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制作工厂:中國名勝古跡(一)【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37:49
中國名勝古跡(一)
★★★還舊樓主2011年6月5日整理自《古建筑图片库》★★★


紫禁城远景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区,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房屋九千九百余间,建筑面积约十五万平方米,周围环有高十多米的宫墙和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连同其他的建筑物形成了一组规模宏大,结构精美,布局严谨,色彩辉煌的完整的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的风格,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帝王宫殿和古建筑群,也是驰名世界的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故宫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此后因雷火、地震,屡有部分建筑毁坏,又屡加重建。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以乾清门广场为界,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左右辅以及东西六宫,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及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清门以北的内廷部分,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和以太后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宁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这两条次要轴线又和外朝太和门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相呼应。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殿,其后即为嫔妃居住的东西六宫。出于防御的需要,这些宫殿筑的外围筑有高达10米的宫墙,四角有角楼,外有护城河。明清两朝共有24代皇帝在此居住和行使国家最高统治权。

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北京城贯穿全城的中轴线上,位于南面正中位置,亦称前门。现存城楼、箭楼。

天安门
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心,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原名承天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年)。清顺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改为天安门。门外有金水河,五座汉白玉石桥横跨河上。桥外东西各有华表一座。过去,封建帝王每逢重大庆典,在此举行“颁诏”仪式。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天安门成为新中国的象征。

午门
午门位于北京市天安门以北,现为故宫博物院南门,又名五凤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一四二О年),清顺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重建。城台上是一座九间重檐庑殿顶的门楼,左右有重檐方亭四座。殿亭巍峨,廊庑相联,十分雄伟壮丽。据载,楼上置有钟、鼓。凡皇帝上殿处理朝事,就鸣钟击鼓,通知百官。等候在午门外的大臣们,文武官由左门入,宗室由右门入。如皇帝出宫,楼上鸣钟;祭享太庙,楼上击鼓。若军队征讨凯旋献俘,皇帝上午门城楼举行受俘仪式。

中华门(大清门)
进入正阳门,正对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定名中华门,现址为毛主席纪念堂。

西华门
西华门是紫禁城的西门,门楼高33米,官员每逢上朝、退朝,由东、西华门出入。门上安的铜制镏金门钉,如午门、神武门用九九八十一数的阳数。西华门是紫禁城通向西苑(中南海)的直达门户。

太和门
由午门进去,跨过横亘广场的内金水河,拾级而上,便看见了三座并排着的大门,中间最大的一座是宫殿的正门——太和门,东为照德门,西为贞度门。太和门前两侧陈设着一对雄伟的雄狮,屹立在雕刻精美的石座上,使整个宫殿显得异常威严肃穆。门内是一个有三万多平方米的庭院,“海墁”砖地与四周较短的门庑衬托,庭院显得非常宽广。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故宫三大殿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今名。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建在高约2米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围绕石栏,有云龙云凤望柱1488根,前后各有3座石阶,中间石阶以巨大的石料雕刻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面阔11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高35.05米,宽约63米,面积2377平方米。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富丽堂皇。太和殿红墙黄瓦,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全国最大的木构殿宇。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登极、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节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

中和殿
中和殿建于永乐18年,初名华盖殿,是一座亭子式方殿,方攒尖顶,石雕栏杆及御道上,刻有极其精美的龙和云的浮雕形象。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
保和殿始建于永乐18年,全木结构,现大体上仍是明代建筑物的原物。“三大殿”设在同一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形成一个整体,与两旁对称排列的低矮的廊庑对比,更显出其高大壮观。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武英殿
武英殿有配殿三间,依次是后殿敬恩、东配殿凝道、西配殿焕章。殿左右廊房63间,为钦定校刊诸书词臣校刻装潢值房。武英殿印的书称成为殿本,颇为珍贵。

文渊阁
文渊阁建于公元1774年,它仿照浙江天一阁的形式,按“天一水生,地六成之”的说法,建成为一座庄重华贵的宫廷楼阁。楼广为六间,内储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等。文渊阁西半间是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之半间。

景山
景山在北京市故宫北门外,现为景山公园,是元、明、清三代封建帝王的“禁苑”。全国面积二十三公顷。整个公园以景山为中心。正门内为绮望楼,山上五峰并峙,峰各有亭,轮廓对称,景色秀雅,是北京内城的几何中心。山上五亭分别名妙观、周赏、万春、富览、辑芳。登山四望,北京全景尽收眼底。

永安寿塔
北海是中国现存的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布置精美的古代园林之一。始建于金。永安寺白塔为北海的构图中心,在北海公园内的琼岛之上。始建于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塔呈宝瓶形,底座为方形,塔高35.9米,周长72米,连山高共达68.7米。顺治八年,有喇嘛从西域来,请求建立塔寺,得皇帝恩准,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每逢夏历十月二十五日在此举行佛教节日。此塔还间作军事报警用。山南寺院依山排列,由白塔前的善因殿到山脚边的牌坊,与隔桥牌坊相接,直达承光殿,气势连通,遥相呼应。

皇穹宇前门
天坛公园位于天桥南大街、永定门内东侧,占地面积达二百七十万平方米,比故宫的面积大三倍,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原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地方,初名天地坛,后几经扩建重建,嘉靖十三年(公元一五三四年)改为今名。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有两重坛墙。坛墙上(北面)呈圆形,下(南面)呈方形,圆形象征天,方形象征地,暗合所谓“天圆地方”的说法。在永乐年间尚在此合祭天地。后来在北郊另建地坛,这里才专供祭天。皇穹宇建筑精巧,远远望去,那青色琉璃瓦顶的圆殿,像一把镶金顶的兰伞,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殿外有正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附会了古代“天圆”的宇宙观。工艺精致,称为“回音壁”。

皇穹宇
圆丘坛北面是皇穹宇,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位的处所。正殿圆形以象天,明嘉靖九年创建,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称“皇穹宇”。皇穹宇是一座单檐的圆形小殿,饰以蓝瓦,金顶和朱色的柱和窗,建立在洁白的单层须弥座石基上,造型和外面的装修、石刻等都十分精美。内部三层天花藻井,是金箔绘成的团龙图案,层层收进,构造精巧,油漆彩绘,色泽鲜明,为古建筑中所罕见。

祈年殿
祁年殿是天坛的主要建筑,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三层高大的白石台基上,矗立着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这就是国内外闻名的祈年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一四二О年),原为长方形大殿,名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公元一五四五年),改为三层圆形大殿,三重檐上的琉璃瓦分为上青、中黄、下绿。清乾隆十七年(公元一七五二年),改为一色深蓝琉璃瓦,象征蓝天,每圈瓦层层缩小,呈放射形,上冠铜制鎏金大圆宝顶,外形壮观,色彩绚丽。光绪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年)被雷火所焚,次年按原样重建。 祈年殿高三十八米,直径三十米。殿内四根“龙井柱”代表一年四季,中层十二根柱子象征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子表示十二个时辰,内外檐柱加起来共二十四根,象征二十四个节气。色调庄严,结构巧妙,端庄华贵,气派雄伟,是我国古典建筑珍品之一。

祈年殿  前殿

地坛
地坛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初名方泽坛;清代屡次扩建重建。原有象征“地”的两层方丘一座,每层高六尺,地坛四边都有汉白玉的石陛。方丘南面左右,设有五岳五镇石座,切成山形;北面左右,设有四海四渎石座。切成水形。方丘的正北,则为储水的“方泽”,正南是皇祗室。

法轮殿
法轮殿是雍和宫内最大的殿宇之一,面阔七间。殿前后出抱厦,平面呈十字形,殿设有五座小阁,阁上设小型喇嘛塔,具有鲜明的喇嘛教艺术风格。殿内正中有一座是五米多高的黄教教主宗喀巴的铜像。像后有用紫檀木雕刻的五百罗汉。正殿两侧各有巨型壁画一幅,画面是释迦牟尼传教的故事。

法轮殿   内部

法轮殿  五具足

转轮

萬佛楼
万佛楼又称万福阁,是雍和宫最高的一座建筑物,高三层,两面各有一座二层阁楼,用两座天桥(又称飞桥)相连接,阁的东西两侧对列着永康阁和延宁阁,以阁道相通,把三阁连成整体,成为一组气势雄壮的巨大结构,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中别具匠心的杰作之一。

四大王像
传说世界中心须弥山的山腰上,有山名叫健陀罗山,在山的四峰上,各有一天王,各护一天下。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中执琵琶,一般身塑白色,能护国土;南方增长天王手中执剑,一般身塑青色,能令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手中执蛇,一般身塑红色;北方多闻天王,一般身塑绿色,右手中执伞,左手持银鼠。

四大王像

國子監   彛倫堂
在北京市安定门内东侧成贤街,街口立过街牌楼。它与孔庙毗邻,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始建于元大德十年(公元一三О六年),明初称“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年),复改称国子监。以后又有扩建。国子监在孔庙的西边,有侧门和孔庙相通,这是按照所谓“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而建的。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有集贤门、太学门、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等,建筑布局相当讲究。监内辟雍殿为国子监全部建筑的中心,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为皇帝来国子监视学的地方。殿居水池中央,四周有廊环绕,形成所谓“辟雍圈水”的胜境。辟雍殿后彝伦堂,为元代崇文阁旧址,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明永乐年间重建时,才改名“彝伦堂”。太学门东侧有刻着十三经全文的石碑一九О座。

國子監   牌樓
进人学府院内大门——太学门,即可见到一座瑰丽壮观的琉璃牌坊,南面的题字是“圜桥教泽”,北面的题字是“学海节观”。

文庙   大成門
大成殿是孔庙建筑的中心,清光绪32年大祭孔子时改建的重点。重檐庑殿顶,上部黄琉璃瓦,台基上有白石栏杆。东西各有配殿。殿前古柏森列,气象显得更加肃穆静谧。

文庙   大成殿

法源寺
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的法源寺是北京城内最悠久的古刹。相传系唐太宗而建,初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改名顺天寺,明正统二年(1437年)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始用今名。 法源寺于1955年重修,现为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它收藏的历代文物极为丰富,其中已有北齐石造像、唐石造像、五代铁铸造像、宋代木雕罗汉、元代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明木雕佛涅槃像等。法源寺历经火灾、地震及战乱破坏,多次重修但寺址未变。

双塔寺  双塔
双塔寺创建于金章宗时,原名大庆寿寺,元代最盛。两座塔都是八角密檐砖塔,一个九层,另一个七层。如老少并肩而立,可惜1955年拓展西长安街时双塔被拆除,碑移至北海天王殿内。

大钟寺 大殿
大钟寺在北京市西郊动物园北,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本名觉生寺,因于后于乾隆八年(1743)冬至从万寿寺运来明代永乐年间所铸华严钟一口于此,遂名为大钟寺。寺里有一座钟楼,上圆下方,高近二十米。铜钟高6.75米,重四万六千多公斤。钟口直径3.3米。这口就重量而言居世界第一位的大钟内外遍铸经文咒语,共约二十二万七千字。钟声绵长有力,近经专家鉴定,在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可达四、五十里,是世界稀有巨钟之一。

大钟寺 大钟

天宁寺塔 八角十三层砖塔
天宁寺在北京市广安门外,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五世纪)。初名光林寺,隋代称弘业寺,并建石塔。以后屡有修建,唐代又称天王寺。辽代在寺院的后院修建了一座高塔,即现在的天宁寺塔。明代重修时改称天宁寺,现存的殿堂是清代重修的。天宁寺塔立面显著地分为三个部分:塔座,塔身和13层塔檐。它是用花岗石建造的,下部是须弥座,在须弥座上有壶门浮雕的束腰一道,上面是具有斗拱构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塔身就立在仰莲瓣上。座上四面有巨大拱券假门和立神像等浮雕装饰,形象十分生动。

八角十三层砖塔  细部

天宁寺塔 梵钟
梵钟在天宁寺塔内。

妙应寺 白塔
白塔在北京市阜城门内大街路北妙应寺内。寺始建于辽代寿昌2年(公元1096),明天顺元年(公元一四五七年)再建,改名妙应寺。因寺内白塔高耸,俗称白塔寺。白塔创建于元至元八年。采用尼泊尔塔的形制,又融合我国民族特点。塔建在一个砖砌的高大须弥座上,底座面积一千四百二十二平方米,台基高九米,塔高五十点九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

大正觉寺(五塔寺) 大正觉塔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在海淀区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原名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雍正年间改现名,又称五塔寺。寺内有金刚宝座塔,虽以印度传来的“佛陀迦耶塔”图样为蓝本,但又加以大胆的变化,创造了中国式的金刚宝座塔,中间一座较高,四角四座有13层重檐,全部用汉白玉石建造,整体造型稳重敦厚,各部分比例匀称,给人以坚实而不可动摇的印象。

大正觉寺(五塔寺) 大正觉塔  入口 细部
大正觉寺塔台座的正门有券门,门内有石阶,是砌在台座里面的,拾级盘旋而上,直达台基上面。整座塔的汉白玉石料,所含铁质经500多年的氧化,至今普遍呈现淡淡的橙黄色,和润美丽。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