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到内蒙大草原:中国!高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10:20

核心提示:
昨天是2011年度高考第一天,九百多万考生将奔赴考场,奋笔书写自己的美好未来。围绕高考的话题在近期又将是一轮新的热点。
高考录取率上升、南科大学生“拒考”,从正反两个方面,佐证着高考改革的必要。
虽然说高考自恢复之日起不曾停止改革的步伐,但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社会和个人在需求、心理上的变化,远远快过高考改革的步伐。而高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入口”,更对基础教育起着导向作用,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和“指挥棒”。高考改革,必然要直面新的挑战、解决新的课题。 ——
今年,933万中国考生7日步入考场,迎接为期2天的高考。他们中的675万人有望在这个金秋步入象牙塔。
2008年以来,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一年年降低,1050万、1020万、957万、933万。与此同时,高校录取率不断上升,包括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在内的八省市录取比例超80%,全国录取率今年将达72.3%。
此间教育专家分析认为,高考生源连年下降,除了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适龄人口减少这些客观因素外,考生放弃报名、放弃考试、放弃入学等主观原因背后折射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种趋势在未来几年内还会加剧。
“中国高等考试制度需要进行渐进科学的调整改革,目前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已具备了最佳时空条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处长、研究员陈如平博士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在就学就业环境等外在压力之下,家长学生对导向性依然明显的高考选拔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可能束缚人才成长的标准化、单一选拔的考试制度面临变革……
北京某大学大四学生小叶在为期一年求职历程中四处碰壁,尝尽辛酸苦辣。他告诉记者,如果让他再做一次选择,不会选择象牙塔,“中国的大学正在失去诱惑力”。
大学出路窄,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竞争力下降,就业压力巨大;职业教育成为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阳关道,拥有一技之长的蓝领工人反而更契合市场需求。此外,出国留学诱惑大,港澳台高校和海外高校加入生源竞争中,高中毕业便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已连续3年增长。
我们的高考改革要直面“时代课题”。
又到一年高考时。
每年此时,高考总是媒体焦点。今年,种种高考新闻中,有两条颇具意味。一是高考全国平均录取率预计将达72.3%,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另一条是在“自授文凭”的南方科技大学,45位自主招收的学生此前发出公开信表示要拒绝参加高考。
30多年前,高考平均录取率还不到10%,与那个年代相比,今天的考生真应感到欣慰和庆幸。超过七成的录取率,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但如何保证高校生源质量,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则成为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思想观念日渐多元,对学历、文凭的看法也日渐多样。从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到南科大的改革,高考体制外的选才探索,也有了强大的现实基础。同时,单一的考试方式问题渐多、积弊渐重,与时代对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有所脱节,高考制度出现“裂缝”,高校招生方式不断多元,个人成才途径不断丰富,也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高考录取率上升、南科大学生“拒考”,从正反两个方面,佐证着高考改革的必要。
虽然说高考自恢复之日起不曾停止改革的步伐,但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社会和个人在需求、心理上的变化,远远快过高考改革的步伐。而高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入口”,更对基础教育起着导向作用,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和“指挥棒”。高考改革,必然要直面新的挑战、解决新的课题。
改变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高考,它不仅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更寄托着无数学子和家长对未来的希望,是社会流动、个人上升一个必不可少的通道。
因此,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应是高考改革的基本前提。一段时间以来,高考作弊、高考移民、高考加分等等,引起广泛质疑和诟病。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取消或缩减加分项目、加分幅度,可谓必然选择,也体现着高考价值的重塑和回归。
一些人对为高考改革探路的高校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还心存芥蒂,不愿认同。在他们看来,诚信体系尚未健全的社会,除高考分数外,很难保证其他评价方式的真实性、可靠性。“一考定终身,分数论英雄”的标准,相对仍较为客观和公正。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高考改革一定要等到社会诚信体系建立起来才进行吗?
事实上,高考改革已经无法再修修补补了。一方面,它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大决心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谨慎前行,避免各种有损于公平正义的情况发生。快与慢两方面,都承载着社会极大的期待和关切,而这或许正是高考改革的难点所在。
智利女诗人米斯特拉尔说:“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孩子不能等。”高考,关系到孩子们的成长成才,不能观望、不能等待。
我们看到:南方科技大学力主施行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该校45学生未参加高考。
在昨天中午的1点钟的时候,有一位网友发了一条微博,上面非常清楚的写道,确实是在南科大有两个考场,但是在开考15分钟之后,没有一个学生走进考场参加考试,所以这样两个考场也被迫取消,考试也自然没有进行。 昨天全国有九百多万学生参加高考,而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却拒绝了教育部的要求,不参加高考。这是对专制教育制度的挑战和抗议,十几年来,教育部不断强化专制化管理和党化教育,严重地危害着我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希望南科大今后能继续向专制化管理和党化教育发起挑战,推动教育改革。
当全国高三应往届毕业生不得不凭着准考证走进考点,投身最近两天的高考这事关个人生命运的“奋力一搏”时,南科大45名在校学生终于没有“走回头路”,没有参加高考,而是像平常一样在课堂上课,这显然让前不久教育部要求的“高校改革须依法办学”,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
南科大这一行为,对于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30多年的高考历程,是个巨大的颠覆。看来,中国2011年高考关键词,就是“南科大”,南科大无疑代表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
这激起我们全社会对高考,进行无尽的反思。首先,我们之所以选择高考或不高考,很重要的一点,是当前青年们接受教育、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途径极为广泛了。这是社会多元化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如果说高考是基于社会如何选拔人才的制度设计,那么南科大的“不高考”,则是基于高校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要对什么样的人进行怎样的培养的基本保障。对于高教发展,科技进步而言,显然后者更为直接,离目标更为切近些。
所以,在保持高考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应该允许南科大这样的招生模式存在,使得中国高教具有多样性,让各类高教模式优势互补,互相借鉴,甚至在对立抗争中达到一种统一。这是全社会的愿望,也是高教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行政化之下的高校,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我们必须寻找其他渠道。对南科大不能宽容,不能扶马走一程,而竟处处掣肘,处处使绊,令其改革胎死腹中,不了了之,绝对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耻辱。决策者们,实在应该审慎些,小心不让自己当千古罪人。
一些有识之士,已经预见到高校生源锐减的问题。除了人口刚性减少的原因,我们不能忽视一些青年对我国高教无望。这样的后果不引起警策,国内众多高校面临倒闭,要大洗牌的厄运,就会提前到来,并且其风险将无法化解。
   高考在中国这些年一直是很受大众关注的一件事情,高考仿佛就是人生的一个坎儿,考得好的欣喜异常,考不好的垂头丧气。所有的人都把高考看成“龙门”,越过去就是海阔天空,否则就只有庸庸碌碌一生了。所以对于学生而言上大学之前的每一天基本都是为了高考准备的,这样的重视造成的是全社会的重视,也使高考背离了最初的意义。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对于文明进步的社会而言,人生的通道不应该是一生一次的“鲤鱼跳龙门”,而是应该有越来越多的渠道和门槛,而且,许多人看到了高考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和不足。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让高考归于平淡! 所幸这些年这种对于高考痴迷的重视已经有所反思,高考已经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也不是什么所谓的“龙门”。
毋庸置疑,当前高考模式的某些局限性所在:逐渐附加与显现于其上的弊端,让高考已经很难再成为一所试图走出全新道路的大学的人才选拔渠道。
各地录取线相差悬殊、异地参加高考困难,高考加分形形色色,以及继而出现的高考移民,高考舞弊、权力寻租乱象,正在蚕食高考的神圣感和公信力。而大学毕业生出现的普遍就业难,更让人怀疑高考是不是制约人才遴选的体制性障碍。高考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中国高考制度将向何处去?高考制度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让人不得不反思。
南科大的反对,有必要促使我们重新发现高考的意义:不必否认,包括高考在内的考试依然是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的方式。作为一种“最不坏”的制度,它当前遭遇的困境,也是对高考制度修复乃至教育深层改革的呼吁。如何不遗余力地保证高考的机会公平、程序公平以及结果公正?如何在辅以其他选拔途径的同时,去最大程度地实现高考人才选拔的终极目的?如何打破其铁板一块的现状,给予那些试图改革者以探索机会?三者都是当前高考制度无法回避的话题。
如同此前的每一次高考,我们今天同样要深深祝福那些走进考场的孩子;同时,我们更加希望,中国的高考在改革中继续实现促进社会流动,不至于窒息社会发展的活力;南科大这样改革者的背影,不应该变得那么悲壮和乏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