莫测的天空,记忆中一次次激荡起青少年时期的凌云壮志,心中涌起一阵阵以往发动机型号下马的痛楚。

 

    为降低“太行”发动机配装飞机的研制风险,张恩和“心有灵犀”,他想:既然引进的新型飞机的发动机可以配装在新型歼击机上,那么为新型歼击机研制的“太行”发动机也就有可能装在引进的飞机上。张恩和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可行性论证。

 

    经过论证,“太行”发动机装在引进飞机的方案是可行的。动力所申请先将太行发动机装机试飞,这一方案得到总装的批准。

 

    “太行”发动机配装在被选定的飞机上,发动机与飞机的协调成为最大难题。由于“太行”发动机外部几个附件超限,必须对“太行”发动机的外部件进行重新布局。为了确定新的布局方案,张恩和天天工作在装配厂房里,指挥参研人员把发动机的外涵机匣放在装配厂房的地上,一件一件往上摆附件,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天气特别热,窗户又不能打开,张恩和穿的衬衫,后背全湿透了。在试装的关键时刻,张恩和在装配架上爬上爬下,不小心一脚踩空,身子一下子翻了下去,头撞在装配架的横梁上,鲜血一下从后脖颈流了出来,后背的衬衫也被划破,背上也划破了口,当场昏了过去。经过抢救张恩和苏醒过来,陪他到医院的装配室主任王军等人轻轻呼唤着他,他睁开眼说:“不用担心,没关系,发动机附件装好了吗了?”医生对他的伤口进行了缝合医治后,他又和往日一样出现在研制现场。

 

    在沈阳所、黎明公司和东安公司的全力配合下,“太行”发动机配装飞机的全尺寸金属样机制造和装配顺利完成。2001年6月6日,沈飞公司的试飞跑道上响起了巨大的轰鸣声,一架银白色的新型战鹰带着人们的期待和祝福,风驰电掣般地离开跑道,直刺蔚蓝的天空……“太行”腾飞了,一双双眼睛被吸引住;一颗颗心在激动中跳跃,终生难忘的时刻啊。飞机着陆后,张恩和噙着泪花,疾步奔向跑道,紧握着试飞员毕红军的双手,激动得良久没有放开……

 

    张恩和作为型号总设计师,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太行”发动机的研制。夜晚人们总看见总设计师办公室明亮的灯光,总装厂房挑灯夜战的员工,经常听到总设计师温暖关切的话语。同志们说,张总一来,身上的疲倦就没有了。


 

 

网友称这是装上国产太行发动机的歼-11B

 

2003年春季的一天深夜,从四川高空试验台现场传来发动机出现险情的消息。此时正值非典时期,张恩和总师得知此事后,坚决要去现场,同志们都劝,他不要去了,派别人去处理。他面带焦虑地说:发动机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现在这种情况,不去,能安心吗?

 

在由沈阳去几千里之外四川的路上,两辆车由三名司机轮流开,张恩和与所长李勇、时任党委书记陈锐一行,一路上不能住旅馆,只在汽车里休息、吃东西。汽车经过38个多小时的颠簸,赶到了四川省江油高空台试车现场。60多岁的张总一下车顾不得休息,一边听着参研人员的汇报,一边认真地思考,一夜未合眼的张总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一遍一遍地分析各种数据,在场的所有人员都被感动了。

 

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机制。探索者最值得推崇,在创新途中具有不畏艰险、坚韧不拔气概的人们最值得讴歌。“太行”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必胜的信念始终不渝,坚持到底,锲而不舍,一代名机“太行”就诞生了。

 

张恩和常常被同志们形容为是一位“除了吃饭睡觉,就只有发动机”的工作狂,他投身航空发动机事业40多年,突破了几十项重大技术关键,解决了上百个技术难题,“太行”发动机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空白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最终通过定型审查之时,张恩和激动不已。

 

自1987年起,张恩和任“太行”发动机行政副总指挥,他与当时的总设计师李志广密切配合,在“太行”发动机设计研制中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由于航空工业在设计研制、制造工艺等领域都缺乏成熟的工程经验,加上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在基础薄弱、设备简陋、经费紧缺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科研人员,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控制继承与创新的比例,降解技术风险,采用了数十项有预研基础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太行”发动机作为第三代主战机种的动力,张恩和积极支持发动机试制、生产破除一厂一机的模式,进行专业化生产、大协作,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一些重要部件或附件由两个厂承制,同时试制生产,重要的关键技术几个单位协同攻关,使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得到成功应用。不仅保证了发动机试制任务的顺利完成,也使发动机行业制造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8年年初,张恩和荣获了当年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2月29日,当张恩和将20万港元的支票交到所长张健的手中时,动力所168楼报告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颁发给张总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金;它成为了动力所青年科技创新基金的一部分。

 

在荣誉和名利面前,张恩和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常说,赶超世界航空动力研制先进水平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卓绝的任务,青年人才是航空发动机事业未来的栋梁,是振兴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希望。他将个人获得的20万港元全部注入青年科技创新基金,并寄语青年人,干好本职工作,不断钻研创新,提高自身本领,共同奋进,攀登航空动力事业的新高峰。这是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他期待着祖国航空动力事业的再一次飞跃。

 

“十二五”期间,中航工业发动机“太行”团队一定会写好“太行”发动机系列发展这部鸿篇巨制,迈着自信而坚定的步伐不断走向成功,不仅要把辉煌写上蓝天,还要写在大地,写上高原,写进海洋……

   

    

 

    “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

   

 

张恩和向吴邦国委员长汇报型号研制工作。

   

    

 

    张恩和陪同林左鸣总经理在科研一线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