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山虎离开卓越了:郑永年:中美同床异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17:57

郑永年:中美同床异梦?

2010年10月10日07:48南方网郑永年我要评论(1) 字号:T|T

郑永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导读:中国需要突破双边甚至多边主义,需要在整个国际权力局面中来处理问题。中国的国际责任是关键。大国责任这篇文章做好了,中美关系就会稳固,越来越多国家就会接受中国,南海问题也就自然不会浮上台面。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至今,中美关系似乎又陷入了冷战结束以来的“倒退”-“稳定”-“倒退”的循环。奥巴马政府执政不久就一改以往美国对华政策“先抑后扬”的传统模式,在2009年实现了很多“突破”。首先是规模空前的中美首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6月在华盛顿登场,紧接着两国军方高层互访出现历史性进展。年末,奥巴马的首次访华把中美关系提升为“共同应对挑战的伙伴关系”。在此期间,美国国内学界不断有新的概念如“中美国”(Chim erica)和“G 2”(两国集团)等出现来形容中美关系。

就在人们对中美关系充满期望时,2010年年初几个月,中美两国就陆续在包括贸易摩擦、对台军售、会见达赖喇嘛、谷歌、人民币汇率、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领域发生了冲突。但就在一些人惊呼中美国要离婚,中美要开战的时候,两国关系接下来的发展却又出现了和好迹象。在面见达赖后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主动向中国“示好”,重复了从前多次重复的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中国政策”和“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西藏独立”的声明。接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核安全峰会。之后,中美在北京举行了第二届战略与经济对话。

可是好景不长。美国国务卿希拉里7月在越南宣布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切,提出南海问题和美国的国家利益的相关性。紧接着,在冷战期间互为敌人的越南和美国也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准盟友,美国航母访问越南。尽管没有明说,但显然是针对中国的。这是继奥巴马政府宣布要“重回亚洲”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具体举动了。早些时候,美国也有诸多外交和经济方面的举动,但并没有引出人们多大的关注。因为航母这个举动涉及到军事安全问题,才真正触动了人们的神经。中国各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关切,并不令人惊讶。

南海是中国生命线

对中国来说,南海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一些人说南海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或者更进一步,是核心国家利益,因为其涉及到中国的主权问题。但实际上,南海不仅仅是主权的问题,更是中国的生命线。一旦失去南海,中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个内陆国家。

中国的东边已经有牢固的美、日、韩同盟。这个联盟以美国为统领,且已经高度制度化。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后,当时的首相鸠山曾试图追求和美国较为平等的关系,不过以失败告终。鸠山政权的失败说明了任何一个日本政府很难改变这个制度现状。而“天安号”事件之后,美、日、韩联盟有强化的趋向。这个联盟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其一,中国很难通过东边成为海洋国家。其二,日、韩等国可以利用联盟来增进本身的利益而损害中国的利益。例如日本可以在东海问题上增加其谈判能力。近来日本决定把钓鱼岛等具有争议性的水域进行“国有化”就是试图利用目前联盟有利于日本这样一个局面。其三,联盟也可以对中国构成直接的安全威胁。美国在小布什政府期间已经完成了亚洲“小北约”的布置,通过战略调整大大提升了对其界定的“敌国”的打击和摧毁能力。

在中国的西南面有印度洋。顾名思义,印度洋是印度必争的势力范围。中国和印度洋没有直接的通道,现在试图通过缅甸来打通这个海洋通道。这就说明,中国几乎也没有希望通过印度洋成为海洋国家。因为这里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其一,中国和缅甸的关系。缅甸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也在理性地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游走在中国、印度,甚至美国之间。其二,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印度也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并且充满着民族主义情绪。其国内强硬派一直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和潜在“敌人”。印度不会容许中国把印度洋作为通往海洋国家的通道。其三,印、美关系。一旦美国视中国为对手,那么印度很容易倒向美国。美国和印度近年来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而且多边军事合作和协调也已经开始。例如美国、日本和印度的军事合作。

因此,对中国来说,成为海洋国家的唯一希望在于南海。这就是为什么说南海是未来中国的生命线。

现在美国人谈南海航道的安全与稳定的问题,好像话语权在美国这一边。实际上,这应当是中国的话语权。无论是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还是作为一个高度依赖资源进口的大国,南海航道的安全决定了中国的经济是否能够正常运作的问题。邓小平当年在南海问题上提出“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是为了给国内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在今天的国际环境里,这个提法又有了新的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含义。

尽管今天的南海局势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但如果不能直面现实,未来局势必然恶化。如何应付挑战?这就首先要提问:今天这个局势是怎么来的?只有理解了怎么来的,才能找到如何控制和解决问题的理性方法。很显然,今天的局势并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以往历史的结果。实际上,对长期观察南海局势的人来说,出现今天的局势毫无意外,是理性预期之中的。

从双边到“大国政治化”

南海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其只能控制和管理,而不能解决。正因为如此,当年邓小平才提出“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现实主义的设想。在这个设想指导下,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和其它相关国家在双边层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成效不大。相关国家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动力或者动机和中国搞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关方面忘记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关国家没有动力和动机?但原因似乎也很显然,中国对这些国家还没有足够的影响力。

其实,较之中国,有关国家可以说是小国。小国家就其本能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单独面对一个大国,不管这个大国有多么的善意。因此,这些国家转向了多边主义。对它们来说,需要多边来制约中国的行为。这就是很多年来,这些小国家一直想努力把南海问题放置于东盟多边构架内的原因。这次,在美国的支持下,终于如愿以偿了。尽管中国并没有考虑接受这方面的多边主义,但仔细分析起来,这样做也是符合中国的利益的。多边并不见得能够解决问题,但多边对所有相关国家都是一个制约。或者说,如果多边对中国有约束,那么对其它相关国家也有约束,在双边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多边关系就成为维持和平局面的有效机制。但中国并不想把这个问题多边化,认为多边化反而会使得问题复杂化。

除了多边化,有关国家也在努力使得南海问题“国际化”,一些国家(越南和马来西亚)已经把有争议的区域提交给国际法庭,希望通过国际组织的介入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中国当然也不希望走这条路。

在双边解决不了,而中国又不接受“多边”和“国际化”的情况下,怎么办?这就发展到目前的“大国政治化”趋势,即美国的介入。一旦“大国政治化”出现,就给南海局势注入了无穷的变量。很多东南亚国家和中美两国都有很深厚的关系,中美和平共处是这些国家的最大利益,但一旦中美两国发生冲突,一些国家就会面临靠向哪一边的问题,正如在冷战时期所发生的那样。就是说,在南海问题上,“大国政治化”并不是东南亚国家的最大利益。

对美国奥巴马政府表示“重回亚洲”,东南亚国家是欢迎的。这不仅因为美国本来在本区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本区域的地缘政治稳定需要美国力量的存在。对很多东南亚国家来说,美国是一个经过了“考验”的大国。尽管中国在崛起,但中国还远远没有满足人们心目中的大国定义和形象。无论从大国的责任还是大国的能力,中国还需要经过很多努力和考验。

不过,美国“重返东南亚”并不表明南海问题已经“大国政治化”。越南等国要求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并不是新鲜事。早在很多年之前,他们就开始努力游说美国了,只是美国没有下决心罢了。那么,为什么现在美国决定加入了呢?这是中美两国近年来互动的产物。“南海之争”仅仅只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缩影。在其他很多方面的双边关系,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形的互动。

应该认识到,主导中美关系变化的一直是美国,中国总是处于被动,只能作出“救火式”的反应。中国需要形成一个处理对美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宏观战略,而宏观战略的形成要求对中美关系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国如果不能从国际权力大格局中来认识中美关系的本质,而仅仅从中美双边关系来理解,就会不得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