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有玛格丽娜吗:关于内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05:06
单 子  记得自己85年给孙喜亭先生做研究生的时候,受皮亚杰顺应、同化和李泽厚积淀概念的启发,于是把教育本质归结为内化。导师阅后推荐给《教育研究》。当时的一位副主编认为修改后可用,但修改后,主编不感兴趣,就被枪毙了。
  本人当时因为想出这一自以为是的新见解,曾兴奋了好几天。然而,就本人目前的观点来看,尽管在教育中内化是一个广泛的事实,但把它归结为教育本质,依然是不确切的。况且内化作为一种机能,主要发生在学生方面,而把教育本质归结为学生方面的机能,至少思想路线有问题。因此,与其说内化是教育本质,还不如说内化是学习本质更准确。教育中必然存在着学习行为,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学习则不必然是社会现象,它可以是个体现象,也可以是自然现象。所以,用个体现象的内化行为来定义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出发点就发生了偏差,起码是不周全的。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十几年后的今天,当笔者探究素质教育时,却发现“内化”已成了一个极时髦概念。可以说谈素质教育的,无论谈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还是谈大学教育的素质教育,都把内化当作素质形成的机制或机能。如素质是“间接经验的内化而不是间接经验本身”、“知识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应试教育’只要求学生为应试而强记这些知识,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学生既掌握这些知识,又能将之内化为人文精神、文化素质以及其它素质”,等等。这类观点附拾皆是。

  就目前来看,谈素质教育时,很多人都必谈内化。但内化与素质的关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素质由内化而成,是不是已成一条无须研究探讨的定律了?对此,还不见有人专门做这样细致的探究工作。这是一个难搞的问题,就笔者来说就没有能力做这种的题目。显然,内化如何发生,必然涉及个体心理发生机制。但知识通过内化,则是学习的最一般特征,并不一定成为什么素质。记住知识,是一种内化,理解知识是一种内化,形成概念也是一种内化,那么知识内化到何种层次才算是素质?如果说形成概念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程度,算是形成了素质,那么这不是我们以往的教育主观上一直要求做的事吗?既然已如此,又何必提什么素质教育呢?

  可见,知识——内化——素质的关系绝对不会这么简单。这不仅涉及到对知识、对内化本身的准确理解,更涉及到对素质本身的准确理解。毫无疑问,素质概念本身目前还处于十分模糊的状态,而要想用内化去解决当前处于模糊不定的素质目标,也会把内化本身搞得模糊不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