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斑马线的设置规范:小平故里的风水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4:30:07
2008年8月22日,是小平同志诞辰104周年纪念日。在中国人民圆了“百年奥运之梦”,回眸改革开放30周年取得伟大成就的时候,我们更加怀念敬爱的小平同志。
    四川广安。是小平同志的故乡。这里有邓小平故里纪念园和邓小平故居。如今,来此拜谒和参观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但很多人会问:“小平同志自少时离开广安后。为何一直没有回家乡?”近日,记者分别采访了小平同志的乡亲、家人及身边工作人员,为这一问题找到了答案。
一、广安百姓的传说
    7月10日中午,记者乘飞机抵达成都双流机场,接着马不停蹄直奔长途汽车站,登上了开往广安的汽车。坐在记者身边的是位40多岁的女士,她的家就在广安。记者问她是否知道小平同志生前没有回过广安的原因。她叹了口气说:“我们广安人也很为此感到遗憾,他老人家从来没回过老家,广安也没有几个人见过他。”这位女士接着说:“听家乡的老人们讲。小平同志的属相是‘龙’,他是从广安经渠江到嘉陵江,再到长江进入大海的,‘龙’归大海是不回头的,所以他不能回这个家。不过这只是传说而已。”
    3个半小时后,记者到达广安。至于小平同志为什么没回家乡。当地出租车司机曹先生听到的另一种说法更离奇。“说是小平同志的袒母戴氏在世时曾救济过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为了报答他的诅母,便在离邓家不远的佛手山。给她家选了一块墓地,‘可以让邓家出一个大人物’,但这个大人物不能回家。”曹先生快人快语,一路不停地向记者讲述着广安的风土人情。他很自豪地告诉记者:“不管怎么说,虽然小平同志人未回来过,但他永远是我们广安人的骄傲。“在广安,似乎人人都能讲一段关于小平同志“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广安人大招待所里。有一位姓唐的管理人员,是小平同志老家的邻村人。他说,对于小平同志没回家乡,有些人瞎说乱猜,说什么小平同志没回来与他出生的那个村子三改其名有关。他们的说法是:“邓小平老家的村子叫牌坊村,1956年,他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当地就将牌坊村改名:‘伟大大队’。‘文革’爆发后,才又改改回牌坊村。村名随小平志玫冶生涯的起落而改变。小平同志可能是因为这个不愿意回牌坊村。”说到这里,他摇摇头:这些人并不解实情,首先“伟大大队”不是因为小平同志当总书记而改的。
    在广安,还有人告诉者,曾有人问过小平同志:其他领导人经常回老家,您么不回呢?小平同志回答:他们的家容易回,我是“蜀道难”,不容易回哟!
    对于这些说法,广安自己也认为“未必真实”,只能反映人们迫切想弄清小同志为什么没回家乡的心情。家乡人最怀念的是,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小平同志,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二、警卫秘书的说法
    北京西城区景山后街的一条胡同里,有一座灰色大门、灰色围墙的院子。这里就是小平同志在北京生活了20年的家。他生前的警卫秘书张宝忠将军,就住在隔壁工作人员居住的院子里。2008年7月31日早晨,记者如约前来采访张宝忠将军。
    记者:您跟随小平同志这么多年,听他提起过家乡的话题吗?他对家乡的感情如何?
    张宝忠:当然有啊。四川广安是小平同志的故乡。虽然他没有回过老家广安,但是去四川的次数却不少。小平同志始终深深眷恋着巴蜀大地,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关怀着家乡的人民。
    改革开放后,有一年我跟随小平同志去浙江考察。当时浙江省委的一位负责同志也是四川人,他曾对小平同志说:“四川这些年发展得不够快啊,比不上其他省。”小平同志听后表示同意,他说:“是呀,应该发展得更好些。”
    但另一方面,小平同志又把四川和全国一样看待。小平同志在世时,一分钱都没有特殊照顾过广安。因为在他心中,装着的是全国各省各族人民,邓小平不仅是广安和四川人民的邓小平。更是全国人民的邓小平。
    记者:小平同志16岁离开老家后,就一直没有再回去过。现在,民间对小平同志没有回家乡的原因,也有很多传奇性的解释。比如。有人说是因为小平同志属“龙”,“龙”出了海是不能回头的。您对这些民间的说法怎么看?
    张宝忠:这些说法我都没有听说过。不过,小平同志是唯物主义者,这些封建迷信的想法他是不会有的。
    要说他为什么一直没有回老家,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他工作特别忙。尤其在1956年当了总书记,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以后,就越发夜以继日地忙碌。他自己后来也说过“我的一生中最忙碌的就是那个时候”。另外,那个时候的交通、通信都不如现在发达,如果他不在,有些文件特别是急件就没办法处理。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需要他考虑的事情就更多了,因此人们授予他“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个既普通又伟大的称号。这一阶段,他还常常要到经济特区进行视察。这些都要占用他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他根本抽不出时间回老家看看。
    第二个原因,那时咱们的国家还很穷,经济还很落后,当年广安的路非常不好,他如果要回家,当地肯定是要花很大一笔钱来维修道路。这样一来,本来广安的经济就比较落后,他再回趟家,你想地方搞接待要花多少钱?而且肯定要兴师动众。在小平同志看来,把接待他的这些钱用到广安经济的发展上,比他回趟家更有意义。
    小平同志从来都怕国家为他多花一分钱。给你举个例子。有一次,北京市为美化市容要求“黄土不露天”,要把道路两边露出黄土的地方用砖铺起来。小平同志在自家胡同口看见了,就问我:“这个跟我们是不是有关系啊,人家是不是为我们特意铺的砖?”我赶紧解释说,这个和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是整个北京在搞美化,他才放心了。
    记者:小平同志一生“三落三起”,其中有“两落”都是在“文革”时期。当一个人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回家乡,那么小平同志在这个时期为何也没有回老家看看呢?
    张宝忠:看起来你们这些年轻人是没有经历过“文革”。希望你们能熟悉这段历史,这对你们今后的工作,对国家都有好处,也能够使你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怀念邓小平。“文革”时期,小平同志是没有自由的,更不可能回广安了。
    记者:1989年,小平同志正式退休了。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告老还乡”理所当然,退休以后的小平同志是否有过回家乡的想法?
    张宝忠:告老还乡那都是过去人的想法。小平同志退休后,依然时刻关注着经济特区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才会有1992年的南巡讲话。对于回老家这个问题,当时也有人想请他回去看看,但他回答说:“免了,我老了,不要给家乡添麻烦了,希望一定要把家乡广安建设好。”
    记者:除了上述这些原因,小平同志没回家乡是不是在政治上还有一些深刻的考虑呢?
    张宝忠:也许应该有。小平同志考虑问题比一般人都要深刻。他不回广安,也是为了爱护广安。你想,当年广安经济比较落后,如果他要回去或者老提到家乡,省里会怎么对待广安?小平同志为什么从来没有说过给家乡拨一分钱的话?因为他知道,全国比广安困难的地区还有不少,比如西北等地区。这是有他的政治考虑的。
    小平同志有一句非常感人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逝世后,把眼角膜捐献给了患者,把遗体捐献给了医学事业。骨灰撒在了祖国的大海里。在小平同志心底深埋着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炽热的感情。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家乡广安的热爱。

三、家乡人的三次邀请
    1949年冬天,参加开国大典后的邓小平,和另一位四川老乡刘伯承,率刘邓大军向大西南挺进,以横扫千军之势,肃清了国民党在西南的残余势力。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成为主政太西南的地方大员。
    小平同志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四川故土。作为主政大西南的地方大员,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他无暇回广安看看,只是在领导西南土地改革运动时,写了封信给广安县政府,要求把他家所有财产分给农民。主政大西南的短短两年多时间,是小平同志一生中少有的一段直接在家乡工作的经历。
    小平同志调到中央工作以后,担子更重,工作更忙。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他先后9次回过四川。然而每次来去匆匆,因公务繁忙,他始终没有回广安老家。
    1958年初,得知四川勘探出石油后,他就一直想回来亲眼看看。2月1日,正值农历腊月中旬,四川的天气阴冷潮湿,小平同志乘火车、换汽车、踏泥泞,来到黄瓜山气田。气田党委书记把从黄10井采集的两小瓶油样送给小平同志作留念。小平同志仔细端详着,动情地说:“我总算看到家乡的原油了!”
    1980年7月,小平同志视察农村沼气建设。看到用沼气发电,小平同志很是高兴,关切地问:“能不能搞快一些?3年实现金省沼气化行不行?”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杨超说,3年恐怕不行。小平同志紧盯着问:“3年不行,5年怎么样?”两年后,小平同志又陪同外宾来四川参观访问。他对外宾说:“今天请你看看农村的沼气。”
   自从小平同志离开老家后。在广安,见过他的人,除了他的舅父舅母,还有邓欲治、黎仁海、张家义、罗国兴、王洪峻和王仁全6人。他们当中,依然居住在广安的,只有邓欲治和张家义两人。
    1978年1月31日,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接到四川省委打来的电话:“中央有位首长来四川视察,县委的同志可以带点土特产过来。”邓欲治心想:是不是小平同志来了?
    第二天到达成都,一进宾馆,邓欲治就看到了当天的《四川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有关小平同志的消息:“新华社1月31目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结束对友好邻邦缅甸的访问,今天下午抵达四川省府成都。”
   “太好了,小平同志就在这里!”邓欲治当即和同事商量:能不能见小平同志一面。还是黎仁海胆大,他跑到邓小平秘书跟前说:“我们从小平同志家乡来的,想单独见见小平同志。”秘书答道:“现在还没空,等一等吧。”他们以为这是客套话,就怏怏地回房了。没想到,吃过午饭,正在休息的邓欲治突然被叫醒:“快点准备,小平同志下午4点接见你们。”
    见到小平同志,邓欲治汇报了家乡的情况,广安粮食总产量达到6,16亿斤,人均500多斤,分到的口粮已增加到377斤。邓小平边听边算:“我离开家时,广安人口才60多万,现在百万出头,只有6亿多斤,每人口粮才300多斤,这是原粮,不是米。米才多少斤呀?口粮很低哟。”接着又说:“报上说广安现有耕地90多万亩,人均才8分地嘛,亩产千斤也不够用。回去告诉县委,把农业搞上去,早点建成千斤县。”
    见小平同志如此关心广安,邓欲治心想:看来请小平同志回家乡看看。应该不难。他趁机提出:“家乡人都盼望邓副总理回广安指示工作。”
    结果出乎邓欲治的意外,小平没有说话。
    站在一旁的卓琳连忙接过话:“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百万父老兄弟姊妹表示感谢。”
    邓欲治有点遗憾。但他知道,“文革”刚刚结束,邓副总理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这次无法回家,就等下次。
   广安县委驾驶员张家义,是唯一一个两次见到小平同志的广安人。
    1986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四,四川省委来了通知:“小平同志已经来到成都过春节,要见家乡的代表和他舅父舅母。”当天下午,张家义开着一辆红色三菱轿车,和时任广安县委书记的罗国兴、副县长王洪峻、办公室主任王仁全、邓小平的舅父舅母一起赶往成都。第二天上午10点,邓小平和王震在金牛宾馆东楼接见了他们。
   “好啊,我今天终于见到家乡的‘父母官’了。”还没等他们开口,小平同志就先发话了,逐一问他们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我今天特别高兴,你们年纪轻,有文化、有希望。跟其他地区相比,广安的差距还很大,群众还不富裕,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现在,这句话镶刻在广安市委大楼上。
    在跟小平同志道别时,他们提出请他回家乡看看。王震说:小平工作特别忙,恐怕没时间。小平同志没有像上回那样一言不发,他说:“请你们回去代我们向家乡人民问好。”当天下午,大家又向卓琳提出请小平同志回家乡的请求,卓琳答:“他很忙,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这次去成都见小平同志的,还有小平同志的舅舅淡以兴和舅妈杨凤鸣。淡以兴比小平同志大2岁,舅甥两人一起长大,是当时小平同志在广安老家关系最近的亲属。正因为这层关系,淡以兴夫妇在文革期间吃尽苦头。
    见到舅舅,小平同志连声说:“舅舅好,舅娘好!”
    淡以兴开怀大笑:“小平好,小平好!”
   “过年了,给你们拜年。”小平同志风趣地拱了拱手。淡以兴猛然想起什么,在身上四处摸索,对老伴说:“走得太慌!你看你看,连压岁钱都没带来,咋办咧?”
    小平同志乐呵呵地说:“免了,免了,你把钱留下,给你的孙子买糖吃嘛。”
    淡以兴对小平同志叹道:“那几年(指“文革”期间),硬是把我们整惨了,你晓不晓得啰?”
    小平同志说:“晓得,晓得。”小平同志问舅舅,这几年还有什么困难?淡以兴坦率地说:“吃的穿的住的,都不愁,就是猪肉又涨价了……”
    小平同志又笑了:“我晓得。从下个月起,我每月多寄5块钱给你,好不好?”
    这次见面,是小平同志离开家乡之后,舅甥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两年后的1988年春节,86岁高龄、身体已不太好的淡以兴对《文汇报》记者说:“小平今年还回不回来?他弟弟邓垦回来看我了,我想他哟!”
    第三次请小平同志回老家的,则是一位广安籍的四川电视台记者,名叫郑兴光。据郑兴光的朋友介绍,1988年6月,四川自贡灯会在北京北海公园展出,小平同志坐在一艘游船上,带着小孙子泛舟观灯:“你看,那是家乡的龙灯!”在一旁采访的郑兴光问小平同志:这么多年过去了,您没想过回家看看吗?小平同志摇着头说了两个字:“我怕。”他怕什么?这个问题在毛毛(邓榕)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有所交代:“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跟他要求过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让,他自己不回也就罢了,也不让我们回去。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小平同志的长女邓林也佐证了这个说法:“我父亲说,回去这个找你办事,那个也找你办事,太麻烦。”(据《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