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赛马:秘色“细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3:57

秘色“细节”


    突然间说起“细节”。说细节决定成败;说细节里藏着魔鬼。先前,细节只是一个文学术语,道是情节可以编造,细节必须真实云云。如今,到处是细节了。
“细”与“小”意思略同,故有“细小”一词。但“细节”与“小节”,相去甚远。
“小节”之“节”,讲的是“气节”。先儒讲“失节事大”,讲“晚节不保”,讲的都是“气节”。古贤讲“全身”,不只大节要好,即所谓“礼、义、廉、耻”,“忠、孝、节、义”,要修身,不可或缺。这是治国平天下担当大任的前提。至于“小节”也不可不注意。如仪容、言行;即使一个人独处,也要“慎独”,不可马虎。要求太严,就难免束缚人性;也难免出一些面子上规规矩矩,里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这是古话,不说。
说近的,前几十年,“小节”也是要命的问题,“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常常罪莫大焉。我认识一位老人,如今行将八旬。他夫妇一生没有正经工作,就靠他写作挣些稿费糊口。他不是作家,真正属于“码字工人”。报刊需要什么文章,当前宣传什么东西,他就执笔写什么。从宣传消灭蚊虫的意义,到捕捉老鼠的方法,无一不写。只要给钱,就写。他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每周都有许多稿件如燕子在空中飞,从一个编辑部到另一个编辑部,飞来飞去,总有一家会用。那时,没有自由撰稿人一说,他其实就是最早的自由撰稿人。他说,最苦的日子是“文革”,稿费制度取消了,他只有到街道办事处的修缮队去打小工。就这样,养妻生子,度过一生。何以弄到这种境地?“小节”犯了错误。刚解放,他和妻子还是青年男女,在某国家部委工作,其时,前程似锦,得意忘形。二人谈恋爱,一时搂不住走了火:未婚先育。这在当时,罪在不赦,于是双双被单位“除名”。多亏他还能写一手文章,成了养家糊口的手艺。
“小节”误人一生。说给现在的青年人听,如听天方夜谭,免不了摇头嘬牙。
“细节”,则是体现人们个性的潜意识行为。人的行为总是由无数细节组合而成。许多细节对人极有个性特征,很难出现在另一个人身上。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下农村接触过许多农民朋友。几十年过去了,忘了他们的名字,甚至模样,但是一些生活细节却忘不了。一想起这些细节,那个人就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
有一位家庭生活还算富裕的农民,常年都是赤脚走路,赤脚下田。可是,进城时,却要穿上鞋,一双新布鞋。进城去的路上,不穿,快进城时到路边的水沟洗洗脚,穿上鞋;下午,办完事,出了城,再把鞋子脱下来,用绳子一绑,一边一只挂在脖子上。他说,在乡下穿鞋是浪费;进城不穿鞋,人家瞧不起。看!质朴的人,也会有虚荣心。
我还认识一位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听说他有一块手表,可是谁都没见他戴过。农村开会常在夜里,往往很难掌握时间,这位书记却很少开“马拉松”会,他能把握住时间,神了!后来,有人发现,他开会时,常常上茅厕,在那偷偷看手表。他的手表不戴在手腕,戴在胳膊上,要搂起衣袖,才能看清。后来,问起这事,那书记说的倒很感人。他说:在农村,戴一块手表,农民就会疏远你。一是觉得你太奢华,不朴实,不本分;二是觉得你和他们有距离。这样,你说话,他们在心里就打了折扣。群众不信任你,咋当干部?可是,没个手表也不行啊!
自然,这是老故事。如今的乡村干部西装革履,手表领带,手机甚至小车都不再是问题了。遇事也不会像当年的干部想得那样细了。群众呢,也不再议论那些细枝末节了。
细节,毕竟是细节,不可太过拘于细节。但是认识一个人,一个事物,又常常会从一些细节里,不经意显出底里来。
我认识一位位高权重的干部,他十分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浓黑的头发,总是梳得光光的,分得整整齐齐;领带西装,质料上乘,颜色搭配也十分讲究;皮鞋,无论红、黑,自然也擦得锃亮。我们在宾馆,在北京的一些会场见面时,都觉得他的穿着十分得体,配华丽的环境,很和谐。可是,有一次,在电视里看见他视察一个贫困山区,依然这般打扮,衬托他的是东倒西歪的土屋,衣衫褴褛的农民,口水鼻涕的孩子。进了那土屋,农民请他坐,我就心里犯嘀咕,这身行头,怎么坐。果然,他站站走走,出了门。那一刻,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颇有些为他遗憾。过了一段日子,出事了,他被“双规”,之后又判了重刑。原因不用问:腐败啦。
当然,不能说衣着穿戴细节一定意味着什么,但正如“窥一斑而知全豹”,不经意中,细节泄露了人生的隐秘。很多很多大事情,常常都由一些细琐小事促成,或引起。公安干警破案,常常从一些蛛丝马迹打开缺口。蛛丝之微、马迹之小,平时可以忽略不讲,但对一个案件的侦破却绝不可疏忽。
细节,藏着怎样隐秘的信息,让人常常不敢等闲视之。
□雷抒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