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闸报价:人民网评:包容性发展需要拆除“社会排斥”藩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17:30

人民网评:包容性发展需要拆除“社会排斥”藩篱

  最近,有网友曝光浙江温州公路管理处9年来广招领导亲属,存在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现象,称其为“世袭局”,目前查实的已有15人。消息传出,网上一片哗然。

  类似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时有所闻,举凡招工门槛、落户限制、就学条件、会员额度、贵宾席位等等,无不把原本属于大家共享的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堂而皇之地通过各种制度、各种等级化区分,变成了少数有权有钱者独享的“唐僧肉”,而让普罗大众彷徨于无地。对此,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排斥”现象。

  “社会排斥”,为我们观照社会转型期机遇与矛盾并存的现实提供了一面镜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空前活跃,社会融合日益深入,从以往拿着介绍信出差到今天手持求职简历全国游走,从农民世世代代在地里刨食到大量涌入城市寻求发展空间,无不见证了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封闭到开放、从固定静止到变动不居的历史性转变。30多年来,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正在形成,不仅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命运,也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生活中的阻隔、门槛、壁垒等更加凸显出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时候,户籍、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让他们一时还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一些单位还存在的二元用工制度,使合同工往往处于薪酬福利分配的不利地位;一些地方的招聘中自由操作、暗箱操作空间太大,吞噬了更多社会人才参与职位竞争的机会。

  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双刃剑,它使一部分人成为“赢者”时,另一部人就会成为“输者”。但让人们耿耿于怀的,输得口不服心不平的,常常源于那些不公正的排斥性规则,它要么使人从一开始就丧失了起跑的权利,要么在有利于某些人的赛跑过程中无奈地落后乃至出局。

  “社会排斥”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从一些管理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动辄就以“限”字令来应对挑战、以“清空”外来人口来确保“秩序”的治理思维,到少数干部“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的特权意识,再到一些市民意识深处“外地人差劲、本地人优越”的歧视心态,排斥心态正弥散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效应。

  “社会排斥”的存在,既堵塞了流动和上升的渠道,也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与科学发展、共建共享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是社会各界感受较为深切的弊端。其破解之道,还是要回到包容性发展的轨道,一是从制度和规则层面保障公平,大力扫除种种由于区域差别、城乡差距、金钱、权力等造成的现实障碍,筑造平等发展、公平竞技的社会舞台。二是从思想意识层面提倡融合,让社会管理者的思维更为开放亲民,让社会成员的心态更为理性豁达。化排斥为吸纳,化分离为凝聚,化阻隔为通途,社会将更加和谐,更能激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