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中段德找荒天帝的:教育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20:18
骂出好孩子

奖赏与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基本的生活习惯,这点不仅
对孩子本身,甚至对父母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因为孩子年纪小
而不忍心责备,等孩子长大了,父母仍然要为孩子的行为感到苦恼,那就太
糟了。因此,父母亲应该在孩子尚小的时候,研究出一套奖赏与惩罚的方法,
以便教育他们成为有用的人。
有人说:“懂得骂孩子的父母,同时也最懂得夸奖孩子。”这句话一点
儿也不错。
爱孩子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高兴就抱一抱,不高兴就揍一揍,应该
多了解孩子,体察孩子的心,并配合孩子的生活方式来教导他们。
既然适度的奖赏与惩罚,可以培养孩子成熟的人格,那么应该在何种
情况下,以何种方式来骂孩子,或者称赞孩子呢?本书有精辟独到的见解,
可供您参考。
第一章 叱责要讲究方法
●责骂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变好
●不恰当的叱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
●叱责不当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要求孩子听话应该说出理由
●对孩子的问题不要嫌麻烦
●要学会和孩子共同讨论
●要让孩子敢于说出不同的意见
●不能强迫孩子读书
●应该允许孩子失败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需要赞许、表扬和鼓励
●糖果和鼓励
●游戏与玩具
●责骂无妨,但不可暴怒
●责骂时不要揭短
●不要威胁和埋怨
●不要讽刺孩子
●责骂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变好
叱责确实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我国民间有句俗话:“不骂,孩子就
不晓得厉害。”但是怎样责骂却大有学问。因为简单、粗暴的叱责不但不能
使孩子心服,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反而易引起孩子的反抗。这种叛逆
心理一旦形成就会造成父母和子女间的隔阂和冲突。我就曾几次听我的女学
生向我诉说她对母亲的怨恨与不满。她小时候,做事马虎,常弄坏家里的东
西。有几次洗碗,一失手把一叠子的莱碗都打烂了。母亲听见碗打碎了的声
音,就厉声地责骂了她一顿。她心里很不服。她觉得打碎了碗,她心里已经
很害怕,母亲还一味责骂,于是对母亲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与愤恨。
世间由于父母一句过失的话。过火的责骂而使孩子感到绝望,甚或自
杀,以及举刀杀死父母的事,亦时有所闻。
另一方面,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还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
大人责骂孩子时,孩子根本就不理会。他既不顶嘴也不反抗,就是不听。你
骂你的,他做他的,日积月累的结果孩子越变越坏。
如此种种,是不是说,父母就不要责骂或叱责孩子了呢?当然也不是
是。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懂事,需要大人的教导;他们难免闯祸做
错事,也需要叱责。否则孩子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教育孩子,古往今来对做父母的人来说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做人本
来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了,而比起做人,做父母就更是一门大学问了。在生
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他们很会做人。在与朋友和。同事的交往中,
他们热情周到。和蔼、不卑不亢。然而在家中,他们却不能妥善地处理与子
女的关系。问题就出在管教子女时叱责的方式上。不是失之过严,就是失之
过宽。不是把孩子管教成了小老实或木头人,就是把孩子惯成了飞天蜈蚣。
我在教育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父母过多的叱责,严厉的管束不但会束缚
孩子的主动性,也会扼杀其心灵的创造精神。
我有个同事,她是一位很好的中学教师。她管教的学生遵纪守法,学
科成绩好。在家中对子女的要求也甚严。孩子在家不大叫大吼,吃饭时不许
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伸直,家规一套又一套。孩子不留神,稍有过失,
她就叱责。由于她长年的这种模式般的训练,孩子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
也彬彬有礼了,但却也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她的学校里举行观摩教学,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学
回来,就坐在沙发上等母亲。整整一个中午母亲没有回来,没有给他们做饭,
他们也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学回来,母亲问他们中午吃些什么,他们说
没有吃什么。母亲问那个十二岁的姊姊,冰箱里有速食面,为什么不取出来
泡了吃。两姊弟却说:“你没有讲呀 !
同样的情形。那位教师在做菜,发现酱油瓶子里没有酱油。而家里又
适逢有客,菜不能马虎,于是她只得叫她的女儿上街去买酱油。不巧,那天
杂货铺盘点,关了门。只在门前摆了一个小摊。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
塑料袋包装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由于母亲没有吩咐可以买
袋装酱油,不敢买,结果空了手回去。
在我女儿任教的小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她们带领低年级学生到儿童乐
园去,做完了集体游戏,进行分散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玩耍,玩自己喜爱的
游戏:坐碰碰车。划船或坐电动火车 .. 然而有的学生却不知所措。
这些学生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主要是因为他们在
家中常遭父母的叱责。父母管得过严,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动习惯。
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自己从没有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
见解和要求。他们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当然
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了。
这些都一一说明,父母管教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发育与成
长。过多的或不当的叱责不仅会束缚孩子的主动精神,也会扼杀儿童的独立
性和创造性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与依赖性。
然而今日的世界却到处充满挑战,它要求独立思考、坚强的意志、创
新与创造。
●不恰当的叱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
前面已谈到,管教过当,或过多的叱责可能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
恨。那是危险和可悲的。
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孩子对叱责置之不理。口头上不反抗,
内心不服。你越骂我越要做;你越不喜欢,我越要做。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责骂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
过研究,他把父母责备孩子的不良态度分为下列几种,并且举出了一些会使
孩子变坏的责备方式:
难听的字眼一一良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
非难——叫你不要做,你还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药!
压制——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的狡辩!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你再不学好,妈就不理你了!你就给我滚出去!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这样做了,行吧?
贿赂——只要你听话,我就给你买一辆自行车。或者:只要你考到一
百分,我就给你一百元。
挖苦——洗碗,你就打烂碗;真能干,将来还要成大事哩!
这种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都是一个年轻母亲在气急了
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们通常
也是最不能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它们不
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孩子不良的影响。
至于央求和用金钱来诱惑,更是只会把孩子引上邪路。这方面的例子在我们
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多了。近年来发生的子杀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父
亲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略有过失,便打骂,儿子在不堪如此对待之下,
有天下午趁父亲午睡之际,终于拿刀杀死了父亲。由于父母管教方式的不当,
而产生的类似的悲剧大多了。因而,在这里我想针对上述不好的责备方式,
提出一些管教孩子的原则。
这些原则谈起来简单,就是在孩子做得好,做出了成绩时,要及时肯
定和适当的赞扬,鼓励孩子继续进步。当孩子做错了事或闯了祸的时候,作
父母的一定要冷静,查明事情原委、弄明事情真相,然后再责备。
怎样责备孩子才较为恰当呢?这里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三条原则:第一,
首先是要肯定孩子们的人格。作父母的一般常认为孩子小,尚未成人,谈不
上什么个人的人格。这是极端错误的。孩子是有其自身的人格和自尊心的。
只有承认他们的人格,并且尊重他们的人格时,叱责和责备才会为孩子所接
受。否则,孩子不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第二,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
挨骂,错在哪里?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且有所醒悟,就可不必再
追究。因为父母斥责的目的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认识自己的过失。否则一
味地责备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引起相反的效果。第二,告诫孩子不
要重犯。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做法告诉孩子,由孩
子自己决定一些原则,具体的作法还可因人。因地而异。不过,总而言之应
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心情,弄清事情的原委。对孩子的过失不夸
大,也不掩饰。责备时,冷静而又热情。不使用偏激的语言,字字句句都说
在一个理字上。要使孩子感到亲切,感到爸爸妈妈是讲道理的;目的在教育
自己学好,教育自己做事做人,完全是为了自己好;因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斥
责。绝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感到冤 \ 枉。或者感到父母蛮不讲理。因此,
在训斥孩子时,父母既要严肃,又要冷静;同时满腔热诚。
严、冷、热一一这三个字谈起来容易,道理也浅显易懂,但真正做起
来却很不容易。虽然,没有一个父母会承认自己不讲理;但在责备孩子时,
在气头上,自以为讲理实际上蛮不讲理,或者只许讲自己的理,不许儿女讲
儿女的理,却是常有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要冷静。
●叱责不当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前面我曾经谈到了一件事实。就是教师带领儿童到儿童乐园去,在
结束集体游戏后,
教师就吩咐孩子们自己去玩自己喜爱的游戏。这本来应该是孩子们皆
大欢喜的事;他们可以自由玩耍。而有些孩子竟然木然地站在那里不知应该
做什么。因而也不禁使老师感到惊讶。老师没有吩咐,没有布置,他们就不
知如何行动。没有了指示和布置,他们就无所适从。孩子们的天真哪里去
了?!他们的主见和喜爱哪里去了?!这些固然值得老师们深思,但更应该
值得父母们深思和反省。平日是否对孩子们的行动管束得过多了呢?叱责过
多了呢?
有些父母,尤其是母亲,样样事情都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方法去做。
一看到孩子的所作所为不合自己的心意,甚至不是自己的方式。方法,就出
来指责:“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实际上一件事情通常是可以有多
种方法的。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于是,产生不同
的行为方法。这些都属正常现象。只允许一个模式,尤其是自己的模式是不
正确的。另外,给予孩子大多的指示和提出太多的要求,会损害孩子的独立
思考能力和独立性。相反地,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给孩子们一
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去学习如何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
判断力。如果样样事情做父母的都预先下了判断,作了吩咐,孩子自己没有
机会去思考,当然也就不会再去思考了。这样就会养成孩子被动的习性和依
赖父母的思想。因此一旦脱离了父母或老师,他们就茫然不知所措。有的父
母过于溺爱孩子,事事代劳,样样包办,不让孩子动手,那当然更糟。
反之,如果父母能从小就养成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随着年
龄的增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这里不妨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孩子放学回来,很多母亲就逼他们做作
业:“到屋子里去,做完了作业再玩!”或者“先到外面去玩,玩够了就回来
做作业!”后者表面上看似比前者要开明些,允许孩子玩一玩。实际上这两
种作法都值得斟酌。因为这都是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意志。
其实,如果孩子已经多少有了些思考能力和独立的要求,我们就应该
尽量给予孩子们自己思考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应该从什么做起,是马
上就做功课呢?还是先玩耍一会再做功课。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
能力,孩子们又能高高兴兴地做功课。当然,这样做,绝不是要父母放任孩
子不管。对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父母亲既应监督,也应检查;必要时,还应
给予帮助,帮助和启发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孩子的选择有时不一
定完善。它们可能会有不够妥当和欠缺的地方。只要没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父母就应尽量不插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并从中吸取教训。
●要求孩子听话应该说出理由
我们常听见一些父母在叱责孩子时说:“难道连父母的话你都敢不听
了?”或者:“你敢不听?”这当然也是父母对不肯听话的孩子,气得没有
别的办法时才说出的气话。而且它也似乎成了父母在对付不听话的孩子最后
的一张王牌。
这是一句强迫的话,而且还带有威胁。如果孩子很小,是个小学生,
孩子听了可能会真有些惧怕,因而也会屈从。但是,这种王牌。这种强迫加
威胁长久了,对孩子的头脑、思想的发展却都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连父母说的话你都敢不听!”这话的背后就是“父母所说的具有绝对权
威,而且也是绝对正确的。你必须服从,不容讨价还价广这是显示父母权威
的一种恐吓行为。这是父母要求孩子们的绝对服从。平日我们所常说的“听
话”,实质上就是服从。
这种话会妨碍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影响他们思考力的发育和成长。
他们可以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时也可能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
立生活的人。
“不容讨价还价”,“不容争辩”。这常是我国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而在欧
美,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教育子女的方法就大不相同。他们不主张强迫,
更不主张威胁。在子女不听从父母的时候,他们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倾听孩
子的意见,然后再告诉孩子:“为什么应该这样做?”直至孩子心服口服为
止。
因为孩子小,不容易理解父母话中的道理。这时,父母就要耐心地说
明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让孩子认同父母的道理,进而知道什么是对是错,什
么是好是坏。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便能养成自己判断的能力了。
相反,不加以任何解释,不作耐心的说服,只是说,“难道你连妈妈说
的话也不听吗?”这样强迫孩子服从,他们并不知道父母是对的以及对在什
么地方;自己是锗的,错在什么地方。孩子盲目的服从,也就无从养成自己
的判断力。更坏的是有的孩子不服从,消极地或公开地与父母对抗。
●对孩子的问题不要嫌麻烦
小时成绩的好环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时
了了,大未必佳。”
小学班上成绩很好的学生,上初中和高中后成绩下降,这种例子屡见
不鲜。我孩子班上的同学和我的同事好友的儿女中,就有很多这种事例。反
之,小学成绩不太好,进中学后成绩斐然的亦到处可见。尤其是在男孩子中,
更为常见。
这是为什么呢?一些孩子成绩下降了的父母更是为此事迷惑不解。“乖
乖的一个孩子,怎么突然赶不上进度了?”这其中的奥妙,或者说,事情发
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学功课比较容易,只要顺从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
能获得好成绩。初高中课程难度逐渐加大,需要个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
这时是孩子本人的意志,而不是父母的意志,父母便无法再左右孩子成绩的
好环了。这是因为单纯的死记硬背已不能解决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学科的功
课越来越多地要求孩子们独立思考。因而孩子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不肯
动脑筋,就会学不懂、学不精,更不要谈做作业了。反之,如果孩子对新鲜
事物,新的学科能抱有强烈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会去自寻答
案。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每一个人,每个儿童和孩子都天生具有的,只是程度
强弱和大小有所差异罢了。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孩子在小时候都喜欢见了什
么就问父母:“这是什么?”和“为什么?”
儿童三、四岁的时候,是最喜欢发问的时候,也是儿童智力发育的重
要时期。到了小学低年级,孩子开始接触书本,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加,于是
常问父母“为什么?为什么应该变成这个样子?它是怎样变来的?”父母这
时如果因一时答不出而斥责孩子,或因有事而嫌弃孩子厌烦!“我现在很忙,
没有时间跟你讲。”或者干脆骂:“你怎么这么噜嗦,别再问了广或“只有你
的问题多,下次不带你出来了!”
父母这种粗暴的态度就会扑灭和冷却孩子开始萌生的求知欲和日益增
长的好奇心。如果这种情形反复出现,就会使孩子逐渐对一切不感兴趣。当
然,在学校里对新的功课就不会产生什么强烈的兴趣了。尤其是当功课有了
一些难度的时候,更是如此。心灰意懒。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我问你们,你
们还嫌麻烦,我不问就是了。
这当然是极端锗误的作法。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聪明成才的先决条件。
所以,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发问,并加以鼓励。
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当然对于孩子们的询问,不一定要解
答得很详尽。但绝不可随便编个理由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乱讲。有些问题
一时实在无法回答,也应该耐心地讲清楚:“你好好用功读书,将来你自己
就会了解的”。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展。这应该是父母在教育
子女中的一项首要任务。
发明蒸气机的瓦特,由于少年时期看见水壶盖被蒸气所吹动,于是对
蒸气产生了兴趣,而不断研究,最后发明了蒸气机。所以孩子好问,可以说
是一种好事。
有的问题,确实答不出来。这时也不妨但白地向孩子承认:“妈不知
道。”或“妈也不
清楚。将来我问清楚了,再告诉你。”这样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丑事。
因一个人本来就不可能什么都清楚;同时也不应忌讳向孩子说明父母读的书
不多,过去没有条件上大学等等。更重要的,这样做可以从小教育孩子对科
学和学习应该采取老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让孩子从小养成
一种求实求是的精神。
●要学会和孩子共同讨论
孩子们开始认识世界,接触世界,他们会有很多的“为什么?”
“这是什么?”这是因为外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的,他们急切
想认识它们,知道它们。
因而,要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就并不容易。他们的问题常常会使
父母无言以对。要回答得当,就有很大的学问了。
春天,父母常爱带孩子到公园去玩。看到初春盛开的桃花,母亲会指
给孩子看:“你看这桃花开得多好看!”这时,有的孩子就会好奇地问:“桃
花怎么会开的呢?”这个问题,母亲还不难回答。她可以说:“春天来了,
桃花就开了。”然而什么是春天,为什么到了春天花儿就要开,孩子仍然是
迷雾一团,于是孩子不免要问,“为什么桃花要在春天开呢?”
孩子们这类天真的问题很多,有些确实还很难回答。这是由于许多大
人们认为是当然,或自然的事情,孩子们却觉得新鲜稀奇。“为什么?”正
是孩子们推想出来的问题,也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如果这时父母对他们的
问题等闲视之,随随便便给以搪塞,就会抹煞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扼杀
孩子的求知欲。时间久了,孩子的推理思考能力,也会逐渐减低。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是呀,为什么桃花在春天就会开花呢?这
个问题问得好。”然后和孩子耐心地解释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春天的
天气是不是暖和些尸“冬天干枯的树叶现在没有了,天气一变暖,又长出了
新的嫩叶,对吗?所以天气一变暖,花儿也就开了。”如果能够这样与孩子
讨论,启发孩子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就会增强和提高孩子的求知欲。
同时,也会增加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在子女的教育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
就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不能满足或不应满足时,我们不应粗鲁而简单
地拒绝:不行!不准你去!或者在我们父母提出的要求,儿女不同意时,我
们也不应简单地采用命令方式:这事妈已经决定了!
具体地来说,九、十岁的孩子都喜欢到动物园去看动物。春天来了,
孩子早就盼望着有一个节日,父母能带他们到动物园去玩。一个春和日丽的
星期天,小宝眼看左邻右舍一家一家地走了,于是嚷着说:“妈,咱们也到
动物园去玩吧!我要看河马。”母亲由于那天有事,而且身体也不大舒服,
便简单地拒绝了。于是小宝哭了一上午,弄得一家人不痛快。当时如果母亲
能够体谅孩子的心情,心平气和地和小宝讲清楚自己的处境,与小宝商量、
讨论。他们不难达成一项协议:下星期天到动物园去看河马。或者妈身体不
太舒服,动物园太远了,到较近的公园去赏一赏花。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子女在喜好和兴趣,甚至交友诸方面看法都会
与父母有分歧。这时父母对子女的一些喜爱与兴趣绝不能简单地禁止。而应
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与子女讨论,以求得共识或找出正确解决的途径。我自
己就曾遇过有关此类棘手的问题。孩子上高中后交上了一个不大读书的朋
友。俗话说:近未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不赞同孩子与那个同学常来往。有
一天,当孩子又要找那个同学去玩的时候,我拦住了他。“你又要去找小字
玩呀?我不喜欢你同他过多的接触”。孩子不以为然地问道:“为什么?他又
不是什么坏人。”确实,小字并不是什么不三不四的坏人,只是不爱读书。
我不能以此而禁止儿子与他交往。但我又耽心交往的时间久了。孩子会受他
的影。响也失去上进心。因为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于是我只得以
商量的口气问道:“你为什么喜欢同他来往呢?他有些什么优点?”孩子由
于没有感到什么压力,所以未多加思索地便说:“他为人很好啊,我喜欢和
他聊天。”这时,我也就说出了自己的耽心:“小宇是个不坏的孩子,但是他
有一个严重的缺点,不读书。而青少年时代正是你们应该发愤读书的时候,
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期,你们将来会受到一生中无法弥补的损失。你如果真心
与他交朋友,你就应帮助他努力学习。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就必须与他
保持一定的距离 .. ”经过这次谈话后,儿子才又把心收了回来,不再有时
间就同小宇泡在一起胡聊了。
大人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
一些无谓的争吵;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会孩子在社会上怎样做人和与人共事。因为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与人相处,分歧是不可免的。
●要让孩子敢于说出不同的意见
母亲们都喜欢孩子聪明。听话。可是有时聪明的并不一定听话,听话
的不一定聪明。作教师的也是一样,尤其是小学。中学的老师总喜欢自己的
学生听话,少给自己找麻烦。虽然他们也知道过多地要求听话会妨碍儿童的
智力发展。
由于家长和老师都喜欢孩子听话,所以勇于说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不同于父母和老师的意见的孩子通常不受欢迎。不过有时也会有例外。
我的一个学生,她在小学教书。她告诉过我一个有趣的故事,同时也
是很有启发性的故事。有一次她上一年级的数学课,她问:“一棵树上站着
三只小鸟。一个顽皮的孩子用弹弓打掉了一只,试问树上还有几只?”几乎
所有的学生都举手说:“一只也没有了。树上应该是零只。”而一个平常不太
爱说话的孩子却举手说:“三减一等于二,树上应该还有两只。”引起全班同
学哄堂大笑。但那个孩子却执着他说:“就是两只嘛”。于是教师启发说:“打
掉的虽然是一只,但是弹弓一响,其他的两只就飞走了。”这样才结束了那
场争论。
那个学生虽然是答错了。但是我听了这个故事,我却觉得那位同学很
值得称赞。因为他能不为多数人的意见所左右,而有自己的主见;不怕被人
耻笑,而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少年时代很少和同
龄的孩子一起玩耍,而爱独立摸索研究事物,在学校里他曾被讥嘲为“乡巴
佬”。发明“相对论”的爱因斯但的座右铭之一就是“从他人的意见中独立
出来”。这两个科学家的发明和创见,正是因为他们能独排众议。当然,这
样作是不容易的。因为有时他们要顶住外界的冷嘲热讽和各种压力。现在的
许多公司或企业里,一些年轻人之所以被选拔提升为经理,就是因为他们具
有独特的见解,能开拓、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
不过事情尽管如此,我们的父母仍然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家听话,在外
不标新立异。当自己的孩子和同学的意见不合时,他们就担心“这样会受大
家的讨厌”。这实际上就是强迫孩子顺从大家的意见,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
展。
法国人则全然不同。他们轻视受他人意见左右的人。他们赞许孩子有
不同的意见,他们喜欢孩子相互讨论和辩论,借此磨练孩子的处事能力。
因此,在孩子反对父母的意见时,我们不应轻易地责备孩子不听话。
如果孩子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应该耐心他说明、解释。这样,才能养成孩子
有主见、有创造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古国,存在的封建意识在我们的头
脑中还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喜欢儿女听话,百依百顺,容不得儿女的反对意
见,更容不得儿女的反驳。而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再要求儿女们百依百顺是
很难做到的,而且也不一定就正确。儿女们有时的反对或者有不同的意见并
不一定就是什么了不起的错误,更不是对大人的不尊重和不敬。我们日常生
活中的许多事情本来就可以是这样做,也可以是那样做。并不是只有一种方
法才能做。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记得有一次我妻子要儿女去买米。女儿拿了两个提包就准备出门,
我妻子看见把她叫住了:“你怎么不拿小推车去拖呢?还拿两个提包!”
女儿不以为然:“我。拿两个提包,一手提十斤就拿回来了,何必还推
什么车子呢?”
妻子却坚持说:“当然是推车子方便得多啦!”
其实,这种争论完全是多余的。女儿喜欢用手提,就让她用手提好了。
如果真是吃力的话,那么下次不用大人提醒,她也会自己要用推车的。这既
是对女儿的尊重,也是让孩子们自己到生活中去学会经验。一个人只有通过
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也才最牢固。
同时,一个人只有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才能肯定自己的生存的目的,
并才能为达到目的而努力。当然,在儿女这样做时,也不应排斥向父母请教,
排斥父母的教导与提醒。
●不能强迫孩子读书
现在孩子们玩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孩子放学回来,书包一丢,就玩
起了电动玩具,一玩几个钟头。或者往沙发上一坐,打开电视就看了起来。
正书也不看,功课也不做。急坏了做妈妈的。有的父母气急了,没有办法,
就抢掉孩子的电视游乐器,或砰地一下关上电视:“快去做功课!整天正书
不念,看你将来怎么得了!”
做妈妈的越是不准,孩子们越是要看,要玩。这种强迫孩子念书的教
育方法,是最容易引起反效果的。因为如果孩子对书本(功课)不感兴趣,
强迫孩子去念,孩子只会对念书到痛苦,会讨厌书。而且作父母的愈叱责,
愈强迫,孩子愈讨厌。
所以,当孩子沉迷于电视游乐器和电视的时候,不能粗鲁简单地关掉,
而应当想办法使孩子转移兴趣,使孩子对功课产生兴趣。例如母亲可以问:
“你今天的功课做了吗?”或者“你们今天上什么课?讲了一些什么问题?
那些问题都听懂了吗?”“你觉得今天的功课有趣吗?”诱导孩子对功课产
生兴趣。
现在日子过得好了。家长都很少要求子女做什么家务,”甚至连扫地、
洗碗都是由父母包了下来。他们只要求子女读书,读好书,希望子女成才。
因而孩子不读书,或者不用功读书就成了当前许多父母责骂儿女的主要或唯
一的原因。他们对子女抱的希望越大,要求愈切,督促就越严。而子女不能
了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因而对父母的督促。甚至规劝和责骂听不进去,仍然
贪玩,是常有的事。这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天生都是好玩的,孩子爱玩,不
足为奇。其次读书与玩相比是一桩苦事。因而,如果孩子没有求知的欲望,
不明确读书的目的,对读书激不起兴趣,父母的责骂只会徒劳无益。我从前
的一位邻居就是这样。母亲自己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家庭环境的变化,使
她没有机会进中学读书。她终身引为憾事。因而有了女儿以后,一心就想一
定要让女儿多读些书,绝不能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当一个大老粗。然而,
她的这番辛酸的历史,女儿并不能理解。因而每当她督促和责骂女儿不好好
读书时,反而引起女儿的反感——我就是不读。那位母亲经常同我提起这事
就抱怨说:“我真不懂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用功读书;我们那时
没书可读,却想读得要死!”事情就是这样:人们对得到的东西通常并不珍
惜,而对得不到的东西却总是无限向往或追求。
父母要求子女用功读书是正确的,父母督促子女读书也是应该的,而
且是父母应尽的职责。否则,子不教,父之过。因为青少年时代正是求学的
最好时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是读书又不能强迫。因为父母可以
把子女锁在书房里,但父母却不能把书本,把知识塞进儿女的头脑。知识的
吸收与消化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努力。所以,父母要想让子女努力学习,当
然应该督促;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读书的重要,也可以骂、应该骂。但是如
果孩子喊不听,骂不怕,仍然是贪玩而不读书,则应该作耐心细致的说理工
作了。只能是通过耐心细致和热情的关怀,帮助孩子自己认识读书的重要,
并对读书产生兴趣,由不自觉而逐渐变
为自觉的学习。同时,父母还应该热情地帮儿女妥善地处理好玩与读
书的关系,做到有劳有逸。学习好,休息好。
因之,我们也不应一味地反对孩子玩电视游乐器和看电视。因为它们
对启发和发展孩子的智力和想像力还是有益处的。只要不是过度沉迷于游
戏,就应当允许孩子做一些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允许孩子看正书或做功
课一方面难于做到,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孩子僵化和呆板。所以应该通过看儿
童书籍和电视以及玩电视游乐器使孩子多方面接触世界和事物。
否则家里的电视机关上了,孩子可以跑到邻居家里去看。家里不许玩
电视游乐器,他跑到外面去玩。孩子如对功课不感兴趣,认识不到读书的重
要,即使人坐在书桌前,心思也可以仍在电视上。
再者,父母在要孩子读书,教育孩子读书时,除不能强迫外,也不应
提一些过高的,显然是孩子一时无法达到的要求。前面讲的长沙晚报上报道
的那位老农也是恨铁不成钢,要孩子读好书的心情过于迫切,提出了不恰当
的要求:考几个一百分。一个完全不愿读书的孩子
一夜之间可以变成一个考百分的孩子吗?这无异于在把孩子往死路上
逼。所以,只能循循善诱,逐渐提高要求。
读书不能强迫,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在儿女不愿读书时,父
母应该冷静地了解和分析孩子不肯读书或功课不好的原因。有的孩子由于身
体和智力的原因确实无法读书,读书困难很大。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时就
更应该关怀他们,爱护他们,与孩子一起共同寻找对策,更不能强迫。同时,
父母在教育和培养子女时,也应因材施教。
●应该允许孩子失败
孩子好奇心强,常常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要做什么。男孩子看
见哥哥或父亲骑自行车,就会哭着要骑自行车。虽然他的脚还踢不着踏板,
却总是跃跃欲试。女孩子看见母亲洗衣,有时也哭着要洗衣。这既是孩子的
一种好奇心,但同时也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表现,表现他们和大人一样也能够
做。因此,在他们要求这样做时,不要随便对他们泼冷水:“你人才比车子
高一点,就想骑车子,别把车子摔坏了。”或者:“人小小的,就想洗衣,反
而把衣服洗脏了!”
这样泼冷水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妨碍他们的成长。虽然孩子确
实是大小了,还不可能做这些事,但孩子有了这种独立意识,有自己尝试的
意愿,作父母的就应该尽力从旁协助,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这对孩子
的成长很重要;而且当他们尝试时,没有做好,也不应苛责。因为任何事情
都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因此,对孩子给予协助和适当的鼓励是最可取
的方法。这样,孩子的上进心才会愈来愈强,进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战。
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就会畏缩不
前!”一个人一
有了畏缩心理,就会什么事也不敢做了。企业家的这句话同样也适用
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孩子想做什么新的尝试,父母一听就先说:“你做得好吗?莫做错
了,把东西搞坏
!”这样孩子就会犹豫畏缩起来,没有了信心!而信心则常是一个人做
成事的后盾。反
,畏缩、害怕失败,心理上首先就失败了,便更容易把事情做坏。
有个围棋家说过:“不尝试是无法知其成败的”。因而这位围棋家以此
话勉励自己的弟
所以他的弟子们都敢积极地进行挑战,而且多数成为了棋坛名人。
学功课也是这样,只有敢于提问题,又敢于回答问题,才能把一门功
课学好。一个在英语课堂上不敢开口,怕讲错的人,是绝对学不了英语口语
的。
因此,当孩子们要求做某种尝试时,即使我们知道会有许多困难,或
者不会成功,但还是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去考验自己的才
能。有时孩子能想出父母想不到的办法,超乎平常的构思,也不一定。如果
事先就肯定会失败,而不许孩子尝试,那么孩子内心潜伏的无限可能性就会
因而得不到发挥。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状态,会使孩子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事
物,养成孩子保持缄默和消极、被动。
而事实上,任何人的成功通常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失败的。任
何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而且开始通常也都
是做不好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才由做不好达到了做得好。就以洗衣服
这样一件简单的事而论,一个人初次洗衣服时肯定洗得不甚干净。因为他没
有洗过,没有经验,不知道怎样才能洗得干净。做饭也是一样,很多人第一
次做饭,不是少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稀。这
是不足为怪的。因而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做什么事,做坏了,父母不要过于责
备,而应帮助他总结经验,找出没有做好的原因。下次也就可能做好了。所
以,正确的态度,不是埋怨。责骂,而是热情的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
俗话说:“失败为成功之母”,也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失败,何来的成功?!
不过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事实上也并不容易。我就见过有些
父母,他们看见孩子没有把事情做好,就干脆自己做了起来。他们的说法是:
“我自己动手省事得多。”
现在有些孩子在考大学时,由于某些原因临场发挥得不够好,而没有
考上。这时父母就焦躁不安,于是埋怨、责骂。这种作法是极端错误的,而
且不利于孩子再战。像孩子考大学这种大事,我们当然不希望子女落榜;但
同时我们却又必须允许和容忍孩子失败。一时失败了,坏事既然已经发生,
父母就绝不要再埋怨和叱责。反之,应关心和体贴孩子的痛苦,同他谈心,
共同找出考试失败的原因,想出克服的办法,找出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激励
孩子再战,争取下次战斗的胜利!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家长们都希望儿女成才。年轻的父母更是望子成龙心切。在儿女的智
力投资上不惜一切。他们聘师教孩子写字、认字,甚至弹钢琴。有的孩子生
性好静。坐得住,拿支铅笔给他乱画,他也喜欢。从前我家搂下的一位邻居
的孙子就是这样。他一个人拿一支铅笔一张纸坐在小桌子跟前能画上一两个
钟头,不吵不哭。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跟一个小大人一样。念小学以后,一
直在儿童美术班学画,确实画得不错了。但这样从小对画画有兴趣,喜欢画
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而我所见更多的是父母强迫,孩子们画画、写字、弹琴、
而且还硬性规定每天必须画几小时,写几小时的字或弹几小时的琴。一个三、
四岁,五、六岁或七、八岁的孩子正是对外界一切都感到新奇。最好玩的时
候。你现在要把他关在屋子里,锁在书桌旁。钢琴前,他怎么会受得了呢?
而且还是一两个钟头。于是有的就只得逃跑。父母发现后,当然少不了要挨
一顿训斥;同时还得老老实实地又坐回去:“你再跑,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孩子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要求,父母只是管束、训斥和强迫,孩子
是学不好的。而且时间长了,孩子还会对画画、写字、弹琴反感,厌恶,以
致消极对抗。这样的事我见过和听过的都很多。那就是:你一定要我画,我
就乱画 .. 父母一来检查:画的画是圆圈圈,字写的东倒西歪 .. 这还是好
的,老实的。
早一两年报上就报道过这样一个悲剧。一个小学生,家里要他学钢琴。
每天下午放学就必须先练一个小时钢琴,然后做功课。星期天更是得忙上一
上午,上教师家里学琴——孩子对弹琴没有兴趣。他看见钢琴就厌恶,他几
次想把钢琴毁掉,几次反抗:“我不弹,我不要学。你打死我,我也弹不好
广但父母却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反抗,一定要孩子学:“已经学了两年了,花
了这么多钱了。你应该争气,把琴学好!今后每天不弹熟练习曲,就不许出
去玩!”
孩子无奈,为了断掉父母要他学琴的念头,有一天在放学回家时,他
用石头砸了自己的一根手指。
艺术家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儿童的智力也应该从幼儿时开始启发;同
时应该先从培养儿童的兴趣着手。而且兴趣又是因人而异的。绝不能由父母
来主观决定或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在幼儿时期,作父母的可以鼓励孩子们学
习和接触各种事物:画画、写字、弹琴、跳舞、武术等等。启发孩子的兴趣,
让他们自己产生学习的要求。只有当孩子们自觉地愿意学习时,他们才能把
坐在桌前画画、写字、坐在琴前弹琴当作一乐事。一两小时还嫌少。他们的
学习也才会进步。
反之,没有自觉的要求,即使可以强迫一个时期,也不可能持久坚持
下去。这是因为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和学习什么东西,只有当他把自己的
身心都投入到那件事情上时,才能做好或学好。我有一个同事为了培养儿子
画画,她有好几年没有休息过礼拜天,也没有休息过寒暑假。因为一到礼拜
天、寒暑假,她就要陪儿子到少年美术班去上课。儿子在她的监督和半强迫
下画了二、三年,当然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还得过奖,受到过外国朋
友的称赞。但是,当那个孩子一人小学,母亲不可能时刻控制住他时,他就
再也不拿画笔了。
另外近两三年社会上又兴起了经商热。人人都只想赚钱。于是有些父
母不让孩子读书,要他们未成年的孩子辍学去做买卖。这当然是一种短视,
而且是极端错误的,贻误了孩子。因为经商、做买卖也是极端需要知识的。
一个文盲是做不好生意的。
而且更糟糕的是:有的孩子要读书,死命要读书,不肯去做小买卖。
可是父母则钻到钱眼里去了已经出不来了,强迫自己的子女辍学。曾有一个
县的商人,就因为强要念中学的女儿辍学去做生意,女儿不肯。在父亲的一
再逼迫下,自杀了。
所以,作父母的绝不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子女做他们所不愿做
的事。哪怕是好事,父母的要求是正确的,也只能耐心地开导,绝不能一意
孤行,强迫、蛮干。
●孩子需要赞许、表扬和鼓励
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对儿女的学习成绩通常十分重视。即使平
时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辅导他们的功课;但每逢考试,不分大考小考,
家长总要问一问成绩,看一看分数。孩子得了高分,孩子得意,父母也高兴。
又是赞许,又是奖励。家长这样作,肯定孩子学习上的成绩,与孩子分享成
功的欢乐,鼓励孩子继续进步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因为人都需要别人的
关怀,需要鼓励,何况孩子?!
但是,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或是考试不及格,脸马上就
沉了下来:“怎么考得这么差?!真丢人!”或者:“不及格,你的书怎么读
的?真是蠢死了!”孩子没有考好,或者不及格本来就有些着急和不好意思,
甚至难受。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因而,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亲人的关怀,尤
其是父母的关怀。如果这时父母能更加关心他一些,帮助他找出失败的原因,
鼓励他从中吸取教训,努力学习。孩子也可能会奋发努力,赶上进度。反之,
如果像前面所讲的那样一味指责,孩子只会更加悲观。失望,甚至内心很可
能反抗:
“丢人就丢人,我笨,我学不好!”进而走上撒谎、涂改成绩的道路。
这样的事,不是没有;而是经常发生。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有些孩子别的成绩都好,偏偏主
科成绩不好。我就过见过这样的孩子。于是她母亲说:“虽然你的体育和劳
作成绩好,得了满分,但是算术不及格,这有什么用呢?!”主科比较难学,
孩子算术不及格确实不能忽视,应该督促孩子努力学好;但对孩子在体育和
劳作课上取得的优良成绩也应该肯定和赞许。而且体育和劳作要得满分,孩
子也是花费了劳动和汗水的代价的。同时,孩子的体育和劳作好,使孩子有
一个强健的体魄和热爱工作的习惯,对儿女今后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和有益
的。父母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孩子畏惧困难或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学好
算术,甚或语文等主科,这当然是严重的不足。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
它要求全面发展,平衡发展。因之,父母应及时指出,帮助孩子认识其重要
性。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教导孩子的方法有两种:肯定成绩,发扬优点,鼓
励再进;认识和矫正缺点。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效用,相互补充。前者肯定
成绩比较容易做到;而后者要矫正孩子的缺点就不容易了。它既要求耐心,
也要求爱心。这两种方法实际上是对子女教导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如果
父母过于注意孩子的缺点。这里要说明一下,孩子是不可能没有缺点的,没
有缺点的孩子是没有的。区别只是孩子缺点的大小。父母如果看不到孩子的
优点,就会对孩子责备过多,以致夸大缺点,对孩子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因
之,父母必须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并且诱导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来
克服自己的短处。不论是体育课或劳作课,只要是孩子感到得意的学科或是
孩子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就应当予以肯定。称赞,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
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感到头痛的科目,他们就会有信心去努
力学习了。
反之,如果父母亲忽略孩子感到得意的科目,而一味强迫他们去念成
绩较差的课程,会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因为有的孩子在主科学不好时,
他们自己就感到有压力,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而父母又拼命地逼他们学
好,他们会越发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加深自卑感,最后甚至进而对所有
功课都产生厌恶感:“不行,不行。我反正什么也不行!”
相反的,如果在孩子算术或语文考试不及格,感到沮丧和悲观时,父
母能热情地鼓励
他:“不要泄气,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做好作业,
就一定能学好,一定
能考出好成绩广孩子可能会心情开朗,一心去克服算术或语文学习中
的困难,走出低谷。
与此迈然不同的是另一些家长。他们面对形势的变化,茫然失措。孩
子沮丧、悔恨、悲观;父母埋怨孩子过去不读书。眼看同学在前面跑的远了,
那些孩子的自卑感越来越重。后来也会几次参加考试,但次次落选。
这些事例有力说明,在孩子对学习认识不足、不好好读书、考试不及
格,或者受到挫折与失败时,父母应该按捺住自
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而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过去的努力或
成绩,鼓励他。帮助他克服弱点,战胜困难。不要泼冷水,专门数落孩子的
缺点或过失。帮助孩子从沮丧。悲观中走出来。
当然,对孩子也不能片面的赞许和过分的表扬。或者只因为孩子喜欢
听表扬就一味迁就而表扬,包括孩子的缺点,容忍孩子的坏毛病。那样也会
把孩子惯坏,使孩子听不得批评。经不起失败。
●糖果与鼓励
孩子们都喜欢吃糖果,于是有的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做功课,努力学习,
常用糖果来引诱和激励他们。
我的一个同事曾经跟我讲过他用糖果训练儿子跑步和跳高的趣事。那
当然是一切比较贫乏的 70  年代初期。教师工资不高,因而进口糖果在一般
人家也都成了奢侈品。
每天清早,他领着儿子跑步,然后训练他跳高。每跳过一次跳竿,他
就赏给儿子一粒糖。经过这样的特殊训练,他儿子在高中毕业时,终于顺利
地考人了师范学院的体育系。这件事今天听来虽然有些滑稽可笑,却说明了
糖果的一定的刺激作用。
平日一般父母也常对孩子说:“如果你得到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支钢
笔”,或者别的什么孩子希奇的东西。于是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所希奇的东西,
认真做功课,拼命争取一百分。
这种鼓励的方法与前面讲的赏一粒糖实质相同。它们有时可达到预期
的效果。不过,在这样的激励下,孩子虽然认真学习,在一段时间里提高了
成绩,考了一百分;但是孩子们并不看重功课,看重学到的知识,为学到了
知识而高兴,而是一心想着的是奖品。奖品一旦得到了,也就不再读书了。
同时,由于他们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读书目的,或者说父母并没有帮助他们树
立一个正确的读书目的;因而孩子也不能真正养成读书的兴趣。此外,由于
父母要求的是分数——一百分。有的孩子用了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
可能只得了九十分或九十几分——实际上这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一个认真
读书的孩子也应该可以为这样的成绩而高兴了——但是由于它与父母的要求
还相差几分,因而仍然得不到父母许诺的奖品。于是孩子产生了一种不合理
的闷闷不乐。这是一种完全不应该的偏差心理。孩子本应以念好书学好知识
为追求的对象,这样却变成了孩子为获得奖品而上学、读书。
同时,由于孩子急切地想获得父母允诺的奖品——他们早就渴望获得
的东西。因而一旦他们也努力了,而分数仍达不到父母定的指标,他们就会
怨恨老师,而且会促使他们在考试中弄虚作假,涂改成绩单。
目前一些富有的家长,他们动辄以大量的钞票来作为奖赏,后果只会
更糟,对孩子们的心灵毒害更大。这些父母在看了儿女成绩不够理想后,为
了鼓励孩子学好功课,想给儿女一个强刺激,于是大口许诺:“只要你能考
一百分或九十分,妈就给你钱”。这种把分数与钞票直接挂钩,在短期内也
许可能得到一点强刺激的作用,鼓励孩子进行一次最后的冲刺;但很容易使
孩子忘却学习的真正目的,掌握有用的知识。而且孩子拿多了钱也不好,容
易走上邪路。孩子一旦养成了大把花钱的习惯,而成绩又一时不理想,分数
上不去,得不到那笔奖金,孩子可能就会去偷钱!因为学习成绩——有时不
是一两次冲刺就可以上去的!
这还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有奖也就会有罚。父母为了督促孩子学好
功课,有的父母也常采用一些惩罚。“你下次再考不及格,我就不给你买新
衣了!”或“下次你再考不好,就打你的屁股!”
这样讲,父母原是想吓一下孩子,想让孩子用功读书,认真做功课。
但是,不论是用糖果或金钱作为奖励或惩罚,父母们都忽视了一个根
本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为什么考不及格?是单纯的好玩,
没有做功课,或课堂上没有听讲?还是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呢?这些问题如
不逐一解决,孩子的学习成绩无论如何也提不高的。许诺或恐吓只会使孩子
更加痛苦且厌恶读书,厌恶老师。同时,他们为了获得父母许诺的东西,或
者逃避挨骂挨打,他们会撕毁成绩单,涂改分数、偷东西,甚至离家出走。
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屡见不鲜。所以我认为在子女的教育中
奖罚虽然不可无但一定要使用得当。绝不能滥用金钱物质作什么强刺激。要
想使孩子学好功课、努力学习、成绩好,主要的应是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
启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养成孩子自觉地读书做功课的习
惯。对已经懂得用功读书的孩子,则不必过分看重分数,例如九十五分与一
百分之差等等。对于成绩不好,没有上路的孩子,则首先是了解孩子不念书
或学习不好的原因。如果只是听课不认真、贪玩,父母应耐心说服,帮助孩
子明确读书的目的。如果是听不懂,学不好,父母就应具体帮助,并给以正
确的指导,设法帮助解决孩子学习中的具体困难:“现在你可以自己做做看。
不要着急、不要慌。 .. 不久你就能赶上其他的同学的!”以增强孩子的信
心。
其次,再谈一谈九十分与一百分的问题。有些父母在孩子得到九十五
后,仍然要求孩子得一百分。这种要求并不为错。它可以使孩子不满足已取
得的成绩,继续进步。不过,对分数
也不应迷信或绝对化。因为有的考试的试题全是书本上的死材料。有
些不大喜欢死记硬背的孩子尽管学得很好;但对有些部分没有死背,于是丢
失了几分。这里面就有一个读死书和读活书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
也都曾见过或听说过这样一些人。那就是他们在学校的成绩很好,是高分满
分,而一到社会上工作中他们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却很差。
反之,有些思想灵活的孩子,他们功课也学得很好,只是从来没有或
很少得过满分。但是他们养成了读活书的习惯,思想活跃,到了工作岗位,
实际工作能力很强,适应快。
因此,父母在关心孩子的学习时,父母应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
代表成绩的分数;但千万不要也不能过于迷信或强调分数。
●游戏与玩具
做游戏是儿童的需要,爱玩是儿童,也是中、小学生的天性。游戏也
符合孩子心理活动发展的特点。它是儿童的基本实践和独特的学习形式。如
果一个孩子对玩耍和做游戏的需要都没有,那个孩子不是身体发育不健全,
就是心里不健康。
所以,在每个院落里,我们总是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做游戏,听到他
们的欢声笑语。当然,有时也会听到一些哭声。
捉迷藏,牵羊买羊。这些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它简单,不需
什么设备,又热闹有趣。不分男女,人多人少都可玩。除了这些共同的外,
男孩子还喜欢打弹珠,玩打仗,“打圆牌”;女孩喜爱跳橡皮筋,丢米袋(或
沙袋)等。
在做这些游戏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规则的。它要求参加这些游戏的孩子
们必须自愿地遵守规则。如此一来,做这些游戏可以养成孩子守规矩、重法
律的意识和习惯。因为如果哪个孩子不遵守规则,耍赖皮,玩伴们便会群起
而攻之。“你赖皮!你赖皮!”如果他坚持不改,玩伴们就会不理睬他,不同
他玩耍。小朋友们对他的疏远比父母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另方面,做游戏是一种集体活动。通过游戏,在玩耍的过程中也可以
无形中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和合群性。这些对孩子将来的独立生活都是非常
重要的。因为人需要群体生活,需要有别人的伴同,需要有别人的情感支持。
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成功还是幸福,都离不开人际关系的支持。
所以作父母的绝不可以一味地把孩子关在屋子里,禁止他们与邻居的
孩子玩耍。即使像打圆牌这种游戏,它要赌输赢,容易引起争吵。玩枪,玩
打仗有时也容易打架,也不应禁止。因为从赌胜负中孩子们可以培养拼搏的
精神和竞争的能力。
与此同时,孩子可从游戏中得到满足和发展,进而丰富孩子的知识,
发展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考力,锻炼孩子的意志。孩子们在游
戏中不仅可以反映现实,认识世界,从而甚至产生改善世界的某种强烈的愿
望。所以父母不要压制孩子爱玩的天性,轻易责怪孩子贪玩。反之,应加以
正确指导,使游戏成为孩子更有目的的模仿和学习活动,并从中学到更多的
生活知识。
另外,孩子们除了做室外游戏外,还需要室内游戏,于是就产生了玩
具。现在孩子们的玩具更是越来越多,而且制作得十分精巧。有的栩栩如生,
有的可以行走,甚至作各种表演。在孩子玩玩具时,有些父母也喜欢在旁指
指点点。这在年龄很小,不能独自玩耍时,是有必要的。母子共玩,也可增
强母子感情和家庭乐趣。但是如果孩子稍微大一点,如幼儿园大班学生、小
学学生,能够独自玩耍的时候,父母则最好放手,让孩子自己自由自在地去
玩,让孩子自己变着花样去玩。这样会更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
如果玩得尽兴,而且创造出了一些新的玩法,父母还可以在旁鼓励一两句。
玩具买来就是给孩子玩的,所以只要孩子玩得尽兴,就达到了目的。
因此,父母也不必过多的干预。有的孩子在玩玩具时,他们极不老实,玩几
次就玩腻了,喜欢敲敲打打。有的甚至拿了螺丝刀把玩具分解得支离破碎。
父母看了不免痛心,忍不住要骂几句:“再这样弄坏,就不再给你买玩具了
广或者“这么贵的玩具一点也不晓得爱惜。只晓得破坏”。确实有时一件很
贵的玩具,才玩了三五天,孩子就把它弄烂了,着实令人心痛。所以适度喝
令孩子不要随便拆毁和搞坏玩具,教育孩子爱惜玩具、爱惜东西,是应该而
且必要的。不过,我们也不妨冷静地想一想。孩子之所以拆烂,这里面也有
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看看它们是怎样能够自己行走和唱歌的,绝不是
有意破坏。所以当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拆开玩具时,父母最好能因势利导,
教育孩子根据玩具的结构,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拆,不要损坏零件,然后
在孩子尽兴以后,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再把它重新组合起来,或者试着动手把
它修好!即使孩子还小,还远没有这种能力,但可以鼓励孩子动手去试。
当然,除了一些极简单的机械玩具以外,孩子们由于知识的限制是无
法重新组合的。但是动了手,对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重新组合好了一
个玩具,让孩子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劳动。组合不起来,孩子懂得了制造
玩具不易,也就不会再轻易地拆烂东西了。对一些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的孩
子,父母还可趁热打铁,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探求玩具中的奥秘。
●责骂一定要说明理由
有的年轻父母脾气躁,看到孩子做锗事或者不听话,脾气来了,就喜
欢大骂一通。这时老实一点的孩子就呆呆的站在一旁让母亲骂。调皮的不免
要顶上一两句。作母亲的骂了一通、出了气。可是儿女并没有认识自己的错
误,更没有什么悔改之心。
显然,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时,单纯发一顿脾气,骂一顿是无法教育好
孩子的。在责骂孩子时,父母应该说清道理,指出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不
应该做,使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地改正。
有的母亲在孩子不听话,重犯一些错误时,还喜欢翻老帐。孩子重犯
一些过去的错误,正好说明孩子自己对以前的错误没有认识,过去骂的时候
母亲没有能够说清道理,孩子没有能够明白挨骂的原因,进而反悔。因而挨
骂过了,而错事重犯。这时作父母的更需要冷静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因而
也更应该冷静而耐心地向孩子说明孩子行为错误的所在,更加热情地帮助孩
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寻找出重犯的原因。
我认识一位母亲,她是一位世界上少有疼爱子女的母亲。但是她有一
个容不得儿女顶嘴的毛病。儿女一顶嘴,她就气更大,骂得更凶。什么恶毒
的话都骂出来了。本来就不很驯服的孩子,经她这一骂,更是不服。于是母
亲气急了,就翻旧帐。“要你好好读书,你不好好读书。小学时我就再三提
醒你,骂你,要你好好读书,你不读。中学时——上课爱说话,听得不认真,
现在考试又不及格。除了说话。闲聊、玩,你哪门子事做得好?洗碗打破碗,
扫地还要我扫第二遍。玩,玩,你玩死这条命算啦!”
这些旧帐,女儿不知听过多少次了,也厌烦透了。因而母亲数落完了,
女儿不但没有对自己的错误有什么认识,反而更反感:“过去的一些事,老
拿来讲来讲去。”
所以,父母在责备孩子时,一定要注意,绝不能动感情,由于恨铁不
成钢,把自己的不满一股脑儿全部发泄出来。只能就事论事,冷静客观地向
孩子讲明孩子所犯错误,说明道理,使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的
不对,而产生侮改之心。这样才能收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不要一味地催促
我们常听一些父母抱怨说,“我那孩子简直是被骂疲了。随你怎么喊,
怎么骂他都无所谓。”是的,有的孩子确实是被骂疲了,把父母的责骂当耳
边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作母亲的好咬叨,而孩子则最讨厌母亲涝叨。
有的母亲看见孩子吃了午饭好久了,还坐在电视机前或在玩耍,就要
喊:“快点做功课去!”或者看到孩子做完功课,摆满了一桌子的书和本子,
就又会催促:“快整理好!把桌子收拾干净!”如果是一个十分听话的孩子,
当然,母亲一催,他就会马上去做。
但是大多数的孩子并不可能有同母亲一样的紧迫感。因而。他们即使
心里接受了母亲的意见,也会要迟延一下。于是有的母亲就又催了起来:“还
不快点去做功课!”或者:“还不快点把书本收拾起来!”
这样,父母的催促。咦叨多了,孩子反而会习以为常,不听训示了:“反
正她喜欢唠叨!”这也就是父母们所抱怨的“疲”了。
所以要督促孩子读书和要培养孩子爱整洁的习惯,必须随时注意方法。
父母可以提醒“你今天有作业吗?功课做完了没有?那么你就不要玩太久,
要记得做功课。”或者:“做完了功课,要记得把书本整理好,不要都摊在桌
上!”而且讲了之后,要给孩子时间思考,不要急不可待,马上又催,那样
就容易变成咦叨,而且也容易使孩子厌烦。相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
思考和行动。
●责骂无妨,但不可暴怒
做父母的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而就免不了要责骂。完全不责骂,对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听之任之,必然会惯纵孩子,惯坏孩子。我国有句古话:
“玉不琢,不成器”。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孩子不好好管教,教导,是不
会成才的。而对于放任孩子不管的父母也有一句警语:“子不教,父之过”。
我国几千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教育中包括对孩子坏行为或
不好的行为的责备。只是在责骂时,绝不要由于一时气愤,感情用事而大发
雷霆,大声呵责。因而,“责骂无妨,但不可暴怒”便成为教养子女的戒律
之一。
不轻易苛责孩子的父母,突然一次厉声责骂孩子,会使孩子感到不知
自己是否犯了什么大错,于是想知道惹父母生气的原因。这时所产生的责备
效果很大。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平时不会也不曾这样大声叱责,如此发作过。
他感到自己的过失严重,才会惹得父母生如此大的气。因而不禁有了
反悔之心。
但是,于今有些父母不然,他们动辄大声苛责。一家孩子犯事,四邻
连带遭殃。而且由于父母经常如此,孩子也就会习以为常:“又来这一套”,
甚或:“又来这一套,又没有那个怕你这一套”。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这样
大声苛责,还会造成顶嘴和反感:“真是嗜咳!”或者:“没事找事骂!喜欢
骂!”这样大声苛责,孩子当然一句也听不进去,更不会有什么反悔。所以
我们说厉声责骂,是管教孩子最笨拙的方法。
国外有一位知名的棒球评论家说过的一段话对我们怎样训练孩子可能
会有些启示:有许多棒球运动员在比赛时,会时常转过头来看教练的脸色。
老练的教练这时总是不理睬球员的注视,若无其事的观战。因为这样能给球
员以安全感、信任感,便于发挥他们的战斗力。其实那位教练的内心何尝不
是同球员们一样紧张激动?!但是他不能表露出自己的紧张和担心,怕影响
球员们的情绪。父母子女之间也一样,父母的一举一动常会给孩子很大的影
响。
参考这位评论家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在责备孩子时,父母应冷静而
细声地同孩子讲清楚:“你为什么被叫到这里来,知道吗?”或者:“对于你
所做的事,你有什么感想?”引导孩子自己反省,承认错误。
印使是再大的事,即使是自己很气愤,但在孩子面前,也应该控制自
己的感情,冷静地责备孩子。否则感情用事,厉声苛责孩子后,孩子们不服,
只会徒增烦恼。
●责骂时不要揭短
现在,我想改换一个角度来谈。孩子们会做错事,因为孩子们不可避
免地会有缺点。而且这些缺点也正是造成他们挨骂或父母唠叨的原因。
责骂也好,唠叨也好,最好就让它们停留在家庭的圈子里、母女之间、
父子之间。但有的父母有时喜欢对邻居和客人们也讲:“唉,我这个孩子就
是不读书,功课总是不及格广或者:“我这个孩子就是喜欢说谎,真是气死
人!”父母这样说,也可能出于无心,只是一时气愤或心血来潮,或者说明
自己责骂。孩子的原因。不论是前者,或是后者,这样做都是不对的。这样
在外人面前张扬孩子的缺点,丝毫无助于对孩子的教育,而只会伤害孩子的
自尊心使他无地自容,在人前拾不起头来。
另外,在邻居和几个好友相聚时,有的人喜欢对主人的孩子夸奖几句。
这通常是一种客套。但有的母亲为了表示谦虚,在听到赞美时总爱说:“唉,
我这个孩子任性得很,不太听话哩!”或者:“都小学五年级了,还娇气得很,
什么事都要做母亲的督促!”如果孩子没有这些毛病,为了谦虚,作母亲的
这样说就不对,即使孩子真有这些缺点,也不应向外人张扬。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知道自己的缺点,他们有羞耻心。自己的
缺点,家人知道没有什么,但说与外人知道,面子上就觉得过不去了。因而
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羞辱感,令他们自惭形秽。所以,父母在与外人交谈时,
谈到自己的子女绝不要揭短。因为父母无意间向外人讲自己的孩子的缺点,
无异于向第三者说他并非是一个好孩子,极端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
健康成长。相反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时刻加以肯定。譬如在外
人美自己的孩子时,父母可以说:“是的,我的孩子最近进步很大!”这样孩
子觉得光彩,同时也会更加奋发向上。
●不要多讲孩子的缺点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漂亮。但是事实上这是很难
的,世上哪有那么十全十美的孩子?!那么十全十美的好事?!正因为如此,
所以我们中国人又有一句古话:“母不嫌子丑”。别人看来不好看或不聪明的
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却总是聪明可爱的。不过这通常是指很小的时候。事实
上,如果孩子有些天生的缺陷,再加上淘气不听话,父母除了痛心以外,有
时难免会有厌恶之感。
在早两年的报纸上我就看见过一则中学生自杀的新闻。那孩子还只是
一个中学学生。他天生比较迟钝,倔强。而他的弟弟却长得与他全然不同,
大脸大眼,一副聪明相。两人在一个学校读书,哥哥原比弟弟高两年级,后
因功课一直学不好,三年内降了两级与弟弟同班。由于他读书读不进去,又
长得丑,所以母亲看见他就难免会产生了些厌烦的感觉。看到他作
业总是打 X ,就情不自禁地唠叨起来:“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一个又蠢
又丑的笨蛋?!我不知前世做了什么孽。”
孩子虽然迟钝,但这些话还是听得懂的。于是孩子对自己前途完全失
去了信心,再加上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吃安眠药自杀了。孩子死后,
母亲也十分伤心,但悔之晚矣!
又如,我从前有一家邻居,他有一个儿子是天生的高度近视。看什么
东西都要放在鼻子面前才看得清。母亲见了又气又恨,有时就骂:“什么东
西都要拿到鼻子底下去闻。瞎子!”
孩子天生视力不好,本来自己就很痛苦,结果母亲还要喊他瞎子,心
中更是痛苦和自卑,因而常一个人躲在外面痛哭。这样当然对孩子身心的发
展都有很大的坏处。
作父母的没有不心疼自己的孩子,正是由于这种心疼与忧虑使他们对
孩子的某些缺陷更加感到无奈与怨恨,因而在生气时,或孩子不听话时,这
种对上天不公的怨恨就发泄了出来。这行为,我们作过父母的人是可以理解
的,然而它无意间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对待有天生
缺陷,包括生理缺陷的孩子,父母应该更加耐心和细心,使他们时时感到温
暖和帮助,并且克服和战胜那些缺陷给生活和学习上所带来的不利与不便。
同时,作为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奋斗的勇气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还应该更加
细心和热情地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发挥其长处。
一句话,父母绝不能嫌弃自己的孩子。
孩子生性有喜欢读书的和不喜欢读书的,有天生会读书的和不会读书
的。但父母们总是欢用同一尺度去要求孩子,只希望要求自己的孩子会读书。
如果有两个孩子,则要求两个孩子个个都会读书。能够这样当然很好。而且
这样的孩子不是没有。我就认识两个教师,他们两家都是两个女儿。个个女
儿都会读书,不要父母操心劳神,高中一毕业就都考上了自己选择的大专院
校。但是与同学院的其他教师的子女相比,他们这两家的子女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是不读书的孩子,或者是只有一个会读书的,有一两个不会读书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小时候不读书,不学些知识,将来又能干
什么呢?因而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好好读书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
因而父母喜爱会读书的孩子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事与愿违,许多孩子却
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也不懂得读书对他们的重要性,却把读书当作苦差,不
肯读书,一心贪玩,因为童年本也正是好玩的时候,于是他们上课不听讲,
下课打闹,回家不做功课,不交作业。在学校里老师批评,回到家里,自然
也要受到父母的责骂。骂无法产生效果,父母在伤心之余,难免有些嫌弃,
甚至骂出一些过头的气话:“人家屋里的琳琳,成绩样样百分,只有你期期
不及格,把我的脸都丢尽了!我不知道怎么会生出你这种孩子!”或者:“你
再要是不及格,你只有去死!”当然,骂归骂,实际上母亲并没有真的这样
想,而且自己心里十分痛苦。像这种恶意的威胁,说多了却会刺激孩子的心
理。因为大部分小孩子自出生开始都有一种潜在的不安感,唯恐父母不喜爱
自己。孩子一旦有了双亲嫌弃他或不喜爱他的感觉,精神上便会产生不安定
感。在这种环境中形成隐发性意识,会发展成无法弥补的不幸事件。我清楚
地记得五十年前读中学时,我寄居在父亲的一位朋友家里。他的一个儿子不
会读书,成绩很差,父亲脾气暴躁,常以我为例来羞辱自己的儿子,结果儿
子寻了短见。
对孩子不要强求,更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与别人会读书的孩子相比。
这样只会使孩子更加抬不起头来,变得阴郁,或者逼他走向反面——憎恨!
总之,父母应时刻记住:父母的一句话是能对孩子产生莫大影响的。
我们常听到的:你怎么这么笨?”“你的脑筋真差劲广这些责词的副作用很
大。那就是孩子自认为“脑筋差劲”,于是心灰意懒,什么事都不想做,更
不想读书,对读好书没有信心。
所以不论是头脑还是容貌方面的缺点,都不应成为父母责骂孩子的题
材。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母亲,那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是的,她们疼爱、
心疼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生活上关心备至。孩子在外面如果受了顽皮孩子的
欺侮,她们会心疼得说不出话来,总要去讨一个公道。但是当她们自己的孩
子不读书或不听话时,她们也什么话都骂得出,好像要骂了才痛快。因而她
们时常骂些过头话:“你怎么这么蠢呢?什么功课也不会做。你真是蠢死
了!”“这样蠢,还不如死了的好!真把我气死啦!”
骂过,她自己气消了,对孩子又爱护如前。但是她却不知道,也从未
认识到她这种刀子嘴,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有多大!所以,父母在责骂孩子时
一定要冷静,要克制!
●不要威胁和埋怨
我妻子从前的一个同事,她有一儿一女。她把两个孩子看得跟心肝宝
贝一般。将近二十年来,她把一颗心都贴在这一对儿女身上了。只想儿女听
话,在外不惹事生非,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小时候,确实也
很乖,很听话。但到了十七、八岁孩子就渐渐变了。女儿是老大,前年刚满
二十就交上了一个男朋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来成年了,交个男朋友
也无可责难的。但是,哪知俩人还没有订婚,女孩子就到男家过夜。母亲发
现此事后,气得一天没吃饭,把女儿好好数落了一番。“一个女孩子要注意
自己的身份,要知羞耻,没有结婚就在男家过夜,说出去叫我还怎么做人?!
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
好话说了一箩筐,女儿根本就没有听进去。隔不多久,就又在男家过
夜。回到家母亲当然又骂了一顿。女儿顶了几句,仍依然故我。后来竟然在
男家住上两三天。母亲是个守旧的人,这下子差一点没有气死。于是母亲吼
了起来:“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简直把我的脸都丢尽了。你下次再敢去过
夜,我就不准你回来。我也就不认你这个女儿了,你就给我滚!”
“不认这个女儿”,当然是气话;“你就给我滚”也是气话;而且两句也
都只是威胁。
原想这样可以吓住女儿,哪知女儿就真的走了出去,再也不回来了。
女儿不怕她的威胁,走了。结果母亲反而变得茶不思,饭不想。过了一个星
期只得又让儿子把姊姊找了回来。
类似的威胁话我在左邻右舍中也听得不少。千百年来也常讲:“你再乱
拿东西,我就打断你的手!”“你再往别人家里去,我看见了就打断你的腿!”
这些话,我之所以说是千百年来常讲的,是因为这些父母亲,就是从
他们的父辈们那里听来或学来的。在几十年前,或几百年前,当封建家长制
盛行的时候,这些话也可能确实曾有过不小的威慑力量,管住了不少不听话
的孩子。但是今天时代不同了,它们的威慑力量已小得可怜,几乎等于零;
而且还常常造成母子母女间的隔阂与不愉快。所以要想规劝子女,还是得讲
道理,循循善诱。我接触过一些美国教师的家庭,他们父母子女间交流思想,
讨论问题。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我国人学习。同时,我也深感我们的母亲们
应该多学会一些说理工作。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子女方式中,还有一样也是不太好的,那就是事后
埋怨。
孩子没有认真地听父母的话,后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果然就出了问题,
出了差错。于是有的父母就喜欢埋怨:“我早就说过了,你就是不信。现在
闯了祸了吧?!”或“我再三跟你讲,提醒你,你不信。现在把事情弄坏了
吧?!”这些埋怨已无济于事。至于子女没有能听父母的话,所以这次才出
了错。这事实已得到了证明,无需做父母的再去提及,子女心中有数,也会
反侮和反省。在遇到挫折和失误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同情。安慰以及如何克
服当前困难的忠言。如果父母为了显示自己的预见与正确反复埋怨,结果只
能引起孩子的烦躁、苦恼和反感。我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过来人了,
希望我们年轻的母亲们能容忍孩子犯错误,尽量帮助子女改正错误,而不要
埋三怨四!因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是最需要理解、同情、安慰和鼓励的。
作孩子的更希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同情、支持和鼓励。
●不要讽刺孩子
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练习,甚至考试中常会把一些极简单
的试题做错。母亲看了孩子的作业本或试卷,连简单的试题都答错了,感到
气愤和失望。于是会骂:“这么简单的都会算错,你还能做什么!”有的为了
刺激一下孩子,还故意辱骂一两句:“你真是白吃了几年饭!你是小学一年
级吧!”
当然,这种话,父母不但会对小学生讲;有时对一些成年的子女,在
不耐烦或感到失望时,也常讲。有时父母看到朋友们的子女,青云直上,而
自己的子女大学毕业七、八年了,还没有被提拔,心里不免有些愤愤不乎:
“你工作这么多年了,一个科长都还没有弄到手。不知你到底在机关做了些
什么?”
当然,这种话也可能促使儿子深省,从而产生奋斗的决心。然而,这
种讽刺话:“你还在上小学一年级吧!”对于中小学生却不可能产生什么好的
效果。因为这种话只能刺痛他一下,但并未能使他悔悟,认识自己不用功或
粗心大意的错误与缺点。
每个小孩都愿意大人说他们聪明能干。父母骂他:“和小学一年级学生
一样”等于“你的天资差”。当然只会使孩子泄气。照理说,在孩子受到老
师或别人责骂:“你什么都不会!”时,作为父母应该鼓励支持孩子:“母亲
相信只要你好好做,认真地去做,一定能做得很好。”而且事实也是这样,
不管外人怎么说他不行,但是只要孩子的父母承认孩子的能力,相信、信任
孩子的能力,支持和鼓励孩子,最后孩子就一定会努力拼搏,而不会沉沦下
去。
反之,如果父母首先就把自己孩子的才能否定了,孩子当然就会无所
依靠,而丧失信心,结果什么都不想做。
还有一种讽刺话也是不能说的。这就是有的孩子本来对父母依赖性很
大,读书做功课都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后来孩子由于某种原因,改变
了。自动念书做功课,而且还自动帮助母亲打扫。于是母亲觉得很惊讶,不
自觉他说了一两句:“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或“今天这孩子怎么变
得我认不出来了?是跟隔壁大维学的吧?!”
母亲说这种话原是表示对孩子进步的高兴。只是有些意外,所以说了
这种带有刺儿的话。不过,这种讽刺话,即使是开玩笑,也不要说为好。因
为它同样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俗话说得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第二章 如何纠正孩子的任性和缺点
●孩子的任性
●不要言过其实
●对孩子不能用恳求
●夫妻要唱一台戏
●外人一句胜过父母十句
●对孩子不要说谎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喜爱
●关心孩子点滴的进步
●不要否定孩子将来的发展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任性
世上的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由于疼爱,于是喜欢迁就孩子,
或者一概不管,就让着孩子一点。结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一旦大了,
也就根本无法管教了。这样的悲剧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当今许多创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他们成绩的取得是与他们的辛勤苦练
和汗水分不开的。他们在教练的指导下,有一年两年的长远计划,也有半年
或三个月的短期安排,而且还每天有每天的运动指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再苦再累天天都要完成训练计划。
世上五分钟热度容易,有始有终难。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惰性,遇到困
难就喜欢打退堂鼓,而且还常自我宽恕:“明天再做也不迟!”
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是。因而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从小就应注重
这方面的教育,维持一贯的作风。一件事情决定了,开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
有终,绝不允许半途而废。孩子如无故中途退却,做一半就撒手不管了,就
应受到批评。父母绝不可迁就。宽容。因为有了第一次迁就,就会有第二、
第三次的迁就;有了第一次的原谅与宽容,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原谅与宽
容。
因此,当父母在孩子的纠缠或要求下勉为其难地答应:“只允许这一
次,下不为例。”
或者:“好吧!好吧!下次可不准了”。这实际上就是对孩子五分钟热
度或坏习惯的让步,就会造成孩子的任性。这只因为人多是怕困难,贪图安
逸的。大人尚且如是,孩子更是如此。样样事情开个头,图一个新鲜;一旦
失去了新鲜感,而遇到了困难,需要耐心和顽强时,就退却。在孩子们想撤
退的时候,如果作父母的又在孩子的要求下迁就让步:那就不要再做了;或
者:那就不要再学了。那事情就糟了。父母不敢严格要求子女,听任孩子。
这个闸门一开,洪水就泄下来了。今天可以让步,孩子明天在新的事件上又
可以要求你做新的让步。这时,父母即使想坚持,想严格一点也更加困难了。
因为先例一开,再想要孩子遵守规定或制度,或者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要坚
持,克服困难,把一件事情做得有始有终,把功课
做完,就困难了。或者要孩子关掉电视,回房去做功课,都会行不通。
通常,父母为孩子制定的规定和制度,对孩子们很少能遵守和实行的。
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孩子总是想贪图自由,无人管束。想于什么就干什么。
而作父母的由于对子女的疼爱,经不住孩子的纠缠,而放松尺度,不敢严格
要求。就是以法律来讲,如果总是量刑从轻,社会上不法份子就会猖獗,社
会秩序紊乱。例如在大街和马路上汽车必须严格遵守城市交通规则。如果开
车的人都乱闯红灯,必然会车祸不断。所以尽管城市交通规则对司机是一种
约束,但是大家都必须遵守。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计划和生活学习制度,对孩子确实是一种约束,
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父母在带孩子到公园里玩耍时,看见孩子闯到花圃里摘花也不喊
住;或去喊了一声孩子不听,就听任孩子摘花。让孩子养成一种不讲社会公
德心或不遵守公共规则的恶习,以致有的孩子长大后成了犯人。
所以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父母对孩子都应该从小就严
格要求他们守规矩,遵守学校或家里规定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当然这在开始
时会有些困难,看似不近人情。但只要父母坚持、循循善诱,孩子一旦养成
习惯就能自觉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性,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也
就都会坚忍顽强。
●不要言过其实
在孩子不听话,而父母又想要他听话时,常会说:“你是个好孩子,应
该听妈妈的话。”或“你是个乖孩子,不会这么做的。”父母当时说这些好听
的话,完全是出于无奈,想哄孩子听话,变好,不再耍强。
当然,如果孩子很小,还不大懂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听了这些奉
承话,也许会真的听话,不再吵了。不过即使是这样,孩子养成一种只听奉
承话的习惯,将来也会变得任性,听不得半句责难。
但是有些孩子已经懂事,自己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会知道这
是父母骗他的假话,实际上是说他不是个好孩子,没有听妈妈的话,于是可
能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反正我是一个坏孩子!”孩子们喜欢听好话,也就
是说喜欢被别人表扬、称赞。但是表扬、称赞必须切合实际,有事实。这样
才能鼓励孩子进步。而不切实际,言过其实的称赞不能真正鼓励孩子进步。
因为这是大人哄孩子听话的一种手法,实际上是一种哄骗。要使孩子真正听
话,必需让孩子充分了解事理,也就是说应该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才
对”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样孩子才能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
●对孩子不能用恳求
有的母亲为了孩子不听话伤透脑筋,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有时急得
无奈,只得向孩子恳求:“听我的话,你就做了这一次,好吗!”
现在不少家庭有了钢琴,父母想培养孩子弹钢琴。或者家里有一个男
孩子,父母想要他学画。有的孩子开始时,由于很小,父母怎样吩咐,他们
也就怎样做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大了一点,而且练习量加大,他们逐渐
体会到弹钢琴和学画的艰苦。他们对弹琴和学画不再感到新奇,反而感到长
时期坐在钢琴前和画桌前枯燥无味、受罪。于是,放弃练琴、画画。父母急
了,就来劝说,劝说久了,无效,就恳求。“我的小公主,你怎么不练了呢?
快来,听妈的话,练完。好吧!”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小儿子在幼稚园里是有名的小画家。他的画曾几
次参加儿童画展,并且获得过奖。因而外国友人来学院参观幼稚园,看他作
画也就成了幼儿园的一个精彩节目。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把纸笔都准备好了,
外国友人也来了,只等他作画。而他那天不知怎么,不想画。他不肯画,老
师来劝也无效;只得把他母亲找来,母亲说了许多好话,他还是不肯,最后
母亲只得恳求道:“乖孩子,听妈的话,就画这一回,好不好?妈就求你画
这一回!”
那次,孩子在母亲的一再恳求下,虽然画了,母亲却从此欠了儿子一
笔债,使他日后对抗母亲或要求母亲做事有了本钱。因而给孩子日后的教养
留下永不可磨灭的阴影。
一般孩子任性,都是知道父母最后屈服。因此,父母恳求孩子也就是
自动放下武器,屈服。孩子必然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孩子通常对父母的责备和讲话本就很敏感,如果父母还经常将就他们,
日久只会造成他们任性。因此,儿童心理学家主张,如果孩子偏食,父母必
须强制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吃完规定的食物。否则下次用餐时,不论孩子如何
哭闹,均不给他食物。这样才能纠正孩子的偏食。
●夫妻要唱一台戏
现在,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之间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产生矛
盾。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这原不是什
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现象。如同对一个事业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
一样,不足为怪。因此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过讨论、
协商,以达到共识。
但是,在夫妻双方有了分歧后,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这种
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
而我们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那就是
在母亲教育或责备时,父亲站出来替儿子说话;或者是在父亲责备儿子时,
母亲站出来替儿子呜不平。这样固然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更重要的是
助长了孩子的不听话。因为既然父亲认为母亲责备得不对;或者反过来,母
亲认为父亲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
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夫妻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应出面袒护孩子,即或是
一方,父亲或母亲责备的不对;另一方也不应在一方正在教育时,出来纠正,
或者当着孩子的面夫妻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会
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从而使得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
应该是在母亲(或父亲)责备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父亲(或
母亲)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对方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
覆辙。
夫妻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作出不同的答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发
事件。当事人也习以为常。他们忽视了它对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这里我们
不妨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母亲
便催促儿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
儿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母亲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
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时,父亲却
在一旁调和:“等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果功课也就不要
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父亲要钱买新运动鞋,
父亲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母亲,母
亲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
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他使父亲(或母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
信,他使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父(或母)亲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
娇气。
●外人一句胜过父母十句
大人出去看朋友和拜访亲戚,孩子总是纠缠着要去。但是有些父母却
很不愿带自己的孩子到别人家里去。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吵闹不听话,怕惹
得亲戚朋友嫌恶。确实,这也是实情。探亲戚看朋友,大人们有大人们的事
情,大人们的话题:如果主人家没有孩子,那么孩子没有玩伴,必然会围着
大人吵闹,或者到处乱跑,或者好奇地把主人家的摆设东摸摸。西动动,父
母怕自己的孩子弄坏了别人家的东西,总想制止,于是责骂孩子:“在别人
家里你也不能安静一点吗?”当然,这种责骂通常是不会有很大的效果的。
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在别人家里是不会厉声责骂的。
而且,如果父母在别人家里责骂得多了,那家主人也会说:“不要紧,
没有关系。”这当然也是主人无可奈何的一种客套话。然而,孩子不可能理
解到这一点。相反,他们得到主人家的袒护,还会更不听话。遇到这种情况,
父母不妨趁机问:“你们家的孩子是不是也这么吵?孩子这么不听话,你们
也原谅吗?”尽管这时对方主人不便说:“我们家孩子没有这么吵闹”,或“我
们不许孩子这么吵闹”,但是看着对方的脸色,孩子也会体会到对方的主人
是不喜欢吵闹的孩子的!这时,父母就可趁热打铁说;“在别人家做客,是
不能吵闹
的!”孩子知道没趣,就会听话,规矩了。
同时如果双方能有所默契,对方主人讲一两句我们家孩子从不吵闹,
那会对孩子的教育更大。利用别人家的规矩来教导孩子,孩子容易接受些,
也比较容易变得有礼貌;因为孩子对别人说的话,比自己父母所说的话容易
听得进去。父母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经常带孩子到亲友家走一走,让孩子
学习礼貌规矩,不失是一种教育子女的好方法。
●对孩子不要说谎
在电影或电视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种镜头。孩子对母亲或父亲说:
“你撒谎,你说谎,我不相信你!”当孩子发现父母数次说谎,而失望地发
出了这种歇斯底里的喊声,确实是一种悲剧。孩子认为父母会撒谎,当然就
再也不会听信父母;即使父母这次没有再撒谎,父母说的是真实的大实话。
孩子对发现父母的说谎之所以感到如此大的失望和愤恨,是因为作父
母的总是一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谎。说谎是一种不道德或不好的行为。
不少孩子曾为说谎挨过父母的骂,甚至打。既然父母要求和教育孩子不要说
谎,那么他们自己又为什么要说谎呢?这是因为有时孩子经常缠住父母要这
要那,吵闹不休。父母为了安抚孩子,不得已只得用谎话来哄骗他,以换取
一时的安静。日本有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里曾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作
者在一次长途客车上看见一个五岁的孩子吵嚷着:“我的香蕉!”孩子的母亲
怕打扰了周围的乘客,就说:“香蕉没有了呀!”她原想这样可以把孩子哄住,
哪知孩子早看到了行李架上的香蕉,坚持嚷道:“有了有!”母亲没有办法只
得起身在行李架上。摘了一只说:“吵死了!给你一根,再不准吵了!”在我
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时候,孩子无理的要求使父母无法招架,为了暂
时安抚,就说:“没有那种东西了”或“你要的没有了!”孩子有时虽然暂时
安静了,哄住了,不吵了。但是后果确是危险的。这就是一旦孩子发现父母
说的是假的,父母在说谎,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失去权威,孩子就会愈
来愈不听话,甚至变本加厉地说谎。
所以,为了正确地教育孩子,当孩子提出他的要求时,父母如果认为
孩子的要求不当,应该据理说服,提出孩子的要求的不当之处。比如告诉他,
车上这么多乘客,在行李架上取香蕉很不方便,会打扰别人。或者讲清,刚
刚才吃过点心和香蕉,现在又吃,会对肠胃不好。待会儿回到家里再吃。这
样说清道理,孩子可能也就不会再吵着要香蕉了。
反之,如果你未说清道理,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错误的,就只知
道吵着要,而且认为只要吵,父母就会答应,以后就容易胡闹。
同时,父母如果以哄骗或说谎来拒绝,搪塞孩子的要求,反而会使孩
子和父母永远无法沟通。一般来说,父母往往不愿在他人面前纠正孩子的行
动,只想安抚一下,哄住孩子了事。这是不对的。为了不让孩子养成不良的
习惯,无论是否有外人在旁,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该说服。纠正孩子的无理
要求。
当然,要孩子明了事理确非易事,有时是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的。就
以上面所举的吃香蕉为例。父母就只能说,在客车上取香蕉不方便,待会儿
到了家我们再吃。
这样,孩子既可以知道父母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学
会控制自己以及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方法。
与说谎相近的是父母说假话;许诺,然而又不打算兑现。开空头支票
也常是父母在非常情况下用来哄骗孩子的一种手法。父母被迫说谎是因为父
母无法摆脱孩子的无理要求和吵闹;那么父母开空头支票,则常是由于父母
对孩子的合理要求无法满足,被迫采用的哄骗。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
父母要孩子做功课,孩子死顽皮,不愿做功课。母亲想起儿子曾几次吵着要
去动物园,便说:“你好好学习,好好做功课,礼拜天我带你到动物园去看
动物。”孩子认真做了功课,可是到了礼拜天母亲又不带他去动物园。类似
的例子:“你听话,妈明天给你买玩具”,儿子听了话,到了第二天母亲变了
卦,不给他买新玩具。这样,
父母虽然用空头支票哄住了孩子,孩子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但是,当
诺言应兑现时,父母又失言,而不履行。头一两次,还可能哄住孩子听话;
但当第三、四次再作许诺,而要孩子做什么事时,孩子不但可能不听,而且
会说:“我不听,我不信你的假话!”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父母爱安静,孩子爱吵闹。尤其是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得起劲的时候,
叽叽喳喳,闹个不停,令父母厌烦。这是家庭生活中常有的事。有些父母在
外面忙碌了一天之后已精疲力竭,只想安静一下,于是不免吆喝道:“不要
吵!”孩子们玩得正尽兴,哪里会就此收场了?!
父母见孩子不听话,气头当然更大了,于是骂:“吵吵闹闹,真讨厌!”
父母口里虽骂:“真讨厌”,并不意味着真的讨厌他们。然而这样骂“真
讨厌”,却有些成了攻击孩子的人格。孩子讨厌!很容易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很多孩子本来就怀有对亲情感到不安的心理,内心常担忧父母是不是
爱他们,所以这种骂法会使有的孩子更加感到不安。
还有,诸如:“我看到你就生气,再也不想看到你!”或者“我看到你
就讨厌,走开,走开!”这都是一些含有敌意和憎恨的责辞,都会伤害孩子
的感情和自尊的。所以父母绝不能用这种话来骂自己的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把父母表达感情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简短的语句警告孩子:“你这样吵闹令人心烦!”或者:
“不要吵!”如果这样一警告,孩子就听了。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没有效
果,孩子照样吵闹或顽皮,父母就应生气地说:“妈要发脾气了广这是第二
阶段。有的孩子是怕父母真正发脾气的。因就而也可能停止吵闹。如果仍然
无效,那就只有采用第三阶段的方式了。“父母正在想事情,要你保持安静,
你都不听!”或者“你再惹我生气,我就要拿东西打你了!”这样可以把自己
的盛怒的心情全都表露出来,让孩子知道,但又不损及孩子的人格。
我很赞同基·诺特的看法。责骂孩子时应把自己焦急、生气的心情直
接表白出来,让孩子们知道。因为这样有助于彼此的了解、沟通感情。
我曾经到过欧洲一些国家,在地铁或电梯里,我同他们虽然不认识,
但对方总会报以微笑。连小孩都很有礼貌,总是“早安”,“你好!”“对不起”,
“谢谢!”听来令人舒服。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之称,父母也常教育子女要同左邻右舍打招呼。但
是有些内向的孩子却不愿招呼别人。父母看了认为不礼貌,有时便会催促几
句。而孩子一紧张就更说不出话来
了。
教育孩子讲礼貌是应该的,教孩子对左邻右舍打招呼也就教育了孩子
待人。待客之道;但是要记住一点:就是不能用强迫的手段。尤其是当着客
人的面,更不要强迫。因为孩子也有他自己的自尊心。
个性内向的孩子不但见了人不喜欢喊人,而且上课时就算了解老师所
问的问题,也不敢举手作答。他们虽有实力,但成绩并不斐然。做起事来也
慢慢吞吞,令父母感到焦急、不快。这时,有些父母为了想改变他们的个性,
就好骂或唠叨:“你太不活泼了!”或:“你应该动作快点,上课要积极发言!”
父母原以为这样催促,孩子会活泼起来。其实不然。对于那些内向。消极的
孩子,大人越骂,他们会变得越畏缩、消极。尤其是父母以命令的口气强迫
孩子,更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要想改变他们的内向,父母首先应该设法消除孩子内心不必要的压力,
鼓励他们和性格相同的同伴玩。这样性向彼此相近的孩子,玩在一起,彼此
聊。说心里话,内心逐渐产生对自己的信心。消极的孩子也就能逐渐变得积
极了。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要把自己内向的孩子放到外向活
跃的孩子里面去。
有的父母可能是想通过与外向的孩子多接触,让自己内向的孩子跟着
活跃起来。如果是这样想,那就错了。那样作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因为勉
强地把内向的孩子和活泼的孩子拉在一起,他们内心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
自然而然形成一道防御的“心情” , 自卑感更加加深。
●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喜爱
人各有各自的兴趣与喜爱,不能勉强,也不应勉强。千百年来这方面,
我国有许多古训。通俗的如人们常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说有的人
喜欢吃萝卜,有的人喜欢吃白菜,彼此不要勉强。文雅一点的古训有:“人
各有志。”
对于大人,这一点大家都认识得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孩子,有的人,
也就是说有的父母在这一点上认识容易模糊了。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
是自己的孩子也有自己独特的兴趣与爱好。我们所讲到过的强迫坐不住的孩
子弹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断自己的手指来作为反抗。不顾孩子的抗议,父母
像催命一样催促着孩子写字画画。
这是学习上的不同兴趣与爱好。一个人的不同兴趣爱好还可以表现生
活上的诸多方面。
在休息方面,有的人喜欢哼几句戏曲和小调;有的喜欢下棋或玩牌等
等。这些都是客观上存在的。你承认也好,不愿承认也好。在今天我们改革
开放的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在服饰等各
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由,更是五彩缤纷。这些事情我们有些父母也逐渐开
始认识,但是在对待子女上,他们则常常喜欢用一个陈腐的尺度。那就是这
只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能有或不应有。
随着孩子进入中学,孩子逐渐懂得爱美和讲漂亮,孩子们在生活上的
喜爱逐渐表露了出来。在穿衣服的样式,衣服的颜色上逐渐开始表现出了自
己的喜爱。甚至与父母争论。
当今录音带流行,孩子放学回来常偷偷地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他们在同
学中借来的录音带。那些流行歌曲,他们可能听得入迷,认为够味,够刺激。
而父母听了,则只觉得刺耳。于是会出来干预:“哪儿弄来的这些难听的录
音带?这哪是什么唱歌 .. ”如果是小学生,听到父母这样的指责,有的可
能不敢反驳,但有的可能就会与父母争吵。而有些软弱的,听到父母对自己
的喜爱的东西评价得这么低,甚至会感到泄气或绝望。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
还刚学会自己判断,一旦自己的爱好被父母否定了,就会失去信心。因而,
在遇到这种问题时,作父母的首先就是要承认每个人可以有个人的喜爱和兴
趣;其次就是尊重个人的喜爱和兴趣。发型、服装只要不是极为怪异,音乐
不是下流低级,就应该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当然在承认与尊重的前提下,父
母还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孩子高尚的趣味和情操。
●关心孩子点滴的进步
我认识一位老人,在战争年代,他曾是一个带兵能手,出色的指挥官。
在谈到那些艰苦的岁月时,他常常感叹他说:
“人可以创造奇迹,而鼓励可以创造出人的奇迹。”许多战士在那样艰苦
的条件下之所以能克服非人所能克服的困难,战胜无数艰难险阻,靠的就是
上级对他完成任务的信心和鼓励。
事实也是这样,一个人只要被称赞,心里一高兴,干劲一来,就可以
发挥出超乎平常的能力。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应有的赞
赏,也就是说当“报酬”不存在时,就激不起努力的兴趣,也就不可能爆发
出超凡的能力。这是人类心理的一面,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东欧苏联集
团的崩溃,平均主义、大锅饭造成的生产疲沓、企业连年亏损,都一再说明
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对大人如此,对小孩来说,更是如此。称赞,尤其是自己父母的称赞
会使孩子加倍努力。孩子所信赖的人,也是所依靠的人,就是父母。他渴望
得到父母的爱,也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因而父母如果在这一点上有所疏忽,
孩子的失望常常会超乎大人的想象。
有一次我的孩子从学校拿回来一张奖状,高高兴兴地给我们看,我们
看了,当然很高兴,称赞了几句:“好!这奖状我们把他挂在你的房里!好
好学习,将来当科学家,为人类造福。”这时,同他来的还有邻居的一个小
女孩,我们知道她很聪明,从前也总是班上前三名,便顺便问她:“玲玲,
你这次得了什么呢?又考了几个一百分?”哪知这一问,小女孩
哭了。安慰了好半天,她才说:“我妈他们不喜欢我的奖状,也不管我
得多少分。所以我也不要奖状和一百分!”
后来,我们把这事告诉了玲玲的父母。他母亲想了好久,才醒悟他说:
“唉,都是我一时的疏忽。玲玲这期期中考试,得了几个一百分,她兴冲冲
地把试卷给我看。我当时正忙着公司里的事。心里很烦,就没有多看,只谈
了一句‘好’,就又只顾想自己的心事去了。”她停顿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
说:“怪不得这两月我总觉得玲玲这孩子变了。有些疏远我,和我谈话也谈
得少了,念书也不专心了。”是的,当孩子因为得到满分,而希望能和母亲
共同分享这快乐与荣誉时,母亲却十分冷漠。因而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被冷落
的失落感,于是孩子对母亲失去了信赖感,故而对读书的兴趣也大减。
孩子,当然主要是指幼年的孩子最关心的是能得到父母的爱。因而小
孩子做事的意愿,常规父母的反应而定。尤其是做事的精神,有赖于父母的
鼓励。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赫各洛克曾经作过一个实验。他将儿童分成四组:
统制类、赞赏类、斥责类和忽视类。要他们连续作五天的加法演算。第一天
的平均分数各组大致相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赞赏类的成绩不断进步,
其他类组成绩则逐渐落后。
赫洛克认为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赞赏类的孩子认为“父母对
我们寄予了厚望”,所以努力的欲望愈高。因而,对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
的点滴进步,做父母的都应加以肯定。“你做得很好!”如果怕孩子得意忘形,
骄傲自满,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这次你考得很好。你应该不断努力,那么
就可以每次都得满分了。”
父母称赞孩子的成绩,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是为了鼓励孩子继续前
进,所以称赞要恰如其分,就事论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务实的精神,绝不
要一高兴起来,就把孩子捧上了天“只有我的孩子聪明,我就知道你一定能
得一百分!”
同时,称赞和表扬孩子的时候,也不能太抽象和笼统:“你这幅画画得
跟毕卡索的一样了!”或“你简直是个小画家了!”因为这种抽象夸张的评价,
孩子理解不了。当然也就鼓舞不了孩子。称赞孩子的绘画,应该说出画本身
有什么优点。如:“天空的云彩很有变化”
或“树圆得像活的一样”。这样孩子听了,既知道自己成功的地方,又
感到亲切。如果是称赞孩子的算题,可以说:“这个算法很好,清晰、简便。”
有的母亲在孩子作好了一件事或考得好时,不大愿意称赞和表扬,而
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份内的事,或应该做到的。话虽不错,学好功课是孩子的
本份。但是他们却往往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世上很多事都是应该的或份内的,
而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好或者没有做好。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所以父母吝惜赞词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是发现并肯定孩子的每一点
滴进步!
●不要否定孩子将来的发展
我们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或者不认真读书、不做功课
时,气急了。就会骂出一些令人泄气的话来。“你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你
将来还会成个什么有用的人?鬼都不信!”“你还想有什么作为,做梦!”
父母一时的气话,但却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截断了孩
子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撞憬。一个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一个没有前
途的孩子,他还能好好读书吗?读了书干什么呢?
社会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在家受到父母的藐视,而产
生了挫折感。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不论孩
子的年龄大小,父母对他们前途的否定,都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打击。尤其
是稚龄的孩童,父母讲的话,对他们更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即使没有产生什
么不良的具体行动,在人格上也会形成极大的负数。
一个人的前途是很难预料的。今天有许多企业家,在三十年前或者二
十年前,还是农家子弟。有的甚至在念小学或中学时也是成绩不好的孩子。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取决于主观的因素外,还取决于外部条件和环
境,那就是机遇。而一个人的才能又是多方面的,有的人不会读书,但可能
精于经营。何况一个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还长得很呢?!一个不管现在多
么平淡无奇的人,只要对将来抱着“前途大有可为”的希望,就会激起无穷
的力量。这也就是俗话所讲的:“不要把人看扁了!”“不要把话说绝了!”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中国人讲面子。大人重视自己的面子,小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面子。尤
其是在他们生活和玩耍的圈子里。如果他们的这种尊严被伤害,他们的耻辱
感会比大人还厉害。
当然,作父母的一般不会去有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然而,无意间伤
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则是常有的事。
我曾听见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件孩童时的事情。他生来不会唱歌,唱起
歌来声音像个烂沙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上举行唱歌比赛,他只得在家里
练唱。母亲听了烦躁,就说:“你这哪里是唱歌,只在嚷叫!”这句无意中的
话,使他不但对练歌失去了信心,连上学都感到痛苦。
当然,这句话如果是出自他的一个同学,他虽不愿听,但他还可能同
他吵,甚至回敬他一句:“我唱的是嚎叫,你唱的是猪叫!”但是这种话出自
自己的母亲,他所信赖、尊敬和依靠的人,他就无法反驳了。所以其伤害是
无法弥补的。
还有一种无意的伤害。那就是作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不
懂事的孩子,所以样样他们可以代替孩子作主。其中最常见情形是:孩子的
同学来了找他出去玩或者上街。母亲也不管孩子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就不加
思索地代他说:“小波要看书,他不去。”母亲虽然没有存心伤害孩子。但孩
子却会觉得在同学面前很失面子。这是因为孩子进入小学后,他有他的生活
圈,他的朋友,他的世界。在他那个世界里孩子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
他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母亲在孩子的朋友和同学的
面前指导或者指示他的行动,等于向孩子的朋友们表示他还必须在父母的指
示下生活,没有独立能力。孩子当然会觉得很扫面子。因此,为了维护自己
的面子,有时孩子还会故意不听话。同时,一旦同学们发现某人样样事都不
能作主,就不会再找他玩耍,而不再接受他。这样也有损于孩子社会性的发
展。所以,除非迫切的需要,即使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所提出的要求是极端不
合理,是邀孩子出去胡闹,需要当面立即禁止的话,对孩子的教导也应该避
免当着孩子的朋友或同学的面前进行。有什么不对和不妥的地方,应该等到
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再提醒他:“刚刚 .. ”,孩子就会容易接受得多。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大人活动的圈子。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和天地。这就是我妻子常骂孩子的那句话:“外面讲
的你就那么听,同学讲不好看你就不穿了!”
事情是这样的,在孩子念小学的时候,我妻子有时花了很大的气力,
精心地给他做了一件上衣或裤子。我妻子认为很好看,可是孩子一穿上进入
学校,有的同学就笑说这不好那不好,于是孩子就再也不肯穿了。母亲当然
就很不高兴。费了苦心,孩子还不喜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一旦穿的
与大多数的同学不一样或口味不一样,就会有同学嘲笑他,使他显得脱离群
众。
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却不易被父母所理解或为父母所忽视,以致产生一
些必要的争执和伤害。这些都值得一个做父母的人警惕与注意。这里就存在
一个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的问题。
父母要求子女尊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既是我
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中外公认的道德。但是,我今天在
这里却谈父母也要尊重子女。我们很多作父母的人会认为我发疯了,或者老
糊涂了。父母是长辈,子女是晚辈,所以子女尊重父母天经地义,千百年来
历史如此。千百年来的古训是“子不教,父之过”。“三娘教子”、“孟母择邻”
也是千百年来传统的美谈。却从没有听说过要尊重子女的责任,子女也应该
要虚心地接受父母的训诲并尊至父母。然而,这并不是说受教育和被教育者
就不应该也受到应有的、起码的尊重。当然,这个尊重主要是指他(被教育
的人)的独立的人格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一个孩子养到八、九岁,他就会
有些独立的意志和欲望,尤其是进中学以后,他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有独立
的人格。他已经有了一些善恶和是非的标准与概念。而对孩子的这些概念,
只要不是错误的,我们作父母的就应该尊重。而且事实上,我们作父母的也
大都是这样作了。而且谁也不会有意去侮辱孩子,自己子女的独立人格。孩
子如果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都会十分愤愤不平。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时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侮辱了孩
子的人格,却并不少见。只是常常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罢了。
小孩子在家里不免有些乱拿东西,而且用过了,又不放回原来的地方。
于是父母有时要拽一个东西用,找不到就会问:“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拿
到哪里去了?”如果亮亮真的拿了,而且经母亲一问马上就记起来,那当然
很好,很快就可以把剪刀找出给母亲送去。
有的孩子好奇和调皮,总觉得大人的一切都好些,都新鲜,于是喜欢
在爸爸不在的时候,拿他的钢笔写一写或做功课。等爸爸发现了,才要了回
去。这些小事发生多了,就会在父母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只要有什
么一时找不到了。他们马上就会想起自己的孩子或某一个孩子拿了。
“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放在哪里去了?”母亲又找不到自己的剪刀。“我
没有拿你的剪刀。”母亲又在她常放剪刀的地方找了找,还是没有找到。于
是又问:“你没有拿,怎么我会找不到了呢?一定是你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
去了。”那次孩子确实没有拿,为了澄清事实,孩子只得说:“我确实没有拿,
妈。”这时,有的比较冷静的母亲可能就不再追问下去,独自寻找。但也有
一些比较主观,尤其是性情暴躁的母亲,却会不由分说,凭过去孩子拿过后
没有放回原处的经验,一口咬定是孩子拿丢了,不敢认帐:“撒谎,一定是
你拿了,忘记了,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孩子没有拿,母亲不信,反而说他是撒谎。孩子心里当然会感到十分
痛苦;而且还说他是撒谎,这实质上也是对他人格的一种侮辱。然而主观武
断的母亲却观察不到,也了解不到自己无意间对孩子心理上的损害,还以为
自己是正确的。直到过了几天,母亲自己又无意间在另一个抽屉或什么地方
发现了剪刀,于是才恍然大悟,是前次自己放错了地方,没有放回原处。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不少的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而且常常被
父母所忽视。这种无意间的伤害,常常给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而且也易造
成父子母女间感情上的隔阂。
所以作父母的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而且一个好的父母还应该培育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试想一个没有自尊心和
没有人格的人,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旦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尊,也
就会丧失了前进和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勇气。
第三章 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张
●对孩子要放手
●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做点家务事有好处
●怎样对待有危险性的事物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张
中国的父母多喜欢自己的孩子听话,好像听话就是一切,听话就是好
孩子。而且不但要求孩子听话,还喜欢为孩子包办一切。这就是为什么今天
有的孩子进中学了,父母还要为他们收拾书包,送他们上车。有的孩子考上
了大学,父母还要一直千里迢迢地送到学校,为儿女铺好被褥,才肯离去。
的确,一个温驯听话的人步入社会后,不容易与他人发生意见冲突,
尤其是对上级百依百顺,容易博得一些上司的欢心。尤其是女孩子,将来结
婚后能听从丈夫,可以当一个好妻子。但是,要求孩子听话,实际上是使孩
子丧失独立性,而变成一个没有责任感,不用头脑而怯懦的人。当然,他也
许在某种特定的社会里,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当社会从封闭走向
开放时,一个温驯的工具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从小我们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在
孩子表示自己的意见时,绝对不要用“你要听妈妈的话,好孩子 ! ”来压他。
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时刻强加于孩子,仿佛
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即使父母发现或认为孩子所说的话不对,也应该允许,
因为孩子的想法和主张不正确也是常有的。父母可以解释、纠正,而且应该
解释和纠正。因为这正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好机会,只是语气应该
亲切:“你会有这种想法吗?”同时还可以加上一句:“但是妈妈不认
为如此,”或“你的意见是错误的。”这样就可以纠正孩子的错误主张,培养
出孩子正确的观念,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灵活的头脑。
有一个心理学家作过一个分析和研究。他认为当被问及“你要喝什
么?”时,回答“我想喝咖啡,不想喝红茶”比回答“什么都可以”的人,
将来在社会上更有作为。因为他遇事都能有自己的主张,而且敢于表达出自
己的主张。
既然鼓励和允许孩子表明自己的主张,因为孩子终究是孩子。孩子无
理的要求,常见的如看见别的同学暑假到外地去游览,因而也要求:“妈,
我也要到台中游览。”或者看见别的同学有了什么新的东西,因而也吵着向
父母要。这种要求没什么不正确。但是考虑到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大人的
收入,即又可能是非份的。这时父母本可以向孩子讲清楚家庭的困难,无法
满足。但是,有的父母认为一时间和孩子讲不清,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愿
多讲,常采用一种搪塞的态度:“以后再说!”或“以后再给你买!”
写“日本第一”的著名作家 佛格尔分析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原则之
一是“亲子之间要形成绝对的信任关系。”因此,为了维持这种彼此信任的
关系,在类似情况下,不直接拒绝孩子的要求,而说:“以后再考虑广以此
来避免和孩子对立,以免导致母子间感情破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避免冲突的好方法,但就养成孩子独立个性
方面来说,则又不然。因为父母的这种答复只是一个缓冲,一种搪塞,而并
没有使孩子了解到自己要求的不妥。在这一点上,欧美国家则全然不同。他
们既允许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时,当孩子的意见
和要求,他们认为不对和不妥时,就立即纠正,说明父母之所以不同意以及
之所以不能满足和答应孩子要求的原因。这样,虽然偶然也会和孩子争辩几
句;但是能使孩子明白道理,而对孩子的要求也有所交代。从社会发展的整
个趋势来看,我认为
为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父母应该向孩子说明孩子要求
不合理以及不可能满足的原由。说明父母的收入,家庭不够富裕等实情。同
时,也说明不去游览以及不买新的什么东西,对于他目前是否好好地读书这
方面并没有什么影响。
●对孩子要放手
现在不少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知人善用,
能让部属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其才智。我认识一家大电器公司的董事长,他
在谈到人才问题时,曾说过:“我对一经任命的部属,就放手让他们施展才
干,有权处理管辖的一切工作,即使有所差错,也不横加指责;因为只要工
作,错误是难免的。出了错误,他们自己必然会首先发现,因而也会自觉地
反省检查,以求改进。”
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被委以重任,一定会全力以赴,以回报上级对他
的信任。俗话说:“土为知己者死!”因而在工作中如果遭遇什么困难,也会
凭着一己智慧的判断,解决问题。这种信赖并放手让下属发挥潜能的原则,
也可供父母教育养孩子时参考。于今,家长都要给孩子一些零用钱。但是当
孩子拿了属于他的零用钱买了他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父母却又常不满意,而
加以责怪:“我给你零用钱,不是要你购买这种无用的东西!”这种干涉其实
是不合理的。首先,既然是给孩子的零用钱,他当然有权选择买什么东西;
其次,所谓有用无用,有时并无客观标准。孩子既然掏钱买它,肯定是认为
有用。何况大人的看法和孩子的判断有时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零用钱的使
用上,大人应该放手任孩子
自由,这样也可养成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当然,孩
子拿了零用钱去作不正当的事情,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不是零用钱,而是孩子买书或文具的钱,孩子自作主张买了别的
或零食,那就需要分析,弄明原委,再加以教育,以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
当然,给予孩子零用钱时,必要注意。一是不能过多,二是要在花钱
上从小进行节俭的教育。现在有些父母大把大把地给孩子零用钱,结果造成
孩子乱花钱的恶习,以致荒废学业。这当然与我前面讲的放手是截然不同的。
●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孩子上学时,有的父母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未了甚至还要补上一句:“等
一等,让我看你的衣服扣好没有?书包里是否要带的东西都带了。”诚然,
孩子,尤其是初上小学的孩子,上学时可能会遗忘了课本。教育孩子不要忘
记携带需要的课本和文具是很重要,但是要想孩子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应
该让孩子自己去检查,亲自去做。而且,疏忽也是免不了的,偶尔也会有遗
漏。但这不要紧,孩子在课堂上发现自己遗忘了课本或必要的文具,这次吃
了亏,影响了听课,那么他下次就不会再忘记了。而且这种教训要比父母叮
咛十遍深刻。如果父母一味地帮助孩子准备一切,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
理,自己可以对一切不闻不问。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而且
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失败
为成功之母”。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放手让孩子在他生活的小
范围内自理,让他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
来。如果从小,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赖父母,形成一
种“安全感”,那样反而容易出大事。
滑雪场里经常发生的骨折事故。大都发生在和缓的斜面,而不是在陡
峻的斜面。建筑工人从脚手架上失足跌落的意外事件多发生在接近地面的地
方,而不是在高处。这些都是因为越是不大危险的地段,人们的安全感反造
成心理上的松弛和注意力的分散。所以经常让孩子处于依赖和安全感中,对
孩子的成长反而不利。一旦父母有疏忽,或离开了父母,自己就会束手无策,
时时出事。
不要干涉孩子零用钱的花法,这里还有一个培养孩子学会理财的问题。
孩子口袋里有了零用钱,这就给孩子提出了一个怎样花的问题,它可以培养
孩子的金钱观念。现在有的小学里学生自己组织了学生银行。有的把钱积攒
起来,买大东西;有的把钱资助困难同学。这些对孩子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做点家务事有好处
我的孩子们小的时候,常常帮助做家里的事。有时妻子忙不过来,当
然就只有培养孩子做帮手了。提水。买米、搬东西、打扫房间、倒垃圾。买
油盐酱醋。其他邻居家里也是一样,孩子长到了七、八岁就要开始帮助母亲
做事。
回想起来,小时候让孩子做些家务或者学会做些家务,对孩子来说,
不但不是虐待,反而有莫大的教益。帮助家务,如扫地、打水、洗衣、买米,
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无形中
培养了孩子的工作能力和勤劳习惯。
现在家用电器多了,家庭劳动比以前减轻了许多。也少了许多。但是
尽管如此,如果父母能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心理学
上来讲,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神益的。尤其是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
母的能够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做得好!”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
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
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个被父母认为什么也不会做,心理发
育不全的孩子。有一天,家里来了许多客人,父母忙得抽不出空购买一些必
需的东西,只得写了一张条子要孩子上街去买。结果他圆满地买回了一切。
母亲高兴地赞许了他:“你做得太好了!”他受到母亲的这次肯定后,从此再
也不自卑,再也不畏缩,增强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
所以,即便是家庭相当富裕,家里事情不多,当孩子提出要帮忙做些
家务时,父母切不要阻止,说什么:“你不必做这种事,去念念书吧!”或者:
“你去看电视好了,这些事我来做!”当然,孩子开始作家务的时候不一定
会做得很好,甚或会惹出些麻烦,但应知道这对孩子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不
应苛求。
反之,父母包办一切,这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当然还不困难。但是一
到自己身体衰老或身体健康不佳的时候,家里就会出现矛盾了。
早几天,我在一份关于家庭生活的小报上看到一个中年母亲的抱怨。
白天上班忙了一天,回来还要临时煮饭、洗菜;十五六岁的大女生了,
坐在一旁看电视,或者躲在自己的屋子里听音乐,四手不伸。有时,一天下
班回来,又是挤车,真是疲力竭。再加上工作中还时而出现一些不愉快,只
想回到家里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回到家里,连一杯热茶都喝不上,如果自己
不动手的话。要做饭,厨房里的事一大堆,客厅。卧室也还需要打扫和整理。
你叫孩子来打扫一下,或者处理处理厨房的杂事,让自己也休息一下。她一
动也不动。她不但不会做,而且还根本就不愿做。我不动手,就得等丈夫回
来动手。
十五六岁的高中学生了,只会饭来张口,茶来伸手。自己不动手,看
到父母疲惫不堪,她仍然是处之泰然,连一点恻隐之心都没有。
这位母亲的话也没有说错。可是,这种不幸的结局,又是谁造成的呢?
又怎么造成的呢?那位溺爱自己女儿的母亲她从来不对女儿进行打点料理家
务事的教育。当然,她女儿不会做事。同时,也不懂得整顿家务如打扫卫生、
煮饭洗菜的艰辛。因而也不会体贴母亲。
朋友的女儿在回忆她的父亲时曾深情地写道:“我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
子女最大的爱护和关怀是教会子女基本的生活技能。”
●怎样对待有危险性的事物
父母爱孩子总是无微不至。看见孩子拿了小刀削铅笔,就怕孩子削了
手指,于是马上抢了过来,替儿女削。孩子拿针缝一下脱落了的扣子,母亲
也会怕女儿刺了手指,而要抢过来代劳。他们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害了孩
子。一方面,削铅笔。钉扣子不一定会削手或刺破手。这是夸大了事物的危
险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危险,并蕴育出避免危险
的智慧的可能性和机会,更不要说使孩子失去了学习劳动的机会。
危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到处存在的。人要生存下去,就要学会避免
或战胜它。人类的历史也就是由同无数的冒险斗争并战胜危险的历史。
因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帮助和教育孩子正视危险,避免危险,从而
克服危险,如果真有什么或遇到什么危险的话。譬如父母认为用刀子削铅笔
有削了手指的危险,就可以向孩子说明这种危险,并提醒他使刀时应当怎样
用力。
我的孩子小时候喜欢爬树,而且爬得很高。邻居们从窗子里看到十分
惊讶,并好意地告诉我爬树的危险。确实,爬树时,如果从树上掉下来,是
很危险的。希望我禁止。然而,我又怎么能禁止得了呢?因为他爬树是在外
面爬,我根本不知道,而且我又不是时时在他身边,我从何去禁止呢?
我只能提醒他爬树是一种很危险的游戏,要防止树枝突然断落,就会
有跌落的危险。当然孩子听了我的提醒没有放在心上,他放学后,照样爬树
玩。他认为爬上树顶,远眺校园和自家的屋子是一种乐趣。他当然也从来没
有掉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这是因为孩子在爬树时,他
首先就要判断自己有没有能力爬;其次他在决心爬时,他会要考虑牢固的踏
脚点,衡量树技能否支撑自己的身体。经过这些分析他才会开始行动。因而
一般也就很少摔下来了。只是这些都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判断和选择,大人最
好不要在旁指手划脚,更不要盲目的鼓励,叫好;那样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
担和压力,反而容易出事。
因而,在遇到孩子爬树和从事某些有危险性的活动时,大人可以提醒、
指出其危险性,但不要强迫地禁止。
因为对有些活泼和独立性强的孩子,禁是禁不了的。孩子游泳也是一
样。我的孩子十一二岁就偷偷地和同学游泳了,等我们作父母的知道,他已
经学会了。游泳,尤其是在河里游泳是相当危险的,在我居住的那个城市,
每年都要淹死一两个学生。但说来也怪,淹死的都不是不会游泳的人,而是
会游泳的人。就是因为不会游泳的人,他的警惕性较高,不致淹死;而粗心
大意的会游泳的人反而有淹死的可能。
因而,只要大人能热情地加以指导和提醒,是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的。
而且,即使一般地在河中呛了一两口水,或从不高的树枝上摔下来了,那么
有了这些失败的经验,孩子反而能学会判断什么地方可以游,什么地方不可
以去;什么树枝容易折断。这样,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可以作出灵敏的反应
动作,从而对一切。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当然,并不是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喜欢爬树、或去游泳。有的可能喜欢
从事别的激烈运动,但父母对待的态度基本上可以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要过
多的约束或夸大了危险。应尽量使孩子得到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机会。通
常孩子到了十一二岁就想替父母和家里作些事。替母亲到市场买点东西,或
到医院挂号,到邮局发信、买邮票等等。起初,孩子可能会买不好,或做不
好。有的又怕孩子一个人上街危险。这些顾虑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父母却不应因此而把孩子关在屋子里,拴在自己的身边。相反,应该信
任他们,让他们去做;同时提醒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孩子有自信心,
能一心去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
另方面,即使一两次出了差错,做得不好,大人也不要斤斤计较,过
于责备。而应帮助孩子总结失败的教训,告诫孩子以后不再重蹈覆辙,就行
了。这样做既可培养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又能增进父母子女之间的感
情。

第四章 对孩子应从小进行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
●培养孩子刻苦顽强的精神
●怎样纠正孩子说谎
●怎样处理孩子说脏话
●孩子在外面闯了祸和受到批评
●怎样面对孩子的过失
●孩子拿了钱,偷了东西怎么办
●怎样应付孩子的问题
●品德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栋梁之材。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亡
命之徒、杀人犯、流氓。但是,如果做父母的若不从小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
放松了对儿女的道德品格教育,子女们很容易长成为不法之徒。事实就是这
样的残酷与无情。
研究和分析这些人的成长过程,固然有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但家庭教
育,父母从小对他们缺乏品德教育。道德教育仍不失为一个主要原因。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我们已开始重视学校,尤其是小学中学的品德教育。
然而,由于儿童的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儿童的相互关
系以及儿童对父母、对成人的态度中,表现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
之,它必须从日常的生活人手,所以单靠学校或幼稚园是远远不够的,它还
有赖于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不懈的努力。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社会安定的保障。讲道德、讲礼貌本
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美德,只可惜近几年来,人们已逐渐失去这种美德。
文明礼貌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儿童的培养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内容:
1 )对待他人要有礼貌。这其中又包括:会称呼人,见面问好以及常
用的礼貌语言:“谢谢”、“对不起”、“请”、“没关系”等。这些词语虽然短
小,但力量却无穷。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相追而且发生了什么不愉
快的事情时,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礼貌,时时多讲两句:对不起、谢谢。许多
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无。就以舞厅的行凶杀人事件来说,如果服务员
和顾客双方能以礼相待,一方多说一两句“对不起”、“谢谢”或“没关系”,
他们就不会打起来。俗语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又何致动刀子呢?!这
一点在当今非常重要。父母对子女绝不可放松了这方面的教育,放纵儿女在
家或在外粗鲁无礼、称王称霸。
2 )尊敬长辈,爱护弱小。这一点与前面所讲的是分不开的。一个讲
文明懂礼貌的孩子必然也就能够尊敬长辈,爱护弱小。反之,一个粗鲁成性
的孩子也绝不可能尊敬长辈,及其父母,更不要谈爱护弱小,助人为乐了。
不尊敬长辈、虐待父母也是当今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许多父母含辛
茹苦把子女带大,原想老来有个依靠或慰藉,结果是子女成家以后把他们视
作眼中钉,我们常在报章杂志看到许多做子女弑父或弑母,这的确是一大讽
刺。如果父母能从小不放纵自己的子女,注意培养子女尊老护幼,尊敬父母,
是绝不会酿成这样严重的后果的。
3 )遵守规则和纪律。这一条也很重要,没有这一条也就培养不出良
好的公民;社会也就不能长治久安。如今社会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学校课
堂纪律松弛、车间生产散漫。杂乱无章、公共场所和公共财物屡遭破坏,车
有车霸、路有路霸,法纪松弛,一些人目无法纪欺行霸市、行凶打人——这
一切破坏生产和社会治安现象之产生均与近几十年来对儿童缺乏遵守规则和
法纪的教育息息相关。有些家长不但在家对自己子女不加管束,甚至纵容自
己子女在外、在学校欺侮弱小同学或用过去的说法“出身不好的同学”。听
到自己子女不遵守校规,他们不但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当然,这些家
长的作法是完全错误的,他们以为这样是爱护了自己的子女,其实是毒害了
自己的子女。于今受管教、人狱者和处死的一些无恶不作的不法之徒,有几
个不是父母从小惯坏的。俗话说,积重难返。所以父母要想自己的儿
女长大后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遵纪守法的人,就必须从小教育子
女遵守规则和法纪。
这是道德礼貌教育中的几个主要方面,是对儿童必不可少的道德教育。
它直接关系到孩
子将来成为什么样人的大问题:是对社会有益的人还是对社会有害的
人。
其他的品德教育:
①培养儿童集体友爱精神。因为人是集体性的动物,人不能离开社会
和集体而生存。同时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以及生活是否幸福都取决于自
己和周围的人、配偶、亲人、孩子、父母、同胞、朋友以及同事是否有良好
的关系。如果关系良好而深刻,一个人就会感到生活幸福而富有意义。
②培养儿童热爱服务。父母应让孩子知道社会上的财富都是人们工作
创造的,工作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并从小学会自我服务性的工作。
③培养儿童爱土地的情感。父母可以培养子女热爱周围。的生活,热
爱家庭、学校、居住的地方,让儿童对生长的土地产生关爱之心。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母亲或者奶奶抱怨说,“唉,我这个孩子就是任性得
很,不好带”。其实,任性是每个人在童年时代的必然产物。子女的任性并
不可怕。关键是在大人的教育。
有人也可能不同意这个说法:任性是每个人在童年时代的必然产物。
有的母亲就经常说,“我的两个孩子就是不一样。一个顽皮得要死,不听话
闹得要命;一个很听话。很好带,不大吵闹。”言外之意,就是有的孩子任
性,有的孩子就不任性。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有些孩子十分任性,吵
闹得厉害;有些孩子不那么任性,没吵闹得那么厉害。这是因为每一个孩子,
都有他自己的需求。个人特有的气质和性格。它们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各不相
同;尽管他们可以是兄妹和哥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在报纸上看到两三
个学生兄弟性格各异的原因。
孩子任性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教育。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他还没有确
立起是非概念、好坏的标准。他并不知道他的要求是不合理和超越了常轨。
譬如母亲白天上班去了,孩子白天一天没有看见母亲,于是母亲下班一回来,
孩子就吵着要母亲抱,甚至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他也不去睡觉;当然也不让
母亲睡觉。死死地缠住已经工作了一天十分疲惫的母亲。而且还要母亲抱着
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母亲没劲了,走不动了,把他放进小床,他就又哭又
闹起来。母亲气急了,骂他瞎吵。其实,他何尝是瞎吵?!他只是因为一天
没有见着妈妈了,他需要母亲的亲呢和爱护。至于母亲上了一天的班,已经
工作了八九个小时,累了。他当然不懂,也不理解。孩子的这种任性难道不
是一种自然的要求,合理的要求吗?
又如有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专挑好的吃,而且他喜欢吃的,就不许别
人动筷子;否则就闹得没完没了。如此等等,这也是孩子任性的一种表现。
但是当孩子出现这种表现时,作父母的绝不应因孩子哭闹而火冒三丈,大发
雷霆。当然,也不能听之任之,迁就姑息。像有些老人做的那样:就让孩子
一个人吃吧!反之,而应当开始警惕注意:孩子的这种不良表现是不是由于
过去一段时间父母由于怜借孩子而放松了对孩子应有的教育?或者这才是一
个开头?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孩子的这种表现都给作父母的敲起了警钟。
是应该及时注意而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了。是应该开
始教育孩子怎样做人了!
当然,孩子很小,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孩子做人不能
靠说理。说教,那样孩子是接受不了的,也是不现实的。比较可行的方法应
该是发现孩子的良好表现,并通过表扬这些表现而来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
进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在孩子在吃糠果时,遇到了其他的小
朋友,父母应该叫孩子把糠果分给小朋友吃。如果孩子这样做了,父母就应
该立即给予表扬:“宝宝真乖。这样做伯伯阿姨就喜欢的!”因为孩子最快乐
的就是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家中吃水果,可以先要孩子送给爷爷妈妈,或爸
爸妈妈,有哥哥姊姊的还可以叫孩子把水果送给哥哥姊姊,然后再自己吃。
在孩子送水果给老人们的时候,父母就可赞扬说:“啊,我们的宝宝真懂得
礼貌!真乖!真是乖孩子!”同时,在表扬时,父母应该面带笑容,做出亲
热的表示。妈妈及时的夸奖,能促使孩子重复这些良好的行为,进而养成尊
敬老人,尊敬父母和兄长,与小朋友和睦相处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父母
应该注意尽量消除妨碍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一切消极因素。放纵、姑息。迁
就是一切不良习惯的根源。有的父母见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不允许家中别人
再吃;这样无意间就鼓励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于是他就对好吃的
东西进行垄断,不许别人沾边。水果别人不能吃,甚至爷爷奶奶,吃了他也
都要吵要闹。吃饭的时候,好菜只能他一个人吃,而且要放在他面前。孩子
一旦有了这种不良习惯,父母就必须进行批评,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反之,
如果发现了这种开头,父母仍付之一笑,甚至故意逗弄小孩子:不让爸爸吃,
对吧!那么孩子没有明确的是非,当然只会变本加厉,最后不可收拾。这就
是为什么说,爱必须是严格的。严是爱的表现形式之一。没有真正严格的要
求,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爱。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就是这个道理。严
格要求孩子,就是在他们懂得的道理的基础上向孩子不断提出合理的要求,
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坚持执行。
不过,话又说回来,严格要求孩子,讲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原因就
是父母总喜欢或容易原谅孩子,对孩子的一些不太好的东西或行为与言论给
予宽容,而不能够真正及时纠正或及时提出。同时,作父母的也并不都懂得:
爱就必须严。回想起来,我自己在这方面就作的很不够。
其次,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时,必须要有连贯性。当我们固定某一
个人,在一般的家庭里这个人通常是母亲,负责培养教育孩子的时候,教育
的连贯性比较容易做到。当一个孩子由周围或家庭里几个人:妈妈。奶奶或
还有阿姨几个人同时负责培养时,这时由于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没有
统一的认识,在培养孩子上就会步调不一,宽严不一。它的具体表现就是许
多家庭中常出现母亲与奶奶或爷爷的矛盾。母亲想严格要求,爷爷奶奶要庇
护。妈妈打孩子一巴掌,爷爷奶奶要嫡咕好半天。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是一件细致艰巨的工作。它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
和惩罚。但主要是表扬。如有的孩子上床后,久久不肯睡,而且不让母亲或
奶奶离开。妈妈一走,他就发拗脾气。这种时候母亲当然可以好言好语地安
抚孩子;但是孩子如果不听,而一味强求,母亲就应对孩子的坏脾气做出应
有的反应,或者干脆就让孩子个人留在那里。这样的话,孩子可就不再缠住
大人不放了。因为大人的走开,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批评或惩罚。有时,对
孩子的坏脾气和坏行为,母亲只要皱皱眉头,或者故意对他表示一点冷淡,
他就会意识到大人对他的行为的不满。常见的例子,就是母亲在带孩子到院
子里或园子里玩耍散步时,孩子常会好奇地停下来捡地上的纸张或小石子
玩。这时母亲可以喊:“不要捡,脏!”或者,“你再捡,我要走了,不管你
了!”完母亲继续走自己的路。孩子见母亲不理睬自己。就会感到一种过失
和耻辱,就会不再捡路上的脏东西了。孩子一旦改正了,作父母的就应该马
上及时加以奖励,使大人与孩子之间重新建立融洽的关系。这样一来,犯有
过错而且沮丧的孩子就会重新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充满自信,懂得大人仍然
喜爱自己、自己仍然逗人喜爱。同时,孩子也知道、并懂得了什么是不应该
做的,什么是应该做的。
在我们周围的小孩子之中常见的毛病是孩子不爱整洁,对大人没有礼
貌。有的甚至动辄抢别人的东西,或者动辄伸出小手打人。孩子的这些不良
行为,其实都是我们大人,作父母或爷爷奶奶惯纵出来的。是他们在孩子开
始出现这些情形时,放松了教育。有的无知的父母甚至还在一旁笑,甚至鼓
励:“打,打爸爸!”或“打,打叔叔!”有的父亲或爷爷为了逗得孩子一笑,
甚至做狗爬,或做马让孩子骑,让孩子模仿电影或电视中一些小皇帝或皇太
子骑太监的镜头。本来是应该批判的东西,他们公然让自己的儿子或孙子来
学习仿效。这样当然不能教好孩子,只会把孩子培养成无礼、霸道,以致最
后成为社会上的害虫。
要想把孩子教育成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
惯,父母必须精心注意孩子的成长。这里既有生理上的成长,同时也有心理
和精神上的成长。注意孩子的言行表现,从小培养引导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
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把不良的任何习惯在萌芽阶段纠正。
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孩子发拗脾
气,孩子不听父母的劝说和教育。甚至坐到地上,大声叫嚷,双脚乱踢。
对待孩子的拗脾气,我们既不能蛮干,抓住孩子一顿痛打,也不应屈
服迁就。反之,父母应该细心领会到孩子的反抗并不是由于他对自己的执拗
感到满足,而是对大人的干预、限制等的抗议。这时,作父母的就应该认真
思考他们对孩子所提出的要求是否太高或不合情理。如果是合理的,不是太
高,就应该坚持;而对孩子进行批评和说服。孩子仍不听,则可以对他表示
冷淡,让孩子自己去发作一通。相反,如果作父母的不分青红皂白的退让迁
就,那么孩子就会把他的这种“抗议”举动变成对父母施加压力的武器。有
时,还会得寸进尺,以致无法收拾。
总的来说,在防止和阻止孩子执拗脾气发作的时候,不要采取过于强
硬或过于软弱的态度。最好是能够设法迅速而果断地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
其他方面,以缓和紧张的局势。因此,不要只管训斥孩子,因为孩子这时是
听不进去的;也不要强迫他的举动马上符合理智。但同时又要设法做得使父
母不感到难堪,好下台。这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前面所讲的把孩子撇下或把
孩子送到门外让他一个人去发泄一下。孩子一个人待在那里,他感到没趣,
大人不理睬他,他就会马上为自己找到新的玩耍方式,而执拗脾气也就会很
快消失。所以,在孩子失去自我控制,或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时,父母都应
做出对他毫不介意的样子,让孩子自己去克服,白我乎息。当然,这一点有
很多父母也很难做到。因为,他们总怕孩子哭和闹。孩子一哭,他们就慌了
手脚。尤其是有爷爷和奶奶的家庭,他们把孩子看得心肝宝贝一样,一听见
孩子哭,就怕是有人虐待了他。于是就责备孩子的父母,而迁就孩子,向孩
子妥协。这种作法当然是极端错误而且有害的,只会养成孩子蛮横不讲道理,
野无礼。
其次,当孩子安静下来之后,父母不应再追究发生过的事,加以处罚,
而应该对孩子表示亲呢。因为这时的亲呢能给孩子提供使其自尊心不受到任
何损害的最好条件,使孩子自觉地而且愉快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同时,
也不要像有些父母那样,要求孩子许诺:“今后再也不这样做了”。因为孩子
很小,他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很难实现这种诺言。最后还有一种在日常生活
中很容易被大人忽视的不好行为。那就是在许多公共场所,如在商店购物或
等候公共汽车时,许多大人及老人都在排队,而且也很焦急。这时有些孩子
见排队的人多,就往前面去插队,或干脆不排队挤到或钻到最前面抢购,或
抢上公共汽车而且还为父母占位子。这原本是一种不遵守公共纪律和投机取
巧的行为,而有的父母也为了图个一时的方便和舒适,就不加阻挡,反而津
津乐道地认为儿子机灵。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纵容和鼓励了子不守法纪、
投机取巧,将来很可能要惹出大祸。
所以,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有些小节绝不可忽视。要随时纠正孩子的
不良行为。当然,在整个培养和纠正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注
意孩子微小的进步,及时加以肯定,让孩子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珍
惜自己的变化,用自己的积极因素去克服自身的缺点。
●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
我认识一位老太太,有一次她同我谈到了一件她十分迷惑的事。下面
是她的原话:“我的孩子今年都三十岁了。他去年回家来时,谈到他小时的
往事时说,有一回他要买一副铁环玩,我都不肯买。言外之意,有些埋怨我
吝啬。我听了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我哪里是舍不得钱买铁环。我当
时之所以不买,是怕惹祸。怕孩子们在玩的时候,相互争着玩,和争吵起来
时用铁环殴打。而我家邻居的一些孩子又特别喜欢打架,况且我的孩子又在
他们之中是比较小的一个。”
我听了那位老太太的话,感想很多。因为现在抱怨自己父母抠或小气
的孩子很。同时觉得那位老太太不买铁环的苦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也
没有什么需要自责的。孩子们乡以的抱怨,我听见过很多。最常见的是抱怨
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他们做过什么新衣服,总是捡旧衣服穿。其实,捡旧衣穿,
只要没有破烂,也并不是一定不好。而且这个问题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孩子捡旧衣穿,即父母把父兄的旧衣改给小儿子穿,父母固然是出
于俭朴,这也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俭朴传统。另一方面也出于当时的物质条件,
当时部分家庭的环境不甚好。父母又哪能给孩子每年做什么新衣服呢?一个
母亲能够让自己的孩子穿得整齐清洁就很不容易了。
况且任何一个作父母的也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
要什么就马上去买什么。不权衡需要,不权衡利弊。这既对孩子没有好处,
也不是教育孩子之道。孩子在外面玩耍,在学校里读书,同学们中好看的好
玩的东西,各种各样。数不胜数。孩子感兴趣的也不会少,如果孩子见到别
的同伴有,自己就想要,就要父母买,那会要多少钱?又会要多少地方来置
放?那孩子还有什么时间读书做功课?而孩子一想到自己父母不肯买,就认
为是父母抠或吝啬。从孩子的教育上来看,这其实是一个勤劳俭朴的问题。
它从某一点上来讲,暴露了过去我们在孩子教育中对勤俭的育仍然不够或相
当不够。在独生子女的今天,尤其是父母收入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的今天,
则更不是不够,而是完全被忽视或遗忘了。其后果的严重性不难想象。因为
一个没有勤劳俭朴的习惯的孩子,不会懂得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也必然不会
爱惜自己的衣物、图书和玩具。当然,也就更不会爱惜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财
产。同时,一个没有俭朴习惯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可能热爱工作。因为俭朴
与勤劳是紧密相联的。很难想像一个不懂得爱惜东西、珍惜金钱的人会热爱
工作,或愿意工作的。当然,这种孩子也不会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只有
懂得辛劳的人,才懂得一衣一食一物来之不易,也才懂得俭朴。在工作或事
业中刻苦顽强。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开创未来的新人,
我们就必须在生活中从小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
勤俭的习惯呢?根据一些教育学家的研究,要培养和教育孩子勤劳俭朴,父
母首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①不要凡是孩子看到的和喜爱的东西,就都必须成为他个人所有。
②孩子应该想到的不只是他自己,还应有家庭的其他成员。
③不要满足孩子的每一个愿望和要求。
这三点相互联系。它们看起来很简单,有点像老生常谈。但也许正是
因为它平淡无奇,却常为许多父母所忽视。不少父母总是只要是孩子喜欢,
就千方百计去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买什么。他们不但自己主动地
让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还要求家庭中其他成员也都让出他们应有的一份,以
博得孩子的欢心,或乎息孩子的吵闹。他们的想法和道理都很简单。孩子小,
大人可以让一点。当然,他们的动机和愿望也都是善良的。但是他们却万万
没有注意到或者忽视了孩子的要求是可以发展的,也可以是无尽的。你今天
满足了他这个要求,他觉得他可以有求必应;于是他明天又可以提出另外的
新的要求。你今天还可以设法满足他的这个要求,你明天也许就无法满足他
的那个要求。这样做无意中惯纵了孩子,培养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
日久天长,他们心中会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当然也就不会尊重别人和
尊敬长辈了。而且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甚至攻击别人。最后在他们达不
到目的或满足不了他们的愿望时,他们还可能由失望而转变为消沉。
因而,在有爷爷奶奶或兄弟姊妹的家庭里,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教会
每个孩子学会与家庭中其他成员合理地分享食物和衣服,学会使自己的要求
与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需求相适应。柱独生子女的家庭,就必须教会孩子跟父
母合理分享东西。并且经常教导孩子,让孩子知道和懂得,虽然家里只有一
个孩子,但这丝毫不意味着他就是全家唯一有特权的成员,就是皇帝。我认
识不少父母,尤其是一些善良的母亲,他们对待自己非常苛刻,常常是节衣
缩食。好吃的让孩子吃个饱,自己不吃。好料子让孩子穿,自己穿布的旧的。
然而,孩子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反而以为是家里有钱,养成一种大
手大脚的习惯和极端的利己主义。甚至造成他们在父母面前一种特权。这样
的孩子长大以后当然也不会懂得孝敬父母,因为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就是自
己。有的孩子甚至可笑到这种程度,说他们的父母不喜欢吃好的,只喜欢吃
粗茶淡饭;不喜欢穿新衣,而喜欢穿旧衣。
所以,父母最好是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们所使用的一切——衣服、玩
具、图书、文具和体育用品等的价值。教育孩子爱惜衣物、爱惜书籍、玩具;
不应该对丢失和损坏物件感到无所谓。因为每一件衣物都是各阶层的劳力换
得的,也是父母辛勤的劳动所换来的。这就是我国古训所讲的:“一饭一粥,
当思来之不易。”
与此同时,父母还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如父母在做事时,吩咐在旁的孩子拿工具,或帮助打扫卫生。十一二的孩子
就可以帮助父母在邻近商店购买一些简单的东西,或寄信等。也还是我在这
一节开头所讲的那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儿子回忆起童年生活时,也总
是讲他十二岁就开始洗自己的内衣内裤,好像是母亲虐待了他。我听了当即
告诉那位老太太。你做得对。你这样就从小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
活能力。他将来明白了事理,他不但不会埋怨你,还会终生感谢你这位好妈
妈!
因为全家人生活在一起,本应当相互分担日常生活中的劳务。相互关
注、体贴和帮助,这些都对孩子感情和社会交际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父母应该使孩子懂得他的父母为了全家的幸福,为了生活是怎样工作和劳动
的,进而促使他产生帮助父母的良好愿望。
因而,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教会孩子帮助长辈从事一些家庭劳动是
非常必要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父母都对这一点缺乏应有的认识。他
们认识不到教会孩子,尤其是从小教会孩子帮助长辈做家事是培养孩子劳动
习惯和劳动感情的主要和基本途径。另外,一些父母还有一些糊涂的观念。
一是认为这些家务事自己还可以做得了,还年轻,不是老得动不得,不必去
让孩子分担或代劳。有的父母还认为孩子将来反正有做不完的事,操不完的
心,就让孩子童年和少年时期多玩一点,自己多做一点。另一种糊涂思想是
有些母亲做事特别认真,他们总觉得孩子做事做不好。孩子扫过的地,他们
认为没有打扫干净,自己要打扫第二遍。孩子洗的碗或手帕,他们认为没有
洗干净,自己要重洗。因而,不如干脆自己动手,还省事些。孩子不会做事,
正需要学习做事。孩子没有经验,也没有实践,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得那
么好。正因为做得不好,才需要父母的教育,才更需要锻炼。而恰恰这一点,
那些父母却忘记了或者忽视了,或者是缺乏耐心。结果,家中一切包办,在
年轻时,不需要帮手时,他们还能一切代劳。到了中、老年后,精力衰退,
需要帮手时,孩子却又因为没有劳动习惯,不会做事;而由于没有劳动习惯,
这时想喊也喊不动了。这类事情在我的身边简直是随处可见。十七、八岁,
甚至一、二十岁的小伙子坐在家里玩扑克、看电视;而五十几岁的老父、老
母都要到商店里去买东西、打扫室内。我还认识一些已经结了婚的青年男女,
他们自己没有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照理他们同老人住在一起应该可以同老
人分担一些沉重的
务,然而事实则恰恰相反,他们除回家吃饭和睡觉外,四手不伸。房
间要父母打扫,衣服也要父母洗。这都是因为从小父母没有教会他们劳动,
他们从小就是一切由父母代劳惯了,所以才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没有劳
动习惯,不热爱劳动的人,必然就不能吃苦,一旦生活上发生什么变故,他
们就会对生活丧失信心;而且,即使没有什么变故,他们在自己的日常工作
中也会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也不能做出什么成绩。
劳动习惯和对劳动的感情是不可能天生的,也不可能是先天的,它需
要父母的细心培养和不断的教导。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热爱孩子,年轻的
父母们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教会孩子热爱劳动。一切由父母代
劳,这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这是在毁灭孩子。
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正确方法是耐心热情的帮助与教导。孩子开始学
习做事,肯定不可能做好。这时就不应要求过高,不能动辄指责:“这是你
扫过的地呀?地上还有这么多的泥巴、碎纸厂或者“这个茶杯还有茶渍,你
怎么洗的?”发现了没有扫干净的地方或没有洗干净的地方,应该指出来。
但是指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借着缺点教会孩子真正学会做事。所以态度不应该
是生硬的指责,而应该是热情的关怀与帮助:“扫得好,只是还没有扫干净。
毛毛,你看那里是不是还有些泥巴和纸屑?快拿扫帚来,把那里再扫一下。”
有的事情,子开始时做不好,母亲还可以亲自示范。通过这样具体和耐心的
帮助与教导,孩子也会逐渐会劳动,而且渐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有了劳动
的习惯孩子也学会自觉地爱惜东西了。或者说,至少也容易接受父母对他俭
朴的要求。也不再会那么随便地责备父母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了。
●培养孩子刻苦顽强的精神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这几句中国的古
训,由于中学语文里古文减少了,青少年再也学习不到了,父母们也渐渐淡
忘了。但它包含的深刻的哲理教育意义却是永存的,而且也是永不会褪色的。
它的含意简要的说,就是一个人必须经过刻苦的努力和磨难,才能担当大任,
才能有所成就。最明显而且大家都在电视上所看到的例子,我想要算是奥运、
亚运和全国运动会上的金牌得主了。那些光芒四射的金牌得主哪一个不是年
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分寒暑、有休假、终年苦练。跌倒了又爬起来,失败
了又站起来,在千百次的失败后才达到了一个个项目的顶峰。他们训练的刻
苦,拼搏的顽强,不夺金牌誓不甘休的毅力,无一不令我们叹服。
我们当然不是要求自己的子女个个都能成为运动健将、金牌得主或科
技新星;也不是都要求自己的子女不休息、不度寒署假,年复一年,日复一
日,苦守书斋或苦守机房。但是,我们如果希望我们的子女能将来在事业上
有成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我们作父母的从小培养孩子刻苦的精神,
却是十分必要的了。因为一个害怕困难,畏难,怕苦的人,是必然一事无成
的。原因是世界上人世间没有一件什么事是可以不劳而获,心想事成的。要
做成任何一件事,都会有困难,都会有艰辛。只是困难的大小不同、艰辛的
程度不一。一个人没有一点刻苦的精神,必然会见困难就退却。也就是我们
所常耻笑的五分钟热度,甚或连五分钟热度都没有的懒汉。
我从前的邻居有一个女儿。她由于从小父母的溺爱,没有养成劳动和
吃苦的习惯,所以在上中学后,她感到理工很费脑筋,一道题要左想右想,
还有数学公式背得不熟,很难学,她在应付不了的时候,就改学了文科。文
科也是很多东西要背,尤其是语文。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写好一篇文章,要
更多读多背。所以她认为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苦事,不想读书。然而做事,又
做什么事呢?做工吧?更苦。于是她又改学外语。入门确实不很难,同时又
有些新鲜感,所以她学了外语。可是人了门以后,接捶而来的大量的生词,
纷繁的语法现象,样样要读,样样要背。她又畏缩不前了。结果在门口蜘橱
了两年,又退了回来。
由于生活的普遍改善,娇生惯养的子女现在很多。因而有些受娇惯的
子女,普遍的是好逸恶劳。拿起书包上学,放下书包吃饭。而在学校里也是
上课不听讲,学习马虎。我也认识几个这种青少年。他们虽然比前面我讲的
那位邻居的女孩幸运一点。幸运地高中毕了业,又幸运地混了一张大学文凭。
但他们由于畏难、怕苦,学习虽然都勉强及了格,有的甚至是第二次通过,
但实际学识很少,进人工作单位后,也很少有人能做出一些突出的成绩。
刻苦就是要不畏难、不怕苦。因而要培养孩子不畏难、不怕苦,作父
母的首先就不能够时刻怕孩子吃了苦。而自己宁愿多吃一点苦,唯恐孩子吃
了苦,恰好又正是我们这一代父母常犯的一种通病。他们总是只希望孩子能
生活得幸福轻松,总怕孩子吃了苦。因此,他们在家里不让他们的孩子做一
点事,不教育他们的孩子劳动,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他们忘记了我国民间
的一句古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没有劳动习惯,不热爱劳动
的人,是不可能不怕苦、不怕难的;也就是说是不可能有刻苦精神的。所以,
要培养孩子的刻苦精神,就必须首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要使孩子从简单
的劳动中学会人生的伟大哲理。这就是房子不打扫,不会干净;盆中的花,
不浇水灌溉,就会干死;地里不播种,不会长出庄稼。也就是说世上的一切
美好的东西都必须有所付出,付出汗水。
●怎样纠正孩子说谎
孩子在玩耍时,无意中弄坏了东西,或闯了祸怕挨大人的骂,常想把
错误掩饰起来。孩子无意中折断了花盆里的花,为了怕大人发现,他们通常
会把折断的花扔掉。打翻了墨水他们会把墨水瓶藏起来,再把洒了墨水的地
方用报纸或别的东西盖起来。当父母发现了问他们时:“是不是你把花盆里
的花折断了?”或者:“墨水瓶是不是你打翻的?”孩子联想到挨骂,就会
说谎:“我没有”,或者:“不是我打翻的!”或者:“我不知道。”
当然,孩子的这些谎言是很容易被父母识破的。“不是你折断的,家里
还能有谁呢?”“墨水不是你打翻的,家里还能有谁打翻,还把报纸盖上
呢?”
孩子不敢公开承认,而说谎,使大人苦恼、痛恨。因为任何一个作父
母的都知道说谎是最不好的习惯,最坏的习惯,甚至是道德所不容的。小事
说谎,虽不值得追究,但可怕的是一旦放过怕会养成孩子说谎的恶习。所以
父母总是从小就教导孩子不要说谎,而遇到自己的孩子说谎就非常气愤。总
想好好地教训他一下,于是就狠狠地责备、骂几句,想使孩子有个惧怕,以
后不敢再说谎。
而事实却正好相反,父母责骂得越厉害,孩子为了怕骂,遇到了闯了
祸或做了什么错事,就又说谎。我从前有一个邻居的儿子顽皮得很,上课不
听课,下课不作功课,结果算术和数学考试次次不及格。父母又要看成绩表,
那孩子怕骂就把成绩单的分数涂改成及格,有时实在无法涂改,他就说成绩
单丢了。父母一看就知道成绩单的分数是涂改过的,便质问。追根到底是多
少分?为什么要涂改?或者怎么丢的?是多少分?父母发现一次责骂一次,
但到时候儿子仍然涂改或谎说成绩单丢失了。父母气得咬牙切齿,拿儿子毫
无办法。而且由对儿子成绩的不满,渐渐转变为对儿子说谎的愤恨。那么这
事的发展,责任究竟在谁呢?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说:“说谎是儿童
因为害怕说实话会挨骂,而寻求的一个避难所。”这话千真万确。孩子一方
面被教导“不要说谎”,另一方面却又有会因说实话而挨骂的经验。这种矛
盾是造成孩子为自卫而说谎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在通常情况
下,是大人给孩子造成了不得不说谎的形势。因而,杜绝孩子说谎的最佳对
策是不追究,让孩子消除说实话的顾虑,而自觉地不去说谎。从上面所举过
的前两个事例来说,当父母发现孩子折断了花时,可以说:“花儿开得好好
的,可以供观赏,而且也是生命,以后再不要折断了。”或者:“幸好墨渍渗
透得还不多!”这样消除了孩子对自己做错的事,或闯的祸会被挨骂的顾虑
和惊怕,就不会再说谎;反而会反省:“当时应该据实向父母讲清楚,父母
会原谅我的。”
总之,孩子说谎是时常发生的事情,要想杜绝孩子说谎,养成孩子诚
实的习惯虽然至关重要,但确实不易。它要求父母耐心和热情开导,消除孩
子对说实话的顾虑。当然,父母也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孩子说谎
不闻不问,听之任之。那样,又会变成放纵。孩子只会越说越厉害,直至走
上邪路。
●怎样处理孩子说脏话
两三岁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偶而也会说出一两句不知在哪里学会的脏话
“他 的”,有的大人听了,不但不感到什么不雅,反而会发笑,觉得好玩:
“这小家伙不知同谁学了这脏话!”因而也不纠正。
可是到了孩子上小学,尤其是上中学以后,孩子再说脏话,一般家长
就都会觉得不雅和厌恶了。可是,大人虽是不喜欢,孩子却因从小无人纠正,
越讲越多。原因在于小学和中学生中有些脏话已成为了他们的口头禅,或见
面的招呼语。
孩子们有他们的话题,有他们的小天地。他们也有他们的语言,我们
做大人的不去要求他们说我们的语言,尤其是作教师或知识份子的语言。如
果我们做父母的忽视孩子的这种心理,一味地责骂他们不文明,就成了大人
直接干扰孩子们的天地。而且强迫他们摒弃他们的语言习惯,就会使孩子无
法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融合到集体中去。这也就是我妻子的斗争无法取得胜
利,甚至反伤了母子感情的原因。
同时孩子进大学换了环境,语言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自然而然
改掉自己所说的脏话。所以在这些小节上,我深刻体会到父母耗费太多的精
力去纠正和斗争是没有必要的。当然。做为父母对孩子的脏话和不文明的言
谈,日常交谈中一旦发现可以而且也应当指出和教育,但不必小题大作,把
它看得过于严重。至于有些人,到老还是一口脏话,那也是与他的生活环境
和工作环境有密切联系,也不必过多责怪。
●孩子在外面闯了祸和受到批评
孩子在外面玩,免不了要闯些祸。男孩子在外面玩耍,争吵起来后又
打了年纪小的玩伴,结果被打的小朋友的父母来找大人兴师问罪。或者为抢
玩具,而弄坏了别人的玩具,甚或踢球玩,一脚不小心打坏了邻居的玻璃。
这些在有孩子的人家都是常有的事。我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妻子就为应付这
类事情,有时被弄得焦头烂额。在以前,当孩子闯了祸时,多是母亲出来抵
挡,总觉得是自己没有把孩子管教好,所以在外面欺侮了小朋友,或打坏了
邻人的东西。因而遇到了这种事,母亲的总是说:“妈替你去道个歉,只是
你以后不要再打别人!”
当然,为了避免和邻人起冲突,搞好人际关系,父母代孩子道歉偶而
也有其必要。但是对于已经能够分辨是非的孩子来说,做父母的还是应该尽
量从旁教育他协助他,使他认识到错误而主动去向受害人道歉,养成孩子自
己做的事自己负责的责任感。这样,孩子以后自己也会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要
有所捡点。同时,长大了在社会上也会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一切
都由家长负责,孩子无任何内疚感和责任感,不但不会像母亲所希望的“以
后不再犯”,而且会变成一个缺少独立性且无责任感的人。
欧美人士在这一点上就很注意。有一次我在一个美国友人家作客。那
天主人还邀请了几个美国朋友,有一位女士带了她的一个四岁的女孩。那女
子很活泼。在端茶喝的时候,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这时,她母亲很快地用
手帕擦去泼在茶几上的茶水,然后对女儿说:“你去向阿姨借一个盘子,把
打破的碎片捡起来。然后再向她道歉!”
这件事当时我看了感触很深。要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父母肯定就会出
来亲自收拾残局,然后代孩子向主人抱歉,而不会要孩子做任何事情。虽然
父母代孩子向主人道歉并不是什么错误,只是这样作的结果会使孩子没有机
会接受教训,并且丧失独立性和责任感。
另一方面,孩子在外面闯了祸,父母不在场,因而父母不知道,于
是别人的父母找上门来告状。这也是常有的。在外人来告状时,孩子也可能
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害怕自己的父母责骂,而不敢承认,甚至躲藏起来。
一种是怯生生的承认了错误。
但是不管怎样,当外人来告状时,父母一定要冷静热情倾听受害人父
母或本人的申述,然后当着孩子的面弄清实情,应该向对方道歉的,应吩咐
孩子向对方道歉,当然作父母的,在自己的孩子认错后,也应向对方家长道
歉,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在道歉后照价赔偿,或者该付医药费的,就应
该支付医药费。以此来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事物。这是正确的态度,也是不少
家长所采取的态度。
但是应该看到,在我们的周围,也有不少的家长,他们不是采取教育
自己子女,对方道歉的态度,而是对自己孩子采取护短的态度。事实俱在是
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的孩子,或损坏了人家的东西。他不但不责备自己的子
女,不教育自己的子女,反而认为对方来告状是错误,认为孩子在外面打架
或作别的事,与他无关。甚或强词夺理说:“我的孩子也挨了打。”或“那东
西根本不是我孩子打坏的,我孩子绝不会去损坏你家的东西!”
这样护短的结果是孩子在外可以作坏事不负责任,于是越学越坏,并
且做坏事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公然喊叫:“你去告诉我父母好了,他们根本
不会相信!”后果当然不堪设想。
近十余年来,台湾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在我工作过的两所大学里,
我发现这些犯罪青少年多是家庭中受父母溺爱、放纵,而在外惹了祸时,父
母又总是维护自己的儿子,不分是非,反责怪对方。
此外,孩子在外面玩,有时被一些大孩子或特别霸道的孩子欺侮了,
夺走了玩具;打得鼻青脸肿或摔得鼻青脸肿,而哭哭啼啼跑回家来,也是常
有的事。尤其是在小学生中,相当普遍。这时有的母亲心疼自己的儿女,又
恨自己的儿女在外面惹了祸,便闹着要去找欺侮她儿女的孩子算帐。或者骂
自己的孩子:“你就不会打他呀!下次他再欺侮你,你就还手!”仔细想一想,
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算帐和报复,只会使孩子间的打斗越来越厉
害,而且可能使无意的伤害转变成有意的伤害。所以在出现这种不愉快的事
情时,父母最好能保持冷静。倾听孩子的申诉,帮助孩子洗伤擦药,教导孩
子以后尽量避免与那些顽童玩耍。同时,也可直接找欺侮了自己儿女的孩子
问明事情真相,勉励孩子们和睦相处,不要打斗。以免事态扩大,结成冤家。
当然,必要时还是可以找对方家长,共同进行教育。但意一点,那就是找对
方家长,不只为了算帐。所以要冷静友善,以共同合作教育双方孩子为目的。
●怎样面对孩子的过失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错误或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想孩子少犯错误,
免蹈覆辙,父母的态度非常重要。
有一个企业家在回忆录中写道:“上小学时,即使我玩得过分,成绩退
步了,母也从不严厉责骂我。当我把成绩单交给他们看时,他们看看各门分
数的成绩,然后看看的脸。当然我觉得很不好意思,而且等待着挨父母的骂。
然而他们却没有骂我。这样反而使我更加感到愧疚,决心下学期一定要好好
读书。”
日本有一届议长在回忆他的童年时,也说过:“小时候母亲经常要我去
买东西。有时我不是买错了,就是买漏了。但是母亲发现后,从不责骂,只
是说明天再去买回来。”这样就养成了我把要做的事都写在纸上的习惯。
从上面这两人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犯了错误,他们自己也是
有愧疚有改正的要求的,而且也会想办法改正。问题是父母怎样对待,怎样
启发他们认识错误和感到愧疚。在前面的章节中我曾经几次谈到这,简单地
责骂孩子的错误和失败常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原有反省的,也不去反省。
因而又重犯错误;一而再,再而三。
但是要作到启发孩子的自我反省,信任孩子能改正错误却是不那么容
易的。我们日常最常见的是简单地责骂,或者埋怨孩子不听话:“你看,我
所说的没有错吧!”或者当孩子不听大人的忠告而失败时,父母会说:“我的
判断是正确的吧!你总是不听!”
父母想强使孩子确认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从而使孩子对他们听从。
他们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这种埋怨和责问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孩子的
自我判断,会使孩子丧失自信。有的甚至还会对父母的这种怨词感到反感:
“什么都你说的对!”
所以当孩子出了差错,尤其是当孩子反省自己的差错时,父母应保持
沉默。当然。有的母亲也会讲,孩子会反省什么过失,他们根本就不会感到
愧疚,所以才骂。我觉得这种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会
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简单的好坏还是能区分的,并且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羞
耻感,因而做错了事,由于贪玩而荒废了学业,考试不及格,他们是知错并
有一定的羞愧的。。当然,不同的孩子羞愧的程度不同这倒是存在的。问题
在怎样启发他们的自尊心、羞耻感,进而反省,自我下决心改正。
日本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多湖辉在他一本关于子女教育的专著
中曾讲了一件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念中学时,校风非常严格,课堂上答不出问题,就要留校补课。老
师用心良苦,而他却并不感激,而且对老师抱憎恨态度。他一向成绩不好,
经常留校,于是只想如何学校捣蛋。在高年级时,他和一群劣等生引起了一
阵轩然大波:捣毁了存放军训教材和枪械的教室。事后,他们才发现事情太
严重,面临退学的危险。回到家里,他准备接受母亲的责打,但母亲却只说:
“现在你要后悔也来不及了,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这次滋事的后果,我想
你心里有数,所以我也不再说什么了。你可能会被勒令退学,你就想想将来
该怎么办吧!”
这些话比任何叱责更令他深感内疚和对不起父母,于是发誓此后绝不
再给母亲带来任何麻烦。
同时还应记住一点:人在犯了错误时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关怀。
●孩子拿了钱,偷了东西怎么办
我经常听见一些母亲抱怨说孩子拿了柜子里或父亲衣袋里的钱。尤其
是做后母的,她感到更是为难。她讲了一两次,儿子丝毫不听,又不好打骂。
孩子私自拿家中的钱确实是一个很不好,甚至很坏的行为。因为这实
质上就是偷。只是偷的不是外人的钱,而是自己父母的钱。而且孩子一旦有
了这种恶行,很难纠正。上面的那位后母说了无效。她觉得为难,是后母不
便于打骂。其实,一个孩子如果在父母识破后,说了无效,那就是打骂,也
并不见得就一定会有效。左邻右舍中,社会上打骂无效的事例举不胜举。
分析其原因,不外一点。私自拿家中的钱是一种不光彩的偷盗行为。
七八岁开明了事理的孩子都知道偷盗是可耻的,因而一个孩子在做这种见不
得人的事情时,内心一定有些恐惧和不安,唯恐父母发现。一旦父母发现会
脸通红感到无地自容。因而父母一点破,他就应该有所反悔和羞愧。如果一
个孩子一而再地拿,那就说明他已无羞愧之心。为了挽救一个孩子,作父母
的绝不可撕破了他最后的一张脸皮,一定要设法启发他的廉耻心,促进其反
悔。因之,在教育孩子不应私自拿父母钱的同时,应更加热情地关心孩子的
需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走这一步。如果是正当需要,应向孩子说明可以
向父母索取。如果是在外面吃玩,那就应该耐心说明。一个孩子不应在外面
乱吃东西或玩赌博的游戏。即使是电动玩具,亦不可多玩,多玩就会荒废学
业。这当然是一个耐心的漫长的教育过程。简单的打骂是不能奏效的。许多
儿童或中小学生在街上当扒手,大多是由这种拿钱,乱花钱,最后父母又没
有钱可摸了,而摸向外人的口袋的。
当然,与这相近,或者更坏的就是在直接偷别人的东西了。在学校里
看到同学有什么好东西,自己没有,就偷。这当然是极端可耻的行为。父母
如果发现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应该向孩子说明偷盗是可耻的行为,启发孩
子的羞耻心和羞傀感,然后劝说孩子把东西交还原主。这样作虽然不容易,
但必须这样作。不要见了孩子做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就劈头劈脑大骂。或
打。“打断你的手,看你以后还偷不偷!”这样打骂,对少数极端胆小的孩子,
也许多少还有些羞耻心的孩子,可能收效一时。但对大多数的孩子效果不会
大。因为他们一旦敢偷,就是已经不顾羞耻了。所以简单地打骂,只会使他
们暗地里偷,千方百计不让你发现罢了。当然,在一些家庭中,有的父母也
爱占便宜,见孩子偷了东西,甚至默认和夸奖,那就更是把孩子往绝路上引
了。
●怎样应付孩子的问题
父母在带孩子上街或玩耍的时候,天真的孩子总会提出各式各样大人
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因为整个外界世界对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一切引起他
们的好奇,也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因之即使有些问题会使父母一时为难,父
母也应尽量满足。反之,如果一个小小的孩子对一切都漠然,倒是智商不高
的表现,绝非好事。
孩子的问题粗略的根据年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小学以前或包括
小学初年级的孩子的问题。这类问题大多用一个名称就可以应付过去。例如:
“这是月亮!”或“那是冰箱!”当然有些也会遇到一些棘手,使父母一时无
法回答的问题。遇到这种场合,父母一方面应尽量丰富自己的生活和自然科
学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同时在一时无法回答时,也可以告诉
孩子,这个问题,你将来上中学以后就会知道的。但绝不要哄骗或胡编乱凑。
另一类是孩子上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以后的问题。这时的问题,知识性
较强。父母能尽量回答当然更好。日本有一位作家在其作品中回忆父亲时,
曾写道:在中学时常看屠格涅夫和契河夫的小说,每当有疑问时,例如屠格
涅夫是属于那一种流派、思想的作家?他问父亲时,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为
他一一解说。因为有了这么一位豁达的父亲,使他不仅满足了求知欲,同时
也更接近了父亲的心灵世界。
当然不可能所有的父母都能像这位父亲一样,对孩子所提的问题能有
所研究。是他的作法和态度“不厌其烦他讲解”,却是所有父母可以借鉴的。
而且确实孩子所提的一些知识问题,也常把我们作父母的难倒。但是不论怎
样,不能给孩子的求知欲泼冷水,在自己不能很好解答时,也应向孩子指出
可以再向谁求教,或以后看阅哪一类书籍。激起孩子向书本要知识的热情。
绝不要认为孩子提了问题,自己作为父母答不出很难湛,于是对孩子发脾气:
“只有你的问题多!你这么多问题为什么不问老师?你不知道我有我的事
吗?”学问学问,学问和知识就是人在不断的探索中,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大人如是,孩子更是如此。区别只是大人有的问
题,他在没有适当的人可以求教时,可以自己去看书,寻找答案。而孩子由
于知识有限,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这方面能力较差,就更需要父母的帮
助。孩子有问题找父母,这正是孩子对父母的信赖的表现。作父母的为了孩
子的成长应尽一切努力来解答,如帮助解答儿女的问题,孩子还没有查书寻
找答案的能力,父母就应自己查书寻找答案。
在孩子上学以后,孩子可能有些问题在课堂上没有弄懂,或者孩子对
老师在课堂讲授的仍不感到满足,或者在作功课中遇到了困难,父母都应热
情而耐心地予以帮助和解答,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并激起孩子学习的热情。
反之,如果孩子的问题父母不予解答,而视作累赘,敷衍搪塞。孩子
当然也就没有了提问题的兴趣。他何必自找没趣呢?!同时孩子在学习或作
功课时遇到了难事,父母不能伸出援救之手,孩子的学习兴趣会下降,甚至
完全丧失学习的信心。所以,现在有些家长,或者由于自己工作过忙,或者
由于自己知识的限制,而无力帮助子女学习,解答子女学习中的问题,而为
子女延聘家庭教师,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不是不可取的。然而,家庭教师
只能是家庭教师,他可以弥补父母的某些不足:精力不足或知识不足。但是,
他不能代替父母。父母仍应多接近、关心自己的子女。另外,孩子有时,尤
其是稍大一点的孩子,会问起有关家庭亲戚之间的纠纷。有时父母很难回答,
也不想回答。这时父母可以但白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不能回
答。”而不要说:“小孩子不应知道这种事情!”以封闭孩子的询问。因为孩
子有了这种不愉快后,为免再次受到伤害,以后就会心中有疑问也不敢问了。
这种事情发生多了,就会在父母子女之间产生隔阂。
还有一类问题是父母常感到难以启齿的,那就是有关两性的问题。现
在家中通是一家大小围在电视机前消磨闲暇时光,当电视中出现有关性的镜
头时,有些还不大懂事的孩子会提出一些问题。孩子出于好奇、不懂:“妈
妈,他们这是干什么?”父母则不好启齿,加上头脑中的一些封建意识,于
是会不满地斥责:“你这个孩子真是的!”或“你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怎么问
这些事情!”
这样回答是对孩子不好的,因为它并没有说明问题,反而使孩子对性
产生一种不正常的好奇心。如果是不大懂事的孩子,最正确的方法是不让年
纪很小的孩子看这种电视。既然已经看了,孩子已产生了好奇心,可以告诉
他将来长大了,你就会懂得了。一句话不必加以神秘化或丑化。对有些事情,
能够说明的,讲一点小孩能了解的范围就可以了,满足他一时好奇心就是了。
第五章 不要过于迷信体罚
●打不能使孩子就范
●打是为了教育孩子
●不要吝惜用棍子
●响鼓不在重捶
●打不能使孩子就范
近两年来,在地方的报纸上报导过几起父母打死亲生子女的事件。这
种事件到处都有。事情的起因都非常简单,就是孩子不听话,不好好读书,
引起了父母的恼怒。通常开始是骂。骂了,孩子不听,仍然不认真读书,喜
好在外面玩耍。于是父母就动手用棍子打。当然开始也还只是小打。因为又
有哪一个父母不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的呢?他们之所以督促孩子读书,骂孩子
不读书无非是想孩子成龙。当然“成龙”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已。并不
是每个父母都敢于奢望自己的孩子成龙。说实话,大多数的家长,也不过是
望子多读一点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孩子年幼,父母亲有时候过份迷信
打可以使孩子用功读书或成绩进步,是相当可笑的相法。应该适时诱导孩子
从小对读书的兴趣,并教导正确社会价值规范。以人为本的教育,才应是现
代年轻父母所应保持的理念,因为“打”并不能使孩子明了父母的用心,只
会在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打是为了教育孩子
既然只是为了教训孩子,使他有些怕惧,因而也不宜多打。打两三下,
作为警告也就够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响鼓不用重捶。反之,打多了,打
惯了,把一个孩子打疲了。那么,孩子对打也就不会有所怕惧了。一旦一个
孩子对打失去了怕惧。那就最好就此住手,另想他法。如果作父母的仍执迷
不悟,认为打一定可以解决问题:不信你不怕打。那么就会越打越重,越打
越厉害。这样当然也仍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果然被打服了。另一种就
是孩子越打越顽强,大人的火气越来越大,以致失去了控制,结果把孩子打
死了。从报纸上的报道可以看出被打死的孩子通常很小,还不成年,无力反
抗。到了十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他已经不听话到了不怕打的程度,他就会反
抗,与父母对打。这种反常的现象在城市里现在也不少。
所以,不能过份迷信棍子的威力,尤其是今天的孩子已不是三十年、
四十年前,我们作子女时的子女。他们成熟得早,他们没有什么封建传统的
束缚,有着更强的独立意识。这就是为什么打多了,他们不是更怕打,而是
仇恨和反抗的原因。前几天我还听说一位教师在打女儿时,被女儿一拳打肿
了眼睛。这是不能教育好孩子的。如果说,他们只想通过打,使孩子吃一些
皮肉之苦而有所怕惧,那么要使孩子对自己的过失有所反省和悔悟,就还要
作耐心的说理与说服工作,使孩子明白父母为什么打他;同时,今后应汲取
教训,不再做不应该做的事:逃学、旷课、不作功课、在外打架惹祸等等。
●不要吝惜用棍子
当然,也有一些人家是从不打孩子的。我对门的一位老太太从不打孩
子。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儿子又有了儿子,女儿也有了儿子。孙
子们到她这里来,就是闹翻了天,她也是不骂不打。照她的说法:“我舍不
得打呀!怎么打得下手啊?!”
“我舍不得打呀!”其实哪个母亲又舍得打自己的孩子?!哪个打孩子的
母亲就是下得手呢?!我的妻子就多次说过,她打一次孩子,自己要难过心
疼一次。打是为了教育,也是迫不得已才采取的最后的手段。
她舍不得打孩子,因而她的几个孩子在该读书的年龄都不大读书,现
在都是工人。尤其有趣的是她的女儿,既不会读书,也不会做家务事。那位
老太太为了弥补家用,长期帮人做衣服。而她那二十好几的女儿却居然连钉
钮扣也不会,也从不伸手帮一把。
完全不打的孩子容易被惯坏或宠坏。也就是英国谚语所谓的“丢弃了
棍子,惯坏了孩子”。不读书和不会做事,这是一种。还有更坏的那就是任
性,无法无天。也就是我们在戏曲中常见的画了白花脸的无恶不作的花花公
子。
那位老太太的孙子,只有五岁,在家母亲逼他一天要习字一小时,不
写完一小时,就打屁股。星期天到奶奶家来玩,有时也写一写字。奶奶爷爷
见了都夸他字写得好。而小孩子都说:“都是妈妈打出来的。不写一小时,
不认真写,妈妈就打。”
孩子不懂事、贪玩、好吃。这是天性,不足为怪。作父母的就要进行
教育。而对孩子进行教育,单靠说理他是听不进去的。骂他听惯了,也不会
在乎。有时只有打,让他痛一下,他才会有所触动。同时,从小就不能惯纵。
所以打,也要从小就开始。当然,愈小打得应愈轻,警告而已。前面我讲过
一,两岁的孩子不懂一点事,见桌子上的东西,不论是开水或灯火,觉得好
奇,就要伸手去抓或拖,很容易出危险。这时父母一面应喝令禁止,一面可
以把他伸出的小手,轻轻敲打一下。孩子痛了,手就缩回去了。三四岁的孩
子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蹲厕习惯,随地大小便。这时,父母在训斥的同时,在
他屁股上拍打两下,他就不会不再随地乱属了。这样从小养成一个怕打的习
惯,孩子长大了,对打也才会有些怕惧。打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和教育的手
段,才能奏效。反之,如果从小惯纵,从来舍不得打,那么到了十一二岁再
打,孩子就会很难接受,必然反抗。
几年前报上曾登载一位家庭教师的日记。一位马老板请这位教师辅导
儿子的课业。马老板的儿子已十五岁了,中学即将毕业,可是数学语文仍然
是一片空白。马老板希望儿子能升一所好的高中,所以重金聘请了一位有经
验的中学教师辅导。第一次见面,马老板的交代是:儿子很聪明,只是不太
喜欢读书,希望先生大力开导,但切勿打骂。其实先生又岂敢打骂?马老板
的嘱托不过是表露了马老板的一片爱子之心而已。
马老板一出门,那孩子便打开录音机,并搬来各种武打录影带要家庭
教师欣赏。看了一两个钟头,然后对教师说:“你替我写一篇杂记,我给你
一千元。”老师摇头不肯,学生便威胁兑:“你不写,我就要我爸开除你!”
家庭教师不肯马上让步,恐吓说:“我告诉你爸说你不作功课,只看武打录
影带,要你爸打你!”那孩子笑了起来:“我爸妈从来没有打过我,也没人敢
打我!”
这种骄纵惯了的孩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很难说。但是父母丢弃
了棍子,惯坏了孩子。这一点确是无疑的了。
●响鼓不在重捶
看来”不打不成才”,这句话还是有些道理。而且把“打”作为一种教
育孩子和惩罚孩子的手段,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讲,也无任何不妥之
处。只是不能滥用“打”。
首先,它只可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
几板子或几巴掌。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当然对打也就没有了怕惧。孩
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怕惧。“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
威慑力。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有些孩子所咕哝的:“动不动就打,
只会打。”
如果孩子一旦发出了这种咕喊,父母就应该住手,不要再打了。因为
打已经不能使孩子定思痛,痛改前非。它已经失去了惩罚的作用,起不了教
育孩子的作用了。这时,父母应该自己反思,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想出
另外有效的教育方法。
但是,遗憾的是,不少的父母在儿子已经不怕惧打后,却执迷不悟。
坚持非要给孩子一些怕惧。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不信我就打不怕你!”于
是越打越厉害,一次一次地加码。他们总以为儿子不怕是因为打轻了。打重
了,孩子就一定老实了。最后他们丧失理智,不知轻重,把孩子一棍子打伤
或打死了。城乡间屡次发生的父母打死子女案,或者一记失去了理智的耳光
把孩子耳朵打出了血,打聋了。
其次,一旦滥用打罚,它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
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动不动就打,不讲道理!”“武断、横蛮!”不但使孩
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
阂,严重的甚至对抗、对骂对打。
所以,为了避免造成上述的悲剧,同时也是为了“打”能具体发挥它
在教育孩子中的惩戒作用,应当慎重使用,尽量少用。同时,在使用“打”
这个手段时,还必需辅以说理。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为什么打他。打完全是
由于他做了大的错事,而且多次提醒不听、责骂无效,不得已才动了棍子。
通过皮肉之痛使孩子认识错误,有所反悔。
孩子有孩子的自尊心,有孩子的独立人格和意志。因此,要改正错误,
必须孩子自己有所反悔,有改过自新的要求和愿望。一昧地打,而不进行说
理教育是永远达不到这个目的的。而孩子不读书。不愿读书,打虽为一种惩
罚手段,但更需要启发和激发起孩子读书的欲望、要求和兴趣,更需要作耐
心和细致的启发教育。所以像前面所举的例子,由于要孩子读书,而把孩子
打死了是极端愚蠢,也是极端野蛮的行为。如果棍子真的能够万能,那做父
母也就太容易了。
但是更多的,我们听到打骂都是粗野的。“我要打断你的腿!我看你还
到外面去同男的一起玩、跳舞。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骚货! .. ”这样打
骂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而且用的都是一些侮辱性的语言,严重地伤害了一个
少女的自尊心和人格,必然会引起女儿的反抗:“你打,你打,打死了算了
啦!反正我也不想活了!”
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必然要伴随以骂,实际上也是训。因此,为了
不激化矛盾,骂和训一定要是说理的,即晓之以理。绝不要意气用事,什么
话恶毒,什么话难听就骂什么。而且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反之,应该唤起
孩子的自尊,启发孩子反省侮悟。
有的孩子、骂打无效,就不必勉强。如有的孩子不爱读书,孩子实在
读书不行,也绝不要把孩子往死胡同里赶。事实上,天地广阔得很,三百六
十五行,行行出状元。
第六章 奖惩并用的艺术
●奖惩有助孩子的学习效果
●奖惩不可混淆不清
●不当的惩罚造成孩子的反应
●多深思、多检讨
●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奖励~持续不断的奖励
●适合中年级孩子的奖励~制造奖励的机会
●适合高年级孩子的奖励~真实诚恳最重要
●借重周围的人鼓励孩子
●因时因地鼓励孩子
●选择适当的奖励、赞美词句
●用赞叹的语词
●掌握具体的事实
●身体语言
●有形的物质
●奖赏不是万灵丹
●别想买动孩子的心
●做个好样给孩子看
●可以不可以?孩子听你
●尊重孩子长大了
●期望“超重”,孩子会受不了
●谅解是为了使孩子更好
●奖惩有助孩子的学习效果
哥伦比亚大学的盖兹和匹斯兰德两位教授,曾经针对“奖惩在学习上
的效果”做了一项心理实验。他们两人经由随机取样,在某校挑选了一些学
生进行测验。他们先把这些学生分成 A B 三组,然后举行考试。隔了三
天之后,再举行同样的考试。不同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之前,先对 组学生
加以奖励,称赞他们考得很好;而给予日组惩罚,责怪他们没有考好;至于
组学生,则不给予奖励,也不给予惩罚。实验结果发现,受到奖励的 组,
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最好,其次是受到惩罚的B组,没有受到奖惩的 组反而
考得最糟。
这项心理实验虽然不能断定奖励的效果必定优于惩罚,但至少证明了
奖惩对孩子的影响,比“不闻不问”来得大。至于是奖赏好?还是惩罚好?
则必须视孩子的个别差异而做适度的调配。父母尤须注意的是,不论采用奖
励或惩罚的方式,都应特别小心,千万不可用成人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孩子,
以免在无意间伤害孩子,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无法抹掉的阴影。
●奖惩不可混淆不清
子珍这次月考得了第三名,高高兴兴地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妈妈称
赞说:“很好,很好,你进步很多哦!”子珍听了好开心,不料妈妈却又说:
“可能数学怎么还是考这么差,数学考好一点不就可以得第一名了吗?叫你
要勤算数学,不要只会死记,就是不听 .. ”子珍的心,随着妈妈的话一直
往下沉。
有些父母求好心切,常喜欢在奖励之后,提出批评或要求,有时这种
批评不为孩子所接受,亲子间还因此引起争执,使一件高兴的事,最后变得
不欢而散。这种奖惩混淆不清的方式,非但无法收到鼓励的效果,反而易使
孩子感到沮丧。失望、灰心,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孩子对父母的误解、愤恨,
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所以父母在奖励孩子的优点时,语气应该肯定,不要
将责备与嘉许混淆不清。
此外奖惩也必须是公平而适度的。对于同样一件事,对某个孩子加以
奖励,却对另一个孩子不闻不问,若这种作法又是很明显时,容易对未受奖
励的孩子造成伤害。一般父母较注意对孩子的惩罚是否公平,却往往忽视了
奖励的存在性,这对于该受奖励而未受奖励的孩子而言,等于是另一种“惩
罚”。有些父母会视孩子的资质天赋。个别差异做不同程度的奖励,但是表
达技巧的不当,有时也会引起孩子“偏心”、“不公平”的想法,所以在奖惩
孩子时,父母应特别注意公平性与表达技巧。
●不当的惩罚造成孩子的反应
奖惩具有两种目的,一是为了禁止某种行为,二是为了诱导出所期望
的行为。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第一个反应便是以惩罚禁止这种不
良行为的再发生,却很少深思如何引导孩子实践良好行为。若是父母的惩罚
只能达到第一种目的时,常会使孩子形成下列各种反应::
①碰到惩罚就反抗——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较容易引起这种反应,
有些孩子甚至会辅以反抗的情绪,将怒气发泄在其他人身上。
②碰到惩罚就逃避——通常弱小、畏缩的孩子常会有这种反应,并且
借由哭泣、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发泄。
③碰到惩罚就说谎——这种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较无侮意。但为了避免
受罚,常以说谎来掩饰行为。
④碰到惩罚就自我防卫——自我防卫就是在自己心中筑起一道无形的
墙,用来保护自己。孩子会有这种反应,主要是为了防范惩罚所带来的压力。
以上这些反应,都是因为惩罚方法拙劣而引起的。希望父母在发现孩
子有这些反应时,应善加检讨反省。
●多深思、多检讨
这是一份反省表,虽然问题看起来很寻常,但是父母们若能仔细检讨
与反省,相信对于奖惩的方法,较能灵活运用。
·今天夸奖了某个孩子吗?
·为什么夸奖他?
·今天挨骂的孩子是谁?
·为什么骂他?
·受夸奖的孩子有什么反应?
·对其他的孩子有什么影响?
·挨骂的孩子有什么反应?
·其他的孩子又有什么反应?
·在夸奖孩子时,自己有什么感觉?
·在责备孩子时,又有什么感觉?
奖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面而积极的奖励
常可带给孩子意想不到的冲力,引导孩子发挥最大的功效。不过,奖励也必
须顺应孩子的成长变化而有所改变,换句话说,对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就要
采取不一样的奖励方式:
●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奖励~持续不断的奖励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开始上学就表示孩子已经懂事了,事实上,许多
低年级的孩子,心智成长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因此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奖
励的次数要多,而且要将鼓励的原因和具体的行为告诉他们。例如当你发现
孩子今天表现得不错时,不能只是说“嗯,你今天表现得不错”“很好”,而
是要清楚地告诉他“你今天没有和哥哥抢东西,又能自动把玩具收好,妈妈
很高兴!”或是告诉他“你今天没有把衣服弄脏,而且又很快把习题写完,
很好哦!”这种清楚而具体的奖励方式,才能使孩子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
什么行为是父母所期望的。
此外,要特别提醒父母的是,低年级的孩子通常没有很清楚的是非概
念,他们会一再重复曾经被挨骂或被夸奖的事情,而且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好
孩子、是对的。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必须当场给予鼓励,而且
不断地重复,使孩子产生“这样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识,进而才能渐渐地朝
着这些行为去发展。
●适合中年级孩子的奖励~制造奖励的机会
中年级的孩子以年龄和心智发展来说,已经可以按照父母的期望或既
定的目标去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父母的理想,因此这个阶
段的孩子就渐渐被区分为“受夸奖”及“常挨骂”两类型。对于“常挨骂”
型的孩子,有不少父母会有“真叫我不知如何奖励他”的烦恼。其实,任何
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只是父母太注意他的缺点而把优点忽视。
对于这种缺点较多的孩子,父母除了经常提醒他的优点外,还可以为
他制造“奖励的机会”,也就是除了根据事实给予鼓励外,附带地给予孩子
其他方面的建议,使他产生某种自觉,而朝好的方面去发展。例如孩子不爱
整洁,常把周遭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可是却对美劳很感兴趣时,父母除了
夸赞他的美劳外,还可鼓励孩子:“何不设计一个漂亮的百宝箱,既可以放
许多东西,还可以美化书桌呢广这种利用孩子的兴趣(或优点),鼓励孩子
去改变其他缺点的方式,会比正面的责骂更为有效,同时孩子不断地获得父
母的鼓励,也较容易对自己产生信心。
然而“制造奖励的机会”的方式不可操之过急,刚开始只能为孩子制
造一、两个机会,等到孩子完成了,并得到父母的赞许后,再渐渐增加其他
机会。
●适合高年级孩子的奖励~真实诚恳最重要
到了高年级,孩子的个别差异愈来愈显著,所以要给予孩子奖励之前,
一定要了解孩子的个性与想法。一般来说,高年级的孩子思想较敏锐,是非
观念也较清楚,因此,父母根据事实给予鼓励的态度就愈来愈重要。这时,
不适合以对待低年级孩子的口吻如“你很乖喔!”“你很听话喔!”来鼓励高
年级的孩子,更不适合用夸张或过度的方式奖励他们。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
大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比较希望父母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
也就是以诚恳而富建设性的话来勉励他们。例如当孩子考试考好时,他可能
不再需要听到“你真棒厂“你真聪明厂之类的话,而是希望听到“这表示你
很认真,你的辛苦得到了代价,我很为你真兴”之类较恳切而实在的话。
奖励高年级的孩子时,父母说话的语气或脸部的表情也须格外注意。
因为这阶段的孩子较敏感,父母的态度不诚恳或带有命令式的口吻,会使孩
子不易接受,甚至产生“反感”的现象;相反地,若是父母的表情温柔关爱,
语气极为富有感情时,孩子不但易受感动,而且较乐意接受父母的勉励。如
此才能真正发挥奖励的功效。
●借重周围的人鼓励孩子
来自父亲或母亲的夸奖,对于孩子而言是种鼓励,但有时候,兄弟姐
妹、叔叔、阿姨等——孩子周围的人所给予的赞美,具有的影响效果更大,
往往也促使孩子进步的最好动力。
·兄弟姐妹
培养孩子之间彼此赞美与欣赏,不仅能加深手足之情,增添亲切感,
他们也从中学习了如何观察别人的行为,懂得关心别人的事。
·年长的亲属
父母可惜重家里年长亲属,传达对孩子的赞美和鼓励。直接受到赞美
当然令人高兴,但是如果孩子由其他长辈的口中听到:“你爸爸妈妈跟我说
了,他们都赞你确实是他们的好孩子,我也觉得你好棒呢!”孩子所受的激
励一定更多。
但这种间接的赞美愈是不留痕迹,愈能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相信。
·老师父母应有“再小的善行都该加以奖励”的观念,并且除了奖励结
果之外,也须鼓励努力的过程;因此,父母可以利用电话、母姊会、恳亲会
或家庭连络簿,和孩子学校的老师共同了解孩子的优点,以及商讨适当的奖
励方法,以隐恶扬善的鼓励方式代替吹毛求疵,如此一来,在融洽的气氛中,
孩子才能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
●因时因地鼓励孩子
·发言的时候
给孩子发言的机会非常重要。当然,他们的思考过程难免会有错误的
时候 , “怎么啦 , 怎么会连这个都不懂 ? ”、“简直就是笨蛋嘛 ! ”、“多用一下大
脑好不好 ! ”这类的话 , 父母不应该随口而出,否则只会使孩子更加别扭和执
拗。
父母若是一口就否决孩子的想法,那么,由于否定而产生的挫折感,
往往会使孩子再也不肯继续想下去,或是再也不肯发言和回答问题。
所以,碰到这种情形,父母可以用比较婉转的方法,像说:“你的想法,
我不太明白,你要不要再想一想,想清楚一点再告诉我好吗?”引导孩子从
别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提高他的自信心。
当孩子对“什么是对的”还模糊不清时,还是避免马上使用嘉许和鼓
励,父母要先对孩子有所了解。仔细留心孩子的发言内容,才有助于父母对
孩子的了解。
·活动的时候
其实,除了在知识或行为上的良好表现,孩子可以得到奖励之外,父
母更可利用孩子在休息、游戏或出神发呆的时候,走到他们旁边,用手拍拍
他们,以表达一种关爱的意思。
每个人都有胜任愉快的时候,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即使是运动也一
样,大部分的人只熟悉一种或数种运动,而无法全能。
当孩子们对于自己拿手的运动,不但表现好,并且专心投入、全力以
赴时,父母应当把握机会,以一种明确清晰的方式给以鼓励。同时,若能对
孩子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予以正面的肯定,通常这种鼓励会使孩子在练
习过程中努力不懈。
·帮忙家事的时候
在家里孩子经常会帮忙做一些轻松的家事,只要他们卖力、认真,就
值得父母赞美。当父母走过正在扫地的孩子身旁,尽管慷慨地说:“这么干
净,走起来真舒服。”、“辛苦你啦!”等。
奖励的词句无论多么简短,孩子们都将感受到无比的快乐。特别要注
意的是,这种场合的鼓励,父母一定要保持某种程度的理性。千万不要话说
得抑扬顿挫,过于感情化,只要有诚意,孩子就能感受到,所以,父母不能
毫无理由凭空地夸奖孩子。
在众人面前的时候
奖励所带来的喜悦程度,往往因为层次不同而产生差异。
由在个人面前到在多数人面前,或奖励的人是亲爱的爸妈或心中敬仰
的老师,所获得的喜悦感将随着层面的扩展而加大。
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父母可以利用在鼓励孩子上,多多给予孩子公
开、当众的奖励。值得注意的是,当众表扬孩子时,父母的情绪不可过于激
动,语气也不要唠叨个没完没了的样子,或者反反复复一再重叙;换句话说,
就是避免内容贫乏而又有夸张的赞美,别让受夸奖的孩子,非但喜悦感消失,
更可能产生厌烦,进而产生反抗和逃避的心理。
●选择适当的奖励、赞美词句
奖励有两个基本目的,除了针对孩子具体的好行为给予奖励,使他养
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外,也要使其他孩子兴起效法的意愿,一起向
善。例如:“大哥哥今天在公车上,让座给老婆婆坐,真乖哦,你们也要学
习他,做个有礼貌的孩子。”这对其他孩子具有启发作用,只是不要老举同
一个人来奖励,以免有偏颇之嫌。
相对的,奖励时也要顾虑到不伤害到其他的孩子。当同样问题却有两
个以上的答案时,赞许正确的一边,应该也立即附带慰抚错误的一边。例如:
“姐姐很细心,真是了不起,妹妹的意思,妈妈也懂得,讲得相当清楚,
只可惜忽略了一点 .. 。”
●用赞叹的语词
诚意、真挚的赞美最能打动人心,父母千万不要摆出一副冷漠、道貌
岸然的口气。既然对孩子由衷地激赏,尽可能将感佩、喜爱的情意流露于话
语中。
孩子走在马路上,突然弯腰捡起一个牛奶空盒,千里迢迢丢到垃圾筒
去,妈妈或爸爸看在眼里,对此不经心的举动,可以加大了音量说:“你的
举动很令我惊喜耶!”甚至可以与他拍手,亲他一下。
一些感叹如,“嗽!”、“啊!”“耶!” .. ,尤其如何适切表达父母赞叹,
只要避免戏剧化的夸张,孩子将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种奖励的真正用意。
●掌握具体的事实
目前每个学校都设有“家庭连络簿”,父母可以叮咛孩子:“这是爸妈
跟老师连络用的簿子,要好好保存。每天记下所有要连络的事项,不可以忘
记哦!”
借着连络簿,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情形,依据他们的表现
给予适度的鼓励,帮助他们更进步。
也许,刚开始连络簿上的赞扬和鼓励并不会产生什么效果,父母必须
持续不断地加以鼓励和关心。
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由家长和老师一起来关心孩子,加强彼此的
连络、掌握具体的事实,才能给予孩子最有效的指导。
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须和老师沟通良好,同时对孩子有清楚的认识,
这样,奖励的步调才能一致,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身体语言
对于小孩子来说,身体和身体的接触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心气相通的感
觉,而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
所以,在言语奖励的同时,若能再以动作辅助,更容易使孩子感动,
使他们的行动更加积极化。
“握握手”就是一种辅以动作的奖励手段。从形态加以分类,它属于态
度亲切的奖励方式。另外,一边摸孩子的头,一边夸奖他,往往为他们带来
一种受到依赖者关爱的喜悦。
其他像摸摸头,拍拍肩膀,抬高身体之类都是。
“摸摸头”的奖励方式,固然可以收到即刻的效果,若要有目的、有计
划地给予奖励,最好先让孩子明白:“好孩子爸爸妈妈才这样鼓励他哦!”才
能容易使孩子接受。
“拍肩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和父母相契的真实感:“爸爸或妈妈的手仿
佛一条管道,爱和关怀借此流到我身上。”同时,由于孩子肩头承受的重量,
也使他们心田深处留下印象,仿佛爸爸或妈妈的手一直停在他们的肩头上。
不过,这种方式最好在私下的奖励场合使用,尤其是对于问题儿童。
父母要知道奖励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能够自动自发地学习求进步。同
时,鼓励的时效非常重要,不要不经意地错过时机。另外,若要加强与孩子
间的亲密关系,心灵的感觉非常重要,而这种心与心的连接点,就是这些亲
切的鼓励。
●有形物质
利用有形物质奖励的方式,也许会使某些人以为这是诱饵钓鱼的方法,
让孩子产生一种被哄骗的感觉,万一父母有时失信了,容易造成孩子推卸责
任的借口。
但是,即使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擦 .. ,对于得到它的孩子来说,最
大意义是一种象征,象征某方面或某个行为受到肯定和欣赏。
一位家里有三个孩子的妈妈说: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和兴趣,我在
厨房的冰箱门上贴了一张纸,分别写了三个孩子的名字,举行阅读比赛。我
规定孩子们每读完一本书,要在笔记本上以简短的文字,五行或六行,将摘
要、主人翁和有趣特殊的地方记下来。每次,当他们把读完的书和写好的笔
记拿来给我时,我就在冰箱门上,在他们的名字下划上一条线,根据线的多
寡,可以看出谁读的书最多,写得最好。每两个月结算一次,最多、最好的
可以得到一样礼物。孩子都有好胜心,如此一来,他们变得非常勤快。”
这个方法,除了可以用在培养阅读能力上,其他像“习字”。“培养良
好饮食习惯”等等,用途非常广泛。
而这种利用“图表”记录的方式,每个孩子也可以从中知道自己努力
的结果。因此,这种方式不仅针对某一良好行为而已。更能使儿童心理上产
生朝目标努力的欲望。
奖励孩子若能附带使他了解值得奖励的原因,不但能使他更加高兴,
也使得他的心智跟着成长!
●奖赏不是万灵丹
所有父母面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无论选择了奖赏或惩罚,都是为了培
养孩子长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奖赏及惩罚是用来表示一种期盼,更可说是
一种手段。
很多父母主张以奖赏的方式规正孩子,刘馄辉教授认为:“鼓励孩子改
变缺点的方法,会比责骂来得有效。”
但是事实上,奖赏并不就是万无一失,如果父母没有斟酌好奖赏的质
与量而滥加施用结果不仅难达预期的效果,同时也会在孩子的人格发展方面
留下不良的影响。
●别想买动孩子的心
有些父母常常会跟孩子说:“如果你考一百分,我就买机器人给你。”
用酬赏的方式鼓励孩子某种行为。这种做什么事就给东西或金钱的奖赏方
式,刘教授分析说,它容易养成孩子偏向功利主义的习性:
“到后来孩子每个行为。每个表现都只是纯粹为了物质,没有物质,他
就会立即停止再做努力。”
刘教授建议父母应该要提升奖赏的层次,借以避免有形物质奖赏的弊
端。
当孩子有好的行为表现时,父母所给予的奖赏等于告诉孩子:“这种行
为是对的,继续!继续!”头几次父母利用东西或金钱来奖赏孩子,是为了
增强孩子对这种好行为的印象,接着父母就应该停止如此的奖赏,视这些行
为是孩子应该遵行的,而渐渐地他也毋需依赖奖赏,却能持续下去!
父母如果不提升奖赏的层次,孩子会长成怎样的人格呢?刘馄辉教授
说:
“那就是被动、欠缺动机一一凡事都要有目的才会去做。
这种性格自然会影响他将来与人相处的态度,他会以为利用金钱等物
质都可以换取一切,甚至包括别人的心,因为别人也是一生如此待他的。这
种沟通就难以坦诚了。”因此,父母在激发孩子某种行为之后,一旦达成目
的,就要转向另一要求的标准上,才能让他在做完一件事之后,不会只想到
奖赏;也才不以“获得奖赏”作为所有行为表现的动机。
●做个好样给孩子看
父母认为怎样的行为才符合奖赏的条件,在订标准时,无形中也教导
了孩子辨别是非的原则和观念。但对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锗?正值学习过程
中的孩子往往模糊不清,必须依靠父母的指示才能加以判断。
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同意,如果孩子的行为完全遵照他们的理想去做,
绝对没问题,他们也得意能拥有个听话的孩子,却很少有父母会去担心可能
因此养出个懦弱、没有主见的孩子。
没有主见、事事依赖的个性,往往是从小被要求顺着人家意思去做而
塑造出来的。前述中得意的父母一定不乐于见到孩子将来也是让人牵着鼻子
走的人,所以,聪明的父母不应该只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更应培养有自己
的判断能力的孩子。
虽然父母已经有一套明确。周详的是非标准,却不必急着一朝一夕就
把它们完全灌输给孩子,父母、兄姐的“以身作则”事实上就是帮助孩子学
习自己处理事情、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参照了,日久之后,孩子自然也能在
内心建立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
刘教授说:“有时候让孩子自己选择行为的方向,是训练他独立判断能
力的好时机,如果家里的人一向就是循规蹈矩的话,孩子的抉择也不会偏失
到那里去,父母大可以不必专横地替他决定。”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奖赏就是用来尊重、支持他的意见,肯
定他的行为。
●可以、不可以?孩子听你
无论是奖赏或惩罚都有同样的程序,首先是孩子的举动已经表现出来
了,父母也看到这样的行为了,接着父母就要加以辨识这种行为是应该惩罚?
还是奖赏?拿定主意之后再施行,最后要注意的是孩子接受的反应。
父母应该都知道,“奖赏”是强调接受孩子的行为,使他朝着同一方向
进行,“惩罚”则是制止孩子的行为。如果奖惩不分的话,孩子对行为的认
定和学习势必跟着摇摆不定,无所适从了。刘教授举出一个实例说,某位太
太带孩子到朋友家作客,孩子回家时顺手要拿走人家的玩具,这位妈妈当即
的反应竟然是对着别人说:“这孩子看到别人的东西就是喜欢!”至于孩子的
行为到底是对?是错?孩子根本收不到任何信息,自然他还是我行我素了。
“对于孩子的行为,父母准许或否决的指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幼小
的孩子;如果父母的态度模棱两可,好像是在称赞,又好像是在责骂,让孩
子摸不着头脑。又如何谈得上遵循呢?”刘教授说。
●尊重孩子长大了
父母也许会发觉,尽管过去对孩子的奖赏很有一套,然而往往在孩子
进入青春期时便面临相当的考验,以前孩子甘之若馅的奖赏,此时可能有嫌
恶的反应,到底是为了什么?刘教授的解释是,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观念强烈,
对父母的要求和期盼往往会加以反抗,但这也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了,对事物
有他自己的看法。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心,刘教授劝慰父母们不必过于紧张:“事实
上,如果过去的所有奖罚都适当而且合理,孩子的行为应当早已受到良好的
素陶成型,往后他还是不会脱离基本的轨道。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对幼
儿的训练过程。”
青春期的孩子不接受父母的奖赏,大部分问题在于父母的表达方式,
孩提时代被大伙儿称赞的骄傲滋味,现在对他而言
可能是一项莫大的耻辱,或许是因为害羞,或觉得太与众不同了,于
是就加以拒绝。所以,父母应该改变管教态度。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
站在帮助他判断是非善恶的立场上,辅导他对事物的处理和解决之道。对于
奖赏,精神上的要比物质上的更来得有效果。
从这个阶段起,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培养他的责任感,才是父母
最重要的任务。
●期望“超重”,孩子会受不了
奖赏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一定高兴见到孩子的成果,但千
万不要忽略了努力的过程,因为努力是累积成功的基石,如果未得到鼓励又
要如何继续下去呢?
一味注重最后的“成绩单”,可能会种下孩子投机取巧的根苗,长大了
不就要浮夸不实?为人父母的也毋需吝于适时给予孩子信心:结果重要,过
程也应该一样重要。
刘馄辉教授也认为,目的和过程同是订定奖赏原则不可缺少的。他并
且建议:当孩子已经尽力了,却一直无法达到目标,这时候,父母就要考虑
是否要求太高?若是,就一定要修正,因为孩子若只能担 50  斤的东西,要
他担 100  斤绝不可能。还有,太强调过程也有缺失,万一目标始终无法达到,
奖赏的效用终究还是落空了。
●谅解是为了使孩子更好
事实上,虽然奖赏和惩罚都有它一定的原则,却不是不通人情的,有
时候父母仍必须多去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原因,让孩子也明白,某些时候的
谅解并不表示同意,而是给他机会改善、弥补缺失。
奖赏一定要有目的性,同时应该也伴随着亲情,正因为基于这样的关
怀与好意才会有这样的期盼,孩子若能体会出这份心情,不但有助于增加亲
子之间的情感,更能发挥奖赏的最高效用。
第七章 以同情心对待孩子的情绪
●做子女的辩护人
●平定孩子的情绪
●父母应防范的四种错误
●父母对子女的意见有时应不置可否
●如何看待孩子的焦虑
●做子女的辩护人
小军,十三岁,一进门,把书包一丢,就气呼呼地说“我讨厌开校车
的马伯伯,他今天竟然骂我蠢、笨,还连说三次,又打我的头。”
母亲:“你一定惹他生气了,不然马伯伯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打你。”
小军:“谁惹他了?我在跟别人聊天。”
母亲:“马伯伯可是个好人,他可能太累了,火气大,你们一车调皮的
孩子,吵吵闹闹,他不烦才怪,我敢说他对你没有恶意。”
小军不以为然,大声喊道:“你就只替他说话,护着外人,而不把我当
回事。”说着就气冲冲地跑出去了。
母亲这么说,当然会使孩子生气啦!孩子受了委曲,若父母再来讲他
的不是,袒护外人,这对他们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如,孩子由于纠察队的
粗暴、老师的偏心。邻居的闲话等而和他们发生争执,若父母不替自己子女
辩护,反而替这些人说话,找理由,孩子能服气吗?有些父母可能认为帮自
己孩子,会把孩子宠坏,认为只有让孩子去吃苦头才是帮助子女做人的好方
法,这种想法只会造成子女与父母的疏远。
父母应像辩护律师一样做孩子的维护人,辩护律师的职责是依法替被
告洗清罪嫌或替他寻找可以减轻的情况,他们只是辩护,绝不鼓动犯罪。父
母也应这样,据理替孩子辩护,当然不能护短。这样才能消除孩子的委曲。
●平定孩子的情绪
对于上例,母亲应该表示很体会小军的心情,如说
“马伯伯怎么能这么对孩子说话,太使你难堪了。”
“难怪你生气。”
“这简直是侮辱。”
孩子听了,情绪会得到缓和。等他的情绪经过一段时间乎定后,再做
进一步处理,这样事情才容易解决。要是紧接着对孩子说教,孩子不会接受
的。如果对孩子的埋怨立刻加以纠正的话,只会火上加油,把事情弄僵。
再看下例,父亲是怎么处理孩子情绪的。
十七岁的小江,因暑假应聘一临时工作没成功,非常失望,情绪低落。
父亲体会孩子很喜欢那分工作,且为了那个工作下了很多功夫去准备。于是
说:“真令人失望。”然后说“没关系,坚强点,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再
继续找工作。”
小江听了,很感安慰,情绪也好了很多,说:“对,我再找工作去,我
不信找不到。”
●父母应防范的四种错误
上面那位父亲对贺江的事就处理得很好,若他采用下面几种方式,一
定会毫无效果。
①教训口吻。“你以为找工作这么容易,一找就会找到?别想得那么简
单,起码要碰十次钉子才可找到工作。我希望你从这次失败中,受点
启发,凡事要有失败的准备。”
②轻描淡写。“不就是一个临时工作吗,有什么了不起根本不值得你这
么垂头丧气。”
③冷潮热讽。“看你,做事毛躁,不稳重,又不善于和人交际,怎么找
得到工作。”
④伤心叹气。“有什么办法呢,只怪我们运气不好,又没家世背景。”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应注意防止上述四种错误。对孩子的诉说要耐心
听取,对孩子的情绪要深表同情,并尽量去减轻他们的情绪。
●父母对子女的意见有时应不置可否
父母对青少年子女的意见,一般是同意或不同意。但有时,对他们的
意见不置可否,也能很有效地帮助他们。不置可否,就是既不赞美,也不批
评,只表明父母心中的感受,对孩子的意见表示接受。
下面是一些处理孩子情绪得当的例子。
例一:女儿不能去溜冰
我先生跟孩子们讲好了,星期天带他们去溜冰,可是那天小莉病了,
只好带她弟弟去。小莉很难过。假如我这么说她:“你以前跟你爸爸出去玩
了好多次,这次去不成就算了,有什么难过的。”这样她会更难过。因此,
如果我用体会和同情的态度对她说:“你不能跟他们去溜冰,心里不好受,
是吗?”她点头同意。然后再说:“你也想去,是吗?”她说:“是啊,可是
去不成,没办法。”说完,她心情就好转了一点。接着,她就安静地躺在床
上看书了。
例二:孩子们不能去看电影
一天晚上,孩子他爸和我约好去戏院看电影,让孩子们在家做作业。
可是他们知道我们不带他们去就非常不高兴,明知我在去戏院之前,有很多
家务事要做,也不来帮我一下忙。于是,我说:“喂,孩子们,你们都不愿
意帮我忙吗?可是我敢
说,你们都想要我帮忙,你们都想跟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对吗?”
他们一个个面露笑容,接着,就开始动手帮我忙了。可见,体会孩子
的心情很重要。
例三:孩子功课多
十三岁的陈礼一到家;就嘟嘟嚷嚎很不高兴他说:“数学老师最讨厌
了,出了那么多作业,害我都不能好好玩。”
要在以前,我会这么说:“这怪不得你老师,要怪的是你自己,你应该
在学校里就把握时间把作业做完。”这往往使得他跟我顶撞。这次我说:“你
们现在功课负担也是越来越重了,既要背书、写字,又要做那么多数学题
目, .. ”陈礼回答说:“可不是,好了,我还是现在就把它做完。”
例四:孩子上台演奏紧张
小冰,十四岁,她平常练习时,能把钢琴弹得很好。可是每次音乐会
上表现都不佳。因为上台前,她心情总是很紧张,害怕得想哭。我一贯的作
法是安慰她:“你平常弹得那么好,上台也会弹好的。”“不要怕 , 勇敢点。”
“不要在乎听众 , 他们大多数根本听不懂你弹的是什么。”可是这些安慰话起
不了什么作用,她每次演奏,不是忘了曲谱,就是指法僵硬,弹出的调子平
凡、单调。于是,演奏之后,她又是一场哭诉。我再怎么说好,也无济于事。
上星期,学校又要求她去演奏,表演前,她还是犯老毛病,哭着说她
不能表演了。我没有责备她,而是以同情的口吻说:“在台上演奏是跟平常
练习不同,那么多人瞪着你看,你可能觉得他们在挑你的毛病,想起就紧张,
是吗?”
小冰感激地抬起头说:“噢!妈妈,真没想到你能体会我的心情。”
她平定了一下情绪后,就上台演奏了,那次她表现得非常出色,演奏
得很好,充分发挥了她的能力。下台后,她激动他说:“真高兴,我成功了!
我对得起听众的掌声。”我回答:“当然,这次真是太棒了。”
●如何看待孩子的焦虑
西方心理学家在研究焦虑时,他们对焦虑的成因说法不一。佛洛依德
Freud 1936 )认为焦虑是由压抑自我而产生的。杭奈( HOmey 1937 )则
认为焦虑来自从小对一切事物的不安全感,特别是亲子之间的关系。由于一
般青少年因功课升学的压力。同伴的压力,或与父母在相处时的情绪状态,
都容易让他们产生不舒服、苦恼、逃避的情境。
因此父母的管教态度是足以影响子女的心理因素,过于溺爱或放纵的
父母,则会导致子女缺乏自信、反抗、自卑;过于权威的父母,则会导致子
女消极、恐惧、畏缩的态度,甚至影响其生理发育,故此父母在看待子女的
焦虑情绪方面,应有几种做法。
①父母不应在课业上做过多的要求。
②适时与子女沟通,引导他们说出心里的想法,并设法建立子女对你
的信赖感。
③告诉他,并鼓励他,不论你的成绩、美丑,都不影响自我的价值。
④民主作风,帮助他接纳自己,多赞美他的优点。
很多父母因疏忽孩子的心理反应,而一味纠正他外在的偏差行为,那
只会导致与青少年子女的疏离,因此,当孩子们需要理解时,尤其在他们闹
情绪时,父母更要理解他们、同情他们,真心诚意去帮助他们。这样才能乎
息他们的情绪,收到好的效果。当然,施教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第八章 顺着孩子意见的技巧
●不要攻击子女的意见
●巧妙解决子女的埋怨
●要善于引导
●代沟不是坏事
●不要攻击子女的意见
不要轻易否定青少年子女的看法和想法,不要驳斥他们的意见;另外
对他们所看到、听到、想到的要予以相信,不要都以为不对。
如下面这位母亲的做法就欠妥:
米兰跟母亲上街,她看到一件衣服,说:“这件衣服挺好看。”
母亲:“才不呢!既难看又俗气。”
母亲这么直接反驳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她的反感,她会认为母
亲说她笨,没有鉴赏能力。
如果回答不那么生硬,而是委婉地这么建议:“这衣服式样还可以,但
我觉得颜色艳了点,要是这种小花配上颜色清淡一点的料子,会很适合你。”
这么说不会使女儿觉得丢了面子,不会引起她的敌意,也不会使她为
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坚持原有看法,她会很容易地重新考虑她的选择,接受
母亲的观点。
●巧妙解决于女的埋怨
青少年子女常会埋怨,例如:菜不好啦!菜太咸了、太淡了、太热了
等等。父母听了往往会生气,会怪他们挑剔,接着子女又顶撞,使得双方都
不愉快。
其实对待子女的埋怨,跟他们争辩是毫无用处的。父母应该顺着他们
的意见,要和颜悦色地去听他们的主张,听他们对事情的处理方法。这不是
纵容他们,相反是启发他们的善意,运用他们的自主权力。这样做,子女心·情
愉快,又解决了问题,有什么不好呢?
看下面这个例子:
马佳在埋怨腌牛肉,他母亲说:“是不是太咸了,不合你的口味?好!
等一下,我看有没有别的东西吃。”马佳说:“妈,您别忙了,我少放点酱油
就行了。”
这样母子皆大欢喜,这不比舌战一场来得好吗?
●要善于引导
十三岁的陶小金,在画廊看到那些抽象派的画时,对父亲说:“这些画
没意思。”父亲说:“不懂少多嘴,你对这方面又不了解,最好搞清楚了再发
表意见。”
陶小金很不服气,大声地说:“我还是认为这些画没什么好的。”
这种对话有什么效果呢?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既增长不了他对艺
术的认识,也不能增进他对父亲的敬爱,他甚至会找机会回父亲一句:“你
对这种画又知道多少?”这就造成了双方的对立,拉大了父子间的距离。
下面这位母亲的处理就很好:
十四岁的肖宏跟母亲在看现代油画,他持批评态度。这时,母亲不是
反驳他,而是对他加以引导。
母亲:“这种抽象派的画你不喜欢?”
肖宏:“嗯!我觉得难看。”
母亲:“那写实派的画你喜欢吗?”
肖宏:“写实派的画又是怎样的?”
母亲:“写实派的画就是画个人就像个人,画朵花就像朵花,画间亭子
像间亭子。”
肖宏:“噢!那我喜欢这种画。现在我才知道我喜欢写实派的画。”
●父母与子女如何沟通意见
十六岁的小敏,非常关心政治,对国际局势常发表一些偏执的意见。
对此,他父亲的作法就是训斥:“你懂什么?这种复杂问题还是让我来告诉
你吧!”
小敏非常生气,气冲冲地跑出去了,根本不想听他父亲的高论。
所以,这位父亲的作法有欠妥当。这样不能使父子间得到相互沟通,
也不能使儿子学到关于国际局势的正确观点,更不能赢得儿子的尊敬,他只
会恨父亲和坚持己见。
父亲的正确作法应是不跟青少年发生意见争论。他可以这么说:“你的
看法,我非常有兴趣,再说下去。”之后,他再重复他儿子见解的要点,以
表示真的在听并且了解,然后,再提出他的看法:“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意
见跟你很不同,我的看法是 .. ”这样,儿子会乐于听取的。
在此,提供如何与人沟通彼此意见的有效方法:
用心听对方的意见
归纳对方谈话的要点
不要直接批评
提出自己的意见
和子女沟通也是一样,父母首先应该站在听众立场上听取子女的意见,
然后心乎气和地跟子女交换意见,对子女不能明白表示出来的意见,替他们
做补充说明。这样,既可使子女注意听父母的讲话,同时,也可赢得他们的
心,赢得他们的尊敬。
●代沟不是坏事
父母和子女最常出现的问题,便是“代沟”。由于父母和子女所生长的
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距,既然差距不能
避免,为何不去适应彼此的差距,喜欢这样的差距,然后接纳差距呢?
所以当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出现代沟时,应具备如下的看法:
①代沟不是坏事,反而代表一种进步,只有在进步的社会中才会有这
种现象。
②青少年在这段时期应完成的使命便是“建立自我”、“完善自我”。所
以当子女和父母意见不同,表示他开始有一套自我的想法,只要有道理,父
母都应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③或许子女现在的意见与父母不同,但不表示永远舍不相同,等到他
成熟起来,或为人父母时,就会体会到你的苦心。
如果我们把“代沟”看成是一种良性的冲突,有助于亲子之间的了解,
则不失为增进彼此关系的妙方。
下面有几个例子,是父母与青少年子女成功沟通的。
例一:女儿闹情绪
十五岁的倩倩,为了父母带她妹妹去动物园,带弟弟去溜冰而心感不
乎,对父母抗议道:“他们真好,我像他们那么大时,你们从没带我去玩。”
母亲:“你小时候很虚弱,经常生病,医生不准你去玩,记得吗?不过
那时我们也带你出去玩过几次。”
倩倩:“没有,我不记得你们带我出去玩过。”
母亲:“再想想,一次带你去马戏团看表演,一次带你去南部旅行。”
倩倩还是噘着嘴,表示不高兴。此时,母亲改变策略,顺着她说:“你
的说法没错,你是比他们玩得少得多。”
情倩:“对啦!”
这样才停止争论,可见,青少年在闹情绪的时候,跟他讲道理是无效
的。此时,最好的对策是乎息他的情绪。
例二:孩子不想提前去渡假
小斌父母公司旅游,但时间定在放暑假前两天。他们想带小斌一起去,
小斌怕耽误功课,不同意他说:“我不能没放假就去玩。”
他父亲反驳道:“要放假了,还有多少功课!”
小斌:“就是有功课,耽误一天都麻烦。”
父亲:“别夸张了,两天有什么要紧,而且老师也都要准
备放假,哪还会给你们很多功课?”
父亲这么直接驳斥孩子的意见,搞得气氛很僵。他母亲察觉不对,于
是顺着小斌说:
“对,你已经六年级了,功课是不能耽误,赶功课的滋昧也不好受。
那你怎么办?”
小斌:“我可以不去,或放假后再到奶奶家。”
这样,问题解决了。
例三:孩子不想起床
闹钟响了很久邹小毅还没起床。母亲喊:“七点半了,该起床了,小毅!”
他不高兴地答道:“我知道。”
母亲:“这种大冷天,清早就要爬起来,真难为你!给你煮杯牛奶冲鸡
蛋,好吗?”
儿子,“不,下碗面就可以了。”
他自动起来了,可是还有点不高兴,埋怨他说:“我讨厌这么早去上
学。”
母亲:“可是一到学校,就可看到熟悉的同学,下课后大家一起玩,多
好。”
儿子:“那倒也是。”
于是,他马上吃完饭,穿好衣,上学去了。
结论父母与青少年子女相处时,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吵,使家庭
关系和睦,要记住这点:“顺着孩子的意见和接受孩子的意见。父母以爱心,
随机应变地应用此法,就能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赢得子女的尊敬和热爱。
本章例举了一些父母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变及他们在改变方面所取得的
成绩,由于他们的改变,促进了家庭的融洽和睦,大家可以借鉴。
第九章 父母要努力改变对待子女的一些不当做法
●改变高声大叫的习惯
●改责备为理解
●改变对女儿的态度
●改变处理儿子不公的方式
●让儿子决定要做的事
●让儿自主决定是否接受聘请
●改变阻止让女儿去溜冰的做法
●改漫骂为顺应
●改责备为提供选择
●改变高声大叫的习惯
十七岁的林洁跟母亲一起逛商店,突然,一件漂亮、贵重的大衣映人
了她的眼帘,她盯着就不肯走了。站在旁边的母亲高声训斥道:“这么贵的
衣服你也想买?你以为钱是捡来的?而且你的衣服也够多的了。”
林洁一听就很不高兴,顶嘴道:“你就是从来不给我买值钱的衣服。”
母亲说:“小孩子穿什么值钱的衣服,别说了,吃午饭去。”林洁没精打采地
跟母亲进了一家餐馆,两人默默不愉快地吃了一顿饭。
若母亲能对女儿给以同情和慰藉,好意地说:“看你的眼睛都发亮了,
是不是挺喜欢这件大衣?假如我有钱的话,再买给你。”这样肯定女儿会高
兴些。
●改责备为理解
十四岁的李珍,一进门就是一副哭丧的脸,她睹气地对母亲说:“我不
上学了,我再也不上学了。”
母亲:“什么事惹得你这么生气了?”
李珍:“那些男孩子太无聊了。”
母亲:“有些男孩子是挺无聊的。”
李珍:“今天上完第二节课,一些男同学在围着王江看他折纸,他折了
一支鸭子后,竟在上面写上我的名字,使得那些人都看着我笑,我走过去一
看,真把我气昏了,我抢过来就撕了,我知道他们是在笑我走路姿势不好看。”
母亲:“有些人就是喜欢取笑别人。”
李珍:“这个王江,我再也不理他了,真是气死我了。”
母亲:“喝杯热牛奶好不好。”
李珍:“好。”
喝过牛奶后,她平静了很多,接着又说:“明天,不管是谁,再拿我开
玩笑,我可就不客气了。”
母亲:“就是呀!”
李珍:“或是根本不理他们,他们很幼稚。”
母亲:“这也是个办法。”
第二天,李珍还是上学去了。
李珍的母亲事后说,要是以前,她一定会责备女儿不上学的念头,会
对女儿说这是同学随便开开玩笑,要对朋友宽厚,不要为这点小事生气等,
这只会把事情搞糟。
●改变对女儿的态度
十三岁的罗芳爱好拉小提琴,而且喜欢在厨房里练习,一次,晚上六
点了,她还在厨房里拉着,他母亲说:“我要弄晚饭了,别在这里。”罗芳一
生气,抱着琴就出来了,正好此时她哥哥从夕卜面走进厨房去喝水,然后又
跟母亲起劲谈了起来,罗芳看到了,不服气地对着厨房说:“他可以待在厨
房里,我为什么就不行。”母亲说:“你自己去想。”
第二天早上,罗芳还是生气,她递给母亲一封信,上面写道:
妈:我是个人,还是个随你摆弄的物件。你总是说:“你是小孩子,我
不必跟你解释。”这是不公平的,我希望你们尊重我,不合理的事就应该解
释。
昨天晚上那件事就不公平。我问你理由,你又说那句话:“你自己去
想。”这是女儿我最不愿意听的一句话。
还有,我不喜欢听你教训,请你改一改,不要总叫我到你房里去把我
大训一顿。
下面是母亲的回信:
罗芳:
你对我说你的心里话,很好。看后,我确实觉得我有一些做得不好。
我赞成你的说法,你应该得到尊重。至于你问我为什么不回答你的问题,因
为我觉得你是明知故问,自己知道答案后才提出问题来,既然你如此重视,
下次我一定回答你。
除了下午五点至七点我做晚饭的时间,随时欢迎你到厨房里练琴。
母亲
●改变处理儿子不公的方式
做一位母亲为两个儿子的不和睦而苦恼不巳,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
在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上进行了改正,下面是勉具体讲述如何改正的。
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十三岁,叫大斌,小儿子九岁,叫小斌。他俩
经常吵嘴、打架,一般是大斌去惹他弟弟,害得小斌哭。我因此在口气上总
是偏向小斌,斥责大斌。这样的结果使得小斌以为有了靠山,总处于被动。
大斌呢,又不服气,跟弟弟造成敌对。
我认识到对他俩的态度不对后,就改变了自己的处理方式。
对小斌,我跟他说:“小斌,你长大了,不能老是受你哥哥的欺侮,你
也可以还击,拿出你的力量来防卫自己不受攻击。”
对大斌,我跟他说:“大斌,你是哥哥,要善待弟弟,虽然他有时候很
烦,使你苦恼,我了解你的心情,但不要动手打他,对他要温和点。”
我说过之后,大斌有所好转。有一次,大斌把小斌打哭了,我没去管,
大斌认识到自己错了,对小斌说对不起,接着做鬼脸逗小斌笑,又让小斌打
他,还故意装输,并称赞小斌:“真不错,劲还不小。”
他们有时候互骂脏话,我也照样不去管,他俩吵着吵着就自动停止了。
总之,由于我的改变,他俩相处得和睦多了,常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玩;
爬树、在草地上打滚、摔跤等等。
小斌也有了所改变,一次小斌被大斌推翻在地,小斌顺手拾起个瓶于
就要掷向大斌,这下我可不能不管了,我抓住小斌说,小斌,这可不行,那
样会打破他头的。只能用空手打。”我又对大斌说:“大斌还不快跑,小斌可
真发火了,他会打死你的。”然后使个眼色叫大斌走,小斌气也消了。还有
点得意之色。
但有时也有结果不好的时候。
有一天一早,小斌打翻了他爱喝的果汁,于是他抽噎地哭起来,大斌
恶作剧地学他哭,小斌就气得大叫,大斌又跟着学他大叫,而且越学越闹,
小斌拿起个调匙琴过去,=这下可把大斌急怒了,他说:“好,我可不怕你。”
说着就走过去打小斌一拳,还说是教训教训他,我急得赶快拉开他们,忙安
慰小斌,责骂大斌,并劝他们上学去。
对此,我很感忧虑,觉得又回到老路上来了,他俩又会成为敌对的局
势。但我估计错了,两个孩子第三天就言归于好了,我还听到大斌对小斌说:
“小斌,你越来越厉害了,我像你这么大时,可没你这么壮,你要感谢有我
这样的哥哥教你打架,来,我再教你几招。”
可见,兄弟毕竟是兄弟,手足不睦是有办法解决的,我总结的经验是:
要去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对兄弟间的小矛盾不要去管,若到了某种程度,如
拿东西打人,互相攻击等,才去插手管一管。
现在,我很高兴,他们两兄弟在一起玩得很好,非常融洽,很少吵架。
●让儿子决定要做的事
十二岁的阿林,一回家便递给母亲两张通知单,说:“妈,老师要您在
上面签个名,然后回信。”
母亲接过来一看,第一张通知单上写着:“阿林这几个星期来没做英文
的课外作业,请督促他做好。”
第二张通知单上写着:
阿林一直没做自然的课外作业,请家长督促一下。
母亲沉戳了很久,才说:‘“这可不是件小事。”
阿林:“我知道这事不好,可是我从一年级就没有做课外作业的习惯。”
母亲:“这毛病要改。”
阿林:“好吧!我写张条子放在桌上提醒自己:‘勿忘做课外作业。’”
母亲:“这是个办法,其实只要像你学吉他的精神就够了。学吉他也是
从头学起,每天晚上学,每天晚上练,现在不是弹得很好吗?”
阿林:“对,但玩吉他是我想做的,而课外作业我不想做。”
母亲:“我知道这是你愿不愿意做的问题,可是学习是你的主要任务。”
阿林:“是的,那您怎么回信?”
母亲:“回信的开头想好了,我这么写:‘老师,我看到阿林带回的两
张通知单,非常谢谢您提醒我们注意,我跟阿林谈过了,他说 .. ’下面就
要你告诉我怎么写了。”
阿林:“告诉老师,我从今天开始做英语课外作业。”
母亲:“好,我这么写,然后呢?”
阿林:“再告诉老师,下星期一我会把自然作业补上去。”
母亲:“很好,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阿林;“再告诉老师我以后会认真学习。”
母亲:“好,老师看了一定会高兴的。”
阿林:“咦!妈,这次您没大声骂我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母亲:“我本想大骂,可还是克制住了,因为我相信只要你想解决问题,
就一定可以做到,记住你自己所说的。”
●让儿自主决定是否接受聘请
儿女长大了,他们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属于他们人生的戏应
该由他们自己去导,自己去演,父母只能当个观众,为他们祝福。
下面是一位母亲讲她如何抑制自己,不去干扰儿子的事。
我儿子,十七岁,对文艺很在行。一次,学校里举办一个夏令营活动,
想请他去担任文艺指导。他感到荣幸,很开心,但又担心弄不好,因此还有
点犹豫接受还是不接受。我的意思当然是要他立刻接受,因为这对他很有意
义。可是我还是抑制住了自己,没去逼他,而是让他自己去拿主意。我说:
“这事你自己好好想想。”儿子回答:“嗯,我会确定的。”
一星期后,他决定接受夏令营的工作了,我很高兴他能自己做主了。
●改变阻止让女儿去溜冰的做法
下面是一位母亲讲她的改变。
我女儿,十二岁,还不会溜冰,一次,有几个同学邀她去溜冰,我知
道这是一项有点危险性的运动,在以前,我会说:“不准去,不小心就会摔
伤的。”这次我却说:“我小时候想去溜又怕溜,你有这个勇气就去吧!高高
兴兴地玩吧!”
女儿毫无损伤地回来了,她兴奋地对我说:“妈,刚开始真的怕,我只
能扶着栏杆慢慢移动,后来他们带着我溜了几次,我也掌握了点平衡,可以
脱离栏杆走了,下次,我一定学得会。”
我真为她高兴,同时也为自己的改变而庆幸。
●改漫骂为顺应
下面也是一位母亲讲的故事。
一次,我们全家出外渡假,旅途中选择了一家古老的旅馆住下,这家
旅馆虽然旧,但里面有很多古董;可是我那十四岁的女儿艳艳却不高兴,因
为我们的房间里既没有电视机、又没有收音机,因此,她一个人坐在房里生
闷气,还拒绝跟全家人一起吃饭。我了解她的心情,于是说:“你想住更好
一点的旅馆,是吗?”“是啊!”她不高兴地回答。我又抱着她的肩膀劝她:
“我知道你很失望,但先出去跟大家一起吃饭,等一下我带你去看这旅馆有
趣的玩意儿。”她顺从跟着我出来了。
在此,我改变了以前的作法,要在以前,我会对她大发脾气,会骂她
讨厌,批评她耍小孩子脾气。这次我却顺应她的情绪,说出她的失望,提起
她的兴趣。因此也改变了她的态度,大家仍愉快地一起玩。
●改责备为提供选择
一位母亲讲述她十四岁女儿的一件事:
我女儿学校举办歌唱比赛,她班上要求每个人都穿白衬衣,可是她没
有,我那件对她来讲,又长了点。但第二天就要上台了,于是她急得大哭,
我说:“你将就穿我那件算了。”
她还是哭我又说:“那我帮你去借一件。”她马上停止了哭闹。第二天
她穿着我借的衣服高高兴兴地去了。
我没有因为她哭而责备她,而是提供选择性的建议,于是问题解决了。
第十章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方式
●两代间教育的情绪
●如何帮助你的孩子考上大学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四种心态
●培养孩子的兴趣,须先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
●扮好为人父母的角色最重要
●路是无限的宽广
●两代间教育的情绪
这里所谓的两代是泛指整个社会中办教育的一代和受教育的一代,他
们之间隐含着层层解不开的情结。因此,探讨。呵代间教育的情结也就是对
我们现阶段的教育问题加以探讨和分析。
社会公德等问题与教育有关、与素质有关、与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些干
部问题有关,不能单讲教育。台湾和大陆背景不一样。
施教与受教的难题
办教育者应该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提供好的方针和环境给他们,让
受教者学习追求学问的方法和技能。但由于目前教育体制过于僵化和变态,
学生在学校只接受到一加一等于二的教育,因此根本无法激励学生产生更进
一步追求新知的欲望。
更加上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以及补偿心理的作祟,导致上一代艰困
的生活经验无法顺利的传承给下一代,形成生活经济认知上的断层,于是就
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即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第三代败业。
由于生活经济认知上的断层,使得办教育者的期望和受教者的行为,
有着严重的摩擦,难题便因应而生。
唯一出路 全人教育
今天的学校教育,不能再执迷于知识的灌输,应配合学生成长的需求,
设置适宜的环境。安排适当的教材,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真
正学习到“学习新知的方法”。
除此之外,塑造一个充满爱的学习环境,更是教育者无可旁贷的责任,
因为在爱的环境里接受教育者,将来必能以爱为出发点,贡献社会,服务人
民。
不要过于要求孩子的回馈。
程度过高及枯燥乏昧的书,要谨慎选购。
有条件的要他看书。
不给他们自由选书的机会。
●如何帮助你的孩子考上大学
我的孩子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
现今有许多中产阶级的父母们,对子女的教养问题非常关心,但却关
心得不得其法;而且他们关心的目的也只在于“我的孩子将来能不能考上大
学”的问题上。事实上,考上大学并不是人生的最后目标。所以,我的讲题
的真正意义是:“如何真正帮助你的孩子达到成功的目标”。虽然注重子女的
教育,
是中国一个伟大的传统,但是,现今的父母们之所以会如此烦恼“我
的孩子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因:
烦恼源自何处?
·抚养子女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现代的父母愿意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
“父母与父母之间产生竞争的压力。
当父母处在妯娌、兄弟、同事之间时,难免会有“我的子女是不是比
别人好”的心理压力。于是,在这种压力之下,就会想是否有一种很快的方
法能使我的孩子分数变得很高,以证明我的子女是不输人的。
·学校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
目前我们不少学校还是搞的是应试教育,其结果不在教育孩子如何求
取知识,只是将无法渡过每个考试关口的人淘汰掉而已。
·升学主义的缘故。
父母应具备的观念
而所有的问题的背景,全出于“如何使子女顺利考大学,在社会上取
得成功”的心态。
在此提出一些适当处理的方法:
①并没有所谓的最好而又唯一的抚养子女的办法
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别人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适用于你。
父母应该衡量自己的生活环境、经济能力、工作以外的时间和精力。孩子与
其他长辈的态度等方面来决定自己的教育方法。有趣的是,你用何种方式去
教养子女,他们就会发展出一种个性与特质来,而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与特
质,正是我们多样化社会所需要的!
②中庸之道
过与不及都不是好事,采取中庸之道的目的,是保持弹性的最好方法,
可以避免僵化的管理。
③认识生活的意义与目的
人活在世上,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帮助子女找到他们
所认识的生活意义和目标,在教养子女时是很重要的。
④要有成长的概念
子女是活的,不断在长大中。在各个成长的阶段中,鼓励孩子从各种
不同的信息中去获得知识,培养他们有独立吸取知识。分析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
⑤要有成本的概念
现今的补习班太多,在选择时要有“对孩子将来考大学有无帮助”的
投资顾虑。
⑤德智体全面发展。
以上是解决问题的大原则,以下则是施行时的细则:
·要注意优生保健法,有计划地生产、教养子女。
·给予理想的家庭环境。
·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及心智启发者。
·确认孩子的长处和短处。
“木匠也有木匠教儿子的方法”,总之,父母仍是子女最常学习的对象!
●“望子在龙、望女成风”的四种心态
父母希望孩子成龙成风,第一个原因是父母把子女视为自己的延伸,
子女的成就也就是父母的成就。
可见,父母与子女荣辱共尝其来有自。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补偿心理的作祟。
有的父母自己本身役办法自我实现,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盼
望子女完成自己未达的心愿。曾有位妈妈这样说过:“小时候我梦想做一位
音乐家,但是,家里太穷了,连风琴都买不起!所以,现在我要孩子去学钢
琴,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优秀的音乐家。”如此把自己的缺憾,托付孩子来弥
补,那样孩子是否也会因此失落了什么?
第三个原因是为了符合社会期望。
社会上认为好的,父母就会尽力让孩子达到,以符合社会的期望,为
社会所认可。因此,社会潮流的趋向便会造成一窝蜂的现象,五六岁的孩子,
父母要他们学英文。学电脑。
学柔道 .. 反正“大家”都去学嘛!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有没有兴趣!
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也是因素之一。比方说,外国人失业是他个人失业;
但是在中国家庭里,有一个人失业就好像全家都失业一样,家人都会替他担
心。烦恼,帮他引荐工作让人感到非常温馨,但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一
般亲属尚且如此,渭“肉血亲当然希望他们更好!
●培养孩子的兴趣,需先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
近年来由于生活的不断富裕,生活水准日愈提高,一般家庭子女数通
常不超过三人,父母不只是养儿女而已,更想栽培孩子成为人中之龙凤,对
子女的寄望比起历代父母自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父母心目中理想子女的
形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父母希望孩子有多方面的兴趣,跟古代人
不是学文(诗书),就是学武(练兵打仗),那样地注渭分明,真是大异其趣。
人的兴趣本来就是单方面的,也许孩子起初不感兴趣,但在父母的引
导、鼓励下,给予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去学习,孩子也可培养出兴趣来。不过,
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他是否有能力学习,他是否愿意学习,是否
有时间学习,父母有没有能力供孩子学习,都需要父母一再观察、考虑的。
何况,孩子的爱好是随着成长,一再地选择,一再地变更;我孩子小
时候喜欢玩棒球,就嚷着要当棒球国手,我太太很担心,她想,棒球国手连
工作都找不到。我就告诉她,孩子的兴趣是会变的,目前他爱打球,可以锻
炼身体也没什么不好的;现在,他很喜欢研究天文,甚至科学知识懂得比我
们还多。所以说,孩子的兴趣是很自然地表现出来的,除非是不良的嗜好,
否则不要太早指出一条路,让孩子走!
●扮好为人父母的角色最重要
不见得要给孩子很高的期望、很大的压力他才会出人头地;因为,孩
子的期望压力不仅是来自父母而已,他的老师、同学、朋友都会给他压力。
既然学校已经有很大的压力了,父母就不要再给孩子太多的期望压力,在家
里让他放松身心,缓和紧张的情绪反而更好。
顺应孩子的能力及兴趣,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关照、使孩子身心健康,
能掌握成功的机会,也懂得忍受挫折,孩子便能正常的成长,这才是父母所
应扮好的角色。不要天天忙着工作、应酬,不清楚孩子真正的兴趣和性向所
在,却要求孩子要如何如何,等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不仅孩子觉得难
过,自己也会感到挫折、失望。
很多父母虽然都知道要顺应孩子的能力及兴趣,然而,认知的层次并
不等于行为,孩子的能力及兴趣,如果是父母主观的认定,就谈不上所谓的
“顺应”,反而是“操纵”了!最好先让孩子去尝试,再从日常生活中观察、
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且常跟学校老师联络,偶尔和孩子的同学、朋友聊
聊,自然知道孩子大致上的表现,如果能为孩子做性向测验,那就更客观了。
对于孩子的学历和职业的期望,也应该秉持上述的原则。不要老是执
着完美的期望,强迫孩子去实践,必须多考量孩子的现实条件和个别差异,
不要做不当的比较,接纳事实,修正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愉快。充满信心
地向前进;否则会造成孩子心理上很大的困扰,甚至不幸地酿成悲剧。
●路是无限的宽广
人生的路,不一定非要高中、大学、研究生、硕士、博士,那么直线
上升不可。孩子如因考不上高中,读职高学得一技之长也好,孩子如果愿意
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再考上工技学院。
“路是无限宽广的。”不要太早指定一条路让孩子去走,所谓“条条大路
通罗马”,每个方向都有它的生机,一窝蜂地挤窄门,只会造成无谓的伤害。
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翔龙。飞凤,让孩子做个在草原奔驰的驯鹿、活泼
快乐的猕猴、威武而善良的大象,不也很好吗?很多青少年行事常招惹父母
生气。例如:他们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屋里弄得零乱不堪,从不整理。穿
的衣服也叫人看了讨厌,一头乱发,不梳不理;用粗言粗语讲话,结交不三
不四的朋友;看一些无益的书;甚至大口抽烟,吞云吐雾;和别人吵架;考
试不及格等等。父母被这些儿女气昏了头,对付的方法是首先采用声色俱厉
的方法。要是行不通,就改用和蔼可亲的感动方法。再行不通,则.改用讲
道理的方法,使用温和、真挚而有感情的言词开导他们的宝贝儿女。一旦发
觉这简直是对牛弹琴之后,就沉不住气了,于是开始挖苦他们,斥责他们,
接着就是威吓和体罚。我们可以肯定他说,这是两败俱伤的管教方法。
父母被儿女气昏了头的情形下,怎样才能保持冷静?怎样才能有效地
管教好青少年子女?办法就是“以柔克刚”。
第十一章 做父母之忌
●青春期的怪毛病
●青少年时期是认识自己的阶段
●怎样帮助动荡不安的青少年
●避免当众嘲弄青少年子女
●培养子女的自立精神
●纠正子女的错误需注意方法
●不要侵犯青少年子女的隐私
●不要对子女说教不停
●谈事情要切中要点、避免长篇大论
●避免在孩子面前议论、预测他们的未来
●不要刺激孩子
●表态不要模棱两可
●青春期的怪毛病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很不稳定,他们有反抗权势和习俗的倾向。
因此,孩子们常表现出很多怪异行为,看了叫人心烦,令父母们难以
容忍。譬如:咬指甲、抠鼻孔、啃手指头、抓耳朵、干咳嗽、斜眼看人、擦
鼻子、全身乱动,或是成天躺在床上两眼望天,手里不停地玩一件东西;或
是一天到晚不停地抱怨,仿佛一切都令他看不顺眼,房子旧啦!衣服差啦!
老师不好啦!父母是老古板啦!等等。
他们的坏毛病、坏习惯也一再重犯。早上大睡懒觉,晚上借口念书和
洗澡,捱到深更半夜不睡觉。父母讲他,他就生气,他会跟父母强辩,或是
故意曲解父母的话。
青少年孩子们的言行虽然如此不正常,但父母也不必惶惶不安。孩子”
们仍然是有理性的。他本身的发育促使了他的行为。青春期的作用就是要瓦
解他已经成型的性格,接受必需要的改变:从成型状态(儿童时期)经过瓦
解状态(青春期)到再定型状态(成人时期)。每个青少年在青春期间都要
重新养成他自己的性格,必定要从父母替他塑造的儿童期中挣脱出来,使自
己崭然一新。
因此,他们有些怪异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青少年时期是认识自己的阶段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开始认识自己的时期,青少年们常会自“问:“我将
来能做什么?”
这一点他们不能确定,可是他们能够确定自己不愿意做的是什么。他
们害怕将来是个庸庸碌碌的人,他们变成不听话和反抗父母的孩子,只是为
了要想亲自体
验一下他们的自主能力。他们并不是故意想要反抗父母,他们内心非
常矛盾。
他们的痛苦也是多方面的,有肉体的行动,精神上的刺激,不满现状
和害羞的苦恼等。要使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凡事都能称心如意,是件不可能的
事。他控制不住自己,可以说是心不由己地闯下了祸事。
同时各种大众传播的媒介也常把青少年带进紧张又痛苦的境地。电视
广告大肆宣扬某某化妆品如何好;广播电台介绍给青少年们如何常保口齿芬
芳,如何矫正牙齿;怎样洗除头皮屑;有些杂志刊载青少年如何增长身高,
怎样增加体重或怎样减肥,怎样锻炼肌肉和保持优美的身材。青少年们如果
试过那些灵验良方,结果毫无功效之后,要是没有加深他们的痛苦,对他们
来说,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这些父母都要理解并帮助他们。
●怎样帮助动荡不安的青少年
青春期是动荡不定、迷惑和苦恼的时期,同时是希望无穷。情感强烈
的时期,是引起社会关切、个人极端痛苦的时期,也是心情矛盾、喜怒无常
的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过:“处在青春期阶段的男女,言论和
行为,互相矛盾,变化莫测,并不奇怪。他们在成长,在塑造成人期的性格,

停地在体验自我,要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以,容易冲动,尽管
他们也知道冲动不好,应该克制,在公众面前不愿亲近父母,但他们内心的
隐私,还是只想向父母倾诉;表面上在处处模仿名人,私底下却又想标新立
异,另创一套;有时表现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为社会、为他人,无私地做
奉献,但有时又显得自私自利,冷酷无情,一心一意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
毫不顾及集体的利益。”
青少年时期.较容易冲动,也喜欢
处处模仿名人,想要标新立异 ..
有位教师在一所高级中学,找了几位高一的学生谈心,要那几位学生
谈谈他们最近的心理活动,毫无例外,这些学生心理都很矛盾。
有个男生说:“我近来心情很苦恼、很矛盾。因为,在内心深处,常有
些欲望,一些冲动,在燃烧,在折磨自己,想尝试,不太敢,想克制,又克
制不住。”
有个男生说:“也许我这个人精力太旺盛,总想找个机会,去亲自尝试
一下人生各种酸甜苦辣,去实际做些事情,那怕是发泄一下也好,而不愿只
听一些不着边际的空谈。”
有个女生说:“不知为什么,现在我经常做一些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
事,被别人看成神经质,喜欢装模作样,自己难以理解,一点也不愉快。”
对处于心情不定、常自相矛盾阶段的青少年,要理解他们,掌握他们
的心理特点,不要横加干涉,一点看不惯,就动辄斥骂,不妨顺其自然,听
其自便。他们好活动,就让他们去动,喜欢孤单的,内心有种种隐私的,暂
时也不要多过问。青少年在什么情况下,内心渴望别人了解,在什么情况下,
又不愿让人窥其内心隐私呢?这是件困难而又微妙的事,父母再聪明,也难
掌握,那又何必太操心,反而使儿女不高兴呢?对儿女的反常行为,暂时容
忍,并不是表示赞同,正如医生从不拒绝病人的要求,哪怕感到它不合理,
只因为他们是病人,但绝不鼓励也不赞许。暂时的容忍,就是在尊重理解儿
女的个性和心情基础上,再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有效的帮助。
●避免当众嘲弄青少年子女
青少年对自身的缺憾是非常敏感的。所以他们很不喜欢别人抓住他们
的缺憾开玩笑,不管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如果连父母也嘲弄,那更会在
他们内心造成严重的创伤。做父母的,要时刻注意,不要叫子女外号,诸如
什么:“矮冬瓜”、“竹杆”、“肉圆”等;也不可当着别人,大谈儿女童年时
期幼稚的表现,可笑的往事,例如,说他们常尿床,爱啼哭,太淘气,喜欢
吃零食,胆子太小等。儿女大了,要把他们当大人看待,他们讨厌再提那些
往事,应该满足他们这方面的要求。
●培养子女的自立精神
青少年都渴望自立。父母应该尽量满足及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而不
可处处挡在他们前面,替他们出主意、作主张,子女只能听话、服从,而不
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做他们想做的事。这样做只会造成子女对父母严重的依赖
心理,既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也会使子女日益对父母不满和对立。一个
聪明的父母,明智的做法应是:子女越自立,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少,就应高
兴,就该鼓励。子女面临生活、学习重大问题来询求父母意见时,首先得鼓
励他们:
“你自己是怎样考虑的?”
“首先你应该拿出主张。”
“你自己选择吧!”
“你所做的事,我相信会令我满意的!”
不过,这并不表示父母就可以放任不管。因为假著在子女生活中,遇
到有关子女成长幸福的关键问题父母就应有明确的意见和主张,但不是强加
于他们,替他们决定,而是在鼓励子女自主自立的前提下,让他们自觉接受
父母的意见。
●纠正子女的错误需注意方法
有些父母自以为他们都是对的,而对子女做事的方法总是看不顺眼,
总是不觉得满意。
于是成天绷着脸来教训、纠正子女。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父母与子
女间的冲突,子女们不喜欢说教,不愿接受改正,而往往态度倔强,使你无
法接近他,无法教导他,他们认为即使错了,也要一错到底,绝不接受纠正。
所以,不注意方法就收不到纠正子女的效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子
女的过错表示同情。然后提出你的看法,并解释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
这样既不易使子女产生敌意,也使他们易于接受你的观点而去改正错误。
●不要侵犯青少年子女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与人说的话,同样的,子女也有很多不愿意让父母
知道的事。因此,父母尽量不要去侵犯青少年子女的隐私,诸如:翻他们的
抽屉、看他们的信件、听他们打电话,都是不恰当的举动,因为这将导致他
们的怨恨,他们会恨父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一个大女孩说:“我母亲真是的,总喜欢打开我的抽屉,偷看我的信件,
我真希望她不要这么做。”
一个大男孩也抱怨说:“我自己的书桌。衣柜就让它乱好了,这样我还
容易找到自己的东西。可是我母亲总是擅自到我屋里整理我的书桌、衣柜,
这简直是侵犯到我的隐私。我希望她只要整理自己的房间就够了,别管我的
事。”
再者,父母也不应对子女的社交生活管得过严或过于关切,例如:看
见女儿跟某个男孩交往,就神经兮兮,问这问那,“你怎么认识他的?”、“他
是什么人?”、“你们在一起讲了些什么?”等等,也不管女儿愿不愿意回答。
父母不要认为应该与子女毫无间隙,对他们的事应该都知道的清清楚
楚,这将使他们产生排斥的心理。正确的作法是要与他们保持一段适当的距
离,并且要尊重他们的私生活,要帮助他们逐渐脱离父母,去过独立的生活。
●不要对子女说教不停
子女最不愿意听:“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 ”他们一听到这类吩叨就
烦,就避而远之。尽管父母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不喜欢说教,他们不愿意
听那些陈年旧事,而且也不相信父母曾经真的那么勤奋、努力,样样比自己
好。
另一点,父母在子女遇到问题时,不应该受他们的情绪所左右,他们
的情绪是愤怒。恐惧且困惑的,父母不可以也跟着发脾气、迷惑,那样就无
法帮助他们。反之,应该冷静、拿出自己对事情的处理方法。
●谈事情要切中要点,避免长篇大论
肖桦,十七岁,他说:“我有时真要耐得住性子,才能跟我母亲说话,
她常把最简单的事复杂化,我问她一点小事,她就前前后后说了一大篇,为
了怕浪费时间,我都尽量避免跟她说话为妙。”
黄敏雄,十六岁,他说:“我父亲不知怎么搞的,他对人的心理。情绪
根本不能体会,也听不懂别人的言外之意。他逢人就爱发表长篇大论,且语
言之乏味,不着边际,听者都觉得厌烦,也懒得跟他辩论,这些他都体会不
到,继续他的高谈阔论。我真希望他嘴巴能闭一闭,去听听别人怎么说。”
●避免在孩子面前议论、预测他们的未来
父母都喜欢拿孩子当话题,议论他们的过去,预测他们的未来,谈论
东家孩子怎么样、西家孩子怎么样等等。例如说:“李阿丹性格太内向了,
不善说话,又不出众,看来不会有什么出息。”“陈小珊长得好,可是不爱学
习,好做白日梦,经常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看她能做成什么?”“彭松
这孩子太调皮了?捣蛋成精,成绩又不好,长大以后只怕会成为社会的包
袱。”
这些话不管是否真心,都不要当着孩子面讲,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
会理会别人说他们什么。实际上,孩子听了会很不舒服,而且会产生潜意识,
不知不觉地照父母对他们的评价去做。
●不要刺激孩子
“要你把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要乱丢,你总是不听,真是一辈子也
改不了你那坏毛病。”
“我刚才讲的道理,你听懂了没有?哎!恐怕你一辈子也懂不了,我只
是对牛弹琴而已。”
父母不要说这种反话刺激孩子,打击孩子。这会使他们很生气的,因
而也会引起他们对父母的厌恶。
●表态不要模棱两可
子女征求父母的意见,父母切忌表态模棱两可,这会使子女无所适从。
十五岁的素芬要去跳舞,她母亲说:“你当然可以去跳舞,高高兴兴地
去玩一晚上。但那可苦了我,我既要为你担心,又要等你不能睡。”
这么说弄得素芬左右为难了,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所以,父母对
子女说话,必须要明确肯定,准就是准,不准就是不准,或是让子女自己做
主。
父母与子女在生活经历、生活阅历上都很不相同,且所处的位置也截
然不同。因此在见解上、生活态度上自然存在很大差异。父母不要强求子女
与自己一致。为了求得彼此间的沟通与了解,且让我们来听听孩子们对父母
的一些看法。
第十二章 孩子们对父母的看法
●讨厌父亲的追根究底
●不欣赏父亲的“成功”
●发财梦误了父母一生
●父亲公式化的生活
●父亲对儿子的失望
●关心过度的母亲
●不成熟的母亲
●无尊严的母亲
●有洁癖的母亲
●讨厌父亲的追根究底
十八岁的小斌说:
“我常常觉得我父亲冷酷、死板、没有人情味,他有个讨厌的毛病是凡
事喜欢追根究底,他要了解问题的每一面,以求不偏不倚。每次我向他问个
问题或评论一件事,他就没完没了,问我为什么要提那个问题,为什么那样
评论以及我思考问题的每个细节,然后再一一指出我的错误。我真受不了
他。”
●不欣赏父亲的“成功”
十六岁的小鹏在绘同学的一封信中这么写道:
“有时候,我觉得大人活得真累。像我父亲,为了财富和地位,耗尽了
他一生所有的精力,以致劳累过度。健康衰退,患有的严重的头痛症。虽然
他已处于一定的位置了,但我觉得他并不快乐,且处于那样的位置,也只有
上没有退下来的勇气了,因此,愁虑越来越深,衰老也越来越快。这就是成
功吗?我不欣赏,我不愿步他的后尘,我不愿像他那样去追求太多的财富与
过高的地位。”
●发财梦误了父母一生
十八岁的史迪说:
“我父母一心想的就是钱、钱、钱,为了发财,他们简直是无孔不入,
听到什么可以赚钱就去做,却往往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在家也是整天算计
过日子,一天到晚精打细算。斤斤计较,没过一天什么好日子,我真为他们
感到遗憾。”
●父亲公式化的生活
十六岁的方宏说:
“我父亲是个化学家,他对化学领域的东西知道得很多,可是对人却了
解甚微。他把人看成他棋盘上的棋子,认为可以随便摆弄。他想控制他下面
的所有人:他的部属、我母亲。
我。然而这又怎么可能呢?因此他常常发脾气。苦恼,认为生活失去
了控制、太没有秩序。我真希望他放弃这种公式化的生活,而过自由自在的
生活。”
●父亲对儿子的失望
十七岁的陶建凯说:
“我父亲望子成龙,早就在心里替我规划出未来的蓝图。然而我是一个
自由发展的个体,不可能完全按他设计的轨道走,因此在很多方面我达不到
他梦想中的要求,使得他很失望。虽然他想尽量不把失望流露出来,但从他
的语音。语调。措辞及对我的一些态度上,还是可以显露出来一点。尽管如
此,我还是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道路,父母是不可能完全替他安排的,生活中
存在太多的偶然因素和挫折,无人能预料他的将来。所以,我希望父亲能醒
悟这点,而完全收起他的失望。”
●关心过度的母亲
十五岁的叶晖说:
“我知道母亲是为我好,希望我快乐、平安。她关心我的健康、功课,
社交生活等一切的一切,她为我忙个不停,尤其当我生病了,她更紧张,陪
着看病、买药、喂药、守护,真是无微不至。但我不需要如此,这反而成了
我的负担。我希望母亲不要这么关心过度,时常守着我。”
●不成熟的母亲
十六岁的林辉说:
“我真拿我母亲头痛,她如此不成熟,甚至还不如一个小孩。她对家务
一窍不通,人情世故也知之甚少。出外旅行,票要我们买,手提箱要我们整
理,路上要我们照顾。我真希望母亲能摆脱依赖性,尽快成熟起来。”
●无尊严的母亲
十六岁的贝贝说。
“我母亲是直肠子,有什么话就说,很少经过大脑,因此常常自相矛盾,
此时的看法同彼时的看法截然不同。但她又很爱说,一些琐碎小事也翻来覆
去说个不停,语言乏味,有时又故作严肃的态度、滑稽的语调和姿势又令我
好笑。可气的是她还无根据地预料我的未来,说我未来将会如何。总之,我
是不相信她的,随她去说。”
●有洁癖的母亲
十六岁的罗涛说:
“我母亲爱干净得过火,她一天要打扫好几次。她就是看不得一点灰尘
和污迹,我父亲抽烟,不小心掉点烟灰到脚下,她就大叫。从外面进来绝对
不允许不换鞋就进去;喝过茶的茶杯马上就要拿刷子洗一遍;屋里不许有一
丝零乱等等。所以我的同学都不敢到我家来。我对母亲说 : ‘妈,你这是何苦
, 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天到晚打扫?且又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吗?’但
我这么说还是改变不了她的洁癖,因为这已成了她的习惯。”
以上儿女的这些看法有些可能不成熟,但父母对照自己的行动,自己
教育子女的方法多少还是有点参考价值。总之一句话,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