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十大洞天:来自德国的电子之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7:54:54

              来自德国的电子之声

  电子乐由美国底特律传入柏林之后,便在德国的土壤上得以重塑。《声音的旅行――德国电子音乐风景》一书,正是对当代德国电子乐全景的勾勒。

  “电子音乐并不是德国人发明的。但是,它从美国的底特律来到柏林之后,德国将这种美国街头文化与德国传统进行了重塑。”在著名DJ张有待的眼中,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音乐人就在电子音乐的发展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直到今天,德国仍然是产出电子音乐的重要国度。

  从2007年开始,为了让更多中国爱好者了解德国的电子音乐,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推出“德国电子乐”项目,邀请德国一线电子音乐人进行演出。两年间,包括Jazzanova、Casten Jost在内的近20位艺术家和组合曾先后来到中国。

  如果说这一系列活动让许多人看到了当下德国电子音乐的吉光片羽,那么《声音的旅行――德国电子音乐风景》一书则从多个角度描绘了一幅德国电子乐全景。书中的一些部分与“德国电子乐”项目息息相关――张有待与各个音乐人的对谈,即完成于这一期间。除此之外,从音乐人到重要唱片厂牌,再到音乐杂志、唱片店等林林总总的信息,在这本书中都能够找到。5月23日,恰逢“INTRO 2011北京电子音乐节”举行期间,《声音的旅行》一书也正式与电子乐爱好者见面。

  电子乐鼻祖Kraftwerk

  但凡听过一点电子乐的人,对Kraftwerk都不会陌生。这支以“发电站”为名的德国音乐组合,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用他们来自未来的冰冷声音,掀起一股电子音乐热潮。

  “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电子乐界的披头士,没有他们就没有之后电子乐的发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有待如是评价Kraftwerk的地位。

  1971年,Florian Schneider 和 Ralf Hutter 成立了二人乐队,开始尝试用一些电子设备制作音乐。同年,表达他们音乐思想的第一张专辑《Kraftwerk 1》发行。

  “在我们开始把电子乐和跳舞音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做法还是个禁忌。”在乐队成立整整40年后,Hutter回忆起当初的岁月,表示自己听到最多的就是各种反对的声音,但异议没能阻挡他们。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他们甚至开始自己制作一些电子设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人员调整,Kraftwerk陆续发表了几张专辑。这些用电子设备制作出来、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与传统音乐背道而驰,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真正让Kraftwerk为世人熟知的,是他们1974年的专辑《Autobahn》。同名单曲《Autobahn》用穆格电子合成器制作而成,时长达22分钟。这首超长单曲的剪辑版本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曲目,凭借这张专辑,Kraftwerk一举冲上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前列。具有“Kraftweek”特色的电子音乐也正式形成――完全由电子制作的、机械的、冰冷的声音。

  “Kraftwerk不仅在电子音乐领域重要,即使对于流行音乐,他们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张有待看来,在评判一个音乐人或者组合的地位时,影响和创新性是最为关键的两个要素。而Kraftwerk无疑在这两点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Kraftwerk从来没有模仿过任何人,这是他们被尊为电子乐鼻祖的原因,也是他们至今仍不显得过时的魅力所在。”

  生机勃勃的电子音乐文化

  Kraftwerk的作品以未来为核心概念,用音乐描绘出未来生活的场景。实际上,诞生于大工业生产和电子计算机起步时期的电子音乐,从问世之日起,就与科技脱离不了关系。而对于读科幻小说长大的年轻听众来说,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气息的电子音乐,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沿着Kraftwerk开拓的道路,上世纪70年代末的D.A.F等一些乐队将新的元素不断加入电子音乐之中。

  “电子音乐最早在德国出现的时候,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众亚文化。但是这种音乐形式很快就充满了自己的活力。”在《声音的旅行》中,张有待将自己在2008年对德国电子音乐工业的探访以游记的形式整理出来。他来到柏林,亲身感受这个音乐文化圣地的魅力,“在柏林墙倒塌之后,东柏林的年轻人很快就在废墟上建立了自己的精神高地。”

  这块“精神高地”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电子音乐。经历了技术的飞跃,加上上世纪80年代末俱乐部文化的发展,德国的电子音乐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一原先的小众文化,已经进入了流行市场。而柏林,凭借着它的俱乐部氛围和众多电子音乐厂牌,迅速成为世界Techno音乐的中心。

  进入新世纪,德国的电子音乐更衍生绽放出五彩斑斓的花朵。Jazzanova将爵士乐与电子音乐混合,在世界舞台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不过让张有待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这些世界知名的音乐人,而是电子音乐与普通德国人生活的融合。他探访了被奉为传奇的电音俱乐部Tresor,看到了在那里的德国年轻人。也见到了组织电子音乐节的德国人Dr.Motte――戴着黑框眼镜的Dr.Motte,与一般的中国年轻人并无差异。

  “所以我在想,为什么德国可以产生一个生机勃勃的电子音乐文化?我们,特别是今天的年轻人,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生活?电子乐产生的时候是一种跳舞音乐,那么,娱乐能不能成为文化?” 张有待的这些问题,一部分已经有了清晰明了的答案,而另一些,仍留待读者和乐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