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信 自动交易:关注省城路面塌陷事件(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40:34
 引言

  在我省,城市路面塌陷现象频 繁出现。

  2004年,仅本报记者就亲临采访了多起路面塌陷事故,有道路断裂引起交通拥堵的,也有车陷后无法自拔的,更有父子两人掉落坑中等待民警前来营救的。总之,一旦塌陷事故发生,就会引起一片混乱———行进车辆大面积滞留、自来水迸发横流蔓延、甚至煤气泄漏威胁生命安全。

  事故一次次地重演,也一次次地问责我们的公共应急机制。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突发事件?如何维护受害者的利益?如何避免事故的再发生?这都需要进一步反思。

  事故中的一位当事人曾问,如果脚踏的土地都有危险,那我们还能依靠什么?真的,为了公共安全,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地面坍塌事故。
双塔寺街又塌了5处

  塌陷事件原因

  频频开挖回填不实

  细心的市民不会忘记,今年秋夏时节,每场大雨过后,城市里一些经历过“拉链工程”的道路,往往会发生塌陷现象,刚刚回填完的路面坑洼不断,一时间交通拥堵、安全隐患隐藏其中。这些经历过“拉链工程”的道路,往往是塌陷频发路段,原因大多是由于挖开的路面没有回填夯实。

  城市改造使得大型掘路工程不断增多。自来水、煤气、热力、电信、供电等部门不断开挖路面,进行施工。由于“重复建设”以及工程工期紧张,加之掘路回填与路面修补通常是由两个单位来进行,且工序验收移交未形成制度,导致部分回填土的压实程度达不到设计规范的要求,修复后短期内就出现多处大面积下沉、塌陷的情况,尤其雨雪天路面塌陷问题更为严重。

  据了解,太原市平均每年会发生200多起因道路挖掘回填不实而引发的路面塌陷事件。“说实话,回填再好,路面肯定不如原来结实。只要‘拉链工程’存在,塌陷就不可避免。”一位市政工作人员这样讲。他告诉记者,回填夯实的造价比较高,即便使用最好的稳定性强的土质回填,每30公分夯打一次,也难以避免发生坍塌,也就是说,路面塌陷存在一定的“自然系数”。

  地下施工建设完毕后,路面由施工单位重新回填,一些施工单位因受利益驱使,一味地赶工期,或缺乏专业施工队,违规操作,违反工序,结果往往是回填不实,形成地下空洞。市政部门最后进行铺路时,压路机在表面看似完好的路面上压过,“新新的”路面再次坍塌,甚至还会压断地下管道。严格来讲,道路挖掘单位应按照水撼沙、夯实、软硬铺装等程序进行,但很多单位没有按标准施工,通常应铺15厘米厚的沥青路面,有些路面压断后才发现还不到10厘米。“各单位施工是不可避免的,但结果常常是表面填好的路面一铺一压就会损坏。”

  本报记者张婷

  采空塌陷黄土湿陷

  “由于地质原因引起的塌陷,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即矿产资源的开采。”省地质勘察局副局长靳援军,这位从事了一辈子地质工作的老地质工作者一针见血。

  我省是资源大省、采矿大省,同时也是地质灾害大省,各种煤矿、铁矿的大量开采,造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区,由此导致的塌陷在山西比较频繁。这种塌陷属于地质灾害。

  因为采空引起的路面塌陷,在我省大同、晋城等地较普遍,太原大多发生在古交、西山等地区。“现在好多煤矿在开采的同时,没有考虑到带来的地质灾害隐患,其实这种隐患是非常可怕的。”一位从事地质勘测的队员告诉记者,去年古交的一栋楼房忽然间就下沉塌陷了,后来经过现场勘察检测,这栋楼房的地下已经成了采空区。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湿陷成为又一个塌陷原因,黄土湿陷可分为自然和人为诱发,近年来人为诱发的湿陷逐渐增多,它们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严重。

  本报记者刘捷

  老化防空洞惹的祸

  太原市的防空洞,大多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修建的。如今许多路面的下方就是防空洞,由于附近修建挖地基,防空洞里面好多设施都处于悬空状态,加上土质疏松,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太原市人民防空办工程处的高处长说,当时修建防空洞都是单位出资,有的单位因为资金有限,修建的防空洞大多很粗糙,至于工程质量是否达标,很难去考虑。这些先天不足的防空洞经过30多年老化,有的已成为极大的安全隐患。

  加上地下水上冒、外溢,这些地质变化或人为因素导致人防工事出现积水、渗漏水、拱顶开裂、墙面空鼓、局部坍塌、风化剥蚀等现象。这些问题引起人防工事结构变形,影响使用寿命,对地面建筑、交通和人身安全也构成了威胁。

  对于防空洞,人防办一直进行定期普查。即使这样,去年太原市还是发生了26起防空洞塌陷事故。但因为人员、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防空洞维修只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修修补补。

  本报记者陈俊琦

  道路养护资金不足

  “路面塌陷、肿包等都是道路病害的表现。”太原市市政管理局市政设施处的张智弘处长说,这种病害和太原市多年来道路养护资金不足有关。

  一位市政工程师分析了道路出现病害的两个直接原因:一方面,由于以前修建的道路设计标准较低,超载的卡车、货车就成了让道路短命的“凶手”;另一方面,在路面刚出现裂缝和破口时没能及时修补,没有对管径过小、腐蚀严重的排水管道进行更换,最终小问题就演变成了大问题。比如省城寇庄西街、青年路等因管道问题,造成道路塌陷、路面积水等“病害”时常出现。

  据了解,目前太原市城区共有700多条路,共800多万平方米,从条数上看,20多年以上的老路占到一半以上。张处长说,按国家建设部的有关要求,城市道路每运行8—10年都必须大修一次,而在太原市由于养护经费不足,好多路20多年了还没有大修过一次,平时做的只能是进行临时的小修碎补,致使道路整体完好状况越来越不好,比如:五一路、北营地区、迎新街地区等多条道路由于多年来养护经费不足,无法对其进行大面积、成规模的养护维修,造成路面损坏日益严重。

  张处长拿沈阳市和太原市给记者进行了一下比较:沈阳市每年投入的道路养护费多达二三十亿,仅在举办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就投入了9000万的资金修路;而太原市去年投了5000万,今年多一点,6000万。

  道路养护到底得花多少钱?市政人士讲,从财政的角度来说,养护1平方米的路面需64元。就拿路面上的一个坑来说,每修补一个坑,至少得补一平方米。

  本报记者闫俊峰

  塌陷事件危害

  出了事故索赔难

  太钢25号宿舍楼随地面塌陷可以说在太原市是一次非常严重的事件。当时在晋安化工厂地下深8米处埋着自来水管道,不知何时起自来水管道不断往外渗水,时间一长,管道下面的土质开始松软,因底下悬空,土层慢慢下沉,致使自来水管道最终破裂。大量的水涌入“毛洞”,顺势冲向晋安化工厂。

  相邻的太钢25号宿舍楼下有一废弃防空洞,汹涌的水势不可阻挡,很快将“毛洞”冲垮,致使“毛洞”上方的二层楼房塌陷。

  太钢25号宿舍楼居民在经历了楼房地陷、无家可归的遭遇之后,又困在漫长的索赔路上。直到现在他们仍无法获得保险赔付,因为按照地面突然塌陷保险条款规定,保险公司只对地壳自然变异、地层收缩、海潮、河流或大雨浸蚀明显的自然灾害负责赔偿,而对以下因素引起地面塌陷造成损失的不进行赔付:由于建筑物地基不牢固或不符合施工要求而导致建筑地基下沉、裂缝,倒塌造成的,地震、施工、采矿、管道爆裂、水管漏水等引起地面塌陷造成的,其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塌陷。

  至于频频发生的开车陷进突然塌陷的坑里等事件,出事的人更是觉得无处索赔,往往自认倒霉。

  本报记者陈俊琦

  塌陷陷的都是钱

  年初太钢25号宿舍发生一起地面塌陷事故。据有关人员介绍,此处防空洞塌陷造成20万吨自来水白白流失,损失30多万元。自来水公司无奈之下出资9万元,聘请山西煤田地质229队勘测,抢修费用一次就达到了15万元。

  有关人士说,地面塌陷危害主要表现在突然毁坏城镇设施、工程建筑,干扰破坏交通线路,造成人员伤亡。据有关部门统计,安徽省每年因地面塌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436.8万元,辽宁、湖南二省年均分别达5000万元、3000万元,云南省年均约1000万元,估计全国每年因地面塌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2亿元以上。而郑州市一个夏季,因降暴雨引起的路面大面积塌陷有4处之多,湿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50万元。地面塌陷后往往人伤车堵、房毁屋裂,然后各个抢险单位疲于奔命,损失可谓大了。其实事前改造困难更大。

  太原市政部门工作人员讲,单纯更换太原市全部的地下管线耗资也在七八百万元左右,但真正实施起来,涉及到的就不仅仅是地下管道的更换。路面、路基、相应管线都要重新施工,此外还会涉及到城市供水、供热、供电、供气等众多相关工程,不仅经费巨大,还需要多单位跨部门协同合作。
地陷了的公交车

  这还仅仅是地下城建管网改造,如果要把人防工事考虑一下,有关人士说,那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当时修人防工事时,是战时准备,几乎倾全国之人力、物力。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变化,虽然大多防空洞都已经历了三四十年的历史,但全国范围内至今没有一个城市有能力对其进行彻底改造的。

  本报记者陈俊琦

  塌陷事件对策

  进行大型养护

  太原市市政管理局市政设施处的张处长说,目前,解决道路“病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型养护。从今年已经完成的12条道路的养护结果来看,各方面的反映都比较满意。他说,虽然太原市道路历史的欠账比较多,但是市政部门今后会进一步加大投入,由主干道到次干道再到小街小巷,加强道路的养护,不断提高道路的完好率。

  对于路面的重复开挖,太原市有关部门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截至目前还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现在能做的只能是:新修的路让水、电、热、通讯等管网一块到位,5年内不准开挖;旧有的路在施工时严格审批程序,市政管理局负责审核工期和施工情况,规划局负责审核管线间的平行间距和垂直间距。

  太原市规划局的一位专业人员称:频繁的开挖谁都看不过去,对道路也不好,但开挖路面是因为有需要才进行的,每一条管线对老百姓来说都是有用的,因此开挖路面又是不可避免的。现在能做的是:尽量少挖,缩短工期,回填结实。

  本报记者闫俊峰

  全程监理施工过程

  针对回填不实的问题,太原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已经向上级单位提出解决方案,即对掘路单位提出回填质量具体要求,请监理部门对施工过程全程监理,回填土时要采用夯实机械,掘路回填完毕立即由监理人员组织回填单位和路面修补单位进行工序验收移交等等。

  对没有合法手续私自接管和水质不达标就排入城市管网的排水用户和单位,尤其对于没有过滤设施的大型饭店、宾馆,超标排污、违章接管的洗车行,太原市政管理局将依法停办相关手续。希望通过强制行政手段维护公共安全。

  本报记者陈俊琦

  理顺管理体制

  有关专家认为,对地下管网的集中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决非城建一个管理部门能解决。地下管网铺设需要规划、土地、地质等部门的审批,施工需要电信、自来水、热力、煤气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进行,维护需要环卫、人防等职能部门监督,改造需要财政、发改委等政府决策部门的调研协调。

  因此各部门能够理顺管理体制,互相协调,对每个环节严格把关,无疑可以减少解决路面塌陷事故的发生。

  本报记者陈俊琦

  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基金

  既然被采空了,那就想办法把它再夯实。说起解决采空原因引起的塌陷,仅从字面来考虑,似乎非常简单。

  这个办法也的确能够解决问题。但执行起来却异常艰难,“哪个煤老板愿意自己掏腰包去干这事,他们考虑的是利润。”省地质勘察局副局长靳援军告诉记者,在国外,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制度非常严格,如果你要开采这片区域的矿产资源,开采过后必须负责将采空区全部夯实。

  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法律法规对采空区进行恢复,“因此如果能够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基金,或许能够改变采空区无人管的现状。”据靳局长介绍,对采空区的治理需要资金的支持,如果由造成采空区的企业拿出一部分钱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基金,政府部门负责基金的管理,有计划地对采空区进行治理,这样经过几十年坚持,我省的地质灾害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应该把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当做一种公益性事业来做,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靳局长一再强调。

  本报记者刘捷

  何日地陷能预报

  为了应付路面塌陷引起的灾难性后果,全国各大城市都启动了地面监测系统。今年前8个月,太原市成功预报两起可能的重大地面塌陷,避免经济损失220万元。

  今年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做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清徐县可能发生地面塌陷,之后采取紧急措施,疏散群众,转移物品,避免了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还避免了数十人的伤亡。另5起地质灾害发生在晋源区,主要是由于修路等引起,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但是,现在太原市的地面监测还主要以人工监测为主,比如太原市人防办定期亲身下洞检查。通过肉眼查看是否有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枯,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现象等。

  这些仅仅能发现一些比较明显、突出的地质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能通过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和水点中水量、水态的变化,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等,掌握地面塌陷的形成发展规律,提早预防、治理。这就需要进行长期、连续地监测,就需要用水准仪、百分表及地震仪等进行测量。

  北京市今年夏季已经启动了这种高科技的地面沉降检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有关人士称此举全面提高了北京地区的沉降检测能力、预报能力和防御能力。而频频发生塌陷事故的太原市,何时能启动预报系统,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陈俊琦

  建立问责机制

  地陷事件关系到百姓的生命安全,绝不是一件小事,不该没人来管。太原市某检察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副检察长说,路塌陷人,路本身就应承担责任,对于道路使用的安全,路政部门应该负有相当责任,他们应该常常检查路面安全,排除隐患,不应该在马路修好后对路面质量不闻不问。

  这位检察长说,对于类似的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如果继续没人来承担责任,检察机关设有民事行政检察科,受害人可以提出公益起诉。

  目前,一些因城市公共设施安全问题引发的事件和纠纷层出不穷。但我国尚无统一、完善的法律对此予以调整。从国外立法来看,对公共设施管理及致害赔偿方面的规定是比较完善的,有些国家甚至将其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有关专家说我国立法机关应当尽快对公共设施安全管理问题作出统一、完备的法律规范。

  本报记者陈俊琦

  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孙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