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雪球:巴菲特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48:32

雪球:巴菲特傳

    巴菲特給自己人生的註腳就是雪球。他形容自己站在高山上逐漸滾雪球下山,愈滾愈大。只是滾的不只是金錢、人脈,還有對社會的熱情,和對下一代的關心。最後他將 85%股票、值370億美元捐回給社會,再創奇蹟。最引人注目的是,巴菲特如何投資?如何像滾雪球般地創造出數百億美金身價。....雪球要愈滾愈大,就需要很長的路程、很長的時間。巴菲特的雪球從六、七歲時,賣口香糖賺取的2分美金開始,至今,面對金融風暴,他還是繼續滾他的雪球。在他超過70年的滾錢人生中,他的自傳,不止是自傳,而是一部教人賺錢、理錢、花錢、省錢的巴氏「錢學」.....

 

0-1 【導讀】找到溼的雪,和夠長的山坡。


投資精準度為世人所稱道的巴菲特,儘管一舉一動受到媒體緊迫釘人,卻從未詳實地對媒體披露他的一生,此次,他破天荒同意讓本書作者艾莉斯.舒德為他立傳,除了以長達5年超過2000小時的親自訪問與觀察、遍訪巴菲特生命中最重要的250位關鍵人士,忠實記下他過去的事蹟、他對世事的看法、他的挫折與勝利、他犯過的錯誤,以及他的人生智慧。

巴菲特是矛盾的綜合體,他證明了做個和善的好人,也能在競爭中出頭。他對待投資人向如平起平坐的事業夥伴,並且以幫投資人管錢的「管家」自居。不管是身為投資專家、公司的CEO、董事、演說家,他都以誠信為最高原則;這樣的成功秘訣說來簡單,結果卻一點也不簡單,讓他從美國中部平凡小城Omaha崛起,成為舉世知名的富商。

巴菲特從未花這麼多時間回答任何記者或作者的問題,但他數度與舒德長談,回顧他的兒時、他過去的點點滴滴。巴菲特這樣做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因為從這本書可看出,巴菲特也不過是個人,他有強處、也有弱點。雖然巴菲特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財富,但他對別人最大的影響,不是他在富豪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而是他的處世原則和智慧。

巴菲特給自己人生的註腳就是雪球。他形容自己站在高山上逐漸滾雪球下山,愈滾愈大。只是滾的不只是金錢、人脈,還有對社會的熱情,和對下一代的關心。最後他將85%股票、值370億美元捐回給社會,再創奇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菲特如何投資?如何像滾雪球般地創造出數百億美金身價。雪球要愈滾愈大,就需要很長的路程、很長的時間。巴菲特的雪球從六、七歲時,賣口香糖賺取的2分美金開始,至今,面對金融風暴,他還是繼續滾他的雪球。在他超過70年的滾錢人生中,他的自傳,不止是自傳,而是一部教人賺錢、理錢、花錢、省錢的巴氏「錢學」.....

﹝雪球:巴菲特傳﹞
★ 巴菲特畢生唯一授權傳記,全球首富與世人分享最慷慨的資產
★ Amazon、《紐約時報》暢銷排行第1名


【內容導讀】
人生就像雪球,重要的是要找到溼的雪,和夠長的山坡。
▉ 解讀巴菲特-成長歷程:天賦異秉,錙銖必較
從小數學與記憶力就過人,熱愛機率計算,開學前就把課本全部讀完。
優異傑出的數學能力,正是巴菲特天賦異秉的好根基。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從小便遺傳母親的數學天分,對數字抱有高度興趣,腦子裡無時無刻都在想著數字。他尤其熱愛機率的計算,甚至還研究每個英文字母在《聖經》和報紙上出現的頻率。從那時起,他便學會蒐集大量的資料,來計算各種機率,也奠定他將來分析投資對象的基礎。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更是巴菲特令人難望項背的獨特能力。

小學五年級那年,巴菲特得到了1939年版《世界年鑑》這本書,他馬上將這本書內容通讀,甚至還一一背下每個城市的人口數,並且和朋友競賽,看誰能將人口超過100萬的都市全部背出。 17歲進入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就讀後,室友總是看他不太順眼。一方面是由於他生活習慣的儉樸邋遢,另方面則因為他總是在學期剛開始就能把課本全部讀完,輕輕鬆鬆地成功應付課業。

從小就熱愛金錢,如果望著北斗七星,他看見的會是一個錢的符號。

今天的巴菲特名滿全球,給人慈祥和藹、慷慨解囊的慈善家形象。但幾十年前的股神卻也曾是個愛錢如命、個性叛逆的問題少年。 熱愛金錢,可說是巴菲特的天性,他甚至一度請太太蘇珊用美鈔圖案的壁紙貼滿整個辦公室。因為他相信「錢可以讓我獨立,然後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其實,巴菲特小時候家境雖不算富裕,卻也衣食無虞。但巴菲特從小便喜歡賺錢,自六歲那年兜售口香糖、可樂開始,他便不斷發掘各種可能賺錢的工作來累積財富。加上錙銖必較的個性,不僅讓他在26歲便累積了17萬美元的財產,也讓他身邊瀰漫不少有趣的傳聞,如「不買嬰兒床,讓剛出生的女兒睡在抽屜做的代用床」「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長期租用一間沒有窗戶的廉價小房間」「帶孩子看電影卻不願付爆米花的錢」等。

感情世界,個性內向、不擅表達感情,亡妻生前照顧他生活起居,妻兼母職。

每當談起投資,巴菲特總是光芒四射,宛若夜間燈塔吸引眾人目光、指引方向;但只要一離開投資,巴菲特便黯淡無光、沉默寡言,宛若瑟縮樹梢上的貓頭鷹,靜靜觀望樹下人們的一舉一動。個性內向的巴菲特,對於男女間的情感一向不擅表達。《雪球》書中提及,高中時的巴菲特曾與一名麵包店老闆女兒約會,但兩人走在街上,「就像在比賽看誰比較害羞,兩個人尷尬地在費城市區散步,一句話也沒說。」
或許是將全身心力貫注在投資上了,投資以外的巴菲特,幾乎像個老小孩,對家庭生活相當疏遠。朋友甚至曾對巴菲特說,「那邊的三個小朋友,是你的小孩。還認得嗎?」

▉ 解讀巴菲特-人生哲學:他本身就是一團雪球
巴菲特給自己人生的註腳就是雪球。他形容自己站在高山上逐漸滾雪球下山,愈滾愈大。只是滾的不只是金錢、人脈,還有對社會的熱情,和對下一代的關心。最後他將85%股票、值370億美元捐回給社會,再創奇蹟。

樹不會長到天上去,巴菲特卻覺得他可以幫助新樹苗生根。他不曾一日不關心公司的業務,卻在思索如何度過餘生才理想時,被好為人師的衝動給撩撥起來。一段時間以來,他常向美國各地的大學生發表演說,到他們的學校去,或者在奧馬哈接待他們。他喜歡和學生對談,因為他們的習慣還沒養成,仍然年輕,能夠充分利用他所說的話。

「我很早就在捏自己的小雪球,如果晚個十年再捏,情況會和現在它在山坡上的位置很不一樣。所以我建議學生,如果你比別人早一點起步──不必早太多,但總比晚起步要好很多。而信用卡使你落後別人許多。」

2008年,他首次成為世界首富。在這之前,學生們來自亞洲、拉丁美洲,每次都有兩、三所學校的學生團體一起抵達奧馬哈,有時人數多達200人以上,有時一個月長達數天。前來朝聖,拜見奧馬哈賢哲的學生,得到完整的接待。他們會參觀布太太的內布拉斯加家具賣場,在波霞珠寶店的走道上閒逛。巴菲特在辦公室接見他們。他教的東西,是他走過此生得到的教訓。

「如果你裹在正確的雪球裡面,它一定會滾下去。我就是這樣。我的意思不是只指錢滾錢,就瞭解這個世界和結交什麼樣的朋友來說,也是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你必須做選擇,而且你必須是雪花願意掉落在身上的那種人。其實,應該說你必須是本身的那團濕雪。你最好是邊走邊加上更多的雪,因為你不會再回到山頂。生命的運作方式就是這樣。」

【作者簡介】
艾莉斯.舒德 Alice Schroeder

曾任摩根士丹利的董事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因為寫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研究報告,而與巴菲特結識,而巴菲特也因為賞識她的洞察力、和掌握主題的能力,願意讓舒德書寫他的人生故事。舒德生於德州,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學士及MBA學位。她擁有會計師執照,目前與丈夫居住在康乃迪克州。
在擔任6年負責分析波克夏海瑟威的財務分析師後,施洛德成為巴菲特的忘年之交。由於她是第一個向巴菲特提議寫一本全面解讀「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不要片面渲染解讀巴菲特的人,而獲得巴菲特首肯授權。
在《雪球》寫作過程中,如何詮釋巴菲特的故事、該訪問誰、如何下筆,全由施洛德決定。巴菲特告訴施洛德說「如果我的版本和別人的不一樣,妳就採用比較不討好的版本。」《雪球》因此開始成形。

【目錄】
第一部 戳破泡沫
1 隱善揚惡
2 太陽谷會議
3 習慣的動物
4 華倫怎麼了?

第二部 內在成績單
5 佈道的熱情 
6 浴缸的彈珠遊戲
7 競爭之心
8 一千種方法
9 送報生的夢想
10 迷途羔羊
11 迷上健身
12 彈珠台與代幣
13 賽馬的法則
14 華頓歲月
15 被拒絕的滋味
16 揮棒落空
17 聖母峰
18 內布拉斯加小姐
19 利益衝突

第三部 競賽開始
20 葛拉漢紐曼公司
21 站在哪一邊?
22 不一樣的路
23 查理.孟格
24 玩具火車
25 風車戰爭
26 黃金乾草堆
27 不智之舉
28 抗貧戰爭
29 服裝的品味
30 噴射機傑克
31 金恩之死
32 容易、安全、有錢可賺
33 歡樂派對

第四部 蘇珊愛歌唱
34 糖果哈利
35 揭發男孩鎮
36 華盛頓郵報
37 報業女強人
38 俄羅斯娃娃
39 巨人的判決
40 改造巴菲特
41 最大的錯誤
42 贏者通吃

第五部∕華爾街之王
43 法老王
44 蘿絲的家具店
45 道路救援
46 正義騎士
47 華爾街的金童
48 吸吮姆指
49 憤怒之神
50 第三個兒子
51 去他的灰熊
52 火腿三明治

第六部 未兌現的支票
53 精靈的條件
54 寶刀未老
55 最後的宴會
56 不能為富不仁
57 萬物賢哲
58 巴菲特風格
59 蘇珊的冬天
60 九十八樓的人生
61 第七把火
62 繼續滾動
後記

 

0-2 【內容試讀】雪茄屁股投資法
雪茄屁股投資法
-摘自《雪球》第20章


從50幾年前直到今天的全球金融風暴,巴菲特最重要投資哲學之一,總在挑選便宜、被遺棄的股票,就像你在路邊看見的黏糊鬆軟的雪茄菸蒂。他考慮一家公司死亡時的價值,只要能低於這個價值買入,就符合他所謂的「安全邊際」

巴菲特在1954年8月1日到達紐約,隔天就到葛拉漢紐曼公司報到,比他正式上任時間早了一個月。

這家公司只有八名工作人員:葛拉漢、紐曼、紐曼的兒子米基、出納華納、許羅斯、兩位女祕書,現在再加上巴菲特。巴菲特一直希望穿上的實驗衣風格的灰色薄外套,終於是他的了。「他捫把外套給我時,對我是個重要時刻。葛拉漢和紐曼也穿同樣的外套,穿著它時我們是平等的。」

其實不完全是。巴菲特和許羅斯坐在沒有窗戶的房間,房間內有股票行情機、連接券商的專線電話,還擺了一些參考書籍和檔案。

許羅斯坐在專線電話旁,多半是他打電話給證券公司。葛拉漢、米基和紐曼有時會出現在這個房間,檢視行情機上的股票價格。

找雪茄屁股,買低於清算價值就能獲利
「我們會找東西來讀,會翻閱標準普爾和穆迪投資手冊,尋找股價低於營運資金的公司,那時這樣的公司很多,」許羅斯回憶說。

這些公司是葛拉漢所謂的「雪茄屁股」(cigar butt):便宜、被遺棄的股票,就像你在路邊看見的黏糊鬆軟的雪茄菸蒂。葛拉漢善於找出這些食之無味的雪茄屁股,把它們點起火,吸上最後一口。

葛拉漢知道,有些雪茄屁股一點也沒用,但是花時間逐一細查每根雪茄屁股的品質並不合算;由平均法則得知,大多數雪茄屁股都能吸上一口。他總是考慮一家公司死亡時的價值,也就是清算價值。只要能低於這個價值買入,就符合他所謂的「安全邊際」;就算這家公司可能破產,也還有一道防護網。為了更保險,他運用「分散投資」的原則,購買許多不同的股票,每種股票都買很少。他的分散投資很極端,有些股票的部位小到只有1000美元。

選股:集中購買安全邊際最高的股票
巴菲特私底下對分散原則不以為然,他對自己的判斷深具信心,認為沒有必要以這種方式避險。他和許羅斯從穆迪投資手冊上蒐集數據,填滿數百張用來評估與判斷的簡單表格。巴菲特先瞭解每家公司的基本資訊,全面過濾之後,把範圍縮小到少數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股票,然後把錢投資在其中勝算最大的標的。

他喜歡長期持有投資
-摘自《雪球》第21章

多數投資者喜歡短期操作、套利,但是,巴菲特半世紀以前就知道長期擁有的好處,並且將這個投資策略奉行一生。

1954年,巴菲特加入葛拉漢紐曼公司不久,開始進行一項複雜的新案子,開啟他日後的發展。

可可價格突然由每磅5美分暴漲到50美分以上,讓布魯克林一家利潤微薄的巧克力製造商羅克伍德(Rockwood)遇到難題。它最主要的產品是用來製造巧克力餅乾的碎巧克力,這種日用食品無法大幅漲價,導致該公司虧損連連。但是可可豆價格高漲,羅克伍德如果賣掉庫存的可可豆,將可大賺一筆,問題是,這樣做一半以上的利潤必須用來交稅。

羅克伍德的股東願意將公司賣給葛拉漢紐曼,但葛拉漢紐曼公司不願意付他們要求的價格,所以他們找上投資人普利茲克(Jay Pritzker),他有辦法迴避巨額稅款。據他所知,依據1954年美國稅法,公司縮小業務範圍而「部分清算」存貨,不需付稅。普利茲克買下足夠的股票,取得羅克伍德的控制權後,決定繼續生產碎巧克力,但退出可可奶油市場。他將1300萬磅可可豆歸入可可奶油業務,這批可可豆將被清算。

普利茲克不將可可豆變現,而是拿來和股東交換股票,以增加他在公司的持股比例。他提供優惠的條件吸引股東,每股羅克伍德股票可換得價值36美元的可可豆,但股價卻只有34美元。

葛拉漢看見一個獲利良機:購入羅克伍德股票,拿股票和普利茲克交換可可豆,然後出售可可豆獲得每股2美元利潤。這是套利(arbitrage):兩樣幾乎等同的物品卻有不同價格,精明的生意人可以透過買進賣出,賺取差價,而且幾乎沒有風險。

套利高報酬,深入研究才能降風險
巴菲特後來寫道,「有句老格言在華爾街被改寫了:給人一條魚可以餵飽他一天,教他套利可以餵飽他一輩子。」

不過,「幾乎」沒有風險,意思是「仍有一些風險」。如果可可豆突然跌價,倉儲憑證有可能只值30美元,不僅沒有2美元的利潤,還損失了4美元。為了消除風險,葛拉漢賣出可可豆「期貨」。套利的目標就是盡可能買進最多羅克伍德股票,同時賣出等量可可期貨。

葛拉漢紐曼公司指派巴菲特負責羅克伍德的案子,這對他再適合不過,他已做了好幾年的股票套利,買進可轉換公司債,賣空同一家公司的普通股票。

他已經仔細研究過去30年來的套利報酬,通常1美元投資可獲利20美分,而一般股票的獲利只有7、8美分。一連數週,巴菲特每天坐地鐵往返布魯克林,到許洛德信託(Schroder Trust)將股票換成倉儲憑證。

表面上看來,羅克伍德對葛拉漢紐曼公司是一樁單純的交易:成本只有地鐵車錢、思考和時間。但巴菲特認為還有更多「財務煙火」可繼續綻放,他不做套利,因此不必出售可可期貨;他為自己買進並持有222股羅克伍德股票。

巴菲特仔細考慮過普利茲克的優惠條件,他把羅克伍德所有庫存可可豆(不僅是歸入可可奶油業務的可可豆)除以所有股數,得出每股擁有的可可豆數量,結果大於普利茲克給股東的80磅。所以未將股票交換可可豆的股東其實獲得更多可可豆,並且已交換的股東所留下多出來的可可豆也將歸其他股東所有,使每股所擁有的可可豆更多。

繼續持有股票的人還可以分享公司的廠房、設備、客戶應收帳款,和其他繼續經營的業務。仔細計算後,他發現不該賣股票,而是應該站在普利茲克那一邊。

 

0-3 【內容試讀】繼續滾動

-摘自《雪球》第62章
奧馬哈和紐約市?2004~2008年

一切都不一樣了
2005年12月,在哈佛商學院的一場演說中他被問到,對於巴菲特基金會對社會的影響抱持什麼期望,因為它有一天將成為世界上資金最雄厚的慈善組織。巴菲特答說,他覺得基金會要是只顧著錢滾錢,對社會並沒有多大好處,所以這陣子他常想到是否要把錢送出去。

沒人說什麼,似乎也沒人察覺巴菲特剛剛發出一個訊號,表示他將大幅改弦易轍。

在同一場演說中,他稍後提到蓋茲基金會。他對蓋茲夫婦的讚美遠多過其他任何慈善家。他說,他們的基金會是他所見過,政策最理性,也執行得最好的一個。而且他喜歡他們為善不欲人知、不希望把自己的名字掛上任何建築物的做法。

2006年初,巴菲特的想法開始成形。雖然三個子女的基金會所做的事情讓他高興,但蘇珊給他的安全感和安定感,卻是難以複製的。這種情感的力量,超越意識層次在運作。他決定由她管錢,從來不是根據理性的評估或審慎的計算,而是認為她夠格當慈善家。攜手走過數十年,他自然對妻子的判斷和智慧產生信任。現在她已不在人世,一切都不一樣了。他在墨菲的女兒婚禮上,向他表示自己的想法變了。他也曾對歐斯柏格說了這件事。他將提早把錢送出去,但他只有想法,沒有計畫。

巴菲特花了好幾個月才擬好計畫的細節。隔年春天,他開始告訴和此事有關的人。「做好心理準備,不要聽了嚇一大跳,」他向坐在身旁的巴菲特基金會受託人之一卡蘿?盧米斯這麼說。「這個消息的確叫人震驚,」她寫道。

宣布這項驚人的計畫後,「我被問到許多問題,有些人起初充滿不安,因為和他們的預期相去甚遠。」

他的姊妹們卻不一樣,一聽就大表贊同。「這是你假裝氣喘,好從弗雷德里克斯堡被送回奧馬哈以來最棒的點子,」柏蒂後來寫道。多麗絲也認為那是高明的決定,從她的陽光女士基金會的運作,她知道就算要妥善捐出幾百萬美元的錢,都得費一番工夫。

2006年6月26日,巴菲特宣布他將分許多年,送出85%他持有的波克夏海瑟威股票(當時的價值是370億美元)給一群基金會。這種捐贈規模在公益慈善史上前所未見。當中六分之五的股票將贈予蓋茲伉儷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機構,現在兩名巨富更是準備聯手創造更美好的世界。他要求基金會收到錢之後就要花出去,不能一直把錢留著。

為了緩和失去那些錢的衝擊(這筆錢原本可使他的家族基金會有一天成為世界最大的慈善機構),巴菲特將其餘價值約60億美元的股票做了分配。三名子女的基金會各得價值10億美元的股票,而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也得到價值30億美元的股票。他的子女沒有一位想過他們的個人基金會能達到如此龐大的規模,尤其是巴菲特仍在人世。在贈與的當天,第一年給蓋茲基金會的股票價值15億美元,每名子女的基金會各得5千萬美元,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得到1.5億美元。這些股票的價值取決於波克夏的股價,所以可能會變動。它們的價值後來上漲,而且漲了很多。

巴菲特當時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富翁,卻不求留名後世地把錢捐了出去。他終生都在滾雪球,好像那是他自己的延伸,但他卻不設立華倫巴菲特基金會,沒蓋巴菲特醫院大樓,沒設大學捐贈基金,或興建掛有自己姓名的建築。他捐錢卻不留名,也不親手控制錢怎麼花用;把錢投進兼具能力和效率的另一個基金會,而不是創造一個全新的帝國。他顛覆了施捨錢財的每一條常規,不曾有過任何大善人做過這種事。「在全球的行善領域,這是歷史性的一刻,」洛克斐勒慈善顧問機構(Rockefeller Philanthropy Advisors)的包爾(Doug Bauer)說。「這是一道標竿,也是一塊試金石。」

巴菲特做這件事既叫人驚訝,卻又在預料之中。他的想法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總是不落俗套,現在終於表態反對慈善捐贈的浪費和好大喜功的行為。雖然蓋茲基金會拿了他的錢,但每次領到就必須花掉,而且要趕快花掉。這種原則相當少見,高度展現他的個性,也是以身作則的一種形式,而且很自然地備受各方注目。從另一層意義來說,這也正是巴菲特典型的不賠錢交易。他以幾乎把個人全部的財產給了指定的捐贈對象,震撼全世界,但卻保有其中的大部分,直到他實際轉移股票為止。不過他承諾把錢財施捨出去,並開始以每次數十億美元的速度散財,讓畢生都在積聚財富的他,立刻改頭換面。這個原本不讓家人碰他藏硬幣的衣櫥的小男孩,終於成長為肯把數百億美元交託別人運用的大男人。

「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坐下來思索讓誰來分配我的財富可以做得比我更好。這真的非常合情合理。人不常有這第二次坐下來的機會,他們總是在問:誰能幫我管理我的錢?而且他們相當願意把錢交給擁有某種專長的人。但在行善的世界中,他們似乎不常想到這個問題。他們請商場上的舊識之類的人,在他們身後替他們管理財富。但在那個時候,他們根本無法觀察到底會發生什麼事。

「所以說我很幸運,因為行善比經商要難。你得處理的一些重要問題,是許多有智慧、有錢財的人都曾處理過的,卻很難解決。因此尋找慈善工作方面的人才,甚至應該比尋找投資方面的人才重要,因為投資工作沒有那麼難。」

巴菲特接著提到「遺傳的樂透」。「我非常幸運,生在1930年的美國,出生那一天我就中了樂透。我有很棒的父母,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這個社會讓我得到高得不成比例的報酬。如果我出生在很久以前,或出生在其他國家,我得到的報酬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但在市場制度下,資本配置很重要,它給的報酬是其他地方比不上的。

「我始終覺得,錢財是一張張未兌現的支票(claim check),應該還給社會。我對財富世襲不感興趣,尤其是看到六十億人的生活遠比我們貧窮,他們有機會從這些錢受益。我的妻子也同意我的看法。

「蓋茲的頭腦出類拔萃,目標正確;他用心且熱情專注於改善全世界人類的命運,不問性別、宗教、膚色或地域。他會努力為最多的人做最多的好事,因此在決定錢應該送往哪裡時,這個決定就很簡單。」

蓋茲基金會的基本信條和巴菲特相同:「在所有生命的價值都相同的信念引導之下」,致力於在全球保健和教育等方面「減低不公平和改善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蓋茲夫婦把自己看成是「召集人」,招攬一流的人才當顧問,為重大的問題尋找永久的解決方案。

不管巴菲特自蘇珊去世後改變和成長多少,他在某些方面還是和以前很像。負責管理巴菲特基金會的格林柏格發現,他要管理的只是60億美元的基金會,而不是他原來準備接下的擁有450億美元的基金會。巴菲特並未直接跟他說這件事,而是透過他的新主管、前妻蘇西代為轉達。巴菲特無法直接面對格林柏格並告訴他,將來基金會的所有計畫必須縮水。蘇西必須說服格林柏格,這並不是在給他的績效打分數。在他為了沒有直接從源頭聽到消息而發了頓脾氣之後,他知道他管理的基金會仍將是世界十大慈善金庫之一,才心平氣和下來。

和這件事有關的人,都有很好的理由好好表現。即使巴菲特將捐出一大筆錢,那些錢也得分好幾年撥付。他尚未提撥贈與的股票,當時的價值估計超過60億美元,但他還有很多錢可捐。

巴菲特所做的宣布,立即產生重大的影響。香港演員成龍宣布將捐出一半的財富。亞洲最富有的李嘉誠承諾將190億美元的三分之一投入本身的慈善基金會。墨西哥通訊業獨占企業家史林姆(Carlos Slim)先是嘲諷巴菲特和蓋茲的慈善行動,幾個月後卻有了大轉變,宣布他也要開始捐錢。蓋茲夫婦在他們的基金會設立一個新部門,專門收受人們的捐款,例如有個七歲小女孩把她畢生積存的35美元捐給蓋茲伉儷基金會。

資金變得更加雄厚的蓋茲基金會,對慈善界有了巨大的影響。它的「全資產方法」(all-asset approach)和巴菲特集中運用資金的概念(其實也和巴菲特的投資風格)很像:集中火力把資源投入一張簡短、精挑細選的重大問題清單。這和其他許多大型基金會、社區基金的做法大相逕庭,因為那些慈善基金會的理事總是漫無目標地亂槍打鳥,到處給人一點吃不飽、餓不死的小錢。2006年底洛克斐勒基金會等若干組織也開始修改本身的政策,向蓋茲的方法看齊。

捐錢給蓋茲基金會的消息發布後,有三千封請求救助的信湧進巴菲特的辦公室,而且後續還有更多信進來。有人沒買保險,被醫藥費帳單壓得喘不過氣來,或是因公受傷,住家就要被查封。有人的子女健康出了大問題,需要特別照護,他們因此不能外出賺錢償還房貸。有人的男友害她們懷孕,騙走她們的錢還不夠,更害她們扛下債務,然後那些不負責任的男人一走了之,不支付子女的扶養費。這些人是「遺傳樂透」的輸家。巴菲特將這些信轉交給姊姊多麗絲。十年來,她的陽光女士基金會利用霍華的信託基金收入,幫助數千個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極弱勢的族群、陷入危機的家庭度過難關。他隨信附上500萬美元,做為多麗絲的工作資金。

多麗絲請了一群五十多歲的婦女,協助篩選因為「運氣不好,而非選擇不好」造成不幸的個案。只要用相當少的錢,就能拉人一把。她們經常勸誡賭徒、愛刷信用卡的人、不想工作的人,但她們不救助可利用其他方法解決問題的人,多麗絲不會什麼錢都花。「我不想當他們的媽咪,」她說。她也要求他們寫感謝函。她的慈善工作是要教人懂得感恩和自重。

巴菲特繼續捐贈更多的數十億美元。他每年捐贈500萬美元給透納(Ted Turner)的核威脅行動組織(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以下簡稱NTI)。他認為這是專門處理全球核威脅中最重要的美國組織,而且他願意給更多。經營NTI的前參議員努恩(Sam Nunn)建議成立一個核子燃料銀行,而不是由各國自己發展核濃縮計畫,以減低核擴散的可能。巴菲特覺得這個構想很有價值,承諾如果該組織能募集到其他資金,願意對等贈與5,000萬美元。反核組織若能提出務實可行的方案,他有龐大的資金可捐贈。

巴菲特也捐錢給前總統卡特設立的卡特中心(Carter Center)。卡特卸任時聲望很差,雖然掉到第九十八樓,卻勇於展望未來,終於因為在全球保健、民主和人權等方面的工作成果,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敬邀於2007年2月6日至8日在迦納和我們共聚,」卡特在收到巴菲特的捐款之後,寫了一封溫馨的信給他,「看看我們幾內亞龍線蟲的工作成果。」(注22)巴菲特把卡特視為朋友,但沒人(就連霍華、蘇珊、蓋茲也一樣)有辦法逼他上飛機去看幾內亞龍線蟲。

因此他第三次錯過了非洲之行。有些事情並沒有改變,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他事情確實變了。

艾絲翠現在是巴菲特在奧馬哈之外各種活動的正式伴侶。她幾乎一直沒改變,講話同樣率直,不矯揉造作,但她的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她現在經常和蓋茲夫婦往來。2005年秋,她和巴菲特飛往大溪地,參加蓋茲的五十歲生日派對。派對在微軟創辦人之一保羅?艾倫(Paul Allen)那艘豪華的藍白色「章魚號」舉行。這是世上最大的遊艇之一,主人的財富在世界上排名第六。「章魚號」上面有電影院、錄音工作室、兩架直升機、一艘六十三呎長的支援船,還有一艘小型潛艇,可以睡八個人,在海床待上兩個星期。她和巴菲特睡在艾倫母親的特等艙,房間配有大型壁櫥,起居間附有圖書室。「哦,天哪,」艾絲翠說,「真不敢相信。我不曾有過這種體驗,以後恐怕也不會再有了。」
這趟行程回來,巴菲特的評語是「比家裡更好」。他談的是船上的橋牌賽。

樹不會長到天上去
蘇珊去世兩年後,巴菲特在七十六歲生日那天,在蘇西家和艾絲翠結婚。儀式並不講究,除了家人,沒請外賓。艾絲翠穿一襲簡單的天藍色罩衫和白色長褲,巴菲特穿西裝。他把一大顆鑽石婚戒套上她的手指時,她淚如泉湧。之後他們前往波霞珠寶店旁邊的魚骨頭烤肉店(Bonefish Grill)吃晚飯,再飛往舊金山舉辦婚宴,在歐斯柏格和史密斯家中吃傳統的結婚蛋糕。蓋茲夫婦也來祝賀。

巴菲特這個品味簡單的不簡單男人,現在有了簡單的生活。他有一個太太,開一輛車,住多年不曾整修的一棟房子,經營一家企業,也有愈來愈多的時間享受天倫之樂。

巴菲特常說,樹不會長到天上去,但會生出新的樹苗。

誰將是他的接班人?這個問題長久以來困擾著他的股東。

他有時打趣說,波克夏可由每週工作五小時的人,或由孟格的富蘭克林半身雕像,或由一個人形立牌來經營。他也開玩笑說,要在死後繼續控制波克夏:「我的備用計畫是,我已經想出如何透過降靈會來管理公司。」當然沒人相信他的鬼話。在其他場合,他也這麼說:「我的心思都縈繞在波克夏。」在波克夏工作和投資波克夏的人,心思則都縈繞在巴菲特身上。他是不可取代的。那一天到來時,那麼多資本要怎麼辦?當他去世後,配發股利或大量買回股票的問題勢必馬上出現。他的接班人將必須改變一些事情;波克夏模式的一些部分應該保存,其他部分則不然。波克夏總部員工(以人數少而出名)可能因為把外包的工作收回而增加。在此同時,一般仍然推測,可能的接班人是在波克夏工作的人,但那種看法不見得正確。事實上,等時間一到,董事會有責任考慮外部的人選。

巴菲特曾說,在他死後三十年,如果波克夏仍能為股東效力,他會很高興。他的設計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他希望讓這部優雅的機器,在他過世之後繼續運轉一個世代以上,如果真的能繼續維持下去,將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他是那部機器的靈魂,少了他,不管外表如何,中心都將是一片真空。因為巴菲特是波克夏最優秀的部分,只有他能讓它做得盡善盡美。

當巴菲特終於辭別人世,波克夏股東對他的懷念將勝過古今任何企業執行長所得到股東的追思。沒有人會像巴菲特的股東那樣,把他們的執行長看成亦師亦友。賺進億萬財富的這個人,接觸過成千上萬人,也讓他不曾見過的其他無數人感覺和他十分親近。但奇怪得很,不管巴菲特接過多少仰慕的信,或簽過多少名,他都不曾充分理解他有多受人喜愛和讚賞。每當他收到信或有人要他簽名,他都好像那是生平頭一遭而雀躍萬分。

金融世界內爆
2007年7月,道瓊指數升到14,000點的新高後開始下滑。房價已經止漲回跌,就像每一次泡沫漲到極限後會有的結果。部分原因出在聯準會終於開始調高利率,而房價也已下跌一段時間。無法以更優厚條件辦理轉貸的屋主,再也繳不起房貸本息,違約比率升到歷史高峰。

8月起,全球各地保證金的追繳開始像催命符那樣大量發出。前後八個月的時間內,金融世界內爆,演變成規模前所未見的信用危機。自美國的經濟大蕭條以來,不曾發生那麼嚴重的信用緊縮。1907年老摩根(J. P. Morgan)親上火線,運用個人的力量介入,才協調出一套解決方案,撲滅當時的金融恐慌。但在2008年的今天,金融市場不曾見過這種特別的非正式干預行動。

危機的演變時快時慢,經過幾星期或幾個月的風平浪靜之後,便是一陣狂浪翻湧,受害人屍橫遍野,就像海灘上破碎的貝殼。結果證明,衍生性金融商品確實會散播風險。銀行業者報告虧損達數百億美元之多;澳洲的醫院管理公司損失四分之一的投資組合;挪威有八個城鎮投資了理當非常安全的抵押貸款證券,卻賠掉數百萬美元;各地的總損失總計介於數千億到1兆美元之間。和LTCM一樣,他們基本上賭錯了方向。他們以為會有個理性的「效率」市場存在,價格跌勢將因冷靜理性的買家進場而止住。

「他們說,所有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使世界更加安全,可把風險分散出去。但從人們對刺激的反應方式來說,它並沒有分散風險。現在你可以說,如果只有五家銀行承擔這種信用,但它們全都能運轉,會遠比全球有多達數千家銀行,遇事卻同時奪門而逃要好,」巴菲特說。

聯準會再次出手調降利率,並和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合作,啟動其他的緊急資金來源。但是危機繼續蔓延。

愈來愈多銀行不願提供貸款。道瓊指數從10月的高點滑落17%,成為11,740點。每有一家公司宣布賤售、破產或崩垮,隆隆作響的恐慌之聲便更加響亮。更多人試著在檯面下拋售資產,卻沒人要接手;更多放款機構開始收回貸款。

2008年3月13日,由於金主開始拒絕展延貸款,體質最弱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爆發擠兌。隔天週五,貝爾斯登因為缺乏資金而幾乎崩垮,過程和十七年前的所羅門危機如出一轍。但這一次聯準會採取史無前例的行動,同意為貝爾斯登的債務提供300億美元的融資,是聯準會首次出手拯救投資銀行。週五下午,貝爾斯登以每股30美元收盤。當天晚上,巴菲特思前想後,仔細掂量眼前的情勢。LTCM的紓困案可說是為了此刻而進行的彩排,只是規模要小得多。

「恐懼散布的速度驚人,就連沒在貝爾斯登開戶、沒有放款給他們的人,都有草木皆兵的感覺。這是所羅門經驗的翻版,只不過這次是電子擠兌。銀行承受不了擠兌。聯準會以前不曾拯救過投資銀行,而我早在1991年就呼籲為所羅門做這件事。如果所羅門垮了,誰知道將引爆什麼骨牌效應。關於聯準會應該怎麼做,我口袋裡沒有好答案。市場中有些部分非常接近癱瘓,聯準會不希望傳染給他們認為健全的機構。災難會散布開來,如果貝爾斯登倒了,兩分鐘後人們會擔心雷曼兄弟倒閉,再兩分鐘,又擔心美林會倒閉。」

理性的巴菲特試著解開聯準會所面對各項選擇的問題。聯準會真的沒有什麼好的選擇,它不是放任金融瓦解,就是採取行動,導致通貨膨脹上揚,進而給美元帶來下跌壓力。「如果他們讓整個系統有足夠的流動性,問題可能就此解決,但這麼做也有副作用。如果情況嚴重,高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會立即出現,還有許多令人討厭的事都會發生,經濟肯定重挫。這不是我會玩的遊戲,但如果要我下賭,別人都說經濟衰退將短而淺,我卻認為將長而深。

「置身於金融世界,你絕對不希望明天早上必須依賴陌生人的善心過活。我常常想到那種事。我不希望我明天早上就得搬出10億美元;我確實有10億美元沒錯,但我是指很龐大的金額。你無法確定會發生什麼事,你必須思考以前不曾發生的事,你一定希望手邊有很多錢可用。」

整個週末,主管官員和銀行家忙得不可開交,和多年前收拾所羅門的爛攤子很像。但這一次,大家幾乎百分之百肯定,這家銀行如果倒閉,將對全球金融體系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貝爾斯登是不是活該倒楣不是問題,就在東京市場開盤前的週日,聯準會宣布它已經協調好將貝爾斯登以低價賣給投資銀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他們也問過巴菲特要不要買,但巴菲特認為這家公司包含太多一發不可收拾的風險。

貝爾斯登紓困案宣布的同一天,聯準會為使恐慌平靜下來,並防止雷曼兄弟發生擠兌,開始挹注流動性到金融體系:它同意大型投資銀行以抵押擔保證券為質押,在它的「貼現窗口」(discount window)借錢,上限是2億美元。以前只有商業銀行才有利用貼現窗口的特權,投資銀行不曾獲准利用,因為必須符合某些報告和資本規定才能向中央銀行借款。這項行動並沒有緩和恐慌情緒;政府接著不限定條件,願意接受不良放款為質押品;它也開始採取各種前所未見的行動,試圖讓抵押貸款市場解凍,並幫助掙扎求生中的放款機構。市場上的權威人士盛讚聯準會救援貝爾斯登,及挹注資金活絡投資銀行的行動,認為這是防止風險蔓延的唯一方法,但他們不確定這些行動能否加快經濟復甦,或是只會延長痛苦,埋下下一次泡沫的種子。前後七個月,這些金融災難在人們眼前展開,已經下跌一段時間的美元繼續滑落。在此同時,石油價格激漲;2008年7月,現貨石油每桶交易價格高達144美元。

總得選邊玩
「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時刻。我們進入了不同的世界,沒人知道世界會發生什麼事,但查理和我往最不利的狀況去看,其他人卻不這麼做,或很少這麼做。」去槓桿化(deleveraging)的過程可能很痛苦,銀行、避險基金、金融服務公司、地方政府、營建和旅遊業、消費者,以及整體經濟,都必須從廉價債務的迷夢中清醒過來。不管是短痛,還是長痛,都得忍受痛苦。資產報酬率很可能將長期偏低,孟格稱之為「報酬率4%的世界」。孟格說,要提防騙局和騙子,因為這種事情可能會多起來,因為要把4%化為16%,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連偷帶騙。

2008年春,巴菲特置身於一片混亂之中,但他對價值和風險的看法,在將近六十年的事業生涯中始終不變。總是有人說規則已經改變,但他表示,如果時間範圍太短,表面上看起來就會如此。

這就是巴菲特,正彎身撿拾雪茄屁股,好像他又變成小孩。他並不是從別人的痛苦得到快樂,但人生就是這樣,每個人都得選邊玩。這樣的時刻可把他最精湛的技巧、做最愛做的事情的樂趣、他真正的自我給引了出來。「我們正以較低的成本承作一些信用違約交換(CDS,規避企業破產風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我坐著看我最新的一份日報《債券買家》(Bond Buyer)。誰說我每天看《債券買家》?訂閱一年《債券買家》要2,400美元,我只有想看的時候才買。我們拿到流標的免稅貨幣市場基金和其他標售利率債券的出價清單,而且只看這部分。相同的基金在同一天同一時間,同一家自營商的交易利率是5.4%和8.2%。這實在很荒謬,它們是完全相同的東西,而且標的貸款好得不得了。它沒理由以820交易,但我們就是出820,而且可能可以買到。同時有另一個人以540買進完全相同的基金。如果你十個星期之前告訴我這件事,我會說我做這件事的機率和我去跳脫衣舞的可能性差不多。我們投入40億美元在這個東西上。這是我這輩子見過最戲劇化的東西。要說這是效率市場,那麼字典必須重新定義『效率』的意義。」

誰曾想過免稅貨幣市場基金會變成雪茄屁股?

「但目前最立即和最可行的機會,是把握信用市場上奇怪的東西。而最大的機會在抵押貸款。我對它們了解的還不夠多,但正在學習,終究會了解。如果我認為有充分的安全邊際,就會去做。」但一般人不應該做。

「沒錯。股票是長期持有的東西,股價會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上漲,你不容易犯錯。買錯時間或賣錯時間,是可能犯下的錯誤之一,支付高費用是害死自己的另一種方式。要避免犯下這兩種錯誤,最好的方法是買便宜的指數型基金,然後長期持有。別人害怕的時候貪婪,別人貪婪的時候害怕,但別以為你的聰明才智會勝過市場。

「如果美國所有產業將有不錯的長期表現,何必試著去挑那些小美人,並認為你會有更好的表現?極少人適合當積極型的投資人。」

如果巴菲特的一生有什麼可供人學習的,那就是這句話背後的真理。

幫助新樹苗生根
樹不會長到天上去,巴菲特卻覺得他可以幫助新樹苗生根。他不曾一日不關心波克夏的業務,卻在思索如何度過餘生才理想時,卻又被激起好為人師的衝動。一段時間以來,他常向美國各地的大學生發表演說,到他們的學校去,或在奧馬哈接待他們。他喜歡和學生對談,因為他們的習慣還沒養成,仍然年輕,能夠充分運用他所說的話。

「我很早就在捏自己的小雪球,如果晚個十年再捏,它在山坡上的位置會和現在很不一樣。所以我建議學生,應該比別人早一點起步,不必早太多,但總比晚起步要好很多。而信用卡會使你落後別人許多。」

早在2002年,他就覺得時間緊迫,於是加快和學生的對談。學生們來自麻省理工學院、西北大學、愛荷華大學、內布拉斯加大學、衛斯廉大學(Wesleyan)、芝加哥大學、偉恩州立大學、達特茅斯大學、印第安納大學、密西根大學、聖母大學、哥倫比亞、耶魯、休士頓大學、哈佛瑞克里夫學院(Harvard/Radcliffe)、密蘇里大學、田納西大學、柏克萊、萊斯、史丹福、愛德華州立大學、猶他大學、德州農工大學。他宣揚的重要理念是:迅速致富不是人生最有價值的目標。說來諷刺,他本身的好強爭勝,以及人們對名利的崇拜,正是吸引聽眾前來求教的原因。和他這一生中其他所有事情一樣,學生的到訪也開始像雪球一樣滾動起來。
2008年他首次成為世界首富。這時候來訪問他的學生已經有遠自亞洲、拉丁美洲來的,每次都有兩、三所學校的學生團體一起抵達奧馬哈,有時人數多達兩百人以上,有時每個月都有學生來。

前來拜見奧馬哈聖人的學生,得到完整的接待;巴菲特只差沒有親自前往飯店拜訪,並於清晨在櫃檯留下好幾冊年報給他們參考,現在這件事由網路代勞。學生們會參觀布太太的內布拉斯加家具賣場,在波霞珠寶店的走道上閒逛。巴菲特在辦公室接見他們。前一陣子,他脫下灰色西裝,穿起便服,看起來輕鬆許多。學生的問題往往偏離商業很遠。有些人想知道,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他回答這個問題的方式,和回答商業問題一樣,是用數學的語彙來說。

蘇珊手術後住院的那段期間,他對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學生說:「人生的目的,是你希望愛你的人當中有盡可能多的人愛你。」

社會應該有什麼樣的秩序?他和他們談起「遺傳的樂透」。我要如何找到合適的另一半?他說,「攀龍附鳳」(不是指嫁入豪門或娶富家女)。我如何知道什麼事情是對的?跟著你內心的成績單走。我應該如何選擇事業生涯?找你愛做的事。我只和自己喜歡的人共事。要是你每天早上上班時胃都在翻攪,那就表示你選錯行了。

他和他們談精靈的故事。把你的身體看成這輩子唯一擁有的車子,寶貝那部車子,每晚把它停在車庫裡,每道凹痕都要修補,每星期換機油。然後他帶他們到葛拉滋牛排館吃飯,每個人都忙著在磨損的桌子上切丁骨牛排和吃雙份馬鈴薯煎餅,好像精靈暫時放他們自由似的。他們邊吃邊一個接一個跑去和巴菲特合影留念。也許四十年後的某一天,他們的孫子們會相信他們所說,曾和奧馬哈賢哲講過話,坐下來一起吃飯。

他所教的東西,是他走過此生得到的經驗。

回顧來時路,他承認他有野心,卻否認他有計畫。他發現,那幅傑作很難說是靠他那雙強有力的手畫出來的。據他所說,是由於一連串幸運的意外,才建立起波克夏海瑟威;這部賺錢機器根本沒事先設計就自己蹦出來。由志趣相投的股東組成真正合夥的優雅結構,是建立在孟格所說的「緊密而理所當然的互信」上,投資組合則包含彼此連結的一組事業體,它們的資金可任意移動,所有事業也因為「浮存金」(floa)而使力量增強。他宣稱,所有這一切純粹反映了他的個性。他最後的產品是一個可以分析和理解的模式,卻極少人這麼做,也幾乎無人起而效法。人們注意的只是他多麼富有。其實,巴菲特雖然很希望別人能夠研究他的模式,有時卻在無意間阻止那種行為;他也希望人們相信他每天跳著踢踏舞去上班,樂趣無窮。

但那是比較不吸引人的版本。

事實應該是這樣的。

小男孩巴菲特採集修女的指紋和蒐集瓶蓋時,根本不知道有一天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是當他日復一日在泉谷送報,上氣不接下氣跑過威徹斯特的走廊,試著準時送完報紙時,如果你問他,是不是打從心底想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一定會說,想。

那種熱情引領他去研究數千檔股票,讓他躲在圖書館和地下室,鑽研別人不屑一顧的各種紀錄。他晚上熬夜鑽研數十萬筆叫人眼花撩亂的數字。他每天早上閱讀好幾份報紙,讀進報上的每一個字。他臨時起意跑去拜訪公司,和葛瑞夫兄弟製桶公司銷售據點的女士大談鐵桶經,或和GEICO的戴維森談汽車保險。他翻閱《先進食品雜貨商》(Progressive Grocer)等雜誌,以了解肉品部門如何進貨。他把《穆迪投資手冊》和帳本往蜜月的車子後座丟。

他花了數月時間回頭閱讀到一個世紀前的報紙,以了解景氣循環、華爾街的歷史、資本主義的歷史、現代企業的歷史。他用心留意政治世界的變動,摸清它如何影響企業。他分析經濟統計數字,直到深入了解它們發出什麼訊號。自兒時以來,他對自己欣賞的人物,會去找出他們的每一本傳記一一讀過,尋找從他們生平的種種教訓。他和能幫助他的每一個人搭上關係,去拉他們的衣尾。

專注與誠實
除了商業,他幾乎不關心其他東西,像是藝術、文學、科學、旅遊、建築等等,以便把精力傾注在他熱愛的事上。他定義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避免犯下錯誤。為了降低風險,他從不大量舉債。他不曾停止思考商場上的種種現象:是什麼因素造就一家好企業、是什麼因素形成一家壞企業、它們如何競爭,以及是什麼因素讓顧客愛用某家公司的產品,而不是別家。他用一種異常的方式在腦海裡思索問題,能見人所未見。因為他樂於與人為友,也因為他聰明,他發展出一張人際網,不只能幫助他,也在緊要關頭不會有人擋住去路。不管日子艱困或容易,他不曾停止思考賺錢的方式。所有這些精力和心思,成為驅動他的智慧、性情和技能的發動機。

巴菲特是愛錢的人,積聚錢財的本能像血液那樣在他的血管中奔流。那種愛使他動個不停:購買美國全國火險公司等小型公司的股票;賣出GEICO的股票,以換取現金來購買更便宜的資產;在聖邦地圖之類的公司董事會上,敦促為股東做正確的事。那種愛讓他展現特立獨行和爭強好勝的一面,進而希望自立門戶,創立合夥事業,並放棄在葛拉漢的老公司擔任合夥人的機會。他也因此顯得韌性十足,堅決關閉登普斯特的配銷中心和開革迪蒙;也給了他決心和希伯里?史坦頓拆夥。那種愛緩和了他的不耐煩,願意聽取孟格堅持購買偉大企業的建議,即使聽信別人的話有違他的本性;那種愛也強化了他的意志,才能度過證管會對藍籌公司的調查,化解《水牛城日報》的罷工。他也因此成了永不滿足的收購者,並使他在缺乏投資機會時偶爾降低標準,但從未放棄安全邊際,因此能避開嚴重的虧損。

巴菲特是個膽小的人,他不喜歡衝突,常需要有人居中做為緩衝,以免直接面對生活中較棘手的紛爭與衝撞。他的害怕是在個人的層面,和財務無關;談到金錢,他絕不膽小。他熱切渴望有錢,這種渴望給了他勇氣,敢騎腳踏車經過內有惡犬的住家,在泉谷送完最後幾份報紙,並使他在被哈佛大學拒絕之後,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找葛拉漢指導。這種渴望也使得他走在別人前面,像開處方的人那樣向人推銷股票,儘管一再遭人拒絕;並給了他力量,在第一次失去勇氣時去接受卡內基的訓練。這種渴望強迫他在所羅門的危機中做出必要決策,重拾信譽,並給了他尊嚴,在網路泡沫膨脹的多年期間,面對難以忍受的批評卻不還擊。他這一生都在思考、限制和避開風險,但是到頭來,他比他所了解的自己還要勇敢。

巴菲特絕對不會說自己勇敢;他只會提到自己的精力、專注和理性。最重要的是,他會說自己是老師。他長大成人後,一直設法實踐父親灌輸他的價值觀;他說,老霍華教他了解「如何」比「多少」重要。要克制自己的殘酷無情,對他來說不是簡單的事,但幸好他天性上是個誠實的人,而且他好為人師。「他刻意節制自己的財富,」孟格說。「華倫如果不帶著那些股東、維持合夥事業那麼長的時間,而是放手往前衝刺,將多賺很多錢。」三十三年利上滾利下來,他多賺的錢,價值將多達數百億美元。(注27)他可以冷酷無情地計算財務報酬,放手買賣波克夏海瑟威旗下的各種事業,不必考慮世事人情。他可以成為併購大王,可以把他的名字掛在各式各樣的企業上,使他的名聲更加響亮。孟格說:「他畢竟不想這麼做。他個性好強爭勝,卻不是只顧競爭,不顧倫理道德的人。他希望用某種方式過生活,而這給了他一個公眾皆知的紀錄和一座公共平台。我敢說,華倫因為這種生活方式而過得更精采。」

成為那團濕雪
他樂於分享個人所知,所以願意每年花幾個月時間寫致股東信;他愛表現,所以想在股東大會放置移動式房屋;他頑皮淘氣,喜歡玩樂,所以願意為床墊代言。他內心的成績單促使他堅守安全邊際。他之所以成為孟格所說的「學習機器」,純粹是因為熱愛學習。他利用分析勝算的技巧,思索未來可能的結果。他喜歡說教,所以想要警告世界留意將來的危險。

巴菲特過七十七歲生日時,曾想到自己活過的歲數,占美國歷史的三分之一。年齡對他構成負擔,因為有一隻眼睛的視力減弱,他愈來愈無法像以前那樣整天閱讀,他只好讀得更有效率。他後來也終於屈服,同意戴上助聽器。他的聲音比以前更容易變沙啞,他也更容易感到疲累,但商業判斷力依舊快速而銳利。

他希望現在就把將來十年份的報紙送到他家門口。未來的年歲並不是沒有止境,但運氣好的話,他可以活得相當久。樹是不會長到天上,但他還要繼續伸長枝幹。還有更多新的人、新的投資、新的點子,還在等著他。等著他去學習的事,遠多於他已經知道的。

「如果你裹在正確的雪球裡面,它一定會滾下去。我就是這樣。我的意思不只是指錢滾錢,也是指你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和你所結交的朋友。隨著時間的流逝,你必須做選擇,而且你必須讓雪花願意黏在你身上。其實,你自己必須是那團濕雪。你最好邊走邊加上更多的雪,因為你不會再回到山頂,生命的運作方式就是這樣。」

他那麼小心謹慎創造的雪球,現在已經十分巨大。但他對待它的態度還是沒變。不管將來有多少個生日,每次翻過日曆他都會感到驚訝,而且只要他活著,就會一直認為自己像一枝幼芽。他不會回望山顛,前頭是個大世界,他才剛起步而已。

 

0-4 【奧馬哈朝聖記】-巴菲特股東會-主編現場全記錄

文:《雪球》主編 蔡慧菁
2008年5月1日中午,經過25小時的飛行、轉機,我終於抵達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

如果不是為了見巴菲特,我恐怕不願意忍受如此漫長的舟車勞頓。沒什麼理由能吸引我來到這個平淡的中西部小城,除了巴菲特。


因為老闆說,「要編巴菲特的傳記,就應該去參加波克夏股東大會,才能身歷其境,更了解巴菲特這個人」,於是我踏上這次旅程。後來看到報導說有些人為了來到波克夏的股東會聽聽巴菲特說些什麼,而買入波克夏的股票,我能夠平白得到股東會入場證和事先預訂好的旅館,實在非常幸運。
兩天後我和三萬一千位波克夏海瑟威的股東在奧馬哈的Quest會議中心外排隊,等著聆聽奧馬哈賢者的聖諭。清晨六點在攝氏10度刺骨寒風中的等待,對巴菲特的粉絲來說算不得什麼。

這場股東大會的排場有如大明星的世紀演唱會,會議中心座無虛席。八點前,巴菲特先進入會議中心一樓的展覽場,場中展示著波克夏旗下公司的產品。巴菲特照例在大批保鑣和配備重型攝影裝置的記者簇擁下,到攤位上吃吃冰棒、巧克力,彈彈他最拿手的四弦琴,和吉祥物一起擺pose拍照。

然後他有如旋風般進入股東大會會場。會議開始,先播放幾支巴菲特和他的事業夥伴查理?孟格擔綱主演的幽默短片,總年齡一百六十多歲的兩個老人極盡所能地娛樂股東。影片播畢,巴菲特和孟格在台上的長桌後坐下,以六個多鐘頭回答股東輪番提出的問題。
「我要怎麼樣才能擺脫從眾心理?」遠從印度來的股東問。
「我從11歲就開始投資,我閱讀所有我所能看到的資料,」巴菲特回答,接著談到吸收大量知識和資料,可幫助自己做好投資判斷。
「你如何讓你的心理和身體保持健康?」
「我和查理每天做的都是我們愛做的事,身邊都是一些樂在工作的人……我們生在世界上最好的國家……如果我們不能有健康的態度,誰能?」
「你認為經濟的走向會是如何?」
「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這也不是我該做的事……如果你買了一座農場,你不會一天到晚去注意農場價格的漲跌,而是關心肥料行情如何、明年能有多少收成。」
一眼失明的孟格和聽力受損的巴菲特,耐心回答所有和公司經營相關或不相關的問題。
股東大會實際發生了什麼事,台灣的報紙、週刊在幾天後就有詳細的報導,網路上也有許多網友分享(以關鍵字搜尋,即可找到Q&A的完整內容),此時再談似乎有些過時。但目擊股東大會的實況,以及前後兩天波克夏為股東安排的幾場party,我深刻體會巴菲特對股東的尊重。這位在全球投資界喊水會結凍的投資之神,用心款待、取悅那些把錢交給他投資的股東。這場地球上最盛大的股東會,恐怕也是股東最受禮遇的股東會。


停留奧馬哈期間,我還造訪了靠近舊市場區的Durham西部歷史博物館,裡面有巴菲特爺爺雜貨店的復刻版;波克夏海瑟威公司所在的奇威廣場大樓;波霞珠寶店;布太太一手創立的內布拉斯加家具賣場;巴菲特最喜歡的葛拉茲牛排館,還點了巴菲特最愛的菜。我見到孟格、現任的巴菲特夫人艾絲翠,也親眼看到世界首富和第二首富比爾蓋茲,交情是如何深厚。
現場全記錄:


內部拉斯加州大學拿巴菲特在學時的照片做為招生的活廣告。巴菲特曾念過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雖然成績好,卻嚴重適應不良,後來隨家人搬回奧馬哈,轉到內部拉斯加州大學就讀。


一群小學生排隊參觀巴菲特雜貨店。巴菲特爺爺的雜貨店已經不存在,但巴菲特童年曾有在此當「奴工」的經驗,使他深深體會,當個資本家、讓別人做流血流汗的勞力工作,應該比較適合他。


「巴菲特先生住在哪裡?」似乎奧馬哈所有計程車司機都知道。好心的司機帶我到巴公館門前繞了兩遍,讓我透過計程車車窗拍下這張照片。《雪球》的作者說,大家在談到這棟房子時都強調它有多麼不起眼,但其實巴菲特曾在太太蘇珊的要求下花大錢裝修。


有人問我,這整棟都是波克夏海瑟威所有嗎?並不是,波克夏總部只占用14樓的一間辦公室。一家操控兩千八百多億美元資產的公司,實體的規模如此不起眼,頗令人意外。


股東在此大方消費,將取之於波克夏的錢、又用之於波克夏。股東大會期間,波克夏公司在這裡舉辦了兩場party。


據說是全美國最大的家具賣場,只逛一點點就腳痠了。這家家具店創辦人是巴菲特最崇拜的「布太太」,關於這位老太太如何在九十多歲仍有旺盛精力來創業,與兒孫打對台,請見《雪球》第44章的精采故事。


丁骨牛排、炸薯餅、可口可樂,這就是「巴菲特套餐」,牛排有兩個手掌大,只吃三分之一就飽了,但牛排汁多肉脆,真的好吃。牛排價格29.95美元。


比爾蓋茲參加波克夏股東會後的一場party,下場與股東一起打橋牌。我身邊的股東竊竊私語:「你知道嗎?微軟的股東在他們的股東會上還不見得能見到蓋茲呢!」言下之意就是:卯死了。


橋牌是巴菲特的最愛,為了打橋牌,他學會上網、使用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