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之路刘忙全集下载:数字生涯留下的长尾巴   日期:2007年2月13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00:54

 

   数字生涯留下的长尾巴

  作者:陈尔慧 出自:尔慧博客 浏览/评论:311/2 日期:2007年2月13日 20:50

数字生涯留下的长尾巴

   数字生涯留下的长尾巴   2007/2/13

  上海的电子工业起步也早在全国之首,不仅仅是仪表局内有整机厂,有元器件公司,就依照无线电一厂、二厂、三厂等等序号,就可以排列出四十多家,在仪表局之外的搞起电子类产业就更加多了,几乎是遍及每一种行业。如今也各自在体会着“数字生涯”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滋味:甜、酸、苦、辣、啥味道!只有自己来体会。


“新建”牌名的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是示波器生产的老祖宗;“亚美”牌名的上海无线电二十六厂,是高频、微波仪器的老行家;“飞乐”牌名的上海无线电十一厂,是喇叭、扬声器生产的老祖宗;“美多”牌名的上海无线电三厂,“红灯”牌名的上海无线电二厂,“飞跃”牌名的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双灯”牌名的上海无线电二十七厂,等等、等等由整机厂一直到接插件、元器件,再或者是专业的配套厂,也不必一一列举了。


  每一样老产品或者传统产品,能够加进或者融入了数码时代的智能控制新技术,便立即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何况还有活生生的市场需求在等待着、吸引着,对于设计师与生产企业来说,就如同股票市场里充满了发财的机会一样。不担心没有发财机会再来!只是错失了机会要再等下一次。失去的是能力,尤其是领导与组织的能力。已经有足够多的实例让我们可以明明白白看到。一旦得到正确地、全面地、强有力地领导与组织的实施,奥运会不就是将要在首都北京举行了么!近年来,那么多的奥运会“金牌”难道是不花费了领导与  组织的能力,她们(他们)是能从天上掉下来么。


很有幸看到了一位同感者:中芯国际CEO总裁张汝京以一个高科技从业人员的角色,综合出了他个人的观察。他觉得,大陆和台湾的比较优势:是在精密仪器加工、轻工业、特殊化工业、机械重工业等方面,大陆这方面优势是全方位,是台湾无法比拟的,而台湾领先于大陆的正是现在他自己所从事的芯片代工业。大陆半导体科技的技术还停留在早期和世界高科技水平有很大距离,而台湾昵,由于早30年前就开始对此方面作出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有了扎实的基础。张汝京想到,如果能够把芯片代加工这一块引进大陆,让大陆也能够在这一领域迅速地追赶上世界水平,那么,国家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就会有急起直追,带动起整整一条电子生产制造产业链。
好啊!看到了就真能让人心情舒畅!数字生涯留下的长尾巴,该有收尾的时候了。
中国的事情,上海的事情,我们的电子设计生产制造产业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来兢兢业业地抓紧搞,尤其是领导与组织的能力上还需要下大功夫啊。


引用一下上海证券报记者周俊生在采访张汝京说到的,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经营策略,更不是他作为一个富有之人的飞扬气势,而是这个快到花甲之年的人所保有的一颗本真之心,一颗赤子之心。
  张汝京的赤子之心,最引人注目的表现在于他浓浓的爱国之心。张汝京出生于中国大陆,成长于中国台湾,但他事业的成功却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受的也是西式教育。然而,就像是一首歌里所唱的,“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多少年来,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将他的才华用于发展中国的高科技。虽然台湾当局为此设置了重重障碍,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张汝京放弃了在台湾的户籍。我们一直说“科学无国界”,但张汝京作为一个掌握了当代高科技产品开发技术的企业家,却坚持把他的专业技术用于祖国,其赤子之心令人感动。


  张汝京的赤子之心,还表现在他对事业的执着之心。在采访过程中,当随行的摄影记者给张汝京拍照时,他主动带我们到他办公室陈列的一个芯片镜框前留影。在这个镜框里,布置着大大小小的各类芯片,在我们外行人看来,这些不过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枯燥乏味,但在他看来,这却是他最值得珍视的宝贝。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没有见到豪华的陈设,他拿出来炫耀于人的,就是这些芯片宝贝。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对事业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其赤子之心令人感动。
  张汝京的赤子之心,还表现在他对家人的爱护之心。面对记者的采访,张汝京说到他的母亲,说到他的家人,总是充满了感情。在张汝京的衣袋里藏着两张照片,都是他的”全家福”,两张照片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照片上都有他的母亲,他的岳母,他的夫人,他的儿子,还有他自己。也许是为了便于携带,两张照片都很小,但他却很珍视,他说他无论走到那里,都把这两张照片带在身边。一个日理万机,经常在“地球村”奔波的企业家,对家人如此念念不忘,其赤子之心可不令人感动么。


  爱祖国、爱事业、爱家人,这就是张汝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这三个方面的感情融汇在一起,成为他不畏困难,坚守志业的动力与源泉。中芯国际用短短六年的时间,迅速地拉平了中国大陆与世界芯片制造业之间的差距,企业也因此成为业界”三雄”之一。中芯国际能够取得这样的业绩,固然与张汝京作为一个高科技专家的经营谋略有很大的关系,但他的这种赤子之心,同样是催动他不断向上的重要因素。


  张汝京与我们通常见到的其他一些企业家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那就是他作为企业的老板,在做大企业的同时所保有的这种赤子之心。张汝京虽然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大老板,其本人却一直没有跻身于各种名噪一时的“富豪榜”之中。他的秘书告诉我,其实张汝京早年在美国德州仪器工作期间,在台湾世大工作期间,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拥有雄厚的股权,但随着他到大陆投资,这些股权都已出手,其收益也都一步步地捐给了世界各地的慈善机构。张汝京一直不愿意公开这些捐款的具体去向,我们在一些公开的报道上能够看到的,只是他出资在中国内地贫穷地区建起了29所希望学校,而我们在一些“慈善榜”上,同样看不到他的名字。一个籍籍无闻的张汝京,他与我们平日里看到的一些”成功人士”,真的很不一样。


让我感谢记者周俊生,更让我感谢中芯国际CEO总裁张汝京,具备了爱国赤子之心,也热爱事业,他对事业的执着之心。也热爱家人,说到他的母亲,说到他的家人,总是充满了感情。随身所带照片上都有他母亲、岳母、他的夫人和儿子,还有他自己。



  有了这样的人才是中国的希望。


附件:


上海市 电子整机行业概述


  清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电报分局,开办电报业务。光绪二十八年,兼办电话业务。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于吴淞狮子林和崇明各建一座长波无线电台,用于收发电报。


  民国6年(1917年),中外合办的中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设厂,生产有线电通信设备。民国12年,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市场上出现了进口的收音机。翌年,苏祖国等人开设国内首家民族资本的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于民国24年生产国内第一台亚美牌1651型五灯中波超外差式收音机。20世纪20年代中期,上海先后出现了一批从事有线电、无线电器材维修和制造的作坊式工厂,员工不多,设备简陋。同时,国民政府开办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上海无线电机制造厂、上海电信机械制造厂,主要生产无线电通信设备。由于连年战乱,加上官僚资本企业的压迫和外国产品的倾销,上海的民族电讯制造业陷入困境。至上海解放前夕,电讯工厂纷纷倒闭,或弃工经商。全市从事收音机及其零件制造的工厂仅7家,有32家有线电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另有几家小厂从事无线电通信设备维修业务。
  上海解放初,电讯制造业仍处于困难境地。国家在政策上扶植私营电讯企业,通过加工、订货、收购、贷款等方式,帮助这些企业扩大生产和销售,使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至1949年底,上海电讯制造业有工厂189家,职工3990人,工业产值1034万元。
1951~1952年,一批国营电讯工厂相继建立,其中,上海无线电厂主要生产通信机、归航机;华东邮电器材厂生产发报机、收讯机;上海有线电厂生产电话机、电话交换机;华东人民广播器材厂生产电子管收音机、扩音机等。同时,钟声电器工业社生产出钢丝录音机。1953年起,国家加强对私营电讯企业领导和改造,逐步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从而促使厂房扩大,管理改善,生产增加。至此,上海生产的通信设备基本上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保障中国人民志愿军通信器材的供应作出了贡献。
1956年,上海电讯制造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将原有企业裁并改组,按产品相似、工艺相近原则,划归各中心厂管理。同时,成立上海市电讯电器工业公司,统一管理无线电、有线电、电灯泡、日用电器、胶木、蓄电池6个制造业,辖有工厂1031家,从业人员11740人。此后,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并陆续开发出一批新产品,重要的有电子管黑白电视机、晶体管汽车收音机、电子管磁带录音机、应用电视等。扩音机和音响播控设备有所发展。有线电通信设备从材料、元件到整机一般能齐套生产。


  1960年,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统一部署下,将轻、纺工业中部分工厂支援电讯工业,改建成上海无线电二、三、四厂,上海电讯器材厂等骨干企业,先后经过两次行业性经济改组和结构调整,以有线电和无线电为主体的电讯制造业初步形成。在此期间,上海邮电系统的上海通信设备厂、上海电话设备厂,机电系统的上海有线电厂,铁路系统的上海铁路通信工厂,均是生产通+信设备的骨干企业。至1965年,上海电讯制造业初具规模,有收音机、扩音机、录音机、电话机、电话交换机、通信机等门类产品。雷达设备从1964年开始研制和生产。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上海电子整机行业生产遭到冲击,管理制度大部分废除。但是,随着军工任务增加,以及电视、半导体器件、雷达业的先后兴起,上海电子整机行业在这些领域有了迅速发展。为贯彻1970年全国电视专业会议精神,成立了上海电视会战办公室,组织9个局、100多家单位协作攻关,共同发展电视工业。23厘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49厘米(19英寸)电子管、晶体管混合式彩色电视机,47厘米晶体管彩色电视机相继试制成功。1973年起,上海组织了由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牵头的电视机联合设计小组。1975年完成了联合设计产品的技术鉴定。从而使电视机生产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在1977年全国黑白电视机质量评比中,沪产黑白电视机荣获前三名。雷达设备,由1家逐步扩展到9家企业生产,由4个品种发展到23个品种,舰船用导航雷达形成系列。通信机品种由7种发展到44种,从三级机发展到二级机,从长、短波发展到全波段,及时满足了军事通信多方面的需要。


  1981年,上海市电视和电子设备两家工业公司合并,组成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辖有44家企事业单位,职工41237人。集中了“凯歌”、“飞跃”、“金星”、“红灯”、“上海”、“春雷”、“海燕”七大名牌商标的产品,其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5%、30%、12%。80年代初,该公司以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契机,全面提高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1980~1985年,平均每年投产的新产品达60余种。生产中采用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新材料,并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1985年,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产品实现了全面更新换代,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专业化生产和协作体系。1986年起,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普遍确立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各厂确定了管理、技术、质量上的赶超目标和措施。广播电视产品加快了国产化步伐,其中彩色电视机国产化程度达90%以上,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15000小时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进入80年代,上海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较快。有关工厂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微电子、数字通信、光纤通信等新技术,组织力量开发了多种新型通信设备,其中有程控用户电报交换系统、国际电话半自动对端设备、新型中英文电传打字机、高速数字传真机、数据和广播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等,这些产品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80年代初,国家对上海地区紧缩军工雷达生产。尔后,军民两用的舰船用导航雷达仍有一定发展,产品逐步向高可靠、高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


  1990年末,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拥有整机和配套厂194家,主要产品有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录像机、投影电视、音响播控设备、广播电视发射差转设备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该制造业的整体优势有所削弱,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下降为6.5%、1.7%、6.8%。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由仪电、邮电、航天工业系统有关单位构成,有生产企业54家。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很多新兴技术都有所发展。雷达制造业有生产企业和研究所6家。雷达生产经历了仿制—自行设计—消化创新阶段,由单一品种发展到6大类51个品种,包括大、中、小各型舰船用导航雷达。


  一篇比较保守还体面的叙述,把改革开放以前有了小结,经过了转轨改制后,上海的经济工作重点移到了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开放了的市场下,上海市电子整机行业每况愈下,电子生产制造产业链断裂成无头无尾?技术人员老化还不说!外流现象严重?最最要命的是失去了方向。上海市已经不再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国家电子整机行业的领头羊。在数码时代中,上海品牌也是无关轻重了。



()