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养蜂夹道:关于腊月的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45:03

     时间真快,又到了年根儿,
  今年这个腊月尤其忙乱。元旦一过就去了渤海,后来又从渤海飞到南海,横跨了大半个中国。回来还没有喘口气,突然发现已经到了腊月底,又要忙过年了。
  同样的忙年节,今天和昨天已经完全两样。现在的我们,年根意味着没完没了的应酬,意味着没完没了的堵车,意味着的满大街查酒驾的警察……中国人最看重的春节,似乎就是在和熟悉的、半生不熟的、甚至完全不熟悉的人们之间的推杯换盏中吆喝来的。
  而在小的时候,腊月里同是忙碌。但那是准备的忙碌,是充满着期待的忙碌,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忙碌。
  我记忆最深刻的腊月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每到年根儿,父母上班前都会交代一堆活计。今天去粮店排队买供应的瓜子、花生,明天去副食店排队买供应的豆腐。当年货买的差不多了,还要专门安排一天炒年货。那时候瓜子花生是要自己炒的。所以,到了腊月25以后,家家户户都会飘出炒瓜子和花生的香气。
  由于数量有限,炒好的年货在除夕以前是舍不得吃的,都是装进口袋被父母藏起来,直到吃过年夜饭,父母才像变戏法一样端出来。
  作为童年的我,最兴奋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商店里用红纸包的一包包鞭炮。为了能买到便宜几分钱的鞭炮,我那时候甚至会把整座城市跑遍。当买来鞭炮后,还有一项今天的孩子无法想象的重要工作,那就是仔细地把鞭炮拆开。因为四十年前的孩子没有谁舍得像今天这样成鞭地放炮仗,所以要提前拆开。由于大家都是像打冷枪一样,一个个点着放,因此那时候的爆竹声绝没有今天这样震耳欲聋的盛大场面,都是零零星星的。而在腊月里,整座城市是听不到爆竹声的。
  记得有一年,我用积攒了一年的零钱买了几挂鞭炮,也拆了也包了,可是由于藏的太好,到了除夕连自己都找不到了。结果整个春节,只能看着别人放,急的直掉眼泪。但那也没办法,因为一过了三十下午,别说没钱,就算有钱,商店也都关门了。
  现在看来,四十年前的腊月记忆即苦涩又温馨。正是由于物质的贫乏,才使得那时候的年更值得期盼和回味。相比今天,虽然在物质上我们几乎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可是年节也因此失去了许多期待和乐趣,甚至挖空心思也想象不出年节里该干点什么。于是作为春节的序幕,腊月也就更是失去了原有的隆重和意义,地地道道地蜕变成人们商务活动、公关活动的一部分。类似“二十六,去卖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把把面发”的传统也就只能存在于童谣里。
  在这个忙得脚不沾地的腊月,想起四十年前的情景,不禁让我疑惑: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年节带来的快乐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它给我们的印记到底是深刻了还是模糊了?我想每个人心里都会有答案。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便是最怀旧的人,真让他回到过去,他也未必情愿。这就是我们人类复杂的心理:穷的时候嫌少,富的时候嫌先闹,不穷不富又嫌过于平淡,总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时候。因此总难满足。其实,环境并不重要,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自己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